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节日散文

时间:2023-12-18 19:10:19 夏仙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关于节日散文(精选32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节日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点击对应目录可以直接查阅哦!)

关于节日散文(精选32篇)

▼目录▼
【1】节日散文【4】端午节日散文
【2】春节节日散文【5】传统节日散文
【3】中秋节日散文【6】元旦节日散文

节日散文 1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中的习俗、游艺、庆典,与大自然的气候和节律,以及农耕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随着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与农耕生活逐渐脱节,与大自然也不再那么亲密,很多节日记忆在年轻一代那里慢慢失落了。比如,端午是属于夏天的节日,庄稼旺盛生长,人也要激扬自己的精神,赛龙舟这样的习俗就产生于这种情感需求,那是从田野里生长出来的情感。现在提到端午,人们就不会自然生发出这样的情感需求了,与之相关的习俗也就只会淡化。

  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生活情感和愿望的共同表达,许多传统节日风俗中断了,我们的年轻人没有了节日记忆,令人惋惜。更多的情况是,有些习俗消失了,节日唤起的情感却不会变。比如清明时节,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对先人的怀念和祭奠却没有变少。中秋节总想团圆,春节总要辞旧迎新,节日的情怀是不变的。

  比如说即将到来的春节,贴“门神”辟邪,贴“福”字迎祥,寄寓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和谐、富裕、健康、平安。传统的风俗越来越少,怎么把节日过好?用更多有活力的形式支撑起民族的生活激情、人们的节日盛情,应举各方之力全力而为。2007年“两会”期间,我提交了《关于建议春节假期前挪一天的提案》,我的提案很快被政府采纳,会后不久,国务院颁发文件决定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放假,春节假期前调,除夕给假。这个决定实施了五年,大家春节过得松快充分。中国人过年过的是除夕,过年的劲儿都用在除夕夜,今年恢复除夕放假,也是充分尊重了传统、尊重了民意。政府应为传统节日“搭台”,让春运通畅,鼓励各种春节的活动,比如农村的庙会、城市的年货市场,支持老百姓过好春节。按照中国的传统,年货市场是卖各种应时的过年用品,比如“福”字、蜡烛、红灯笼、吊钱、年画等。商家开发更多的年货,开辟年货市场,既符合商业的.规律,又能为人们带来节日的愉快。记得多年前逛天津天后宫的年货市场,我在一个剪纸摊上看到一个小福字,这福字比大拇指指甲大一点儿,过年时将这小福字往电脑上一贴,上着网,年意顿时来了。这种微型的福字先前是没有的,但人们对它的再创造还是缘自节日的情感,传承传统。

  对于节日的情怀传承,每个人都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特别是我们的教育应该突出传统节日的教育,我甚至都想给小学生编一本传统节日的课本,让他们知道这样过节很好玩、有味道、有我们民族的特点。另外,媒体也可发挥它独特的优势,积极营造节日的氛围,把有新意又有传统味道的节日信息传播开来。不过,节日的真正主人还是老百姓。一个节日过得好不好,还是得听老百姓的心声。春节是中华大地各民族的节日,过好春节要看到更多人的愿望。现在办春节晚会,太盯着城市人的喜好,又太在意、迁就年轻人的喜好,而不够关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老百姓,这就会使大多数人不满意。

  节日散文 2

  清明,情感相守的心灵节日。

  向来,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与祭奠有关的,以祭悟道,默认寄情,这是中国人的智慧。

  清明节,是最具代表性的与祭奠有关的节日,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人们缅怀先人的节日,叶落归根、认祖归宗的家国情结,也在清明里得到了登峰造极的表达。无论你人在何处,身处何位,只要你的心中还有自己的“家”,那么,清明节这一天就会魂牵梦萦地浸润在你的灵魂里。我们读唐诗,有“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经典,陆游诗《临安春雨初霁》“犹及清明可到家”,也是在说人们纷纷心情急迫地赶着清明节往家里走。

  一个“家”与一个“冢”,在汉字中形态何其相似,也许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就有关于生死的智慧在其中了。人,既然是自然的造物,又具有创造的能力,但无论具有多么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无法逃避死亡这一自然归宿。

  清明祭扫,历来为人们所看重。“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来到神圣的墓地、陵园,面对那些已经长眠于地下的亲人们,你不仅能听见生者对逝者那如泣如诉的哀悼,更会默默地祝愿驾鹤西去的亲人在天国里安身立命,保佑晚辈,而自己也会在现实生活里更加善待活着的长辈们、善待自己、善待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们。其实,这就是中国式的孝道借助祭扫实现的一种传统文化的延伸。

  清明节,是一个今人与古人,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多重沟通与交流的特殊时刻,饱含着我们人们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的秘密,是在精神上沟通生与死,阳与阴的一个虚拟文化的平台。逝者已去,生者还要行走在人生漫长抑或坎坷的路上,因此,人们一方面要祭奠亡者以通所谓的“阴间”,另一方面也要迎春游乐以顺阳气,选择一个春和景明、神清气爽、万物复苏的季节祭奠、缅怀、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咏……我们的祖先可谓用心良苦。人是有着丰富情感的生灵,人在感怀中方知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交流沟通,炎黄子孙厚重的历史便有了人性的温度。

  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自然的归宿。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千百年来人类潜藏于心底本能的疑惑和叩问。如今,面对着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还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心灵的“清明”?珍惜一生中得到的和拥有的一切,大彻大悟地明白有情相守才是家,从此行为坦荡,心灵清明,自觉追求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人生境界,这才是对发轫于华夏历史深处清明文化的最好传承和诠释。

  节日散文 3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现在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当时全村的乡亲们正在收拾行装,谁也没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奶奶走过去给了他一点粮食说:“快逃吧!年兽快要来了。”老伯伯笑着说:“婆婆如果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兽赶走。”老奶奶继续劝说他,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有撇下他,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奶奶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奶奶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劈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坏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奶奶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于是,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奶奶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作响,屋内几根红蜡烛……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子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过年的习俗除了上面所说的外,还有很多,比如:贴窗花,贴年画,吃饺子,压岁钱等。我最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放鞭炮,晚上我早早的吃过年夜饭,就拿着鞭炮就朝门外奔去。伴随着我们的欢呼声,一个个烟花飞到了空中,点亮了美丽的天空。还有一个传统也是我们最喜欢的了,那就是春节,我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给我们的红包,预示着来年我们都会顺顺利利的过着每一天。

  “过新年,穿新衣,开开心心过大年……”我们唱着欢乐的歌谣,迎接新的一年来到。

  节日散文 4

  每每在一个节日来临之前,我总是满怀喜悦的期待着,内心溢满的快乐好像只能在这样的时刻,才可以合乎理由的释放出来。生之日,便是生日,呵呵,我喜欢把每一天都当作节日,从晨曦的第一道光到梦中香甜的呼吸,都能够让我陶醉。当然,在生之日又添加了特殊意义的节日,我更是欣悦万分,因为这些节日让我们怀念,警醒,让我们继承传统又让我们铭记历史,让我们毋忘过去又在喜庆中扬帆起航。

  明天就是五一节,劳动者的节日。所有能得到法定假日的人们,都可以轻松的出游或者休闲的放松一下工作中的压力,但还有更多的人依然坚守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节假日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我们不得不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尤其是那些终年如一日辛勤挥汗滴的体力劳动者们。物有类别,劳有所酬。所有懂得付出而获取的人们,都是世间最最可爱的人。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尊重,我总记得那张最温馨的图片:是小学课本里周总理与环卫工人握手并且亲切交谈的图片。一种体悯就是一种人格魅力,只有互亲互爱才能营造最和谐的强音与氛围。当你敞开怀抱时,你就能够拥抱到所爱的人;当你的思想站在一定的高度时,你就会看到世界的全貌。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古套的人,喜欢那些最朴实的语言。例如刚刚进学堂,老师就念那黑板上边的条幅“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激励着我每天去学习,去更新自己的概念,积极乐观的生活,积极的面对所有暂时临近的困难与坎坷。我喜欢这句话,它像一面旗帜高高的飘扬在我的信念里,日复一日,也曾风吹雨淋,霜打雪侵,但这面旗帜却占据了生命的最高点更加鲜艳燎燃!

  还有一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那个激进时代的口号么?多么振奋人心哦!就如现在最流行的温暖语“手牵手,心连心。”我喜欢这话里暖暖的'色彩,哪怕只是念一念,或是在思想中一闪而过,那都是一股暖流流向心窝。如果传递开来,真如聚沙成山,汇小滴而成江河,爱,才可绿野山头;爱,才可澎湃成海。一个人如果没有服务的精神,他就不会得到奉献的快乐,他就不会善意体谅别人的苦衷,更不会成为大写的人。

  呵呵,弄得像沉重的思想教育课。我可是最不喜欢正儿八经上课的人,亲近自然总比死啃书本舒服多了,一切教义都在生活的细微中,一切美好都在山水的蕴藏里,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一颗活泼的心跳,就足够了!

  鲜活的灵魂才是青春的标志。就让我们在这可爱的节日里挥霍青春的激情吧!那么,还等什么?让我们整理行囊,出发吧!向着明天,向着美好的未来!

  节日散文 5

  小时候,曾祖父常说,过了中秋,这一年又快要过去了,有时候,也说,离过年不远了。那时的我,不懂这话的深意。现在看来,这前一句话,是感慨时间飞逝,多少带有点哀伤,后一句话,是一种憧憬,因为过年是个团聚的日子。我不敢妄测曾祖父的话意。我小时候的记忆里,中秋没有团聚的概念,只有过年才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在今天,曾祖母和曾祖父离开十八年后的中秋夜,在这个人们挂在嘴边团聚却依然有大多数的人不能和家人团聚的日子里,我怀念我的曾祖母、曾祖父。

  我的整个童年,都伴随两位老人家而度过。在我离开老家后的十八年里,对老家的能想起来的记忆,都和两位老人家有关。记忆中最早关于月亮的传说,也是两位老人家说给我听的。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天狗食月,仙女坐在月光上,月光上的老公公,乘凉时抬头看明晃晃的月亮时两位老人家用蒲扇赶蚊子的夏夜,等等。

  记忆犹新,因为记忆里都是苦难,都是贫穷。我对过年过节不甚喜欢,这也是小时候落下的根子。小时候的中秋节,是芋子可以吃的季节。在老家农村,过中秋的标准食谱时油炸芋包子,两斤猪肉。那时,炸芋包子是件幸福的事。因为穷,那时的家庭不像现在,10斤或更多的一次性往家里买油,那时只是供炒菜的油。在我老家,食油要到20华里在的圩市上买,一般都是一次买两斤三斤,吃完了,赶集时又去买两斤。因为没油更多一次性买那么多油。我的家庭是属于贫困中较贫困的。在我小小的年纪的心里,我总是可以觉察到,要过中秋了,妈妈总是不那么开心。对于妈妈来说,节日里,苦她自己可以,不能苦了老人和小孩。妈妈常为了炸芋包子的油发愁,也常为了两斤过节的猪肉而发愁。家里除了粮食,没油更大的收入来源,尽管妈妈很能干,每年养三四头猪,但一家人的`开销,总是捉襟见肘,过中秋,要买油,买猪肉,还得靠养的鸡下蛋卖了,才有钱买油。也常有鸡不生蛋,蛋不好卖的时候,这时,要是曾祖母、曾祖父要是领到了红军抚恤金,总会拿出钱来置办节日的食材。但是,妈妈的心有多痛多难过,要强的妈妈从没说出来过。

  小时候过中秋,芋包子和猪肉是必须要的,至于月饼,那是奢侈品了。而且,都是没陷的饼,能吃到的月饼类似于现在的桃酥饼。当我有能力买起饼时,我曾无数次想买到小时候吃过的月饼来吃,但是,我再也没有吃到那种味道了。

  时间久违,我在时间中老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冲撞进退。但,对于小时候仅存的一点记忆却历久弥新,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化在我的血液基因里,伴随着我的为人处世之道,我从没后悔和怨恨那些苦难和贫穷的生活,它教会我的,足以让我受用一生。

  节日散文 6

  12月25日圣诞节已经来临,无论是走在大街上,还是人们的交谈中,这个洋节日再次被捧到了很火热,很疯狂的地步。大小卖场借洋节火爆促销、年轻人借平安夜、狂欢夜大肆挥霍,助推了“洋节”的火爆升温。

  相比之下之后的元旦就显得格外冷清。元旦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是人们盘点一年收获与缺失,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更加自信的崭新姿态开始新征程的重要节点。但随着大量西方节日的渗入,国人很快的被“西化”了,追捧的热情、向往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我国的传统节日被忽视,而洋节“味”越来越淡。不少人觉得我国的节日过于单调,少了洋节的浪漫和狂欢,太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不够刺激。

  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认识。从2008年开始,清明、端午、中秋等都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与假日融为一体。其目的非常明确,让国人重拾和复兴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把法定为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炎黄子孙的凝聚力。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十分厚重。每个不同的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为人民群众普遍重视。清明节是中华儿女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宗亲节日,又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是维系海内外华人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端午节既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活动,又有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意义,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月圆人更圆,象征着全民族的大团圆。

  传统节日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我们如何去挖掘、去弘扬、去继承。关键在于让全社会,特别是要让当代青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自觉关心传统文化,增强自愿为传承传统文化服务的自觉,真正领会传统节日蕴含的民族情感,汲取古人的精神和智慧,使古老的传统节日为现代生活添彩,这需要多方面、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鼓励与创新。

