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端午散文

时间:2024-07-02 10:09:36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端午散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散文

端午散文1

  还没放假,就有朋友相约,天气冷暖适宜,小长假去哪儿转转?

  委婉地谢绝朋友,下次吧,端午回家陪爸妈呢!

  没人陪伴的日子是孤独难捱的,特殊的节日,倍加凄凉,我曾深刻的感受过这种悲凉落寞。

  在外求学那些年,没有现在这么多法定假,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我们都在异乡漂泊。城市的灯火霓虹闪烁,校园里,深情的歌声像溪流般潺潺流淌,可那些问候和祝福太空洞太遥远,不但温暖不了我寥寂的心灵,反而徒增更多哀伤惆怅。虽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吸引着我走出家门逃离父母,而真正地离开了,才发现内心对家的渴望是那么强烈那么热切。每逢过节的.时候,宿舍里的女孩儿都不约而同的沉默,电话响起来,“妈”还没叫出口,就已泪流满面。

  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的泪水,我流了多年,家和父母,在我心里越来越重要,不可取代。

  年轻的时候,父母忙着活计,忙着赚钱养家,对我们的忽略不计其数。那时候,他们想不出幼小的我们多么渴望得到他们一句赞扬,一句鼓励,一句肯定,一个大大的拥抱。

  如今,他们渐渐年迈,我们也如彼年的他们一样,忙着事业,忙着家庭,忙着自己找乐,没太多时间陪伴他们左右。他们没要求,但我可以想到,他们亦如当年幼小的我们一样,希望被重视,盼望一声呼唤,一句问候。

  父亲脾气硬,从年轻到现在,从不软绵绵的说话。我每次回家,他都摆着一张臭脸,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没事儿别老往家跑!我就很不“客气”的回击他,我是回来看我妈的!

  自讨没趣,他反倒黏糊上来,立即吆喝母亲收拾停当手中的活,跟着我们乐颠乐颠的回家。

  回到家,他又屋里屋外的跑,给我倒水,给我洗他刚从架子上摘的新鲜黄瓜,给我儿子开电视,拿吃的玩的。

  母亲说,你爸啊,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正话反说。你回来,他心里乐着呢,你看,活都不管了,可他还假装不欢迎,你要真一个月不回来,下次他肯定不搭理你了。

  父亲佯装入神的跟儿子看动画片,讪讪偷笑。

  这几年,我几乎保持着每个月回家一两次的频率,有时候忙,加班,到时未归,父亲就会命令母亲给我打电话,也不问我为何不回,就拐着弯问,新榨的花生油给你留一壶?刚上市的桃子不能买啊,打有农药。

  每及此时,我就得赶紧回想一下,怕是有两三周没回家了吧?看我爸都惦记了。

  其实,我不回去,父母生活的还规律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午后收拾家里,短暂小憩。我们一家三口一回,他们便不能下地劳作,在家里忙得不可开交,父亲得陪我们吹吹侃侃,偶尔严肃的训训我,母亲则在厨房里奏锅碗瓢盆交响乐,每次回家,都像过节一样喜气热闹。

  看得出,父母很享受这种被打乱的忙碌。

  上次回家,母亲念叨着,该去竹林里拾笋叶了,洗净晒干给你们包粽子。一句话又勾起了我无限回忆,那糯软香甜的粽子曾经让游荡在外的我极度思念家,思念父母,惹我流了多少思乡泪啊。

  父母在,不远行。我始终谨记这句话,父母对我的亏欠用尽后半生来弥补,而我,不能亏欠他们,我不知道,我还可以陪他们欢笑多少年,陪他们过多少个幸福的端午中秋。

  故而,我珍惜。我愿意放弃云游四海的机会,一直陪在他们身边。

  父母爬满皱纹颤抖的笑脸,一定会令端午的粽子更可口香甜。

端午散文2

  小时候,端午节总是不期而至,因为,我们已习惯了月份牌上记数的方式,不能弄懂阴历和阳历的换算计法。然而,总有那几日,街头巷尾忽然平添了几分热乎,起早买菜的妇人们菜篮子里多了平时不常有的粽叶,我们这才知道,又要过“粽子节”了。

  那时节生活贫苦,平日难有鼓励肠胃蠕动的美味佳肴。傍晚时分,粽子的清香从各家厨房里飘散出来,弥漫着楼道和院落,沁润在忙碌了一天“抓革命,促生产”的人们的脸上,仿佛这时,生活的本质才回到苦撑已久的人的笑容里。有古趣雅兴的人家,还会弄来苍术白子或艾条在屋子里点燃,一股股浓浓的草药香味飘满了整个屋子,熏出星火微微。每户人家门头上还会挂上菖蒲艾草,以驱除五毒。外婆说,夏天就要来了,蛰伏一冬的毒虫害物都会跑出来祸害娃娃,用草药驱赶,孩子和家人就能避开邪毒,五毒不侵,洁净平安了。包粽子是一门学问,如果包裹不好,米粒会跑漏出来。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在粽子里配放红枣,赤豆,咸肉丁或鲜肉丁,真是味美香异;节俭的人家,会把用食过的粽叶清洗凉干,高悬门廊,以备来年再用。

  南京是个文化多元的城市,南北交际,在这个都市里生活着多样的花儿般的女人。虽然那是个禁“美”的年代,但却藏不住女人们心头的那点点波动,好像她们的心思全用到了这小小的粽子的样式花色上了。街坊四邻拿出煮好的.粽子换食品尝,女人们相互揣摩包粽子的手艺技巧:江南女子的秀巧,北方姑娘的朴实,更有那岭南女人的玲珑雅致,在那一个“革命”的年代里,其乐融融的场面真不多见。孩子们更是互相攀比,嘴里吃着用线穿成串的煮熟的蚕豆,在彩线编织的网兜里装盛煮熟的咸鸭蛋,垂挂胸前,一个个捧着相互撞击,看谁不被击破,以证胜败。老人们也不甘寂寞,拿出针线,戴上老花镜,用硬纸板折剪成立体三角形,然后把五彩丝线一层层的缠绕上去,斑阑剔透的小粽子就做成了,端午节当日,再把这一个饱含老人家美好祝愿和希冀的工艺小粽子佩挂在孩子的颈项上、床头边,保佑小孙儿快快长大。

  端午节的食谱必备“五红”和“五黄”,可能是与“五毒”相对吧。这“五黄”首推黄鳝,其次是黄鱼,“五红”有烤鸭、苋菜和咸鸭蛋等。苋菜煮食的方法着实讲究,关键点在要吃淡、吃烫、吃烂。当然,这“五黄”是必不可能备齐的,或许更多的“吃法”只能停留在传说中。我当时生与活的年头不长,没有遥想,食物不丰,想象力也没法超越和离奇,但有一事今天想来也委实奇特。70年代中前期,资本主义的尾巴已被割刈得不见屁门星了,但每逢端午节来临,街头路口的拐角,总能见到卖烤鸭的商贩在街面上设摊,样子有点像80年代街头卖卤菜的摊点,但是,端午一过,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今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洪武路上宰牛巷口那一家烤鸭店,用一块钱,就能剁斩一大蓝边碗,顺手捡拿一块放入嘴中,激得满口油汁,回味无穷。那种满足和愉悦是今天食得山珍海味也难能敌得。90年代初还去过那家店,名字起的雄劲超牛,直把一个个体工商户威逼成一个国家科研事业单位——“南京烤鸭研究所”。

  明天又要过端午了,街面上加紧地热闹起来,我适时地买了一把艾草菖蒲悬挂门头,用币一元钱。

端午散文3

  “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一声平常如纸的祝福,很真;采一片清香的粽叶,包一颗香甜的粽子,装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给你:祝你端午节快乐!”接到朋友的端午节祝福时才恍然发现,端午节的脚步已经很近了。已经好几天没给家里打电话了,看着熟悉的电话号码,思绪却陷入了无尽的遐想中。

