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乡愁的散文

时间:2024-08-01 13:05:56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乡愁的散文15篇【精选】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愁的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愁的散文15篇【精选】

乡愁的散文1

  依稀一阵清脆的牛铃声在晨梦中响起,仿佛看到爷爷扶犁执鞭吆喝着牛在田间播种。那早已尘封的童年旧事和悠悠乡愁携着泥土的清香裹着丝丝伤感纷至而来。

  三月的山村一片欣欣向荣,桃花含羞,梨花带雨,杨柳缠绵。燕子在屋檐下呢喃,院子里鸡鸭互戏,懒惰的猪儿吃饱喝足后在墙角悠闲的晒着太阳。远处白云飘荡,青山含碧,山脚下的梯田里,朴实的乡民们在辛勤的耕种着。天空中荡漾着孩子的欢笑,鸟儿的清鸣,还有乡民们粗狂的吆喝。

  气温渐渐地升高了,山村的花儿更艳,枝叶更密了。知了在树上扯着嗓子的叫唤。狗儿热的蜷在门口直吐舌头。女孩子折一把野花,在树荫下精心装扮着手中的柳帽。村头的小河是男孩子最喜欢的地方,或打水仗,或捉蝌蚪,叽叽喳喳吵醒了河边柳树上栖息的喜鹊,拍着翅膀扑愣愣的飞向远方。

  是谁让高粱涨红了脸,是谁把谷子压弯了腰。微寒的秋风中山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扁担在乡民的肩上颤颤荡荡,满筐的玉米闪着诱人的光亮。牛儿拉着吱吱扭扭的老车,一车车土豆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孩子们背着花花绿绿的书包,放学的路上争着捡起掉在地上的粒粒黄豆。是谁家的爆米花香味又在诱惑着孩子肚里的馋虫?

  喜欢不喜欢山村冬还是来了。北风呼呼的吹着,雪花在天空轻盈的飘舞着。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任寒风把小脸冻得通红。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听村子里读书最多的先生讲古老的故事。逼近年关,妈妈天天晚上拿着针线在灯光下给我们做鞋做衣服,爸爸则在筹划过年的开支,天真的`孩子们却在板着指头盼数着离过年还有多少天。

  小小的村庄,承载着我们多少童年欢乐和趣事。蜿蜒的羊肠小道上洒下了我们多少快乐的笑声。村后的一汪清泉默默滋润着我们渐渐长大,渐渐长大,离开了母亲的视线……

  曾经的我多么渴望离开那个贫穷的小山村,在外面漂泊久了心底对家的眷恋却日益增长。高楼林立,人群簇动的繁华却少了几分山村的安逸。同事相见的笑脸,商场中的你拥我挤缺少了几许山村人的亲近。置身于车水马龙的繁华中,身处在扑朔迷离的商海里,满目的迷茫,一身的疲惫,多么贪恋年少时的天真灿烂纯真无暇。

  儿时的点点滴滴恍如梦中,一声轻叹,几多惆怅。那刻骨的乡愁,那浓浓的思念,只以为隐藏得很好,可是却总会在一瞬间冰封瓦解。

乡愁的散文2

  这里,就是这里,有望不到头的田地。已是冬季,田里只有遗留的少许被烟熏的柴火,静静的躺在原地。高架杆上,电网稠密,会有花喜鹊在寻觅,黑白的羽毛,寻着点滴可食的东西。早起的放牧人,悠闲地走着,看管着他的几只老黄牛,不时地在枯草里捡拾丢落得玉米。就是这里,一切,就是这样熟悉,故乡,每回到了这里,我总会是掩不住骨子里爱它的惊喜。

  那路旁站立的老杨树,在等着春的拂起,还会有红瓦青砖里冒出的袅袅炊烟不时地飘在天空里。这一刻,我是接近地气的,感受着,这就是我眷恋的土地。打开它卷起的画卷,我依然记起那些童年的天真,顺着坝梗去找寻。坝坡下的青草还没发芽,那里有剜过的大头菜的记忆,有三月里芩麻菜专天的话语。坡下曾是一片槐树林,雨后,约着小伙伴捡踩蘑菇的秘密,会在窗台晒着甜蜜。会记得姐姐在风起的日子,捡些干枯刮落的树枝,拖到家里。一切的记忆,挥不去,我的思绪定格在那里。这一刻,我是多么的眷恋你,就像《飄》里,郝思嘉爱她的土地,种在心里,它总是提醒你这个节气开了什么花,又播种了哪些稻秧在哪块地里。谁的`衣袖里藏着绿油油的蚂蚱,小心的藏匿。谁在青梅竹马的目光里,害羞无语。

  爱过的人已渐渐模糊了记忆,只有年少时的不甘和微痛开在了梗里。踏上土地时,不自觉的踩疼那段往昔。那年那月那场初恋,何堪再忆!挥挥手,种在了土里,来生再去寻觅。如果三生石上,你还记起,我会等你。 曾想,你不来,我不敢老去。如今,我已抵不过风霜雨雪,终将老去。一路走来,没有大惊,没有大喜。细细的数着日子,看它流水般划过我的容颜。只是那颗不愿苍老的心,依然执着的在梦想里追寻,在文字里完成最初的理想,慰藉。

  透过玻璃窗,那片乡愁在新建的石桥上分开,城市的喧闹,代替了乡间的宁静,生活,又开始了新的忙碌,耳畔的汽笛声,淹没了蛙鸣,高楼林立,挤没了芦苇荡的毛羽,那故乡的画卷,就此收起,无人时,我在梦里回忆它的美丽。

乡愁的散文3

  暑假里,我回到红安小住。某周日,天下小雨,屋子里非常闷热。于是,我向弟弟提议去华家河镇祝家楼游玩。弟弟欣然同意。

  午饭后,弟弟开车带上我去祝家楼。汽车刚刚开出城,就有一股清凉的风穿过车窗向我们扑来,雨点随着风打在我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车窗外,青藤爬蔓,花儿们竞相开放,沸腾的空气中涌动着绿野风情。

  进入祝家楼地段,最先吸引我们目光的是路边一池池婀娜多姿的荷花,他们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有的已经怒放。红的似火,白的如玉,粉的像霞……荷花之间密布着圆圆的荷叶,一片片碧绿里爬出满池的清凉与芬芳。

  汽车在离祝家楼还有一公里处停了下来。弟弟告诉我,祝家楼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共有大小院落30多座,房屋300多间。这里居住的都是祝氏后裔,自他们的祖先延龄公于明朝洪武二年来此定居,历时600余年,至今绵延23世。祝家楼在20xx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列为湖北省十大发现之一,被誉为中原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同时被列为“湖北省旅游名村”。

  走进祝家楼,映入眼帘的是村南高大壮观的祝氏祠堂——“太原家庙”。祠堂左右两边有古民居、古巷、古井、古树。建筑群体分别由五条并列巷道构成,巷道幽深,巷巷相连;巷道由青石板成,门户错落有致,门楼呈双吞口形状,门面上镶嵌着石雕,或飞禽走兽,或花鸟虫鱼,构图生动,雕工精细。我信步走在这斑驳厚重的旧居古巷里,感到无比的兴奋,灵魂与文化一道穿行在历史的音符与文字墨香之间。

  沿着石板铺成的小路徐徐前行,我看到最早成立的“鄂豫皖五区七乡苏维埃政府”旧址。1930年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鄂豫皖苏维埃政府机关由河南省经扶(现新县)迁至祝家楼办公。1930年夏,红军医院驻扎在祝家楼。抬头仰望“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遗址”几个大字,那段浸染着峥嵘沧桑与无限荣光的岁月犹在我眼前,风吹来清凉的气息,也吹来遥远的空旷与忧伤。转角处,一棵怒放的木槿花在雨中摇曳着身姿,馥郁的`香气弥漫开来。

