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散文[推荐]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散文1
一夜静眠。
天刚蒙蒙亮,还在睡梦中,听见窗子外面的扫帚声,以及梧桐树上翠鸟的啾啾声,间或几声小狗叫。睁开眼,已不见母亲,她一定是扫了前院,又扫后院了。
赶忙起身,来到后院。母亲见我,笑问,是不是吵着你了,我放轻些,你再睡会儿,平日里既要上班,还要忙家里,早出晚归忙忙碌碌的,难得清闲,想睡的话,再回房里睡会儿吧?
我笑着说,睡好了,昨晚睡得很香,很踏实呢!
正说话间,父亲怀抱一大捆艾蒿进到后院来。艾蒿的叶子碧绿清透,带着一层薄薄的、亮晶晶的露水。我一瞅,他的鞋子和腿脚一圈湿漉漉的,几块泥渍沾在鞋子和裤脚,很明显。
割艾草,这是每年端午父亲必做的一件事情。他知道,沟边哪一处的艾蒿长得最旺,杆最粗,叶最绿,香味最浓郁。每一年的`这一天,都要抢个大早去割头镰的。父亲说,去晚了,露水被打掉了,就不灵验了。
听来很俗气、很迷信的一句话,却让我心生很多感怀出来。是哦,他们这种敬畏神灵的举动不是一天两天了,比如母亲隔三差五做顿改样饭,总要端上第一碗,很恭敬地给门口的土地爷洒些汤汤水水,嘴里还要念叨,土地爷你莫要嫌弃,多吃几口,多保佑,好让家里的麦包多打几斗麦子。父亲也是,碰上村东头的娘娘庙墙面开裂或刮风漏雨了,总是带着五伯几个,扛起铁线,拾起瓦刀,糊墙缝,铺顶棚,换新瓦,填砖头,修修补补,不遗余力。到后来,家里盖新房,我和妹妹出嫁,弟弟娶媳妇,甚至后院那棵老槐树要挪个窝,都要找人占卜一回,听人家眯着眼睛,掰着指头掐算,那天宜嫁娶,那天宜出行,那天宜动土,一点都不马虎。不谙世事时,我曾对他们这种举动不屑于顾,后来,渐渐习以为常,也顺其自然了。
父亲开始整理艾草了。他将艾蒿放到地上,去掉杂杆碎叶,分成一把把,拴在前前后后的门楣上,甚至后院猪圈的砖墙上、柴棚敞开的檐角处,也随手挂了几串。然后,把剩下的拿到平房二层楼梯拐角的干净台阶上,阴干。父亲说,过些日子,让母亲将艾蒿的干叶子碾成粉末,包好,和着酒,点着了,擦拭腰疼,腿疼,挺管用!
北方的端午,除了家家户户挂艾草、吃粽子和给孩子们戴香包之外,并无其他讲究。前几日给母亲打电话时,她和父亲不是在桃园里套袋子,就是给瓜田里的秧苗打尖,忙碌的很,端午的粽子肯定顾不上做了。于是,我叮嘱母亲,注意身体,慢些干,城里粽子很多,豆沙的,枣泥的,黄豆的,还有水果味的,到时我会送粽子和绿豆糕回去的。
这个端午,弟媳,侄子侄女,还有我的父母,一家人围着桌子,早饭吃得乐融融的。除了母亲熬好的玉米粥,凉拌的乡野菜,自然少不了我买回来的粽子。一只只粽子被剥开,白生生的米粒,绿生生的豆子,红丝丝的甜枣,一缕粽香,一片笑声,溢满了不大的庭院。
侄子侄女渐渐长大,已不习惯戴花鸟虫草的香包,但对佩戴彩色丝线的五彩绳,并无拒绝之意。尤其是侄女,手腕上,脚踝处,缠满了一圈又一圈,满脸像绽开的花儿一样。我谆谆告诉她,你是小学四年级了,该知道端午节里挂艾蒿,戴香包,吃粽子的来历吧?
她能牙利齿地告诉我,老师讲过,书上也有,当然知道。
嗯,那就好,姑姑告诉你,戴着这些,一定要懂得,这是家人的一份牵挂和祝福,要记得,好好生,好好德,莫要辜负。
聪明伶俐的侄女想必懂了,使劲点点头后,又甜甜地笑了。
端午散文2
如果说现在集市上最畅销的食品,那一定是粽子!不错,现在已临近端午,各种相关的物品也已经摆满货架。
说起端午,首先想到的便是“纪念屈原”,还有“纪念伍子胥”、“纪念娥皇和女英”……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无论端午的起源如何,端午的习俗却是约定俗成,千百年都未曾改变;吃粽子、插艾蒿、喝雄黄酒。划龙舟……
也许是端午节发源于江南发展在江南!所以,选择在江南体验端午的热闹氛围,一定是一个睿智的选择!
江南的女子心灵手巧;简简单单的五根彩色丝线,随便的几个穿针引线,就能编制出精巧别致的香囊、荷包以及一些各式各样的小配饰!制作香甜可口的粽子,也是江南女子的拿手技艺!从艾叶的选取到棕陷的调配,除了要遵循一些传统的方法,更需要这些江南女子的勤劳;选择包粽子的艾叶必须采摘早晨略带露水的新鲜艾草;然后棕陷也要头天晚上早早做好,晾上一夜……
当然,说起端午节粽子,一部分人会一下子想到集市中出售的琳琅满目又包装精美的成品!不可否认,现在人们工作繁忙、生活压力缠身,到市场超市买一些成品的端午粽子回家:既简单又实用,所以他们选择……另一些人恰恰相反,正是平日工作生活的压力太大,他们才选择在端午节亲自下手:选艾叶、装糯米、加入各种时令的果脯,虽然形状各异、包装略显丑陋,但融入其中,亲身参与制作的过程,以及食用自己亲手包制的粽子,其乐融融,这也绝对是一种释放压力不错的方法!“这其中也不乏平日‘不沾阳春水,不碰锅碗盆’的男士,甚至是来这里旅游的老外”!
端午节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习俗,就是“饮雄黄酒”!说起“雄黄酒”,不能不提一个动人的爱情传说:端午佳节,白娘子误饮雄黄酒,现出原形,吓倒许仙。白娘子不顾性命危险,上天庭,盗仙草;入地府,追魂魄……相信这个故事也是江南端午最美丽动人的一笔!据说饮雄黄酒可以驱邪避害,带来好运!俗语说道,“饮了雄黄酒,厄运都远走”、“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端午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南的不少地区还盛行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虽然大部分风俗习惯缺乏科学理论,但能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这个季节想必正是新鲜荔枝上市的时节,晶莹剔透的果肉一定会招惹不少食客!”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想必在这里一定不会“快马加鞭,扬起滚滚尘土”,只为那一口新鲜的荔枝。多雨江南是荔枝生长的乐园,随处都可找寻大片的荔枝林,信手便可摘食。据说,荔枝有养颜的功效,因为江南的女子经常采吃新鲜荔枝,所以日久天长,自身的面容也会像荔枝一样——细腻水灵!
