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名家经典散文

时间:2024-05-26 11:18:02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名家经典散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家经典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名家经典散文

名家经典散文1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世人偏爱牡丹,我却独爱梅花。一首陆游的《咏梅》或许最能表达我心中的寄想。牡丹虽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但是却不禁风雨吹零,一夜洗涤,就纷落枝头。梅花却坚毅挺拔,无论风雨,傲立枝头,含雪凌霜怒放,不羁世事沧桑。

  自古文人骚客,皆尤爱梅,千古不缺咏梅赞梅之作。不但位居“梅、兰、竹、菊”中四君子之首,也与“松、竹”位列岁寒三友之行。梅花开花最早,然而花期却是最长,严严寒冬,万物凋零,却唯独梅花枝头傲放,为世人所称赞。梅花妩媚柔情,疏影横斜,花瓣倚簇,粉蕊娇动,暗香涌流,沁人心神。

  梅花品性高洁,风雅清廉,坚忍不拔,虽立于寒冬,却与寒冬顽强斗争。品格高尚,铁骨铮铮,不畏霜刀风险,不屈不挠,昂首撩绽。它优美多姿,绮颜纷彩,却不与百花争时光,不和群芳斗艳丽,在百花凋尽时,方才淡妆韵致,傲雪怒放。

  花开五瓣,象征“五福”之意,“五福”乃寿、富、康宁、修好德、好终命。梅花花期最长,被誉为长寿之象;花瓣均匀,唯显富贵吉祥;不惧风霜雨露,为之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刚正不阿尽呈好德;花开傲芳风雨吹打不散,是为好终命。花朵从含苞到绽放的过程又暗合《易经》的“元,亨,利,贞”之道。元为梅花于百花最先开放,敢为人先;亨即梅花暗香浮动,怡神通达;利乃梅花不与百花争斗,方便他人;贞是梅花寒冬尽放,信念坚定。

  然,我爱梅,却不单是因它品性高洁,更因它所象征之意义。记得儿时听爷爷说起个故事,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神州大地,各地军民均已反起而击之。爷爷所在的部队在一次战役中被困于皖南山坳,团长姓高,是淮南人,他因掩护一个士兵而被日本兵击中受伤,整个团队退守到一间山神庙里。夜色渐深,士兵们围坐在一起,寒冬腊月却谁都不敢笼火取暖,唯怕火光一起引来日寇袭击。山神庙前有一株梅花,正值此季,腊梅嘻哈怒发,高团长看着部下们都已经丧失了抗击的锐气,心里也一片苍凉,抬头看向了远方,微微叹了口气。蓦然回眸,他看到了这株在风中摇曳的腊梅树,慢慢移步走到了树旁,低首对着盛开的朵朵寒梅久久凝望,士兵看到团长异样,叫唤了他的名字。

  高团长闻声转身过来,面对着他的部下们,坚毅地道:“兄弟们,我们不能放弃。”说着他折下了一支梅花插到了自己的胸前,又叫部下走来,一一为他们插在胸上,然后朗声说道:“兄弟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高团长舔了舔早已干涸的嘴唇,接着说道:“这是梅花,它象征着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赤子忠魂,碧血丹心的精神,我们中国从古至今面对凶残的侵略者从来都是不屈不挠,马革裹尸,用鲜血来染红山河大地,古有陆秀夫、文天祥,今有我们在坐的好儿男。” 高团长看着部下,眼里放出了光芒,心血激昂大声说道:“大家记住,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你们胸前别着梅花,就是怀着骨脊气节,怀着巍巍中华。”当夜那一役,爷爷冲出了重围,高团长却在敌人的炮火中倒下了,爷爷说他回头看到高团长倒下的那一瞬间,恍惚他看到了山神庙前的那一株火红如碧血的梅花。

  梅花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铁骨冰心的精神品质,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不畏惧艰险,不屈服外来侵略,奋勇开拓,善往直前的力量。梅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抵抗侵略,继往开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发扬和传承着五千年源流下来的泱泱华夏文明。梅花,这株伴随中国千百年来的花朵,早已经深深烙印进了中华民族的魂魄里。

  记得邓丽君唱过一首优美的歌曲,就叫作《梅花》:

  “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它愈开花。

  梅花坚忍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

  看啊,遍地开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风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国花。”

  虽然现在对选定国花还在为牡丹和梅花左右不定,但是这首歌却在海峡两岸吹拂开来,它载着满满的中华情结和对中华这个名字所有依托的眷恋深情。梅花坚忍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是的,巍巍大中华!

名家经典散文2

  嵌着一颗一颗的星。结在海棠树下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一切都是这样静。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

  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看花苦为译秦名”,我也就不译了。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在这捶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她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填满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然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在园丁精心培育的姹紫嫣红的花园中,傲然挺立着一朵艳丽娇美、高贵圣洁的玫瑰花。在园丁悉心的照料与爱怜中,玫瑰花尽情地绽放美丽,燃烧惊艳,无疑是这儿百花园中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宠儿了,而她也对自己的美艳绝伦感到无庸置疑,甚至认为整个百花园因为有她的存在才显得蓬荜生辉。这种孤芳自赏的想法在这个花园中其实并不会显得愚蠢自大,因为她的确是美得惊世骇俗,周围的花草都对她顶礼膜拜,无限追求,因为没有哪一朵花儿能与她媲美争艳。可就在这位娇艳得无与伦比的玫瑰女神风华正茂之际,她的'脚边却有了生命萌动的迹象,如此蓬勃向上的心跳

  小小的绿芽低羞着头,害羞的眉眼蜷缩在紧夹的两片嫩叶中,弯曲的腰杆低垂得仿佛又快要陷进泥土之中。在这五彩缤纷的花园中她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根本不会有谁去注意她,因为她是如此的卑微渺小,连万分热衷于种植花木的园丁都熟视无睹,更别提会有谁与她有任何交集了。但她好像毫不在乎这些,她只知道每天努力地往地底下寻求养份,使自己成长得更快更好,除了如此,她别无所求。

  小小的含羞草终于长大了,她鼓足勇气却又满含紧张地轻轻伸展开了嫩绿娇小的枝叶,尽情地,第一次享受如此充裕而又温暖的阳光,她满足地闭上眼睛,抬头沐浴日光,与此同时,她的优雅气质如空气般在感染着周边的一切。灿烂夺目的阳光在她身上跳跃,使她周身闪烁着柔和而又皎洁的磷光。虽然她只是一棵草,虽然她没有娇嫩高贵的蓓蕾,但她纯净清新,温柔可人的美已无处不在地散发,令花园中的一切如痴如醉