  传统节日法定为假日,不是形式上的放假,是对传统文化的更好发扬,培养人们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和对民族精神的升华,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同,聚集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力量。如果缺乏文化自觉,洋节只能热度膨胀,传统节日只能更加枯燥泛味,放假的节日也只能让我们又多了一个购物节、狂欢节而已。

  节日散文 7

  我们知道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有春节、有元宵节、有清明节、有端午节和中秋节……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元宵节了。

  元宵节那天晚上,出远门的村里人都回来了。我们一家人也匆匆忙忙地赶回老家。太阳快落山了,人们吃完元宵,都聚居到祖庙前。我们到祖庙时,祖庙已是人山人海,锣鼓掀天,非常热闹。庙里灯火辉煌,香气缭绕,人们摆上最丰盛的食物,用猪头、鸡、鸭、五香卷、米糕……来敬拜祖先,祈祷一年平平安安,红红火火。庙外左边搭起戏台唱起高甲戏,老人们搬来长条椅,看得入神。右边正在上演木偶戏,一群小孩看得津津有味。旁边搭起高高的炮塔,大哥哥们正在玩刺激的“攻炮城”。鞭炮声、唱戏声、锣鼓声,喝彩声……响成一片,小山村沸腾了。八点左右,祖庙前鞭炮大放,人们在那里跳火堆,要开始游灯了。大家有的抬清水祖师,有的.举彩旗,还有的抬着纸糊的油灯笼。长长的游灯队伍像一条巨大的火龙在蜿蜒的山路上游动。游灯队伍都得经过村里每一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得挂红灯笼,放鞭炮,烧火堆,迎接游灯队伍。游灯队伍一到烟花绽放,鞭炮大放,火堆烧得旺旺的,照着人们喜气洋洋的脸。村子里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其实我喜欢元宵节,喜欢热闹、红火的元宵节,盼望元宵节快点到来。

  节日散文 8

  清明雨,汇成一条思念的河。清明时节,心里总是慌慌的、凄凄的、寂寂的,一种惶恐怅惘的忧伤。

  不知什么时候起,天空下起了雨,淅淅沥沥的,浸湿了我的眼眶,浸透了我的衣衫,一滴滴雨水,穿过我寒战的躯体,汇集在我的心房,波涛汹涌,洋洋洒洒,汇成了一条思念的河。把我带到了生离死别的现场,那一幕幕一桩桩的往事,像风铃般,在我耳畔回响。难忘,铭记的殇。

  微寒薄凉的北风从我耳旁掠过,呼啸摇曳,像是在呜咽,像是在咏唱:清明时节桃李笑,野地荒冢话凄凉。乌啼鹊噪昏乔木,阴阳两隔谁断肠。一声声哀嚎,一声声低泣,仿佛来自苍穹,仿佛在耳边回响。

  我遥望天籁,夜幕,笼罩了一片有生机的气象,黑丝绒般的夜空中悬挂着颗颗闪烁的星星,像是一滴滴晶莹的泪滴,颗颗璀璨,滴滴欲坠下。像是在诉说一个个遥远哀婉的故事,声泪俱下,痛不可抑。

  我仿佛看见千里之外,荒凉的枯山峻岭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笼罩了万家冢院,荆棘杂草凄迷在肃穆的墓碑旁,断魂哭泣的人们,跪倒在祖先旁,燃起一炷香,点燃心中无限的哀思和惆怅,许上一个个心愿,让天地永存,让死者安息,让活着的人们,背起行囊,不辜负前人的重望。

  母亲,女儿不孝,到不了您的身旁,就在这十字路口,能够通往天堂的方向,点燃心中的思念,把我心里滚滚的思念之水向您流淌。

  风潇潇,飘荡着浓浓哀思,雨绵绵,淋漓着靡靡悲情,我划亮手中的火柴,幽兰的火苗,迅速在寄托中蔓延,冥币飞舞,火焰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像是我心中滴落的泪滴,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房。

  祭拜的`香火在半空中袅袅升起,直达我遥望的方向,母亲,您在天堂,还好吗是不是一样在把我们牵挂,母亲,在凄寒霜冻的夜里,别忘了把棉衣穿上,母亲,有爸爸的陪伴,您们的家园,是不是阳光明媚,灿烂辉煌。

  母亲,我思念您,我把思念的苦水,汇成了涓涓的河流,在夜色里发光,我把思念的甜蜜,酿成醇厚的米酒,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我把思念的旋律,谱写成一首歌谣,在寂静的深夜为您歌唱。

  月光下,清明的细雨,像是串成窜的珍珠,纷至杳来,远远望去,像是密密麻麻的银线,在天际闪耀,犹如积蓄在我心头,无限的想往。剪不断,丝丝缠绕,悱恻心田。

  雨缠绵,风哀泣,任凭狂风暴雨,母亲,我也跪拜在您幽魂的面前,任眼泪滂沱流成河,依然向您诉说着我无尽的缅怀和思念。看着冥币一点点化为灰烬,我不忍离去,不忍离开您的身旁。

  节日散文 9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到来,这一天属于孩子们。顾名思义,儿童节是为天下儿童设立的。如何把“六一”儿童节过好,让孩子们开心愉快是中心工作,也是家长与教师们应该做好的事情。

  孩子是家长的寄托,是祖国的未来,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所以,设立一个特殊的节日来纪念则拥有不同意义,它激励孩子们积极向上,勇于担当时代重任。每个孩子都期盼这一天,在这一天打扮的花枝招展,如绽放的葵花一样绚丽多彩,洋溢出人生的魅力无限。的确如此,人是从儿童时代走出来的,靓丽的人生从这里起步,人生的梦想在这一刻插上翅膀,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阔步走向自己的美好未来世界。

  看着沸腾的校园,彩旗飘扬,歌声嘹亮,……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童年时代,身上背着简陋的书包,穿梭在家园与学校的道道上,每个学生的服饰都不一样的,这里展示出一个个家庭的经济现状,但是,那时的孩子与今天孩子一样,渴望“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因为这个节日属于自己。步入学校的孩子更渴望在庄严的少先队队旗下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因为,孩子们心中有一个向往,期盼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队员。老师告诉我们说,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心愿,那样的迫切那样的渴望,成为优秀的少年儿童,愿做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加入少先队,佩戴上红领巾是孩子们“六一”儿童节心中最大的`愿望。

  今天,孩子们穿着整齐的统一校服,在现代化教室里读书学习,真的非常羡慕。上学国家免除学费,还给补贴,这样的事在过去想也不敢想象。今天与过去真是无法相比了。时代不同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这一切给学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校焕然一新,朝气蓬勃。今天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这样甜蜜的时空中,衣食无忧,应有尽有。上学有家长来回接送陪伴,在学校里有老师们精心呵护关爱。今天孩子们的积极进取心不减当年,朗朗的读书声,孜孜不倦的追求,期望在理想的天地里学业有成,早日投入社会建设大军中,这一点值得赞扬。

  “六一”儿童节属于你们,亲爱的孩子们!衷心祝愿天下所有的孩子们节日快乐,开心。我们愿为孩子们保驾护航,促使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在优美的校园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每个家长与辛勤的园丁们期望满园的小树茁壮成长,成为国家发展建设的栋梁。

  节日散文 10

  今天是父亲节,一早起来,去菜市买了一只父亲很喜欢的兔子肉,和两斤猪肉,给住在同一个小城的父亲送过去。就想在节日时刻看看我的老父亲。敲门后,等了很久,门缓缓的打开了,行动迟缓的父亲见到我来了,非常高兴,母亲也很激动。

  父亲说:“前几天,你才来过,今天怎么又来了?”

  我说:“您们不知道啊,今天是父亲节,我来看看您们。”

  父亲很高兴,“我只晓得春节,不晓得还有这么一个节日啊。”

  我说:“这是美国人发明的节日,就是为了感恩父亲对子女的养育之情而设立的节日,现在我们中国人也要过这个节日了。”

  母亲接过我手里的东西,放进冰箱,习惯地给我打开一包黑桃花生奶,依然将吸管喂到我嘴边,叫我喝。喝下母亲的核桃花生奶,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母爱。父亲赶紧把风扇打开,端了一根凳子,放在风扇旁边,叫我坐到乘凉。

  我叫父亲坐下,给父亲揉着肩膀。父亲说:“你们几个兄弟都很孝顺,昨天老二来看过我了,老三等一下还要来,老四隔得远,给我们打了电话。今天你又来给我过节,黄土都淹到脖子了,才晓得有个父亲节,我和你妈都高兴。现在生活好了,天天都是过节,平时生活比过年以前还好啊。”

  我说:“你和妈辛苦了一辈子,养育我们不容易,我们应该经常来看您们,让您们天天都像过节一样。”

  父亲已经八十高龄了。满头的银发,步履有点蹒跚,那坚强的脊梁也弯曲了,说话也有点吐词不清了。

  父亲记忆时常模糊,经常丢三落四。前几日,父亲记不清楚怎么开门了,那防盗锁不知道怎么旋转,把自己锁在家里,我们在外面怎么教他,而又无法打开门锁。后来,我们翻窗进去,才得以打开。为了不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把防盗锁换成了他习惯的挂锁,里面换成了门栓。这样就方便了父亲。

  父亲很怀旧。去年我们给父亲做了八十大寿。16岁就没有了爷爷奶奶的父亲,独自一个人成了家,还养育了四个儿子,如今已经四世同堂了,全家人已经有了二十几口人。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让父亲没有门牙的嘴笑得合不拢。我们将父亲的生日宴会刻成了光碟,一年了,父亲,就不再看其它电视节目了。每天打开电视,都是播放的父亲八十岁的生日喜宴。那欢庆的场面,那熟悉的亲友,那动情的歌声,看了几百遍,父亲都没有厌倦。每次父亲看到那场景都很兴奋,有时还要流出幸福的泪水。

  父亲的心中只有春节。从年初,父亲就要为春节准备。开春,去集市买回几只小猪,辛苦地喂养一年,到了春节杀给我们吃。秋季,花生收获了,父亲留下很少的一部分平时下点小酒,大部分挂在那高高的房梁,留到春节吃。父亲平时省吃俭用,不抽烟,不打牌,不下馆子。攒下钱来,春节的时候给我们每人做一件新衣裳,自己却依然穿着补丁布满的旧衣。母亲就从年初开始纳鞋底,用旧衣服做鞋面,一阵一阵凝聚着母亲的汗水与辛劳。我们的心也就从年初开始搬着指头计算着过年的`日子,那种期盼一直到春节。

  母亲进到厨房,将兔子肉烧了起来,要我和他们一起吃午饭。小时候,父亲叫我们养兔子,每年都要养几只。一般都是要等到我们弟兄哪个过生日的时候,才杀来吃。生日的时候,父亲一早起来,将兔子杀了,剥皮,然后就去菜地里摘菜,完了就交给母亲,他就拿起锄头下地去了。等到父亲回来,母亲已经煮好了兔子,一家人围在一起,给我们过生日。首先父亲将好吃的兔肉夹到我们弟兄碗里,让我们先吃,看着我们咽下第一口后,然后自己才动筷子。虽然那时的兔子没有今天的油多,但是味道至今还在我们心里。

  母亲做的午饭很香,烧的兔子更是让我们胃口大开,我们慢慢品赏。我端起酒杯,向父亲祝福节日快乐,不喝酒的父亲高兴了,也喝了一杯。母亲不停地给我们夹菜,叫我们多吃点。

  吃完饭,我要走了。父亲赶紧打开冰箱,将自己舍不得吃的半个猪头肉和香肠,装了一大包。母亲依然装了几袋核桃花生奶,叫我拿回去吃。

  拧着父亲给的腊肉和香肠,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眼眶湿润了,八十高龄的的父亲给予我们的都是那满满的爱。

  如今,我也是一对儿女的父亲了。今天远在外地的儿女都发来微信和短信,向我祝贺节日。我给他们回复的都是那句话:“常回家看看啊,不要太累,注意身体。”

  每当节日的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儿女们,想起他们就有很多的牵肠挂肚。做了父亲,我才感受到我的父亲对我们的爱是那么的厚重、那么的深情。

  我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不知道“父亲节”这个节日。但是,他将一生的爱给予了我们,将一生奉献给了我们。

  返回目录>>>

春节节日散文 1

  春节来临,本来就繁忙的城市变得更加热闹和喧哗,城市里到处都是潮水般的人流。过多的人流似乎压得这个城市喘不过气来,城市里到处都有节日的气息,但更多的是城市沉闷的叹息。

  年初一的下午,耐不住家里寂寞的我硬是拉着哥哥出来去逛街。本以为到了下午街上的人不会像早上那么多,可我们来到街上时,街上还是人头攅动,每条街道都是外出游玩的人,非常拥挤,我只好无奈地叹气。过年就是不一样,红红灯笼高高挂,到处都是张灯结彩的,把春节这个中国传统大节日映衬得更加多姿多彩。在无聊的闲谈中,我们不知不觉走到了繁华的步行街——中山街,那里更是喧哗和热闹,老老小小都身着节日的盛装,在街上悠闲地逛着,有些人还买了很多好吃的边走边品尝。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这应该是个富足的时代,人人丰衣足食,不会为吃穿而烦恼是呀个理想的时代。

