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清明的散文

时间:2024-11-10 10:03:05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清明的散文精选(12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明的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的散文精选(12篇)

  清明的散文 篇1

  很庆幸,在物质欲望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貌似要吞噬一切的时代,还有一个叫做“清明”的节日,似钉在高速公路上的一处减速带,让人们在行将挣脱道德束缚的当口,终于慢下浮躁的心绪和功利的惯性,将追思与感恩从心中最靠里的那个口袋掏出来,晾晾那些已蒙尘霉变的灵魂。

  “清明”其实是一个古老的农事节气,而非节日。只是在近些年回归传统文化的大众呼声中,才像一个正在田间劳作的老农,匆匆洗掉了一腿齐膝的黄泥,急急忙忙的进了城,一跃变成一个正式的节日。在一些时下被很多年轻人热捧的洋节,以及那些涂着政治、人文色彩的节日还没有出现之前,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数千年来农耕中国社会生活的记事之绳。在这个地球的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蒙荒混沌之时,聪颖的的中国祖先就观日月之转规律,研究出了指导农事及社会活动的方法,即中国农历历法,并一直实用至今,其蕴含的玄机智慧,我等愚钝之人,实在无法想象。

  最开始,清明只是二十四个节气兄弟姐妹中的普通一员,“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无非就是告诉大家,到了这个点得赶紧春耕播种了。但后来一些帝王将相选择在这天行“墓祭”之礼,慢慢的就发展成了一个固定而重要的祭祀之节,再后来民间纷纷仿效皇室望族,于此日前后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一种固定的风俗。前几年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小长假之后,似乎一夜之间身价百倍,与之相关的比如公祭先祖伟人、踏青出行等话题占据了众多网络和媒体的版面,着实也拉动了一些眼球经济。

  坦率地说,千百年来,对于清明节,农村更显重视隆重一些,大多数家庭都会按照祖宗规矩子午不差的行祭祀之礼。而在城市里,无论礼节还是形式,就多少显得简化了一些,甚至可以说是敷衍。我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对于那些老规矩,自然从小便耳濡目染。爷爷是一个对祖训传统虔诚到近乎苛刻的人,除一年四季的生息劳作严格按照节气规律行事外,对于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大到婚丧嫁娶、小到吃饭睡觉的繁复规矩也是不折不扣。比如吃饭不能随便说话,“吃不言,睡不语,半夜讲话是穷鬼”;比如睡觉不能随便一躺,“要想睡得人轻松,切莫脚朝西来头朝东”;比如打扫卫生要注意边角旮旯,“扫地不扫旮,一天扫到黑”。小事尚且如此,而对于气氛更加严肃、形式更加庄重的清明节礼仪,爷爷当然更是没有丝毫马虎。

  据说清明节当天是不能祭祖挂坟的,因此民间有“前三后四”之说。春分节一过,爷爷便会在某个睛好的日子去十几里外的肖家河或者观音庵赶场,在铁匠铺修整豁了口的锄锹镰刀、买担竹篾做的箩筐什么的,而最重要的,是准得买一大叠那种约两尺见方的毛边白纸回来。第二天早饭后,爷爷先将堂屋用高粱扫帚打扫得一尘不染,再在堂屋中央支上两条长板凳,然后将头天买回来平压在卧室那口大黑漆木箱上的毛边白纸搬出来,恭恭敬敬的铺陈在地上,再去到偏屋端下一道门板,将门板搁放在长板凳上后,用抹布前后两三次擦得干干净净,最后搬来他的放着凿子、锤子、剪刀的百宝箱置于一旁。这些准备工序做完后,爷爷才弯下腰,依序捻起三张大白纸来,铺在门板上反复折叠,每折叠一次就用磨得锋利的镰刀按折缝裁切,如此三番五次,最后三张硕大的纸张就被裁成了数十张约莫红砖形状和大小的小纸片,然后又每次捻数起十余张小纸片,在门板上横竖反复几次顿齐后,从百宝箱摸出一把老火剪刀,将纸片窄边的一头剪出个燕子的三角尾形来,这便是成品了,挂坟的“清明纸”。一个上午,爷爷都一丝不苟的在做这个工作,我和弟弟好像也受了爷爷肃穆气氛的感染,平素淘气得恨不得上天入地的哥俩,居然也便老老实实的蹲在一旁,或坐在门槛上,静观爷爷每年一度的这种仪式般的表演。

  当然,在清明节里,我和弟弟并不仅仅只是看客,这些爷爷精心裁剪出来的清明纸,就是我们兄弟俩在这个传统节日舞台表演的道具。临到清明节的前两三天,母亲说“你们俩明天跟爷爷一齐上山挂清明去”。其实不用母亲交待的,五六岁起,我们就跟着爷爷上山挂坟了,每个祖坟的位置,我们心里门清着呢。真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似乎每年清明节都冷雨霏霏,路滑泥深,杂草绊腿,难以前行,所以那时我心里并不愿意跟着爷爷上山挂纸,但架不住母亲“人不能忘本”以及“老规矩就是要代代相传”的威诱利逼,最终还是噘着嘴巴跟着爷爷出发了。弟弟那时倒可以找些比如“年纪小”、“两兄弟去一个就行”、“你是老大应该去”等合适的理由三年打鱼两年晒网的。