  从参加工作以后,我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买点父亲喜欢喝的酒、母亲喜欢吃的李子、还有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粽子,急匆匆的回一趟家。母亲每次见我一回来,就不停地忙活着,吩咐父亲烧水,她自己卷起袖子追着家里乱窜的鸡群。弟弟们却一副带着委屈的笑脸,显得有点可爱:“无论有点什么好吃的,妈妈都要留着等你来。”母亲说弟弟们总是长不大,我在旁边笑着,感到无比的幸福。

  记得小时候家里不是很富裕,没有多余的钱给我们买零食。母亲每年都会在自家地里种上我们喜欢吃的黄瓜,玉米,花生等等。快到端午节时,母亲会拿家里的玉米去集市上换一些糯米回来;当我们还在被窝里酣睡时,母亲会冒着露水去采撷一些新鲜的粽叶;端午节前一天,母亲会神奇地变出许多香喷喷的粽子。

  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会在门上窗户上插上艾叶、菖蒲,水缸里放上雄黄;她会拿一些雄黄酒涂在弟弟们的额头上,小家伙们总是很乖的任她涂抹。她还会在自己的头上别上艾叶,她总是笑盈盈的帮我也别上,我却总是淘气的把艾叶扯掉,她也拿我没有办法。端午节最讨厌的莫过于洗澡了,母亲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歪道消息,说五月五这天百草是药,这天洗个百草澡可以去百病。我总是洗到半途中逃跑,因为那水的气味实在是太难闻了。长大后听母亲说起这些事情时,我不敢相信自己曾经是那样的调皮。母亲说我从小就体质很弱,动不动就生病,所以她每年端午节都会用一些草熬成水让我泡个澡。

  端午节的粽子,我和弟弟们一直就很不喜欢,母亲却变着法儿让我们吃。她会把外公给的白糖拿出来一些,倒进碗里,在白味粽子上插上筷子,再拿着筷子让粽子在碗里翻个跟头,粽子上沾满了白糖,看着很诱人;她还会把家里的花生、黄豆、芝麻炒熟,用家里的石磨把它们压成粉,再在里面加入少量白糖。这样,粽子就变得很好吃。可是母亲每年都这样弄,我和弟弟们就慢慢地觉得腻了,后来我们就只吃点粉末,再到后来,连看也不愿看了。可是每年端午节母亲还是会这样。我们慢慢长大了,也了解了母亲的一番苦心,我们还是会将就着吃些,以免她伤心。

  等我们再大一些时,我在外地读书,那时家里没有电话,每逢端午节时,我就会写信回家。母亲不识字,每次都等着父亲周末回家读给她听。父亲的每次回信,都会说母亲问我吃了粽子没?后来参加了工作,虽然离得不是很远,可是有时端午节还是不能回家,我都会打个电话给父亲,父亲接到电话都会问有没有吃粽子,然后说有什么事情就跟母亲说说,但我向来都是报喜不报忧的,顺便叨叨家常什么的......

  今年本来我们都已经回到老家,正想和家人一起好好过节时,老公突然接到单位通知,说回单位有事。我不忍心让老公一个人回去孤零零地过节,又不想离开母亲,于是带上母亲随着老公回到了城里。端午节依旧过得像像样样的。却心里总感觉像丢一了什么似的。正巧女儿来了电话,告诉我她很好,上午和朋友在学校吃火锅,下午打算出去唱歌。听着女儿也像当年的我向母亲报喜不报忧,我的喉咙像被什么卡住了一样,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女儿。一声叹息——又是一年端午时,圆餐桌上少女儿!

端午散文4

  “戴盔披甲舞长须,刀剑随身一勇夫,莫道弹腾方寸地,自凭豪气走江湖。”在网上读到这首描写龙虾的诗,顿觉豪情万丈,不仅想起刚举办两天的中和第二届小龙虾美食节,据说在小龙虾美食节活动现场,有巴蜀笑星现场表演、央视幸福账单海选、最美商家评选、特色农产品展销等等文艺活动。如此这般诱人的美食怎能不勾起我的食欲,不管怎么样,都要趁着这端午小长假去瞧一瞧呀。

  麻辣小龙虾、鱼香小龙虾、蒜香小龙虾……不知从何时起,小龙虾爬上了中国人的餐桌,成为大街小巷餐馆里的“时令美食”。身为食客的我,可能不了解小龙虾有多少种做法,但我知道曾经令村民们讨厌的“害虫”,而今却成为资阳雁江区中和镇农业、旅游业的明星。

  小龙虾作为夜宵摊的王牌,全国市场规模超千亿元,成都每天消耗二三十吨,而资阳雁江区每年至少消耗小龙虾两千多吨……从这些数据上看,足以体现出中和小龙虾的畅销度。从养殖到餐饮,中和小龙虾已成为资阳人民心中的美食。

  6月18日,正值端午佳节。我们一行五人,沿乡村公路走北马去龙虾节,熟悉中和本地情况的人多半会从这里去,不必走106国道绕四方碑了,路近了许多,虽然路况差点,但车辆很少。我的车上不了高速路,如果走遂资眉高速,十多分钟就到了。

  快到中和镇了,眼前突然一亮,整齐的农家小院,统一的白墙红瓦,两层小楼,柳树成荫,家家有农家乐,居然还有一家“荷塘音乐”歌厅,如此美景我不仅停下车,拿出手机咔嚓咔嚓起来,抬头一看,中和镇明月村,这不就是小龙虾养殖基地的明月村吗?我乐了,要是我丈母娘住这里该有多好哟。

  近两年来,小龙虾产业的火爆加速了养殖业的发展。20xx年,中和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全镇18个村跳出了光靠种庄稼挣钱的思维模式,改养殖小龙虾,养殖规模已超过5000亩,年产量超过1000吨,形成了“山上柑橘、水中龙虾”的立体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养殖户吴勇赶上了养殖小龙虾的大潮。去年,在他的带领下,中和镇龙虎村10多户养殖户成立了玥辰水产专业合作社。“去年小龙虾一公斤收购价是40多元,60亩虾塘一年赚了20多万元。”吴勇高兴地说道。

  在中和镇,通过发展小龙虾养殖业,将自家养殖的小龙虾卖给中和的餐饮业、资阳城区和成都市场,中和镇已有10多户贫困户提前脱贫,摘掉了“贫困帽”。有些养殖户通过养殖小龙虾,一年可增收3万元,以中和镇为核心的`小龙虾产销一体化格局正逐步形成。

  养殖只是中和镇打造“中和小龙虾”品牌的伊始,为了更好地把这张小龙虾“王牌”推出去,中和镇立足“节会搭台”的模式,打出了“龙虾节”的金字招牌。

  去年首届资阳中和小龙虾美食节,创造了中和镇节会期间的客流、车流、消费额、关注度、影响力等五个“历史之最”。据不完全统计,美食节期间现场的游客、食客超过12万人,仅开幕式当天就超过6万人,消费总额超过160万元,其中消费小龙虾超过2。6万斤、销售金额超过90万元,三项数值均约为平时节假日的13倍。

  如今,借助“龙虾节”,资阳雁江区中和镇走出了一条“无中生有”的发展新路子,也为这个从前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积聚了名气、人气、商气和财气。

  进入中和工业园区南北干道活动场地便能感受到那热闹的氛围,不少本地和外地的好吃嘴们驱车来到活动现场,停放的车辆绵延几千米,活动现场人山人海。来中和好几次了,每一次来都要感叹中和镇的变化,自遂资眉高速中和收费站开通,中和工业园开工建设以来,工业园区宽敞笔直的柏油路四通八达,绿树成荫,厂房林立。

  一排排绿色的帐篷惹人眼球,一个个商家使出浑身解数:有的用那种装蔬菜的泡沫盖盖,把龙虾摆在上面成各种图型,以招揽客人;有的煮好龙虾任人品尝;还有的打折促销,吃三斤送一斤。户户门前一大盆一大盆鲜活的龙虾张牙舞爪。