  祝家楼像一个洗去铅华、年逾古稀的女人,深深的皱纹和苍凉的慈祥里,藏着一段段传奇,一个个故事,比如神秘的石刻篆书,神奇的古树。然而,牢牢抓住我思绪的却是村后凤凰山的传说。

  相传,洪武二年,祝氏祖先延龄公从江西筷子巷过籍来到湖北后,开始是在临近河南边界搭草屋居住。不到半年,由于周边强盗太多,延龄公就想换个位置居住。他沿着大别山脊向南走,在一个傍晚时分,来到了现在的祝家楼所在地。

  当时,延龄公站在如同一个馒头样的小山包上,看到脚下有一片开阔的荒草地,他感叹道:好一块风水宝地啊!就决定在此地定居。

  延龄公采了一些野果,正准备吃。突然,飞来一只野山鸡,把野果子抢了去,在一旁吃起来。延龄公也不生气,又去找了一些野果子来,刚送到嘴边,没想到又被野山鸡扑过来抢走了。一而再,再而三,延龄公再也找不到果子了。他索性盘腿打坐,看野山鸡津津有味地吃野果子。

  这时,一条蛇正向野山鸡游来,延龄公迅速地起身扑了过去。野山鸡飞了起来,蛇也在那一瞬间咬伤了延龄公的手。延龄公昏迷了,他醒来时已是第二天早上。那只野山鸡正用嘴叼着野果,用果汁喂他。他受伤的手,糊满了一层草药碎末。

  夜里,延龄公做了一个梦。他在梦里看到一道霞光一闪,一只鸟驼着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他面前,问他为什么要救那只鸟。延龄公一看那只鸟是他头一天救下来的野山鸡,就笑着回答道:“因为它是一条生命,是生命就应该活着。”老头点了点头,又问延龄公来这里的目的。延龄公说:“来这里落户。”老头又点了点头,转过身,对跪在脚下的野山鸡说:“你抢夺他人口中的食物,不配为天堂鸟。自罚吧!”那只野山鸡便一头撞在延龄公睡的青石板上。延龄公惊醒了。此时,天已大亮。他身边躺着死去的野山鸡。

  延龄公用手扒了个坑,准备把野山鸡埋起来。他刚把野山鸡放进坑里,一道金光一闪,呀!野山鸡变成了满满一坑金子。

  延龄公明白,这是上天的恩赐,便召集家族成员用这些金子建起了一个古村落,也就是现在的祝家楼。

  有一天,观音菩萨西天向佛,途经祝家楼,只见此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藏风聚气,她知道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但有火神魔气罩压,于是,她取出净瓶里的柳枝轻轻一扬,在祝家楼门前开了一口“腰子塘”。这塘有如一方椭圆形的砚台,山上的溪水自西北向东南流淌,汇聚到砚池。果然,祝家楼人才辈出。

  原来埋葬野山鸡的馒头样小山坡也变成了一座形如展翅南飞的凤凰状。先民们就把这座山叫凤凰山。凤凰山上森林茂密,灌木丛生,红枫尤其多,一到秋天,这座山就像一只飞舞的火凤凰。

  这只是一个故事,我却突发奇想,倘若当初延龄公在野山鸡抢他果子时打死了它,或者在野山鸡撞后把它炖着吃了,会不会有这美丽的祝家楼呢?

  万物有暖,处处生香。一个人若能保持温暖的情怀,与大自然、与动物和平相处,大自然必会在他心里种下阳光。

  站在凤凰山上向下看,雨雾中的祝家楼更是宛如人间仙境。绿色的草地,又松又软,踩上去感觉比地毯还要舒服。小溪的水清澈见底,在村前静静流过。小鸟在天空静静地盘旋,守候着这片神奇的古村落。屋顶升起袅袅炊烟,炊烟里散发出一种闲适和静谧,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美得令人心醉。

  我享受着这份静美,心也随着逐渐开阔的景致变得舒畅起来。草木的清香一寸一寸地沁入我的身体,生根发芽,在发间长出枝条。

  祝家楼,我的美丽乡愁!

乡愁的散文4

  抖骚的文字漫溢乡愁,浓浓郁郁侵扰心间。在年岁更迭中,心头仿佛被堆砌了老高的墙,紧实的围绕别离的地方,砌墙泥工的名字,已然是想不起了,看的见的只有落叶寻根、思乡之情,狠狠的一脚踏在背离村庄的小路上。

  回忆跟随老屋下的青苔辗转画面,眼眶里感动的东西泛起,泛起在乡间谷地、河畔埂边,犁地的老牛哞哞地招呼着,你倚着青泥老墙,似一棵年久的老藤扭捏身躯,恳切的缠绕不愿远离的沟壑。

  故乡!是每一位走在离家路上的游子,心内不可以触及的伤,你一个不小心的提及,都会让泪水将他的衣衫湿透。肩的一头挑着生活,一头挑着故乡,生活的苦楚总在思乡的愉悦里失去重量,念家的魂儿是他不肯剥离的宝藏。夕阳西下,老农们蒿草般细长的身影,忙碌在童年时堆满年岁的打谷场上,只要谷场上吆喝声响起,你就会觉的很陌生、很遥远的感触,已然头也不回的离你远去了。落叶吹响霜冻的号角时,你与他们一样,或许说!你们都会一样,在寒颤的土地上,装上一锅旱烟,点着后,闭着眼睛,靠着墙半躺着,吧嗒吧嗒的吸吮老村的沧桑。

  日子总像老农们一样匆忙,他来不及跟你打招呼,是因为田地里有他们的根,你不要和寻根的人去扯淡、拉家常,就跟一张车票阻止不了归家的喜悦一样。母亲要的不是你兑现晨露盛开、夜色桂香。白发苍苍!只是想你有一天老的像他们一样,步幅蹒跚也依然有孝顺的儿郎搀扶着。

  跟城市的喧哗比起来,乡村的白昼与夜晚更显的安宁。被宁静所包裹的'村子,泼皮的狗儿一声吠,惊起鸡鸭一阵骚乱,才是乐呵。到如今能虔诚的探寻经年往事的年轻人,终是少了,秋风起来时,落叶升起来,繁华落下去,空虚抢占思绪的高地,你要怎样!才能阻挡背抵青山、归根化泥的后生呢。

  空荡枝杈顺着稻田的空荡、河床的踉跄痴望黛色的山崖,萧然仅是季节偶然的景象,在末端,秋风将泻下不可悖『悦读天下』散

乡愁的散文5

  “故人具鸡黍,邀我到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所指桑麻,虽然泛指农人稼穑,但唯独提起桑麻,可见麻这种作物在农耕社会里的重要地位。

  麻,曾经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农作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故乡早已消声灭迹。现在,无论市民、村夫,还有几人识得农麻?像我年逾古稀,曾经的农家子弟,农麻也只存于少年的记忆中。

  麻,属于经济作物。不是食粮,却有广泛的用途。在我少年的记忆中,生产队大田里,大面积,棵高叶阔的,被称为苘(QING)麻;长在农家自留地里那小面积的叶窄茎直的叫好麻。苘麻的茎皮纤维粗糙,用于编制绳索、麻袋。好麻的纤维纤细、结实,常用于做鞋纳鞋底或捆绑那些耐磨的器物。