  高高在上的玫瑰也被惊得花容失色,想不到昔日攀附在自己脚边的一株无名小草如今却可以这般轻而易举地涉足自己的王位。但她岂肯善罢甘休?她的眼里满含不屑与悲愤,用神圣不可侵犯的声音说道:“这是哪儿来的野草,也敢在这儿撒野闹事?”四下的花草不禁起了些骚动。小含羞草这才回过神来,轻声地说:“噢,真是对不起,我真不应该打搅到你们,真对不起”小含羞草的声音满含歉意与愧疚越说越底气不足,嫩绿的两片小叶子又娇羞地低垂了下来,可这使得她更加可爱。小含羞草越垂越低,耷拉着脑袋,再也没敢吱声。这时,花群中

  愤愤不平声已是此起彼伏,大家都不满玫瑰的骄横无理,都为小含羞草打抱不平,小含羞草好想阻止,可她却总没勇气把枝叶伸开。

  玫瑰无言以对,自己专横跋扈了这么久,花群中早有不平声,往日,玫瑰只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如今,有比自己更加艳冠群芳的继承人出现,自己再也没理由不下台了。突然,玫瑰手被湿润的温度含住,是小小的含羞草!她温柔地笑道:“玫瑰陛下,我们真的不能没有您。您,可以留下来吗?”还是羞答答的声音,玫瑰的脸庞上淌着清莹的泪,底下欢呼雀跃。花与草之间,没有了互相仇视的攀比,有的只是相互扶衬的美好,人也是一样,生命中不需要一较高下的狼子野心,如果用友好真诚的心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生命就会更美好,就如花与草之间。

名家经典散文3

  乔治.勃兰代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丹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该书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作者被迫到柏林寄居7年。重要著作还有《波兰印象记》《俄国印象记》《流亡者文学》《歌德传》等。

  人生

  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一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瞭望孔望见的景致是足够赏心悦目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留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目光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都是相同的。同时,在每一级上似乎难以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却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的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人到地下。而且,还有一些人的渴望是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年复一年,这些人越来越深人地下,走到那些埋藏金属和矿物的地方。他们使自己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到达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和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在人们眼前,还有一个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就像撒旦在高山上向救世主显示的所有那些世上的王国。对于那些在一生中永远感到饥渴的人,渴望着征服的人,人生就是这样:专注于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更充分的经验,更多地控制人和事物。军事远征诱惑着他们,而权力就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永恒的愿望就是使他们能更多地占据男人的头脑和女人的心。他们是不知足的,不可测的,强有力的。他们利用岁月,因而岁月并不使他们厌倦。他们保持着青年的全部特征: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无论他们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轻的。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之激流。

  然而还有这样一种工场——劳动者在这个工场中是如此自在,终其一生,他们就在那里工作,每天都能得到增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得年老了。的确,对于他们,只需要不多的知识和经验就够了。然而还是有许多他们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他们了解最深,见得最多的。在这个工场里生活变了形,变得美好,过得舒适。因而那开始工作的人知道他们是否能成为熟练的大师只能依靠自己。一个大师知道,经过若干年之后,在钻研和精通技艺上停滞不前是最愚蠢的。他们告诉自己:一种经验(无论那可能是多么痛苦的经验),一个微不足道的观察.,一次彻底的调査,欢乐和忧伤,失败和胜利,以及梦想、臆测、幻想、人类的兴致,无不以这种或另一种方式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益处。因而随着年事渐长,他们的工作也更必需更丰富。他们依靠天赋的才能,用冷静的头脑信任自己的才能,相信它会使他们走上正路,因为天赋的才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相信在工场中,他们能够做出有益的事情。在岁月的流逝中,他们不希望获得幸福,因为幸福可能不会到来。他们不害怕邪恶,而邪恶可能就潜伏在他们自身之内。他们也不害怕失去力量。

  如果他们的工场不大,但对他们来说已够大了。它的空间已足以使他们在其中创造形象和表达思想。他们是够忙碌的,因而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沙子总是在那儿下漏着。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他是知道的,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停止。

  【鉴赏】《人生》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通过虚拟的“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等场景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对人生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述,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全文清晰地表现为四个层次,写了四个场景,从不同层面叙述几种不同的人生。

  第一个场景是以“高塔”比喻人生如攀登,这是全局性的、统领性的场景,概括叙述了人类在登塔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虽然人生达到的高度不同,生命的形态千差万别,但精神实质却是相通的,而且人生的命运都是在前行的途中、在一定的高度突然掉下塔去。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总体思索。

  第二个场景用“地洞”象征对人类知识、理性的追求境界。表现了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人生观。段尾以阿基米德的话印证了科学家忘我的求索精神,腈示作者对此的欣赏与肯定。

  第三个场景是“无限延伸的广阔领域”,这类人不断攫取更多的土地和权力,征服更多的人,欲壑难填。在这里,作者只是理性地陈述一种人生类型,并无褒贬之意。

  第四个场景写在“工场”中劳作的人们,表现他们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因此受到时间的青睐,不管是他们的专注延长了时间的感觉,还是他们的勤奋缩短了工作的时间,因而创造了更多的价值,时间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从作者亲切的叙述、细腻的笔触可见其情感倾向。

  作者通过对几种类型的人生假设,夹叙夹议,形象地说理,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珍惜生命,乐观开朗,锐意进取,辛苦劳作。他使我们认识到人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劳作的过程,并感受到作者昂扬向上的积极态度和健康深邃的思想。

  文章既是对人生的畅想,也是对人生的感慨。作者通过几种场景的虚拟,形象地引导我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文中所写到的三种人是一种引导和启发性的想象,人生并非只局限于这三种类型,更多的情况留给读者去思索。作品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和鼓舞,体现了言尽意无穷的境界。

名家经典散文4

  清早起来,就走到那座小石桥上。摸一摸桥石,竟象还带点热。昨天整天里没有一丝儿风。晚快边响了一阵子干雷,也没有风,这一夜就闷得比白天还厉害。天快亮的时候,这桥上还有两三个人躺着,也许就是他们把这些石头又困得热烘烘。

  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然而太阳的威力好象透过了那灰色的幔,直逼着你头顶。

  河里连一滴水也没有了,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乌龟壳似的。田里呢,早就象开了无数的小沟,——有两尺多阔的,你能说不象沟么?那些苍白色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好象它们过了一夜功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这时它们那些扁长的嘴巴里似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站在桥上的人就同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象要呕出什么来。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

  汗呢,只管钻出来,钻出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象结了一层壳。

  午后三点钟光景,人象快要dry的鱼,张开了一张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不折不扣一条缝!象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缝。然而中什么用!