  我家祖坟较多,分布较散,加上下雨路不好走,一圈下来得大半天,着实是件吃力的事情。爷爷穿着笨重的蓑衣,提着鞭炮清明纸,还背着培坟铲草要用的铁锹,自然顾不上深一脚浅一脚的我,所以每年清明上山祭祖,摔跤滚泥是常有的事情。每到一处祖坟,爷爷便会年复一年的告诉我“这是爷爷的爷爷,你得喊老老爷爷”、“这是你的老嘎嘎(外婆),也就是你爸爸的嘎嘎”、“这是爷爷的爷爷的兄弟,当过和尚,你得喊太爷爷”等,十多年的谆谆教导,那些复杂的祖辈关系,我至今都烂熟于心。爷爷说,挂清明有讲究,得从坟后上坟头去,将清明纸没剪口的那头对着墓碑位,用土块压严实,防止被风吹走;坟上的草和杂树,只有清明节才能扯能砍,其它时候不能动坟上的一草一木;两支蜡三柱香,先点烛再燃香,坟前不能大声说话等不一而足。而路过的地方,有些无主坟,爷爷总也吩咐我去挂几张白纸在坟头,说“他们可能没后人了,我们路过就顺便挂张纸,也不至于让他们在阴间太过凄凉,积点阴德”。爷爷平素话并不多,但每年挂清明和大年三十给祖坟送灯时,就会变得续续叨叨,生恐我们记不住似的。如今,爷爷离开我们已有二十多年,每年清明节回老家祭祖,伫立爷爷坟头,我便想起那些年清明节我在他后面的亦步亦趋,想起他如数家珍般地给我介绍每一座坟里的人,想起他去世后的第一年清明节我给他挂纸时的嚎啕大哭。去年清明节,我带着儿子回老家祭祖挂坟,在一座座祖坟前,给他讲坟里的谁谁谁,特别是在爷爷坟前,我不厌其烦地讲当年爷爷带我挂清明的一些往事。末了,儿子一句“爸爸,你今天怎么变得这么啰嗦?”让我半天没回过神来。我突然发现,眼前的儿子,就是当年的自己。而若干年后的某个清明节,儿子也一定会在某座坟头看到今天的自己。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见证各种生命来来去去的过程。新生蒂落,欣慰欢喜,驾鹤长天,感伤落泪。平时奔走于纷芜尘世,忘性于功利街头,非特殊时刻而甚少记起那些已然与我们两个世界的`他们。清明节的惊堂木一拍,迫使我们骇然转身,用灵魂回望那些凝固了的时光,用柔软浸润那些缠裹住了的温情。我们不只祭奠赋予血肉延续的先祖宗亲,更要感恩于那些给了我们恩荫惠泽的师友乡邻。所以,必须有这么一个日子,让我们能够打开时光之门,低下高傲的头颅,与神灵对视,接受良心和道德的审判,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淡忘了他们的身影,淡忘了他们的恩惠。于是,那个怀才不遇、曾用笛声抚慰我青春躁动的老师,那个风趣幽默、曾与我一起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的朋友,那个勤勉谦逊、帮助于人而不露痕迹的同学,那个皮肤黝黑、曾一起掏鸟窝翻泥鳅的儿时伙伴,他们就从记忆里款款的闪出身来,在细如研末的追思里,开始立体,进而鲜活。于是,就有一些酸酸的液体盈出来,如千年不绝的清明雨,潮湿了我所有的心绪。

  很喜欢“清明”这个词,虽然平素说出来可能有人觉得不太吉利,也许古人的智慧也恰在这里,让人们在阴阳之间寻到一处心灵的桥渡,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一个心理的平衡点。可是,当我们怀揣一颗虔诚之心,面对长眠亲友的碑冢,铲一锹新土、栽一棵绿枝、植一缕缅怀之时,你是否从哀思与惆怅中感悟出了些许生命的真谛?

  一冢一部书,一碑一故事。曾经的喧嚣和宁静,翩然杳去,曾经的拥有与遗憾,化为烟云。人,只有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时,才会顿感人生苍凉,回首来路的欲望和贪恋,瞬间被击为齑粉,撒向虚无。然而,仍被裹挟在名利场中央的人们,又有谁能真正看破红尘,宁静于心?为权困,为钱困,为情困,其实最后都是“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清明清明,清者几人?明者几人?

  清明的散文 篇2

  大前天的夜里,天空竟然电闪雷鸣,下起了雨。

  离家已经两月,时近清明,有了假期的盼头,便想着回家去,给爷爷的坟头插上一束花。于是假期一定,就在头天晚上收拾行装,待次日一早,乘坐列车,踏上回家的路。

  总是觉得,清明有雨,方才应景吧,或是受到杜牧的《清明》影响太深,若有雨纷纷将更添清明应有的惆怅和忧伤。这个节日,是缅怀的节日,总之是不该太多喧嚣的。

  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每逢清明将至,奶奶就会带着我翻山越岭,走很远很远,在一片山头上绕弯子,给一座座坟头上插上一朵两朵白花。那些坟头里,埋着奶奶的娘家人,都是我不曾见过的亲人。奶奶每到一座坟头,都会跟我讲这是谁谁谁,可是年幼的我记不住,只会跟着奶奶磕头、烧纸钱,那时候我一直相信那些钱会到达阴间,亲人们可以拿来买东西。

  那几年,每次插在坟头的花,好一部分都是我亲手做的,我毫不怀疑小时候的自己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用书上的白纸,折叠、剪贴,就能做出一朵看起来像那么回事的花朵,固定在一根小竹竿上,再用纸缠绕个花边。

  那时候,做花,是我的一项大事业,用心并且热爱的大事业。

  不是说给去世的亲人插的花非要自己做才更显诚意,小时候的我怎么可能知道的那么多,更多的不过是新奇好玩罢了。然后随着奶奶走远远的路,在山间寻一座座坟头,那时的我,其实是快乐的,出门的时候,心都是雀跃的。虽然或许提到死有一点难过,但更多的是喜欢晒着太阳,闻着花香,在陌生的地方看陌生的风景。这,算是真正的踏青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知不觉的便不再和奶奶一起去了,原因许是奶奶老了,走不动了,许是我学业繁忙,再没机会和奶奶一起去了,总之这件曾经的大事业从我的生活了里渐渐淡出了。已经很久很久了,但对先人的那种缅怀,确是一直存在我的心里。

  这些年清明跟着父亲给爷爷这边去世的亲人插花的习惯也没有了,哪怕即使很近很近,近到只在屋后,也是不曾去过了,因为我远在异乡,也不曾有过假期。今年父亲因身体原因,也不曾去了。

  很难过的是,那些我磕过头,插过花的坟头里住着谁,我都不记得了。

  或许这就是时间的魔力,一辈辈的淘汰着人类,任何一座坟头在若干年以后,都将不再有人光顾。世间除了这孤零零的坟头,谁也不能证明他的存在,甚至若干年以后,连坟头都将化为平地。

  随着一辈辈人的'老去,一辈辈人的新生,人类就这样一直繁衍着,我们的祖辈,父辈,包括我们,我们的子女,亦不过是这人类繁衍过程中的简单一环罢了。

  以前,每个姓氏还有自己的血缘辈分讲究,若是在哪个坟头的碑上看到和自己一个姓氏的,说不定还是自己的平辈。但现在却是都不曾顾忌了,以前清晰的繁衍印记不知是不是在换另外一种方式进行呢?难道是80、90?用时代来区别吗?可在我眼里,它依然是模糊的。

  都说死人死人,死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他/她毕竟是你的亲人。曾经的中国人,这方面的礼节是很多的。

  我们这里,亲人去世,有五七、周年、三周年之说,以后每逢过年,元宵,月半还要送灯,烧钱。老人去世之后,灵位在家里是要供奉三周年的,待三年期满,予亲人立碑,才可将灵位移出。但是再看现今亲人去世,大多皆在五七之时便连着三周年的祭祀一起办了,将灵位也一同移出。

  我不知道是不是时代变了,人心也更冷漠了呢?