  夏天,绿色田畴里那成片的苘麻地,是农家孩子的乐园。放学后,把破旧的书包仍在地边,摘片厚实、椭圆的麻叶顶在头上,挡住火热的日头,踮起脚尖采摘苘麻顶上半球形的麻果,剥开鲜嫩的麻果皮,里边漏出乳白色的排列整齐的麻果仁,吃到嘴里,甜甜的,脆脆的,吃了还想吃。孩子们也知道,过几天,麻果仁由白变黑,成熟了,就不能再吃了。那年月,常年填不饱肚子的农家孩子,在地里,见了啥庄稼,都敢尝尝,只要能填饱肚子,都是好东西。

  秋天到了,苘麻由绿变黄,大人们将成熟的苘麻割下,捆成捆,放在在村南那条河里,上边压上大石头,这叫沤麻。大约两个集日(10天)后,麻杆表层腐烂了,麻沤好了,接下来的程序就是剥下麻杆上的茎皮,洗净、晾干备用。当人们把沤好了的麻拽到岸上时,那群脱水的小鱼开始挣扎着钻出麻捆,往水里逃。瞄准时机,孩子们一拥而上,手拿把掐,各显捉鱼身手。社员们一边看热闹,一边提醒“注意,别掉到水里,喂了王八!”剥麻,那是又臭又脏的活,没啥好看的,不管我们的事。带着战利品回家喽!今天晌午,野菜饼子就小鱼,美!

  那年冬天,班主任给同学们下达了一项艰巨任务———每个同学交2两麻,准备结一条拔河绳,替换下原来班里那条已经结了三个疙瘩的旧绳子。孩子们都犯了难:生产队的苘麻剥好晾干后,锁在库房里了,社员们要用这些麻结绳,做牛拉犁,马驾车的绳套,从不给社员分。各家各户在自留地里收获的好麻,因为播种的面积小,产量低,谁舍得拿出来?放学后,我和妈商量,妈说:“咱家好麻不过一斤,还得给你们做鞋,总不能光着脚上、学吧!”我无言以对。第二天我沮丧地背起书包上学时,大我8岁的二姐从半路追了上来,她从身上取出一个小包,递给我,“去交差吧!”“妈知道吗?”“不知道。”后来妈发现麻少了,举着笤帚疙瘩审我,”是不是你偷了”。没等我坦白,二姐夺下妈手里的家伙,平静地说,“我送人了,”结果我躲过一劫,二姐挨了一顿骂。

  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随着科技的发展,故乡传统的苘麻、好麻等农麻逐步被淘汰。麻,这种古老的`农作物的使用价值,渐渐地被塑料、化纤、尼龙替代。无论从实用还是从成本考虑,这些替代品性的性价比都远远超过了农麻。所以,农麻退出农作物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人类社会总是要向发展的,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

  每当我回忆起少年岁月,故乡那些与农麻相关的萦怀往事,会顿时涌上心头:那片青绿的麻田,甜甜的麻果,从沤麻捆里蹦出的小鱼,操场拔河的那条粗粗的绳索……这一切,都已化做浓浓的乡愁。

乡愁的散文6

  步出工厂的大门,丛林般的楼宇,蝗虫般的车流,匆匆的行人,机器的轰鸣声在耳畔远去。

  灰蒙蒙的天空下,他乡的霓虹灯闪烁。行走在熟悉的街道,嘈杂的繁华早已将我的孤独淹没。

  在这条每天往返经年不变的街道,思念总是如影随形.时光在霓虹灯下不停地闪烁,那些形形色色、急匆匆的身影告诉我,这就是打工生活。

  大家心中都饱含离散的滋味,却无法诉说,也找不到适当的人倾诉,就让这匆匆的`步履,去承载去记忆。

  忙碌让思念麻木,奔波,会让记忆暂时忘却。

  伤感他乡太落寞,总让我们与亲情擦肩而过.不管漂泊的心流淌着多少苦楚,每个游子心中总有一团从不曾熄灭的火。

  在夜深人静时,思念就会借助电话,跨越万水千山,深情地诉说。

  这时候,乡愁是家短里长,更是母亲那一行挂在腮边的泪滴。

乡愁的散文7

  1.

  老辈子常说,凉身先凉脚。故在冬季,做鞋成了农家人的大事。

  入冬后,耙锄入库,牧畜回栏,闲不住的农家妇女们又开始准备一家人来年穿的鞋子。那些年,市面上的鞋子还不多,印象中最流行的是“3537”的军绿色胶鞋,耐磨防滑,颇受欢迎。而节俭惯的山胞们都愿意自己动手,为家人缝制几双千层底布鞋。

  做千层底布鞋,先要打好袼褙(gē bèi)。做鞋的材料简单,除布料外几乎都可原地取材。条件好的人家会去集市上扯几尺新布,如我一样的贫寒人家多会将一些碎布、破布清洗后沾上浆糊,打成袼褙,趁着天气好将其晒硬定型,便于裁剪。

  虽原料不佳,但每当看到母亲在忙活着准备做鞋时,还是对即将到来的新鞋充满了期待。

  袼褙开好,做鞋的头道工序便完成了。接下来,便是做鞋样。鞋样就是根据家人脚的大小用报纸或香烟的纸壳剪成鞋的样子。做鞋样虽不费力,却也颇见功夫。心灵手巧的母亲量好脚的码数后,便能做出美丽合脚的鞋样来。

  那些年,农家人娶个媳妇儿,若是能做几个好的鞋样,在乡邻间是颇受欢迎的,很多学做鞋的女孩子都会前来取经。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大环境下,淳朴的乡民们会认为,做得出好鞋样的女子,家务能力自然不差。故有的媒人在说亲时,只要带几双女方做的鞋样到男方家,便可对女孩子了解一二了。

  我还记得,母亲年轻时有一本书里放满了鞋样,各类样式的都有。那小脚的是我和弟弟,最大的是父亲,瘦小的一定是祖母……平日里,那些鞋样乖巧地躺在书本里,一到冬日,他们就成了母亲的名片,未出嫁的姐姐们,刚来的新媳妇儿都爱来家坐坐,一起将冬日的暖阳和满满的爱变成一行行密密的针脚。

  2.

  做千层底鞋,最难的是纳鞋底。一把锥子,一根钢针,一个顶针,千万条线绳开始在冬日的`乡野中编织缠绕出一个个美好的故事。

  那时,这个南国的乡野还静静地躺在武陵山腹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信息和人员的流动主要集中在周围的几个乡镇,山外的世界离我们是那么遥远。

  一天的家务活计忙完,母亲便开始在昏黄的白炽灯下开始纳鞋底。看起来一针一线的穿梭并不复杂,而相比之下却也能见出高下。母亲纳的鞋底针脚横竖都能成行,除了美观,更是结实。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纳鞋底最难的是力气。而母亲为了让家人穿的鞋子更厚实些,袼褙常常都会做得很厚,故每一针都要下大力气才能穿透。

  一个个温暖而静谧的夜里,她一个人坐在火炉旁,踏实地、平静地将爱意一针针缝进鞋底里。常常是,我几集电视看完,母亲还在那安静地缝着,她不时将针在头上磨几下,或是将棉线放在蜂蜡中拉几下,然后又开始简单重复的工作。

  蜂蜡是自制的。我家养蜂,每年取蜜之后都会留下几团蜂蜡,以供纳鞋之用。那时棉线比较粗糙,纳鞋底时摩擦力太大,若是在蜂蜡中划过,便会更加顺滑和柔韧,还不易起毛,纳起鞋底来便顺利许多。

  鞋底做完,就该做鞋帮了。鞋帮简单,几块布料在母亲的手中很快变成鞋的形状,美观而大方。到了这个环节,我们便会被母亲邀请参与做鞋的过程,主要是母亲要在最后缝合之前试试合不合脚,以便修改。对于这项活动,我是极愿意参与的,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的鞋子穿着更为舒适。

  到了鞋子定型的环节,我们便有些迫不及待了。鞋子刚刚从母亲的手中做好,我和弟弟便各自抢了去,然后穿着去“炫耀”,去“攀比”,去向凋敝而寒凉的冬日展示这个温暖的礼物。回想起来,那时洋溢在脸上的幸福,是那么真,那么纯,那么让人怀念。

  3.

