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乡愁的散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愁的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愁的散文1
凉夏的夜深邃迷人,白云在蓝天上写诗,清风吹开一卷卷浩白的烟纸,在屋顶泼墨挥笔……
我悠悠地望着窗外的夜,思绪万千,故乡的老屋此刻该是墙南果香悠悠、屋后饮绿潺潺了吧?
一个人无论走多远,无论多长时间,总有一份情在牵着,让我时不时地在梦里回到从前;总有一个地方魂牵梦绕着,让我时不时回头看一看。它就叫故乡,那个连梦中都拥抱着我的地方……
少时不知乡愁味,读懂已是不青青。儿时读《乡愁》,只是觉得它是念在口中一首美诗,如今再读《乡愁》,字字句句入心,未出口泪双流,掩卷泣不成声……
老屋,旧时光,时刻行走在心头,萦绕在青石板的那个巷口……
我生在最美四月天,屋前花香绕膝、万物凝绿,门前有一株老槐,树冠大如伞盖,它是我儿时的乐园,三月槐花摇铃蜂蝶翩翩,我和小伙伴们捉蜂扑蝶,母亲此时会端出香香的槐花饭来慰劳我们这些小调皮。
院内有母亲亲手栽的六棵梧桐树,树冠大,叶子宽,夏天整个院子都笼罩在树荫下,清凉极了。
西窗下有一丛大丽花、一丛秋菊,还有一株杏儿,那些都是我亲手栽种的,所以格外地亲切,我会经常给它们说话,还会给它们唱歌……
南墙外是母亲的小菜园子,那里长着一家人吃的蔬菜,也长着母亲对家人的爱。
当我背起行囊的那一刻,我的心底就种下了悠悠的乡愁。出外求学一个礼拜后,我就开始想家,想着老屋的一切,连那最不喜欢的雨天泥泞路,也成了很有趣的回忆。三年里,我离故乡越来越远了,而离乡愁越来越近了,对于家乡的印象越来越清晰了,因为那里有着我快乐的童年记忆,有着我少年开心的时光……
江南水乡是我最梦想生活的地方,而多年后发现那个最梦想的地方依然是故乡。江南的美依然不能冲洗掉我的乡愁,烟雨濛濛下,我骨里子依然飘着浓浓的乡愁……
人们总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可它却无法治愈我的乡愁,而是越发加重了。我时常望着一些的老旧的东西发痴发呆,就如前日,我路过一家花店,吸引我的不是美丽的花草,而是门前那两个老旧的细口坛子,我的.老家谁人家里都会有那么几个盛油盛盐什么的。我在门前站了很久,越看越美,古朴,亲切。老板出来了,我问卖不卖,她说这是她从老家带来的,是自己家以前的旧物,不卖的。我知道那里装着她的故乡,她的乡愁,她的美好从前,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呢?我依依不舍地一步一回头地向前走去……
我恍然明白了,一些岁月的旧与尘,如今忆起便是暖、是爱、是情深……
老屋藏着深深的母爱,藏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记得小时候我最高兴的事,下雨天时,母亲不用下地劳作,父亲不用披星戴月地跑生意,一家人一起开开心心地围做在饭桌旁话着家常。母亲永远也闲不住,手里依然纳着鞋底。
因爷爷去世早,父亲母上有老爷爷奶奶要养,还有二姑、小姑、叔叔他们要嫁要娶,那些岁月的风雨一并刻在了父母的白发间和额上。记得叔叔生病的那一年,父母一夜间就添了许多的白发。
此刻想起,那时的父母何等的有担当,何等的重情重义,这是留给我人生的最宝贵的财富!
忽然弟弟来电话说村子里老屋要改造了,恐怕我们的老屋也要拆了。听罢,我不禁潸然泪下……
当我写下这文字时,我的老屋已不复存在了,但老屋依然是我最美的乡愁记忆,永远地存在我的脑海里……
乡愁的散文2
几天来,与一起考取到同所大学的高中同学结伴,像一些欢快的马驹,游走于省城的大街小巷、商店公园,被深埋在兴奋和新鲜感里
这个晚上,正是中秋节,系里特意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准备了一个篝火晚会。火堆设在教学楼前的一片空阔地上,夜幕刚刚罩住蓊蓊郁郁的树木的时候,火堆被点燃了。火苗一截截向高处蹿,火光一点点明亮起来,映得许多陌生的面庞像是涂了细腻的油彩,比白天更为生动。正在这个时候,隔着细密的柳枝,我看到不远处的楼顶托起一轮圆月。
这轮圆月恰如烤炽通亮的烙铁,“哧啦”一下就烙在我心上。从来没有感受过想家的感觉会是疼的。其实,此前也没有真正离开过家。现在隔着遥远的距离,才觉得那个简陋的农家小院不只是自己的栖身之所,也是心灵的寄托之地。此时,想那小院应是沐在清亮的月辉里,一个苍老的身影站在月光里,正是我的老父。
我背着行李卷、手提小木箱走出那个小院的时候,已经是一只驶离港湾的小船了,只是我自己当时没有意识到。我心里明白在这个校园也只是暂作停泊,对于前途自己无法预知,更无法把握,当再次起程向前时,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清孤寂,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惊骇险境,还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顺风顺水?
此时,一个男声从火堆旁传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我的故乡没有桃花,浮现在我眼前的是夏天遍地金黄的麦浪,冬天雪白寂静的田野;低矮的'屋檐,高砌的石阶;披着厚重棉袄的男人,顶戴花花绿绿头巾的女人,光脚在水渠里玩水的孩子们;绿色草地上放牧着的静静羊群老父亲佝偻身子扛着铁锨从家里走出,小脚的母亲背着草捆从细细的田埂上走过,兄长在大太阳下面弓着腰,从扬起轻尘的黄土上拔下已经成熟的麦子,小侄女如花初绽的笑靥
原来,家在心里,心在疼处。
乡愁的散文3
漫山遍野,山花烂漫,春暖花开的季节,想起了儿时的岁月……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上小学,没有多少家庭作业,邀约小伙伴们玩耍,是我们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春天,我们上山采野花,教室的窗台几乎天天都有鲜花,呼吸着淡淡花香,我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夏天,白天我们邀约几个小姐妹洗衣服,夜晚,悄悄来河边洗澡,踏着月光,听着蛙声,归来时一路欢笑。秋天,我们成群结队去山上摘野果,田间找猪草,那一头头肥嘟嘟的猪,是我们满满的希望!那时的冬天,雪总是出奇的大,伸着舌头尝雪花,在雪地里面找狼蹄窝,不小心会被伙伴从领口灌进一把雪,田野上的我们像西北风一样疯……那时的我们,玩的太过尽兴,往往忘记了吃饭的时间。印象最深的是村西头的当娃妈妈,饭时总是拖着长长的声音喊当娃吃饭,几遍过后总是不耐烦的再补几句咒骂的话,最终以当娃伯伯手持木棍来追,我们方才散伙。无论春夏秋冬,似乎热不着,冷不着,只要有时间,便聚在一起玩,浑身总是充满精气神,黑黝黝的脸蛋上,写满了快乐……
那时的我们,经常下水摸鱼,登高远眺,居住在山脚下河边边的我们,个个都是攀爬、淌水的高手。洪水季节,由于河上没有桥,淌水上学是经常性的事情。我们手拉手,趟着齐腰深的洪水,顺流而下,总能安全的抵达河对岸。那时家里的地很多,父母几乎常年都在忙碌,我们也常常跟在他们后面挖地,撒种,施肥,割麦子,收包谷,小小的我们学会了和大人们一起在田间劳作,学会了侍弄庄稼。我们常常做家务,由于个子矮小,沿着凳子擀面条,在锅台烧水做饭,有时脸被烟火熏得乌黑,但是看着劳累的大人们能够吃上现成饭,心里感到特别高兴……
那时的我们,生活贫瘠,心中总是充满了期盼,哪怕是一件新衣服,一个白面馍馍,一颗小小的鸡蛋,都值得我们奢望。春节,家家户户蒸馒头,炸果子,做豆腐,割猪肉,感觉整个村子都飘散着新年的香味,我们掰着指头在倒计时数天数,年前的几天真的是一种煎熬。脱下旧衣服,穿上妈妈新做的格子呢衫子和布鞋,感觉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人,连走路都像在飞一样,那种快乐的心情伴随着自己的成长,一年又一年!初五过后,全村人自发的组织起来玩龙灯,耍社火,走村串巷,甚至到县城参加展演,这样的`活动村村都有,一直要持续到元宵节之后,大家图的就是一个热闹。年快过完了,全家人在一起,说的更多的是:开春了,大人怎么种地,娃们怎么上学,平淡中夹杂着期盼和忧虑,而小小的我们依然在无忧无虑中享受着新年的尾声和余韵……