  象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象是这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瞥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人的愤怒的吼声!

  猛可地闪光和吼声都没有了,还是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

  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

  你会猜想这时那幔外边的巨人在揩着汗,歇一口气;你断得定他还要进攻。你焦躁地等着,等着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闪电光,那隆隆隆的怒吼声。

  可是你等着,等着,却等来了苍蝇。它们从龌龊的地方飞出来嗡嗡嗡的,绕住你,叮你的涂一层胶似的皮肤。戴红顶子象个大员模样的金苍蝇刚从粪坑里吃饱了来,专拣你的鼻子尖上蹲。

  也等来了蚊子。哼哼哼地,象老和尚念经,或者老秀才读古文。苍蝇给你传染病,蚊子却老实要喝你的血呢!

  你跳起来拿着蒲扇乱扑,可是赶走了这一边的,那一边又是一大群乘隙进攻。你大声叫喊,它们只回答你个哼哼哼,嗡嗡嗡!

  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那里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

  你汗也流尽了,嘴里干得象烧,你手里也软了,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

  然而猛可地电光一闪,照得屋角里都雪亮。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轰隆隆,轰隆隆,他胜利地叫着。胡——胡——挡在幔外边整整两天的风开足了超高速度扑来了!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象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

  霍!霍!霍!巨人的刀光在长空飞舞。

  轰隆隆,轰隆隆,再急些!再响些吧!

  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名家经典散文5

  太阳在天空斜悬,我们来到海边。天空一丝云儿不见,深蓝的海面粼粼泛光。浩瀚的大海与茫茫的蓝天这对久经依存的朋友,他们虞城地相互行着注目礼。

  清风微吹,海水发出孩童般的笑声,迈着轻盈的脚步,一波接一波地朝我们面前涌来。海燕在海面展示着舞姿,时不时地吻着海的面颊。远处的海鸥传来一声声的祝福。我们远视,蓝蓝的天空与蔚蓝的.大海,安详和谐地连在一块,让久视的双眼简直分不清哪是天空,哪是大海。远远近近的渔船,点缀在漫无边际的蓝幕上,缓缓地蠕动。阳光的照抚下,海面上不停地洒落着星星点点的碎银。游伴们持着相机,跨着步儿,屏着呼吸,一丝不苟地抓拍着。

  身后的太阳,羞红了脸,不知所措的踏着小步朝地平线迈着。她的脸庞由谈红臊得通红,胀大了许多。恐怕她正在想着,到地平线下后如何与她的情人亲吻同梦。与这同时,面前的海水、船只、瞧石、沙滩染上了一层一缕的金黄色。远处海崖、天际横挂着一匹匹或一片片,或深或浅的的红绸缎。柔和悦耳的风浪声,冲击着我们的耳膜。

  天色渐渐暗下来,风大了,海浪一波接一波地向海滩中冲来,又一波一波地退回,我们转身,踏着沙土往海岸走去,海浪在身后不停地喊着:“抓住他!抓住他!”,还夹杂着“呱—唧,呱—唧!”的闯击瞧石的怒气声。

  身后海上的船只,挂上了星星。

名家经典散文6

  一夜大雪重新创造了天地万物。世界变成了一座洁白的宫殿。乌鸦是白色的,狗是白色的,乌黑的煤也变成白色的。坟墓也变成白色的,那隆起的一堆不再让人感到苍凉,倒是显得美丽而别具深意,那宁静的弧线,那微微仰起的姿势,让人感到土地有一种随时站起来的欲望,不断降临和加厚的积雪,使它远远看上去象一只盘卧的鸟,它正在梳理和壮大自己白色的翅膀,它随时会向某个神秘的方向飞去。

  雪落在地上,落在石头上,落在树枝上,落在屋顶上,雪落在一切期待着的地方。雪在照料干燥的大地和我们 干燥的生活。雪落遍了我们的视野。最后,雪落在雪上,雪仍在落,雪被它自己的白感动着陶醉着,雪落在自己的怀里,雪躺在自己的怀里睡着了。

  走在雪里,我们不再说话,雪纷扬着天上的语言,传述着远古的语言。天上的雪也是地上的雪,天上地上已经没有了界限,我们是地上的人也是天上的神。唐朝的雪至今没有化,也永远都不会化,最厚的积雪在诗歌里保存着。落在手心里的雪化了,这使我想起了那世世代代流逝的爱情。真想到云端去看一看,这六角形的花是怎样被严寒催开的?她绽开的那一瞬是怎样的神态?她坠落的过程是垂直的还是倾斜的?从那么陡那么高的天空走下来,她晕眩吗,她恐惧吗?由水变成雾,由雾开成花,这死去活来的过程,这感人的奇迹!柔弱而伟大的精灵,走过漫漫天路,又来到滚滚红尘。落在我睫毛上的这一朵和另一朵以及许多,你们的前生是我的泪水吗?你们找到了我的眼睛,你们想返回我的眼睛。你们化了,变成了我的泪水,仍是我的泪水。除了诞生,没有什么曾经死去。精卫的海仍在为我们酿造盐,杯子里仍是李白的酒李白的月亮。河流一如既往地推动着古老的石头,在任何一个石头上都能找到和我们一样的手纹,去年或很早以前,收藏了你身影的那泓井水,又收藏了我的身影。抬起头来,每一朵雪都在向我空投你的消息,你在远方旷野上塑造的那个无名无姓的雪人,正是来世的我……我不敢望雪了,我望见的都是无家可归的纯洁灵魂。我闭起眼睛,坐在雪上,静静地听雪 ,静静地听我自己,雪围着我飘落,雪抬着我上升,我变成雪了,除了雪,再没有别的什么,宇宙变成了一朵白雪。

  唯一不需要上帝的日子,是下雪的日子。天地是一座白色的教堂,白色供奉着白色,白色礼赞着白色。可以不需要拯救者,白色解放了所有沉沦的颜色。也不需要启示者,白色已启示和解答了一切,白色的语言叙述着心灵最庄严的感动。最高的山顶一律举着明亮的蜡烛,我隐隐看到山顶的远方还有更高的山顶,更高的山顶仍是雪 ,仍是我们攀援不尽的伟大雪峰。没有上帝的日子,我看到了更多上帝的迹象。精神的'眼睛看见的所有远方,都是神性的远方,它等待我们抵达,当我们抵达,才真正发现我们自己,于是我们再一次出发。