  老人离开之后,立马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仿佛曾经朝夕相处的人不曾存在过。难道曾经给予自己生命的人就这样简单的被从心里祛除出去了吗?不是说要一直沉浸在悼念中,而是对于死者要有起码的尊重。一辈子只换三年的供奉,多吗?

  现今还在清明去大范围上坟的人,多是上了年纪的人了。其实这个大范围也不大,都是直系的亲人,老一辈兄弟姐妹多,不像现在,或许待这一代独身子女步入坟墓的时候,能给他们上坟的,就只有他们的子女了,不知道会有多少建立不久的坟墓逢年过节也不会有人再送上一束花。

  清明有雨,愿我们予先人更多缅怀,春孕生机,愿我们予生活更多希望!

  清明的散文 篇3

  怎么说呢,把“清明”算在节日里好像是比较牵强,在中国众多的节日里,“清明”这个节日算是比较清淡,中国的节日都是以吃为主,端午小吃,中秋中吃,春节大吃,这三大节日的主要特色都是要让人开怀大嚼的。而只有清明,不见有吃的说法,比如特别要吃什么?特别要喝什么?清明多与纷纷的小雨联在一起,好像是,这时节特别的容易有雨,古人掐算的真准,即使在北方,也三点两点地落。走在路上,看看衣襟,分明有点点黄尘,不用问,是雨落了下来。古人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只读这两句,你就会问,怎么来不来就要断魂?读下去你才会明白是为了要找烧酒喝。下小雨的日子里,人们常常会想到酒,与酒相般配的也最好是小雨天,窗外一天小雨,桌上两壶热酒,瓶中一枝杏花。为什么是两壶酒呢?你得找个好友来一道喝才好,一个人喝太没意思!雨要小小地下,若瓢泼样来一阵豪雨,檐溜如瀑,满街黄浆,好像不怎么能让人来酒兴。所以说,清明总是能让人想起酒的味道,是因为那纷纷的小雨,再加上泥土给纷纷的雨湿过的味道。清明问酒是对的。唐诗中的那个人,没了魂儿一样地拦住牧童就问酒馆那里的有?那简直就是受了小雨的蛊惑。

  我年年清明给父母扫墓都是要先给父母供过酒,然后自己也喝那么一点,说是一点,却是一点加一点,一点再加一点,想想,一点再加上一点。在那地方喝酒,也算是和父母在一起小饮,天阴阴的,雨点点的,让人有莫名的惆怅,这惆怅便是世上最好的下酒菜,所以人很快就微醺了。回去的道上,闻得见的还是那春雨的味道,那种特别新鲜的,雨洒在土地上的味道。要说清明的气味,也就是这种让人爱闻的气味了。说到让人爱闻,因为它是天上的雨与地上的泥土混和在一起的清鲜之气。中秋是瓜果气,各种瓜果梨桃的芬芳混在一处,让人无端端的觉得嗅觉上的富足和食欲的牵扯,春节的气味则是混合在一起的浓烈的酒肉之气,是奢侈之上多少浮着些因为过年而似乎还说地过去的糜烂,这时候案头清供的水仙和佛手的清香早就不知去了哪里。端午的气味来得清淡些,是竹叶和糯米再加上艾草的清香,但远不如清明的气味来得铺天盖地,是天地之大气。

  说到清明节的气味,还要说到的是杏花,唐人眼里的杏花村我想那肯定是纷纷开着杏花的地方。杏花开足的时候只可用一“闹”字来比方,杏花开足的时候便全白了,只有花萼有那么一点点的胭脂,这时候你在太阳下看杏花非得眯上眼不可,白的太晃!或者你就戴上墨镜,但戴墨镜看花煞不煞风景?你戴上墨镜去看牡丹?你戴上墨镜去看梅花?你戴上墨镜去看清明的杏花?是不是有病?清明时节,好像就是杏花的`时节,杏花香吗?是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比梅花淡几分,却更有意思,更乡野。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真是诗意大好,我一直想请朋友给我画一张《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图》,看看这题目罗嗦不罗嗦?题目罗嗦意境却妙得紧!妙的是春雨,妙的是小楼,妙的是深巷,妙的是为杏花而失眠!如果是二十几层的高楼,你听什么春雨?如果不是深巷而是闹市,你买得又是什么杏花?深巷人迹少至,卖杏花的来了,必定是挎着小篮,如果是推着一大车杏花呢?也必定煞风景!

  清明在中国众多的节日里来的最清淡,却最有诗意,这不是一个大吃二喝吆五喝六的节日,也不是关起门来一家子一家子热闹的节日,这个节日就是要人们纷纷走出自己的家门,去该去的地方看看自己已故的家人,天上下着点小雨,远远的几株杏花,再加一点点的酒,这可真是个好节日,这个节日也不必隆重起来,若隆重起来就对不起那小雨,对不起那杏花,对不起那一点点的惆怅。若隆重起来便就不是清明了。

  清明是有着独特气味的节日。

  清明的散文 篇4

  本想在清明节那天写一下回家上坟的感受,可那种心痛的滋味还有那飘忽不定的思绪始终让我难以下笔;早上起来,看着窗外渐绿的景色,感觉思绪稍有稳定,便有一种想释放的感觉,于是便提笔来。

  每逢清明节临近的那几天,心里总不是滋味,坐在办公室里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总有处理不完的事情,神情呆滞、木讷,精神恍惚。终于清明节到了,我和妻子、弟弟带着祭品驱车赶回老家,给母亲上坟。

  回到家里老父亲一人孤独的坐在沙发上,老父亲看见我们,脸上似乎透着瞬间就消失了的喜悦,然后扶着沙发的扶手,缓慢的站了起来,手里还拿着一支刚刚卷好的烟卷儿;我们三人相继坐在各自的位置,妻子沏了茶,我们吃着,聊起了家常话…………

  中午时分,我们怀着难以名状的心情走向坟地,一路上那种“路上行人欲断魂”感觉让人心情沉重,到了墓地,妻子忙着摆好祭品、插上香,然后点燃火纸,弟弟从开始进入墓地就泣不成声,我一直是热泪盈眶,然后我们一起跪地,给母亲行了礼,跪在那里,我思绪万千——我不禁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还有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又潸然泪下……

  母亲啊,你离开我们整整17年了,17年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再思念你;春天到了,你不再寂寞了,小麦返青了,油菜花遍地开放;还有飞舞的彩蝶盘旋在你的坟头为你歌唱…。。如今咱家破旧的`老屋也变成漂亮的瓦房……

  不知过了多久,妻子把我们从悲痛中叫醒,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回到了家里……

  平日里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对亲人的思念储藏在心底;感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个节日让我们能与九泉之下的亲人进行感情的交流与沟通;尽管这只是一种形式,但只有通过这种形式才能寄托我们的哀思,寄托对已故亲人的思念。

  去者不可追,珍惜眼前人。

  清明墓地,无限的感伤被抒发,悲伤的泪珠串成一段段湿漉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的眼泪。漫长的人生旅途还要继续,思念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父亲的白发弯曲的身板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是我们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在暖春四月的清明里,站在拂起万千愁绪的微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地,只留戚戚的哀叹,背负一团自责在风里哭泣、盘旋……

  清明的散文 篇5

  我亲爱的奶奶,20年的不相见,并不能冲淡我对你的怀念,阴阳两相隔隔不断的是血脉永相连。清明节,让我更想念您。您看那细细密密绵绵的小雨,是您我心灵的感应化着飘飞的泪滴。您在那边还好吗?总有一天我会来陪您,像以前一样,为您洗衣为您梳理,听您讲凄惘的过去......