  后来,当我走出大山,看着市面上花花绿绿的鞋子,便有些嫌弃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了,觉得是那样土气,那样掉面子。也是从那时起,母亲的鞋样就开始上灰,灰越积越厚;再后来,鞋样也不在了。

  当人在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里活得太疲惫,太不堪时,那些温情的时光又开始涌入脑海。我又开始怀念起母亲做的布鞋,但看到同样疲惫的她,却再也开不了口了。

  让我无比开心的是,去年去看外婆时竟收到了意外的惊喜。

  看到她生活困难,我去山上给她砍了点柴火,又给了点钱,陪她度过了两日温暖的时光。分别时,老人泪眼婆娑,依依不舍,悄悄把我拉进她的房间里给我塞了一双千层底布鞋。

  “我老了,做不动了,听说你要来,紧赶慢赶还是没做完。”外婆话语间有些歉意和无奈。

  我看到,外婆将鞋子缝好了,只是边还没来得及切,这也许是外婆做得最不满意的鞋了。而对于我,这鞋却显得无比珍贵。我能想像,在一个个寒冷的夜里,她戴着老花镜忙碌的身影,焦急的神色。捧着沉甸甸的布鞋,顿时内心又多了几分愧疚和不安。

  后来,不管我到哪工作,外婆缝的这双千层底,我都带在身边,从来不舍得穿。每当累了、乏了,只要看到它,总会升起一种力量,支撑着我前行。

  因为那双千层底布鞋里,有浓浓的爱意和乡愁,有我一生难忘并将永久怀念的乡野时光。

乡愁的散文8

  在江西丰城市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宋家村,村子虽不算大,只有四五十栋房屋,二百多口人,但那儿的天很蓝,云很白,水很清,宛如一幅优美的江南山水画。那儿的人很善良,很淳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祥和的生活。那儿就是我的家乡,我心中的“桃花源”,我梦里的“迪斯尼”,我人生的“根”。我虽然打小就随父母到县城里上学,而后在外当兵、工作,很少回宋家村,但心中无时不刻地思念着那可爱的家乡,留恋家乡那片天,那片云,那片热土,多少次趟过记忆的长河,多少回穿越时光的隧道,在梦中与家乡相会相拥。

  我思念宋家村是因为那儿有我的根,我的梦。那幽静的老屋留下了我蹒跚的足迹,那清澈的水塘留下了我光屁股的身影,那热闹的晒谷场留下了我稚嫩的笑语,童年的快乐和幸福永远定格在那片灵秀的小山村。儿时的我是一个淘气包,爱唆使小伙伴跟我一起上树逮鸟,下河抓鱼;爱忽悠小伙伴,讲一大堆城里的故事;爱显摆出风头,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在村里耀武扬威,惹得小伙伴们羡慕嫉妒恨,就这样宋家村依然对我呵护有加,每当我回到家乡,它就会伸出粗壮的双臂,敞开火热的胸怀,拥抱着我这个游子疲惫的身躯,给予我安慰和温馨,使我那颗躁动的心在家乡的怀抱里瞬间安静下来。

  我思念宋家村是因为那儿有一种天然的美,淳朴的美,毫无雕琢和粉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就像《桃花源记》里所说,既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乡村风貌,又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山村美景。尤其是在稻谷成熟时,那金灿灿的稻穗就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在风中摇曳吟唱,撩起大人们的丰收喜悦,唤起孩子们的美好憧憬。我最喜欢那缓缓升起的袅袅炊烟,犹如一抹云雾,淡淡的轻轻的,而且还带着辣辣的诱人香味。“谁不说咱家乡好”,这也许就是一种家乡情结。

  我思念宋家村是因为那儿的人们民风淳朴,性情憨厚,虽说不上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但也是乡里乡亲,真诚相待,若那一家有事,全村人都会主动过去帮忙,所以村民们相互借桌凳、碗筷、油盐甚至鱼肉,都很随意。串个门吃个便饭也很寻常。记得我弟弟有一次掉进厕所里,按当地习俗须吃百家饭才可消灾,于是村里人都盛情邀请弟弟去他们家吃饭,那股发自内心的真诚现在很难再现。宋家村里的老人很少出远门,许多老人甚至没去过县城,没见过火车飞机,奶奶就曾问我:“现在是谁当皇帝啊?”可见那时的山村还是很封闭的,当然封闭眼界的同时,也将善良、淳朴封闭在小山村里。

  我上学时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回宋家村,在奶奶的身边尽情享受“心肝宝贝”的日子。当兵后就很少回去,再后来就是每年清明节期间回去一趟,祭奠长眠在那儿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虽然回宋家村不多,但每次都能感受到村里的一些变化,觉得宋家村似乎渐行渐远,模糊不清了。

  起先是年轻人一个一个地走出山村,有的打工,有的求学,有的做小买卖,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过去鸡犬相闻、生机勃勃的景象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一栋栋二层小楼在老屋的后山上拔地而起,此时给人的感觉是村民有钱了,生活好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理想实现了。可是回头看看那些充满历史、满目沧桑的老屋,已是十室九空,它们正在顽强而悲愤地与风雨搏斗,与岁月抗争,尽力维护自己的尊严,期待主人的回归。可它们哪里知道,主人已彻底忘却了它们,抛弃了它们,因为它们已失去存在和利用的价值。

  后来是有钱的没钱的都到不远的乡镇上建房买房,纷纷离开了生尔养尔的宋家村。其实乡镇也不大,只是交通方便一些,生活舒适一些,来往的人员多一些,挣钱的机会多一些,具有较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村民的大量外流使宋家村很快变成了空心村,只有五六户无钱无力又无心的老弱病残者坚守在那里,整个村子一片凋零和幽静,白天难见几缕炊烟,晚上难见几个人影。那一大片老屋终究抵御不住风雨的敲打和野草的蚕食,大部分都倒塌了,化成了沃土,回归了自然。而那些新建的小楼则是铁将军把门,一堆灰土,一层锈迹,一片野草,可怜它们没享受几年的热闹辉煌,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慢慢终老而去。

  再后来就是一些怀有叶落归根情结的人士,自发地集资修建了一条直通宋家村的水泥路,翻建了一座祠堂,并计划着回村建房养老。可能他们意识到,他们的祖辈在那儿,根在那儿,归宿在那儿。这两年我似乎感觉到些许乡情的回归,如春节期间,各地的游子都会回到家乡,在祠堂里欢聚一堂,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声说笑,也只有那几天,宋家村才显得生机勃勃,可这短暂的热闹,表面的回归,能支撑宋家村多久?能逆转它消亡的趋势吗?能再现它的辉煌吗?