  但是,当我将走尽这条街的尽头时,我的心一下子绷紧了,一名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趴在拥挤的路中央,零乱的黑发遮住了他乌黑的双眸,但我仍然可以依稀看到他那张憔悴的脸。他的前面放着一个用来乞讨的铁罐,里面只有零零散散的几毛或一元钱。他一面爬着前进,一面用手推着装钱的铁罐,期盼路过的人能给他一点施舍。然而,路上的行人匆匆过,有的人甚至不瞥一眼就从他的身边走了过去,留下的只有呼啸的寒风。我感觉到我的心在颤栗,更多的愧疚和失落涌上我的心头,难道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富足时代吗?一阵寒风吹来,把我心中构想的一切吹得粉碎。

  很少支持慈善事业的我慢慢地把手插入我的口袋,想往他面前的铁罐里丢一点钱,可哥哥早已拉着我走出了老远。“别给他,小心是骗子。”哥哥边走边说。我无奈,心中只有惭愧和遗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了,有时垂手可及的梦想却显得遥不可及。也许,就像沦落在路边乞讨的那个流浪人,就在眼前的帮助却得不到。不是他站不起来,只是我们的手抬得太高了。也许,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放下我们的手,他就会慢慢地站起来。但是,纵使他的身边有千万只带有援助力量的手,都是匆匆而过,连一点爱心的空气也没留下。对于这些沦落在街头巷尾以乞讨为生的人来说,我们的手真的有这么高吗?在他们的眼里,我们的手真的达到了遥不可及的高度吗?当我门看到他们用颤抖的手向我们举起乞讨的铁罐时,我们还是无动于衷吗?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会不会想到还受冻挨饿在街头的人呢?也许,我们并不达,但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济世的心,就足以让我们放下手,把他们拉起来。这不仅是一种爱心,更应该是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向这些不幸的人伸出一只手,他们将和我们站在同一高度。

  春节节日散文 2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真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习俗。从腊月三十日起,人们就开始过年了。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前夕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零点为‘子时’除夕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正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爆竹声震响天宇,这时屋内灯火通明,庭前是灿烂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爆竹响声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大家放完鞭炮后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祭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因各地习俗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祀拜祖,而大的多将祖先牌位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按辈分依次祭拜。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向晚辈发的。有的是吃完饭后向晚辈发的。更多的是集结在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跑到老祖宗的房里,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的家中老人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有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认为这只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就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拜年时人们要说吉利的话。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尽烘托了喜庆节日的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大多贴在窗上,所以人们叫它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将节日的红火富丽。喜气洋洋,人们也会在屋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无论在过去还是的现在,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国民间还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年夜饭开始,这顿饭要慢慢的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要吃到深夜。我国春节文化内容是这么的丰富多彩,也是人们一年中最向往的,因为这时候可以和家人团聚。

  春节节日散文 3

  中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从落魄到战争,从和平到富强。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而我最喜欢的就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春节。

  春节前夕,大街小巷的店铺都挂满了红灯笼,贴上了闪闪发光的对联,有着一派辞旧迎新的气氛,商店里的墙壁都粉刷一新,玻璃也擦得晶莹透亮。这时候,庞大的人群带着迎春的喜悦涌进大商店购年货,商店里的年货琳琅满目,多得让你眼花缭乱,无法选择。焕然一新的大街上,许许多多的小朋友高兴地拿着零花钱这里逛逛,那里玩玩,见到好东西就买下来。来来往往的汽车的鸣叫声、小商贩的叫卖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为这热闹的大街谱上一曲欢快的交响曲。

  在除夕的晚上就更热闹了!我家的桌子上摆着许多美味佳肴:淌着汁水的红烧羊肉,有香气扑鼻的火锅,还有很多美味水果,真是让人垂涎三尺!我们举杯祝福长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也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餐桌上大家边吃边聊着这一年来的变化,聊到高兴之处,大家都开怀大笑。吃过年夜饭,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演员们那一身身精湛的`舞艺和那迷人的身姿、动听的歌声,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夜晚,狂欢的气息川流不息,人们把一个个烟花点燃。烟花在天上喷出了一个个美丽的花朵,真是美丽极了。我看见小伙伴都在放,我想:让我的烟花也为这灿烂多彩的夜空画上美丽的一笔吧!于是我把烟花点燃,“砰!”的一声,烟花在空中烁出一道道绚丽无比的彩虹。“哇!好漂亮!”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向这里看过来,异口同声地喊道。我哈哈一笑,又点燃了第二个……

  放完烟花的时候,是我们这群小朋友最快乐的时候,我和哥哥姐姐高兴地玩起了“跳山羊”的游戏。

  春节真开心呀!我真希望天天都是春节啊!

  春节节日散文 4

  如果按我们家乡的习俗,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才算春节,春节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但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嘛,所以我呀就当一回“小广播员”,给大家“解说”一下我们家乡的春节吧!

  除夕可以算得上是春节最忙碌最重要的一天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伯大娘一大早就忙活开了:有的去摘菜,有的去炒菜,有的去包饺子反正忙忙活活地就干了一天。到了晚上,大人们更忙了,无暇照顾我们这些小孩。天还没黑,性急的哥哥就拿出了一个“二踢脚”,把它“送”上了天,这一声响犹如黎明前的鸡鸣,方圆几十里以内的鞭炮全响了。因为我们这里有一种认为“老祖宗”存在的迷信习俗,所以,爸爸提着鞭炮去放了,这可能是一种欢迎“老祖宗”的仪式,不一会,鞭炮点响了,“噼里啪啦”的声音震耳欲聋,而我们家的小狗却惊恐地躲在床底下了,可能是以为“世界末日”到了。吃了晚饭,爸爸提着一筒烟花去院子里放了,“轰”的一声震天响,烟花弹从烟花筒中射出,飞上蓝天“啪”烟花在天空绽放了,顿时,天空如一页画纸,五彩缤纷。而年夜饭更加丰盛了:鸡、鸭、鱼、肉样样都有,什么饺子,什么年糕真是太多了。

  大年初一,大家都要去串门的,家家户户的门框边,都贴着一幅幅对联,我看着火红的春联,看见了这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我看着火红的春联,仿佛看见这家来年红红火火的.日子,那春联仿佛变成了一只只千纸鹤,带着这家人的向往飞向了远方因为这一天最重要的就要数拜年了,所以我和哥哥姐姐们一大早就出门拜年了,拜年其实也蛮好的:磕个头,拜个年,临走时再抓了把糖,拿把瓜子,多好啊!

  正月十五又是一个春节的高潮,超市里挤满了人,真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啊。当然了,元宵节最不能少的就是元宵,煮好的元宵,放进嘴里,软绵绵的,轻轻咬一口,元宵中的馅便溢到嘴里,甜滋滋的,不知有多好吃!

  春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欢度春节吧!

  返回目录>>>

中秋节日散文 1

  中秋的午后,依然摆脱不开残存的暑意,头顶的骄阳让你对日渐远去的酷热仍是心存余悸。临近傍晚,不知不觉中却已凉风习习,心情也随之变的欢快惬意,注视太阳西下的步伐,不禁悄然感叹: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逝去,不可挽留,每次日升日落,自有主宰,方才挥手送走西下的余晖,一个转身,就要面对即将到来的中秋月夜,这就是日复一日的真实而琐碎的生活,学会如何用心去面对,就是人生智慧……

  此时,是一天中归于沉寂的开始,万事万物在清晰与模糊中默默的过度。风,会住,夜色在晚霞的掩映中姗姗走来;几朵浮动的云依旧游走空中,遥望人间,也许是因为不舍,渐而凝聚,这样的浮云堆叠让未来的局势演变的'有些扑朔迷离,不禁轻声问:今天还能看到美丽迷人的月色吗?也因这种不确定带来情怀的活泼跳跃,似乎这样更有趣味;青草丛中,轻轻唤响的声音,几声虫子的叫,带着愉悦,吼出几声思念,然后悄然蛰伏,静静的与我们一起期许东方的夜空。

  身后,还是落日云霞,眼前,却在悄然酝酿着变幻,于无声处,在万众瞩目间,天边微微泛起了光芒,开始如同一池清波在徜徉,遮住了几颗闪闪的星光,继而光晕微微扩散、荡漾,在光芒透出的一刻,终于露出了她的容颜,不负众生翘首遥盼,玉兔东升,玉轮流转,可爱的身影清丽轻灵,皎洁清透,在一片静谧中,银色渐渐笼罩天地,一股祥和之气充满人间。经历了这样的惊喜,心里也如同漫过一股暖流,此刻无论是喧嚣的城市还是炊烟四起的乡村,都在她温柔的目光注视中变得端庄美丽。心中快意的畅想着赏月的情境,小院,圆桌,木椅,随手摇动的小扇,一壶温温的清茶,葡萄,月饼,美酒,身边几颗淡淡疏疏的树影随风晃动,院墙上爬满清翠的绿萝对着月影婆娑,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轻声浅语,其乐融融,幸福美满,快乐就像扇着翅膀的鸟儿,围绕在身边,伴着月亮的脚步一起行走,岁月拖着长长的尾巴,缠绵左右,不舍得离去……

  月色如水,抛洒清辉,万物都在她羞涩的掩映中诗意朦胧,几分如纱的梦幻中,留几分畅想去任你自由恣意发挥,不受束缚和拘限。明月当空,星儿稀少,偶尔几声不明昼夜的鸡鸣,伴着随之的阵阵犬吠,随手描绘的田园意境,让这样的夜愈发的可爱迷人。在中秋夜晚的凉意中,美丽的月色如缎,保管好心情,添好了衣服,踱出院落,听着草间蟋蟀断断续续的叫声,独自沿着熟悉的乡间小路走出村头,在矮矮的山坡前,沐浴在月色之中,抬起头,看着斑驳的桂树山影,用心数着她的枝枝蔓蔓,她,洁白如雪的容颜,让人看到流连忘返,此时明月一轮当空,一轮却在心头,在这样的安详中心情也分外轻松灵动,眷眷柔情直如碧波万顷,漫天倾泻却又能随心控制,随时收拢聚集这些情愫,放在心底,堆积成人生中厚重的一页,写入沧桑一笔。

  中秋节日散文 2

  蓝的天空,有几缕流移的夜云为满空星辉凭添几分落寞和寂寥。天地间明月高悬,倾泄银亮闪烁的清辉,沿着周而复始万年不变的昭昭轨迹,缓缓西移。

  天涯路远,山水寄情。

  中秋的舞步便在异地乡亲们欢乐的聚会中翩翩摇滑。一湾醇香流溢的乡情酌满了晶亮的酒杯,如玛瑙如碧玉如水晶,清纯透亮,勾兑着浓浓的相思和淡淡的伤感,深情而酸楚,一如唐宋诗词中跳闪出来的串串音符,叮叮咚咚敲击着每一位游子的.心灵,沉淀和诠释千万年不眠不朽的乡情,真情而炽烈。

  当我把一串串布满思念情结的心语醮上中秋点点星星的月辉,在屏前敲击着溢满清香的文字,把它们恣意投掷于浩瀚缥缈的夜空时,我才发现,原本以为充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其实是相当的脆弱和孤独。

  这一夜的感情是经不起一点点推攘和摧折的!

  明月如斯,孤独梦归何处?

  今夜,我如一只四处觅食的鸟儿,在明月清风中寻找故土曾赐予我的那些天真与欢乐、激动与欣喜!于是,八月的土壤,就种满了相思的豆角。

  当我推开红尘记忆的小窗,把自己抛入那缈缈往事轻烟里,才发现,自己的灵魂和思维,根本无法飞升和超越乡情这道屏障,只能让自己躲藏在月辉暗影一隅,任由泛着泪意的心叶在心底点点滴滴地收集情感露珠,让它们慢慢堆砌成佛祖身上不朽的舍粒,召唤我走向远方,去真真切切地感受故乡的温柔和爱,感受故土赐予给我的每一份温暖和慈爱。

  于是,在中秋的夜里,我想起家乡那道山梁那把锄头那件蓑衣,听见了故乡那萧萧绵绵淅淅沥沥的秋雨声穿越时空,触摸和翻阅着那些点点滴滴的金往事。

  明月笼罩在秋歌的萧瑟清凉中,如一株驭风而来的仙花,清香四溢,抚过游子们一张张热切期盼的脸孔,触摸和抚慰一瓣瓣思念的心叶,为远方,为生我养我的故土,绽放一朵朵布满相思而忧伤的眷恋。

  中秋如歌,明月如谣,在滚滚红尘中演绎着乡情绝唱。

  夜意阑珊,我就这样独坐天台,一杯香茗,几缕烟雾,梳理着满池皎皎清辉,朗朗月色。

  目光和思绪如斧如刀,劈开一浪一浪的银色波光,凌空跳跃,高歌曼舞,幻化成朵朵幸福安康的祥云,飘然远去,为家乡,送唱一曲催人泪下的思乡恋曲。

  中秋,明月,桂花。

  乡关,天涯,流浪人。

  一轮明月,万种相思,山高水长,情归故土!