与豪迈粗犷的北方相比,江南多了一份细雨无声的缠绵;多了一份小桥流水的幽静;多了一份才子佳人的柔情……江南更懂得浪漫!身着花红柳绿的江南女子:风姿绰约、步履轻盈,撑着油纸伞,轻摇团扇,静静地站在江旁岸边,嘴角微绽,皓齿轻启,含情脉脉的注视着江中的“弄潮儿”此时,即使岸边的江南女子默不作声,对水中的健儿,也会是最有力的呐喊、加油……哪个木讷的.小伙还不用力展现?
“划龙舟”,也是端午节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目!也许是这里多江多湖,纵横交错,到处是水,满眼是河;也许在这个热闹的节日,江南的男子也不能“袖手旁观”,他们也要参加进来!一条条“水龙”在眼前疾驰,像一支支离弦的快箭,呼啸而过!在这里,可以看到温婉静谧江南展现出的另一面。“万帆竞技,百舸争流”,那些年轻英俊的小伙正在用力的划动船桨,浑身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这一刻,他们可以尽情释放激情!
在参与“划龙舟”的队伍中,并没有所谓的“会划与否”:久坐办公室的白领、稚嫩的顽童、以致一些上些年纪的老叟……大家重在参与,可以亲身融入其间!平时大家都生活在压力从中,身心的疲惫很难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如今,恰逢端午,“划龙舟”绝对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既可以释放压力,又可以在不觉间增强体质,还有,重要的是——在这炎炎的夏日,燥热的肌肤可以与水亲密接触,冰爽一夏!
端午的江南,让人迷醉!这里不仅有妙趣横生、亲自参与的娱乐活动,更有香甜可口的果品佳肴。在这里体验端午的“味道”,一定会感到不虚此行!江南多水,夏日世人喜欢戏水,端午的活动更少不了水……凡此种种,端午选择了江南;江南也包纳了端午!所以,江南的端午更显风韵!有时候,仿佛只有到了江南,体验一回江南端午,才可算得上真正过了回端午节,江南端午,最有“味道”!
端午节如果少了江南的滋养,一定会丧失活力;江南如果没有了端午的装扮,也一定少了份生机。江南的端午,是这个季节绽放的奇葩,美丽妖娆;是炎炎夏日刮起的一缕清风,舒爽怡人;是一次忙绿心境的短暂休憩;温馨体贴……
端午不仅仅是简单的为了延续历史、继承传统,更是为整日工作、学习之余寻找一个放松的理由!
感受江南的端午,是一次身心的享受!
端午散文3
俗话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时节,在江南大地,正是雨水丰沛,万物生长之时,也是湿气凝滞,易生感冒之时。在民间,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就会积累出许多祛湿防毒的方法。于是,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当地除了必须吃粽子以纪念投江自尽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以外,我们会用艾草、菖蒲草熬成的药水洗澡,除湿防毒;也会在门户前插上艾草、菖蒲,驱瘴散蚊;还会用蒜子浸泡过的水,擦太阳穴,据说是擦了以后,一年不会头痛感冒。
但是,我的老家过端午节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比如,在端午这一天,不吃粽子,只吃风糕。这一天,家家户户一定会蒸蜂糕吃,所谓蜂糕,是在江米里加少许糯米,用水泡浸两个小时以后,用石磨磨碎,再用纱布过滤多余的水分,掺和适量红糖,再加碱水发酵,然后上蒸锅,蒸熟以后,用刀切成方块状。这种蜂糕,柔软膨松,口感甜而不腻。讲究的人家,会在蒸蜂糕之前,在其上面摆上一些红枣,既是点缀了色彩,又添加了枣的香甜之味。
再比如,在端午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小孩,一定会被迫焠灯火。焠灯火,中医上就是“灯火灸”。焠灯火,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是非常恐惧的一件事。
在我叙述焠灯火这件非常恐惧的事情之前,容许我先说说我们的端午节这一天最期盼的那顿中餐。毕竟,在那个时代,过端午节吃的愉悦还是多于焠灯火的恐惧的。
农历三月四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期,我们主要的蔬菜是马铃薯和干萝卜菜、干萝卜条,天天吃这些,已经是吃非常厌烦。
端午时节,青葱的豆角很有次序地挂在藤蔓上,翡翠色的青椒也依次排列在嫩叶之下,嫩绿的黄瓜、紫红的茄子正当时令。长势茂盛的苋菜、空心菜,带着一份清新,应时应景,更是给这个时节去黄添绿。儿时的记忆里,只要端午节来临,所有好吃的时令菜都陆续出现。
最过瘾的是,在端午节那一天,生产队一定会杀猪捞鱼来过节,于是,家家户户都会分得几斤猪肉和一条草鱼。有肉有鱼可吃,这在当时是最美味的佳肴。
我们最是期待端午节的中午那一餐美食的。
黄瓜切成块,加糖或者加盐凉拌,要有尽有,饭前就可以放开肚皮海吃;豆角蒸熟,切成段,加油盐酱,和拌,我们称之为“熬豆角”,是端午节那一天的辅菜,青椒焖鱼,是主菜之一。而最隆重的是那一碗蒜子蒸猪肉。端午节,蒜子成为我们食物中的主角,按照我的推测,一是蒜子正是时令美食,二是蒜子是这个时节最好的杀菌消毒的食材。
这一天的清早,母亲就会把中午要蒸猪肉用的蒜子,剥离成一股一股的,再用凉水泡浸,待中午做饭时候,用手指把浸泡在水中的蒜股搓揉,蒜皮即刻脱落,然后洗净,盛在一个大碗里待用。把猪肉用少许油翻炒以后,加辣椒粉、酱油、盐,和匀,入味,再扣在装有蒜股的大碗里,上蒸锅蒸。满屋飘散的是蒜的清香、肉的鲜味,在那样物质相当匮乏的年代,就是闻闻这蒜和肉掺和起来的香味,已经是一顿嗅觉的盛宴,内心欣喜无比。
然而,这一餐吃过以后,是我们小孩子的最无助最烦恼,甚至最恐惧的时刻。用我母亲的话说,是“鬼哭狼嚎”的时刻。而令我们这些小孩“鬼哭狼嚎”的人,就是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掌握着一门绝技“焠灯火”。与其说是绝技,还不如说是胆量。试想,拿着蘸着茶油点燃的灯芯,在小孩的眼睛周围和肚脐眼周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焠几灸灯火,那是需要一定的心力和勇气的。
我不知道别人那里在端午节是否有焠灯火的习俗?
