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故乡的散文

时间:2024-11-08 08:15:47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故乡的散文(实用)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乡的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故乡的散文(实用)

  故乡的散文 篇1

  关于我,我可能是个不孝子孙;关于我的故乡,故乡可能是一位无可夸耀的母亲。这么多年来,写过很多文章,似乎单单忘记了也要写一写自己阔别多年的故乡,这是最不应该忘却的忘却,就像我们常常感恩于素昧平生之人的一个微笑,而对朝夕相处的父爱母爱熟视无睹。为此,中秋放假回家,于仓促之间写完这篇心灵上的应命之作,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我只能先捡着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说,这样一来,彼此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很多。而所谓耳熟能详的,的确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几笔的,很遗憾,翻完中国《二十四史》,都未曾见得一位。说到项城,地广人稠,物产丰富,底蕴深厚,于阡陌之中走出几个草莽英雄有何不可?于草堂书斋之中走出几个治世能臣有何难哉?扼腕叹息之余,只好收拾起对故土文化底蕴的信任,再次用寻求的目光打量中国近代史。项城出现几个有共同认知的人物何其难哉!

  是他?难道只有他?

  袁世凯,这个人毋庸置疑是河南项城人,早几年在项城上学念书,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游记,游览的正是袁世凯故居。古色古香的木制门楼,在林立栨比的现代化商铺面前,显得寒碜而不协调,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曾是一座王府侯宅,袁府之内无甚稀奇,年久失修,经营惨淡,无奇花异草引人夺目,亦无亭台楼榭畅览其间。曲折回环的逼仄甬道,处处显示袁府空间之狭小。正堂之上,有袁世凯蜡像一尊,与历史印象略有差池,历史印象中的袁世凯,腰圆脸阔,四肢肥硕,此处乃是一位枯瘦干瘪的老头,戴着官帽,穿紫莽袍,以一代清官,彪炳千秋的模样展示在大家面前。不难想来,这是后世子孙,为美化祖宗而有意为之。这是一个败笔!乱改祖宗神貌是对祖宗之大不敬,历史只会去伪存真,追本溯源,由此看来,这尊蜡像实为历史上腌臜小丑技穷之作,不用说,这尊蜡像决不可能长久于此处接受游客的瞻观。

  正堂右侧有一耳室,卷宗几案,珠宝字画。卷宗记载着袁世凯的仕途行履,珠宝字画为袁世凯当年把玩过的珍爱之物。斯人已去,府邸空矣,与人之一生,英雄如何,百姓如何,死后皆为土灰,如这卷宗,滴墨蘸香之余,无不昭示着历史风雨缥缈,无论你从哪里来?无论你到哪儿去?无论你要干什么?周匝几翻,最后颓然殊途同归,英雄与懦夫并肩,文人与流痞为伍,走在奈何桥,你能奈若何?!生前浮华,死后凄凉,若泉下有知,不知是恍然大悟心中释怀,继而抚掌大笑,还是为未尽之遗命颓然泪落。

  如今之袁府,只能当做一遗址,万不能看成一处景致,因为实在没有令人一睹为快之处,正堂左侧,是几个捣鼓古董生意的人立的柜台,他们不时的有几个稀罕物展于柜台,游客挤肩争睹,家里有宝贝的,让行家估个价;想弄一两件珍宝传给后代的,在此等待机会买入,这或许是来袁府最直接的目的!不知当年叱咤风云的袁世凯,在天有灵看到今天这样的景象该做何感想?

  历史总是以他独特的诙谐方式嘲笑着众人,任你生前地位显赫,权柄盖天,哪怕有使黄河逆流的本事,一旦死后,香火繁盛倒也不妨,若人丁不望,偌大的府宅只能让虫儿,蛛儿做巢结网,或许成为某个流浪汉,遮风挡雨的避难所,风雨飘摇,凄凉不堪。袁世凯本人,有子孙百人,人丁不可谓不旺,然,他铸就的千古恶名也需要子孙来背,子孙们背不动,只好弃他而去,散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忘记显赫的家庭背景,忘记祖宗遗臭万年的骂名,撇开家族的牵连,过着自己的生活。这些年,他们闯荡四方,多有建树,扬言要把项城建成一个国际贸易大都市,前提是,必须在史书上抹去袁世凯不光彩的一面!这当然是痴人说梦,不晓得袁家人现在有多大财力竟然口出狂言;历史上的`污点恐怕没人能够抹去,历史是超越时空之物,凭个人意志难以转移。袁世凯,这位历史上翻江倒海似的人物,这位曾经把中国搅的混乱不堪的人物,这位连外国人都如雷贯耳的人物,只能带着历史不可洗刷的污点永恒在国人的记忆!

  二

  我于十年之前来项城念书,念的是初中一年级,而后一直在项城念书,一直念到高考,历经六七年,对于项城的一切都非常熟悉,现在走南闯北,鞍马劳顿,一看到项城的市标,心中所有的劳累都倾刻间化为乌有。本质上,项城在我精神上就是我的家园,我的母亲,我心灵的栖息地。虽然在地域上,项城离生我养我的地方还有一段距离,然而,我绝不会因此而勉强自己消减项城在我心中的分量,忘却它曾经对我的濡养!

  我这次归来,身心俱疲,本没有打算劳神苦思涉猎新奇之事,事情却总是出乎意料,于车上,我就看到一个小学模样的校舍挂着“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的条幅,这让我大为惊骇,我在此念初中的时候,学校主张分数才是硬道理,考的好就是好学生,考的差的就是差学生,为此,我整日为学业所累,成绩马马虎虎,差强人意。

  语文老师夸我学习用功,说我是雷打不动,我觉得这个词语用的真的是恰如其分;后来数学老师又说我坐怀不乱,这个形容词的确不怎么生动形象,却一直是那个辗转反侧的年龄梦寐以求的呀!如今几年不见,学校改头换面,另立考核标准,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当时我想,看来,项城这几年是遇到一个对中国文化深有体会的领导了,也只有这样的领导才能提出这样的口号。

  多年来,项城教育一直是豫东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每年都有数十人考上中国最高学府,这是项城人民的骄傲,同时也是项城人民的一块伤疤。考上高校的学子固然很多,却鲜有高质量的人才,我的一个在广东读研究生的表哥说,过年的时候还在图书馆里努力学习的一定是从咱们这里考出去的学生。后来他又说,即使学习很努力,到社会上也只能算个中等,欠缺的东西太多了,而且项城的学生们,不是哪里欠缺补哪里,而是盲目的认为分数就是王道,久积成弊,不知悔改!如此,踏入社会怎么会不跌几个跟头!