  中秋节日散文 3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刻,总是让我这样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时时的在明月满月的庭院中怀念着故乡,故人,故情。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着泥土芳香的小村落,泥泞的道路,满院的玉米,剁满枯黄秸秆的土墙,香喷喷的烙饼,挂在夜晚庭院中那微弱灯光的电灯,还有那摆在庭院中边剥玉米,边欣赏的黑白电视机。这些都是我童年中,秋天中常见的场景。她们如电影般,一幕幕地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浮现……

  童年记忆中最为幸福的秋天总是与月饼紧密相联的。每当中秋节降临时,我总是与弟弟在夜幕降临后挨家挨户地把自家的月饼给邻居家送去尝尝。

  “大娘,在家没有?中秋快乐!我妈让我和俺弟给您送二斤月饼尝尝。”

  “哎!倩倩来了,大娘在家的。来赶紧到屋里坐坐。”满是笑容的大娘急急忙忙地从家里走出来。

  “不用了,大娘我们得回去了。俺妈还等着我们俩吃饭呢?”倩倩急切地回答道。

  “乖!等会,大娘给你拿点烙饼啊!让恁妈给恁俩放火上烤烤吃。”

  不一会儿,大娘就拿出来了好多烙饼塞给我和弟弟。随手又给我和弟弟好多今年树上刚下架的柿子。我和弟弟跟大娘挥手告别后,就开心地走在有满满月光相伴的乡村小路上。忍不住的拿出柿子,一人一个开心的吃着。贪吃的弟弟说:“姐,你说要是能天天过中秋节该多好!那咱俩,就可以天天吃这么多好吃的了。”看到弟弟那双笑起来,就只能看到缝的眼睛,我就特别开心,也觉得弟弟说的是真的很有道理。

  回家后,我们俩极其自豪地跟妈妈说着,我们圆满完成任务。妈妈必须得多给我们烫点炒面。妈妈满是笑意与幸福的脸上,充满着对我和弟弟的满意。然后就从屋里端出两大碗已经烫好的炒面给我们。我和弟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那个年代独属于我们的“零食”。而一旁的妈妈,看着我们幸福的笑了,走到屋里升起炉火,给我们在火炉上烤烙饼。烤好后的烙饼,散发着芝麻的香味,薄薄的脆饼嘎嘣脆,是这个节日里独有的味道。

  这种记忆已经深埋在记忆中很久了,每次想起来都会使我对于生活充满了浓浓的热爱,对爸爸妈妈弟弟充满了满满的思念之情。

  上了大学后,回家的日子就少了许多,但是每年中秋节我都会尽量抽出时间回家过节。由于学校离家很远,每次到家时天都黑了。所以,每次当我到达县城后,爸爸都会不停地给我打电话,问我到哪里了,要注意安全。有次到达县城时,已经晚上七点多了,这是往我们村子发的.公交车已经没有了,这下可把爸爸给着急坏了,不停地给我打电话说着:“孩子,别心疼钱!打辆出租车回来吧!要注意搭带有TAXI字样的车子,别坐错了……”

  出租车司机是一位跟爸爸年龄相仿的中年人。人很淳朴善良,跟我讲了他自己孩子的很多故事。在与这位司机叔叔的畅聊中,我终于到达了家门口。看着旁边一家家早已经关灯休息的邻居,我家的那盏陪伴我多年的并不是特别明亮的灯在漆黑的夜里却显得极为明亮。灯光下那两个望着远方的等待着孩子归来的身影,在岁月的蹉跎中变得不再挺拔,但是那两双虽经风霜洗礼的双眼,在这样的一个夜晚中却愈发的熠熠生辉。不知是否是夜里风大,双眼迷离的我,再见到父母的那一刻,用一个大大的拥抱掩饰了我唯恐爸妈担心的窘境,让泪水在黑夜中被微风给吹散。

  “闺女,长高了!”脸上满是宠溺的爸爸开心地说道。

  “开心!俺爸终于夸我了!”我这时总是蹦蹦跳跳地给妈妈说着。

  “走,咱去吃饭,今天专门给你做了你喜欢吃的土豆丝。”永远都是那么慈祥的妈妈对着我甜甜地说着。

  “走!赶紧吃饭!有啥话等会再说。”说着爸爸把行李箱扛在那并不再年轻的肩上帮我搬到了楼上。

  此刻的我是最最幸福的,走到客厅,走到厨房,走到卧室,依旧是那种熟悉的味道,依旧是那桌喜欢的菜肴,依旧是那席简单素朴的话语,依旧是那一轮明月,一缕秋风,一家四口。

  时间总是匆匆而逝,这种记忆还是被时间无情地封存在记忆中了。自从大学毕业后,繁忙的工作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属于自己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今年我很不幸地又不能回家了,下班后看到领居家其乐融融的景象,心里总是显得特别沉重。中秋将至,真心希望爸爸妈妈,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健健康康的!我也会很努力地挣钱,早日让你们来城里看看!

  中秋节日散文 4

  时光荏苒,我都二十多岁了。是什么力量使我不断成长?是亲情;是什么叮嘱我要常回家看看?是亲情;是什么使我们不在一处,劲儿却往一处使?还是亲情……都是亲情。

  还记得在我咿呀学语的时候,那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个有印象的中秋佳节。那时候家里穷,我们买不起月饼,父母只好用面粉搓成月饼的模样做给我吃。父母说:"这月饼好吃吗,是不是很香很美味"。"嗯,当然"。晚上,我们一家人都会坐在院子里等待月出。不知道为什么,那晚的月亮总比朝阳美好几十倍。就算看到很晚,也一点儿不会觉得累。因为我懂,这一天代表着团圆,而这一天,也是最开心的日子。

  我们家上上下下共11个人,可是每年都很少凑在一块儿。忙的忙,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相互都不容易见到一面。唯有中秋佳节,我们会特别努力的回家,我们会把头朝向家的方向。因为我们都盼望团圆。就这样一直坚持了20多年。可是这种规律被打破了。父母为了我读书,便出了远门。姐姐也远嫁他乡。家里唯剩下爷爷奶奶及伯父3人了。如果,亲人也能一加一等于二有多好。那样我就会多列几个数式,都把他们变出来。可唯独数学没有这种功能性。有时,风雨过后还是风雨,不会见到彩虹。久别不一定重逢,离愁还是离愁。这些不也是自然规律的作用力吗?就像到了中秋节了,家里的人数还是屈指可数。哪有团圆之意呢?

  父母走了,家里的一切自然就该爷爷奶奶接管了。里里外外,好多亩田地,也落在了他们的头上。他们年岁以高,况且爷爷的身体刚好才恢复。怎么能挑起这担子呢?为了让爸妈安心,爷爷奶把那一垄垄的田地给耕耘了。俩老人就是这样的伟大。今年的`中秋节,刚好遇到我放假,正好是丰收的黄金时期。虽然骄阳似火,但我没有选择逃避。虽然不太会干农活儿的我,但我悉心向爷爷们学习。最后,我终于懂得怎样收割稻子了。我不仅懂得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真正含义。我也领略了和亲人一起耕作时的幸福感。以前从来都不知道幸福是什么?现在总算知道了。以前娇嫩幼稚的我,现在终于成长了一小步。现在才懂,原来分担和分享是不同的意义。小时候的我,只知道和家人分享亲情的美,长大后我便懂得分担家人的难处,能多为他们做一点事情,哪怕在他们眼里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我知道他们心里一定是特别开心的。晚上,我们坐在一起啃月饼。爷爷还唠叨我:“你又没有工资,买月饼干嘛啊,你又乱花钱。”我说道:”爷爷,我知道了,可这好歹也是过节嘛!再说我父母又不在家,就算是我替爸妈孝敬你们的吧!爷爷奶奶们,你们受累了。”爸妈都不在家,但我相信我们的心时刻都会牵扯到一起。总有一天,我们会团圆的。在月光下,我陷入了对亲人深深的思念里。

  风雨同舟,皓月当空,今年的中秋节,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是亲情,将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放心,我们一家人将会永远都在一起。爷爷奶奶,下一个中秋节,我依然在你们身边。

  中秋节日散文 5

  一年一度的中秋在我的刻意躲闪中,不可回避地晃到面前。

  父母前些日子去了南方弟弟那儿,儿子今年上了班,家里出来进去的,就只有我们两个了,想去串个门儿,都觉得没地方可去。平常倒没觉得怎么着,可当中秋节——这个举国上下都万分看重的日子,倏忽到来的时候,心里还是升腾起丝丝缕缕的郁闷。

  原本想着等中秋晚上,一家人团聚赏月的时候,再给父母打电话,父母却提前把电话打了过来。先是父亲,问我在干什么,我说没事,看电视呢。又问吃了没,我说还没。父亲的声音立刻提高了好几度:都几点了,咋还没吃?我就像犯了错的孩子,赶紧解释道:马上去吃,那边的声音才和缓了下来。母亲接过话头,开始说起这些日子的见闻和琐事。说弟弟的忙碌,他整天不着家,都成了天上飞人;说弟媳的改变,她现在已经是里里外外一把手了;说侄女的懂事和聪敏,刚上初一的孩子,英语已是高中水平;说那里太热,时至今日,夜里依然热得睡不着……我听着母亲在电话里大声地家长里短,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心里洋溢着满足和喜悦。问他们中秋怎么过,母亲淡淡地说:“能怎么过,平常吃啥就吃啥,在这里,天天都是过节。”话语里难掩那份知足和幸福。

  想起多年前的中秋节。那时我刚刚上班,母亲还在家务农,父亲是代课老师。过节时,单位发了一只扒鸡和几块儿月饼,还有什么不记得了。晚上,在清凉的月光下(北方农村的夜晚已经有些寒凉),父母和小弟在天井里剥玉米,玉米堆南面是下午刚刚收回家的花生,院子里满是玉米和花生那种清幽幽的香味。我做好晚饭,在天井里摆好桌子,我们的团圆饭就开始了。吃一口香喷喷的扒鸡,咬一口甜酥的月饼,母亲幸福得什么似的,说:“这辈子,要是天天吃扒鸡就好啦!”秋风习习,月华如练,小院里一派温馨和丰收的景象。那两棵秋梨熟得正好,石榴笑得裂开了嘴,柔美的月色给它们披上一层如梦似幻的纱幔,看上去更加诱人;红红的枣子早已不耐烦呆在树上,微风一吹,就会噼里啪啦落一地。看一眼月亮,抿一口廉价的香槟,月亮就跟着滑进了肚里。

  因为还有很多活,晚饭吃得很匆忙。饭后,父母继续埋头小山似的玉米堆前,院子里便此起彼伏地响起了剥玉米皮的“嗤嗤”声和丢玉米槌的“啪啪”声,夹杂着低低的说话声。墙角的蛐蛐偶尔也来凑趣,高低不一地哼唱着,远处传来的犬吠,更增添了夜的静谧和祥和。

  月亮滑过中天,坠向西屋的屋顶,父母才会缓缓直起倦极的腰身,一面敲打着,一面瞧着塌下去的小山满足地微笑。

  现今的节令似乎晚了些,总要再过些日子才能开始真正的秋忙。即使秋收,人们也早已不会这么麻烦,联合收割机走过,便可颗粒归仓。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早已突飞猛进,再不会对着扒鸡馋涎欲滴,只是,那份久远的简单纯粹和从容温和,再也难以寻觅。

  刚刚放下父母的电话,儿子的电话又打了进来。问他中秋节怎么安排,他说,已经跟人约好,白天爬山远足,晚上一起聚餐、赏月。声音是爽朗的,没有落寞,也听不出想家的那份惆怅,我倍感欣慰的同时,心底竟然掠过一丝失落。

  多年前我求学时度过的中秋节,却别有一番滋味。那时我和儿子现在差不多大吧。班里正在举行联欢晚会,热火朝天的,我却无法融入那欢乐的气氛里,一个人偷偷跑到学校的操场上,围着空旷的操场久久徘徊,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和无助将我攫住,迫得我无法顺畅呼吸。而且那晚的月亮好像也分外多情,脉脉地注视着你,一步不离地追随着你,令你孑孓的.身影显得更加孤苦无依。父母现在在干什么呢,是在月下拾棉花,还是在摘花生?是在剥玉米还是在刨玉米秸?露水是不是弄湿了他们的衣服,汗水是不是打湿了他们的脸颊?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面对着冷锅冷灶,会心烦吗,会做饭吗,会吃月饼吗,会想我吗……眼泪不知不觉间涌出眼眶,在脸上肆意流淌,淹没了那颗孤独寂寥的心。

  而远在家乡的父母更加记挂独在异乡的我,这是有一次跟母亲闲聊时,无意间知道的。母亲说:“孩子想爹娘和爹娘想孩子的滋味都不好受啊。那时候我和你爸在地里干活,一边干活一边叨叨你,不叨叨你就觉得干活没力气。遇上降温了、刮风了、下雨了,我俩就不停地相互埋怨,没给你添厚衣裳,没嘱咐你刮风下雨少出门,没给你带足够的钱。过节了,我俩守着饭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想不起来拿筷子。也不知道你一个人在外咋过的,吃不吃得上一口好饭,这心呀,老是悬着,不知该往哪儿放……”

  现在的孩子似乎不像我那时候那般恋家了。也难怪,现在通讯发达,几天一个电话,还可以QQ、微信聊天、视频,想了,一个电话过去,或者干脆视频一下,鸡零狗碎扯半天,这心里就熨帖了,舒服了,身上也长了力气,干活也来了精神。儿子曾经说过:一周给你们打个电话,免得你们想我。我暗自纳闷,难道他就不想我们吗?

