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猜”使我的课堂亮起来散文

时间:2021-03-30 09:37:10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猜”使我的课堂亮起来散文

  我喜欢《语文课程标准》里的一段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渴望并追求这样的课堂:灵性的飞扬、创意的碰撞,每个个体都能在小小的课堂里折放出美丽的光彩,从而汇成漫天的璀璨……我喜欢看学生的智慧照亮我的眼睛。于是,“猜”就成为我激扬学生灵性火花、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有效手段之一。“猜”,使我的课堂活起来,亮起来,同时也快乐地升腾起来……

“猜”使我的课堂亮起来散文

  博猜,赏“日出江花红似火”

  在执教公开课《看戏》前,我钻研教材发现课文开头两段借自然景物、社会环境、千百人物层层设置悬念,极力渲染一种神秘气氛,其目的是衬托人们对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人格的敬佩及对他所表演的京剧艺术如痴如狂的喜爱,文章一直到结尾才点出表演者是六十多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这一构思给了我启发:既然用的是外校新生,必然无法提前接触教材,一切都是悬念,而悬念又是最吸引人的,我的课堂为什么不借助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呢?

  课堂开始了。音乐响起,是舒缓的《秋日的私语》。伴着音乐,我以舒缓的语调朗读着屏幕上的文字:“时间是晚上八点……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文字读完,猜想自然萌生:根据文章提示,你猜测一下为什么这么“静”?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由字面来的“闷热”、“无风”,一直猜想到“无人”,大家认为只有“无人”才会达到这样“安静”的境界。但是,种种疑惑又油然而生:这样闷热无风的天,晚上才八点,就万籁俱寂;如果真是无人,那人都躲到哪里去了?

  音乐再次响起,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着音乐,我用激昂顿挫的语调诵读第2段文字,竭力营造出一种略带恐怖的气氛:“但剧场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于是“悬念”就更成为不可思议的“悬念”了:露天剧场人山人海,难道是被谁施了魔法才会如此鸦雀无声?……学生们丰富离奇的猜想让整个会场融化在欢快的笑声里。

  好奇的火焰熊熊燃烧起来。我知道: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谜底了。此时,我才把课文卡纸传给每个学生,他们即如贪婪的.小苗如饥似渴地吮吸甘露一样,偌大的会场中到处充溢着美妙的读书声。“课文开头写天气的闷热和现场的静寂有什么作用”这道课后重点研读题迎刃而解,而后面为表现梅大师技艺精湛的正、侧面描写的赏析与仿写也显得那么轻松、自然。因为,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激活了……

  评猜,望“轻舟已过万重山”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寓意深刻而文辞冲淡的文章,对初入初中的新生来说很难把握,他们往往只能看到“散步”这一表层现象,至多能说出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或尊老爱幼,对“中年人所肩负的承上启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则很难看出。再者,文章短小朴质,学生很难在品读时会有兴趣并品出深意。所以,我采用了评猜的方式。

  课前我作了假设:“这是发生在我们同学家庭中的一件事”,人物与课文相同。首先想象:你喜欢走的小路是一派什么景象?孩子们兴奋了,七嘴八舌地交流开了,一幅幅富有儿童情趣的画面展现在眼前。接着想象:奶奶为什么喜欢走大路?大路又有怎样的风光……孩子们明知奶奶身体不好,但也很吝啬,把大路的景象想象得索然无趣,路边只有千篇一律的杨树或法国梧桐。

  激烈的辩论开始了。这场辩论是针对“你们家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这一问题展开的。孩子们开始并未深想,往往凭自己的喜好或直感。评猜起来则可多角度进行,即可从奶奶、“我”、妻子、儿子的不同角度。在这样不同“身份”的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大家最终在极不平衡中沉默了——“我”好辛苦,上有老,下有小,但这是“我”的责任,赡养老人、照顾儿女,每样都要做得好。随后,大家又“迸发”了:如果我就是这个“我”,也一定让自己的父母和妻儿都能幸福快乐,“家庭兴衰,匹夫有责”……这个认识对这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多不容易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掌,情不自禁地为他们讲述“我”这样的中年人的一些亲身经历。本课妙在看似闲庭散步,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亲情责任之间也。