  往事已已,现在项城有斯人掌管教育,后辈学子自然都是文武双全饱读诗书之士,当然,树人之路,任重而道远,然,精神既然已经医好,何惧征途路遥。

  我正这样想着,路入穷途,车往左侧一拐,又重新踏上新的征程。只是我没想到,前方所设路障,竟是为了保护一座按资排辈都属小字辈的水闸。为了保护这座水闸,不惜多绕出一段路程,毁坏良田数百亩,让人瞠目结舌。

  中国大地上从来不缺古物遗址,倘若这样一座不起眼的水闸也要保护起来,那要保护的古迹可就多了。可以想象,当初决策者们为了保护这样一处古迹还是煞费苦心的,首先,没有让人心悦诚服的理由说服众人它存在的历史价值;其次,在耕地面积有限的项城毁坏百亩良田是否得不偿失?

  这其实,就是涉及到如何向子孙后代交代的历史大命题。要我说,旧的水闸扒掉,建立一座新的现代化水闸是对历史最好的交代。因为历史的价值,需要历久也需要更新,更新的历史也是历史。比如,我上学的时候,听说有关专家在商讨重建圆明园,若是看够了那些残垣断壁,大可进行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摧毁,建成高楼大厦,建成游乐场,建成什么都好,就是千万别再建成圆明园,因为历史上只有一个圆明园,它已经毁灭,对历史的复制,其实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浪费人力物力,得不偿失。

  三

  一个标语,一座水闸,两不相干的事情,萦绕在脑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的故土,我挚爱的项城人,似乎永远摆脱不了这样的宿命。就像有人说,项城的女郎凡是上过大学的都是不怎么讨人喜欢的,这话说的很中肯。

  项城的女性心理最能揭示这座城市的性格,也最能解答标语的进步与水闸格格不入的带来的迷惑。

  项城女性凡是上过大学的,在学校一定是奋发向上的,但是,她们的努力多半出于某种自以为是的自尊,可是,她们一旦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就会格外的看不起那些学习上不如自己的学生,“差生而已”,她们时常这样说。可是呀,她们的确也没读过多少书,但是她们就是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自信着,自尊者。以后你要真的超过了她们,这没什么,她们会说“小人得志,运气而已”。她们多半在达到某一个高度后,不会再做任何努力,并且坚信自己会永远站在某个制高点。于是,永远是这样端着架子横眼活着,蔑视着一切攀爬者。

  就像这标语让人由衷的觉得项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由得不投以敬佩的目光,然而,他们的成功往往也会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留下些说不清,道不明,甚至好无用处的东西,让后世去膜拜,去瞻仰。

  有时候想,那位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研究的当权者,他能让学生去学习“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着实不易。如果他自己不愿只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而是愿意多读几卷书,自当明白历史的深刻含义,也就不会苦心孤诣的去保护一座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开始走向生命终结的水闸!

  故乡的散文 篇2

  在我出生地的故乡,还有一个地方,我爸爸的旧居。

  爸爸很年轻的时候便到外公家里做了上门女婿。便很少回老家去了。只有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去一趟,看望年迈的奶奶。小的时候,偶尔我也跟着爸妈去看望奶奶,伯伯他们。

  爸爸的旧居座落在一座山上,那里周围都是树林。很伶仃的住着爸爸的一家木房。被前前后后的林子包裹着。人

  烟稀少,只有春忙时,才能偶尔看到三两个人在山坡地里干活。那里的水源条件不太好,要到山的另一边才能挑上水喝。但有唯一的一点好处是,不缺柴烧,东天也冻不着。还有就是空气好,很幽静。绝对不会沾染上城市里的那些污垢。

  如果在房前房后种满花草,还有果树

  到了盛开季节。真是花团锦簇,鸟语花香,浑然天成。不虽要刻意雕琢。只身其中闲赏,真会有一种闲云野鹤,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美誉之称。

  每到夏天,房屋的后山林子里是个乘凉的的好去处. 躺在茂密的大树底 下乘凉,任再炎热的太阳也晒不着.很是凉爽。

  到了秋天,林子的松针铺满厚厚的一层。松果散落一地,可以拾好多漂亮的松果回去玩耍.小鸟自由自在的在林子里鸣唱,没人会去惊扰它们。

  记得小时候,我和姐姐背着背篓去奶奶家砍柴。奶奶见到我们姐妹俩总是很慈爱,笑容满面。我们去那后山里弄柴,往往还会拾到很多的蘑菇。

  我们弄好柴后会到奶奶家里玩耍一天。奶奶给我们做可口的饭菜吃。玩到第二天吃完早饭,我们姐妹俩才会慢悠悠的`背着柴回家。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在外地读书 .便很少有时间去老家了。几个伯父为了讨婶娘,已相继住到外地去了。婶娘她们都没人愿去山上家里住哦!那里就只剩下没讨老婆的二伯和奶奶了相依为命了。

  那时候,我家离得近一些。爸爸有空便去看望奶奶,然后接她来我家住上几天。奶奶在我家呆不住,总是住上一两天便急着回山上老家去了 。有句俗语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 己的狗窝。"这到是事实。