  也是清明节,也是飘飞小雨愁肠寸断的时节。那时,我爸爸才3岁。

  每年的清明节,家族惯利举行祭奠祖先活动,族里推举一名德高望重的人做会长。在男尊女卑的当时,只允许家族男丁参与,当时只有3岁的爸爸只能让爸爸的爷爷带领着参加,中午自然要吃一餐吃得也较丰盛,在物质很贫困的当时是很难得。爸爸往碗里夹菜,自己却不吃,爸爸的爷爷觉得好生奇怪。我爸下桌后,将小碗里的菜端着就往自己家里跑,爸爸的`爷爷一声令下:不许端走!吓得我爸“哇--哇”直哭,问其原因,我爸委曲地说:“我么娘(妈)没有来,我要端回去给我么娘吃......”

  那时只有3岁的他,孝心感天动地!结果,我爸的爷爷挨了族长的批评,族长破例叫我爸端回去给他么娘吃。我奶奶哪里吃得下去,怀抱着年幼却很懂事的我爸痛哭不止。想想因抓壮丁逃回家一病不起扔下24岁的奶奶和2岁不到的我爸撒手西去的爷爷,想想个别男人指着我奶奶耻笑:“姓肖的女人,看你一个人怎么过日子?带着你儿子早点改嫁去吧!哈--哈--哈!”,想想上午还牵着3岁的儿子在我爷爷坟前倾诉相思,想想我爷爷走后这一年多风里来雨里去的每一个日子,就这样想一阵哭一阵。因为我爸爸这么年幼还有这份孝心,我奶奶擦干泪滴,更加坚定,一定要将怀里的儿子抚育成人!哪怕路再艰再难,也要走下去!

  这,就是我能记事时奶奶您给我讲的过去,只记得当时坐在您怀里的我,拭去了凄惘的泪滴,那泪水,分不清是奶奶您流下来的还是孙女儿我流下来的.....从那时起,我也更加坚定,一定要奶奶您快乐开心,一定要奶奶您过上好日子!

  有您在的每个清明节,我都会随您一起,挎着竹篮子,里面装着顿方四正的刀头、檀香、纸钱、清纸,走过几根田埂路,走过几家竹林院,穿过密密的四季清清绿绿的柏树林,我们第一个来到的就是我爷爷的坟前,所有供奉物品摆放到爷爷坟前时,一边烧纸钱,奶奶一边对爷爷诉说着什么?我也帮着烧纸钱,然后很虔诚地跪拜,对爷爷的感觉我只是一个名词,但我是为了陪奶奶您,才这样虔诚。您会望着燃得很旺的纸钱火苗说:“看你爷爷多欢喜呀!”我看看被微风吹飞燃过的纸,再看看挂在爷爷坟头上随风轻飘的白绿黄相间的清纸,附和着说,就是呢!就是呢!为的是让奶奶您高兴。从这,我敢断定,奶奶您是很喜欢很想念爷爷的,然而您们却不能一起走下去,他早早地离开了您。

  您还说,奶奶以后不在了,只要我能记得为您多烧点纸钱就心满意足了,我不允您说“不在了”这样的话语,我怕您走了再也没有人疼我,我怕您没有了我您没有快乐!但我还是暗暗想,如果哪天奶奶真的不在了,我也会学着奶奶的模样,很虔诚地为您烧纸跪拜。

  然而,我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孝子,这么多年来,我却将脚步走得这么远远的。每逢年过节,除了将奶奶您想起,什么也没曾做过?您在那边能原谅我么?

  仅以此文,略表祭奠,缅怀我至亲至爱的奶奶,唯愿:您在那边过得安好!总有那么一天,我会来陪您,为您洗衣为您梳理,共续祖孙情.....

  清明的散文 篇6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总会让人们想起要出去走走。有这个想法,于是我就和爸爸妈妈一起走出家门,来到二中那条路。

  走在河边,迎面吹来的是一股沁人心脾的风,就好像是妈妈的手在你的'脸上轻轻拂过,温柔、温暖,周围的空气充满春天的气息。让人的心情不由自主的会从阴天转到晴天。领略春风的柔情,再来看看周围的花和树。在小河旁有一排杨柳,它们随着春风的佛动,而且全树成绿色,就好像是碧玉做成的艺术品。和贺知章的《咏柳》一模一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条。”

  有些树是会开花的,那一朵朵的花,从树丛间钻出来,小小的,好可爱。有些树开的是黄色的花,有些树开的是白色的花,好有些树开的是粉色的花。最令我惊讶的是在一簇已经全部枯萎的树枝中,竟然开出一点点紫色的小花蕊,仿佛是在说,春天到,我也要加入这万紫千红的世界,和她们一起享受春天的美好。

  我们一家人边走边看,快走到东塔公园时,发现周围的那些不知名的树都长满一颗颗绿色的种子。望着这些诱人的果子,差点就忍不住要去摘几颗来尝(好吧,那不能吃。)

  在这阳光明媚的季节里,每个人其实都应该出去走走,看看这美丽的祖国的河山,心情也许会好起来哦,碧海蓝天吹吹风,出去走走吧,其实好地方一生都看不完,别窝在家当懒虫!

  清明的散文 篇7

  我以为今天回家能赶上上坟,却不曾想早在昨天父亲和三叔就已经去过了。

  我听说他们去的时候带了很多纸钱,两瓶烈酒,还有很多祭祀用的其他物品。他们兄弟俩先是给我们家的老祖宗瞌了头,又给祖爷爷和祖奶奶瞌了头。依次按照辈分瞌完头就敬献了那两瓶父亲藏了好久的烈酒。

  我回家已经是下午时分,母亲从田地里赶回来,从门外看见了我就匆匆进门,似乎是怕我看见她满脸灰尘满身泥土的样子,就马上换了干净的衣服收拾了一下头发才出来。

  我不由得笑着说:“我妈真年轻!一点都没老,和我去上学的时候一个模样!”她听见了就对着我笑笑说:“儿子,我给你刚摘了一个瓜仔,可嫩嘞!我给你马上炒个菜哦!”