  唯一不需要爱情的日子,是下雪的日子。有这么多白色的纱巾在向你飘,你不知道该珍藏那一朵凌空而来的祝福。那么空灵的手势,那么柔软的语言,那么纯真的承诺。不顾天高路远飞来的爱 ,这使我想起古往今来那些水做的女儿们,全都是为了爱,从冥冥中走来又往冥冥中归去。她们来了,把低矮的茅屋改造成朴素的天堂,冷风嗖嗖的峡谷被柔情填满,变成宁静的走廊。她们走了,她们运行在海上,在波浪里叫着我们的名字和村庄的名字,她们漫游在云中,在高高的天空照看着我们的生活,她们是我们的大气层,雨水和雪。

  唯一不需要写诗的日子,是下雪的日子。空中飘着的,地上铺展的全是纯粹的诗。树木的笔寂然举着,它想写诗,却被诗感动得不知诗为何物。于是静静站在雪里,站在诗里,好象在说:笔是多余的,在宇宙的纯诗面前,没有诗人,只有读诗的人;也没有读诗的人,只有诗;其实也没有诗,只有雪,只有无边无际的宁静,无边无际的纯真。

名家经典散文7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名家经典散文8

  酸 枣 情

  “七月十五枣红圈儿,八月十五枣上杆。”(指阴历)这是我们当地流传的俗语。大枣和酸枣成熟的季节、时间大致相同,换句话说,这句俗语也可以用在酸枣上。

  今年八月初,因有事,回到了我的老家。我的故乡是太行山里的一个小村庄。村庄的背后,有好几道山沟。这些年牛羊少了,植被得到很好的恢复。一天上午,到阔别多年的山沟里转了转。你看吧,沟沟洼洼,坡坡梁梁漫山遍野都成了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宝珠展厅。酸枣有大的,小的;长的,圆的;红的,紫的,黄的,白的;还有红白相间的,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我顺手摘下一枚我儿时最爱吃的酸枣,慢慢咀嚼着,那酸里带甜的滋味,一下子就陶醉了,儿时和小伙伴们抢着摘酸枣、吃酸枣的情境历历在目。

  中秋时节,酸枣熟了,红得透亮,红得耀眼,红的`垂涎欲滴。中秋节晚上,酸枣是重要的贡品之一,谁家供桌上的酸枣又大又好吃,就预示着谁家明年的收成越强,日子过得越红火。每到中秋节的前几天,我们一帮孩子们作伴去摘心目中的酸枣王子,准备给玉蟾上贡。

  到了山坡上,放眼望去,好像是刚下过一场珍珠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瑰丽、绚烂、晶莹的红宝石世界。俊俏的勾魂,奇美的馋延。它像一团燃烧的火焰,更像大山的灵魂。

  酸枣里面最好吃的就数“羊奶头”,和“愣头青”了。“羊奶头”这种酸枣的外形极像母羊的奶头,一头大,一头小,清脆可口,微酸中带着甜味。“愣头青”收得晚,别的酸枣都红了,唯独这种酸枣还一半红一半灰白,亮亮的,泛着红白相间的光泽,摘一个放到嘴里脆脆的,酸酸的,百吃不厌,让你流连忘返。

  有的人说酸枣是孩子们解馋的佳品,这话可不完全正确,据说招待外宾的宴会上还有酸枣呢,竟然把外宾喜欢得不得了,还偷偷地往兜里装呢。

  我们古代的大诗人也对酸枣喜爱有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中就写到了酸枣: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这句诗表现的就是隐士范十家中这么一幅秋天硕果丰收的场景。还有唐代诗人韩翃的《赠别太常李博士兼寄两省旧游》中也有写酸枣的诗句:玉镫初回酸枣馆,金钿正舞石榴裙。

  我喜欢酸枣,并不是因为它好看,好吃,最主要的是敬佩它的顽强的生命力,不慕虚荣,甘于平淡的品格。它选择的只是一片贫瘠的泥土,生根、发芽、长叶,结果。寒来暑往,雨淋它,风摧它,霜欺它,雪压它……。然而,它并没有被征服。却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长成一簇簇,一树树令人刮目的风景。

  “爷爷,好稀罕啊!多年没回来了吧!”一个本家的孙儿,手捧着一捧“羊奶头”和“愣头青”走到我的面前。他的话打断了我的美好回忆。我急忙迎上去,接过酸枣,眼睛有些湿润了。

  那天晚上,这小不点的酸枣精灵让我遐想,让我沉思,让我凝结,让我回味,让我失眠。于是提笔吟出如下文字:

  荒山秃岭自安家,何惧日晒风雨打?

  不与桃李争春艳,休与大枣论荣华。

  绘就幅幅绚丽图,炫出沟壑五彩画。

  默默无闻倔强长,播撒馥郁遍天涯。

名家经典散文9

  沉睡的大地上有一颗千里草,每当夜幕沉下,他总是向着丁香花开的方向深情嘶唱,声带上凝结着许多血泡,白日来临,于是便产生了诗一样的文字。

  翻开所有关于LYD的夜晚,往事被岁月刻上了深深的纹痕。所有关于你的记忆,偷偷地粘贴在心底、永久的保存。

  题记

  千里草:昨夜,我没有睡,似乎做了一个梦,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梦,然而,恰恰地,它就这样变成了现实。

  开始,我神魂颠倒,迷迷糊糊的走着,我想尽力迈出属于自己的慷慨步伐,然而我身不由己。于是,就在一个人孤独的时候挪不动步,我看见了曾经从大海那边飞来,一只飞倦了的杜鹃,栖息在树的枝头。那天,是春的节日,阳光下,所有的叶子都在歌唱。于是我也掺和着热血沸腾,控制不住自己,手舞足蹈,大型乱了手脚。终于,就在一个窗外淅淅沥沥的下雨的夜晚,我迷失了回家的路。夜很黑,雨很大,我挣扎着、强忍着没有让泪流出来,因为我知道:雨是咸的,而泪是酸甜苦辣的混合物,我没有必要白白浪费它,然而我忍受不了。

  是我自己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伤害了我自己。

  那夜,我真的没有睡,昏暗中看着远处明暗交错的灯光,那里飘散着诱人的桂香,那是温暖的家吗?还是又一个温柔的陷阱!强忍着浑身撕扯心肺的疼痛,我只恨我自己。千疮百孔、浑身淋漓,我艰难的爬出了不属于我自己的地方。若无其事,我想悄悄离开,那是杜鹃拥抱天空之时,也让廋弱的芦苇死踏地的扎根黑土,慷慨的迈开步伐,开出自己的花,走远了也许就是成功。尽管伤痕累累,但我留住了宝贵真心和生命。我自豪,我做出了天下男人最勇敢、最直接的一举;我败了,但我却像成功者一样的走着,我不认为这是失败,因为我清醒了,而且没有让泪流出来。那里不属于我,我也根本就不该混在那里。在事业和生活的夹缝里,我已经够累了,我已没有精力把一种东西同时分给两个人,也更经受不了来自一个不太懂情字的女孩的伤害。

  曾经爱过,真的爱过。阳光到来前,我没能亲吻你最后一次纯洁的绽放,梦里没有梦到你,匆匆地,只给我留下一个背影。

  一

  音乐疯狂,心悬吊,你走了,终究的事,我愿意,但又忍受不了。撕咬着,于是痛苦,陷入里面,逃不出你的世界,疲惫不堪。

  寂寞长夜,孤灯寥影,失去了,方知世界渺小。千言万语,难尽的思念,受伤的心如此空虚,此时此刻,谁能抚慰?