  我们在龙虾节上左逛右逛,腿也软了,眼也花了。突然在十字路口,一家卖五阿哥伤心凉粉的摊摊,吸引了眼球。

  “我要吃凉糕,好多年都没有吃过了。”看着晶莹剔透的凉糕,我对店老板大声嚷嚷。

  “哎呀,伤心凉粉!来一碗,我真的伤心了!”同事美女小贞惊爪爪地喊。

  “要麻要辣才叫伤心凉粉,泪水出来了才是伤心呀!”我们打趣她。

  一碗凉糕,绵软细腻,入口化渣,加以黄糖花生芝麻,香甜爽口,就如小时候外公带我上街边吃的一样,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童年的味道。

  小贞的凉粉端上来了,白白的细细的再配葱姜蒜,麻辣油脂均匀地覆盖在上面,白里透着亮,一看就有食欲。

  小贞咬一口,啧啧地道:“嗯,好吃,真好吃!”隨即鼻尖上渗出了汗珠,眼泪也流出来了。

  “小贞真的伤心了!”我们笑了起来。

  小贞也笑了,随口来了句:“端午佳节吃凉粉,粉里有你的真情,粉里有我的挚爱,那么缠绵,那么沉醉,流出了伤心的泪。”

  刚吃过凉粉,那边华丽的舞台动起来了。随着中央电视台一位帅哥主持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中央电视台幸福帐单全国海选资阳站开幕了。首先是央视带来的劲歌热舞嗨翻全场,然后是几位大妈登台献艺,虽然才艺不是很佳,但勇气可赞。随后单车表演、舞蹈、独唱、快板轮翻上台,资阳选手用多种形式展现资阳人的才艺和才情,赢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和现场观众热烈掌声。

  “你上去唱歌,争取把今天吃龙虾的账单报销了。”来自资阳城区的游客在朋友的怂恿下临时报名唱了两首歌曲,获得三位评委中两位老师的晋级肯定。

  海选结束,夜幕降临,很多商家的遮雨棚下已是人满为患,麻辣、蒜香、椒盐、十三香、油焖,各种回味无穷的味道弥漫开来。我们好不容易找了家中和本地的龙虾馆坐了下来,不大一会功夫,一盘鲜艳欲滴飘着香味的龙虾就端了出来。

  据说中和场镇上有4家专门从事小龙虾销售的餐饮服务单位,最为有名的是中和心缘大酒店,每天小龙虾销售量在600到800斤不等,节假日销量可以突破千斤以上。其次中和蜀人熟食龙虾馆、荷塘月色农家乐和两棵树爆炒龙虾店,每天的销售量也在几百斤以上,餐馆成为小龙虾熟食消费的主阵地。

  我拿起一个大龙虾,将龙虾掰开,鲜嫩的虾肉露了出来,一口吃到嘴里,爽滑柔嫩,麻辣鲜香,令我欲罢不能,迫不急待地又抓起一个。

  端午节的晚上,啤酒加小龙虾,我们就这样把端午和龙虾一起炒了。

端午散文5

  如梦的往昔,散落一地碎语,在这盛放的六月,拾起一段刻骨的记忆,不知道岁月泥土堆积的厚重,是不是如文字的遣洌排横,把六月的盛夏追逐成一季夺目的妖娆。怒放的极致,是倾其所有的颠覆,生根及根的裸露,不是所有的景致都在回望的遐想里肆意的放纵,一旦万般到了极至,岁月馈赠给你的,只有心疼的记忆。

  端坐在记忆的枝头,一席苇风吹醒了我对端午的回想。一把铁镰让我以仰止的姿态,望眼一片金黄。坐在田间收割精彩的母亲,面带丰收的喜悦,把粒粒饱满的孩子尽情的抚摸。父亲端坐在田埂上,吧嗒吧嗒抽着烟袋,那烟锅里飞出的余火,烘烤着大地,喃喃的、喃喃的一浪又一浪真情的诉说。每每这个时候,父亲总坐在家门口那棵老榆树下,向远处眺望,三儿,怎么还没到家。今年端午节是不是又不回来了,母亲总是节后在电话里对我这样说。于是,流离异乡的痛,开始拔节,撕裂着,挣扎着。蜷缩在城市一隅的跋涉,念着夏日里追逐收获父亲母亲的背影,在黑夜里,聆听百花竞相争艳碰撞的声音,泪,又一次打湿了关于端午的记忆。

  是谁,将一片金黄的麦穗,悬挂在山梁的田间?夏日的风,吹醒了一季娇艳的盛放。一场繁华,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盎然。所有的摇曳纵情的挥洒着勃然的挺拔。孤独,是父亲母亲放飞一羁脱缰的野马,在风起的那一刻,让游子天涯的牵念,匆匆奔疾,附马回缰的守望。远方,是谁家铁镰的打磨声,厉厉刺耳,惊飞一群雀鸟寻食望巢的故事。

  五月初五,这是一个怎样的日子,让儿时的记忆,如此的心疼。

  那年的端午节,我还是一个幼稚的孩子,生命的本能粗糙,经岁月的磨打洗练,愈发的明鉴。一席苇风,吹皱了一潭碧水的静谧,追逐与追逐碰撞的盛开,让家乡的清晨充满悦动的旋律。我深深的知道,想成就一次完美,终须一场艰辛的跋涉。于是,父亲母亲,就是在这样的季节里,获得了与生命搏击的尊严,抛生活的窘迫于铁镰之下,用坚强与不屈抒写着麦地里无与伦比的精彩。

  节日对于儿时的记忆,是如此的凄清,模糊。每到年节也是母亲最难过的日子,看到别人家孩子穿上新衣服,张灯结彩,热热闹闹的迎接每一个喜悦的日子。而母亲总在把我们哄睡后,在寂静的黑夜偷偷的流泪。连温饱不曾解决的日子,哪来的心情过节呢?而母亲不屈的性格,从没像困苦低过头的她,就是这样与父亲,在每一个节日来临之时,用她们勤劳的双手,让儿时的我们尽情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山坡上的麦子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家门口那颗历经风雨的老榆树在岁月的年轮上,刻下了圈圈过往。闭上眼睛,我努力将自己开成一场江南的柔风细雨,一直开成温润你二老脊背上的挺拔。鞠一捧清泉,携一路花香醉心,用甘冽送去儿子对二老的尊敬。让我在世俗的眼眸下,永保这份清真洁净的'爱,让您们期许的目光,在这端午的盛放里,敲开儿子一梦千年的向往。

  痛,一分为二,心灵与肉体上的痛。痛的的刻骨,疼的淡定,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然。欢乐与痛苦并行,心语在相互支撑中聆听。于是生命路上的艰辛困苦征服了尊严的亲睐,让生命之根不断的拔节,一发而不可抗衡。当我在离乡的那一刻,望见你目送我远去的那一晶莹的眸光,儿子是怎样在天南地北的童话里,去执着的寻求那一份灵魂的丰润。

  铁镰上的疼痛。

  那一年,我刚满九岁。六月的风,揪碎了大山的心,竟让他魁伟的身板做成了夕阳的摸样。六月的风,吹来一季花香,吹黄了上坡上栉比鳞次的麦田。父亲母亲带着一脸丰收的喜悦,为端午的麦浪披上了金黄色的盛装。黄色的麦浪,层层叠叠,诉说着成熟后的心事。清晨,阳光依旧烈烈的升起,我还在睡梦中,母亲早早的把我叫醒。三儿,今天是端午节,快起来,把鸡蛋吃了,母亲把剥好的鸡蛋放在我的面前,吃完写作业啊,母亲说。我慵懒的从被窝里爬出来,当我朦胧的双眼还在半醒半梦之间,从窗口的罅隙里,看到父亲母亲每人握着一把铁镰,匆匆的走出家门。我知道,节日,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并不美满的词汇。甚至知道,我所有诗句里的青涩,只不过是他们朦胧的眼中飘过的一滴雨。而今,寻梦的残忍,趟过记忆的洪水,我不怕刀尖上的风浪,只愿化作一粒芬芳的种子,在夏季里妖娆,秋天里零落。

  正午的阳光,烧烤着皲裂的大地,我坐在老榆树下,望着榆树的枝桠,数着蔽日遮天的榆钱,像数着天上的星星,一阵风过后,脑海里记忆的数字被这柔柔的轻风,吹的凌乱不堪。甚是恼怒,心情一下子跌入了谷底,心烦意乱。漫无目的张望,此刻,心一下子紧张起来,每天的这个时候,父母该回来吃饭了,今天为什么还不回?