那时的我们,村子集中在山脚下,低矮的土房错落有致,村舍前面,大片大片的农田生长着绿油油的庄稼,一望无际。村子有两条直通村外的小路,两米多宽,下雨时间,泥泞不平,小路上的人们,有的穿着雨衣,有的打着黑油纸伞,有的干脆把肥料袋披在头上,一步一滑,跨过水潭时有摔倒的,拍打着身上的泥水,嘴里骂骂咧咧的……村子背靠一座小山,山上长满槐树、松树等林木,春天来时,满山都是打槐花的人,整个村子都弥漫在花香里。夏天,抬头望山上,树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根本看不到山顶。村子被四条小河环绕,河水清澈见底,河中的鱼虾悠闲的游来游去,偶尔会看见一只鳖,一见到人,便很快钻入淤泥,不见了踪影。那时我们经常在河边洗衣服,捉鱼虾,欢快的笑声荡漾在河面,别提有多高兴了……
如今,我们衣食无忧,白面馍馍已经家常化,鸡鸭鱼肉已不再奢侈,我们西装革履,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日渐疲惫!周末,领着孩子四处补课,看着孩子沉重的书包和不情愿的眼神,不知道快乐在他们心中到底是什么?偶然回趟老家,孩子几乎连野草和蔬菜都分不清,大自然对他们来说仿佛只是几个字,几张图片!放眼村庄,林木稀疏,农田不在,到处高楼林立,没有了往日的绿色和生机。我知道,我的兄弟姐妹和父老乡亲们正在城市的某个地方工作着,生活着……
曾几何时,我回忆儿时的美好时光,回味生活的点点滴滴和那时的山山水水!那时,天那么蓝,水那么绿,生活虽苦但很快乐!现在我们富足了,但曾经的纯真和发自内心的幸福却少了……
想锁住记忆,想留住乡愁,不希望那仅仅是曾经,是传说……
乡愁的散文4
一、
乡愁是一份沉重的爱。离开故土的游子,默默将爱收藏在心底。在异乡打拼,心里异常孤独,对着城市的钢筋水泥,对着那些永远都不可能与之说心里话的人,心中充满惆怅。在寂寞的时候,对着荷塘月色,想起故乡的袅袅炊烟,想起脸上堆满皱纹的阿爸阿妈,想起故乡的那条清澈的小河,想起儿时的玩伴,心中不由泛起甜蜜而酸涩的涟漪。
乡愁是一份深沉的爱。想起余光中的一首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承载着游子多少牵挂,多少痴缠的情感,多少浓烈的爱意,多少望穿秋水的期盼。
对母亲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浓烈的爱。想起母亲年轻时那乌黑的长发,发中飘散着游子熟悉的发香。小时候,游子时常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母亲讲河神的故事。对游子来说,母亲就是那条小河,有着清澈的眼睛,有着丰盈的乳汁,有着对自己细水长流的爱。母爱如水,他如河旁的小草。从小到大,那条母亲河源源不断地滋润着他,陪伴他成长。
对父亲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深沉的爱。父亲,往往不苟言笑。在游子眼中,看得最多的往往是父亲伟岸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小时候,常常趴在父亲的背上,感受父亲背上的温暖。父爱如山,他默默的守护着母亲,守护着游子,守护着这个暖意融融的家。父亲的背影,永远铭刻在游子的心里,无论岁月怎么侵蚀他的记忆,那熟悉的背影永远刻骨铭心。
对爷爷的牵挂,是乡愁中最和蔼可亲的爱。除了父母,爷爷便是占据游子记忆的亲人。爷爷满头白发,皱纹堆满了额头,总是抽着水烟,抽烟时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爷爷经常在河边钓鱼,游子总是坐在爷爷身边,看爷爷聚精会神的等鱼上钩。最开心的,莫过于爷爷钓了一大篮子的鱼,这些小鱼便是游子最丰盛的晚餐。
对奶奶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温柔的爱。奶奶有一头整齐的而柔顺的白发,天庭饱满,温柔善良。奶奶善于织布,纳鞋。奶奶织的衣服是这个世界上最合身的衣服,奶奶纳的鞋是世上最结实的鞋。游子对奶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奶奶最疼的人就是他。奶奶的笑容,如天上的太阳,总是那样灿烂。奶奶的笑,融化在游子心底,每当他不开心的时候,奶奶的笑便是他的创可贴。
对妻子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柔软的爱。妻子温柔似水,温婉贤惠。妻子的笑容,是这个世上最温暖美丽的笑容。妻子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皮肤白皙。她的笑容,像花一样绽放在游子心底。妻子的声音,甜美动人,游子最喜欢听她唱歌。妻子做得一手好菜,游子最喜欢吃她做的凉拌面条和麻婆豆腐。来到这个城市,每当孤独的时候,妻子的音容笑貌总是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对女儿的牵挂,是乡愁中最亲切的爱。女儿长得像红苹果,小脸红扑扑的,说话奶声奶气。每当游子回乡,第一个出来迎接的总是他可爱的女儿。女儿年纪虽小,但很贴心懂事。每当游子回乡,她会给游子准备好刮胡须的刀,端上一杯暖暖的水,用盆装好热水,帮游子洗脚,吃饭的时候,会夹最好吃的菜给游子。女儿的可爱乖巧,是远在他乡打工的游子最大的安慰。
对故土的牵挂,是乡愁中最难割舍的爱。山里的河,是如此丰盈清澈,小时候,游子时常在河里游泳,时常在河里嬉戏玩耍;山河里的泉水,是那样清甜可口;山里的春天,是那样生机勃勃,是那样姹紫嫣红;山里的夏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山里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山里的冬天,虽然下着大雪,可是那一株株寒梅,让游子心里又对下一年充满希望。
乡愁,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是一种对故土和亲人浓浓的思念和依恋。远在他乡的游子,为了一家的生计,不得不走进一座他不熟悉的城市,在那里辛勤劳作,饱受思念之苦。也许,他并没有宏图大志,非要在异地他乡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也许,他没有在这座城市安营扎寨的打算。因为在他心中,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孝尽父母,养育儿女才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
乡愁,是心灵深处最美的花朵。它是一朵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茉莉,承载着温柔的母爱;它是一朵金黄的向日葵,承诺着沉甸甸的父爱;它是一朵雨中的牵牛花,承载着隔辈亲人对它默默无闻的守候;它是一朵雨后的荷花,承载着对妻子的深情的牵挂;它是一朵阳光下的郁金香,承载着对女儿浓烈的思念;它是一朵春天里的野菊花,虽然普通,但却承载着游子对故土浓浓的思念。
二、
故乡,是我心中镌刻痕迹最深的山水画,那么乡愁就是画中最柔软的花朵。
时光,穿过百年的岁月长河,流过乡村每一块土地。土地上开满了白色、黄色、红色等各色妖娆艳丽的花朵,而我的乡愁,它是最平凡的那一朵,是心中最柔软的那一朵。
故乡,藏不住母亲劳碌的身影。母亲于我,这一生一世,都是一朵永开不败的花朵。母亲是美丽的。还记得她年轻时的模样:盘起长长乌黑的秀发,那温柔似水的眼眸里,似乎让孩儿读懂了做为乡村的女人,那独有的染着明山秀水特质的善良情怀。
母亲是河岸边一朵开得最柔美的野花。明眸善睐,唇红齿白。阿爸是山里绕过野花的一条小河,河水缓缓流淌,那柔软清澈的声音,仿佛是对阿妈的呢喃细语。水润着花,花亲吻着河的露珠。花,就在河水经过时,在春天的细雨中,传播着爱的花粉。于是,一年年,野花旁依次盛开着许多的花儿。
母亲是花,开放在肥沃的土地上。母亲啊,在每个季节,都把自己奉献给这片她热爱的土地。春耕、夏灌、秋收、冬藏。每一步,都离不开母亲的巧手。母亲用她毕生的精力,生养儿女,为了我们,她不惜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整个家族。
那一双双纳底的凉鞋、那一件件打着补丁的衣服、那一席席柔软的被子、那一碗碗放着酸菜可口的米粥、那一把把砍伤母亲宽大起茧双手的镰刀、那一担担挑着一百多斤河水的木桶、那用牛粪筑起的二层简陋房屋、那一把把用剪刀弯成美丽图画的窗花、那用一针针绣着花色图案的江南锦绣……一直是我忘不了的情结。