我的老家,在端午节这一天,小孩子是一定要被迫焠灯火的。
中餐过后,我们家收拾好方桌上的碗筷,母亲把茶油灯点燃放在方桌上,旁边是灯芯,母亲端坐在方桌旁的长条板凳上,摆好架势,迈开双腿,等候给一个又一个小孩子焠灯火。
村里每家每户的母亲,强拉硬拽着自己家的孩子,来到我家;比较顽劣的孩子,就是被他们的父亲抓住衣领,扭送到我们家,他们排成长队,依次等候母亲给他们的孩子焠灯火。这时,我家热闹非凡,小孩哭哭啼啼,妇女们一手拽着自家孩子的手,一边大声说笑。
而我的母亲,此刻神情自若,手拿灯芯,在茶油灯火上,点燃灯芯,左手抱住要给焠灯火的小孩上身,双腿辅以夹住小孩的下身,而家长迅速掀开小孩的'上衣,露出肚脐眼,母亲右手迅速地在小孩的肚脐眼周围“啪!啪!啪!”地焠着。一般是每一个小孩的肚脐眼周围焠上三灸火,焠的响声越大,据说是效果越好,被焠的小孩大哭大闹甚至大骂。等候被迫焠灯火的小孩,听到“啪,啪”的响声,恐惧地掩住耳朵,无助地哭泣,下一个家长已经强抱着孩子,翻开衣服,露出肚脐眼在等候。如果清瘦的小孩,或者脸部青筋特别凸显的小孩,还会在其眼角、鼻梁中间,再焠上三灸火。
我们稍微长大一些以后,也曾经结伴在端午中餐以后集体出逃和躲避。可是,我们孙猴子终究逃不过母亲如来佛的手掌心。家长总有办法在后山里、在自家的柴堆里、在杂屋的旮旯里抓住我们,即使逃得很远,等到晚上回家吃饭,还是难逃此劫。
按照我们当地的说法,是端午这一天如果小孩被焠了灯火以后,这一年再也不会肚子痛和伤风感冒了。而《本草纲目》卷六:“灯火,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搐搦,窜视诸病,又治头风胀痛。”看来,老家在端午节给小孩焠灯火,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医学道理的。
如今,母亲这一辈人慢慢老去,村里年轻的媳妇们再也没有让自己的孩子焠灯火了。沿袭了很长时间焠灯火的习俗也慢慢在乡村里消失。
一种习俗的消亡,我们不知道是该喜还是忧?时代前行的车轮必定会碾碎一些陈规陋习,但是,我总在想:如果不加选择,只是一味碾压过去,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传统,还会丢失一些民族引以为自豪的东西。
不管怎么说,尽管那时候端午节被“焠灯火”的习俗困扰着我们,我们还是相当期待过端午节的。如今回想,除了在焠灯火时“鬼哭狼嚎”几秒钟的恐惧以外,更多的是大集体时代乡村里那种热闹的场面,还有那份亲如一家的乡里乡亲之间的氛围。那时候,在乡村,人心的距离,只在一扇门户之间,打开门户,即见人心。端午过后,你家的豆角吃不完,送一些给我家,我家的茄子新鲜出炉,也会送一些给你家尝新。走在上学路上,看见路边菜园里有玲珑可爱的黄瓜,顺手从藤蔓中摘下黄瓜,就着衣袖擦拭几下,掰一半递给同伴,一路走,一路吃,一路聊。
端午节过后,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的新鲜蔬菜、瓜果可吃,端午节是一年中我们最期待的时节。
更让我们期待的是,端午过后,阳气足,水温高,我们终于可以被大人们允许到水里游泳了。于是,屋前的池塘里、水稻田外的小河里,开始欢腾起来。
吃完中饭,我们提着脸盆,到屋前荷塘里借着摸田螺的机会,相互比试“潜闷子”(屏息吸气沉在水里)的长短;或者带着捞网,趁着到小河里摸鱼捞虾的时侯,在小河的石桥上比谁跳水的勇敢。
那是一幅永不褪色的故乡山水画:阳光、蓝天,连绵的稻田,弯曲的河道;河里清澈见底,鱼虾在水草里忽闪、穿梭,赤裸着上身的孩童们,在小河里时而像蛟龙潜水,时而像哪咤闹海,捞鱼摸蚌,间或嬉戏打水仗,泼水声、欢笑声,儿歌声,惹得清风拨弄着柳枝,惹得水草扭动着曼妙的身姿;惹来小鸟卖弄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惹来燕子在河面上盘旋看热闹,惹来在水岸上柳树下低头吃草的老黄牛发出“哞——哞”的应和声……
端午散文4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五彩线神秘地栓在胳膊上,大人说,是要栓来一年的吉祥,驱走灾气。五彩线常是由姑姑或是姐姐在头一天准备好丝线,又拧成绳状的别猴子(假想为孙悟空,能打走一切妖魔鬼怪),以驱除灾魔和不祥。
据神话传说,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化作卖油郎到一山村中卖油,油价标明后任人根据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于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钱则少付。有一少年也学着别人的样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钱。这位少年归家后将大家买油及自身买油情况向母亲如实介绍,母亲对儿子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责令儿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并前去对卖油郎赔礼。吕洞宾深感其诚实,于是告诉这位少年,五月初一将有大祸降到人间,在门口挂一个葫芦则可太平无事,躲过灾难。这位心地善良的'母亲急忙把这一消息转告邻友,凡是听到消息的家家户户都纷纷在门眉处挂起了葫芦。果然未过数日,一场特大山洪卷走了没有挂葫芦的人家,而挂葫芦人家则是安然无恙。从此留下了端午节前几天挂葫芦的习俗。也有民间传俗,说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药王爷下凡,见到人间毒虫横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装神药的葫芦挂在一家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留下了这一习俗。
身佩葫芦。《北京俗曲十二景》道:“五月端阳小儿欢,艾叶灵符插在门前,人换衣裳,葫芦钉在身边。”这种葫芦的做法是:将棉花团成筷子头般大的细腰小葫芦,再用五彩丝绒线缠上;然后用彩线将一个个小葫芦串起来,钉在女孩儿的衣服上,据说可以驱瘟疫,避邪风。同样功用的挂件还有小粽子、小香包等。
扫帚、梳子都有扫除晦气,驱除灾魔和不祥的意思,这和中国人希望过的平安幸福,趋吉避凶的的心理有关,美好祝福而已。
端午散文5
故乡,母亲,童年,端午……永远值得一个离乡的人回忆,怀念。在回忆里感受曾经的美好和温馨;在怀念里,重温和铭记那份再也不会有的过往……
童年的端午并不富有,甚至可以说是贫穷的,虽然我们家在当地的生活还算是最好的。而母亲的端午,也总是别样。那时候,我们镇子上并没有见过卖粽子叶的,有的话也是极其稀缺。生活并不富裕的时候,人们也就少了许多讲究。所以母亲那时候给我们兄妹的并不是一个个冒着竹香气的粽子,而总是一锅冒着热气的红皮鸡蛋。鸡蛋都是自己家的鸡下的喂粮食的散养鸡蛋,并不比今天标明为柴鸡蛋的那种有丝毫的逊色;一锅有大枣的紫红和大米的纯白交映着的香喷喷的米饭,总会令人迫不及待。鸡蛋和米饭都是母亲前一天的晚上泡在盆里,放在锅里的,在我们的睡梦里,便做着一个香香美美的关于五月端午的好梦了。
第二天早上,天才蒙蒙亮,大米和鸡蛋就已经放在桌前了。然后旁边还有母亲刚刚去地里采来的艾蒿和车前子。
艾蒿插在大门口和屋门口,还有一些艾叶被摘下来,放在母亲早已选好了的小小布块里,缝成或心形,或长方体的小小荷包。荷包一定要用两种颜色的布料对接而成,颜色鲜艳,大小相等:大红配墨绿,紫红配天蓝,淡黄配粉色……然后,母亲用自己手搓的几种花线混合在一起的线绳穿起来,挂在我和弟弟的脖子里,长长地搭在胸前,随着我们吃饭后的满足里,寻一份精神的快乐,各自拿着胸前的荷包相互对比着。不久之后,在我们的蹦蹦跳跳中,那三两只颜色各异的荷包也会欢快地上蹿下跳着。幸福也就不请自来!