  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可是,今天的我怀揣迫不及待的张望,伸着长长的脑袋,去打探我魂不守舍的思绪。远处,仍不见父母的踪影,这时天空隆隆作响起来,我一头扎进屋里,胆怯的无处躲藏。窗外,季节丢落屋檐的细雨,一滴,两滴,滴滴都是我的牵挂。风,无情的敲打着窗棂,让我的心一阵紧似一阵。我从门的缝隙远远望去,只见一辆飞驰的马车,从我眼前一掠而过。父亲,是父亲,我惊喜的狂叫出来,当我跑出院子的时候,细雨和风声淹没了我的呼喊,一帘雨幕遮挡了我的视线,马车随着倾泻的雨点,已渐行渐远。夜,在雨水的冲刷下,更显得清冷,我蜷缩在被角里,猜想着父亲母亲的夜晚,在哪一方渡过,就这样猜想到天明。

  清晨,雨停了。空气格外的清新,我依旧坐在门口的老榆树下,数着榆钱,心却飞向了父母的身边。不一会榆钱的数量让我数的不能再数,泪打湿了面颊,模糊了双眼。三儿,你母亲昨天在地里割麦子,一不小心把手割了,现在已经住院了。邻家大妈,气喘嘘嘘的对我说。此刻,我的头如五雷轰顶,嗡嗡作响,一下坐在地上,脑海中一片空白。

  五月初五,这是怎样的一个日子,让儿时的记忆如此的心疼,历历在目。走过春,走过夏,唯独走不出端午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每一次远望,都是痛的呼吸

端午散文6

  端午三日的假期,转瞬即逝。一切如常,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三天假期不算长,可对于一个退休在家的老人而言,已经无所谓假不假了。然而,惯常的思维还是没有转换过来,假期的概念一如往年地在意念深处激荡。没有出门旅游的情趣,也就自然将时光赋予了书斋书案。

  6月22日

  家人去了西安,斗室便沉入少有的宁静。昨晚,我对妻说,岳母家不去了,用这个时间画几张画。相关的朋友催得很久了,而我却一再延宕,朋友来电话说,马上要出刊,不能再等。而一位来自燕赵的朋友也是多有嘱托。好在终于有了一个属于我的时间和空间。于是,燃一支烟,铺开宣纸,调好丹青,整个的人都被翰墨熏染了。

  咏牡丹

  魏紫姚黄各领香,风骚绝艳动咸阳。真美何劳高下论?春来众卉共霓裳。

  录唐李白《将进酒》

  6月23日

  前些日子,女诗人荆婕妤约了晏娟来访,说到想为自己的诗集《划开生命的'河流》开一个座谈会。我的心便久久地不能平静,对于这座城市每一个作家的成就,我都视为与自己的成果一样高兴。我要她与副主席兼秘书长董信义先生沟通,就议程拿一个方案。我十分欣慰,主办单位选了这个日子,它让我们总是记着一个伟大的名字——屈原。昨晚,商洛诗歌学会会长远州来了。吃饭间,婕妤提出,能不能为她写一幅字。晨五点三十分起床,家人还在梦乡,只有我在书房徘徊,为写些什么而踯躅。思之再三,就有了下面的话。

  上午八点三十分,从家里出发,步行前往会场。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婕妤的作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些问题谈得很深刻,对我很有启迪。会议结束时,主持会议的董信义先生要我说话。我谈了三点:一是这个日子与这个会议。我以为今天的会议就是对屈原精神的传承,而这种传承,在婕妤的作品中从不同的侧面得到了体现。二是这本书和这个人。我以为婕妤的选择是自觉的,表现了一个诗人的时代责任感;婕妤的创作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审美享受;婕妤的创作贯穿着一种锲而不舍的执着。三是我的希望,我的寄语。我希望她在取得成果的时候,宁静一颗心;磨好一支笔;走好一条路。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6月24日

  晨五点起,为两位燕赵的朋友作画。我们都属于进入夕阳晚霞的老人,他们夫妇在过去的日子里,曾经给我诸多的关注和关爱。据我的记忆,他的丈夫洛钊先生主编的《河北经济传媒》刊登我的散文不下七篇,而且每次都在显著位置。我更不能忘记20xx年冬,洛钊先生专门撰写了《良师益友杨焕亭》的文章。我很惭愧,做益友可以,做良师何德何能?不久,阿臻先生又特地作了《仕女图》,千里迢迢地寄来。每每想来,感慨万千。这幅画却是拖了许久,真有些对不起朋友。

  咏牡丹

  诗/秦人

  魏紫姚黄伴露香,花开时节动咸阳。天香国色身高洁,艳压群芳不改妆。

  午后小憩,即前往办公室偿还文债。魏军先生的《旅欧日记》送来已经有些日子了,可我却一直没有时间为他写些文字。在以往的日子里,他一直是我十分尊敬的老兄。多次约我外出,却总是阴差阳错地不能履约,每每想起,就十分不安。下午5点,终于完稿,考上U盘,拿回去修改。忽然想起唐人王建的一首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我这三日的羹汤是否可口,我不知道。还是请朋先尝而后评吧!

  正是:

  云岭秦风千载下,

  人间五月过端阳。

  角黍包金缚粽叶,

  艾蒲祛毒插门窗。

  最忆慈颜当日爱,

  每牵赤子百年肠。

  火榴花发向天啸,

  独醒灵均万古伤。

  我且以毛俊子先生的诗做了这日记的结语吧!

端午散文7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 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

  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散文8

  看到邻居小孩子手上系的花花线(五种不同颜色线的组合),才知道端午节要到了。是呀,忙碌的生活让我早已淡忘了许多节日。今天下午没事,我可以坐在电脑前好好想想自己以前的快乐,也算是给自己的心灵注入一丝清泉,让自己能记住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开心和快乐,让端午节的思绪随风飘。

  小时候,收割小麦的前后,忙碌的母亲和奶奶会给我们三个缝香袋,我和妹妹的是鸡心型,弟弟的是方形,母亲会给我们配许多花花线,在端午节前的晚上给我们三个的脖子上,手上,脚上都系上花花线,香袋是第二天早上才让戴的,晚上,我们三个都要把自己的香袋藏在自己的'被窝里,那是一种怎样的开心和快乐呀。到了第二天早上,我们三个就会戴着香袋子到各自的小朋友面前炫耀,大部分小朋友都和我们一样的装扮,也总有那么几个因家长忙,什么也没有的,这时就会显得很委屈,母亲总会把我们家多余的香袋和花花线给没有的小朋友,这时候大家都会皆大欢喜。也曾经问过奶奶为何要系花花线,奶奶说是系了花花线就不怕蛇了,我们小时候最怕蛇了,所以系了花花线的感觉就是爽,每年的花花线大人们是不允许我们私自解的,一直要到阴历六月六,才能由母亲用剪刀小心给剪断,然后把花花线系在家里的小树上,花草上,说这样小树,花草才能长的更快更好。那时只记得戴香袋子,系花花线的开心和快乐,没有吃什么好吃的记忆。