乡愁的名片里,记录着一个个兄弟姐妹的名字;记录着我们干活嬉戏玩耍的每个画面;记录着刚升起的太阳,母亲早已开始忙碌的身影;记录着母亲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母亲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教育我们;记录着我半夜起来,背着小弟,穿过飘着花香青草味的小石桥,往向十几里外的教室小心翼翼快步前行的日子;记录着我拿着书,一边放牛,一边着迷看书乐儿忘返的偷闲岁月;记录三妹在小河里游泳,像一条河里的小鱼,从这个河洞穿到那个河洞的矫健身姿;记录着阿爸坐在河岸上静静钓鱼,每次都满载而归的快乐心情;记录着家家户户的袅袅炊烟,在天色暗沉之前,催促着加快回家的脚步;记录着春天,那绵绵细雨,润物细无声,那些嫩绿的菜苗整齐地插在已翻松的泥土上;记录着夏天,人们为半个人高的麦穗除杂草,去害虫的忙碌身影;记录着秋天,一大片遥望无际的稻田,长得老高,古老简单的收割机,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迅速地分离麦穗与枝梗,农民笑在脸上,甜在心里的兴奋之情;记录着冬天,一家人欢欢喜喜在大年三十的夜晚,包着只有那一天才能够吃得上的饺子。一家人,有说有笑。门槛上的春联,寓意下一年的丰收和平安;屋外的鞭炮,霹雳巴拉响个不停,映红了人们脸,映红了人们的心情。
乡愁,总是牵绊着故乡的一点一滴、一花一草、一人一木。年轻时离开故乡,在城市打拼学习,就是想学成后,带着技术、知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可是啊,想不到,那一去,竟是一生;那一去,竟然把青春献给了这座如今我即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城市的发展太快了,现在已头发花白的我,竟也分不出所有城市复杂的路线。
乡愁啊,为什么你时常折磨着我?双亲的离世,让我痛彻心扉。每年清明,我都回到那没了小河小草小花的故乡,跪在您二老的坟前,痛哭一场。喊一声“啊母”,叫一声“阿爸”,泪儿连连,仿佛看见阿爸在孤独地抽着水烟;看见阿妈用红绳为我扎着马尾。
乡愁啊,为什么你时常寄托着我的希望?当我为了子女的前程烦心担忧时,我就仿佛看见阿妈用卖了一头猪得来的一大篮鸡蛋,真心送给我的老师,希望老师能多多照顾我。阿妈啊,您真好,你的良苦用心,我何尝不是用它来教育我的子女?当我的子女不幸患病,对我大吼大叫、大打出手时,内心的委屈,要像谁诉说啊!只有想起,我那可怜的老阿妈,我已经逝去的老阿妈,我那亲亲的老阿妈。只有想起您,我才觉得您是我唯一的最亲的人,对我最好的人,这个世上唯一真心为我付出一生的亲阿妈。
乡愁啊,你永远是我忘不掉的美丽风景;你永远是我对亲人最温柔的牵挂;你永远是我心中最柔软的那朵花。
乡愁的散文5
这里,就是这里,有望不到头的田地。已是冬季,田里只有遗留的少许被烟熏的柴火,静静的躺在原地。高架杆上,电网稠密,会有花喜鹊在寻觅,黑白的羽毛,寻着点滴可食的东西。早起的放牧人,悠闲地走着,看管着他的几只老黄牛,不时地在枯草里捡拾丢落得玉米。就是这里,一切,就是这样熟悉,故乡,每回到了这里,我总会是掩不住骨子里爱它的惊喜。
那路旁站立的`老杨树,在等着春的拂起,还会有红瓦青砖里冒出的袅袅炊烟不时地飘在天空里。这一刻,我是接近地气的,感受着,这就是我眷恋的土地。打开它卷起的画卷,我依然记起那些童年的天真,顺着坝梗去找寻。坝坡下的青草还没发芽,那里有剜过的大头菜的记忆,有三月里芩麻菜专天的话语。坡下曾是一片槐树林,雨后,约着小伙伴捡踩蘑菇的秘密,会在窗台晒着甜蜜。会记得姐姐在风起的日子,捡些干枯刮落的树枝,拖到家里。一切的记忆,挥不去,我的思绪定格在那里。这一刻,我是多么的眷恋你,就像《飄》里,郝思嘉爱她的土地,种在心里,它总是提醒你这个节气开了什么花,又播种了哪些稻秧在哪块地里。谁的衣袖里藏着绿油油的蚂蚱,小心的藏匿。谁在青梅竹马的目光里,害羞无语。
爱过的人已渐渐模糊了记忆,只有年少时的不甘和微痛开在了梗里。踏上土地时,不自觉的踩疼那段往昔。那年那月那场初恋,何堪再忆!挥挥手,种在了土里,来生再去寻觅。如果三生石上,你还记起,我会等你。 曾想,你不来,我不敢老去。如今,我已抵不过风霜雨雪,终将老去。一路走来,没有大惊,没有大喜。细细的数着日子,看它流水般划过我的容颜。只是那颗不愿苍老的心,依然执着的在梦想里追寻,在文字里完成最初的理想,慰藉。
透过玻璃窗,那片乡愁在新建的石桥上分开,城市的喧闹,代替了乡间的宁静,生活,又开始了新的忙碌,耳畔的汽笛声,淹没了蛙鸣,高楼林立,挤没了芦苇荡的毛羽,那故乡的画卷,就此收起,无人时,我在梦里回忆它的美丽。
乡愁的散文6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想起这句话的时候,是在回乡下的路途上,与家人谈起了童年往事时。
那时候,给远在城里的父亲写信时,这一句话,几乎成了口头语,每一次信的开头,必得写上,“敬爱的爸爸,你还好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不知不觉又过去了几个月。”也不知那里来的这一句,小小的年纪,或者根本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而时过几十年,当再一次想起它来时,我并不觉得光阴如何的似箭,反而感觉自己有一种重返童年的,重回家乡的快乐。好像,父亲还在,母亲还在,只要回到了家乡,就能见着。
车轮一步步的向前,而家是越来越近,往事,越来越清晰,亲情,乡愁,越来越浓。
或者,亲情,乡愁,是我永生也无法割舍的一种心结,只要有少少的如愿,便油然而生出如孩童般的欢乐来。
席慕容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是的,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不管多少年,不管是否变了样,依然如初的美丽。
风驰电掣,青山葱翠,山河辽阔,阔别多年后,我又一次的踏上归乡的路途,心里眼里,记着的,尽是旧时风景。
父母的音容笑貌,村中的父老姐妹,童年的调皮顽劣,老屋里的歌声笑声,由远及近,又在我的心头萦绕,而往事,它就一如村前的那条小溪,在心田里潺潺地流过。
几十年了,几十年的变化,几十年的日子,当可以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了。是感叹?也不尽是。
家乡变样了,人们,变老了。老屋,破败了,唯有记忆,鲜活如初。
当车子行驶在家乡的小路上,轻轻地驶进了记忆的大门时,我是欢喜的。当然也有一点点的惆怅。
当年是一大片绿油油稻田的地方,如今全都建了楼房,当年曾一次一次走过的田间小路,已变了样,当年是一条小石桥的地方,而今也建了一条又高又大又稳固的水泥石桥。
当年溪水清透,清甜甘美的一江清流,而今呢,几近断流,更不要说有鱼虾可捉。而老屋,更是人去楼空,荒草乱生,每一次见到,都让人乱了思绪,触目,惊心。
许多的老屋,破败了,人们又在田地里建了新的楼房,一栋一栋,如城里的别墅,可是我依然得怀念老屋,因为老屋里,有我一切关于童年,关于亲情,关于梦想的记忆,笑,或者哭,都在老屋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一生,也无法抹去。
小楼昨夜又东风.....对于我们家老屋,一栋二层楼的房子,虽然是泥砖建起的,于当年可是村里不可多见的好人家了。这可是母亲和舅舅辛苦好几年建起来的,一砖一瓦,饱含了母亲的几多汗水和泪水,如今,老屋破败了,二楼上面早就倒塌了,墙面也给风雨侵蚀倒塌了。
屋里面墙上,还贴着我们几姐妹的奖状,三好学生什么的,几十张,于那时,如此的'奖状,也算是一种荣耀,所以,母亲都贴于最显眼的地方。
上二楼的楼梯上面,有一块木板,人上了楼梯后,放下木板,锁上锁,这上面就别有洞天了,夏天的时候,可以铺上一张席子,坐上面乘凉,看书,或是胡乱做些什么。记得,姐姐和几个堂姐妹在这上面唱歌,一首一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等。
歌声如夜莺,好听极的。那些老歌,那一种情怀,想起都觉得美好。那时候我还小,没有参与姐们的欢唱,对歌,只静静的听。歌声飞扬,从我小小的阁楼飞出,多年来,一直在我的梦中回响。
一楼下面门口处,夏天的时候,总是聚了一大堆的三姑六婆在乘凉,在闲聊。记得多少次夜里倚在母亲身边听大人说话,听老人讲故事,小小的年纪,也实在是不知所云,事不关已,只是听到那些鬼故事时,只躲在母亲的臂弯里,在暗淡的煤油灯光下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多少年了,这个地方,依然是我梦中温暖的家,有母亲的身影,有姐姐的歌声,有一家人冬夜围炉夜话的温暖,有永远不会被光阴磨去的亲情,乡情。
现在,年轻人都往大城里去了,村中,剩下了老幼,而老一辈的,也所剩无几了。蓦然相见,心有激动,亦有惆怅....