据说这种荷包是夏天用来防蚊子的。
车前子,是一味中药,在我们当地叫做猪耳朵穗子。这种叫法很是形象,一方面叶子又大又厚,就仿佛是猪的耳朵一样。而叶子中间长出来的长长的“果实”,就像是麦穗的模样,虽然看起来更加细细长长的,但形状却是像极了。母亲总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天还不亮的时候,去家外不远的坝的两侧(也许提前早已看好),或坝下的地里与沟边拔回一些还带着晨露的车前子,洗净晾干,切碎,然后放在铁锅里?熟,再晾好,装在三四个奶奶吃罐头剩下的玻璃瓶里。一夏天甚至到秋天,我们兄妹若是不小心拉肚子了,拿出来用开水冲了,一碗一碗地喝吧,味道不苦不涩,多多少少有一点像今天的“莱芜老干烘茶叶”的味道,颜色也差不多。几碗下去,就把肚子喝好了,根本不用因为这个说起来就令人害羞的“病”去找医生再花钱治疗,免了吃苦药喝苦水。
其实也不只是有了病之后才喝,平时也还有防暑降温抑菌的作用。得了红眼病,还可以用这种水来洗眼睛;若是咳喘有黄痰,也可以喝这种水。可以说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但一定是要在五月端五这一天太阳没出来之前采用。
于是后来才知道,母亲的端午节,是从前一天的夜里就开始的,整夜不睡觉。每一个端午,就像过春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一样,在她像一件盛事。平时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思想,善良钟情,又聪明贤惠,爱心满满,便集中体现在了端午节这一天。
后来日子渐渐好了,母亲一定会在每年的这一天,提前包好一大锅粽子,送一些给邻居中不会包,或者没时间包,也或者日子并不那么好的'邻居,一起来分享母亲的端午:有糯米红小豆大枣的,有糯米绿豆大枣的,有糯米蜜枣的……
后来,比我和弟弟大得多的哥哥姐姐都成家了,母亲在做了奶奶和姥娘之后,就在端午这一天,给小宝宝们从后脑勺上剪下一小缕头发来,缝在大红布里,成小小的朝天椒形状,依然用母亲手搓的花线小绳子,系在小宝宝们的手腕上,据说保佑宝宝们平安健康的。
而在我离乡后的每一个端午节,都是我思念的焦点,也只要有时间我都尽量在这一天回到老家去,跟年龄越来越大的母亲一起过一个期盼已久、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体味一下遥远的童年里的美好……
只是,今年的端午,再也没有了母亲。母亲去年走了,去了遥远的天国。同时走了的还有母亲的端午节……
端午散文6
两千多年前的农历五月初五,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饮恨汨罗江 。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诗人离开一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炎黄子孙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吃包子等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与怀念 。
又是一年端午时,五月的空气中,到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那是端午节的味道。还记得小时候的端午节,当母亲揭开锅盖的一瞬,粽子和着艾草的清香在厨房里漂浮·弥漫,沁人心脾,那是让人陶醉的味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年的端午味道对我而言是收获的味道。又一年的五月初五龙舟赛,我作为一名啦啦队成员,看着一条条龙舟像一支支离弦的箭,拼力向前冲,湖中溅起的水花伴随着鼓手的节拍以及岸边观众的喝彩声,场面热烈而精彩,那一次我经历了激动的味道。
虽然各地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大区别,但都以粽子为主打。粽子的食材因各地的习俗不同而五彩斑斓,这其中有糯米·绿豆·红枣·花生·虾米·红糖·蛋黄·炒香五花肉等。无论是什么食材,不同的.人吃在嘴里会品尝出不一样的味道,漂泊在外的游子品尝出的是思念的味道,亲人之间的团聚品尝出的是甘甜和幸福的味道。但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身处何方,在五月初五这天我们都会品尝出同一种共同的味道——那就是端午节的味道。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根——生存在长城脚下;有着共同的魂——炎黄子孙。
五月初五,是一个记载时间的名词,它承载的是永恒的历史与记忆,同时也把这远古的习俗,在龙子龙孙的热情里代代相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也粽香,那也艾香,华夏处处飘清香。
端午散文7
在如织的岁月里,有许多往事宛若浮萍,轻轻的浮在脑海,似一帘春雨,莹莹地落在了我的眉湾,润泽在我的心海,弥漫在我那远在故乡岁月的年华,每当站在风尘岁月,总有一丝故乡的微风,吹开我人生的门扇,那微风参杂着故乡泥土的清香,让我仿佛从泥土的清香闻到了山花的烂漫,故乡,让我久违的思绪,似一卷闸门,冲开了我的岁月,燃起了我的思念,如一帘幽梦,乘着思绪,仿若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故乡,如一湾清澈的水秀,虽说不及江南的烟雨,却也四季如画,阳光明媚,青山延绵,河水潺潺,如一幅长长的画卷,镶嵌在我那清浅如织的岁月里。
故乡,我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我走到那里都会有你绚烂的多姿,故乡,你就是我的向往,你是我永久的期盼。
多少回岁月流转,光阴轮回,故乡,那一抹清馨,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晕染在我生命的年华里,每当夕阳西沉,暮色黯淡,仿若我又看见了母亲,晚归在迟暮晚霞映红的乡间里,挑着一付陈旧的担子,袖子挽在臂弯,脚穿一双平绒平口的布鞋,步履沧桑,踏碎在牧童一串串的玲珑里。
母亲的担子很沉,但香味却十分浓郁,那一枚枚的粽香,飘然在故乡的小路,侵染在故乡的晚霞里,多少回伴着星月,静候在母亲晚归的小路,也记不清有多少回雨水淋落了夕阳,暮风吹散了粽香,那一段崎岖不平,延绵的乡间小路,却留下了母亲永远不变的足迹。
端午,一种莫名的思念,如一缕烟雨,扩散在心里,淋湿在岁月的路口,每当端午节的来临,总能回想起故乡暮色黯淡的小路,仿若母亲又挑着盛满粽子的担子,健步在乡间熟知的小路,粽香溢出,飘进山林,侵染着我那斑驳如水的年华。
如今,远离了故乡,告别了朝夕相伴的母亲,踏上了南去的列车,让我安读于一所知名的大学,虽说我如愿以偿,但我却永远无法忘记,母亲那一轮陈旧而又沧桑的岁月,奔走在故乡的小路,和那一缕缕粽香的飘逸,多少回,岁月流转,时光渐逝,但那母亲包着的'粽子,始终缭绕在我的心海。
端午,粽香的季节,如故乡一抹山花,清香,浓郁,芳馨。似风,淡泊在我的记忆里,轻潋在我的心扉里。
只记得很多年以前,由于家里经济结据,开学迫在眉睫,最后,母亲用卖粽子仅有的一百多元钱为我交了学费,我拿着母亲卖粽子的钱,用手小心翼翼的放在了衣内的口袋,生怕这一百多元钱飞了似的,我用这钱交了学费,我知道,这一百多元钱,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是多么沉重,就是这一百多元钱,让我体会了母亲的辛苦,更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那钱沾满了粽子的清香,沾满了母亲岁月的芳华。
如今,粽香染满了母亲的霜鬓,双手仿若刚从一轮陈旧的岁月中捞出,肌肤己失去了光泽,如年久沉沦在光阴中的树皮,写下一轮轮岁月的沧桑。