  稍微长大一点,才知道这一天的道道很多的,比如端午节的早晨,一家人都要早起的,爷爷和父亲都要到地里割一些小麦和各种草回来,挂在我家的房檐下,奶奶说那都是难得的好药材,包治百病的,总是看的紧紧的,从不让我们去乱动。而奶奶和母亲总要在早上洗头,而且很是讲究,说是要用无底水洗才行(就是把一桶水倒出去一些,必须用桶中间的水来洗,桶底的水不能用),他们还必须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干完这些。当时觉得很是神秘,也曾好奇地问过奶奶,奶奶总说:“小孩子家,别乱问,长大后自然会知道的。”现在我早已长大了,可我还是没能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长大了,也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知道在南方还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也曾为屈原鸣不平,为《离骚》而折服,会在这一天里,祈求汨罗江里的鱼虾嘴下留情。 上高中时,有年的端午节,好友陈苏娟从家里拿了好多新鲜的粽子,真的是让我们大饱口福,如今市场上卖的粽子品种很多,但都没有我们当时吃的那个香味浓。我有点想苏娟的母亲了,那是个瘦弱的母亲,但热情好客,我们当时都喜欢到她家里去,喜欢和她拉家常,现在我还能想到老人那开心爽朗的笑声。

  成家后,忙碌的工作和琐碎的日子在一天天消耗着我对生活的那份激情,许多节日对我来说都不再重要。说来惭愧,我真的不是位好母亲,女儿今年已经九岁了,我好像没亲手给她系过一次花花线,我也根本不会缝香袋子,每年还是我的母亲替我做着这一切,感谢我的母亲,女儿成年后的回忆中,有关外婆的美好记忆会更多一些。

  今年的端午节就要到了,经历了许多事,我一向浮躁的心慢慢平静了下来,是呀,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平和的心境,那样的生活才更真实,更值得人向往。我决定今年亲自动手,给女儿配多多的花花线,亲自给女儿系上,在端午节的那天,带女儿给院子里的树木花草都系上花花线。

  柔和凄美的音乐中,有关端午节的思绪轻轻飘扬,心里的感动一点点多了起来,我好想让自己变成一朵云,飘到灾区去,给那里的孩子都系上花花线,让他们和我的女儿一样开心快乐地成长。

端午散文9

  一个端庄秀丽,温文尔雅,文笔恬美,稳健清幽,30来岁的丫头片子(恕我这样称谓),虽与我同住在仙乡,但因为不是一个街,隔着三五里路,又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她是支教老师,我则是乡机关的普通退休人员,既无须联系,又无亲无故。而且,单就年龄特征来说,我已经是她的父辈了,隔代事实明摆着,代沟更是显而易见,虽然她是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且已成家立业,但我还是禁不住地爱称她“丫头片子”。虽然如此,写作却是我们俩的共同爱好,我在《商城周讯群》《江山》《墨舞红尘》里发现了她,文化生活的线却把我们牵连了起来,而且,随着现代化的通讯交流和与日俱增的不断深入,越发聊得来、谈得拢、说得投缘,且大有相见恨晚的`味道。

  昨天端午节,我给她发了个短信:“丫头片子:老年天将暮,凭栏望断天涯路。天涯路:日薄西山,大江东去,晃然空与梦!时逢端午节,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界处,深感光阴易逝,人生苦短,做人做事的不易。”“置身于大千世界里,纪念也好,励志也罢,唯有保持青春活力,岀众文彩和天生丽质,方可独立前行。祝您与家人端午节健康与快乐!”

  或许是年近古稀,我的悲情伤感,一览无余地暴露出来,面对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确实不协谐调,很有大煞风景之嫌。

  短信既发,我便后悔。在惴惴不安中等待着她的回复。

  是日晩,我的手机终于响了,一看,是她的信息:“刘叔;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历史是属于前人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用乐观与自信,笑脸与从容迎接每一天,坚信明天会更好!谢谢刘叔,也祝您老当益壮,笑口常开,在文学创作领域中硕果累累,永葆青春!”

  一段言简意赅,文采飞扬的文字,没有讥评与责备,只有温柔敦厚的启发和春风化雨般的抚慰。让人如饮琼浆玉液,爽爽润润,透彻心肺。到底是知识女性,到底是优秀教师,到底是知情达理的才女,她懂得如何从心灵上教育、启发、开导和帮助人。

  不是装腔作势,也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空洞乏味的一通说教。循循善诱,才华横溢的功底,委实不同凡响。让我震惊,叹服,感慨万端。

  屈指一算,动笔业余写作,我早她20年,当属长辈。自打在报纸上看到她发表的文章并相互沟通交流后,她便称我刘老师。尽管我多次胆战心惊地推辞,她就是不允,经几番交涉她才改称我刘叔。其实,论她的文笔,既细腻精致又精彩恬谧,无论是散文,还是诗词歌赋,乃至她指导自己的学生写出来并公开发表的论文,都可堪称佳作,令人刮目,不仅值得一读,更有回味无穷的余韵。与我这粗枝大叶,直来直去、浅显粗糙的拙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一直不敢承认她给予的这个称谓,只认为自己充其量,只是她的一个与之不挂档、难匹配的文友罢了。而她,也从头开始,就不让我叫她老师,坦诚而真挚地自称仍然是个学生,在业余写作上还才刚刚起步。两个固执己见的人,自此,她叫我刘叔,我称她丫头片子,谁也无法改变谁,心照不宣地交流着、鼓励着,徜徉在清如泉水的人性光辉里和心灵沃土中,感悟着今天,畅想着未来。

  没有迎来送往,沒有财物礼品,没有思想杂念和精神污垢,更没有约会和酒馆舞场的时尚之俗。我们只是在纯洁的时空下,关注着各自有没有新的创作发表、发表后找来一读,欣赏,评析,挑点毛病,然后再发封短信祝贺一下,相互鼓励,相互探讨。偶尔,尤其是逢年过节,也忘不了互致一个短信,问个好,报个平安,道声祝福。就这样,有悖于功名利禄和滚滚红尘的新潮,依然我行我素地浇灌着这纯净的友情之花,豪情满怀在走向美好的明天。这不,端午节的这个信息,更给这忘年交的葱郁之苗,增添了一抹新绿,使之越加美轮美奂,相得益彰了。

  而今,已到垂暮之年,精神却富有的我,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时候,找到了她,找到了知音,已是心满意足,真正的感觉到自己是个幸福人!

端午散文10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突然十分想家了。想妈妈做的粽子,一个个甘蔗叶片所包裹着的粽子夹着一股子甘蔗的甘甜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记得小时候妈妈总会在给我们剥粽子的时候耐心的讲着有些久远的故事,有屈原,也有白蛇虽然有些早已被尘封在了记忆,但每每想起嘴角总会微微上扬内心涌动着满满的幸福!

  其实以前离家很近的时候并不觉的什么,可是渐渐离家越来越远了直到回趟家都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我们对家的依恋是那么的深刻,为了求购一张回家的车票而半夜三更守候在电脑或者手机前,为了早一点回到家我们早早的去往车站,为了可以回家我们拖着重重的行李箱却丝毫不觉的沉重,因为家永远是我们最温馨的港湾,可以为你付出一切。

  每天我们总会很忙碌,每天也会很疲倦,每天当我们拖着疲惫得身子穿梭在人群中间,我们内心总会十分的想家。想妈妈,想妈妈做的菜和饭,虽然我们并不能吃的太多,但是妈妈每次总会做的.很丰盛,融化在味蕾的香满满的都是幸福。

  记得每年端午的时候,除了丰盛的饭菜和香喷喷的粽子外,家家户户都会用艾蒿装点屋子,然后为家人涂抹上雄黄酒,偶尔也会小酌一杯但小孩子多半是不被允许的。一股子艾香带着一丝丝酒精的香味迎面而来,合着窗外开的正盛的金针花香,简直令人神清气爽!