  最近我回乡时特意看了看那片老屋,想不到眼前却是一片绿葱葱青幽幽的草木,而老屋则消失得无影无踪,是化成了青烟?还是变成了泥土?怎么没留下一点痕迹?我顿时涌出一股“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真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乡愁似乎有些苦苦的。

  宋家村正在走向消失,这只是成千上万的自然村消亡的缩影。据悉,十多年前我国有360万个自然村,而在20xx年至20xx年的十年间就消失了90万个,平均每天消失240多个,而且还在不断地加速消失。

  其实自然村的形成就是一个文化聚合的过程,历史沉淀的过程,自然发展的过程,它就是村民的.家,历史的根。过去自然村消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生态破坏、战争毁灭等,而如今自然村消失则主要是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和农民的主动放弃。城镇化让许多自然村变成有名无实,农民的主动放弃则让自然村变成空心村。据统计,自然村的消失主要体现在:劳力外流的占64。8%,务农减少的占64。4%,外地上学的占52。7%,迁移合并的占34。1%,再全国加上城镇化已达51%以上,这就意味着自然村的逐渐消亡是大势所趋。

  有人说,自然村的消失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摆脱落后的社会地位和贫穷的生存环境,对农民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自然村的消失就是农民经济地位和社会身份的变化。

  也有人说,自然村是长期而自然形成的,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社会关系,反映了当时当地发展的轨迹,因此自然村的消失必然伴随着社会的转型、文化的割裂和寻根的担忧。

  还有人说,自然村是国家的最基本单位,村落的变动就意味着基础的变动,村落的消亡就可能使农民失去退路。据调查显示,对自然村的消亡,16。1%的人是好事,33%的人认为不好,50。5%的人认为看不清,可见大多数人是持不看好的态度。

  我觉得自然村的消失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上讲,一方面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必然造成一些自然村的迁村合并或撤村进城。另一方面有的自然村生存环境恶劣,理应在政府的帮扶下搬迁改善。主观上讲,有些自然村并非受城镇化的挤压,更非生存环境不好,而主要是农民的主动放弃,宋家村就是这样的。按说宋家村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都不错,青山坏绕,绿水常在,而且离乡镇只有两三公里远,是一个很好的宜居乡村,可如今在城镇化和打工潮的猛烈冲击下,村民们不惜抛弃村里的老屋新房,义无反顾地涌向城镇,试图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身份,这也许就是人的本性和社会潮流。

  看着那正在衰落消失的宋家村,以前那种“暖暖远人树,依依墟里烟”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是“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徒增浓浓的惆怅,深深的忧伤,美好的回忆犹如一缕炊烟,随风消逝在时间的隧道里。对我们这些游子来说,则是一种归属感的消失,一种自我的迷失,一种乡情的退化。

  现在时兴寻根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乡愁。诗人余光中在《乡愁》里说得好,“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我的乡愁是什么?是那片老屋,老屋前的水塘,老屋后的青山,老屋里的温馨。是那帮小伙伴,以及他们的善良、淳朴、真诚和友爱的情谊。是老人嘴里讲不完的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是挂在墙上的已泛黄的亲人照片,是一页页翻不完读不完的儿时回忆……,如今这些已经成为过眼烟云“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我顿觉我的乡愁似乎正在失去“根”的支撑,“源”的滋润,变得有些涩涩的。

  岁月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没有终点的列车,不断地有人下车也不断地有人上车。宋家村终究是要下车的,我只能把美好的回忆记在日记里,把涩涩的乡愁藏在心里,向宋家村挥挥手——我会经常来看望你的,因为你是我的故乡,是我的根。

乡愁的散文9

  我的故乡在京东,地处燕山山脉丘陵地带。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栽培板栗的土壤条件和上千年的栽培技术,是国内外闻名的“京东板栗”产区。故乡的板栗,色泽鲜艳,营养丰富,是国家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

  五月,春风吹过燕山,绿色的植被掩盖了古长城残败的瑕疵,漫山遍野的栗树开花了。高高的树冠上,浓密的树叶旁,一串串浅黄色的花束在春风里绽放。那浓郁的芳香充满了故乡的山水,惊动了农家小院,陶醉了乡亲们的心。它没有茉莉那样甘甜,不象月季那么馥郁,但是乡亲们更喜欢它的味道,因为这奇特的花香象征着又一个丰收年。

  秋分是农村收获的季节。秋风越过长城垛口,吹黄了谷子,吹白了棉花,吹得栗树上那一只只小刺猬由碧绿变成浅黄。在秋水长天里,它终于笑开了嘴巴。谁家的放牛娃打树下走过,从地上捡起了一枚刚从果壳里蹦出来的栗子,只听咯嘣一声,便咽到肚里,随即扯开嗓门在村口高声呼喊 “栗子熟了!”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收栗子的战斗开始了。收栗子是件辛苦活。年轻人爬上高高的树冠,手持长杆将浑身是刺的栗蓬从枝头上打下来。老人、妇女、儿童把落在地上的栗蓬捡起来,堆放在一起,几天后,一枚枚褐色的果实便从带刺的栗蓬里溜出来。挑出那些个大,色正,形好的`,小心翼翼地存放起来准备出售,不符合标准的留下自家食用。据说,这些年栗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不愁销路,这对乡亲们确实是个福音啊!身上衣裳口中食,栗子树,你就是乡亲们的摇钱树,命根子啊!

  童年时期,家境贫寒,食不果腹,是轻易吃不到栗子的。为了解馋,每到收栗子季节,我和小伙伴们在放学后,结伴到栗树底下,从茅草窠中,石头缝里寻找大人们没发现的栗子。如果幸运的话,一次能捡一斤多。回到家,放在锅里炒,听着那一声声清脆的爆裂声,尝尝甘甜可口的美味,心里美极了。

  60年代末期,我参军离开了家乡。姐姐知道我有个喜欢吃栗子的嗜好,每年秋收,都会给我准备下数量不菲的栗子,年年如此,几十年来从未中断。三年前 ,姐姐过世,孩子们按照老人的家嘱托,坚持每年给舅舅准备栗子,如果我不能回去,就通过长途客运送来。我年事已高,消化功能欠佳,吃不了几个栗子,但是这份浓浓的亲情足以让我魂牵梦萦。捧起家乡亲人送来的京东板栗,透过老花镜片,仿佛又看到了故乡的山山水水,依稀又听见那亲切的乡音。

  故乡的板栗,你是燕山厚土孕育出来的精华,是幽燕雨露滋润出来的瑰宝。

  故乡,为了召回游子那颗孤独的心,你在板栗上投下了思乡的蛊,因为钟爱,我的灵魂中了乡愁的毒。我咀嚼的是家乡的特产,感受的是浓浓的亲情,回味的是那淡淡的乡愁。

  故乡,我的故乡,何时才能回到你怀中。

乡愁的散文10

  何为乡愁?我的理解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一直以来,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而眼下对我来说,则更倾向于“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清明节那天,终究还是没完没了地下起一场雨来。飞机、火车,最后一个人驾车行进在雨里,只为能赶上那天这个节气,去看看我至亲至爱的人。曾经追逐诗意去了远方,身在异乡为异客,距离愈远,时间愈长,便觉对故乡的感情和思念愈重愈浓。也在想,许是未曾离开故土的人也未曾经历未曾打开过此种情结吧,因其生死以及一呼一吸之间早已与故乡融为一体。隔着迢迢千里的路程和长长短短的光阴,将积攒的乡愁打包,装进行囊,其实,每一次回故乡都仿佛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感觉人生就像似在画圆,一个愿望了结又开始下一个愿望,如此一个圆接一个圆不停地画着。