见到姨,我说,姨,你怎么瘦了那么多?见到舅和舅母的时候,舅还在田间劳作,精神不错,舅母呢,正在为我们的到来张罗饭菜,一脸的开心。我心安了,因为他们都年过七旬,刚做了要命的手术不久,已死里回生了一回。见到婶,都有点不敢相信了,眼前的老人,就是当年要风要雨,叱咤风云的人么。
光阴流逝,岁月蹉跎,他们,一个一个,都老了,岁月的风霜,在每一个人和的身上都铬下了深深的印痕,生活的酸甜苦辣,百味杂陈,任劳任怨,尽在那细碎的述说里,深情的眼眸里,快乐的笑声里。
见到他们安好着,安然着,那一刻,真的是开心,无法形容的来自心底的喜悦。
生命的过程,总要有一些什么来支撑着你一步一步的走过。爱和回忆,或者就是使你一步一步走向更远,走向更好的力量。
千里路途,只为匆匆一面,心头萦绕,是永不老去的乡愁。
那些曾光辉过的日子,那些不曾随岁月远去的身影,都见到了,在心里。
乡愁的散文7
秋太浓,月太瘦,折一朵素叶霜花,掬一捧乡愁老酒,踏着泛黄的纸笺,穿越暗淡的墨痕,只想与你邂逅在惜别的十字路口。还在枝头守望的残叶,不知是否听见我在红尘深处的幽幽长叹?飘摇在秋风里的黄叶轻舟,不知可否载得动我在天涯海角的缱绻乡愁?还有那深埋在心底的凌乱孤寂、痴痴思念、苍凉憔悴和落寞感忧。
素月如霜,残风冷凉,独倚轩窗,凭栏忆往。案上那本破边秃角的日记,早已黯淡得再也散发不出当年的缕缕墨香,床头那张泛着灰黄的童年照片,还在讲述着那往事如烟,岁月流淌,红尘滚滚,沧海茫茫的半卷人生。一种莫名的孤独,伴着蚀骨的思念,萦绕在我的心房。一个人默默地端起酒杯,让醉梦解脱这愁肠千结,让乡愁化作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为淡雅的秋菊饯行,为傲雪的寒梅孕香。
记忆里,就在那一望无际的瀚海之旁,就在那风蚀沙埋的老屋边上,依稀游荡着小河、绿草、树木、田野、牛羊……。一群孩童,在沙滩上追逐,在小河中捉鱼,在荞麦花从寻蜂,在怪柳林里爬树……。校园中,蒙瞎、撞拐、打行头、捉迷藏、丢手绢、老鹞子抓小鸡、骑马杀仗,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钟声敲响,教室里传出讷格、好依日、果日兀、多日兀、塔兀、租日嘎、倒劳、耐么……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蒙汉合班的数数声此起彼伏,宛如长歌,余音绕梁。而今,和我一样,都消失在茫茫人海,不知所踪。或许,永远被横亘着的这条跨不过的岁月长河分隔两地,只有在这深秋夜梦里静静地回想。
我也曾渴望,让我倦怠的`心回到故乡的身旁,拆掉阻碍童伴约聚的高墙,站在故乡的身边,共赏绚烂的晚霞,金色的斜阳。用洗尽铅华熬一碗美妙的羹汤,祭奠村口那株历尽沧桑的风水老树。在袅袅的炊烟里,嗅着老屋里的佳肴美味,共叙往事,同品故乡陈年浓厚的酒香。人生无奈,思念一直在路上。童伴,成了握不到手的牵挂,故乡,成了到不了的远方。只能在秋的夜里,细细品味岁月赠予我的这份难以遗忘的感伤,还有按耐不住追忆往昔的凄凉。
流淌的岁月,催我日夜老去,飘落的黄叶,怎能演绎青春的华光?就让情到深处的我,用一汪秋水碾尽墨香,让缱绻乡愁的迷惘磐石,磨砺刀锋,在额头脸颊这块朽木上,刻满一生的繁华微澜和流年凋零,还有青葱花影与红尘沧桑。让那飘零的秋思、秋绪、秋愁、秋忧,伴着秋叶、秋风、秋雨、秋霜,迎着西坠的残阳,在天涯海角共醉梦乡。
一壶老茶的茗香,推醒了醉梦中的我,驱走了萦绕在秋梦里的苍凉。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目标越高包袱越重,愿景越美落寞越深,无所欲则无所虑,无所求则无所忧,淡然释怀,海阔天空。闲来听雨观云卷,无聊淡墨涂鸟虫,携孙学步吖吖语,重作无忧老顽童。在这个充满茗香的秋夜里,我终于多了一份淡然,多了一份释怀,第一次感受到秋天蕴藏的无尽唯美,第一次感受到随风飘落黄叶的温暖色彩。让我们怀着秋的心事,带着秋的真爱,去领略秋的大美风光,去品尝秋的醇厚芳香!