  睡吧!也许醉了,就忘了疼痛,甜甜的梦中,只奔涌出为你流淌的泪花。

  二

  时间还早,我就熄灭了灯,让漫漫黑夜,折磨自己。逃避的很痛苦,却逃避不了你的世界。

  空虚的前程没有勇气装满精良,却装满了零零碎碎的你我。

  太多了,别人指指点点,仰天大笑。

  蓦然惊醒,你不是不能没有我,而是缺少一个真正随行的人,从此你一定不会寂寞。

  不要蒙头乱撞了,把握自己,你一定会过的很幸福。

  三

  最寒冷的时候,我的生命瑟瑟发抖,梦里没有梦到你,我看见你迎着风走来。

  你是那瓣最有形的雪片,上帝,曾让你醉在我的怀里,只有我刺骨的怀抱,才保留了你最安心的停歇,于是往日我的冷酷,我不后悔。

  为了你,我情愿把自己变成了那座冰山,就算寒气冷冻了四周,我也不愿让你受伤。为了爱,我情愿把自己藏在了最阴暗的角落。

  然而,没有阳光的爱,经不住时间的折磨。

  曾经爱过,真的爱过,阳光到来前,我没能亲吻你最后一次纯洁的绽放。

  梦里没有梦到你,匆匆地,只给我留下一个背影。

  四

  还是盛夏,这里已冷的刺骨,乡村盛出的那碗泉水,沉静好久了,清的可爱,谁能舍得玷污。

  那个满世界飘满粽香的清晨,世界狂吼着,吻住生命,敬慕与敬慕碰撞,扩散成涟漪。我战胜不了欲望,宁静的清泉激荡着,波涛汹涌,淹没了理智。渴极了,只喝了一口,我早已醉成了泥,一不留神,栽到水里,浑身淋漓,我找不到自己。

  天亮了,我看见掘山的队伍浩浩荡荡,饥渴难耐的远行者来往不止,细流的清泉滴穿我受伤的心,却滋润着远行的来客。

  五

  萧瑟秋天刺骨般寒冷,广袤的黄叶席卷着,黄叶中不动的我只剩下一堆乱发。

  不能忘记,觉醒的你带着穿胸而过的神箭,落叶般离去;不能忘记那束最后流血的目光,将我越来越干瘪的心刺成一捆干柴。

  再见、永远,永远永远再见。

  黑色油墨硬朗朗碰响,恶梦中惊醒,索绳已燃烧,迷失的`我找不到金黄的夕阳,屋顶和四周的墙不见了,皑皑白雪粘满了被单,而我却还睡在床上。

  天已经亮了,我还在等什么?避开萧条,避开牛肉和羊肉的味道,避开酒精,避开根本就不属于我的你。

  摇醒一朵花的沉睡吧!让夜莺拥抱天空之时,也让廋弱的芦苇死心塌地的扎根黑土。

  六

  每当夜幕遮盖四周,遮盖住长舌人的眼睛和耳朵,洛神飘逸,清澈圣洁,浪漫的音乐摇动节奏,心都被溶化了。

  冒着险,王母的蟠桃也成熟了,香气缭绕,赴宴的心情急迫。

  当晚餐倒映着烛光,枯的血液心花怒放,月光下金色的麦子一望无际,月色依旧,时间依旧,透过窗台望去,情感的天空繁星点点。

  心心相印,沁透心脾。

  我飘飘欲仙,忘记了所有。

  轻的脚步,四顾的眼神,屏住气,还能坚持40秒,偷了东西仍旧一本正经,安静下来,心里杂乱,顾虑的太多太多。

  片刻的缠绵激情而短暂,来得爽,去得快。

  嘘一口气哎!我累了,睡吧!

  一觉醒来,只留下残存得记忆。

  七

  不必多说,只想证明,离开你的日子我照样过的很好。

  光彩照人的时光结束了,固定的前程只需努力,惊心动魄的振荡,就留给那些馋涎欲滴的年轻人去干吧!

  不必哭泣,所有的放弃都需勇气,我宁愿独自忍受已经犯下的唾骂和自责。断了爱,只有恨,你选择吗?我们只做永远的仇人,还是善待那份曾经拥有过的真心。

  欠你的太多,只有用终生的铭记和愧疚来偿还。没有勇气说声抱歉,剩一束最贫寒的目光说:祝你一路平安!

  丁香花:驻足你得生活,我到目前并未感到是个错。二十年的坚守,为一个人真正的敞开,我怎么却这样轻轻地放手了呢?选择了爱你,这不是我的悲哀,无论你对我怎样,也改变不了你在我心里的位置,那个无人可以取代的位置。相信我,所有的一切我都可以为你而忍受,我真的愿意就这样一直陪着你,一直守着你,我不在乎是黑暗。你可以离开我,离开我的视线,离开我所生存的地方,却永远离不开我的心脏。别人也许很爱你,但你又不知道我有多么的爱你、多么得在乎你。我的爱情没有鲜花,没有光明,没有身份,我依然那么爱你,有一天,你就会知道,我比任何人都爱你。

名家经典散文10

  美丽的春天就是美好的,人们都向往美丽的春天。所有的人都知道,一年中有四个季节。夏,就像一位爱生气发火的娃娃;秋,就像一位喜爱丰收的农夫,果树在他的培养下茁壮成长;冬,就像一位冰冷冷的青年,不言不语,只会呼呼的吹气;而春,她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姑娘,她不会生气;她播下的种子,让他们在秋天里修得正果;她不像冬那样冰冷,她就是温暖的。她尊敬万物,万物也尊敬她,因为这就是她给予了万物重生!