  再次赏读莫先生的美文《散步》时,感情真的不一样了,孩子们似是平静,但目光里有了一份深沉,也有了一份热切。

  诱猜,喜“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节录像课,我得了国家级一等奖。

  它的珍贵之处,并不在于得奖,而在于里面真实地录下了一个憨厚的人物形象:他在众人惊愕而敬仰的目光中开心地咧着厚厚的嘴唇,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节作文讲评课中,我精选了来源于学生作文中的3个精彩片段,但我却谎称这3段分别出自本班某同学、本老师、某知名作家之手,诱导大家对号找文。结果,其中描写紧张情绪的一段文字使其他作品大为逊色,博得了满堂彩:“……我浑身的汗毛一根根竖起来,活像个刺猬;全身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像穿上了防弹衣;更可怕的是我的心脏像一个不透气的玻璃球……我受不了啦,我要心肌梗塞了……”大家一口认定:这段作品一定出自名人之手。

  所以,当我宣告这不是某知名作家的产物,也不是我的杰作,而是王涛(全班学习成绩特困户)的作品时,产生的哄动效应可想而知!王涛,被巨大的幸福包围了。他的成功无疑大大刺激了那些悠游自在的学习尖子,同时也给学习处于中下游的学生以很大的鼓舞。人人能成才,一直是我的教育理念,尤其对困难生从不放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赏识。王涛,一个口齿不清楚,错别字连篇但很珍惜荣誉的学生掩藏已久的智慧发出了星星之光,以至燎原……

  巧猜,惊“柳暗花明又一村”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枝寒梅且有这样的魅力,更何况出自大家之手的名篇佳作呢?和学生一起赏析了朱自清妙趣横生的《春》,又迎来了老舍饱含温情的《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是多用拟人、比喻,语言鲜活,富有创意,有图画之美感。第一篇我引领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赏析,读出了一派欣欣向荣之态。那么《济南的冬天》可不可以换一种方法,让学生不仅会评析,也会创作呢?虽然我执教的《济南的冬天》是一节观摩课,但我还想试一试。我不怕失败,我害怕停滞不前。

  通过课前查找老舍生平资料的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已对老舍产生了崇拜感。我激励学生要敢于和老舍比赛。但我马上又看出大家有些惶恐:怎样和老舍比高低?我发下油印的《济南的冬天》,但凡是用词用句富有创意的地方都留了空白,让学生根据语境和个人体验及创造力进行大胆创作。学生们开始有些畏难。一会儿,入情境,接着入佳境,最后,文辞出了意境。15分钟后小组进行交流,要求每组筛选出一两个最好的答案,这又给了他们一次交流思想、提升自己的机会。我下去参与讨论,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创造力简直是一个永远开采不完的宝藏,他们对语言的鉴赏力决不可低估。完毕,他们把课本紧紧抓在手中,那姿势像箭已上弦,只等我一声令下。“可以了。”我微笑着示意。此时,他们翻看课文,积极主动地进入了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中。

  接着,我们进行辩论准备:老舍词句妙,还是我们用得好。小组成员再次进行紧张的合作磋商。随后,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辩论中,大家明白了作家的人生阅历、思想品位、情感态度直接决定着作家的语言。如文中把山上的“矮松”比作“日本的看护妇”,把卧着雪的小村庄比作“一幅小水墨画”等等,都是大家想不到的。老舍还有一颗晶莹的童心,如把一圈小山比作“小摇篮”,后文的“穿花衣”、“柳树照影”等处,都和孩子们的表达有不谋而合之处。孩子们的有些创意好像比文章还要光彩照人。这些已足以让他们欣喜不已。

  他们“大言不惭”地说:“尽管我们有些语言的品位不如老舍,但我们拥有比成年人更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就可能创造出更让儿童喜欢的作品;我们还会博览群书,不用十年,我们的语言品位就会提高不少呢……”“我们崇拜老舍,所以我们要超越……”他们太“狂”了,但还是赢得了声声喝彩。

  “这节课上得不错。但,作为讲读课,又是大家名篇,这样处理会不会草率?……”有人这样问我。

  “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生活体验得到充分发掘、利用和展示,且又通过对比、

【“猜”使我的课堂亮起来散文】相关文章:

朋友你猜,我是谁散文03-19

反思“活”起来的课堂04-04

我的世界因你而亮彩散文02-10

我认识的丘文亮先生散文04-10

你猜我在高兴什么随笔散文01-31

散文:何处亮明月04-10

大亮与彩霞的散文05-19

表弟阿亮散文01-03

你猜我猜大家猜作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