乡愁的散文8
高一那年我写了一篇文章《故乡的秋天》,里边是我自己想像的一个场景,说的是当我离开家乡若干年之后,面对萧萧落叶思念家乡秋天的事情。
现在回想起这篇文章不免有些矫情,有点并无愁意强说愁的意味,但是我知道那时候写这些样的文章是因为我迫切的希望自己可以离开那里,能有多远就走多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越来越舍不得离开那个小城,在外久了,总想回去看看。
以前无比想离开的地方,如今却依依不舍。我知道这才是一个人的心里路程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小城上学时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火车站,因为这里可以看到火车,在我的'眼里火车就意味着远方意味着我可以走出这个小小的县城,去我心里想去的任何地方。包括高考以后填报的学校,我都是能有多远就填多远,盼望早早的离开她。
但是在外边混迹时间长了,看了太多人情事故,遭受了太多来自外地人的白眼之后,这才发现那个小城才是最好的地方,她不会赶你,只会任你打骂,无论何时何地回去,迎接你的永远只会是敞开的怀抱。这就是家乡。
前几天看了中央电视台以前的一部财经节目《我从哪里来?》其中一期介绍了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的故事。
潘石屹来自甘肃天水一个很穷的小山村。作为一个身价几百亿的成功人士来讲,潘石屹也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风风雨雨,按理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轻松的撼动他了,但是他却说:他越来越离不开自己的家乡,随着年龄的增加,他回去的频率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看重自己的根基。 潘石屹说:只有回到家乡,回到这个开始自己人生事业的地方,看着家乡的风景,面对自己的下一步棋他才有勇气,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当初出发的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知道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地方,让自己疲倦的脚步得以停歇,无论这个地方是好是坏,是远是近,她都会停在那里给我们前进的力量和方向。最后用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结尾吧,以此怀念这位伟大的学者: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乡愁的散文9
乡村是我散文写作最厚实的根基,是我生命最初的源头,我用了全部感情把日渐荒芜的田园筑成了我最无法走出的梦乡。
——题记
岁月斑驳,轩窗玲珑。
诗一样清新婉约的婺源,以她秀美的姿态、婉约的气质让我心生一份爱到不能收的江南情结。当得知景德镇市作家协会与“景德镇在线”网联合举办一次百名作家“讲好景德镇故事座谈会”,并赴婺源观摩学习 “大型自然山水实景《我在老家等你婺源梦里老家》演出时,婺源,这个历代文人的精神家园,再次奢华而有质感地在我的心中流淌起来。
会议结束,天色已黄昏,我们一行即奔赴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
秋雨濛濛,江南的烟雨是美丽的,浪漫的,也是忧愁的,保留完美的明清徽派古建筑,烟雨中露出了它淡泊素雅、丽质天成的轮廓。一丝薄雾在村前屋后如白绢般萦绕,炊烟在白墙黑顶的马头墙后袅袅升起,粉壁黛瓦的古村落点缀在古树幽篁之间,宛如一幅恬静绝美的淡淡水墨画。一首田园诗就这样不经意地写上眉梢: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在缠缠绵绵的烟雨中,想象那份清幽的美丽,做着一生的江南烟雨之梦,真想给我一个梦里老家,梦里不再回首。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诗意的世界。
天街仿古,梯田花海,乡风民俗,还有温润的江南雨下的石板路……数不清的禅意,透出旧时光的痕迹,还有什么比这更诗意的呢?!
想起自己为了生计困顿在城市中,已经很久没去田野里走过了,但我始终没忘却少年时代在田野里的劳作和嬉戏,没有忘记月下追逐流萤赶好几里路的辛苦和欣喜。“半壕春水一成花,烟雨暗千家”故乡,永远伫立在灵魂深处。我想我被投入这苍茫的天地间,也许就是为了与这种宁静的慰藉偶遇吧。
今夜,穿过湿漉漉的石板路,沉迷,恍惚,只想把自己写进烟雨中,写进文字里,把伤感的美丽散落于如烟似雾的雨中。不去梦想着邂逅结着丁香愁怨的姑娘,而是想让连绵的秋雨带我走进大型山水实景《梦里老家》的演出现场。在这里,什么荣华富贵,都恍若烟尘,什么恩爱情仇,都一笔勾销。
由上海翼天集团斥资2.3亿元倾情打造的实景田园风光《梦里老家》凭借自然山水的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融合当前最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以目前最先进的大型可移动舞台技术,展现“隆隆而来”的环绕声响和“从天而降”的光影效果,再现古代诗词歌赋所描绘的“梦中家园”。演出中融入了具有婺源特色的徽州传统文化和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徽州、梦中的婺源,实现心灵上的回归。恢宏的气势,唯美的.情节,将“乡愁”和婺源的四季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台融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于一体的视觉盛宴。
实景现场,巍巍青山下,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伫立在远处,清清的浣衣池,恬静的荷塘,幽长的石板路,肃穆的古樟……低影垂怜,幽幽勾起人对地域故乡的思念,对精神家园的眷恋。一场“雪韵”拉开了演出的帷幕:漫天的雪花飘过黑瓦白墙,母亲忍着离别的悲痛撵孩子走上经商的路途,孩子一步三回,遥望家乡,不见母亲冒雪远眺的身影,只闻到雪中红梅送来的缕缕暗香……
整个演出气势恢宏,情节跌宕,分雪韵、枫韵、荷韵、蝶韵四部曲。
枫韵——红叶记录了少年与少女朦胧的情思,见证了五百进士衣锦还乡的历史;
荷韵——年轻的农夫想娶美如小荷的姑娘,一个种田人用五千年墨香推开荷香荡漾的洞房;
蝶韵——无边无际的油菜花让天下人眷恋,蝴蝶飞舞着梦里老家的悠闲,诉说着梦里老家一个个美丽的寓言。而我唯独记住了“雪韵”,记住了故乡母亲的凌寒守望。这些文化记忆,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共鸣,只有引起人强烈共鸣的,才能真正做到文化传承。
人们只看到富甲天下的婺商,却看不到他们漂泊异乡对家乡的守望。他们的祖先在某年某月游弋到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有过战争,有过饥荒,洪涝频繁光顾,天灾人祸不计其数,王谢旧族一样逃不脱没落的命运,也许并非一直现世安稳,经世经年的静好。他们世代劳作,走出去,又回来,无数个打拚的夜晚,浊酒一壶,望窗前明月,刻骨的思念化作一行清泪悄悄滴落他乡。
乡愁,深藏内心的一个温暖而忧伤的词语,无数次涌上他们的心头。
这么多年,我心中的乡村是寂寞的,色彩斑斓的村庄一直生长在童年的画面里,随着时光的逝去,她已斑驳得面目全非,所谓“清晨爬高山巅顶,烹煮打扫,午后读一本书,晚上在树下喝酒聊天,直到夜色和露水清凉,醒来时,我尚年少,你未老”,只是一种诗意的想象。大凡有过背井离乡的经历的人,故乡一缕炊烟,一声乡音,都会勾起对家乡亲切的怀念和浓浓的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里说:没有乡愁的土地是苍白的,没有乡愁的国度是缺少根基的,乡愁是无以排解的愧,是风尘不变的情。一个失落了乡愁的人,一定会失魂落魄无家可归。 今夜,在这里,在婺源,在梦里老家,面对大爱如梅的母亲凌寒守望,我灵魂深处的思乡之情顷刻被打回原形。
漫天的雨丝打湿了舞台和演员的衣襟,也淋湿了我们浓浓的乡愁。走出演出现场,华灯闪烁。想起20世纪初,面对俄国当时工业对峙乡村,破坏对峙自然的境况,叶赛宁 发出了“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的慨叹。今天,面对古老而又崭新的梦里老家,我们不做乡村最后一个诗人,因为还有田园未芜,因为还有故乡可归。
你听,香樟树上的青鸟唱歌了。
你看,老家婺源的枫叶红了。
你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乡愁的散文10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到我的第二故乡----横峰县葛源石桥:看梯田新景,赏乌石头美景,其游客络绎不绝;在泉湖塘垂钓,到月光洲荡舟,旷野策马于杨家村,其游人如织,据不完全统计,“五一”小长假三天来横峰县的游客也多达8万人次。
春天已接近尾声,初夏接踵而至。我的第二故乡---横峰县葛源镇石桥村的山樱落了一地,大片的紫云英刚刚开始盛放。位于横峰县北部山区的葛源石桥,已有近几百年的建村史,现有村民1300多人。石桥村庄四面环山,因地势陡峭,常年温度比横峰县的城区低不少,又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就连一些葛源当地人尚不知道葛源石桥梯田有如此之美。葛源石桥的气质古朴、干净、安详。一条葛溪河将石桥分为两边,横跨溪上的拱桥和石板桥又将两侧的民居连接起来;房屋多是粉墙黛瓦,沿着溪水和山势错落有致地排列;有村民倚着屋子闲聊,土狗则懒洋洋地缩在主人脚边;灶台的窗户里传出饭菜的香味,门口的竹筐里摆着自家做的麻糍。
众所周知,去年以来,横峰县依托丰富的“红、绿、古”三色旅游资源,围绕“以红推绿、以绿助红”的旅游发展总思路,围绕“一核一线四区”战略部署,大力建设“秀美乡村、幸福家园”,集中发现了一批全县各地的名木古树、民宅古居,以及山水、梯田、巨石等奇观,深入挖掘红色经典、古色文化、绿色生态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快餐饮、民宿和农家乐的建设,打造“红色经典、绿色乡村”旅游品牌,千亩油菜花、千亩莲花、万亩葛根、万亩果蔬等产业基地,成为新的绿色景点。
为我们所知,葛源石桥的乡间绿道曲径通幽,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人居环境优美整洁,村风民风文明和谐,这是人们对葛源石桥的第一印象。随着横峰县委、县政府打造“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建设步伐的加快,这座与上饶灵山相毗邻,曾几何时“养在深闺人未识”,宛如小家碧玉般的葛源石桥梯田,如今渐渐声名远扬,成为广大游客市民自驾旅游、踏青度假、寻味乡愁的好去处!