  我拉住她想帮她做饭,她说:“我儿子可是高中生了,不能下厨干妇人家的活,以后要干大事,出人头地嘞!”

  我说:“现在电视上都说男的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嘞”

  她就说:“别给妈扯,快去等着。妈给你炒个你最爱吃的瓜仔炒豆片!”

  我看拗不过她,就给父亲找茶壶,茶盅,火杵去了。

  父亲问我学习的事,我哪里敢和他说我硬是选择了理科,而且每次考试倒数几名。我只好打马虎眼,说还好。

  其实我心里挺愧疚,考上城里的一中用父亲一辈人的话说叫“几世修来的'福分”,可重点班只有理科,我虽然历史、政治、语文都不错,可是要学文科就得转去普通班,思来想去,还是咬咬牙学了理科。经常看理化,却依旧没有多大效果。我也很郁闷,但我不想和父亲说这些,我怕他会多想。

  和父亲的谈话总是很少,可今天他却和我说了很多话。谈起上坟的事,他说以前经常带我去。他还说了一件我小时候的趣事。

  他说:“那年我带你去上坟,你哭着喊着不去,我就说你爷爷在坟头等着你这个孙子嘞,结果你不信,后来去了以后发现只有坟头,哪有人啊,就一个劲地哭。我就说你看,我把香烟放在你爷爷的坟头上,骗你说你爷爷在吸烟,你看见烟还真的以为你爷爷在吸嘞!”说到这他笑起来,眼角弯成一条桥。那鱼尾纹就像刀子刻上去的一般真切。

  我仔细听着父亲的话,我努力回想那段记忆,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大手牵小手的缩影。

  事情是有的,而且我还记得爷爷的坟旁有一颗酸梨树,当时父亲把他的“白奔马”牌香烟插在一根酸梨刺上。现在想想那时真的傻得可爱,就真的相信那是爷爷在抽烟,其实那是因为风在吹,风一吹,燃着的香烟不断地燃烧,就会有烟,风吹,烟就飘散开来。

  我想出了神,父亲还再说,我听的不那么真切。就这样我们俩聊了很多话,记忆里我和父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说过这么长时间这么多话。

  母亲这时已经端来了一盘菜,我于是就去帮忙拿筷子了。拿起筷子尝了一口,立刻又夹了一块。父亲也没有像往常一样严厉要求非要第一口饭辈分最大的人先吃。我就夹给他一块,又夹给母亲一块。似乎天底下再也没有能和这顿饭比拟的了馨香了。

  晚上我睡在父亲的身旁,父亲又给我说了很多话,说到上坟,他又说了一遍儿时带我给爷爷上坟那事。他说:“那年我带你去上坟,你哭着喊着不去,我就说你爷爷在坟头等着你这个孙子嘞,结果你不信……”

  我纳闷同样的事父亲为何又说一遍,却没有问。虽然我知道他可能没有原来那样好的记性了,但是他唯独对同我一起给爷爷上坟那件事记的那么深。我不知不觉从眼眶里流出两行泪水。

  父亲还说:“我和你三叔去上坟的时候,想起了你爷爷以前带我和你三叔去上坟的事。”

  他说着说着便自言自语起来。

  你爷爷小时候也不去上坟,你太爷爷就拉着他上坟去,你爷爷是独苗,我和你二叔三叔我们仨兄弟小的时候,你爷爷就叫我们去上坟。现在,到了你这一辈,你又是独苗。你可得给我记着,无论你离家多远,无论你以后回家多困难,你都得在清明前几天就赶回来!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们家祖训中就有一条“有儿有女早上坟!”

  父亲还说着话,声音却越来越小。渐渐地,我听见了他那久违的鼾声——就像是儿时坟头爷爷吸烟的声音“滋滋”作响。

  他睡着了,我却久久没有睡意,我还在回味着父亲的那一句话,有儿有女早上坟。

  我知道父亲是不会怪我回来的迟了,他和三叔上坟的时候也许还在说“阿佑以后会是一个有出息的娃!”

  可内心怎么还在抽搐?是在哭泣?还是因为自己如今的学习成绩太差,有愧于先祖呢?窗外的夜空星星很少,但我还是看着那最亮的一颗,不说话,也许沉默已经成了一种力量!

  我深信一句话:“即使知道自己一直很差劲,却从来没有自卑过,骨子里一直相信我可以做到,我能做好!我争强好胜;我锋芒毕露;我从不言败!

  清明的散文 篇8

  纷纷清明池上雨,

  一曲离歌伤怀苦。

  踏青墓山烧纸钱,

  袅袅灰烟能收否。

  一夜回寒樱桃尽,

  何花折来寄我思。

  已故亡灵安可好,

  奈何桥边烦断了。

  俗尘梦幻冷凄绝,

  唯有独饮与君酌。

  远望哪家闻炮竹,

  听得哭声是一片。

  清明节,是个祭奠死去亲人的日子。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实有很多早已被淡化,比如端午,比如中秋,比如春节,而清明这天,即使下雨刮风,人们仍然无阻的去墓地扫墓,怀念深眠地下的亲人并寄托自己的哀思。其实,人活着最害怕的是孤单,而一旦我们失去了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才后悔没有懂得曾经珍惜!在死者的'墓前,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一直隐讳莫深的秘密,却不能在他们活着时坦然。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的奔波,遇到了,悲伤、烦闷、苦恼…只能咽下肚子里,只能默默承受。而在墓前,我们却可以把那些化成满脸的泪痕来一股脑儿的宣泄!

  我想,人内心的情感,永远都是多变复杂且偶然的,没有规律!亲情,友情,爱情,在清明节,才体现的真实!

  满眼是五颜六色的清明条和剪纸花,我的家乡,那个专用来埋葬的坡,也应满是那飘飘扬扬的彩条吧!再没有显得慌凉萧索和死寂!为死去的人祈福!