  在我读完书,出了社会。开始几年回家都去看望奶奶。奶奶总是很高兴。后来的一年中我出了点状况,没有回家。也少打电话回去。

  等我回家的时候,听妈妈说奶奶去逝了。妈妈还说奶奶在生前的时候总念着我,说怕看不到我了。听到这些,我伤心难过了好半天。

  等我再去故乡旧居的时候,那木屋里只剩下二伯一个孤苦伶仃了 。在已看不到奶奶那慈爱,堆满笑容的脸。一切 都变了,变得那么没有生气和冷清。屋前屋后都长满了草。

  忠实的二伯带我到奶奶坟前给她烧些纸钱。我跪在奶奶坟前,一边烧纸,一边忍不 住一阵心醉,热泪盈眶。

  想到如今奶奶就一个人孤独的守望在那里,默默无闻。

  回来以后,我总是会梦到故乡老家的遗居,那萧条的景象。在梦里是那么的冷清,空无一人。再不是从前那有世外桃源之称的旧居了。

  如今,人去房空。旧木房随年代久远,有些风化了。二伯年龄大了,去了养老院。就真的只剩 下孤苦无依的奶奶守望着那所萧 条的旧居了!一切都变了.真是物是人非。叫我想起有些伤感和落寞

  故乡的散文 篇3

  进得阳春三月,万木吐绿,天空瓦蓝,白云肥嫩。迎春花早开过了,桃花、杏花,还有连翘,便开满了山坡。桃花粉红,杏花洁白,连翘金黄,色彩斑斓,招蜂引蝶。父母在菜园忙活,栽瓜点豆,该是清明前后了。

  蔬菜才刚开始种,但野菜就开始连着顿了,桌上,下饭菜多了,胃口也好了。香椿、五倍子、乌龙头,这些树枝上的野菜隔三岔五上了桌。香椿我家里没栽,平时吃得少,偶尔有邻居送,只能切小半碟,全被我跟妹妹抢了。外婆家屋后种三四颗香椿,掀把粗,特别直,只有顶端有几个枝桠。香椿抽芽时,到外婆家,她总是弄一大碟,让我们解馋,自己和外公坐一旁笑。

  香椿做法多,椿芽炒肉、椿芽炒蛋、凉拌椿芽、油炸香椿。香椿拌豆腐,这个多见,现在酒店餐馆都有,但总吃不出小时候的那个味。街道上也有卖,但价钱不菲。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到外婆家屋后摘香椿叶子吃,不用调料,生嚼,就有一股说不出来的香。

  乌龙头我们家也没有,从小没什么记忆,到后来,在城里,才第一次吃,有药味。乌龙头煮六分熟,待凉,拌蒜,也特别好吃。天水打卤面主要用乌龙头来炒臊子,再配上芹菜、木耳、夹板肉等,不带汤炒成臊子,浇上稠糊状芡汁。来一碗,解馋解饿。

  五倍子,野生的,像香椿,但没有香椿那个味。我们那里坡上有,好像就不多几处。母亲劳作回来,披一身灰尘,再累,也要摘一把五倍子。五倍子要待叶子像小手掌一般时,摘回来,水里一烫,才能凉拌吃,这个和香椿不同。一凉拌,煮一锅洋芋,就着吃,或者一碗刚捞出的`粉条,拌了吃。那味道虽淡,可真是一绝,跟香椿不差上下。

  香椿、乌龙头、五倍子,都具药性。书上记载,香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据说,还能润滑肌肤,看来,女孩子该多吃。

  五倍子叶上寄生的蚜虫,刺伤嫩叶或叶柄,生成一种囊状聚生物虫瘿,经烘倍干燥后为一种药材,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治什么病?没搞清楚,得请教植物学家或者医生了。

  故乡的散文 篇4

  山那边是海吗?我喜欢这样在心里问自己。常常幻想着:海的怀里有蓝水晶镶嵌着一块银光闪闪的壁玉。这是我小时候美丽的梦。

  时光荏苒,我初中毕业了,考上了县里重点高中。回首初中的岁月,悬崖峭壁上有我迈向校园的脚印;松林片片,伴着鸟鸣,我哼唱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冰一层层的结,雪一年年的融化,草色青青;青了又黄,一行行逶迤而行的脚印,深深浅浅的磕磕绊绊的走向我的学校……

  我大学毕业后,到了沿海城市打工。青春的步履,在梦中远行。我一路漂泊,河流一样,万水千山。故乡,就是这条河的源头。回故乡,在我梦中丢了多少难眠的夜晚。想起长白大森林里我的家,家中有我年迈的老娘。

  妈妈年过三十了,生下了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现在妈妈老了,染了头发,可她那方圆的俏脸,弯弯的眉毛,一说话就笑的慈眉善目,还那样和蔼可亲,历历在目。记得我上初中时,妈妈天不亮就忙在了厨房里,脏衣服一脱下,妈妈就出现在了河边。

  妈妈知书达理,给我讲了许多名人读书的故事,醉翁之意是让我也爱上书。一遇上她认为好的文章,就抑扬顿挫地给我朗读。我微笑着倾听,沉醉在其中。妈妈为了我,她那粗糙的手,她那满布着皱纹的脸,她那满头的白发,不知累积了多少岁月的风尘!

  我在外打工,打成了白领。我和女友来到了海边,在皓月当空的中秋夜,在明月饭店,我端起了酒杯,随口吟出:明月今日有,把酒谢子瞻。中秋夜知音携,在海边在江南。打工日子,往事如烟,沧海桑田。今晚酒,我们笑聚明月,畅叙天南海北,天上人间。

  在今晚,同约定,回故乡,接我妈,上南方颐养天年。在外打拼,电话一周打一次,自己都怨恨自己为啥这样的'忙?弹指一挥,已有多年。楼高千尺,远眺是我心中的渴望。远方有故乡,有我年过耄耋的老娘。当年大学毕业,为了儿时的梦想,毅然南下,远离故乡。现如今,了却了儿时看大海的心愿,将携她一同回故乡。回故乡,不单单是衣锦还乡;回故乡,亮了我一盏心灯。