你看!葛源石桥自然景观神奇俊秀,红色省会---葛源镇的红色文化历史资源底蕴深厚,文化积淀厚重鲜明,千年梯田坐落于其中,美丽的前山瀑布犹如从天而降。然而,多年来,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去年以来,横峰县葛源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秀美乡村、幸福家园”的号召,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特有的山、水文化,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如今,可以说,葛源石桥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本。让人们看得见石桥梯田新景,品得了美丽的乡愁!
横峰县“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不仅改善了石桥村的生活环境,还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致富。村民们既能成为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或是服务员,又能兼顾家里的老人和农活,生活成本降低了、收入提高了,生活幸福指数提升了。截至目前,葛源石桥村已培育发展家庭农场14家,农家乐34家,民宿床位150张。今年以来,1--5月份接待游客6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亿元。
是啊!我国的旅游已进入全民化阶段,人人既是主人、又是游客,张开双臂,拥抱大众旅游新时代吧!通过四季花海,老百姓都尝到了甜头,主动提出要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乐”的喜人景象。村民自愿以低价将自己核心区梯田流转集体种花,在过去的基础上扩大种花面积和品种,不同地块种上了不同的花种,做到四季有花,游人往来频频。今年“五一”小长假,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带旺了葛源石桥村的人气,也带来了财气!葛源石桥村的壶口岭农家的老板娘张华英说起自家农家乐的经营情况,笑得合不拢嘴:“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时,我们农家乐推出了套餐招待游客,效果很好,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服务质量。”张华英说,和往年的情况真的不一样了,只要花开不败,相信横峰县旅游业发展会越来越好!
乡愁的散文11
今天走在拥挤的街道上,看到人们纷纷拿着月饼礼盒,水果礼盒,坐在车上,匆匆往家里和亲戚家里赶去,
到处一片繁忙的景象,中秋节来了,人们都在忙碌在各自的生活里,卖礼品,送礼品,收礼品,忙的不可开交。
在车站里的人们也是匆忙的拿起礼品行李往家赶,因为中秋是一个家的团圆的节日,
赶在中秋之前回家,就可以过一个团圆的全家节日了。
亲爱的你,回到家没,看到家人没有。如果中秋回不去,就是一种乡愁。
记得小时候就学过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先生的乡愁绵延情浓,一张邮票,一艘轮船,一汪海峡,也载不动那些乡愁,
故乡的明月照四方,先生却不得回去看,中华乡愁变成一种情节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人,只要明月升,必定会想起故乡。
记得小时候,我们有一个四间的瓦屋和两间平房的家,还在院子里架起树枝篱笆,八月十五那天,在院子里摆上一些芋头豆角花生和月饼,恭敬天神,那天晚上,一家人团聚桌前,讲起嫦娥和玉兔,月宫的故事,那些纯朴的生活,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里,
那些过往满满家和故乡的味道。
明天赣榆的明月就会照耀赣榆大地,月亮上将洒下晶莹剔透黄黄的月光,
赣榆的一切都染上了神奇的`月色,在外地的赣榆人们,记得一同看那尊明月,因为天涯此时,月亮共圆,故乡的明月也很好看。
明月会懂得那些在外拼搏的人们的辛苦的,值此中秋佳节之际,
祝大家团团圆圆,中秋快乐。
乡愁的散文12
在江西丰城市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宋家村,村子虽不算大,只有四五十栋房屋,二百多口人,但那儿的天很蓝,云很白,水很清,宛如一幅优美的江南山水画。那儿的人很善良,很淳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祥和的生活。那儿就是我的家乡,我心中的“桃花源”,我梦里的“迪斯尼”,我人生的“根”。我虽然打小就随父母到县城里上学,而后在外当兵、工作,很少回宋家村,但心中无时不刻地思念着那可爱的家乡,留恋家乡那片天,那片云,那片热土,多少次趟过记忆的长河,多少回穿越时光的隧道,在梦中与家乡相会相拥。
我思念宋家村是因为那儿有我的根,我的梦。那幽静的老屋留下了我蹒跚的足迹,那清澈的水塘留下了我光屁股的身影,那热闹的晒谷场留下了我稚嫩的笑语,童年的快乐和幸福永远定格在那片灵秀的小山村。儿时的我是一个淘气包,爱唆使小伙伴跟我一起上树逮鸟,下河抓鱼;爱忽悠小伙伴,讲一大堆城里的故事;爱显摆出风头,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在村里耀武扬威,惹得小伙伴们羡慕嫉妒恨,就这样宋家村依然对我呵护有加,每当我回到家乡,它就会伸出粗壮的双臂,敞开火热的胸怀,拥抱着我这个游子疲惫的身躯,给予我安慰和温馨,使我那颗躁动的心在家乡的怀抱里瞬间安静下来。
我思念宋家村是因为那儿有一种天然的美,淳朴的美,毫无雕琢和粉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就像《桃花源记》里所说,既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乡村风貌,又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山村美景。尤其是在稻谷成熟时,那金灿灿的稻穗就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在风中摇曳吟唱,撩起大人们的丰收喜悦,唤起孩子们的美好憧憬。我最喜欢那缓缓升起的袅袅炊烟,犹如一抹云雾,淡淡的轻轻的,而且还带着辣辣的诱人香味。“谁不说咱家乡好”,这也许就是一种家乡情结。
我思念宋家村是因为那儿的人们民风淳朴,性情憨厚,虽说不上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但也是乡里乡亲,真诚相待,若那一家有事,全村人都会主动过去帮忙,所以村民们相互借桌凳、碗筷、油盐甚至鱼肉,都很随意。串个门吃个便饭也很寻常。记得我弟弟有一次掉进厕所里,按当地习俗须吃百家饭才可消灾,于是村里人都盛情邀请弟弟去他们家吃饭,那股发自内心的真诚现在很难再现。宋家村里的老人很少出远门,许多老人甚至没去过县城,没见过火车飞机,奶奶就曾问我:“现在是谁当皇帝啊?”可见那时的山村还是很封闭的,当然封闭眼界的同时,也将善良、淳朴封闭在小山村里。
我上学时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回宋家村,在奶奶的身边尽情享受“心肝宝贝”的日子。当兵后就很少回去,再后来就是每年清明节期间回去一趟,祭奠长眠在那儿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虽然回宋家村不多,但每次都能感受到村里的一些变化,觉得宋家村似乎渐行渐远,模糊不清了。
起先是年轻人一个一个地走出山村,有的打工,有的求学,有的做小买卖,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过去鸡犬相闻、生机勃勃的景象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一栋栋二层小楼在老屋的后山上拔地而起,此时给人的感觉是村民有钱了,生活好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理想实现了。可是回头看看那些充满历史、满目沧桑的老屋,已是十室九空,它们正在顽强而悲愤地与风雨搏斗,与岁月抗争,尽力维护自己的尊严,期待主人的回归。可它们哪里知道,主人已彻底忘却了它们,抛弃了它们,因为它们已失去存在和利用的价值。
后来是有钱的没钱的都到不远的乡镇上建房买房,纷纷离开了生尔养尔的宋家村。其实乡镇也不大,只是交通方便一些,生活舒适一些,来往的人员多一些,挣钱的机会多一些,具有较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村民的大量外流使宋家村很快变成了空心村,只有五六户无钱无力又无心的老弱病残者坚守在那里,整个村子一片凋零和幽静,白天难见几缕炊烟,晚上难见几个人影。那一大片老屋终究抵御不住风雨的敲打和野草的蚕食,大部分都倒塌了,化成了沃土,回归了自然。而那些新建的小楼则是铁将军把门,一堆灰土,一层锈迹,一片野草,可怜它们没享受几年的热闹辉煌,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慢慢终老而去。
再后来就是一些怀有叶落归根情结的人士,自发地集资修建了一条直通宋家村的水泥路,翻建了一座祠堂,并计划着回村建房养老。可能他们意识到,他们的'祖辈在那儿,根在那儿,归宿在那儿。这两年我似乎感觉到些许乡情的回归,如春节期间,各地的游子都会回到家乡,在祠堂里欢聚一堂,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声说笑,也只有那几天,宋家村才显得生机勃勃,可这短暂的热闹,表面的回归,能支撑宋家村多久?能逆转它消亡的趋势吗?能再现它的辉煌吗?