望着天边的晚霞,仿若又看到了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挑着还是那一付陈旧,而又失去光泽的担子,但,框子里的粽香却更加的浓郁了,而那一轮暮色里的夕阳,己开始渐渐的失去了霞光,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婉约在夕下的乡间小路,闻着粽香,踏着夕阳归来。
端午散文8
《这个端午节》
这个端午节
我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宛若老僧打坐般
静守于时光一隅
打捞溢满粽香或父爱的文字
//
没有去街边折柳
我怕骨瘦如柴的柳丝
不堪承受断翅之痛的折磨
流出乳白的血液
那泛绿的缕缕情思
却在心底荡漾
//
不想去山脚采艾
我怕惊扰大山庄严的沉思
不小心踩伤娇嫩柔弱的小草
委屈的泪水打湿双脚
那随风飘洒的淡淡药香
却在默默为我疗伤
//
不愿去街头徘徊
我怕人世的纷扰嘈杂
打破一生坚守的淡静
那份弥足珍贵的感情
才是我踏破铁鞋
日夜找寻的本真
//
这个端午节
写满浓浓的'思念和忧伤
懒散,闲适,淡然
没有电话或短信的祝福
在散文在线里徜徉的日子
一如白云氤氲的天空
厚重而意蕴深长
端午散文9
童年时代,对每年的端午节总是充满了期盼。当春天的阳光斜射到河面上,当河圹里的芦苇顶开薄冰露出尖尖的芽时,我们就开始盘算着怎样可以过端午节了。
河里的芦苇长得很快,到了四月中旬,已经长得亭亭玉立了,那宽长青薄的叶子平平地斜伸开来,在微风中散发着浓郁的清香。
踏进碧清的河水,我们开始采摘芦苇杆上的叶子,这是用来包粽子的天然品。我们把一张张叶子整理好,然后用稻草扎好,放进锅里用烧温的水洗一下,再煮一遍。这样的过程结束之后,再把浸透了的糯米用酱油香料等拌在一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包各种形状不同的粽子。那时候,农民的生活很俭朴。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每到端午,总会用积余的款去小镇肉摊上剁几刀肉,用于包在粽子里。当然还有放进花生米、黄豆、赤豆等东西的。包粽子是十分有艺术的,把二至三张芦叶并列地排在一起,卷成一个圆锥形的筒状,用右手抓糯米等物,双手一压,就可以制成各种形状的粽子。用稻草茎或纱线扎好的粽子有三角形的,小脚形的,菱形的;有大的、也有很小的,包成的粽子有肉的、红枣的等。然后,每五只一串地放在锅里煮。煮的时候,里面还要放鸡蛋,鸭蛋,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吃蛋、玩蛋。
端午节时,正值江南农村割麦插秧的农忙时节。乡里有这样一首民歌唱得很有味儿:“五月五,吃了粽子割麦子;割了麦子插秧子,”家家户户显得十分忙碌。然而,家家户户都会记住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大人小孩都知道这个节日是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名字叫屈原。农忙时节的端午节,也是海洋黄鱼丰收的季节,人们要买几条大黄鱼。“五月五,买了黄鱼过端午…”很是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农村的过节情况。
这个节日,农村里也把它当作驱邪的好时机,因此,家家的窗台上都摆满了艾蒿草和菖蒲。这些香香的草能熏赶蚊子和其他的爬虫,所以深受农家喜欢。有趣的是:每家在吃粽子前还要搞一个仪式,家里的长者先从锅里拿出粽子和蛋,放到灶头的一角。再点上几支香,意在敬屈原和灶神。然后,再敬祖先,敬天地。这其实也是乡间的的一道很有色彩的民间民俗文化风景。做完了这些仪式后,全家人才围坐一起,剝开粽叶美美地品着。剩下的粽子挂在竹篮里,放在通.风的地方,这样的节日年年过,沿袭着传统,充满着民俗风情。
端午节最快乐的是乡村里的孩子。大家上学的时候,都带着粽子当饭吃。中午,谁也不回家。除了吃粽子,还都带着的鸡蛋和鸭蛋。这些蛋放在自已编织的五彩网袋里,一般都是放二只,多的放三只。最有趣的是在上学路上斗蛋。大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拿出自已认为最坚强的蛋,捏在手里,露出三分之一。斗蛋开始前,由裁判作好检查,然后一对一地开始斗。只听到“朴”的声音,失败的就剝开壳把蛋吃了,胜利者又开始了一场争斗。真正的斗蛋王最懂得用蛋尖的一方向外撞击。而年龄小的伙伴总是上大个头的.当,把蛋圆的那部份向外撞。其实,煮熟的蛋圆的地方里面是空的,等到谜底揭开,斗蛋已经结束。大家在笑声中走向学校,迟到的学生也不少。但老师从来不批评。在斗蛋过程中,也有一些滑头作弊的。他们斗蛋时突然用大拇指撞蛋,虽然胜利了,但总会在众人的指责声中涨红了脸。
与端午节相关的活动还有挂香袋。小小的香袋缝制得很漂亮,女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些香袋形状各异。有圆的、长方形的、鸡心形的、五角星的,袋下还会打一个火红的中国结,很别致。里面装有朱砂、雄黄、香药,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据说这也可以防止害虫的叮咬和防瘟疫、避邪气。
端午节的这一天,小镇里还开展划龙船表演赛,龙船有三到五艘,打扮得五彩缤纷,吸引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去观赏。龙船上,桨手都是壮小伙子。他们坐在船的两边,喊着号子,有的还赤着膞,胸口画满了古代武将的脸普。他们还猛力挥动桨板,在溅起的浪花声中相互赶超,平台上还有唱歌和跳舞的,也有装着家禽和生猪的,预示着农村来年的好收成。这也是乡村欢庆端午的一道特别热闹的风景。
端午节,永远络在我心中。
端午散文10
原文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选自八下语文书 第四单元 十七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选自《汪曾祺全集》第4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八上语文书 第一单元 第二课(鲁教版,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39年考入中国西南联大中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与他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整体感知
全文隐隐贯穿下面这样一条思路。
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
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为下文的“鸭蛋”的出现做了铺垫。使文章语言显得过渡自然。
第2、3段,说鸭蛋在家乡的知名度以及鸭蛋的特别。
这段文字轻松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第4段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鸭蛋络子”。三个层次,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
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但也许有读者还会存有一丝疑惑: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
这就涉及到文章主旨方面了。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平淡而有味,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也是对故乡高邮的鸭蛋赞美。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生字词,理解生僻词语意义;