  真是要过节了,大街上冷冷清清的,人们都回家团聚去了吧。孩子的叔叔说,今年都去他们家过,两家一起还热闹些。也好。想来想去,过节不就是图个热闹吗,偌大的房子里,转过来转过去,就我们两个人,大眼瞪小眼,有什么意思?

  只是今年的月亮却突然没了往年的兴致,一直忧郁地躲在厚厚的云层里,迟迟不肯露面,任你把脸仰到麻木,脖子变得僵硬,它只是躲着,躲进自己的世界里去。我不甘心,没有月亮的中秋还是中秋吗?

  “大妈,快看,月亮出来了!”侄子不懈地等在窗前,终于等到了那轮圆月的出现。我走过去,对着天空仰望。在层层叠叠鱼鳞状的云朵下,满腹心事的月亮含羞带怯地露出了脸,黄晕晕的,早没有了先前的清亮。这是中秋的月亮吗,它居然毫无美感!

  “哟!这不是彩云追月吗!”丈夫不知何时站在了身后,大呼小叫道。可不是吗,我仔细地看向它,意外地发现,那轮满月正悄悄地在云朵里穿行,周遭的层云被它披上了金色的外衣,变成了彩色的云霓,显得格外柔和、格外甜美。层层叠叠的云朵簇拥着它,追随着它,陪伴着它,不肯稍离。

  那一刻,我突然泪湿双颊。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诗: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我思念的亲人,定也会随着彩云归来吧。

  中秋节日散文 6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辉满地,正如李白诗中云:“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大地如婴儿般的酣睡在美梦中,浑身罩满了银白色的月光。月光下的世界,朦朦胧胧,如梦如幻,恬静而安详;月光下的世界,如此清冽、如此明朗,仿佛空气中也弥漫着花的清香;月光下的世界,一片圣洁,人的灵魂也在这片圣洁中得到了升华。

  中秋的月亮是永恒的话题。她清辉如水,圆润如玉,在清明冷艳中带着几分傲岸。“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抬眼仰望,月亮如娇羞的少女,静静的驻足空中。这就是中秋的月色,这就是中秋的夜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亘古不变的月亮,以她的阴晴圆缺预示着人间的兴衰荣辱、世事变幻。她总是默默的关注着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都能得到她圣洁无私的光芒,既亮丽幸福的人,也眷顾不幸的人。她永远慷慨地给予,那么从容,那么大度。

  中秋是思念的节日,中秋的月亮撩人情丝,惹人相思,促人回忆。有人说中秋的月光是游子望乡的眼眸,是被爱拨动的款款心曲,是沉淀在心底浓浓的.祝福。每到中秋,我们都会思念,思念那远去的风,远去的云,远去的微笑和那已经远去的往事。中秋的思念是一份清凉、澄澈、淡淡的远怀,“月是故乡明”是多少游子的望乡情怀,圆圆的月亮承载了满满的思念,“缺也是思念,圆也是思念”,一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多少人的美好意愿。

  在这“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夜空下,令人生出许多遐思:远行的游子摘下天边的明月照亮归乡的路,热恋的情侣在圣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月色,亘古的晶莹剔透、冰晶玉洁,圆圆满满,不禁让人发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

  返回目录>>>

端午节日散文 1

  每逢五月,童年在乡村过端午的情景总会在脑海突然呈现,清晰而闪亮,也许确实是太有趣的缘故罢。

  乡村里看重过节,一大早母亲已将粽子煮好,厨房里弥漫粽叶与糯米的清香。她早早叫醒我们,说栀子花正开得旺气哩,这话让我们一下子睡意全无,五月的乡间本已妙不可言,而清晨摘栀子花太令人激动啦,我们兄妹几个简直是赛跑一般冲向山间田野。

  橘红色的朝霞在湛蓝天空,山湾里秧苗葳蕤,田埂上油亮光泽的桑树立于豆苗间。乡亲早起问好的谈笑声不断从空际间传来,我们扒开带露的豆叶和青草,飞快去山脚下野棕丛旁找那棵栀子树。目光循着清香,只见新鲜的栀子花在树枝丫上恬然安静,洁白美丽。栀子花树和田里秧苗上不断有露水滴答滴答落下,象是亲密私语。我们熟稔地摘着花,争抢着,哥和姐动作快,盛开的栀子花三下两下被他们摘完,我和妹只抢得了一些花骨朵。他们分了几朵给我们并忍着笑说:“花骨朵还要巴适点,说不准能开一个多星期呢”,如此这般,我和妹才由生气变得欢喜起来。

  母亲穿起一串串栀子花,挂在屋中的木窗上,把花骨朵放在水缸里,清淡花香和着粽香成了端午的气味。直到如今,每逢五月,那香味便从时光的罅隙里穿越而来,萦绕不绝。

  乡间的.粽子简单味美,尤其是不加任何辅料的糯米粽,剥开粽叶,亮白如玉,把母亲研磨得酽酽的红糖水淋在上面吃,清甜的味道瞬间充溢于唇齿间。

  吃完早饭,上山采草药。阳光好,风习习,杜鹃鸟在山与山间唱和,树木草叶明亮,溪河流水泛光,我们和母亲一路采集着野薄荷、艾草、野菊和金银花藤。“五月遍地是草药咯”,总有乡亲乐呵呵地从家中跑出来帮着我们一起找,一直寻到村头河边,去到深深的河湾里。河边那些竹丛下,一簇簇的蒲草在河水的凌凌波光下油绿生辉,母亲和乡亲一起弯腰嚓嚓地割起来,她们动作熟稔如收稻割麦,浓浓草药香顺河弥漫经久不散。

  吃午饭时,教书回来的父亲兴高采烈地端起一杯雄黄酒说:“‘惟有儿时不能忘,持艾簪蒲额头王’,不过雄黄是有毒的,现在只能给你们表示一下啰。”边说边沾上一点雄黄酒弹在我们身上,虽年幼无知但我们也感觉出了一种特别的隆重,饭毕就会和祖母一起认真将雄黄酒洒向屋角,说是驱蛇去虫。

  晚间我们用草药水沐浴之后,父亲还会给我们讲屈原、伍子胥的故事以及与雄黄酒有关的白蛇的传说,念念不忘的故事让我们整晚争论不休彻夜不眠。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去后山上找白色的蛇,不过一直没有寻到。

  年岁稍长,过端午是去乡间小城五通桥看划龙船比赛。

  那时河岸树木新叶覆枝,河水饱满润泽。人人喜气笑脸,都像一夜间长足了精气神。四乡八村赶来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有人因为太挤而掉入河中湿了衣裤,或是有人互相打水仗,人群就阵阵起哄、玩笑,那种热闹开心胜于年节。随着一声枪响,河面上一支支龙舟如离弦之箭冲向目标水域,鼓点声声,百船竞发,彩旗飘飞人头攒动的沿河两岸,助威呐喊声响成一片。

  龙舟赛后的压轴戏“抢鸭子”更是让人捧腹不已,记忆犹新。

  组织者将几百只鸭子分散放入河中,五六十支龙舟游鱼般穿梭,忽左忽右追逐鸭子,一名水手本已看好鸭子位置,凌空飞跃扎入水中,原本以为是囊中物的鸭子突然扇动翅膀扑腾开,随即飞快凫水而去。几个精壮汉子后又围成一个圈,将一只看似正发愣的鸭子围起来,慢慢慢慢缩小包围圈,可惜那鸭子是十二分的机灵,一个猛子潜入水中,大家四处找寻时,只几秒它又神气活现从另一个地儿冒出来,眼光炯炯,环顾而鸣,简直犹如戏人。岸上有人急了,脱了外套一个猛子扎下去,甚至有水性好的女子也跳入河中捉鸭子,此间热闹景象早已让两岸沸腾不已,呼叫声、喝彩声此起彼落,欢声震天。

  如今,端午节在一些家庭中已不再隆重,但我相信端午节终究是不会被淡忘的,犹如我们对童年端午的记忆一样不会淡去,因了它的民俗、人文以及传统。

  在城市生活久了,过节的意义被都市的繁忙冲刷得有些单薄,当我们例行请吃饭、访亲友、逛商场的时候,不觉中有一种茫然若失的感觉。“去乡间过节!”这想法从脑中冒出的那一刻,心中就有不可名状的喜悦。近年来,乡村旅游不断升温,民宿的发展已让“宅于乡间”成为可能。

  深层次体验乡村乐趣是城里无法完成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致与风情绝非人工能比拟,它是鬼斧神工是活色生香是百看不厌:风吹山涧崖自立,鹰击长空云游动,树抽枝条花结果,蚂蚁搬家甲虫斗……只要身处乡间,自然之气便会袭你满身满心,大自然是一本随翻随新的书卷,只要用眼睛和心灵去发现,你就会对生活、对美有着丰厚的收获。去乡间过节吧,趣味多多,快乐满满。

  端午节日散文 2

  今日端午,因山居供水主管爆裂,半瘫痪巳两年的物管,所能做的,无非是间隙性供点水,让我们勉强将生米煮成熟饭而巳。原想邀约亲朋的计划,也就此告吹,只安心的与M清静过节了。

  住在山上,人自然闲散,虽是端午,也懒得开车下去购买那应节的蒲艾。好在邻居老D家的园子,那叫一个品种繁多,关键是,竟然还种有几株艾草,打小苗起,就被我觊觎着。时令巳至,他们居然不在家,岂不辜负了艾草的一片心意?好在有我惦记着。这样想来,由我去代采一株,完成它作为艾草最光荣的使命,不但无妨,似乎还很有必要。名一正言便顺,于是,我大大方方去到一栏之隔的D园,亲手将一株色貌俱佳的艾草采下。一边捧着往家走,一边喜滋滋念着“手执艾旗纳百福”,到门前才郑重交与M,看他将其稳稳挂在去年的陈艾菖蒲之上,这节,便有了巳应的释然。

  前段时间回老家二十多天,今日回家,一应树木花草,因了邻居悉心帮忙照料,大多安然无恙。香蕉后来居上,成了园中体量是大的植株,着一袭宽袍广袖,举一杆未展大旗,一年光阴,便成了五个孩子他妈。两株莲雾,走时只结了几枚小如豌豆的花蕾,如今,那银针蔟样纤秀的花朵开过谢过,但终不忍心不辞而别,留下两朵硬是强撑到了今日。龙枣一副不堪重负的模样,纤细曲折的虬枝,被大颗大颗的青枣压得直不起腰。比起龙枣,同门的胎里红则正值青春期,不但一下子身材窜出好高一截,就是那稀疏的果子,也满带着羞怯的红色。老D给的树葡萄,终于度过了移栽的危险期,有新叶萌发。两株去年新种的辣木,居然花开不断,不足一米高的杆上,长出的.荚果竟有尺长。沿墙一圈来自九寨沟的锦葵,也有了拔节的迹象。最喜那几盆松叶牡丹,茎肥叶厚,花繁不休,成了我年年必养的品种。只可惜火龙果被风吹折了两支,急需为它接骨续筋才是......我俩就这样一边巡视,一边施肥浇水培土,虽是倒腾半天,却也干得欢实。

  想起朋友送的粽子,那是他妈妈亲手为他们包的,却也年年分得我们一份,让我们有缘分享这样的母爱亲情,今天过节,正好用上,便不急于做饭。窗外浓绿的雅榕树上,以前只发现有小鸟筑巢,没想到,此时却蝉鸣一片,象年轻人带着金属音的摇滚,声嘶力竭的呐喊着。一只小鸟,来客厅打探,见我回屋,呼啦一下向窗口飞去。过一会听到窗帘里有扇翅声,方知它定是被玻璃透明的假相迷惑,悄悄走近,本想为它打开窗,可因语言不通,反被它误会了,在我一掀窗帘之际,便敏捷的从另一扇打开的窗户飞走了。

  五号邻居王叔是一个种菜高手,见我们回来,便将他种的豇豆四季豆摘了一大袋送来,还嘱吃菜自己去菜园摘。谢过王叔,正准备烧水做饭,十九号谢叔又来电话,邀请到他家吃午饭。他们是本地人,端午节按传统习俗,要炖一大锅草药汤,说是排毒,顺便将我们一起排了。及到他家,桌上赫然立着一大盆腊排炖草药,有白白嫩嫩如韭菜根的,有色白而形如胡萝卜的,更多则是树根一样像柴火的东西,黑黢黢硬翘翘的在盆里横竖的乱戳着。我原本还算好学,一上桌,便问其名,可一听,这一大盆,除蒲公英外,全都不是依着科属种命名的,无据可查。尝其味,或淡或苦;品其质,或脆或木。想起自己好歹也正经学过三年中药,可眼下,面对这一锅来路不明的攀西草药,竟是相看两茫然,心里惭愧得很,便不大敢住嘴里送。饭毕,嘱晚上继续干这一锅药膳。

  待到下午,药膳为了印证它的效力,开始在M肠胃间扫荡,看他上卫生间的频率,我在心里坏笑,想他的身体,还真藏了不少毒哈,要不然,我咋没事呢?正暗自庆幸着,那亢奋的肠鸣音,好像也有从我的身体传出来的。