最近我回乡时特意看了看那片老屋,想不到眼前却是一片绿葱葱青幽幽的草木,而老屋则消失得无影无踪,是化成了青烟?还是变成了泥土?怎么没留下一点痕迹?我顿时涌出一股“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真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乡愁似乎有些苦苦的。
宋家村正在走向消失,这只是成千上万的自然村消亡的缩影。据悉,十多年前我国有360万个自然村,而在20xx年至20xx年的十年间就消失了90万个,平均每天消失240多个,而且还在不断地加速消失。
其实自然村的形成就是一个文化聚合的过程,历史沉淀的过程,自然发展的过程,它就是村民的家,历史的根。过去自然村消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生态破坏、战争毁灭等,而如今自然村消失则主要是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和农民的主动放弃。城镇化让许多自然村变成有名无实,农民的主动放弃则让自然村变成空心村。据统计,自然村的消失主要体现在:劳力外流的占64。8%,务农减少的占64。4%,外地上学的占52。7%,迁移合并的占34。1%,再全国加上城镇化已达51%以上,这就意味着自然村的逐渐消亡是大势所趋。
有人说,自然村的消失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摆脱落后的社会地位和贫穷的生存环境,对农民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自然村的消失就是农民经济地位和社会身份的变化。
也有人说,自然村是长期而自然形成的,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社会关系,反映了当时当地发展的轨迹,因此自然村的消失必然伴随着社会的转型、文化的割裂和寻根的担忧。
还有人说,自然村是国家的最基本单位,村落的变动就意味着基础的变动,村落的消亡就可能使农民失去退路。据调查显示,对自然村的消亡,16。1%的人是好事,33%的人认为不好,50。5%的人认为看不清,可见大多数人是持不看好的态度。
我觉得自然村的消失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上讲,一方面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必然造成一些自然村的迁村合并或撤村进城。另一方面有的自然村生存环境恶劣,理应在政府的帮扶下搬迁改善。主观上讲,有些自然村并非受城镇化的挤压,更非生存环境不好,而主要是农民的主动放弃,宋家村就是这样的。按说宋家村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都不错,青山坏绕,绿水常在,而且离乡镇只有两三公里远,是一个很好的宜居乡村,可如今在城镇化和打工潮的猛烈冲击下,村民们不惜抛弃村里的老屋新房,义无反顾地涌向城镇,试图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身份,这也许就是人的本性和社会潮流。
看着那正在衰落消失的宋家村,以前那种“暖暖远人树,依依墟里烟”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是“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徒增浓浓的惆怅,深深的忧伤,美好的回忆犹如一缕炊烟,随风消逝在时间的隧道里。对我们这些游子来说,则是一种归属感的消失,一种自我的迷失,一种乡情的退化。
现在时兴寻根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乡愁。诗人余光中在《乡愁》里说得好,“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我的乡愁是什么?是那片老屋,老屋前的水塘,老屋后的青山,老屋里的温馨。是那帮小伙伴,以及他们的善良、淳朴、真诚和友爱的情谊。是老人嘴里讲不完的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是挂在墙上的已泛黄的亲人照片,是一页页翻不完读不完的儿时回忆……,如今这些已经成为过眼烟云“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我顿觉我的乡愁似乎正在失去“根”的支撑,“源”的滋润,变得有些涩涩的。
岁月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没有终点的列车,不断地有人下车也不断地有人上车。宋家村终究是要下车的,我只能把美好的回忆记在日记里,把涩涩的乡愁藏在心里,向宋家村挥挥手——我会经常来看望你的,因为你是我的故乡,是我的根。
乡愁的散文13
小年过后,家里关于过年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忙活完毕。其实,也不外是打扫下卫生,此外便是置办下年货。年货实际上也不用太过操心,因为现下不比过去,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也有的卖。我记得小时候过年,还真的需要好好盘算盘算,除卫生大扫除外,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爹娘还着实需要好好斟酌掂量:肉割几斤?鱼买几条?杀哪只鸡?尤其儿女们的新衣裳,既要好看,更得结实……都需爹娘掂量盘算,问题是,到腊月二十六最后一个集市过后,就算有钱,也没处买了,因大家都回家过年了。所以,所谓“忙年”,那是真的忙。
家里的卫生打扫完毕后,一下子有焕然一新感觉,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到处都是一派井井有序、锃明瓦亮气象,年味,似乎一下子就冲将出来,不禁有些欣喜。然而欣喜之余,心里转而又无来由添了一丝惆怅,这是种没着没落的感觉,就象是胸中的这颗心被吊在空中落不到地一样,惟一片空荡荡感觉……
昨天外出一趟,出去时穿过校园,见往日总是熙熙攘攘的路上,此刻几近没了行人,惟一派寥落清冷景象。见此,突然意识到,学校已放假,学子们都回家过年了。回转时,见教室和图书馆也是静悄悄的清冷,此时,己近黄昏,往日,这些地处,早已是灯火通明。
回到家时,这寥落清冷的气氛仍存于心,在屋里转悠着无事可做,无聊中最后转至窗台前,趴在刚被擦抹一新的窗台上,双手托腮,看楼外万家灯火,看马路上车流不息发呆。发呆中心道:“这些车辆都在各回各家,都在各自回家过年。”这样想着,思绪不知不觉就随着车流想到车站:此刻,车站里一定客流如潮,手里拎着各色包裹,包裹里装着各色年货,男男女女,大人孩子,皆都行色匆匆,行色匆匆地在往家赶,赶回家过年……“鸣!”仿佛听到一声火车长鸣,“汽笛一声肠已断。”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六,早些年前,这个时候,我也是这回家潮中的一员,因为那时候我也有娘,所以,一定也是随这男男女女之中回老家看娘,回老家过年。在回家路上,心里几多热切,几多期盼……现在想想,那时侯真好,有盼头,盼着回家过年。
而更早些的那些年里,那会儿还是儿时,这个时候,年味早已到处都是了。
父亲炖的一手好鸡,每年过年都炖。虽然说不出父亲炖鸡到底怎么个好法,但在那些年里,一直把这当一个盼头。那时节,是每年腊月二十之后的某天,父亲都会亲自炖次鸡过年,炖时,从宰杀、退毛直到热腾腾出锅,父亲一直都很认真在弄,而且不许别人插手,这其中的道理,或许没有其它,不过是这“好鸡"的功劳,父亲想一人独占而已,我此刻这样地想,想时心里就觉一阵温暖。当然,最忙的还是母亲,张罗我和哥姐们过年的新衣裳,可能是个大头,可能踏进腊月门就得盘算,要省钱、要好看还要实用结实,都要盘算。可能我的新衣最好打点罢,毛孩子结实就好,毛病多的是几个姐姐,这就难了,一会这样,一会那样,到年根能都弄好就不错了。
忙年,母亲另一个大头是蒸年糕和大饽饽,据姐姐们说,母亲蒸年糕和做大饽饽的手艺最好,是真的好。所以,每年此时,都有邻居来请教,有时忙着自家的,还得去邻家帮忙看看。然而,在我的印像里,母亲的好手艺,大约并不怎么关心,倒是到了腊月二十五六之后,年糕与大饽饽蒸好后,家里的伙食好像陡然提升了一个档次,再不必顿顿都吃烀地瓜,贴饼子了,这印像却记得牢靠。因为虽然大饽饽要留到正月里吃,但年糕却是取代了玉米面贴饼子上了饭桌;此外,大白菜炖豆腐、粉条还有肉,也成了经常。虽然,那肉被母亲切的薄如蝉翼。
说到肉,小孩子们也会常常论及。
“我愿吃白肉,白肉香!”