  又到了端午,真的好想好想快点回家,回到妈妈的身边,想妈妈做的粽子了。

端午散文11

  曾几何时,股股粽香带着欢愉的小情调,在弦歌悠扬而又注定是别离的六月,飘满了初夏的校园。在六月阴雨霏霏而又略显冗长的尾部,它以最为诱人的姿态,尽情浸染着属于它的别样年华。那一刻,心底有个声音告诉我—又到一年端午时。

  手捧香粽时,突然想起了那个汨罗江畔,满腹情仇为国丧,泪洒江水永不悔的屈原。在战乱玷污了和平的年月里,鼓角争鸣似乎胜过一切滔滔不绝的说辞。因着胜利,因着扩张,即使在黑夜里也能清楚的听到,骨头因血液的扩张而疯狂的鸣响。无论是扩张者,还是保守者,都期于在国的保存中而得以苟活。而屈原在对国家的忠贞中,远远的忽视了在墨地找准时机,置自己于死地小人们的暗算。当流言放逐了真相,即使百口,谁又能说得清盗跖和颜渊究竟谁黑谁白。“香草美人”浮华一世,莫说丰功伟绩,到头来只道天凉好个秋。万般无奈中,绝望渗入身体的每一个毛孔,尘世对他不公,他倒来个爽快,带着对祖国深深的爱,亲手埋藏一段沉沦的爱恨纠葛。

  很难想象,一个人,走在人生的末路时,又感叹着怎样的世事无常。汨罗江畔还残留着屈子的叹息,即使历经尘世的雕琢,其缘由依然不改初衷。也许,他恨小人的暗算,恨楚王的昏庸无道,但除了恨之外,也许更多的是对楚国的爱了。是世事无常,还是命中劫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能否保全,人民能否免于战乱。曾经暗算的小人,可怜的楚王,昨日还于灯红酒绿中戏谑人生,听着高枕无忧的亡国之音。而如今,一切幻归幻灭,怎叫屈子死得瞑目。也许世事本就这般无常,根本不值得理会那些小人,我们能感慨的就是珍惜当下所拥有的。

  端午时节,吃着粽子,不免也想到龙舟比赛时此起彼伏的呐喊声。比赛时,经常被分为好几队。等到哨声或者是枪声一响,早已准备好的参赛者使出浑身解数,迅速的划动着木桨,向终点进发。岸上的呐喊声、擂鼓声响成一片,也许屈原看到这一幕也该高兴吧!据说赛龙舟是为了吓走鱼虾等水生生物,还屈原一片安宁。赛龙舟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对屈子的敬仰中,逐渐变成了后世的一种非物质文化,代代相传,永不衰绝。

  端午走在六月的尾部,多少来的有点伤感,无论是对屈原,还是对毕业的青春年少们。走在偌大的校园里,看着一辆辆写着“中国邮政”字样的'车子,把陪伴了学姐学长们四年的点点滴滴一次性的打包,冒着黑黑的烟雾,就这样一溜烟的消失在远方的公路。

  四年,无论是喜欢或者不喜欢,终归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过往,如流年躲进了海绵,用手一挤,青春就被打上了匆匆成熟的烙印。每到毕业的季节,总有人拿着喝过的啤酒瓶子,在夜晚潜伏着躁动的寝室里,慷慨的砸着永远也砸不玩的酒瓶,仿佛那一地的破碎足以给他们留下些什么。这个时候最好来上一首歌才足够煽情,兴许会有人在那里抱着笨重的吉他,和关系亲密的人高歌一曲,一曲歌罢又来一曲,直到嘶哑的声音成为了主旋律。

  在这样令人伤感的六月,吃着端午的粽子,恐怕不免有些酸楚。还有一种纪念的方式就是相片了,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相片里的人是那般的呆滞。上课的时候总会看到学姐学长们,穿着老气笨拙的学士服,用一张张写满各种姿态的照片续写那段以往的记忆,拍完之后宣告学生时代的终结,青春也随之一晃即逝。

  在家乡,每至端午总要喝雄黄,戴香囊。据说,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喝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因此喝雄黄在幼年时变成了一种端午民俗,但是雄黄味道浓烈,而现在似乎都不太重视了。香囊,似乎都是小孩子佩戴,或者是热恋中的情人佩戴吧!而现在香囊,几乎成了端午必卖的一种饰物,其商业性令人啧舌。但是不管怎么说,香囊都成了端午文化的一种象征。

  关于端午的来源,除了纪念屈原已被公众颇为赞赏,此外还有迎接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迎涛神、龙的节日这样的说法。

  又到一年端午时,汨罗江畔仿佛那个身着一袭长衣的屈子还在,风渐渐卷起他的长袖,他高歌吟唱着属于自己的《离骚》,在六月的尾部定格一段过往的凄美瞬间。

端午散文12

  先生很早便起床要上班,小假期结束了,端午节也过了,似乎还沉浸在这三天轻松的状态里,心里有一丝不愉快,要是每天都是假期该多好!

  睡足起床,窗外艳阳炽热,打开冰箱有先生之前带回家的稻香村粽子,蒸了两个做午餐。闻着棕香却难以下咽,眼睛里有泪珠打转,我是个超感性的人,总会触物思故乡。

  奔波太久,离开故土的好几个城市,都过过端午节,似乎没什么感觉了。但是有一点,记忆里在老家的端午节,是最有过节的味道。老家在山旮旯里,不像都市这般端午节便炎热无比。儿时的端午节,恰好是天高云淡,草绿花开,稍微开始热却也宜人爽心。

  老家人很是注重端午节的,黄土高原的山沟沟,自然没有赛龙舟这一说。可是,临近端午节时,奶奶便会带着我们姐弟几个去田埂上割艾草,田埂上整齐密集的艾草都是野生的,我们会割上几大捆,挑出高一点的挂到屋门上,剩下的缠成小把晾到鸡窝上,一夏天都用它来熏蚊子,至今都能想起睡觉前,那股淡淡的艾草香,在我看来好闻极了。

  每到端午节,也是最为农忙的季节,而端午节前一晚,母亲深夜拿着五彩线搓成手链,趁我们熟睡的时候,绑在手腕和脚脖子上,据说带上五彩线,蛇就会远离你。端午节早上,睡醒的孩子们便热闹了,换上新t恤,出门和小伙伴们做比较去了,母亲手巧总让我和姐姐弟弟有面子,手上戴的五彩线,脚上的绣花鞋,都是同龄孩子眼里最好的色彩。当然不止这些,端午节可以吃到母亲打的凉粉,一年之中,唯有端午节能吃到的美味,别提有多期盼这个节日了。

  端午节当天,母亲则会放下手里的农活,忙活在炉灶前。提前买好的红薯淀粉,在柴火炉子有母亲的简单操作,午饭时候就能吃到拌凉粉了,凉凉的.粉伴着蒜醋汁,入嘴即化,在当时无疑是最为美味的食物。母亲也会给我们姐弟几个,一人蒸一个花馍,我至今不懂其中的含义,但总是好的寓意,还有那酸菜馅的包子。端午节一整天,母亲都会忙着给我们弄吃的,穷乡僻壤的地方,儿时的我们几乎吃不到肉,可逢年过节,母亲都会变着法儿的给我做吃的。

  记得有一年,我要去县里读初中,走的前一晚,母亲便忙活着敲核桃,说是包饺子用。第二天一早,母亲就开始忙活了,从地里摘来自家种的豆角和核桃仁一起剁碎做饺子馅,那也是我吃过最香的饺子。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每次离家前的饺子馅都有肉,可记忆深处的那顿核桃馅饺子最让我嘴馋。

  现在,姐姐和我都已嫁人,服兵役的弟弟,大小节日难得回家,给母亲去电话,说是忙着给玉米地里除草。挂断电话,两眼酸涩,是啊,如果我们在家,母亲一定会放下地里的农活,为我们姐弟几个张罗好吃的,又仔细想来,一家人有多久没在一起过节了,现在感觉,长大真的不好。