  在腊月,路颤心驰,回归长白大山。白茫茫的雪野,冷冷的冰霜,故乡已不再贫穷。眼前袅袅的炊烟,弯曲了岁月的曾经。新民居是故乡的笑脸;故乡的日子少了愁容。我与她飞入家的小院,喊着我的老娘……

  故乡的散文 篇5

  故乡,啊,我的故乡,是多么熟悉动且听入耳的声音!故乡,啊,我的故乡,是多么令人心驰神怡的热土地!不知多少文豪,为你的美丽而着迷!不知有多少游子,为你神采而默默而赞许!啊,故乡,你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可是,几经提笔,在这么神圣的关联词语面前,我的情愫却不知从何而落笔。我想关于故乡这样的题目文绪,有着赞不完的赞歌,有着写不完的东西。毕竟,哪里是养育我生我的热土地。于是我弯腰抓起一把泥土执笔,一抹幽蓝记忆苔痕吐纳出五彩缤纷,我的思绪左右不了自己,不知不觉,使我的执念,再次回到了流年岁月往事,回到了故乡里的人和事。亲不亲是故乡人,亲不亲是故乡的天故乡的云,亲不亲是养育陪伴我们成长起来的父老和乡亲。在他们众多人数当中,经过流年岁月的打磨,用他们的青春年华书写下故乡这块肥沃土地的青紫和美丽,将平凡朴素的一生奉献给故乡的热土地。这缕缕情愫无不让我心浮潮海,无不让我心潮澎湃。故乡的经年往事,故乡的故事,故乡的人,无不牵动着游子的心扉。故乡,我热恋的土地,故乡,我的父老乡亲。

  我的故乡,在祖国大西北一个偏远的小村庄,这里是祖国改革开放前较为贫瘠落后的荒凉地,也是那个时代人们眼里最为不起眼的地方。在我的尤新记忆长河,六七十年代初的大西北,如果我们听到身边的某个同事,谁家的左邻右居分或是请朋好友配去了大西北,每当听到这些,哪是一件多么令人孤苦凄然的事。那个年代,我们的大西北还很落后还很荒凉还很贫瘠。风吹沙尘跑,土坯的磊砌麦草房,土黄色的村舍泥泞马路,一片片荒山野岭边角地。特别是那个年代处于西部的偏远山区,吃水难,出山难,上学难,常常会听到一些,那个公社一个公分决分几分钱,那家的孩子老人没躲过饥荒被活活的饿死。就是生产粮食的高产区,谁家不逢年过节的,吃上一顿麦面馍,那是终生最为幸福的一件事。记得在我们的童年时代,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响应党的号召,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因此,我们小朋友闲暇之际聚在一起,最为开心的事就是念叨着一句顺口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样一些小学课本上学到的关联词语。其实,在那个时代的小朋友们的心里有着一个小小心愿,有饭吃,有衣穿,那就是天下最为幸福美满的事。我的记忆长河里,每当想起流年岁月记忆往事,不由得心潮泛滥,内心阵阵辛酸楚涩升腾而起。

  在那个年代,令我庆幸的是,我的家乡,在八百里秦川白菜心地段,这里有“天下粮仓”的美誉之称,这里有上好的茶桑田园,相比较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而言,我们有学上有衣穿。最为让我们高兴欣慰的是,当时我们生产队属于经济作物畜牧养殖示范区,生产队集体有果园、猪圈和饲养室,紧邻我们村庄西侧有大片十几亩地的大枣园。那时,令我们最为快乐的时光莫过于每年深秋季节的来临。每年到了深秋季节来临,田园阳光明媚,秋风习作。紧邻村庄西侧的大枣园,也是在这个季节到了成熟的阶段。瞭望着无边无际的绿色枣园,秋波微荡,一颗颗红彤彤的枣儿漏出了笑脸,那个眼馋,心里美滋滋的,真想上前摘上一个,填进嘴里,使人联想翩翩。到了枣儿成熟季节,也是小伙伴们不守安分的`时间段,大家三三两两游手好闲围着枣园迂回转圈圈,大家心里都在期盼着猜想着,谁家的家长今天在看枣园,如果能遇上好心的家长,悄悄地扔上几个,也可解解馋。那时,生产队每年交过枣子的任务,如果能遇到凤天雨顺的年份,剩下的枣子,每家每户分上几斤,也能尝尝鲜。在那个年代平日里吃不到水果,那枣子吃起来是又脆又甜,那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使人至今流连忘返。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个年代,我们生产队从大都市来了一批上山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在生产队队长和人民公社社员的眼里,插队来的知识青年是生产队的财富香饽饽,他们有知识、有文化,给生产队农业建设带来了希望。记得知识青年未下乡插队之前,生产队的农作物依靠谚语中的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秋忙秋忙,绣女出种。白露早,白露迟,秋分收种正当时。秋分种,立冬盖,来年清明吃蔬菜,等一些常规式模式种植。由于不懂的科学,没有种植管理经验,大片的种植的西瓜,没有斤量,也没有甜度,种植的土豆红薯疙疙瘩瘩不圆溜,这给生产队长和社员们出了一道难题。逢巧,来生产队的知情青年当中,有一位来大都市农科院的,他的父母原本算得上是农科院的专家和教授。生产队知道了后,高兴的几天都合不上嘴,特意来到知青点登门拜访,取了真经。最后同这位知青达成口头协议,由他负责指导生产队经济作物的栽培与种植。在他的指导下,来年生产队社员解决了众多的经济作物栽培种植技术环节等问题,生产队经济作物在来年喜获大丰收,生产队年底被授予公社农业生产先进集体。召开完公社表彰大会,公社书记和主任亲临现场,敲锣打鼓,为我们生产队送来牌匾和流动红旗。事后,公社特意为生产队放了一场电影,高兴得生产队队长和社员们几天几夜都合不上嘴。生产队进入冬天农闲之际,知青叔叔和阿姨们带着堆雪人、划雪地。天气晴朗的时候,他们带着我们这些小朋友,一路你追我赶,一路奔跑,来到生产队的麦场,他们在肆意阳光下舞动着优美的舞姿,放声高歌,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踢毽子,做游戏。