“我愿吃红肉,红肉不腻!”
“我都愿意吃!”腊月里,近年前,小孩子们凑到一起,常谈到吃的。
我记得进了腊月门不久,小孩子就放年假了。放年假,不像其它的'假,还需上山下地帮家干活,而是放了假就真没事了,就可以光玩了。好孩子或许会偶尔坐家里写会作业,但大部分大多时是在外疯跑,跑累了是聚一堆吹自家的年货也是常事:
“今年俺家割了五六斤肉,还有鱼。”
“今年给我做的新袄,我妈说那布两块多一尺,可结实了。”
“切,俺姐今年的新袄,是俺妈上烟台割的布,更贵!”
“俺爹今年给我买了四十多个大花爆仗,还有三挂小鞭。”
……
现在想想,都是快乐的时光。
如今,父亲早已故去,他每年亲手炖的好鸡,也早已成为久远的记忆;母亲虽比父亲去的晚些,但也离去好些年了。此时此刻,我立在窗前,看外边万家灯火及这马路上的滚滚车流,心里在拼命回想那“炖鸡、年糕与大饽饽”的味道。同时,我还惟想保持一颗恬静的心,并于这心境中淡淡说一句“没有了娘,也就没有了家。而且,这此后,这时节,我怕是要永远立于这窗前,看这万家灯火,看这车流不息和看别人回家过年了”的话。
乡愁的散文14
一场春雨刚收住了雨脚,太阳就从云的缝隙间撒下些薄薄的阳光。风又跑了来用它无骨的大手将那丝阳光掳走。我从街头走过,想这一场春雨会落尽了杏花,睡醒了海棠……
岁月低处是深深浅浅的墨痕,谁执笔画下这软香轻红、寒烟叠翠?这里成排的白玉兰的花朵儿素雅如诗挤满了枝头。
我正凝视着这一树树繁花,远处有音乐低吟浅诉,那音符如水流淌到了人的心底,有一抹哀愁突然被它带起紧接着迷漫了胸腔。
我仔细听,是《二泉映月》!当这四个字刚从脑海里跳出,我便想起一弯月亮和一个颠沛流离的背影,这音乐是一个人的孤苦无依和浓浓的乡愁。
我寻着音乐走了过去,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石阶上拉着二胡。他的身子前倾、侧身,低头又仰首……他拉出来的《二泉映月》抑扬顿挫、戚戚哀哀使看着他背影的人也心生悲凉。这时夕阳刚爬上天空,雨带来的寒意还在。
我站在他的身后听他拉着《二泉映月》想到如水的`月光和浓浓的乡愁;想一个人怎样走过无依的岁月?想这世间有多少人被肩头承负的乡愁压弯了腰。我甚至想他会不会也是那个走过石桥、走过如水月光却走不出自己心底乡愁的人?
我想起朋友离开西安时发信息告诉我:‘一路向南’,她竟不舍得用‘走’或者‘离开’。当夜晚月光照着她的窗时,她被乡愁困扰,这些年她学会了吸烟!她说有想家想得厉害的夜晚单曲循环播放《二泉映月》,听得她泪流满面,嚎啕大哭!
也有的夜晚朋友发信息非让我站在窗口望月亮,而她就站在异乡望着月亮。我们用微信消息互相描述眼底所见的情形,那时黑夜其实一无所有,泛滥的是浓浓的乡愁。
老人的手突然停止了动作。‘我的琴声呜咽……‘海子的诗句突然在我耳畔响,是风眯了他的眼睛还是泪水的缘故,老人用手揉着眼睛。这《二泉映月》听起来极苦,我每每听来常常红了眼眶更何况一个有着乡愁的人呢?
老人起身背着他的二胡走进了春风的袍袖里,黄昏归他、孤寂归他……
昨日朋友还让我用文字为她描述春雨后的终南山,我的思绪却凌乱不堪,只写了一段话:“终南山不知疲倦的青着,有日月为它掌灯,有风雨为它作画。一场春雨以后,它必以洁白的云朵儿做了美丽衣裳,云朵儿随风在山腰上飘着倒似山的裙袂翩然。村庄前成排的白杨翠绿着叶子,几只燕子来回穿梭过那些树木似乎是为了一窥山的背后还有怎样惊人的美丽。”我知道她想慰藉自己的乡愁,我仅能以这段苍白的文字送她!
风大了起来,这春天突然就寒意料峭。当别人的乡愁从我心底经过的瞬间,我的春天冷了。这时天上有了几颗稀少的星子。
乡愁的散文15
如一坛经年的陈酿
尚未轻启朱唇
在一抹氤氲的香里
只轻轻一嗅
便醉了心魂
轻倚着季节的余韵。
撑一把绣花伞,在细密的雨线里轻移碎步。
——文:篱落疏疏
漫步在那条风景独好的河畔。一株株温柔的柳,着一袭翠绿的衣,与风共舞。那些轻浅低语,绯红了岸边茶花的颜,胭脂般妩媚。
是谁轻起歌喉,便落了季节满怀的清愁。
无法拢起一袖轻舞飞扬的离情,只能任其点点滴滴碎成一地的雨珠。
空气里,划满了湿润的痕。真想,掬一缕故乡的阳光,别在衣袂。
淌过这个季节无法躲避的潮湿,怀念阳光温暖的味道,更多的是怀念故乡的情思。
是时光在眼尾处开成一朵雏菊的姿势,还是流离的思念憔悴了容颜?
终于明了,是离人渐行渐远的步履,是日复一日的牵念,酿成一杯故乡的酒。
擎在掌心里,就着一颗心的虔诚,细细饮下。
怀念故乡,念到深处,唯有在字里裁一片纯白的棉,听一曲理查德的.乡愁,溺在那抹柔美而又恬淡的忧伤里。
空气里盈满了草香与花香的气息,泥土也散发着一种清新的味道。
一树一树的花开,和着微润的风,和着明亮亮的阳光,舞成故乡最美的四月天。
如此,如何不念?念着的欢喜啊,始终都在。
终究是江南,烟雨绵绵。
结着一怀化不开的心事,绕成指间一朵青涩的莲。
宛若临水而立的一位韶华女子,低眉婉转轻歌。歌里歌外,是一曲诉不尽的离殇。
斜阳小桥,流水亭台。似乎都沾染了凄美的底蕴,迷离着一抹漾不开的情绪。
声声慢里,听尽夜雨敲窗的绵柔。如水的夜曲,终不能消去眉宇间日渐丰盈的惆怅。
如此,方知晓,再怎样美丽婉约的江南,始终是悬在梦里的那祯水墨。
而故乡,是铺满心底所有空间的柔情,是那片红艳艳的锦缎上绣着的相思。
温一壶乡愁,拈几缕故乡的回忆,就着浓郁的思念,在音乐里慢慢独酌……
【乡愁的散文】相关文章:
乡愁的散文07-29
乡愁的散文(必备)07-29
散文欣赏:明月乡愁09-10
留恋与乡愁抒情散文08-09
乡愁之愁散文欣赏09-18
乡土 乡情 乡愁散文欣赏09-20
乡愁的散文15篇【精品】07-29
关于乡愁的经典散文诗歌09-04
六月,乡愁的季节散文02-04
席慕容散文乡愁仿写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