  晚饭,看来是不敢再去谢叔家了。

  这个端午,与往日不同。

  端午节日散文 3

  又到了端午节。市面上的粽,除了糯米粽,还有红栆、豆莎、鲜肉等,总有上十样。盐蛋变不出花样,只能在包装上做文章。简装的、繁装的、俭装的、奢装的,多着呢!豪华的包装,甚至比粽还贵。至于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皮蛋也挤进来了。沒人质疑,吃货们自然也喜欢。约定俗成的东西,总是因人们的接受而改变,无所谓好不好。咸、皮蛋拼装在一起,情侣盒似的,冠冕堂皇地摆在了橱柜上。新生的东西,硬要往里挤,传统的习俗是不会那么固执,拒之于门外的。其他诸如:江河上竟龙舟,宅门上挂艾条,孩儿额上点红,雄黄酒袪毒等,也是有的;只是城乡有异,各地不一罢了。端午的热闹,在刚插罢早禾、割完麦子的农事间歇的江南乡村,过节的气氛是最热闹的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江陵务农时,见过红衣绿裤的小媳妇,背着娃儿回娘家,那可是阡陌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如今的端午,名堂越来越多,名目越来越繁;节也越来越失真,不纯了。就像衣着白衬衣、蓝短裤,系着红领巾的少年,偏让衣裤上点辍点什么,弄得不伦不类的。这样一来,挑剔的人,总会感到有点别扭——至少我是这样。因此,怀念半个世纪前老汉口天声街的端午节,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记忆中,那时粽子还是唱主角。不同的是,大多数人家是自己买粽叶,回家包粽子。当然,多为清水粽。物质稀少的年代,是沒有多余的东西让人们变着花样吃的。况且有一道紧箍咒罩在头上:动不动就用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吓唬人。借个胆,也不敢突破传统的习俗。

  包粽子是有讲究的。我们这儿一般是用芦苇叶;米则是糯米。先将叶和米分别用清水浸泡,适时方可包扎成棱形;大小也就上十岁的孩子一握拳。系的绳子,用的是上被子的索子(粗线),愈系紧,粽子越好。包粽子的窍门主要是,将三片叶子半重叠散开,折成圆锥形;放些许湿米压实,再裹紧;一手握粽,一手系绳,包扎系紧。索子一头固定在靠背椅上(或墙上),拉紧系好后,再扯下来。许多人包不好,主要是因系扎方法不当而松弛(太松了与糯米饭无异了)。有窍门的。

  儿时,看见家中的大人(有时姐姐)、或邻居在包粽子,知道端午节来了。大人们一边聊天一边包;好奇淘气的小孩,也学着大人的模样,包小粽子。但往往包不紧,松开小手后,米也顺势落入了米盆中;好玩而已。能干的家庭主妇,包得又快又好;手脚慢的,只好缓缓而作,急不得的。会过日子的人家,又喜糯食,用过的粽叶是舍不得扔掉的。重新清理洗净后,第二次继续使用,但叶的清香差多了。

  吃粽子,凉热均可。白口食,行;沾点白沙糖,亦佳。那时的人,喜欢糖。有贫血或身体虚的'人,为了补身子,喝红糖(古巴的红糖,粗糙得很。那时,滿街唱“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水。当然,用咸菜就粽子的,也有。孩儿在上学的路上过早,就更不必说了。节一过完,想吃也吃不到了,时令性很强的。

  说到咸鸭蛋,不能不提装蛋的网兜了。索子编织的袋,像过去装东西的大网兜(一般脸盆放在下面,既可多放东西,不不怕挤压)。这玩艺简单,姐妹们都会。难的也有,用几色絲线环绕在厚纸折叠的纸粽上;小的比麻将骰子还小(愈小愈好);大的则略微大一点。从小到大渐次递进,用金絲线窜起来,漂亮极了。悬挂时,随风摆动,更惹人喜爱。新时代城里的女孩,不讲女红了,但这样的小玩艺,也是可以看出心灵手巧的。绣香囊的也有,不多的。

  那时少吃的,过端午节也不例外。家境再不济的小孩子,脖子上也会吊一个网兜装的咸蛋。上学、放学总会不时地拿在手上玩一下——轻易不会吃的。文静的小孩子,多挂一天;调皮的少挂一天——在手上摆弄,迟早会损壳的。实在不成型了,极不情愿地拿出来,吃掉。看见别人还在脖子上挂着,只有羡慕的份了。

  咸蛋也不一定就只此一枚,但一般不会再有第二枚挂上脖的。计划经济时期,连火柴也要计划。记得那时吃饭,即使桌上有咸蛋,也是一分为四片的。剖开前,轻轻地碰裂蛋壳,然后切开;不然,一刀下去会走样的。那时的皮蛋,好像在计划外,我家也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的。要剖是不用刀的,用索子慢慢拉开,不走形的。

  再说艾蒿、雄黄酒。记忆中,我似乎沒有什么印象。这可能与我的外祖母有关系。我们和舅舅家住在一起,她主事,她可能不讲究这方面的事。记得她老人家吃斋饭,一年也就一天;这不能说明什么。我的父母、舅舅和舅妈,都是干部,从不过问这类的事。过夏天,小孩难免虫叮,若用过雄黄酒涂抹会记得的。我家的一个小碗柜中,有墨鱼骨头(学名海螵蛸),刮一点细粉洒在伤口上,止血效果极佳。这是很小的事,我还记得。

  儿时,我只知道端午节,沒听过屈原的事,小学也沒学过。尽管不知道,但还是觉得过节很有意思。我很怀念那时无忧无忧的生活,怀念儿时有趣的端午节。

  端午节日散文 4

  年近八旬,又久居城市,时常念起儿时山乡的端午节。

  家住燕北贫瘠山地,父辈们一生土里刨食,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每年的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是孩子们的最盼。记得正月的年味一过,我就暗暗惦念起端午节了。寻常难见油腥,过节解馋嘴是第一位的;节气的花红热闹,更让孩子们乐淘淘地快活好一阵子。

  闹端午,不只“单五”那一天,其实头好些天就动手了。譬如:家里门楣上挂的五彩葫芦;孩子们脖颈上戴的五彩香包;手足腕上戴的五彩线等;更不要说泡雄黄酒、泡粘米、泡枣、泡豆、泡粽叶,包粽子的准备了……

  在我家,这些准备多由大姐、二姐动手。从我记事,她们已是十几岁的大姑娘了。在我眼里,她俩心灵手又巧,将白白细细的粉连纸,折叠成丫丫葫芦形状,染以红黄为主的色彩,拴在绿绿的细柳条上,提早一两天就插于门楣,任它随风摇摆。家家飘红挂绿,村街一景,怡人心扉。至于早早戴在我颈上、腕上的香包和五色线,真不知姐们啥时做的。五色线是她们绣花用的丝线合成,比较简单;做五色香包须平时积攒各色碎布,缝制成心字型的小荷包,内装雄黄、苍术等碎中药,香气扑鼻。

  大姐说,小孩子戴香包栓五色线,是防五毒的,能免除蛇蝎蜈蚣等毒虫叮咬。我最怕蛇蝎,巴不得早早戴上,美滋滋地到处奔跑。粽子,更是节前就包好、煮好的,满满一大八印锅,不光是吃,亲临们互相赠送,还要用细秸秆穿绑起一些,挂在门窗上。至今,我也说不清这到底为什么。

  最开心的要属节日的当天了!

  头天晚上,严厉的老爹逼我早睡,为的端午能早早起炕。天还没大亮,就被爹爹喝唬起来。他要我随同邻居大哥哥们,手持镰刀,蹚着晨露,去野草茂密的小后沟割艾蒿。地点是早就选好了的,沟畔的艾蒿又嫩又高,我尽力割下够我扛的足足一大捆,快速地扛回家,不得间歇,随即挽着湿漉漉的裤腿,急奔我们庄西的伊玛吐河边,清洗眼睛。此时的河水特别清澈,春潮早已淘尽,夏季山洪尚未到来,能清晰地看见小川丁鱼河底戏游,但你不能贪玩,必须捧起河水一遍遍地洗眼,俗说能防眼病。而这一切,又必须在日出东山以前做完。否则,不仅无效,还被家人耻笑为“不可救药”。

  年幼时,只知道照父母的'吩咐去做;长大些了,才弄懂其中的说道。原来,晨露中去山野割艾,俗称“采百草”和“踏百草”。据古书记载:此日晨采的艾蒿或其他草药,治病或驱除毒虫最有效;而“踏百草”是男子汉成长中祛灾避祸的一种方式。清康熙年间,有《李氏族谱》称:“端午清晨,男夫赤足于草行中,尽沾露水……以祛夏秋痈痛之苦。”俗信端午露水有去毒去湿热的功效。

  端午这天,我还随同父亲去亮子沟采集远志、黄芪、金银花等草药,理由自是这天采的药最有效。野刺玫叶也是我们父子必采的,要采许多,蒸熟、晒干后当茶饮,一直喝到春节。

  端午节的午餐很丰盛,不只为含冤投江的屈大夫吃粽子,还要吃包子或薄饼卷鸡蛋。乡间炖炒煎炸肉菜和豆腐菜,摆满一桌。在我们家乡,还有一习俗:由家庭最长者将煮熟的鸡蛋放在孩童的肚皮上滚动,说这样可免除湿寒肚痛。每每忆起儿时的肚皮滚蛋,心里总是暖暖的。

  我曾想,国人的传统节日,多都源于神话或历史传说,蕴含着浓浓的民族文化;对经年苦作的人们是一种安慰,也给平淡日子增添点色彩与情趣;现在我还要说,端午文化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种种传说、祭祀、民俗,都在体贴和温暖着人心。

  端午节日散文 5

  我的家乡在江西鄱阳县,处于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带,水系很多,因此每逢端午节,赛龙舟是必有的项目。

  端午节,有各种叫法,在我家乡管它叫做“双五节”。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很忙,乡亲们从早到晚都在忙着裹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通行的风俗,很多地方都基本相同。著名作家萧乾在《端午的鸭蛋》中就有相关的描述。不过萧乾先生的家乡过端午风俗甚多,也很特别。什么贴符、贴五毒、系百索子、吃“十二红”等,可谓丰富多样。正所谓“一方风水养一方人”,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独特风俗。

  在我的家乡,端午节必有的风俗主要是:插菖蒲。菖蒲,是一种野生灌木草系,主要生长的水塘,叶子很细很长,像锋利的长剑。关于端午节插菖蒲,有两种说法,一是为了驱除毒虫,这点倒有似萧乾的贴五毒。另一个说法就是为了纪念梁山伯与祝英台,关于这一点,一直没有根据,只是听老人家说的。吃桂花糕。桂花糕都是老一辈的人做的,记得端午节每次去外婆家都会吃这种糕点,有黄色纸包装的、有绿色纸包装的、有红色纸包装的,味道好极了,很粉很甜。吃咸鸭蛋。这是端午节通有的风俗,萧乾老前辈的家乡在高邮,清晰的记得他那里的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嫩白。同样,我家乡的咸鸭蛋稍不逊色于高邮的鸭蛋。质同样细腻,油不太多,但是非常嫩滑。端午节这天,红鸭蛋、绿鸭蛋、白鸭蛋都很齐全,那时候我最喜欢吃花色的鸭蛋,不太喜欢白色的鸭蛋。吃咸鸭蛋,很多人喜欢吃蛋黄,因为油份都在蛋黄里面,我不太喜欢吃蛋黄,总觉得吃着怪怪的`,倒是喜欢吃蛋白,香嫩的很,当然还有咸鸡蛋,总之,那些各色形态的鸭蛋、鸡蛋至今还清晰的印在脑海中。炸麻花。是儿时最乐意的事情了,其主要材料是淀粉,最好是优质的早稻,应为糯米太糍。把米在锅里炒成蛋黄色,再磨成粉,然后搓成八字形,放在滚开的菜籽油锅里去炸,那浓浓的香味总是让人回味。小时候,每家每户都要炸麻花,因为那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什么零食,基本上的小吃都是自家做的,这些麻花够吃一下半年的。

  端午节最隆重的风俗就是裹粽子。头几天,一般是男子上山去摘取嫩的竹叶,要挑选新鲜的,而且叶大的。摘好了,就要浸泡在水里一两天,而后就是挑选优质的糯米。到了当天,大都是妇女去裹粽子,一般要裹一上午,粽子的形状大都是个头很大的圆锥形。那时候裹粽子,一般都是纯色的,也就是没有什么馅,要有的话,也就是黄豆馅,绿豆馅。如今各种馅的粽子都有。小孩子最想吃的也就是粽子。吃粽子,我们也很讲究,一般不直接吃,喜欢蘸着白糖吃,很嫩甜。一次最多吃两个,听大人们说,吃多了消化不良,但是我们那时候哪管这些,非要把肚子撑得跟孕妇一样才罢休。

  晚上,劳累一天的乡亲们喜欢聚集在一起聊天。端午,正值夏季,蚊虫、毒虫很多,所以傍晚的时候家里闭上门,用一种野草药制作的熏香,放在屋子里驱虫。孩子们最喜欢晚上去池塘边捉萤火虫。捉萤火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们家乡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萤火虫诶,来吃焖饭蒸肉哦”据说只有这样叫,萤火虫才会向你跑来,我那时候也试过,觉得还是挺管用的。捉来的萤火虫都用瓶子装好,待回去再放在蚊帐里面,美极了。萧乾老前辈小时候捉来的萤火虫是用吃完的咸鸭蛋壳来装,我不知道这样萤火虫的光芒还会那么亮吗?