  记忆,小时候,自家门前自留地栽植着一棵柿子树。每到秋季柿子成熟的节气,满树挂满了一颗颗鲜红的柿子。当时,父亲为了家庭的生机,每当摘下柿子后,让我和哥哥一起拿到集市去卖,卖下的钱,以供家庭零碎开支。记得,有一年夏天,正是柿树开花结果的季节。那个时候,小朋友经常一起玩弹球游戏,因为那时还没有弹球,大多数弹球由土疙瘩代替。这时,门前柿树结的柿子有手指头那么大小,这样吸引了大多数小朋友们的眼球,有个小朋友建议,用柿树结的小柿子代替土疙瘩,我也觉得不错,我不假思索答应了他的建议,回到家拿来一根竹竿走到小伙伴们中间。经过一番摔杆勾打,由于当时的每个小朋友的个头过于低矮,竹竿过短,够不着长在柿树上面的小柿子,于是走进麦田距离小柿子较近的地方。这时期,正是小麦杨花授粉季节,小朋友趁我不注意,他们个个天女散花似的走进了小麦田里,片刻间,柿树地下的大片麦田被小伙伴们夷为平地。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伤心,我生气,更担心的是家长们的训斥。正在我左右为难犯愁的时候,家长们已走在放工回来的路上。还未等小朋友们决定离开柿树下的麦田地,父亲发现后,他气哄哄赶了过来,脱下鞋子,拉着我的臂膀。鞋子重重的落在我的屁股上,瞬间,小小的屁股生发疼痛。父亲大气未消,他气哄哄的囔囔着说到:“叫你淘气,你看看,这大片麦田被你们踩成什么样了,你们的老师就这样教育你们的吗?”。父亲的话音未落,又是几下鞋子重重的落了下来。很多年过去,我才知道,那个时代,那户人家,一年能吃上几顿麦面馍馍,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这些麦子是维系日后生机的唯一希望,那时,我辜负了父母的本意。

  那个时代,故乡,茅屋土坯并不美,那时人们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轰轰烈烈的生产大运动,生产队的田间地畔红旗招展彩旗飘飘。每个季节的农业生产公社都有组织一次比赛,如果那个大队的那个生产队农业生产产量最高,完成任务速度快,列为农业生产先进集体。公社每年召开一次公社社员大会,对于优秀先进劳动者作报告并给予表彰和奖励。如果谁家媳妇或是谁家男人获得公社大队的奖励,走在大街小巷趾高气扬,人人都会翘起大拇指,那心里乐的像喝了蜂蜜似的,美滋滋的。

  时已过迁,这么多年过去了,儿时记忆流连忘返,让我难以忘怀。

  如今,我的故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泥泞马路变成条条水泥马路村村通,自来水“三通”进农户,农业机械化,家庭电器化,村舍盖起了小洋楼,农民伯伯大叔大婶大爷大娘有了休闲娱乐场,大姑娘小媳妇打扮时尚纽起了秧歌跳起了广场舞,秀美村庄有了样。

  啊,我的故乡,美丽的故乡,秀美的家园,令人心驰神怡的地方。

  故乡的散文 篇6

  记不清多久没有回故乡去,要不是母亲打来了电话,我都没有动身回去看一看点念头了。故乡离古镇并不太算远,当初毕业分配到这个古镇,还是我自己要求的。古镇名声很远,贤人的故里,也算是给足了古镇人的面子。

  端午节到了,也应该回去看一看年老的母亲以及年老的故乡了。但对于我来说,故乡并不应该算年老的一个人,还相当年轻,只是被改制的灰尘衰老了容颜,才如此憔悴与苍老。同行的还是最小的妹妹,一路上只听见她在叨叨唠唠,话题离不开那些家常。

  走过好长的公路后,就要过一座小桥,那里可以通向故乡。狭窄的桥仅可以容纳一辆汽车通过,要是遇到了另一辆,只能彼此通融一下,否则,只能堵在一起的,谁都别想先走的。一过了桥,仅需几分钟,就能够开到村子的后公路上去,那里只有一条小路通向村中去。

  可喜的是此条后公路加宽了,向车外望去,多了的不只是绿色,也不只是一片广阔的`田野,而是新砌的别墅,是一座新一座的楼房。

  一眼望去,看不到几个人在田中忙忙碌碌的。偶然可看到的人,也是上了年岁的老人,佝偻着腰在做着农活。此情此景,不由得令我想起了自己年老体弱的母亲,是不是也在田野中忙活呢。

  母亲虽说快八十的人了,要不是真的衰老了,还要继续种田,不肯把田转给他人去种。一点闲地,地角,以及屋子周围的空地,母亲还是放不下,起早带晚地忙活着,希望借此得些收益,也好减轻子女的负担。

  我们兄妹四个各奔了东西,都不在母亲的身边。母亲这般辛苦和劳碌,很让我和妹妹们过意不去,也不放心她一个人留在故乡,多次请她,离开故土到古镇去,都未能如愿。她挂在嘴边的话:“去你那里做什么,要是真的老得做不动了,走不动了,再去也不迟!”

  走进了村子,依旧是先去了舅舅家,把从古镇打来的肉送给了他,然后,快步地走向村子的南面去。一路上遇见了几个老人,他们要么在晒麦子,要么就在忙着家务,见到了我们,都笑着问候。

  走了几十步,就到了兄长家的门口,小妹妹抢先一步走进了院子里,一眼看到了母亲,自然是笑着叫起来。母亲才从田里回到了家中,正在忙着晒菜籽和蚕豆,一听到叫声,就急切地直起了腰来,赶紧问:“你们家来了?小杰也回家来了?快坐下歇歇!”我们一边叫她多休息,别太累了,一边又把带来的肉、肉元和蛋放到了屋子的桌上。母亲看在眼里,急忙说:“你们就瞎用钱,也不省省?”