  清明的散文 篇9

  村头大叔从不睁眼。那天他掐着指节,口吐真言:命犯桃花。从此,我不敢静静注视一朵桃花,它的纯净多情照得出我潜藏的暗。

  杏太涩,李太酸。小时候惹我与弟妹垂涎的,最是桃果。

  老屋前种有一株桃树,一株杏树。东风吹得杏花艳,等得满树一串一串的白,引我们欢喜,却是桃花要开。

  难懂桃花的心事,做不成赏花爱花人。只喜桃花红艳得亮眼,一如隔壁阿姐摸我头时的笑脸。三月的阿姐,头上插一枝桃花,赤脚做农活,裤脚高高,上衣束腰。我们心里暗暗欣喜,仿佛闻到夏日里桃香的味道。

  怀春的桃树娇贵。刀刻一道痕,就成一道难愈的伤。常年吐粘稠的汁液,细细滋养。如女人倾诉艰难抬手抹去的泪。这种晶莹而多弹性的体液,给我们很多喜悦,成为儿时的爱物。它如露珠晶亮而凝形,如滑脂柔软而粘物。采集它粘蜂蚁、甲虫,一粒粒润圆似琥珀般稀罕。

  一树桃花一树梦。我们总挂牵它早日挂果。暮春桃瓣落,就急着踩落花去数孕成的幼桃,竟无半点伤悲!四月,隔壁阿姐远嫁山里,我们不记得她那天落泪的眼,只是高兴地比数着抢来的喜糖。夜晚,仍旧做甜甜的梦。

  结果的桃树特别惹蚊虫。蚂蚁排着队伍上树下树忙碌,红头苍蝇喜在细长的桃叶上产卵拉屎。蚊虫厮混叶上,晒着暖暖的阳光。我们摘不得桃叶吹尖利的叶哨,看得直跺脚。对昆虫的爱憎即由此而生。

  桃树不施肥,不洒药。开花多,挂果少。一场风雨,落果无数。看着地上萎谢的幼果,伤心得泪眼汪汪。小脚的奶奶紧紧搂住我,用方格子手帕揩我的.眼,安慰道:乖,桃树公公留最大的桃,给我的大宝崽。

  六月,熟透的桃高高挂在枝头,阳光照见白嫩水灵的皮上,长一层细细的绒毛。鼓胀的果实,着实诱惑一颗欣喜激动的心。感谢鸟雀的慈悯,树上尚留有十数颗熟桃。最大的几颗早有美食的虫子安家。我爬上虬枝,将它们一一采摘,与树下仰头欢跳的弟妹们分食。

  裂口与虫蛀的桃,最甜。

  每当怀抱自私与贪婪,面对一片桃花,细数悲喜计较与虫鸟争食的日子,感念曾经以生命的光华,明亮我的世界的人。心瞬间清明,一种感激夺眶而出。

  既已命犯桃花,注定难逃罪罚。岁月,留给我一座空城。经年行路,风霜中最愧疚的竟是一株老桃树。几番清明回故里,与我缔结初梦的人早已儿女成行,最牵挂的人已作风中飘摇的垄头青草。只有三月的桃林接纳我,以如火的亮色,一朵朵细细烘暖我湿漉漉的魂灵。

  清明的散文 篇10

  四月萧然远黄昏,青山坟亭孤月轮;

  数处寒花开不尽,只因花中有情人。

  ---序

  清明恋花逝,对谁吟婵娟;昔日双飞客,单影下黄泉。

  清明前后,天龙山公路车水人龙,素颜花开满山前山后,销魂景物,美不胜收。清晨越上枝头,我不动人间一丝烟火,带少许寒食,伴清爽明净之风,悄然在天龙后山的崎岖悠路。我没有踏青的心情,所以一直辜负擦肩而过的花枝弄语。我走在僻壤小径,喜欢安静,怕沿途的吵闹打扰我细听坟茔轻呼的声音。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逢春四月,百卉妆饰。我植一棵茶花,造在百卉边上的坟林,借百花疏散后的细雨,将我的尘音送爽清风,送爽在花亦垂首,曲终人散的一场暮霭容华。轻拾一片落花,放在碑绾,为你披一件带香的裟衣,渡天光乍破,煮一浊桃花清茶,与你茗一段暮雪白发。

  清色明容已化尘,春风流溢软语温。是你袖手挥来一片昙花,瞬间铺红我的天涯,转身履下,化泪为枷,锁住我满眼是画。

  天龙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每一位常住于此的可人都在忙碌低调的生活。我知道终有一天我也会移居这里,不用浪费一丝力气。如今,我依然在不断的收集善念,粘贴红尘里的每一个脚印,步步如水中莲花,清晰得可亲切近看,亦可走马远观。

  清明观花是素颜,是独特,是缄默,普遍的圆形素花都被禁锢在沉默里,没有太多百卉争艳的心情。而我所看的不是那朵朵素白,而是中间能牵动我心眸的素相。我用一种沉重的目光去看花,亦如用一种沉重的心情去看这个菩提世界。

  清明是一种懂得,是迷信也好,是不符合客观逻辑也罢都没有意义。我们在用一种能与逝者灵魂思想交流的方式去怀恋,感动和思索。懂得以感性哲学的态度去理解孟婆汤、奈何桥的存在;懂得这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不会因为谁的一句迷信而嗟叹;懂得人间冷暖不仅仅是花落花开才会沉醉我们对浮生若梦的眷恋;懂得不去疑惑值与不值,该与不该,一圈花黄随风落土成泥的遗憾;懂得淡淡行走,深深感触那凤去台空的肃静与安然。

  清明是一种静默,把一些话语,默默的倾述在凝眉,用心去抚摸坟茔孤独的温度,静静的淡然如尘的生活,让梦缓缓从无言间流过,忘情捕捉那零零散散的相守。静默最后一次邂逅,倾尽你一世的温柔。清明清风,卷画着心静如禅,心静如水,心静如风。心静如一缕无风,无声无息的吹去无我、无你的惜花烂漫,静允一朵素花浮在清宁若素的季节,徒增一片无果的花塚。

  清明是一种迷离,仿佛隔着一层自然天成的薄纱,让我在朦胧中看着每一株轻盟的小草和每一棵犹寒的大树。迷离着一羽流光拨过哀叹绽出的笑靥,一笔简彩勾画了曾经与你典雅过的一朵朵白云,交汇着痕迹,旖旎在时光的风中,最终,迷离在坟茔前方的碑塚,简化成属于你的生活。

  悸动,在这若有若无的香息里,让狭小的视野,清眸着清碑上忧伤的名字。寄一份安好,柔情在你的门前,采撷一朵白色的美丽,渲染你的窗纱,隔着土作的红墙,悄悄听你甜睡的静气,偷窥你却似童贞的纯洁。那单薄的身体,越显疲惫,让我做你此时的门神,叱咤欲图调戏你的小鬼。