  端午节的这些风俗,一直流传着。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工的东西越来越少,大都是加工产品。所以对于家乡的这些淳朴的风俗,就显得格外珍惜。尤其作为常年漂泊在他乡的游子来说,由于空间的阻隔,只能用吃粽子的方式还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其实他们吃的不仅仅是一个粽子,而是在品尝一颗心。

  端午节日散文 6

  匆忙的岁月,如流水般消失于指尖隙缝,纷至沓来的是荷的清雅、蚕豆的淡甜、粽子的飘香。

  小时家贫最喜过节了,父母总能变着花样给我这小吃货做好吃的。如今我长大成家了还牵挂着过节,怀念着往日的节日气氛,期待着过节回家与父母团聚,这不又盼来了我最喜欢的五月五端午节。

  外公在世时,端午节前一两天准时送来带着外婆余温的粽叶。记得有年一连下了好几天大雨,家乡被涨水的河包围了,我们一家人念叨着今年外公不会来了时,他披着蓑衣带着斗笠来到我家门口,母亲担心地埋怨道:“外面多危险啊,你咋还来?”他只淡淡一笑说:“你看,我不是没事嘛?我挂念着你和孩子嘛,没想太多就来了……”

  那一张张、一把把长度刚好的碧绿色粽叶,带着手指头般大的花斑点点,像极了一朵朵洁白的云,更像外公脸上的笑容,一朵朵开在了我家,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我以为这样美好的事儿会持续很久,世事难料,次年外公送完温馨便撒手人寰了,很是突然。

  从此,外婆精心挑选好的粽叶只能拿到街上托人捎带,等到我家已蔫吧了。幸好母亲能妙手回春,剪刀剪掉绑绳,往盛满水的大盆里一放,不多会儿,喝足水的粽叶便亭亭玉立了,那淡淡清香缭绕着,带着外公慈祥的气息。

  在端午节前一天节日就到来了,家家户户吃过午饭就张罗着淘米,洗粽叶、煮草水、染糯米,白花花的糯米变魔术般一下子成了黄色、紫色、红色、粉色……

  一家赛一家,忙忙碌碌的。火塘上烟熏火烤的腊肉,让人垂涎欲滴,它是包粽子必不可少的',还有饱满的花生仔、紫红的枣子。孩子们也不闲着,跑山上拾艾草,池塘边拔菖蒲,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的,用丝带边扎边念叨着:“这是给大伯家的,这是给你姑妈家的……”

  吃过晚饭,各家各户拿来剪刀和几天前就晾晒好的棕叶,把准备好的米倒进盆里,把粽叶对折卷成漏斗状,放进部分糯米塞上馅料,然后再放进糯米把馅料盖住,把余下的粽叶往前遮盖上,柠出一只角同时封好口,拿棕叶带子拦腰栓上,一个四角粽就包好了。

  小时候在我家有一种特与众不同的粽子叫马脚杆,草叶编织成的,粗粗长长的,用于扎马尾的。手指宽的草叶叫包茅草,互生叶片狭长,准备这种叶子做粽叶得当日下午取回,否则易枯萎。节前一天我和伙伴们准时上山砍回草叶,回家用剪刀剪下宽大成熟的叶子,一片一片洗净后放进爷爷用竹片编织成的筛子里晾干。晾干后父母便开始忙活起来,用草叶编织后团团围住手臂粗细的竹筒,往竹筒里放进糯米,加上馅料,盖上一层米,轻轻移动竹筒,再加米和馅,循环往复,直到剩下的草叶只能扎马尾。

  在我的记忆里,我家还有另外一种粽子,取材是竹笋上脱落的笋叶。捡拾它更多的是为了给爷爷做斗笠用,每年端午节到时母亲也会挑些给我们做六色盒。母亲手巧,宽度不一的笋叶,只用手一撕保准整齐,折叠成一个个小方块,每个面用四个小方块编织、组合在一起,一个盒子就在一撕、一折、一穿之下魔术般变成了,再根据喜好放进有染色的米粒和馅料。

  煮粽子是很有讲究的。包好的粽子放入清水浸泡一夜,让米粒喝饱水。次日天未亮母亲就起床煮粽子了,把一提一提的粽子放入大锅中加水,放进浸泡一周长出芽的蚕豆,加上蒜瓣。母亲不停地往灶糖里添柴火,待粽子七八分熟时,还要往锅里放上几个鸡蛋,母亲说端午节吃了蚕豆、蒜瓣、鸡蛋以后百病不侵。

  等我们起床洗漱好,锅里的粽子刚熟,但还不能吃,得等母亲祭祀完祖宗后才能吃的。

  记忆里的端午节还未列入公假,那天会在书包里装上几个粽子去上学,同学之间少不了攀比,也少不了分享。母亲心灵手巧,同学都说我家粽子包得最好也最好吃。听着同学们的赞美之言,我感到特别的自豪,心里比吃蜜还甜呢。

  节日当天吃完粽子,母亲都要把煮粽子的水顺着家的四周泼洒,意在驱虫蚁,确保家宅安康。还把吃完粽子剩下的粽叶扎成一把把,悬挂于果树的枝头上,寓意是来年所结果实就像粽子一样密密麻麻的。

  年年有端午,岁岁人不同。又是一年端午到,端午时节忆端午,嘴角微微扬起了笑容,心里不停地回忆着儿时过端午的那些快乐往事……

  返回目录>>>

传统节日散文 1

  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这天刚好又是我外公的生日,所以我们每次都去外婆家过节,过节这天可热闹啦,早上我们都吃粽子。外婆包的粽子很特别,上面尖尖的,下面是三角形的,像个漏斗。有的豆沙馅,花生馅。沾上一点白糖,吃到嘴里甜到心里,可好吃了。

  中午外婆煮了一大桌菜,其中有我爱吃的春卷,那是用豆芽菜放在面粉做的'薄薄的春饼上卷起来吃,真好吃,我一下能吃好几个。吃到一个半时,外婆去厨房拿了一个装有白酒的杯子,喝一口把酒喷在房前屋后,我奇怪的问妈妈:“外婆会喝白酒吗?”妈妈笑着说:“外婆没有喝白酒,那是雄黄酒,外婆是喝一口把它含在嘴里,然后喷到房屋四周,那是因为冬眠的蛇现在醒过来了,喷一下雄黄酒,蛇就不会跑到家里来了”。正说着,外婆走到我们身边往我们身上喷了一口,我吓得赶紧躲开了,外婆笑着说:“别怕,喷一下你就不会被蚊虫叮咬了。”外婆弄好以后,又用手指在杯子旁边沾上一点雄黄涂在我们耳朵上,她说那样蚊虫就不会飞到我们耳朵里。我觉得很好笑。

  吃过午饭,我们就一起去湖边看赛龙舟了。湖的四周已经围满了人,湖面上有二?三十条龙舟。全部是用木头手工雕刻的龙头,长长的船身,可以坐下二十个人,个个都是年轻力壮的,穿着统一的服装,手里拿着划桨,整整齐齐的坐在两排,中间站着一个打鼓手,敲锣的站在龙头边,还有一个掌舵的在船尾。随着一声鞭炮响,船开了,“划呀,咚咚,加油,咚咚。”船冲出了好远,鼓声,锣声,呐喊声,响成一片,耳边传来震耳欲聋的声音,远远望去,好像一条真龙在湖面上乘风破浪。

  传统节日散文 2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啊太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阿太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元宵节是家乡比较好玩的节日。离元宵节还有几天街上会有卖花灯的,父母带我们去选购我们喜欢的花灯,还会买一些瓜子以便看电视时吃。元宵节前几天元宵节上市,会有不少人去超市买元宵。元宵节那一天我们和父母到外面看花灯到外面散一散几天忙碌的心情。回到家我们就开始吃元宵了,吃元宵也是我盼望的事情。吃完元宵我们几个小伙伴提着花灯到外面玩,这时会有放鞭炮的声音好像为我们伴奏我们真是无忧无虑开心极了。我们出去玩一个小时便回家由于父母爷爷奶奶看电视吃瓜子,真是好玩极了。那一天我们还要看到十点才睡觉呢!我最喜欢在家乡过元宵节了。虽然离开家乡几年了,但是我对在家乡过元宵节是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设立的。端午节这天,妈妈早早地起来了,拿出鸭蛋和粽子,放在锅里煮。我站在灶台边上,看着锅里的鸭蛋,有青绿色的.、玉白色的,煞是可爱。不一会,我闻到一阵粽叶的清香。我迫不及待地问:“煮好了吗?”妈妈回答:“好了,好了!”于是,妈妈取出一个煮熟的粽子,帮我剥去粽叶,菱角形、白胖胖、软粘粘的粽子好吃极了。吃完粽子后,我和妈妈一起去夫子庙买香囊和五彩绳。玲珑小巧的香囊又香又美,我好喜欢。我让妈妈把漂亮的五彩绳系在我手上和脚上。妈妈告诉我,小孩子戴上香囊和五彩绳可以祛疾病,保安康。回家的路上,我让妈妈买了一些艾草。到家后,我们把艾草插在家门的两边。艾草的清香可以驱赶蚊虫呢!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传统节日散文 3

  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深厚,魅力无限,传承数千年,迄今这些文化精粹仍然绽放出特别绚烂的光彩。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世界级的文化精粹,为世界绚丽文化宝库增添光彩,弘扬了人类文明的历史,优秀文化的魅力。

  在中国传统节日很多,而且每个节日均有不同的意义与魅力。例如,春节,这是举国上下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在辞旧迎新的基础上迎接新春的到来,各地以不同的习俗方式表示着庆典,文化元素镶嵌其中,展示出中华民族独特节日的魅力。这个节日参与人口众多,也是世界级的大型庆典活动之一,有中华儿女栖息的地方,就会有新春佳节的活动。其次,是清明节,这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借以缅怀祖先,怀念已故的亲人,怀念烈士为中心的祭祀性活动。在节日中人们要给过世的亲人扫墓上坟填土,给过世的亡灵寄送冥府王宫使用的钱财,真诚期盼天堂中的亲人过的更好,更为理想;再者如端午节,这是大型的爱国主义活动,人们以传统故事为梗概,以不同的形式祭奠二千多年前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中心主题,渲染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操,激情涌现,爱国爱家,愿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呵护祖国的尊严与稳固。各地以划龙舟,吃糯米粽子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祭祀庆典活动,有声有色,花样繁多,这种活动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经久不衰,而且演化出新的韵味,展示着中华民族的.风采与面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一种大型群众性活动,形式隆重而热烈。百姓在金秋硕果累累的时节,稻谷,果蔬漂香之际,举办形式各异的庆贺活动,把丰收的硕果摆在供桌上,敬请天宫的诸神来品尝自己的劳动硕果,其情谊是相当浓郁的,也是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心中的表现。一年的拼搏奋斗,赢得满园的累累硕果,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这样喜悦庆典活动涉及的范围也是可想而知的。这正是,举杯邀明月,天涯共此时。丰收硕果充盈,满心喜悦情更佳的真实写照。还有专门为老年人设置的九九重阳节,这是一个以尊老爱幼为主题而抒发情感的节日,浓郁的节气氛围包裹着老年人,和谐团聚,喜庆之余,让人回味无穷,特殊的节日,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一种风格与魅力。尊老敬老不是今天才拥有的,而且千百年民族文化积淀而形成的精华乐章,传承着民族团结友爱的气息,是促进国家亲和向上的动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民族,蕴含着无限的魅力,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奋进的标志,象征着伟大民族战胜困难,凝聚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的黄河、长城……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力量,神圣的中华大地孕育了伟大的民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是万里长江的一朵朵闪光的浪花,凝聚着伟大民族的精华成分。我们要欣赏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元素,我们要继承这个光荣传统,在前进途中挖掘精华的潜在力量,剔除糟粕,弘扬优秀成分,让这种光荣传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促使东方巨龙腾飞的更高更远,把伟大的中华民族推向更高的境界,独具世界鳌头,领先于世界之上。

  传统的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有着无可比拟的强大民族亲和动力,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气概所在,成功所在。因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风韵是永远不会中断的,犹如滔滔的黄河水自天上而来,向大海喧嚣着奔腾而去,因为,这种势态永远不会静止的,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魅力所在决定的。

  传统节日散文 4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我国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即将到来。我望着逐渐丰盈的黑幕上那轮皎洁的明月,无限的情思涌上心头,既有喜悦、祥和之情,也有凄婉、惆怅之愫。

  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特别盼望中秋节的到来,不是因为那一天天上的明月最圆、最亮、最美丽;而是在那一天我们可以吃到和月亮一样圆的月饼,我们真是垂涎欲滴。那时的月饼吃起来是那样的好吃,吃起来感觉是那样的香甜无比,仿佛从嘴里一直香到心里。

  在那个经济拮据的年代,作为农村孩子,平时是万万不能吃到月饼的,即使在八月节那天,往往也仅能吃到一块半块月饼。“物以稀为贵”,平时吃不到,才自然觉得好吃。依稀记得那时父母只吃半块月饼,结余下来的半块给我和妹妹吃,姐姐哥哥没有享受到特殊的待遇。那时候我真是稚嫩、愚笨,竟然没有体会到父母那份浓浓的父子、母女之情,我们天经地义地多吃上半块月饼,竟然一句感恩的话也没说。

  依稀记得那时候我家过中秋节,除了吃月饼以外,我们往往还能吃上一顿母亲亲手包的素馅饺子。我们兄弟姊妹五人年龄每人相隔都是一两岁,吃饭的时候,我们坐在土炕上团团围着长方形的饭桌,就像屋檐下营巢里的雏燕等着燕妈妈喂食一样。父亲在吃饭时很是随便,只要家里没有客人,我们孩子们几乎都是先吃,爹妈一点也不嗔怪我们。