  其实美丽的春天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到了春的季节,当我们感受到第一阵春风拂面时,我们会感到格外的清新。这一阵春风仿佛就是一阵生命之风。冬眠的动物苏醒了,它们从洞穴中爬出来,朦胧的睁开眼,伸个懒腰,便开始盘算新一年的生活了,它们简直像极了我们人类。

  不只是动物,植物也开始苏醒了。小草缓缓的从土里钻了出来,一阵春风拂过,小草欢喜的摇了摇头;花儿当然也不甘心,也争先恐后的开起了花,当我们站在草坪上,用手轻轻拨开小草,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小草的下面覆盖着一层小花,红的、绿的、黄的,还有艳丽的小紫花,这些花儿的颜色与草、天空、白云和大自然混为一体,就像一面五彩交织的图案。树上的花成双成对的的开放,它们的颜色不像草坪上的`五颜六色,“清一色”这就是它们的风格,你瞧,桃花就是粉红的,杏花就是雪白的。走到房檐下,我们有时会看到有燕子在上面居住,我们千万不能破坏它们的家,也不能摧残它们的生命。

  当然,人们的生活也将从新的起点开始,休息了一冬天的人们,有的就是精神,有的就是功夫。即使在过去接连失败,但在新的一年的美丽的春天,我们要振奋精神勇往直前!

名家经典散文11

  无需太多 ●陈桂芳

  那天偶过花店,他察觉到我对黄玫瑰的喜爱,第二天便送了一束给我。

  可不知怎的,我老想着花店橱窗里的那一朵,总觉得这一束不如那一朵清丽可人。

  有一天,我俏皮地问他:“你真的爱我吗?”其实,只要他讲一个“爱” 字,我就满足了,可他不仅说“爱”,且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爱的理由,听着、听着,我心不在焉了......

  无需要太多!人,有时真的并不是非要得到或听到许多的。一朵花,一片绿叶,一个会心的`微笑,一缕柔情,一点真心,一句关切的问候,一声同情的惋惜,便可使我们如品香茗、似饮甘醇了。

  只要在我心身透支时,有一双温暖的手向我伸出,我便能借助这一臂之力走出困境;

  只要在我苦恼时,有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在我身边,我就能吐出所有心事求得心灵上的舒展;

  只要在我忧郁时,天边有一抹淡淡的斜阳,便能照亮我那双迷茫的眼睛。 只要?? 不必希求太多——向朋友、向爱情,尤其是向生活。是否记得?我们曾经多么专注地设计美妙的未来,我们是如何细致地描绘多彩的前途,然而,尽管我们是那样固执、那样虔诚、那样坚韧地等待,可生活却以我们全然没有料到的另一种面目呈现于面前。

  无需痴想太多!只要我们每一刻都在认真地做人,认真地生活。

名家经典散文12

  周作人在一篇文章里谈到,他读了清人笔记《双节堂庸训》里的一段记载:“吾母寡言笑……终日织作无他语。”不禁黯然,因为他的祖母就是这样“忍苦守礼”,“生平不见笑容”。周作人的这段话同样引起了我的共鸣: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也是这样坐在那张破旧的藤椅上,“终日织作无他语”,并且不见笑容。

  我的母亲不是周作人祖母那样的封建大家庭的旧式妇女。外祖父项兰生先生是杭州著名的维新派人物,除了开办新式学堂、白话报以外,还专门请了老师让自己的长女从小习读英语,母亲至少也算是半新半旧的女性,她应该有不同于周作人祖母的命运。而且,我知道,母亲的本性也不是如此:家里的人都告诉我,她是喜欢热闹的。

  然而,从我懂事时起,母亲留给我唯一的印象,又确乎是这样终日织作无他语,也无笑容。

  这是在1949年以后,父亲到了海峡那一边,把母亲和年龄最小的三个子女留在了南京武夷路22号那栋空空洞洞的大楼房里—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以后。

  一夜之间,母亲由一位受人尊敬的夫人变成了反动官僚的家属,成了人人都以怀疑的,甚至敌视的眼光望着的'“不可接触的人”—这是历史巨变必然带来的个人命运、地位的变化。

  母亲以惊人的决断与毅力迅速地适应了这种变化。她主动上缴了留在身边的父亲的“反动证件”,以及一切可以让人联想起父亲的东西(但她仍然留下了她与父亲结婚时的合影,并且一直保存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环顾四周,选定了那张破旧的藤椅,坐在上面,开始编织毛线,缝补衣物,并且再也不动了。

  从此不再和我们—她的子女,以及任何人谈论父亲,以及与父亲相联系的家庭的、她个人的历史。尽管她内心深处仍时时煎熬着对于父亲以及远在太平洋彼岸的两个儿子的怀念。开始,她每逢过年,都要多摆上几副碗筷,用这无言的安排表达自己无言的思念。后来,外在压力越来越大,这样的仪式也都取消,于是,思念也变得了无痕迹。本来她满可以借某种倾诉减轻内心的重负,但她不,她守口如瓶:既然人们已经宣布那是一段罪恶的历史,那么,她的口就是那道关住罪恶的闸门,而且一关就是几十年,至死也没有开。

  而且她小心而顽固地断绝了与海峡彼岸的一切联系。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三哥辗转托人带来口信,表示愿意对家庭有所资助,尽管这显然有父亲的意思,母亲断然拒绝。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后,三哥又托人登门看望,请母亲在录音带上留下几句话,母亲依然一口回绝:她宁愿沉默到底。

  但她却以极其谦和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人。无论是谁,包括邻居的孩子,对她提出的一切要求,她都全部满足。政府的、居委会的一切号召,从为灾民捐赠寒衣,到“大跃进”献铜献铁,她都一律响应。后来居委会要求借我们家的汽车间举办学习班,全家人都不赞成,母亲毫无二话,表示同意,自己也去旁听,跟着邻里的老老少少学唱革命歌曲。以后居委会又提出,周围居民住房紧张,希望我们将楼下的客厅、餐厅全部让出,母亲依然满口答应。客户搬进来后,每月计算水电费,母亲总是以自己多出钱为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凡有争执,无不退让了事。我多次责怪母亲过分小心,大可不必,母亲总是默默地看我一眼,却不作任何辩解。

  当那场史无前例的风暴掀天动地而来时,全家人都认定这回在劫难逃,惶惶不可终日。最后一切都没有发生,居然逃脱了抄家之灾。在那个横扫一切的年代,真算是个奇迹。后来,有人悄悄告诉我们,是居委会的老工人师傅劝退了红卫兵,保护了“老太”(这是邻居们对母亲的昵称)。

  母亲的身体越来越衰弱,她终于挺不住,病倒在床上。我清楚地记得,在那个寒冷的冬夜,母亲拥被而坐,咳喘不止,对着从数千里之外赶回探视的儿子,断断续续地说道:“这几十……年来……总算……没有……连累……你们。”说完坦然一笑,又沉默了……