  无言,在这一花一草的颜悴中,让我无言的执念,思碎漫天的小雨。我拈取着那些雨落的.碎片,染痛我的鲜血,为你做了一件红色的嫁衣,没想到,披在你坟前既变成白色的丧服。无言这一切命中注定,让那些诺言无法兑现,无言三千痴绵,聚散在弱水三千,让人永远看不破静花下的水月,流碎一场负约而去的红颜。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今日清兮,明夕何夕,眼角划过嘴角的味道,能否烙印在你的心房。望天上云舒,聚散之后是否也有回忆的美好。借你的惆怅,支撑我疲惫的青春,尽情抒情你转身的方向,抒情成一半的散文和一半的诗行。

  是什么清明着岁月的涤荡,却在今天只留下满山的沧桑;是什么清明着凌乱的文字,却在此时写不尽云烟的过往。

  我放逐了灵魂与你在一座古墓邂逅,继续研读那本玉女的经书;我风干了那些糠铂的泪痕,深吸一口气踏上回家的路程;我淡定一份可留的厚重,将付出的诺言放在琴弦,弹出一段忧伤的旋律,回旋在我生活必须的体验和那份难舍却又越显单调的爱情。

  清明恋花逝,对谁吟婵娟;风吹潇湘雨,旖旎染墨迹。

  我踌躇在暮色的清风里,仿佛看清繁华褪去的含义。人生,莫过于一张生命的宣纸,渲染着相逢与别离;描绘着铅华与故世,沉默在属于谁的故事里,才会不小心痴迷了我自己。一个深深的开始依然会有深深的结局,心事惚渺,安静愁眸,细嗅无音。

  候鸟飞,连翠微,谁拂桑,追梦人。

  白花映碧水,流棹酆都城;花间一小鬼,吻我青丝泪。心有千千语,一泪一寰尘;清风曳花塚,白花随风飞。

  清明的散文 篇11

  清明,一个非常伤感多愁的日子,若是落下缠绵细雨,那就真如唐代诗人杜牧所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只是羊年的这个清明,天未下雨,还隐隐约约出现了太阳,特别是到了午时,太阳还强烈起来。朋友来电说,文化公园百花绽放了,相约去赏花。

  清明的公园如一幅百花争艳图。血红的杜鹃,绿色打底,宛如一碧之上飘着片片彩云。红花绿叶,多么美啊!绿色的绒毯,红色的绣花,就像天然弹成的被子。怪不得诗人白居易赞道:“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我记得小时候在故乡,也是这个日子,父亲带着我去扫墓,那个安放着已故亲人的陵墓之山,这儿一簇,那儿一簇满山都是。父亲告诉我,这花叫映山红,所以对这花我还是有些记忆。我们燃鞭炮、插香、敬酒、供菜、然后很虔诚地鞠躬作揖。离开的时候,我常常要摘上几束。现在想来,那些映山红像是祖先绽放出来的灵魂之花,知道我们每年这个时候会来,他们自然就心花怒放,希望后人的日子幸福快乐。满山的映山红远望如一团团燃烧的火焰,那花是从血雨腥风的年代成长起来的,它已经不只是一种花,而是一种精神。因为那是用鲜血浸润的花,鲜艳如血。现今再见到从山上移植到公园的映山红,虽然更新了名称为杜鹃,看上去似乎也名贵些,亭亭玉立,号称“花中西施”,可这花已经是一种装饰与点缀,它不再具有深远的意义。我想,世间的物与景,只有包涵某种意蕴的时候,才显其珍贵有价值。

  “看,山茶花!”在朋友惊呼中,我看到娇美的山茶花已经开放,顿感欣喜。它的花形很美,有潇洒地舒展着单瓣的,在阳光下焕着笑脸;也有重瓣的,叠成六角形或八角形,层层叠叠的花瓣,柔软而富有弹性。它们绽放得那么馥郁芬芳,那么舒畅欢快。许多金黄色的小颗粒缀满花瓣间,显得十分清雅。那些个花蕊被细小的黄丝撑起,犹如少女在舞蹈,它们似乎在为春天而舞,新生命的孕育就是从这花蕊开始的`。山茶花的枝不是很粗,叶不是很大,但生命力却很顽强,长时间不浇水,它也能绽放出灿烂的花。清代刘灏有诗为证:“凌寒强比松筠秀,吐艳空惊岁月非。冰雪纷纭真性在,根株老大众园稀。”

  山茶花的颜色很多,白的、红的、粉红的、黑色的、紫色的什么都有。白的如清水溅出的片片水花,晶莹清凉;粉红的则如七仙女编织的锦缎;黑的,不是单一的墨黑,而是泛着阳光。我是无法用词来穷尽对其花色的描绘。

  看着山茶花,我想起了故乡那片茶林。也是这个时节,茶山上开满了白花,加之绿叶黄树干装点,美轮美奂。尤其是每棵茶树上都结出了茶苞和茶片,就连小孩看到都欣喜若狂,一有时间就到茶山去摘吃。那个甜劲至今想起来,还觉得甘口润心。当然,茶山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快乐与甘甜,最重要的是,茶山产的茶籽能榨油,油香醇厚,是真正的绿色食物油。

  亮化的城市,公园里的花海吸人眼球,欣赏着山茶花,勾起了我几多回忆,不仅大饱了眼福也愉悦了我的心情。花自同宗,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其意义也就各自不同。但无论怎样,总比那些辐射环境、污染环境有意义。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功成名就,若是生命能成为一朵愉悦人们心情的花也是挺有意义的。

  不知不觉来到了樱花的世界。满眼的樱花,粉红了半个世界,空气中处处散发着樱花的气息。花瓣纯洁而美,层叠的花瓣如夹心的小面包。微风起,那些细碎的花瓣便凋零在空中,纷纷扬扬,似在下着樱花雨。如果你走近去欣赏,还会看到在花瓣间有无数的小花骨朵,恰似太阳花迎风而舞。那些个花枝,形态各异,或是倾斜,或是直立,或是弯腰,或是低头……无论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都恰如一种舞姿。生命若是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呈现出一种舞姿,那是何等的不易。据说樱花最美不是如火如荼开放的时候,而是即将凋零的时候。或许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在死亡前也要将最美的姿态留下,向人们昭示着死也要荣光。

  樱花的确很美,但我不喜欢,因其是日本的国花。看着道旁成行的樱花树,内心居然有些愤怒。尽管我知道,一切美丽是没有国际之分,樱花当然也是没有国际之分的,但我的心里就有这么一种道不明的隔阂。我不知道为何要将大量的樱花树移植到中国的公园,据说武汉大学的樱花树更多,很多人都慕名而去赏樱花。我是多么希望人们牢记那段屈辱史,更希望樱花绽放的是友谊之花。朋友说,日前韩与日在争樱花的产源地,而中国樱花产业协会执行主席何宗儒说,史料证实樱花发源地是中国,是唐朝从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域传到了日本,日本权威的樱花专著《樱大鉴》也有记载。听到朋友这么一说,这份愤怒之气才渐渐平息。