  当母亲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时,我和妹妹心急,我们不等姐姐给我们夹,自己就伸出小手去拿。由于刚出锅的饺子太烫,我们往往刚拿起来,就烫得忍受不了,不得已把刚刚拿起来的饺子又扔下,嘴里还发出嘘嘘声。大姐和二姐笑吟吟地说:“馋猫,别急,太热,等晾一下,姐姐给你们夹”。等爹妈也上桌后,一家七口人一起吃饺子的情景,那真是其乐融融,让我终生难忘。虽然饺子馅里没有肉,但比起今天全是肉馅的饺子都感觉要好吃多了,香多了。因为平日里我们吃的都是玉米面馍馍,高粱米饭等粗粮,很少能吃上一顿饺子,即使是素馅饺子也是非常难得。

  那时的八月中秋节,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真是觉得满满的幸福,甚至忘却了生活的艰难和晦涩。有时候,我真希望回到那个年代,我们永远都不要长大。

  时光荏苒,月圆月缺,对于每个家庭来说不是每个中秋佳节都能永远地团团圆圆。大姐高一那年,因为感冒发烧,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后来竟然转变成了急性脑膜炎。做完手术后,在午夜十分,大姐突然病情恶化,我的亲大姐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大姐是我们姊妹中最有才气和灵气的一个,她的去世对父母打击太大了,爹妈真是悲痛欲绝,我们几个弟弟妹妹也是伤心欲绝。父女连心,母女连心,手足情深。世界上最悲伤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亲人的生死离别,何况大姐当时还是含苞待放的花季少女呢!老天真是无情无义,残忍无比,活生生地夺去了一个16岁花季少女鲜活的生命。

  那年的中秋节,爹妈破天荒地多买了几块月饼,但父母脸上却缺少了往年的那份浓浓的欢乐,脸上多了淡淡的忧伤。我感觉似乎那年的天上明月也没有往年的丰盈、皎洁,月光也不再温馨、璀璨,而是显得格外冷清、落寞。往年月圆人全,今年人不全月也不圆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婵娟或许也懂人情世故,也有悲天悯人之心。

  时间的车轮依旧转个不停,长江黄河的水依旧一刻不停的日夜向东奔流,每年中秋佳节的圆月依旧悬挂在空中。“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记得我上高一的那年,是在学校过的中秋节,学校给我们每个学生发了一块月饼。不知为什么,此时望着天空皎洁的明月,我的`心里却陡然升起一股莫名的怅惋,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有了思乡之情。当时自己特别牵挂在家的父母是否也能吃上月饼,我想那年的中秋节,家里一定会寂寞冷清很多,因为我和妹妹都离家在外读书,姐姐和大哥也已经各自成家另过了,家里只剩下了爹妈两人。后来“十一”放假回家,家里居然还留着几块月饼,爹妈担心我和妹妹在学校没吃到月饼。当我们吃着和以往同样的月饼时,心里却充满了异样的感动,心里充满了浓浓的暖意,眼睛也有些湿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以后的经年里,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共同享受佳节的时光越来越少,我们的年龄也一天天增长,父母也一天天在桂花花开花落中逐渐老去,团圆的中秋佳节一时也蒙上一层阴影。

  儿子出生后,开始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了,可是我发觉儿子对月饼不是十分感兴趣,大概是因为他平日里时时可以吃到月饼的缘故吧。在中秋节那天,需要反复催促他,他才勉强吃上一块。不单是儿子,我也感觉如今精美的月饼却没有小时候的月饼那么好吃了。大概是时代不同了,生活条件今非昔比,如今我们天天吃的都是细粮,几乎顿顿菜里都有肉。时光不能倒流,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一切逝去的光阴也成了永恒的回忆。可惜儿子这一代人永远体会不到我当年对于中秋节的渴望心情。

  幸好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到了中秋节,我们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又能其乐融融。尤其我父母看到他们自己的孙子生龙活虎的样子,他们的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一家人三世同堂,其乐无穷。多么可贵的一段时光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觉到,和亲人们在一起快乐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人生的一切尘封往事,名利地位和金钱都不重要,没有亲人的陪伴,再多的钱,再大的权力,再高的地位,也只是过往烟云,终究随风而去。一个人在金砖里过中秋佳节也只能感受到寂寞、凄凉和悲哀。

  一个人要懂得学会珍惜曾经的拥有,善待亲人朋友,善待他人,才会让自己的幸福长久些。三年前父亲撒手人寰,这成了我永久的伤痛,每每月圆之夜,我都会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睡梦中和父亲相聚在一起,多么令人欢愉;可是梦醒之时,却又那么伤感、凄凉。

  如今儿子在外地读大学,也要在那里独自过中秋了。我和爱人反复提醒他中秋节一定要吃月饼,他竟然有些不耐烦,说他会照顾好自己,不用我们惦记,反而提醒我们多注意身体,他还特别关心他奶奶的健康状况。也许儿子还年轻,并未能深刻体验到作为父母的对子女的那份无限牵挂,无论孩子长到多大,在父母眼里都永远是其孩子。

  中秋节的脚步近了,黑夜苍穹里的月亮也越来越圆了,桂花之香也越来越浓了。我和爱人早早准备好了月饼和水果,并提示母亲想吃就吃吧,并非一定要等到中秋节的那天。

  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有点害怕看到静静的夜晚天空中的皎洁明月,因为看到明月,我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故园那盘大圆月,我就会想起升入天堂的大姐,想起九泉之下的父亲,想起长眠于地下的祖父、祖母等所有逝去的亲人,也会想起那些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也会想起被朵朵浪花淘尽的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先人们!

  沧海横流,岁月悠悠,月缺月圆,人世沧桑。我只能祈福所有善良的人们,所有炎黄的子孙,不论身在何处,都能心系故乡,都能一同欣赏到华夏的美丽月光。

  明月千里寄相思,碧波万顷传情意。举起一樽桂花酒,吟唱一曲苏轼的《水调歌头》,品尝一块清香的月饼,和父母、妻子儿女一起,和普天之下所有龙的传人一起共度欢度我们传统的中秋佳节吧!

  返回目录>>>

元旦节日散文 1

  在我的记忆中,幼稚的我在母亲怀里,无论是在北风似戈的寒冬里,还是在骄阳如火的炎夏中,总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元旦忆母亲。

  尤其每每逢元旦,无论是多情的诗还是漂亮的'文章,也代替不了我对母亲的回忆,在心里进行周期性循环,且不俗套。连自己也不晓得,为什么平时不回忆,仔细琢磨,也许是母亲曾第一次做生意成功在这一天,也许是母亲曾第一次与家人离别去广州打工是在这一天,也许是母亲的白发第一次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是这一天,也许是母亲面对子女仍穿破旧的衣服天第一次流泪在这一天……

  今天又是元旦节,当父亲到校告诉我,母亲做生意又失败了时。我愕然,连自己也记不清,这是母亲第几次失败。

  在我的记忆里,幼稚的我喜逢元旦,虽然这天穿不上新衣,戴不上新帽,但母亲教我的歌可以在伙伴面前大显身首:

  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

  穿的是毛料,住的是平楼。

  吃的八五面,看的是彩电。

  其实,当时农村缺少不了油,少不了牛,无毛料,更无平楼。令我迷惑不解的是自己根本不晓得什么是八五面和电有什么用途。

  上了中学,离乡几十里,只有逢元旦才能回家,我的性格令母亲莫名其妙。兴奋时、会在母亲面前高唱凯歌,悲伤时、会在母亲面前哭诉,茫然时、母亲给予我安慰,沮丧时、母亲给予我勇气。然而,母亲却挺少指责我什么?她一如既往地为家人做完一天三顿饭后拉着架子车出家门去卖糖果瓜子……至于母亲穿过多少村,走过多少路,遇过多少风,受过多少凉,连母亲自己也无法计算得出。但我们姐弟四人都明白:母亲花费大量的劳动全是为了正在上学的我们,挣钱、交费、买书、若只凭家中收的粮食,存的玉米,种的谷子,那么我家的日子早已贫困不堪了。

  初上高中,我体力微弱,又加上双耳聋、双眼觑,一次头昏目弦在操场上,当我从梦魇中惊醒时,睁开双眼,首先看到母亲浑浊的双眼和失魂的神情,她焦灼的目光充满了关切、慈祥与爱抚。

  病好后,我翻翻崭新的日历,自己再也无法遏制自己的情感,在缓缓移动的车厢里两泪涟涟与母亲挥手告别。

  哦——母亲,好母亲,我不知道,在以后的岁月里,您还要为我们付出多少的心血,不知道在以后的岁月里,做生意还要失败多少次?母亲啊!

  元旦,对于我,亦可喜,亦多可悲。

  元旦节日散文 2

  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时间,像流星划过夜空。紧迫到不敢眨眼,易逝至难觅踪影。

  此刻,已近深夜。干枯的树枝,在凌冽的寒风中互相敲打,发出如野马为挣脱束缚而悲鸣的声音。尽管嘈杂,但却丝毫惊扰不了晴朗夜空下的安静。

  看那漫天繁星。有多久了?有多久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星空。

  想到夜的尽头。一年了吧?一年都没感受过朝阳初生的蓬勃。

  行走在这条熟悉的道路上,没有了往日的疾步如飞,顿感恍如隔世的可怕。

  就说我这身厚衣服,穿上还不到一周时间。以为是冬天才开始,谁知道马上就元旦新春了。想一想今年我是怎么感知春天的呢?

  天天坐在有窗户的位置,却不知外面的景色。当偶尔想起把头扭向窗外的时候,已是满眼绿意。你看,我一眼就望过了一季。

  春去夏来,燕舞蝉鸣也似短暂。以至于突然想起去街上补充几件夏装,店家闪耀的橱窗里已替换为秋装。问自己,早去干嘛了。

  这边刚生对痴过一夏的埋怨,那边还未感觉秋雨渐凉的遗憾就偷偷的在酝酿。忽然,踟蹰之际,飞舞的雪花告诉你,离春天还远吗!

  一年四季,四季如一日。相比于恐慌时间飞逝,我觉得隐藏于岁月如梭,光阴荏苒之下的'时光蹉跎,一眼万年才更为令人绝望。

  又近元旦,去年暗自允下的承诺还记忆犹新。

  我说每天要练半个小时字;每月要看两部世界文学名著;要抽时间拿印章来练手,以便继承家里的石雕祖业。而如今,第一部名著还静静的卧在床头;字帖封面已被阳光晒的变了颜色,里面除首页外其余没有一点墨迹;印章上也仅仅只有几道划痕。

  诸如之类,新年伊始,我曾给自己拟定过许多新的开始。然而,到现在邻近年关全部没有实现。

  我试过坚持,但心里总有一个声音:明天再做。

  就这样,在今天,我心里还有明天;在明天,我心里还有后天。循环不止,内心恐慌,我害怕成为屠格涅夫那篇《明天,明天》里的他——“啊,明天,明天吧!”他自我安慰,一直到这个“明天”把他送到坟墓里去。

  是否当你奔波于忙碌,看见人家周游列国的时候,会感觉自己是生活的奴隶,想要找时间去放松一下心情?

  是否当你喝红酒一饮而尽,看见人家喝前摇一摇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很土,想要找时间提升一下品位?

  是否当你工作吃饭睡觉三点一线,看见人家喝茶健身习艺的时候,会感觉自己是一张白纸,想要找时间丰富一下?

  到最后呢?就像我一样,唯一坚持下来的就是必须要保证每天的八个小时睡眠,固若金汤,雷打不动,风吹不散。剩下的,全部寄托在了明天。

  世间最公平的就是每个人拥有相同的时间,之所以有着同样的开始,没有同样的结局。那就是他们在掌控今天,而我们在希望明天。

  元旦又将伊始,是时候应该警示一下自己,把心里那个“明天”忘记了。

  给自己一次机会,倾听内心,忘记明天,从现在开始重获新生。

  给自己一次机会,面对平淡,忘记明天,从现在开始不甘平庸。

  给自己一次机会,选择生活,忘记明天,从现在开始追求卓越。

  人在物质上有贫贱之别,但在精神向往上是如一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目标,都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不然,你不会感叹时间飞逝。

  或许从出生,我们就与别人不能同论,可这不是放纵自己的理由。朝着你心中的那个方向,勇敢的迈出步伐,坚持下去,你也会是一个成功者。

  试着早起,内心会充满动力。

  试着读书,人生会充满智慧。

  试着学习,生活会充满乐趣。

  总之,新年就该有新的开始。从此刻,不再恐惧恍如隔世,不再担忧一眼万年。把握现在,留一部分爱给自己,清楚心里那个讨厌的“明天”。勇敢的追求,大胆的做。

  心里那个自己,在永远等着你。只要开始,就为时不晚。

  返回目录>>>

【节日散文】相关文章:

父亲的节日现代散文09-25

节日快乐的散文欣赏09-10

今天,节日快乐吗的散文09-29

以节日为题散文(通用17篇)08-13

中国传统节日的散文(精选19篇)08-22

散文欣赏:家乡的散文09-10

散文欣赏心情散文09-10

散文欣赏:写散文的感觉09-10

《散文家谈散文》说课稿精选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