2.通过梳理文章,了解文章脉络;
3.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及写作背景;
4.体会文章语言上的平淡自然的风格,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5.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珍惜热爱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基础字词
拼音
1.典型字
腌(yān)
门楣(méi)
练囊(náng)
袁枚(méi)
苋(xiàn)
焉(yān)
拧(nǐng)
车胤(yìn)
门槛(kǎn)
粽子(zòng)
手腕(w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大襟(jīn)
系(ji)鸭蛋络子
2.多音字
扎 zhā扎根 zhá挣扎 zā扎彩
拧 níng拧毛巾 nǐng拧开 nìng拧脾气
络 luò络绎 lào络子
槛 kǎn 门槛 jiān 槛车
字形
楣 门楣 硝 硝烟 隍 城隍 舱 船舱
媚 妩媚 销 销售 煌 辉煌 沧 沧海
嵋 峨嵋 消 消失 徨 彷徨 沦 沦陷
词语释义
重点词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城隍庙:为传说中主管某座城的神建的庙。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络子:依照所装的物件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五毒:说法不一,一说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映雪,用雪的反光。
寄名: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腌:把鱼、肉、蛋、蔬菜、果品等加上盐、糖、酱、酒等。
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苋菜: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大襟:纽扣在一侧的中装的前面部分,通常从左侧到右侧,盖住底襟。
白嘴:文中指光吃咸鸭蛋而不就饭。
避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白嘴吃:不就其他东西,直接吃。
练囊:用一种白色的绢做成的口袋。练,白色的绢。
近义词
郑重-慎重
都是形容词,都有认真的意思。不同的是,"郑重" 意思是严肃认真,而"慎重"意思是谨慎认真。在词语搭配上也有区别,如"郑重其事""郑重声明""慎重处理""态度慎重"等。
担忧-担心
都是动词,也可以作名词。都有不放心的意思。一般常用于可能出现不如意的情况。"担忧"不仅指放心不下,还有忧虑、发愁的意思,语意较重。一般不带宾语。如"妈很为你担忧";"担心"只指放心不下,语意较轻,常带宾语,如"妈很担心你"。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吗?
剖析:用小孩子的眼光与语气,评价地方的风俗,真切而实在。"道道"一词明显含有地方特色,用在这里,平淡中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2、出鸭。......鸭多。
剖析:"出鸭......鸭多",作者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
3、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剖析:"一扎下去""就冒出来"两相对比。特别是用"一......就......"的句式,写出了高邮咸蛋的质细而油多的特点。作者对高邮蛋的赞美之情也就溢于言表。突现了文章的主旨,赞美高邮咸蛋,歌颂故乡可爱。
4、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剖析: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二、重点语段
1、"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至"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剖析:这一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依次写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谈端午风俗时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前文看似闲笔,实际上渲染了"端午"的浓烈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所以谈"端午风俗"也是必要的。
2、"高邮的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剖析:这段写家乡腌蛋的特点。作者将文言词语与口语结合起来,相映成趣,倍添韵味。例如"质细而油多"、"入口"、"尤为别处所不及"属古汉语语言,而"发干、发粉"、"嚼石灰"又极俗。"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让人跃跃欲试,作者把它写得有声有色、富有动感。
结构简析
文章叙述了 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的高邮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主题有如下表述:
1、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2、文章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3、本文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了人生滋味。
审美鉴赏
文章从作者家乡端午的习俗出发,引出高邮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特产--咸鸭蛋。在对此的介绍中,洋溢着作者的喜爱和自豪。如文中的"哦!你们那儿出咸鸭蛋!"以人们的惊讶和熟知的语气来体现咸鸭蛋的名气。"必用纸条特别标明"中的"特别"二字,可见咸鸭蛋在外人心中的地位,"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中的"完全不能",作者用全盘否定的语气突出家乡特产的优点,在不知不觉的夸耀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喜爱和自豪:对咸鸭蛋的喜爱,对身为高邮人的自豪。
高邮的咸鸭蛋之所以如此的出彩,我想与端午节中"吃十二红"还是有联系的吧,红是红火,咸鸭蛋越红,人们就更愿意把它当做十二红之一;反过来,人们愿意把它当做十二红之一,咸鸭蛋就会越红。两者相辅相成。同样,咸鸭蛋越出名,就越能代表高邮,越能代表高邮,咸鸭蛋就会越好!水涨船高。
这也许就是民俗!作者选择了咸鸭蛋做为自己家乡的荣誉,亲爱的同学,你会选择什么来代表你的家乡?
问题探究
问题: 本文记叙的是最普通不过的"端午的鸭蛋",但却让人回味无穷。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对你的作文有什么启示呢?