  进到紫藤花的天地,我发现淡淡的紫藤花攀援于云木,缠绕在长廊的花间架上,遒劲有力,如一条紫色的长龙,摇曳着清香,摇曳着纤细的枝条,也摇曳着春光,不少着装彩衣的女子沉醉其间不肯归去,归去的还恋恋不舍。不由得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的诗赞。紫色之间,依稀的绿叶,明艳鲜嫩,在大片的紫色中,这绿叶也显得可爱与灵动起来。紫衣绿裙,低眉翘首皆是楚楚动人。阳光下,那深深浅浅的紫,仿佛流动的彩云,犹如银光下迸溅的水花,定神看时,才看清那是紫藤花与阳光在嬉闹的晕环。

  近处的紫藤花朵像孔雀,小花瓣居后,点点花苞在前。风起珠帘般的紫藤花,就像风铃响起清脆声响,又像风撞击玻璃发出的声音。漫步花下,花香扑鼻,蜂蝶旁飞。望着攀援而绽放的紫藤花,我想起了一句古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互支撑才能于高处绽放精彩,才能形成完美人生。阳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消隐在西山,我也离开了公园。

  羊年这个清明,于文化公园,欣赏了四种花开,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美,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境地,不同的感悟与启迪……交织在一起,为我启开了另一类花——文字之花。远山之中,有无数的烟火在袅袅升上天空,那是一种寄托,那是一种缅怀。我回来坐于桌前,闭目遐思,让心情滴墨成花。

  清明的散文 篇12

  清明时节雨纷纷,我在网上祭祖宗。剩下的假日去哪里?我们决定去踏青。一直以为上海除了高楼林立,高架横空。加上水泥的冷色调之外,再也没有绿色可言了。其实上海还另有“草原”和“天堂”

  从浦东陆家嘴出发,四十分钟的车程到扬浦区就可发现新大陆,那就是——共青森林公园,也是上海惟一最大的“绿洲”。是由丘陵、草地、湖泊、溪流、密林、竹丛等构成的富有野趣幽深的自然空间,形成了“松涛幽谷”、“丛林原野”、“秋林爱晚”、“水乡映秀”的美景。草原显得自然、野趣、宁静而粗犷。是春游秋游的最佳选择。如果再驱车一小时左右便可穿越时空去考古,去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感受古人的生活和感情。

  踏进森林公园,眼前出现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地,既有新西兰大草原的风貌又有印度电影《大蓬车》中的画面。每到清明时节游客从四面八方涌入绿洲来踏青。放眼望去,足足有几万人,平时在地铁站和公交车上很少看到的小朋友们也出现在大草原,游客们拖儿带崽,他们将带来的帐篷和毛毯铺在草地上,看上去好壮观。一家一户或三五成群,坐在草地上打牌下棋晒太阳,年青的男人或女人一个大字潦倒在草地,躲在在墨镜下观太阳。小孩子相互追打,有人跳着迪斯科也有人在练太极拳,还有人在放风筝,好一幅“清明上河图”。

  我们游到烧烤园,看到平时温文尔雅的上海小男人,手持钢叉和钢刀,烤起肉来像猎人,撕咬食物时像野人,还有一些老人也赤膊上阵,素食也要烤烤尝。烧烤园充满了乌烟瘴气。

  最美的风景是水乡映秀,清溪悠悠、小桥流水、翠竹送香,形成了一派水竹盎然的自然风光,有江南水乡风情之美。游人至此,可观竹亭、可划竹船、可用相机将游人定格在清幽的水乡画面之中。森林度假村就座落在具有自然情趣的绿荫丛中,并与湖水相依,一幢幢造型别致的欧式、日式别墅,远离都市的喧嚣,是宁静、自然、清新、优雅的野外度假胜地。

  《上海大观园》的景致大不同。一望无际的草原消失了,吉卜赛式的`帐篷不见了,再现眼前的是人间的苏杭,是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天堂。刚刚还叽叽喳喳的游人忽然间变成了刘姥姥,大家安静起来,我们也只好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迈着轻轻的步子以免惊醒沉睡了千年的古人。

  上海大观园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意境,运用中国传统艺术手法建造的仿古建筑群和现代园林。占地135亩,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有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大观楼、稻香村、秋爽斋、栊翠庵、体仁沐德、石舫等景点。整座园子设计精湛,建筑宏伟,亭台楼阁,精雕细镂,古木翠竹,相衬成趣,室内的家具陈设乃至匾额楹联、一草一木,均根据《红楼梦》里人物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布置而成,有的豪华富贵,有的端庄古朴,有的器具属罕见珍品古物。

  ,顺着路牌指引,我们直奔宝玉居住的《怡红院》,九百多平米的花园,雕梁画栋的建筑,庭院深深。两路三进的布局只住着一位主人和三个丫头,是否寂寞,就只能去问宝二爷了。物是人非,房子的主人不在了,花园池塘的小鱼儿却安然无恙,一对难舍难分的鸳鸯依偎在池塘一傍,显得很美很凄凉。

  来到潇湘馆,府身黛玉窗前,看着病中的林妹林手捧诗稿依在床边,多愁善感的我触景生情,我下放农村投亲靠友时,也是住在“老祖宗”伯外婆家中。林黛玉式的我身体弱弱的,每天躺在床上看《红楼梦》,是林姑娘陪我度过了那段时光。此时此刻仿佛有点惺惺相惜,真想进去扶她一把,或与她说说心里话,但被一根粗粗的门杠巨之门外,原来公园有规定游客[请勿入内],只能叹而远之了。

  恋恋不舍的离开潇湘馆,来到黛玉葬花的原址,发现诗碑已断字迹漠糊,记得诗词中有一段;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奴愿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令人感慨,令人伤心。如果真的有感应,如果林妹妹知道有多少现代人在怜惜她,祭奠她。应该会感到欣慰吧。

  《省亲别墅》是大观点园中最高级别的建筑,是接待贵宾的场所,摆放着《红楼梦》中所有人物的造型。墙上还挂满级了各国领导人参观大观园的照片。最后我们坐在《大观园》中的戏院欣赏了新编喜剧《红楼梦》后才回家。

【清明的散文】相关文章:

清明散文07-30

清明的散文08-12

清明祭的散文06-10

清明散文【集锦15篇】07-30

清明的散文优秀(15篇)08-12

[实用]清明的散文13篇11-10

清明时节雨纷纷散文07-06

关于清明的优美散文(通用50篇)04-06

清明雨,欲断魂散文(精选15篇)04-04

清明六年级散文作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