  又一个端午节过了,总有一些回忆,一些遗憾,几天假期不足往返千里之外的故土。独自坐在屋子里,心却系着故乡的一草一木,默默祝愿家乡的二老永远平安健康,同时也许下心愿:如果可以,让我们姐弟三个团聚一起,回家陪父母再过几个端午节。

端午散文13

  小时候,对春节、端午、中秋节的印象是最深刻也是最美好的。打个牙祭,玩个痛快,是儿时最大的诱惑。

  家乡人都叫端午节为“端秋节”。说是到了那天,田里新栽的秧苗根系已深入土中,不会被子风吹倒,因而便不再担心秧苗的生长。

  端午节那天清晨,每家每户都悬挂起刚从地里采摘来的清秀的艾叶。淡淡的药香随风飘荡,弥漫着整个村子。在我们老家,过端午节有吃糍粑、咸鸭蛋、喝雄黄酒的习俗。节前头两天,大人们便拿出家中的糯米,洗净,泡在水中,并将核桃、芝麻、花生等炒香后在石磨上碾成粉。端午节当天,捞起米来,揉捏成鸡蛋大小和形状的糯米团,放在蒸笼里蒸好,便成了又软又香的糍粑。心急的孩子不等糍粑放凉,便急不可待地抓起糍粑,裹上粉子往嘴里送。糍粑粘在牙上,烫在嘴上,想吐吐不出,想咽咽不下,只有大口喘气,大人们则在一边干着急。孩子们最终都会没事的,但这样的事便成了家里人长时间的笑料和乐子。而那些做女婿的,更忘不了买一些松花皮蛋,急匆匆地送到丈母娘家去,称为“送端秧”。这一天,大人们多少都要喝一点雄黄酒,都说能趋邪避灾。

  记忆中最深刻难忘的还是划龙船。一大早,四里八乡的人们,便汇集在嘉陵江两岸,席地而坐,临近中午,暑热难当,人们纷纷用草帽或纸扇扇风取凉。两岸密密麻麻人群中的扇动就象千万只蝴蝶在不停地上下翻飞,场面极为壮观。龙船上彩旗招展,鼓声喧天,好一派热闹的景象。卖冰棍的小贩穿梭于人群之中,孩子们便吵嚷着要吃冰棍,五分钱一支的.冰棍大人们是不会吝啬的,吃到嘴里甜丝丝,透心凉。而划龙船的场面,更显得激烈而刺激。每只龙船的船头,手持铜锣光着膀子的指挥者,和着铜锣声,不停地喊着号子:嘿哟,嘿哟,……龙船过了终点便是抢鸭子的时候。被酒灌过的鸭子被放在了江水中,带着醉意到处乱窜,直往水里钻,有的让划龙船的壮士追赶不上,有的却从他们的胯下冒了出来,引来岸边人群阵阵笑声。大家就在这样的欢笑声中渐渐地散去。午饭后,大人们重新洗锅烧水,将艾叶置于锅中,再加上一些柳叶桉叶,熬煮以后,水呈淡黄色,倒入直径约一米的大木盆中,兑些凉水,便将自家的孩子放在盆中洗澡,并不时用艾叶和桉叶搓满全身。孩子们洗净后,将雄黄酒中的雄黄擦在耳窝、人中、喉结及肘关节等处,据说这样洗过澡的孩子一年都难得生病。而小伙伴们则把刚擦上的雄黄到处乱抹,一个个成了怪样,大家便在相互的嬉笑中到处野去了。

  端午渐渐近了,儿时的节日情景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令我不时回味。这无法抛下的端午情结,也许,就是那浓浓的乡情吧!

端午散文14

  只要一看见老家门前的石榴树如烈焰般吐出俏丽丹雅的色彩,那山野间栀子花醇厚浓郁的清香弥漫在湿润微甜的雾岚里,悠悠袅袅,飘飘逸逸,芳馨温婉得沁人心脾!我知道,端午节,一个打我记事起,就给了我无限快乐和亢奋的日子,又将从容不迫地走进我的生活。

  小时候,除了过大年,最喜欢的节日,莫过于五月端午了。通常,在这之前的一个多星期,勤劳能干的母亲就不停地忙活开了,先是去镇上买回半袋雪白饱满的糯米,再舀上二斤墨绿干爽的小豆。因为日子过得紧巴,平日里极难吃到的新鲜猪肉,这时也会被一贯俭朴的母亲破例地割上一小块带回家来。小街上不时闪过村姑们好看的身影,她们挎着的菜篮里满是翠绿茵茵的竹叶。每逢这时,我总嚷嚷着母亲也去买上一把。然而,勤劳能干的母亲是从来也不舍得乱花一分钱的,她总是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对我轻轻地摇着头,一面只默默地拉着我就走……

  终于,星期天到了,爸爸,妈妈每人骑一辆自行車,带着我和妹妹,到好远好远的地方去踏青。父母亲事先绝不向我们透露半点的风声,只说是带我们出来散散心,好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但见重重叠叠的峰峦,雄险奇峻,巍峨耸翠;那幽谷里的槎白河,却是碧水如镜,白鹭翩翩,每当惠风袭来,会荡起层层令人迷醉的涟漪,曲曲折折地翻滾着细碎的浪花由西往东向远方缓缓流去——我和妹妹顿时便欢呼雀跃起来。看到我们开心的样子,爸爸妈妈偶而也会停下身来,欣赏一下这如画的美景,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不停地沿着山坳坡地转,后来,我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就在这些低矮潮湿的阴凉处,长着一种奇怪的树,树不算高,那叶,却是极眼熟的,一片片,一簇簇,又宽又大,碧绿而鲜嫩,老远便闻得一股清香。它们丛状密生,只要一有风动,便会沙沙作响,婆娑曼舞,其景甚为壮观。包粽子就是用这树上的叶。我眼瞅着双亲大人将拇指和食指夹住叶柄,手腕只轻轻一抖,一张完好无损的阔叶便被摘落下来。那天,我们一家人在野外采了满满一书兜的粽叶。博学的爸爸告诉我,那不是什么树,它是竹子的一种,学名叫“箬竹”。当地的农民,常用它来编斗笠,做筷子;手艺精湛的,又将它制成船篷上的衬垫;当然,箬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体现在包粽子上,真的是清凉可口,芬芳四溢,好吃得没法形容。夕阳落山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便早早地吃好了晚饭,专等着看母亲包粽子。外面时常有小伙伴们呼唤着我的小名,他们是要和我一起在月光下捉迷藏。爸爸对我说,去吧!我笑着摇摇头;妈妈又对我讲,快去吧!我还是赖着没有走。妹妹最机灵,她认认真真地说:“哥哥馋猫咪,——他想吃粽子啦!”爸爸妈妈一听,就全都笑了。而我的脸,却一下子变得好热,好热……

  依我看,包粽子是很有些讲究的。还在两天前,母亲就抽空费心巴力地挑拣着藏匿在江米中的谷壳、砂粒等小杂物,而后又会将精心选好的糯米用清水浸泡,包之前还要加少量的碱。母亲说,这样煮出的粽子才会愈加粘实、筋道。母亲从不将采回的箬叶象大多数人家那样用开水煮过,她会在家里反复和我们唠叨,什么“原汁原味最好。放锅里把粽叶又蒸又煮的,那豆绿的叶子就变了颜色,清香味也较鲜叶差了许多。如果非要杀菌,那咱更愿意用盐水泡,——这样叶子也不会受损。”妈妈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风格总会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要我说,母亲包的粽子,绝对可以用“艺术”二字来赞美!只见她取过浸泡在水里的粽叶,轻轻那么一卷,便折出一个成圆锥体的角筒,将事先淘净沥干的糯米放入,用筷子慢慢插实,添一块早已酱好的五花肉,最后再用糯米将其盖严,大拇指稍稍用力按紧,又加了一片叶儿,再顺势一合一转,用事先备好的草绳揽腰系紧,钢精锅里,那造型准确,玲珑而又精致的“小角粽”便呈现在你的眼前。不仅如此,母亲是“全能运动员”的角色,也就是眨眨眼的功夫,在母亲的手中,跟着就出现了四四方方的“枕头粽”,细长苗条的“锥子粽”,另外还有古朴漂亮的“秤锤粽”等,这些式样各异的'粽子,代表着不同的品种,象酱肉粽,红枣粽,绿豆粽以及最普通不过的白米粽等,只要看一看外观,立马就可以区分出来,这狠让求过我母亲包粽子的邻居们惊羡不已,我亦因此而自豪了好些天!

