关于北大的一篇散文
今天陪朋友去逛北大,看到一条人体长龙摆在北大东门口。多半是学生样的人群,也有中老年人伴着。有的一老一小站在写有“北京大学”字样的门石柱旁边照相留念,寄托老子的最高夙愿,儿子的未必理想。可算北京暑假一景。
北大,中国最高学府。世界上名列前茅,到底是第几就不太知道了。
北大校园很美,中式园林院落,高雅灵境,读书的好地方。园中的湖,水如明镜,倒影着周边的一片绿,绿中挺拔起一座古塔。那塔其实是存饮用水的,却包裹在古色古香之中,足见设计人的神韵之功妙。这个湖叫“末名湖”。本来老北大(燕大)是云集了当代“大家”名流的,偌大的园、偌大的师,包容了一个偌小的湖。“末名湖”的名字实在起得意味深长。我不禁想起了人民大学,新校园里也有个水池,名曰“一勺池”。与湖比起来,可说是小巫见大巫。不过内涵一脉相承,足见我国学府治学的包容之心是有很传统的。然而,我在北大东门观景的.时候,那个门柱底座的临街的两前角掉了点皮,却一目了然地露了该柱的内瓤,原来是个假石柱,这也许是被北京大学遗忘的角落。应了中国人的一句俗语:大人物不拘小节。看来,这个破角落只是小节罢了。只不过,我总觉得有点别扭,标记着“北京大学”字样的大门柱的临界角,破得露陷却无人理睬,实在有点那个。
北大是卧虎藏龙的地方。细想起来,那些名列经传的土生土长的大家名人好像都是“老师”。学生中也有出名成大家的,只不过名字曾经生在北大校册上,成绩是长在在别的什么洋学校里的。究其原因可以算在“满清泼妇、民国无能、动荡年代”的账上。说也怪哉,动荡中迁聚的西南联大有点例外。解放也到花甲之年了,怎么北大老师中的大家名人仍然越来越少(年龄不饶人),后起之秀又极少被人知,孤陋寡闻还是确实不济,暂难断定。我问周围的年轻人:北大学生中有多少“栋才”?他们回答:只知道明星才是偶像,不知道什么“栋才”,不过萝卜白菜还是知道的。
北大培养出“世界一流”没有?有几个能成为年轻学子的偶像?难道只有明星才能去占领年青的心灵空间?我有点杞人忧天倾:一旦到了年轻的心灵空间让明星占尽之时,那就是中国灭亡之日!北大还在吗?
【北大的散文】相关文章:
北大河的由来的散文05-04
邂逅北大散文随笔05-02
我的北大荒散文11-14
我的北大之梦随笔散文01-19
北大没学到的东西散文05-19
北大保安的学习史励志散文04-14
优秀散文:我的北大荒04-12
你凭什么上北大的散文05-23
写在北大的边上抒情散文03-12
北大寺赏荷记散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