【导思】写作来源于生活,这不是一句空话。这篇文章又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生活中处处有情趣,只有细心地观察生活才能得到写作的源头活水,也才能真正地掌握写作的真正本源。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才会有对生活更深刻的爱和情。
【探究】第一步:细细品味《端午的鸭蛋》,进一步体会汪曾祺先生的语言艺术:口语色彩浓厚;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第二步:学习了语言艺术之后,体会文章源于生活的特点,我们也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生活,从生活中挖掘作文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端午散文11
仿佛是一夜之间,琳琅满目的粽子摆满了各大超市的货架,提示着散发棕香的商家促销战正式打响。这时,不用翻日历也知道,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到了。
日子细细碎碎地过去,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像一望无垠的青草地,一味一览无余地绿着,似乎单调些,又似乎缺少点什么。幸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节日总能恰到好处地点缀其中,像绿草丛中盛开的簇簇鲜花,一下子点亮了背景,生活因此多了几分诗意的热闹、几分芬芳的文化气韵。比如,祭奠先人、踏青赏春的清明节,有种“雨纷纷、欲断魂”的意境。比如,花好月圆的中秋节,自然让人联想到美丽寂寞的月中嫦娥和那只捣药的玉兔。再比如,端午节与两千多年前那位“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的极品诗人屈原具有天然的文化关联。
儿时,我对屈原这位伟大诗人一无所知,却对端午节香甜软糯的粽子,或者确切地说,对母亲包的粽子情有独钟。早在节前几日,母亲开始一丝不苟地准备材料,从容娴熟地做着各种前期工作,粽叶要放在水桶里泡,洁白的糯米和圆圆的小红枣要洗净备用,包粽子的五彩绳也要经过挑选,直至她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转眼间魔术师一样变出一个个玲珑精致有棱有角的粽子。现在回想起来,包粽子不啻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每个环节都是烦琐而劳累的,但母亲不厌其烦地包了一年又一年,年年不落下,似乎乐在其中。当煮粽子的'大铁锅渐渐冒出蒸汽,屋里屋外粽香四溢,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象着粽子的美味。当然,刚出锅的粽子一层层褪去华美的绿衣,轻轻触动我敏感的、充满期待的味蕾时,所有的想象都显得苍白,那独一无二的舌尖上的味道至今完好地储存在我记忆的深处。
无可否认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但是在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似乎更多一些信任、温情和亲密。端午节前后,邻里之间、亲朋之间都要互相赠送自家包的而不是买的粽子。大人眼中的“好孩子”此时往往担当重任,作为自己家庭的代表,去别人家送粽子。我经常获此殊荣,让假装不屑为之的哥哥一边凉快去,郑而重之地接过母亲准备的“礼包”,堂而皇之完成送粽子的光荣任务。同样是去邻居家,此时登门与平日的“串门”找玩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邻家的大人会亲自接待,我也努力表现得大方懂礼,那是一种新鲜有趣的经历。那几日,我们尽情品尝左邻右舍不同风味各有千秋的粽子,得出的结论则高度一致——母亲包的粽子最好吃。
端午节拂晓时分,母亲会约了同伴去离家很远的山上采艾叶。清晨明媚的阳光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时,她已经下山回家了,正笑盈盈地把沁着露珠的艾叶插在门窗上,据说艾叶的香气可以驱邪。我就有点后悔,不该贪睡的,如果早点醒来和母亲一起上山采艾叶,多好。在我眼中,母亲是清爽、沉稳、干练的,齐耳的短发一丝不乱,朴素的衣着一尘不染,黑白分明的眼睛特别有神,尤其在我没考出好成绩的时候,她不打我,也不骂我,甚至无需大声说话,只要表情严肃地瞟我几眼,就足以让我无地自容。那时我觉得母亲永远不会老,永远用她源源不绝的爱为我筑一座遮风挡雨、铜墙铁壁的堡垒。二十多年后,也就是今年春节,我却终于意识到,母亲老了!那时她换上我在新街口商场为她挑选的新衣裳,一件牡丹花大红加厚羊绒衫,一件金丝滚边大红中式羽绒夹袄,两件原打算替换着穿的,但母亲先穿上羊绒衫,又套上了羽绒袄。虽然她不满地唠叨不让你买衣服你偏买你又不会买云云,脸上还是绽开了孩子般的笑容。象征吉祥喜庆的红色将母亲瘦弱的身体衬托得格外单薄,她皱纹密布的脸显得格外苍老。那一刻,我很想回应她一个笑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心中满满都是酸楚,满满都是凄惶。
长大读了些书,才知道南方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当年秦军破了楚国京都,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便抱石投汨罗江身亡。楚国百姓划船反复捞救,不见其人,为了寄托哀思,也怕江中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从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保全他的尸骨,当初投喂鱼虾的米团后来演变成如今的粽子,而反复的划船捞救成了今日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目赛龙舟。
家乡干旱少雨,仅有一条鸳鸯河,但河里既没有鸳鸯也没有水。虽然不大可能亲见赛龙舟的胜况,但我不屈不挠地展开了想象。在我的想象中,风和日丽,水平如镜,锣鼓喧天,观者如云,随着“砰”一声枪响,龙舟竞渡闹端午,五色旌旗水上扬,选手们热情高涨,奋力划桨,水逐浪飞,龙舟如离弦之箭“飞”向终点,顿时场面热烈,欢呼雷动。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端午。今又端午,难忘带着时代烙印和生活温度的那些往事……
端午散文12
端午节到了,亲朋戚友又免不了相互走动,同祝共贺。然而,我们往往会经常说错一句话,一句不能也不应该说的话。这句话便是:“祝端午节快乐!”
错了吗?错了!稍微想一想,便会恍然大悟,这个日子,真的不能祝大家快乐。
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一个来历特别的日子,是一个历史上来历特别让人们难已忘却的.日子,是一个穿越千百年时空让炎黄子孙铭心刻骨的日子。在这个日子,请别祝贺生者快乐!
农历五月初五,是六月雪,是窦娥冤,是举国殇。忠心为国伍子胥,鸱夷革裹尸沉钱塘江;孝女救父,曹娥含笑扑身舜江;忧国忧民,三闾大夫怀沙愤投汨罗江。江水悠悠,天地悠悠,民心悠悠。
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月份的这个日子,原是民间传说的大凶“重五”,是不吉利的鬼魂节日。还有多少人知道,每当这一天到来,家家户户插菖艾,饮雄黄,吃粽子,竞龙舟,只是为了避邪辟毒逃灾殃。还有多少人知道,端午端午啊,其实就是躲五躲五。
很多很多年已经过去,在不死的民俗文化领域中,百姓虽然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以为纪念,也是悲壮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而作为恶月恶日驱避日的习俗,依然如故。
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曾经这样告诫,不是所有的节日都能够互祝快乐,如淸明节,只能互送幸福健康。道理就是这个道理,不作说教,只摆事实。那好吧,端午节,我们只祝平安吉祥,不说快乐!