  望着母亲在忙碌,我甚感内疚。想来自己一直漂泊在外,在古镇上也难得回家一次,真的苦了自己的母亲。虽然心里想着早一点退休,希腊趁着母亲在的时候多孝敬一点,但又不能够如愿。过去还经常地踏着自行车来去,如今有了汽车,身子却懒了,来家次数也少了。

  子欲孝,而亲不待。到那个时候,再去后悔,已经是来不及了。父亲走了十几年,母亲也七十七了,如果不及时地去照顾去关心,再过十几年,想要找个机会孝顺,也是不行的了。因此,我要多抽一点时间常回家看一看,多陪一陪母亲!

  故乡的散文 篇7

  几十年过去了,故乡的一切都在变,河水少了没了,几个“庆”已变成深圆的荒坑,长着厚密的杂草,东大桥和“老井沟”桥,几经扩修,宽了长了,阔气起来——早已成了钢筋水泥撑起的新式桥梁。

  那神桥也已变成水泥桥,两孔,桥墩是青石水泥筑垒的,水泥桥面,平展展的',有行人车辆来来往往。我躬身细看,在桥上寻着车轮脚印,试图再次找回岁月的苍桑和不曾忘却的记忆,我知道,我是徒劳的。时值春日,一切都在发生着成长着变化着,有风在吹佛。过桥人越发行色匆匆,没有谁在意我怪异的举动。一切,没了半点往时印痕。

  我忽然想,老桥的巨石哪里去了,或许真的会永久隐去了石头上的先人脚印、身影、气息、车辙以及曾经的岁月时光。

  如今,故乡的河流与石桥,有时会出现在自己的梦里,亦真亦幻,那样亲切,醒来,眼角有潮湿的感觉……

  故乡的散文 篇8

  那一年的十月,阔别故乡11年的我终于又踩在了故乡的土地上。

  十月阳光照耀着大地,人们说不出的舒服。然而站在通往家的胡同口,也就是老家人口中的前街上,30岁出头的我却百感交集,顿感世事无常,岁月沧桑。

  迎着有些刺眼的阳光,眯起我的眼睛看到前街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但是熟悉的人很少了,都是些路人,那些街上的老人,严格来说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年老男性都已消逝不见,人世是多么的残酷!我那些亲爱的故乡老人们啊。

  故乡是鲁西南的一座县城,与《水浒传》中的郓城县互为邻县,距圣人孔子的家乡曲阜也就是100多公里1个半小时的车程,所以故乡民风人一面是像梁山好汉一样的骠悍,一面是受孔圣人影响为人做事就按圣人的仁义道德去做,这些东西我到了异乡才感触到是那样的可贵,尔虞我诈的异乡每每使我感到十分疲惫,每到那个时候我就会想起遥远故乡。

  想起故乡那些最重要的风景,那些个在前街上下棋、聊天的德高望重的`老头。每当我和我的少年发小、朋友从我家的那条胡同走上前街,十六、七岁的我们正是青春年少、雄姿英发的时候,总是能引来老人们由衷地喝采之声,什么这几个孩子长大了,长得真俊什么这些孩子真懂事,见到我们老人立刻就喊爷爷等等,我的爷爷也坐在其中,每当那时,我就会看到爷爷边捋着自己的山羊胡子边看着我满意的微笑着,而我们听到老人的夸赞,走路愈加龙形虎步起来,好像自己今后就是贵人了一样。就这样我们在老人的目光中茁壮成长着。

  11年从没有回过故乡,因为我想衣锦还乡,因为我和初恋女孩从故乡分别到了我们国家南北的两个大城市,不久后分手,所以不愿回到伤心地,当然还因为我的父母家人都和我一起定居于异乡,用不着逢年过节来回奔波的缘故。

  我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实际是一个热情似火的人,当然还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

  再回故乡,故乡变化很大,但是变化最大,最令我伤感的是那些离我而去的老人们,永远消逝的人们。

  怀念故乡,就会怀念从前自己离家时的故乡,就会怀念那些消逝的老人,他们也是我的--故人。

  故乡的散文 篇9

  故乡的老院已经废弃了,但我还是怀念院里热闹的时光。

  老院是爷爷奶奶的住所,自从父亲兄弟几个先后搬出后,院里就剩两位老人居住了,但那里却是我儿时的乐园。

  老院有一排年代久远的砖瓦房,屋檐处是印有精美花纹的滴水瓦,屋脊两端各筑一个龙头,正凝目远眺,又似引颈长吟,低矮的杂草七零八落地生在屋顶上,借着清风舞弄斜阳。

  青砖瓦房前边就是院子,大约一亩见方,院子里七七八八地长着些树木,枣树浑身带刺儿,老梨树侧着身子,木槿树的枝桠紧紧地凑在一起,树冠最大的是核桃树,爷爷在树下用石板搭成了饭桌,开饭时一群人就热热闹闹地围聚在一起。

  枣树与核桃树的花最不起眼,梨花是白色的,木槿树开红色的.花,当春风吹到老院时,这一树迎来素雅,那一树送出娇艳。

  嘻嘻……哈哈哈……老院从来都不会沉寂,我们年纪相仿的堂兄妹有好几个,那时都还小,一会玩乐,再过一会就打闹起来。逢节假日,两个姑姑家的表兄妹就回来了,我们相互叫喊着怪异的绰号,追赶厮闹着,欢笑声就翻过老院的矮墙飞了出去。

  我们这些小人儿,最盼望的就是老院果子成熟的时候。白色的梨花散落之后,再熬到夏天梨就熟了,我们爬到树上,拣个儿最大的啃,嘴里有点涩,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枣与核桃晚熟,等到秋叶飘落时,枣才变红,核桃也熟了。枣红着脸,倒也大方,核桃成熟时,却不肯褪去厚厚的青衣,像是不忍年华逝去的女子。枣树有刺儿,核桃树太高,这难不倒我们,一根竹竿砸过去,红色的枣和圆滚滚的核桃就啪啪地掉下来了,树下的小人儿们早已等不及,叽叽喳喳地争抢起来。