  雨珠子滴答、滴答敲打着车窗子,节奏愈敲愈加紧凑,心也仿佛踩在鼓点上,跳动得愈来愈加密集。这雨相对夏天而言可谓温柔,但却是这个春天里最让我感觉酣畅淋漓的一场雨了。雨刷子不停地刷着,暖风不停地吹着,“如今细说往事,往事如烟……"车载CD单曲循环播放着,我知道今天这路上欲断魂的不止我一人。突然间泪崩,任乡愁化作漫天的雨水夺眶而出。

  临近墓地,我将车停靠在路边一空旷处,掏出湿巾以及化妆包,拭去泪痕,稍稍收拾了一番,最后还特意涂抹了口红,只为让整个人看上去显得精神起来。因为一直以来无论生活待我如何,我都只许自己保持一种干练、自信、精神饱满、积极乐观的姿态出现在母亲面前,想母亲独自躺在这里,一睡就是整整十五年,却连我的梦都很少惊扰,我知道她这是想从此断了我对她的念想。

  记得每当自己跪在母亲的墓碑前,想说的话总是太多太多,而最终说出口的却只有一句话:“您在那头照顾好自己,我们在这头也相应照顾好,彼此,勿念。”此时此刻,眼前隔着的虽是这矮矮的坟墓,却隔着阴阳两界、隔着前世来生,真不知何时?何时能与您再相见?我能感觉得到母亲的心如我的心一样充满了忧伤。其实“勿念”就是“甚念”,眼中无泪却是泪落在心里。因为懂得那相思已成疾。心病还需心药治。一直都感恩落在心头的一句话“心若在一起,死亡也不是分离。”每当此刻,总有一种感觉寻遍世间芸芸众生、万千奢华,唯有此语才是治疗我与母亲今生今世再无相见之悲伤的最佳良药。

  清明扫墓回来,许是染了风寒,咽喉像似在燃烧,几乎说不出话来,为了早一点康复,只好躺倒在病榻之上。左手打吊针,右手发微信。同事发来工作讯息,友友发来生活讯息。一般的为生活而工作,不一般的为工作而生活。所以,纵然一个人躺在这病榻之上,却也丝毫不觉得寂寞。你发来两幅关乎你住处的图片。一幅雨后花红叶绿、清清爽爽的春天景致,另一幅耸立云霄的白杨林间铺开着一片紫色的花海。好看,真好看。是薰衣草吗?我没有问你,只觉得无限的浪漫和温馨,当然不只在这画内,更有那画外,你知,我也知。法治与理智与情致,工作与生活与情感,问“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不知几人能与?

  我看着一大瓶黄色液体和三小瓶白色液体一滴滴注进我的`血管,融入我的身体,虽然感觉疼痛,但浑浊的头脑倒是立竿见影,轻松清醒了许多。空气中漫过来中药的味道,眼前浮现出当年母亲为我煎熬中药的影子,方觉有母亲陪在身边的日子何其幸福。许是因为这中药的味道浸润着深厚的母爱吧,一直以来,我看那“苦”字也并不觉得苦,而且对带“苦”字的东西还有些许的喜欢,比如苦咖啡、 苦丁茶、苦瓜、 苦笋、 苦菜……林清玄说“茶能生善,即使是一片茶叶的香气,也要在天地间寻找知味的人呀!”那么是否自己也算是这苦味的知味人呢?

  故乡住处的楼前是一大片公园,公园的某处有一红色醒目寓意深刻的雕塑。一家三口的姿态组合,左边是母亲伸展双臂作飞翔之状,右边是父亲半坐在地上双手托起孩子,三人手与手在空中相连,仿如一个巨大的“福”字,又恰似这公园的名字“和谐”两个字。早晨,站在楼上,打开窗户,故乡的春天就像一幅画卷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看,碧波荡漾,柳枝轻舞,竹叶欢跳,不远处,粉的、红的、白的,一树树花开;听,遥远处隐约有歌声传来:这些年我曾到过许多地方,最亲的还是这里,我的故乡,每当我幸福地回到母亲身旁……此时此刻,有种感觉恍惚之间您也恰好路过我的窗前,从我的春天走过,那么问您可曾看见而今我的窗外何其美丽?

  一转眼就是归期。人来人往的偌大的机场,就在临近登机前的短暂时刻,通过微信群忽然得知一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因为飞机延误滞留在此。速问“我在242登机口,你呢?”对方回复“214”;我的第一反应“情人节”啊,但虽说同一机场却整整错了28个登机口呢,看看时间自己马上该登机了,怎么办?见或不见?--见一面!微信群里呼声阵阵。于是,相向而行,恰遇一摆渡车,拦下,乘上,飞奔过去。终于相见,相拥留影,将刹那定格为永久的回忆。是的,犹如童话般美妙,摆渡车就像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让这场相遇,没有曲绕,没有迷路,顺顺当当。借此再次感谢摆渡车师傅的无私成全。我喜欢这样的遇见,没有丁点的刻意,那感觉恰似“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有人说,离别是为了重逢,而人生的最后终将是一场盛大的别离。记得那天站在公园尽头那棵古老的桃树下,透过绰绰花影仰望,忽感觉故乡就像这一棵古老的桃树似的,而自己多像枝头那一片青青的叶子,春去秋来,绿过之后变黄,飘落之后归根,也终究会坠落在故乡的泥土里,静待下一个轮回。

  最后一个登机。机舱门在身后已关闭。飞机载着我离开故乡的土地冲向云霄。是的,似乎每一次回故乡都如此——悄悄的去一如悄悄的来。再回首,那清明的雨、药味的苦、公园的美、歌声、偶遇、以及心底特别的你……已早已融化成一缕乡愁刻入我的骨髓,如云缠绕,似影相随,挥之不去,教我如何作别呢?

乡愁的散文11

  外婆,从江南烟雨中走来,她不同于城里那些似盛开淡淡的丁香花一样,穿着淡色素雅的旗袍的女人。她的双眼大而有神,眼神里满是爱和慈祥。白白的皮肤,整齐的牙齿,一头乌黑的短发整整齐齐地披在宽宽的额头后面,一把银色的头梏将头发安安稳稳地往后固定着,让她那饱满光亮的额头完美地显示在众人面前,一身朴素的棉质布衣,一双大脚上穿着一双大草鞋。

  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青菜,家乡的稻谷,养育出精明能干的外婆。外婆总能在俊秀挺拔的山上,挥舞着镰刀,一路披荆斩棘,收获许多煮饭用的柴火。外婆常在宽宽清澈的河水旁灵活而有力的用木槌敲打着一大家子的衣服。春天,外婆一边用鞭子恰到好处地鞭打着忠厚老实的黄牛,一边准确地把控着黄牛拉着的铁犁,就这样,铁犁准确无误地翻松着春耕用的泥土。火热的夏天,外婆挥汗如雨挥动着镰刀,迅速的除去杂草;到了秋天,又挥动着同一把镰刀,灵活准确有序的收割这家乡已经成熟了的稻谷。

  外婆在烟雨江南的水乡里,养育了一群鸭子。鸭子很有灵性。每一个空气清新的早晨,黄橙橙的太阳刚刚升起,它们会有序的摇着白白胖胖的身子,一个个离开温暖的稻草窝,顺着家旁的河流,到上游觅食去了。傍晚,它们会准时回到家中。它们是外婆的宝,如同外婆的子女一般。有一年家乡闹水灾,外婆不得不站在屋顶上躲避洪水,那群鸭子,不知游到哪儿去了,好几天过去了,水退了,外婆找不到那群鸭子,心急如焚,谁知,水退却后的第二天下午,那群鸭子完完整整,一个不落地归巢来。外婆的'六个子女都要读书,而外婆,是宁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供他们读大学的。这下子,读书的费用,答谢老师、想让老师照顾自己子女的礼物,全落在这群鸭子的身上。外婆把他们下的蛋一个个轻轻地擦干净,拿到集市上去卖,这才凑齐了六个子女读书的钱。有时,外婆会拿一大篮子鸭蛋,送给每一位老师,一来表示对他们的感谢和尊敬,二来希望老师在学业上多多帮助自己的孩子。