  我的灵魂却受到了猛的一击:呵,母亲这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不言,忍苦守礼、守法,全是出于对她的子女刻骨铭心的爱!我凝望着因习惯于无语而显得麻木的母亲石刻般的脸,突然醒悟:在这历史的大风暴中,正是母亲用她那瘦弱的肩膀独自承受了一切,默默地保护着我们每一个子女,这是怎样伟大的母爱呵!……

  我无言,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

  我愿意永远地俯首于这幅圣母图前—母亲端坐在藤椅里,终日织作无他语,也无笑容。

名家经典散文13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的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這样。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间不容发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脑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子,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会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這是我孙子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是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里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现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付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同围的人。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在遭天谴的。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名家经典散文14

  刚刚打过电话给父亲,得知父亲正在医院打针,细细问下,原来父亲被检查出得了脑萎缩。当听到消息的那刻,觉得自己的世界瞬间崩塌。

  虽然没有太多医学知识,但我也清楚脑萎缩是老年痴呆的前兆!这很难和我印象中坚毅且沉 默寡言的父亲联系在一起。

  父亲名正彬。堂堂正正,彬彬有礼。也算是父亲一生的写照。父亲不善言辞,所以一辈子也没求过什么人。

  印象中他惟一求人的一次,是我上小学的时侯。当时,父亲为了帮我和弟弟改户口上的年龄及姓名,几乎每天都守在户籍管理人员的家前,去等着给别人送礼。我当时应该是上四五年级的样子,只记得当时父亲给单位请了假专门来跑我与弟弟户口的事,每天我们还没上学就出去了,等我们放学了还没回来。以致于我们那几天每晚都在等父亲回来吃班。

  我清楚的记得每每父亲每天回来之时都会伴随着低声叹息。在他与母亲的聊天中,我听出了大概意思,“现在这世道不求人送礼连该办的事,别人都不给办”。我当时还未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是感觉好像遇到了天大的事一样。

  好在父亲最后通过关系找到了那个管理户籍的朋友然后周转后把事情解决了。待我参加工作后,我并未感觉到这些事情的难办,可能跟公务员打交道是需要些技巧。所以每每想到此事,我都会觉得当年的父亲是过分的“安分守已”吧。

  他一辈子兢兢业业、工作上认劳认怨。用现在的话来说,绝对是执行能力超强的员工,也从未给组织找过什么麻烦。所以每年父亲都会捧回单位工会发的先进职工代表、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等等的荣誉证书、奖状及奖品。父亲把那些放在一个又厚又重的木箱子里保存着。

  而这个秘密却是我在外求学偶然回家时,我无意间发现的。父亲感情内敛,从来未向我们提起过。只是当我们考试成绩好时,会从这个箱子里面拿出一根钢笔或者一本笔记本。当时我感觉这个箱子就像多啦A梦的魔法袋。多年后才晓得里面装的满满的全是是父亲的骄傲和念想。

  我清楚的记得,我在箱子里看到的父亲和母亲年轻时的合影,和母亲写给父亲的家书。上面的内容大致是母亲告诉父亲,家里面要买麦种、猪崽,还要砌墙。让父亲寄些钱回来的话。

  那母亲的亲笔信,没有称谓和寒暄,直奔主题,但是末了还是有一句“在外多小心”。

  想这可能就是父、母亲的'爱情吧,简单、纯朴却相濡以沫。

  严父慈母一直是我对父母教育方式的评价。

  感谢父亲、母亲给了我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虽然我们家境不富裕,但是家里的气氛却是非常和谐的。自我记事来我父亲、母亲从未打过架,即便是吵架红脸的时侯也是极少。而且吵架后基本上都是我父亲主动认错,并且会做好饭端到我妈面前。

  每一个不幸的家庭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长大后就会特别缺乏安全感,大事面前相当踌躇。我身边就有三个以上的至亲是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其中两个是和我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人,另外一个则是我来广州第一家单位上班时就认识的好姐妹。我时常也会他/她们不幸的童年感到惋惜。

  因此我曾经和先生私下约定,绝对避免在小孩面前起大的争执。和先生结婚7年了,今年算是七年之痒吧,虽然小磨擦不断,但是大的问题真的不没出现过。所以到目前为止,还算是信守承诺。

  比起那些在父、母亲常年打架中长大的的孩子,我的确是幸福的。但是这种和谐的环境也让我养成了独立、自我、不认输的性格,不认输本不是坏事,可能我把它用在了工作。所以因为这个原因,我的职业生涯一直不太顺,因为太过于自信,所以时常听不进同事的建议。

  对于没有本领却指手划脚的领导更是表现的十分不耐烦。所以年轻时得罪了不少上司,而我不得不总以辞职结束我的不愉快的工作经历。

  直到最后有机会自已创业,当面临创办企业之初不得不和政府单位打交道时,才觉得潜规则到处都有,只是自已不够圆滑和世故(不知道是不是父亲基因的遗传呢?)。至今创业未成,但是却收获了不少感慨!

  对于父亲,其实出了敬重,还有一分说清楚的复杂的感受,敬畏、怨恨?

  我记得小时侯因为淘气我经常会遭到父亲的打骂。有段时间我看到父亲都十分害怕。总怕我的冒失会带来父亲对我的厌恶。

  不知道是不是真像我母亲讲的那样“狗撵鸡,满天飞”。我和父亲的属相天生相克。反正小时侯我最怕的就是父亲。而父亲对我也要比对弟弟严厉许多。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小时侯比较淘气,家里的墙面印满了我的脚印、手印,桌子被我用小刀划得伤痕累累,就连洗衣机我也没放过。我记得有一次我踩在洗衣机上去找放在窗台上的东西,结果人和洗衣服一起摔到了。

  我因为掉在洗衣机的烘干桶内,所以没摔到,但是洗衣机的盖子却被摔得破了相。类似这样的事情有很多,虽然我每搞一次破坏,父亲就会修理我一顿。但是仍打消不了我搞破坏的决心。有时自已搞的破坏,还让弟弟帮我背黑锅......

  以前上学时总觉得怨父亲,因为高考时,我离高中的分数线差了几分,其它的同学复读了, 因为父亲没有让我复读的意思也不想给我交高价买分,所以我最后选择了中专。

  上中专时有参加成人高考上大学的机会,因为当时偷听到父亲和母亲的谈话,父亲认定将来弟弟是要上大学的,所以想让我上完中专就参加工作,所以我向学校申请了提前实习。

  因为此事我一直耿耿于怀,我觉得父亲担耽了我的青春。耽误了我的梦想。这个心结直到认识老公后,才慢慢得以化解。

  今年过年后,父亲、母亲主动提出想过来帮我接送女儿上学。我当时非常感激。有天晚上,我们在闲聊时,父亲讲到大姐小时侯的事情,讲的声泪俱下。我当时非常吃惊,或许当时的困难令他终生难忘吧。当时我直感叹,每想到父亲也有伤感的时侯。人老多情,我当时开始相信这句话是正确的。

  对父亲的感情以前是敬重大过于亲情。现在年龄大了,却觉得我可能不是父亲最疼爱的孩子,父亲也可能不知道怎么表达他对子女的爱。但是这一切都随着父亲一天天老去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今年已经68岁的父亲,现在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记挂。以往的事情,对的、错的都消逝在时间的缝隙中。现如今只希望父、母双亲身体康健!