  老院之所以吸引我们,另一个秘密是奶奶做的美食。奶奶有时会捋些槐花,有时会去地里薅来不同的野菜,槐花和野菜和都可以蒸了吃,蒸好后洒上蒜泥一拌,清新爽口。还有,奶奶蒸的馒头,一个个白白胖胖,特别是贴着锅边烤得焦黄的那种,香喷喷的,不必配菜就可以啃掉大半个。这些年,很多饭馆推出农家菜和手工馒头招徕顾客,我尝试很多家,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味道了。

  白色的梨花和红色的木槿花开了又谢,谢了再开,我们一天天长大,爷爷奶奶的腰却一天天弯了下去,再也直不起来了。

  爷爷奶奶离世后,老院闲置了,那热闹的景象也一去不复返了。

  后来这些年,村子的发展日新月异,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村外的道路铺上了水泥,汽车和网络也开始走进村里。我们一起在老院玩耍的兄妹们,外出的外出,嫁人的嫁人,渐渐地都离开了老家,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飘去了四面八方。

  去年春节,我特意去看了老院,她的确是破落了,青砖瓦房松松垮垮,齐腰深的杂草长遍了整个院子,那棵我们曾经围聚在下边吃饭、玩耍的核桃树,也已经不在了。

  就让她留在心里吧,我想,我们终究是要面向未来的。

  故乡的散文 篇10

  故乡在长江的支流边,水流声透过新修的堤坝,丝丝缕缕地传过来,很轻,很静。

  假日,我匆忙收拾了一下行李,便浑噩赶回老家。故乡,这两个字仿佛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念在舌尖,轻吐字音,便温柔到了一不可言说的境界,有时,声音,我想就是一种再好不过的馈赠了。

  淅淅沥沥的雨丝斜斜地倚在伞尖上,润润地沁湿了乡间并不平坦的泥路。是秋,悠幽桂香中,雨珠滑下锈鉵的门牌,发出凉凉的光。“221,222……”我手指轻抚,轻声嘟念着。鞋底与泥沙发生细微的摩擦声,像母亲温柔的眠歌,像大地幽深的呼唤。和着这声音的,还有那一大亩杉树,杉叶尽碎,铺满了树下嬉闹的孩子们的欢笑声,孩子大多年幼,眼睛还是黑夜一般的澈明。我隐约见到了自己,红扑扑的脸,脏兮兮的爪子,穿着不合脚的雨靴四处乱踏,溅起一串水花,还有,那一双亮晶晶的眼……

  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一代代人成长,一代代人离开,我不过是其中一声微不足道的叹息,不过,故乡这个名词仍然在这里,为我而守望,年迈的奶奶也执拗地不肯离去。故乡是一双温柔而疲惫的眼,期望着它失散的孩子归来。

  故乡的心脏开始在我的胸膛跳动……

  现在,我终于返家。炊烟,在鸡鸣声中依依升起,仿佛是为了远眺已剪断脐带的孩子;竹林间雨丝的轻喃和着汪水缠绵的轻歌,仿佛是故乡万里送行舟的不舍。一步步走着,走着,月光游离在那翠竹遮掩下的红砖墙上,拙劣的粉笔画早已被时光的河流冲刷得干干净净,取而代之的是耀武扬威的广告,那鲜艳的红色大字,好像是故乡一块狰狞的伤口,故乡啊,你所需要的哪里是这些工业化的污秽啊!静谧不再,事难回!

  我有些晕厥了,一片片记忆的.白雪向我袭来:叶下追逐蜻蜓的我,不见了;射在林间屏息闻蝉鸣的我,没有了;傻乎乎地往嘴里塞桂花的我,消逝了。我麻木地迈动双腿,走到奶奶家的小家前,那桂树仍静默着,点点碎金缀满树梢,好像一坛陈年的老酒正溢着清醇的香气。树下是一个老旧的鸡笼,点点苔绿弥漫,架上一只躲雨的母鸡咕咕叫首,瞪着橘红的眼睛警惕地盯着我,好像,我只是一个过客,一个不属于这个村庄的陌生人。

  “咚,咚,咚,咚……”故乡的心脏愈跳愈烈,我觉得我的胸腔已经快承受不住了,撕裂般的痛楚弥漫着。

  收年,立于门边,推开虚掩的门,便是“吱呀——”一声回荡在屋中,瘦小的奶奶正低着头,缩在小凳上择菜,抬头,正迎上我迷蒙的眼,她欢喜地唤了一声:哎,回来了……

  我突然堕入了黑色的梦境,头痛欲裂,故乡的声音好像就在我耳边轻语,它像荒原上一株坚守的枯木,北风呼啸,它便满眼含泪地望着我,发出悲泣的呜咽。

  故乡,故乡在何处?

  故乡的散文 篇11

  老家在黟县百户村,这是个古老的村落。有着悠久的徽文化底蕴。听村里老一辈人说,因百户的王姓始祖宁公为官政绩突出,有功于朝廷,所以朝廷为了褒奖他,特许将这一带一百户人家的赋税全部作为他的俸禄,归他所有,百户村名便由此而来。

  我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村落。

  像往年一样,我和妻子都会带着孩子回到老家过年。今年大年初一上午我和亲朋邻里拜过年后,下午感觉甚是无聊,女儿一直在看电视,想着带她去看看我儿时在村里玩耍过的地方,女儿一听要带她到村里转转,感到很兴奋,但她要求我带她去我小时候村里玩得最远的地方(因为附近她都玩过),于是我决定带她到我儿时最喜欢玩耍的地方——村旁的小河。

  这条小河绕过村子的边缘,她是百户村的“母亲河”,水出枧溪庙,流经百户村,在柏山村与镜源河汇合,由北向南横穿县城至横岗村汇同龙川河,至石山汇同丰溪河,经20里黟渔峡谷,往南至渔亭,汇入横江。而横江则为新安江的正源。