  外婆,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她的丈夫和孩子,没有丝毫索取,没有分毫怨言,只有心甘情愿。她,分明就是江南烟雨里走出来的女子,用水做的身子,水做的柔情,温暖了整个家族。

乡愁的散文12

  世事无常,我回乡参加完伯父的葬礼后,匆匆忙忙又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时值寒冬,清晨,朝雾朦胧,一股寒风推窗而入,迎面扑来顿感切肤之痛。这一次,我一身轻装轻松上路,因为,过不了几天我又要回乡过年了。年愈古稀的母亲,两鬓银丝斑白,一直送我走出恒安的大门口,一双眼睛默默地目送我上路,直到我消失在她的眼帘。我转过头,望着母亲清瘦的身躯,矗立在寒风中,望着儿子前行的方向,一动也不动。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我的眼泪从脸庞滑落。“妈,我不哭。”这是离家的孩子许下的诺言,可是,我能做到吗?

  转眼我又来到惠州,这里是我在南国飘泊的又一个驿站,工作已经快两年了。身居异地却沒有初来的潇洒,没有了家中的温暖,没有了妻子的陪伴,沒有了可人的食物,有的只是游子一颗被思念包围的心和那剪不断的乡愁。

  原来,自认为坚强的我,在心里竟然是那么的脆弱,脆弱得寒风都吹得破。有时,仰望圆月,仰望无尽的.星空,思念故乡,我独自一人流泪到天亮。每次听到《流浪歌》和《离家的孩子》,我就会想起离家的孤独,甚至黯然泪下。远在他乡,使我常常想起了可爱的故乡,想起了故乡温暖的家,想起了烂田湾白发苍苍的老父亲,想起了烂田湾母亲坟前的一颗万年青树,那是我给母亲写的一首诗……忘不了:忘不了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忘不了故乡张家山的父老乡亲;更忘不了家中兄弟姐妹欢欣的笑容;也忘不了还未成家可爱的儿子和那慈祥的母亲;最难忘的是我全部的童年。

  那剪不断的乡愁如我的胡须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长。也许,只有李清照的“故乡何处是,忘不除非醉”才能解我的衷情吧!每次当我轻声低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我总会忘掉我离家时许下的诺言泪流满面。因为,我实在太思乡了,实在太想家了,离开了亲人的日子,我无所适从。尽管我那深切的思念如春天的野草在心中疯狂地漫延;尽管那长长的牵挂如无形的巨网把我网得牢牢实实,逃也逃不开,躲也躲不掉;尽管我知道我是父母亲一生舍不得的心痛,永远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可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却没有勇气打电话回家,因为我害怕我当初离家的诺言;我害怕电话拨通了两头有泪流;我害怕拿着手机不能自已;我害怕听到熟悉的声音不顾一切地跑回家里;我害怕父亲的问候哽咽得不能说话,那一连串的害怕在不知不觉中勾起了我长长的思念。

  有一天,我终于接到家里打来电话,母亲告诉我说大伯父已经走了,摆脱了病痛的折磨,去了天堂。晴天霹雳,二十天前二伯父刚走,世事无常,转眼间,两位老人都走了,去了西方极乐世界。母亲握着手机不说话,而我更是无语泪先流。那无言的沉默比任何言语更能触动我柔弱而多愁的心,这就是人间的生离死别,而此刻的感情,却只能用孙犁的《老家》来形容:“人对故乡,对亲人,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第二天,我飞回老家,扶着伯父的灵柩,失声痛哭……

  我知道,今生今世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那剪不断的乡愁上路的。哪怕当我已找不到回家的步伐时,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乡愁的散文13

  我居住的小城是个三级县城,城不很大,人口也不多,城乡加在一起不过三十万,城里固定人口撑死说也就五六万的样子。小城的整个幅员版图似蝶形,打开版图看犹如一只展翼的飞舞“蝴蝶儿”。小城里的边框四至蛮“周状的”,东西长四里四,南北接近两公里,挺方正的,东西以路相称,南北按街为向。城里坐落布局似一副诺大的象棋盘,八八六十四个方块,板板整整、利利索索处于“地球村”上的一个不起眼儿的小角落里。掐指算来小城渐近百年,在置于华夏神州的历史长河中并不久远,但小城留下的房、路、树,山、石、河,甚至值得记忆和念想儿的物件等是可见的“活化石”,不容丢弃、不可轻易毁掉

  据县志记载,小城从1917年设置县府至今近一百年的历史。留给这座城市不动的老物件,老见证不是很多,除了老居、老屋,破旧的房子,恐怕就是现存的老树了。早期的老旧房子,砖的、土的,东倒西歪的、零零星星的,有的早已被开发的高楼大厦替代了,再也找不到从前的影子了。有些破旧老房子在风雨的'飘荡中,艰难地撮在那里,依稀尚存还能见到一些。从前,城里栽植的各种树很多很多,多数是沿街巷和道旁栽植的,也有在学校里植在学校的。打我记事起,在城里几条正大街和几个背街巷,原来都沿街巷栽植好多成行成趟的杨树、柳树和榆树。够树龄的杨树都是开春扬花的那种,每年一入春,春风不停地刮着,杨树的芽苞很快被风吹开了,在杨树枝杈上,密密麻麻一串一串挂着大红或紫红的树蕾。榆树是长得不很直溜的,入夏飘榆钱的籽榆。柳树喜水长得比杨(榆)树都快,都高大、粗壮。人们都说春季里柳絮分飞,但小城里的柳树,并没看到这一现象。这些老树在过去的中小学的校园里也常看见,树长得高大无比、遮天蔽日,夏天在树阴下写作业,凉爽、风凉。在树空间玩跳绳、踢毽子、钉钉子。小城在发展,街巷在改变,道路拓宽了,居民区的平房渐渐被开发楼区吞没了,替代是崛起楼房和高层住宅。学校的平房教室也陆续翻建成了楼房。有的古树自然老掉死去,有些老树被扩路或开发楼盘,人为吝惜砍掉了,在重新规划的街路或小区栽植新的树种,像乔木类的银中杨、糖槭、榆树等,还有在乔木树间栽植的小灌木,诸如,连翘、丁香、榆叶梅、小柏树等,小城绿化、亮化、净化、在提档升级,小城渐近变靓、变美。但我还是念念不忘小城里的过去古柳和老树。特别是尚存可数写着岁月沧桑的老柳树。

  老柳实属不多见了,在城区屈指可数不过百十棵,现存成排成趟的,在大祁街北侧仅有一行二十颗。小城大祁街拓宽、临街楼房开发,这二十颗老柳难得的幸存地被保留下来。每年环卫工人都精心为老柳树的树干涂白、剪枝、灌水、在老柳树的四周还围起来小篱笆,抵防人为损坏这些年近耳顺的老树。现在这二十颗老柳沿街齐刷刷的排成一排,树干粗大,足有小缸腿的粗细,随着主街道路加宽加高改造,老柳树的主干离地面的高度明显变矮了,打此路过的人们,伸手轻松摸到主干发出的侧枝,老柳粗壮壮、绿纹纹、齐刷刷的整齐站成一列队形,天天“乐此不疲”的迎接过往的人们。