  等把这一切都忙乎完时,还有一项任务在等着母亲去完成。和包粽子一样,母亲要为她的儿女们做红鸡蛋了。它温馨风趣,亲切厚重。也同样给我们童年艰辛贫乏的生活,带来了喜庆和欢笑。这会儿,母亲变得异常大方,她将平日里辛辛苦苦集攒下的十多枚鸡蛋,一个个认认真真地洗过,放在小铁锅里煮熟,那染制的过程,新鲜而神奇。就见母亲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土制的糙碗,那碗色泽褐黄,瓷极粗,碗壁又极厚;倒半瓶包谷烧,将刚在集市上买得的“品红”撒入,用竹筷轻轻搅动。少顷,将其移至饭锅里蒸10余分钟,取出凉至温热。那加入“品红”的酒极艳,将鸡蛋逐个在里面浸过,白白净净的薄壳顿时便穿上了赤得令人心颤的大红袍,一个个于醒目中显出了妩媚而狂浪的品貌,恣肆奔放得好看极了,也妖魅极了!用五彩毛线编织的网兜,放入这朱丹般耀眼的鸡蛋,母亲面色凝重地将其挂在我和妹妹的床前,细细打量,真如烈焰般绚烂……在我和妹妹的衣袋里,也同样揣着母亲给的红鸡蛋。走在厂区的水泥道上,又是蹦又是跳的,那脚步自然就轻快得像要飞。亦用不着呼唤,只一小会儿,伙伴们便聚在一起,各自拿出自家的鸡蛋来和对方的撞。有的只碰了一下便破了;有的看着厉害,但也只撞了三,两个,立马就皮开肉绽,也只能饮恨而归。富裕人家的子弟身上会有好些个鸡蛋,他们人又精明,开始大都躲着,看别人相撞得差不多了,这才一晃一晃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最后,胜利自然是属于他们的。现在看来,这最后一个出场的,一定是个极有心机,又特别不简单的人……

  过节这天,爸爸会黎明既起,将刚刚割好的艾蒿立在门框上。妹妹的胸前有了一个五色香袋,而我的身上则挂着威风八面的老虎素。从父亲的口中,我第一次听到古人视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为五毒,有了上面的东西,便等于请来了傩神,为平民百姓除鬼,驱邪,也让庶民大众无灾无难,安安康康尽享生活的美满!这里面,父亲讲得最多的还是有关屈原的故事,三闾大夫立志报国,嫉恶如仇,舍身取义的高贵品格令人敬仰。从此,做人首先要爱国的教诲,便深深铭记在我和小妹的心中!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转眼间,我都年过五旬,白发也渐渐爬满了双鬓;父亲三年前就去了天国,母亲更是高龄,她已无法再和我们去采摘那碧绿葱翠的箬叶了,岁月无情地在她秀美光洁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唯有那淡淡的微笑,令我感到深深的温暖!端午节前夕,母亲还是和往年一样,又一次颤颤巍巍地包起了粽子,这一刻,她瘦小坚韧的身躯,似一帧炫目的剪影,在我的眼中,于沉静中定格成永恒!

端午散文15

  今天是端午节。前几日下班时,办公室的美眉说:“屈原其实也挺好的,还给我们留下了粽子”。在多数人心中,端午抽象成了粽子、龙舟和屈原,只是一个符号化了的节日,如果没有了一年一日的休息日,端午必将随风而逝。

  小时候便看奶奶、外婆包粽子。宁波习俗通常是包大大的碱水粽,看着长辈们把竹箬卷成一个漏斗状,舀入泡好的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的模样,再用竹箬中抽出的箬线扎紧,打上结。好一点的,其中还加上豆沙,便成了豆沙粽。五月白糖揾粽子,这样的一个粽子吃的时候需要蘸白糖,小孩常常都是一手拿着糖碗,一手用筷子插起粽子咬着吃,边吃还边在大院子里追逐。我于粽子历来无甚好感,在印象中,一个碱水粽永远都吃不完,四个角咬掉了,中间部分总是归于父母。直到后来,嘉兴肉粽兴起,才对粽子培养起了一点点亲切感。

  然而龙舟在我们这里并不兴盛,印象不深。

  知道屈原是在小学四年级,有一次,学校搞什么知识竞赛,我入选参赛。准备期间,有一道题是要求说出几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标准答案是李白、杜甫之类,最后是屈原等。当时闹不清这个诗人究竟该叫屈原,还是叫屈原等,反正比赛的时候也把这个屈原等写在卷子上,只是在后面又加上了李白。

  中学以后,屈原便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形象代表进行思想灌输,留在脑海里的屈原永远是仰头太息的剪影,耳边响起的永远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的探索精神。期间,在家中书柜放着的大学语文课本里,还偶尔读到屈老夫子笔下的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等神仙形象,那一种诡异绚目,便成了屈原和楚文化折射在我心中的另一种符号。

  直到大四的一个夜晚,相约去看了一场关于楚汉争霸的电影,电影的题目早已忘记,情节也变得十分零落,可其中一首插曲却始终萦绕在心,直至后来,便成了那一夜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

  草青青兮杨绿绿,悠悠心事。

  思君思君君不见,幽幽等君回。

  问情人,胡不归?家乡也等你回。

  千千翩翩步飘飘,盈盈相会。

  心思思兮君不见,痴痴等安慰。

  问人儿,胡不归?一心等着你回。

  一声声问胡不归,胡兮不归?

  向远远兮轻轻唱,等啊等君回。

  问我人儿,胡不归?怎么你还不回。

  自那时起,楚风便占据了我的心灵。不知道世间是否真有惊鸿一瞥便愿生死相随的爱情,如果有,那便是我与楚风的爱情。时间越久,爱得越醇厚。后来才知道,这一曲《思归赋》其实出自黄沾的手笔,冒牌的楚歌,如假包换的水货。但便是这水货,已将楚风的魂魄注入到我的心灵之中,从此便无法舍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自那时起,楚辞便和老子、诗经、史记一起,成为常伴床头的竹夫人。睡觉前,打开台灯,信手拿起一本读上一两句,安安静静。

  后来在湖南、湖北一带旅行,那时看傩戏、端公作法的眼光,已全然没有了看西洋镜般的消遣之心,只是觉得楚文化所保留着的远古气息扑面而来;已全然没有了对傩文化的.轻慢之心,似乎已经可以用心体会,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便与古楚之地的人与物气息相连、惺惺相惜,便与楚风十指相扣、灵犀相通。

  端午,其实不仅仅是粽子、龙舟和屈原。端午是中国人的文化,是来自于祖先的遗赠,是深入到每个华人骨髓的基因。没有了粽子、龙舟,屈原依然会在那里。

  端午节的时候,不愿意再去挤滚滚车流,静坐在窗前,看着窗外满眼的绿意,泡一杯淡淡的绿茶,读一读九歌·山鬼篇。那一种折芬馨兮遗所思的欢喜,那一种怨公子兮怅忘归的惆怅,那一种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哀怨,是屈原和端午留在我心底,最让我感动的那个剪影。

【端午散文】相关文章:

有感端午散文欣赏09-10

端午节的散文05-17

端午记忆-散文欣赏09-10

端午的味道散文欣赏09-11

端午的思念散文欣赏09-09

端午之歌诗歌散文09-11

端午粽子香散文随笔09-21

端午节感怀散文(精选20篇)06-11

端午雨高三散文诗歌09-16

端午,寻找屈夫子诗歌散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