  这条河是我儿时玩耍的“天下”。

  记得三、四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在村里放鹅了,因为河里水清、草多。是村里最适合放鹅的地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家生活都比较艰苦,那时父母就我一个孩子,父亲是一个手工业者,而母亲又在生产队里挣工分,他们都很忙,于是我也成了家里一个很不错的“劳动力”。记得那时候我养了五只鹅,村里也有养鹅的孩子,但他们养的鹅都没有我养的肥,因为我对这条河最是了解,知道哪里的草最肥,哪里的草鹅最喜欢吃。

  长大一点后,父母又让我养了一头羊,因为母亲是回族人,不吃猪肉,所以养羊最是有经验,而我又得母亲“真传”,知道羊最喜欢吃什么草,羊吃的草和鹅吃的草不都是一样的,很多时候羊更喜欢吃河边灌木的叶子,而这条小河在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有很多灌木,我会把羊栓在灌木的根部,然后边看羊边采野果子吃。而小河里长出的野果子也很多,最喜欢吃的就是野葡萄了,很酸,但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野果子吃已是很美的.事情了。

  儿时最喜欢的季节是夏天。放晚学后,或是在暑假里,村里几十个小孩子都会涌到小河的上游,因为那里有一个小水坝,面积不大,而水也不深不浅,最深的地方到我们小孩子的胸部,所以父母都很放心让我们在那里旅游。除了游泳,我们也最喜欢在这条河里捕鱼了,捕鱼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有用网捕的,也有用石头砸的,也有在河边用泥石把河水围上,再用脸盆把水泼出去,然后再去抓鱼。而我最喜欢的是带上竹制的簸箕,把簸箕凑到小河边的水草里,脚踩水草把鱼赶到簸箕里,当簸箕从水中拿出来的那一刻,你会发现满簸箕的鱼儿,大的、小的,还有小虾、田螺等,鱼会留着自己吃,小虾、田螺会给家禽吃。现在想来我们儿时的生活确实比现在小孩子的丰富很多。

  几年前我也曾重游过这条小河,发现河里的水比小时候浅得多,而且白色垃圾比较多,许是人口增加的原因,又或是村里管理不善,导致小河污染严重,作为我们村乃至全县的“母亲河”,又是我们县最大的自来水厂的源头水,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整治下,现在小河干净很多,河水清澈,又能看见多很多鱼儿在水中游玩,野鸭在岸边嬉戏,再次重游村里的这条小河,儿时美好的回忆又浮现在眼前。

  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新村建设方面指出了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新农村。而生我养我的这座古老的村庄,也正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之下变得焕然一新,小河清澈,村容整洁,乡风文明。

  伴我成长的家乡小河啊!感谢有你的陪伴,感谢你给予我一个快乐的童年,感谢你赐我一段美好的经历!

  故乡的散文 篇12

  我又回到故乡,又漫步在沉淀了我青春年少时无数记忆的土地。

  老屋的背后时大片的西瓜地,像一块偌大的绿地毯铺展开去。瓜秧蜿蜒曲折铺满地。执着向上的叶子在微风中时而低首含胸,时而昂首眺望,婀娜地跳着舞,不时地露出一个又圆又大的青黑色的西瓜。

  简易的瓜棚散落在地里。一张小床,上面则用席子圈起来,用来遮挡阳光和雨露,那是乡亲们看护瓜园和存放劳动工具的地方,亦算是田地里的一个家。

  田间的小河星罗棋布,水流淙淙,滋润得河边的柳树苍翠欲滴。小草茁壮,远远望去是染绿的两岸。水流湍急处,小河便唱起银铃般的歌,天籁之音,直沁人心田。

  老屋的东面则是20左右的果园。果园的四周都是河渠,像护城河般包围着果园。河渠的两岸杂树丛生:高大的大都是杨槐,而低矮的是灌木。果园的前半部分种植的是苹果树,夹杂一些海棠和栗子树。花椒树则把前半部分包围起来。后半部分种的是杏树。最西边那排的第2棵杏树还记得我吗?盛夏的夜晚我爬上你偷摘星子时被当场逮住,幸亏我叔叔当时也在看护果园才躲过皮肉之苦,那也是无数次中唯一一次如此惊险。

  果园的中间有两间破旧的`房子,乃是看护果园的人居住之所。房子左前方是一片葡萄架。两株葡萄从根部虬劲而出,茎须爬满整个葡萄架。郁郁葱葱的葡萄架下面有口老井,井口之上安装有水车。一头戴着眼罩的毛驴不知疲倦默默地拉着水车,“哗啦,哗啦”作响,清凉的井水便从水车之上汩汩而出,顺着长满青苔的水渠流向果树的根部,进而爬到果树的茎、叶、果实。

  整个果园是绿色的海洋,绿色的波浪,各种芳香交杂在一起,浸润全身,让人醉迷。

  在果园外面我碰到了邻居四哥。他扛着一袋西瓜,拿出一个硬要给我,推让之际西瓜“砰”地落地,鲜红的瓜瓤令人垂涎欲滴。于是我俩说着、笑着把西瓜给报销了。

  不知什么时候,大姐、二姐就在不远处说着话,隐约中听到要给我介绍个好对象。

  “我不是结婚了么?怎么还要给我介绍对象呢?”我甚是迷惑。

  再者,眼前的果园不是前几年就被砍伐精光,连土地都分出去了吗?

  诧异间,“爸爸!爸爸!奶奶让我叫你起床吃饭哩。”六岁的儿子正站在床前,拍打着枕头。

  哦!原来是回到故乡的第一个晚上做了这么美妙的一个梦啊!

【故乡的散文】相关文章:

故乡的散文08-10

故乡的桥的散文06-30

散文:故乡的风01-27

我的故乡散文01-22

白色大鸟的故乡经典散文06-25

我爱我的故乡散文01-20

[热]故乡的桥的散文07-01

故乡的桥的优美散文07-25

故乡经典散文诗05-20

故乡捉鳝记散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