端午散文13
历史不断复演,故事不停翻新。断桥绢伞,黑白了心中无尽的思念;一笔蝴蝶,墨染着满纸离散的情愁。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似乎正可抒写这番人事已非的`无限惆怅与迷惘。不论是故乡记忆的童年家园,抑或是西子湖上的亲人离散。
梅雨不停,翩翩落下,在这端午时节的夜晚。它勾起了童年往事,重回了西湖印象;它串连了雨夜的绵绵风情,泼洒着历史的悠悠情怀。只是,那原本理应甜美的天籁乐音,却不知为了何种因缘,竟然让我一夜心绪起伏、辗转难眠,一遍又一遍,在古今时空之中,悠游回旋。
雨还在下,落满一湖相思云烟……
端午散文14
在过去的这些人生岁月中,记忆中每年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奶奶带给我传统的色彩。比如,腊月初八,奶奶会做腊八粥;冬至,奶奶会包饺子。再比如,端午节,奶奶要做凉糕。
说起凉糕,好像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做的。别人的凉糕有些什么,我不清楚,也没吃过,我只喜欢奶奶做的凉糕,那是一种家的味道,无可取代。
每年端午前夕,奶奶就会备好食材,江米,小米,葡萄干,红枣。将小米和江米泡在水中,至少要一天一夜。这样做出来的凉糕,金灿灿的,又软又劲道,口感糯糯的。奶奶会将做好的凉糕,放在一个特别大的圆铁盘子里,晾好了,再像切蛋糕似的,切成一块一块的。每一块上面,都会点上一个小红点儿,看上去,色香味俱全。
儿时的`端午节,不止有凉糕,还有五色线。那是奶奶用缝纫线的五种颜色,搓在一起的五色线。到了端午节这天,太阳还没升起来,奶奶就会给我的胳膊和脚腕都戴上五色线。那时候年幼,一条五色线就足以心花怒放。后来长大了,不在奶奶身边了,奶奶都会叮嘱我,端午节到了,记得带点儿五色线。
往年每到这几天,奶奶就会打电话给我,啥时候回来呀?奶奶做了凉糕给你留着。你要早点回来,不然凉糕就放的不好吃了。
如果我说近两天回不去,奶奶就会说,没事儿,忙你的,等你哪天准备回来,提前给奶奶说,奶奶把米泡上,再给你做一次凉糕。
奶奶一双小脚,行动缓慢。大热的天,总是围着锅灶,一顿凉糕,做了一锅又一锅。等到我回去的时候,奶奶满头大汗,却依旧满脸堆笑的,将刚出锅的凉糕切一块儿,盛在碗里,稍晾一会儿,放上白糖和糖稀,递给我说,快吃吧,新鲜的好吃。然后,奶奶就那么站在我身边,眼巴巴的看着,不知疲倦的端详着,怯生生的黏着,生怕一眨眼的功夫,我就会消失不见似的。
这些年,一直习惯了奶奶像个孩子般的缠人,不是给这个打电话,问啥时候回去看她,就是给那个说,能不能在家住上几天。可惜,大家都有工作要忙,有生活要奋斗。也许,什么都不缺,就是缺时间。而爷爷奶奶,一生辛劳,功成名就,更是什么都不缺,最缺的,就是子女儿孙的陪伴。
寿则多辱,暗路且长。生命行至黄昏,仿佛所有的兴趣爱好都会像那西斜的太阳,渐然淡去,唯有老来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无趣。最后,唯剩的,就只有无尽的期盼,期盼所有人都能什么都不用干,尽数陪伴在自己身旁,承欢膝下。
许是因为暮色向晚,终归还有太多的眷恋,太多的不舍。所以,人越是老,就越是渴望与孩子们更多的相聚,总是不尽兴,总觉得不够,原来,人老孤独,终将是一场辜负。
是啊,子女与父母,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儿时,他们盼你健康成长;长大后,又盼你平安幸福。你的圈子越来越广,留给老人的空间却是越来越狭小。而老人,却一如既往,心里满满装的都是你。
然,时光飞逝,死亡是终点。一生不停追逐的梦想,是我们想象的美丽画布,而时光流逝,却是一个不停旋转的黑洞。转着转着,就将生命转进了轮回,来不及等待又一场花开。
虽然,奶奶没有倾国的面容,没有满腹诗华,她有的,只是全身心投入到这一生时光的勇气。生火,做饭,奶娃,烧茶,料理家事,打点光阴,便是她一生的交付。兴许,她不曾听说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也不曾离开家乡,领略异地美景。她最大的幸福,就是守护儿女,守护这个家。无论时隔多久,都等待着子女的归来,给大家一个完好如昨的归宿。
又是一年端午节,而今年,却已经是我第二年没再吃到奶奶的凉糕了。
想念,可以让过往的画面形成心间的影像,我依循记忆的指引,听从味觉的召唤,学着奶奶的样子,给自己做了份凉糕出来。虽然,比奶奶的差了点,但我依旧产生了穿越时空的错觉。恍惚间,奶奶还在,爷爷也在。我们一起,在那个写满我成长的大院中谈笑,在那间见证我成长的大屋子里,吃凉糕,因为,端午节又到了。
端午散文15
纸短情长,心心念念,似水流年,而乃匍匐悠远,魂牵梦萦,只惜伊人已不在,依偎灯火难眠。牵牵挂挂,碾了一直想念的梦境,不知何时何处再去追忆,那袭有着格子美丽的华衣,那张桃花般的容颜?
------------题记
小屋明灯伴银月,夜色默默寄哀思。当又一个六月来临时,端午情思,永在心上
那年六月,火车站一别,你带着两岁的女儿回家,千里相送,终须一别。叫我们泪盈盈,恨离别。那一季的玫瑰,开得好鲜艳,像是你美丽的笑颜。你微笑着和我们挥手再见,谁知这一别却成了永远。你定格在了那年夏天,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思念。
你知道吗?端午节又到了,你最爱吃的甜粽子在散着香气,我却哀思如潮。玫瑰快要谢了春红,人生太短暂,急匆匆。看尽了繁花依旧,告别了夕阳又红,思念依旧,亲情永在心中。
大山深处水长流,一枝玫瑰为谁开?
烟雾缭绕,芳草凄凄,风细细,黄土地,望断满腹忧愁。一行行泪滴,融入心里,栩栩如生,千里之外,你是否能能够听见,我为你唱起的歌?你是否会看见,你种下的玫瑰红的似火?隔窗远望,谁从季节里走过,留下点滴忧伤寂寞。
情深深,雨蒙蒙,谁道我是惆怅客,思念的泪,滴滴成伤,碎了一地想念。忽闻一阵玫瑰香,牵住了我的一帘幽梦。是谁的凝望惟妙惟肖?是谁的`牵念微风阵阵?又是谁在心上流淌了许许忧伤?。
那一年离别于车站,再见拥抱,只为记住你的温暖。那一月我们一起吃着你包的粽子,只为记住糯米的香甜。那一天的欢笑仍在,因为我们是最美的遇见。
昨日陌上花开,水静红莲,渔舟唱晚,端午飘香,如今烟消柳暗,玉殒琼碎,孤庭远望,人影茫茫。华灯初上,疏影横窗,浮香暗影,皆为梦幻。梦里念你千千回,醒来为谁寸断肠?往事都随风,你却在梦中。
寻寻觅觅,静谧悠远,自苦难饮伤心泪,纵然琼宇深似海,有容乃大,然而过往不是一笔墨染。千秋年华,何苦酌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清辉依在,山形依旧,再见,却是永远?
风吹过,窗帘幽动,枕前泪湿巾。一腔泪水向谁诉,抽刀断水水更流。
梦中徘徊,素笺难寄,千里烟波,逝水东流。玫瑰凋零伊人梦,粽子飘香千里幽。
【端午散文】相关文章:
端午散文07-02
有感端午散文欣赏09-10
端午的思念散文欣赏09-09
端午的味道散文欣赏09-11
端午记忆-散文欣赏09-10
端午节的散文05-17
端午之歌诗歌散文09-11
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06-12
端午粽子香散文随笔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