名家经典散文15

  阿索林(1874-1967),本名马丁尼兹·雷士·约瑟,西班牙现代散文家、评论家和小说家。写过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剧本,还写了许多散文和文学论著。他的'散文具有简练、朴素、清新的风格。主要著作有自传性小说《心愿》(1902年)和《安东戽亚?阿左林》(1903年),散文和论文《西班牙文学》(1912年)《古典与现代》(1913年)《西班牙一小时》(1924年),戏剧三部曲《看不见的人》(1928年)和短篇小说集《1929年》等。

  上书院去的路

  葡萄藤的卷须转黄,灰暗的秋天的黄昏近了,我的忧郁也随着浓了起来,因为我知道已经到上学去的时候了。我第一次作这种旅行才八岁大。我们从莫诺瓦乘车往叶克拉,走下山谷来,爬上山头去;我们带着干粮在身边:一张烙饼’几块炸肉片,一些腊肠^

  当这个愁惨的日子一天天近了,我看到我的衬衫整理好了,烫好了;被单、枕套、手巾、食巾……于是,在我出发的前一天,一只有粗皮盖的箱子从阁楼上被搬下来了,我的母亲把我的衣服装在里面,很仔细。我也得提起那套银食器;现在我有时候沉思地望着食器架,看到那上面放着那一套服侍我八年,如今破旧了的银食器;我一看到它们总觉得有一股真情涌上心头来了。

  从莫诺瓦到叶克拉是六个或八个钟头的路程:东天发白我们就动身;下午很早就到了。马车颠簸在崎岖的石道上;我们有时候歇一歇,在道旁的橄榄树底下吃一点点心。想起来也觉得十分可喜的,我记得清清楚楚,怎样从半路上高处一个石凹里,望过一片暗沉沉的牧野去,就可以隐约地看到高楼的白尖顶,新教堂的大圆顶闪耀在太阳光里。

  于是,一种说不出的难过袭来了;我觉得好像已经被一把拖出了乐园的欢悦,扔进了一个地洞的黑暗了。我记得有一次我怎样想逃走;那个老仆人现在还常常笑我呢,当他告诉我这个故事。我跳下马车,跑过田野去;他捉住了我,哈哈大笑地说:“不,不,安东尼多,我们一定得上叶克拉!”

  可是的确我们到底不得不上叶克拉:马车向前走去了,我又进了那个阴森的夜城,我又看到自己无法挽救地成为了一条没有头的链子的一节,闲步在走廊上,或是,不作声也不动,坐在课堂里一张长椅上。

  (卞之琳译)

  【鉴赏】本文选自卞之琳编译的《西窗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是一篇回忆儿时生活的散文,是对扼杀儿童天性的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批判。儿童都有着天真的、无拘束的心灵,儿童的天性是向往着大自然、向往着自由自在的发展。对儿童的培养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这种年龄特征,采取诱导的、有趣的方式。而旧的教育制度总是对儿童采取单纯拘管的方式,使儿童的生活成为刻板的,单调无味的,可憎厌的。读着这篇散文,自然地令我们联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作品《风筝》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的情景何其相似,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基本一致。可见在儿童教育上的弊病,是中外古今的通病,而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感情和认识,也是相通的。

  书院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写道:“我又看到自己无法挽救地成为了一条没有头的链子的一节,闲步在走廊上,或是,不作声也不动,坐在课堂的一张长椅上。”这里把书院里的单调生活,写得既具体形象,又十分概括。“一条没有头的链子的一节”,这个比喻十分生动而且寓意深刻,表现了这种生活的刻板单调而且没有尽头。“无法挽救地成为”,则表现出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的情况。无事时也只能在走廊上闲步,坐在课堂上则是无精打采、被动麻木的。这样的生活叫儿童如何不憎厌?

  这篇散文的特点在于,对书院里的单调生活本身,并没有正面展开进行描述,而只在文章的末尾点了两句。作品的绝大部分篇幅,是用来描述在去书院之前的.准备期间及在路上的儿童的心理状况。以这个儿童对上学这件事所感到的忧郁、愁惨、难过,来有力地烘托出书院生活的可厌。在这种充分烘托的基础上,就只需在最后把书院生活概括地形容一下,人们就会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作品对儿童憎厌上学的心理的刻画是很逼真的。当他看到葡萄须转黄,秋天临近了,他知道远去上学的时间又到了,他的忧郁也逐渐浓了起来,他把出发的日子称为“愁惨”的日子,当他望着路上的风景时,一股说不出的难过袭上了心头,“我觉得好像已经被一把拖出了乐园的欢悦(这乐园使我们联想起少年鲁迅的百草园、鲁迅的幼弟扎风筝的小屋),扔进了一个地洞的黑暗了”。他甚至跳下马车,跑过田野,想逃回家去。谁读着这些描写能不心动呢?

  作品对上学的准备工作、所走的道路、所带的物件食品,都写得具体而带感情。一套伴他度过八年书院生活的银食器,到现在还牵动着作者的感情。对路上的景色风物,描画得简洁鲜明而富于乡野情调:“从半路上高处一个石凹里,望过一片暗沉沉的牧野去,就可以隐约地看到高楼的白尖顶,新教堂的大圆顶闪耀在太阳光里。”这是一幅多么富有民族风味的画幅。此外,写老仆人在他想逃走时捉住他的动作、声调语气,写得生动逼真:“他捉住了我,哈哈大笑地说:‘不,不,安东尼多,我们一定得上叶克拉!’”老仆人慈祥而爽朗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对母亲给他清理衣物的动作,只用了“很仔细”三个字来描写,但却把母亲对他的关怀和担心,都透露了出来。

【名家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名家散文08-25

名家散文05-23

名家游记散文05-20

名家经典散文片段摘抄05-20

【经典】名家散文15篇05-23

歌颂母爱的名家散文05-19

关于青春的名家名篇散文07-14

关于名家谈读书的散文09-09

关于母爱的名家散文欣赏09-09

名家优美散文片段摘抄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