  小城的老柳在一年四季里不断变化着、生长着、积蓄着大地、雨露、阳光的赐予的营养。秋冬时节,柳叶凋零,树枝直扬向上,像是在给人们打出致敬的礼节;春夏季节,柳枝飘曳,像是拍打“手掌”欢迎大家光临似的。寒冬时节,似一群沧桑的老者,无声息的临街站在那里。粗大的树干,凸凹沟回棱角分明的树皮,紧贴在树干上,生怕脱落下来,冻坏自己似的。春天来临,老柳“脱”去冬装,一展英姿,柳芽在枝蔓树节出拱出来,锥子状小而浅绿色,那时一个冬季蓄积营养的彰显,随和煦春风的吹拂,渐渐地张开了细小嫩绿的叶子,在风的呵护和阳光的普照下,叶子有细小越来越变得宽大,由开始淡淡的浅绿,渐渐变成了浓浓的墨绿。春夏的老柳更显得高大、茂密,在风的吹拂和阳光映衬照耀下,摇摆着、彰显着伟岸多姿的身影。我和这些老柳树有不可割舍的情结,1996年家搬到新楼区,这些老柳就在楼区的临街一侧。那时,这二十颗柳树的树径,充其量也就有二大碗口样的粗细,一晃,小二十年过去了,这些树几经风雨、见粗、见高、见大。每天上下班、出行去回,经意或不经意的都看着这些老柳。有时,闲暇或遛弯时,走近老柳,经常摸摸粗大、苍老的树干,再用手拍打拍打她们,传递着无声的呵护与无声地交流。

  树是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融共生的亲密朋友,树木无论生长在何时何地,树都无尽无休、无怨无悔的吸收着二氧化碳,吐放着人和其它动物需要的清洁氧气,净化着渐糟的空气,我称它是我们人类和其它动物的“氧娘”。大家现在居住的地方,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凡是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洁净小溪的地方,我敢说这地方的生态环境,肯定会是宜人的、良好的,空气质量也是很不错的。否则,不必细言,总会被糟糕天象和雾霾的天空笼罩着、欺负着。可见,种绿、植绿、复草尤其是植树造林,对保护持续发展的环境,绿化祖国大地和秀美山川何等重要!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保护做起,在绿化大地园林化的今天,把家乡城里城外的参天大树、老龄古树,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纳入视野中、建立科学有益的保护办法,保护起来、传承下去,既起到美化绿化家乡城市和乡村的作用,又给人们带来唯美的视觉享受。爱家乡要不忘记家乡过去的历史,也许不是富庶的、而且带有苍凉;爱家乡更不丢弃家乡的保留下那难得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那就让我们留住老柳,牢记“乡愁”,为家乡尽早建成美丽乡村,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助力加油!

  我深爱您,家乡的这些古年老柳。您生长在街巷里,您的存在就是历史的见证,您见证着小城发展的点滴变化与进步前行的脚步;

  我点赞您,家乡的这些苍生老树。您迎风而立于道路旁,您的生长又将是未来的引领,您引领着家乡在筑梦建设美丽乡村阔步前进的征程上,不断绽放出绿色多彩的新诗篇!

乡愁的散文14

  我总以为时间很慢的,可它偏偏就从指尖匆匆流走了,若是不听到钟声,我不会察觉到时间在流动,若是天空阴情不变,我不会感觉到时间在溜走,只有肆无忌惮的抛开了所有,在雨中奔跑时才会感到解脱。时间铸造的一个个坚固的枷锁束缚了我们,一切的一切,若只是梦,还会这么累吗?我不知道。青葱年纪的我们,被时间折麽得太惨,一次次的离别,一次次的重逢,再浓的感情也渐渐被冲淡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题记

  我真的好想念家乡的山水啊,它们是那么的美丽!

  家乡的山,清爽的绿色,让我难忘.那是多么的令人怀念啊!我总是在梦中梦见我那美丽的家乡的山,它是多么的秀美,一条条的褶皱,让我至今难忘.

  家乡的水,无与伦比,大可放心,因为家乡的人们是那么的爱护这条河.我家乡的这条河,可比仙桃的仙下河要美,要清,它简直可以与日月湖媲美.

  我真的好想念家乡的花草啊,它们是多么的美丽!

  家乡的花,有那么多的颜色,有红、橙、黄、粉……,它们是那么的'绚丽多彩,那么的鲜明亮丽,那么的芬香扑鼻!

  不论是河流还是池塘,不论是屋前还是屋后,都长着碧绿的小草.那一丛丛的小草,连成一片,宛如一张张碧绿的毛毯.暖风拂过,小草也随之翩翩起舞,瞧,它们的舞姿是多么的高雅、新颖呀!

  我真的好想念家乡的田野啊,它们是多么的美丽!

  归去的落叶将呼唤着对风的依念堕入尘土,泥土将它的泪水珍藏一地,在矿藏中孕育着新的生机.思念在等待中疯长,故乡的情在等待中蔓延.眼前飘浮着一浪一浪金黄色的波浪,那是麦苗成熟的风韵.低头聆听麦苗在土地里粗重的喘息,听风在庄稼地里窃窃私语,人们的心里充满了欣慰和安逸.

  我深爱的故乡啊!念不完的是乡思,斩不断的是乡情,天涯海角,你是我永远不灭的牵挂!

  长江悲以滞,万里念将归.

  —后记

乡愁的散文15

  离别家乡,才知乡愁,这些年,背着故乡的大山,沉甸甸的,落了满地的心事。

  想到母亲,我像风筝——飘啊飘!想到父亲,身上的线被勒疼——痛啊痛!多么想念家乡堤坝上的那些树,像我的手挽着父母的手,站成深绿色的风——我们走在去往秋天的路上,嘴角挂满微笑,心里装满丰收,身上挂满成串的火红的'辣椒……

  中秋回故乡,老屋院落紧锁,门外长满荒草,尘封打开,阵阵酸痛。伫立门前,泪滴锁上,流成一曲离殇;再无勇气打开院门,只因再也看不到父亲的身影。故乡、老屋、年迈的母亲——魂牵梦绕,难以割舍。故乡啊,故乡,离人泪,情难却,一份留恋,一份伤,锁在院里,锁在心头。

  故乡没了土灶,没了柴草,没了烟囱,没了炊烟。燕子归来,难觅旧巢;故人归来,难寻炊烟。往日炊烟成了记忆,多么渴望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拣来柴草,烧锅煮饭,烟囱像快乐的孩子在屋顶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夜晚,月亮挂天际,星星眨着眼,静静坐在夜空下,聆听母亲吟唱那童年的歌谣。

  思乡,乡愁,想隐藏,却在生长。回眸千千,儿时记忆的梦,像一轮明月,挂在心上,温馨幸福,醒来已是过往。把酒问天,青苔覆面,曲曲离殇,一眶寒秋水,空长叹,憔悴有谁怜?跋涉人生,秋沙雁沉西风渡,恨难追,再无月圆,泪滴透沧桑,寸断柔肠,拂袖一笔,拂平前缘忧伤。

【乡愁的散文】相关文章:

乡愁的散文07-29

乡愁的散文(必备)07-29

【优选】乡愁的散文08-01

散文欣赏:明月乡愁09-10

留恋与乡愁抒情散文08-09

乡愁之愁散文欣赏09-18

乡土 乡情 乡愁散文欣赏09-20

乡愁的散文15篇【精品】07-29

关于乡愁的经典散文诗歌09-04

六月,乡愁的季节散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