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散文15篇[热]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节的散文1
记得是个腊月二十几,同事们在一块儿闲侃,侃到小时侯过年,这些都已经四十几岁的人,流露出许多感慨和依依眷恋。
尚志说,哈尔滨的冬天,冰天冻地。临近过年的时候,家家都在门前挂上灯笼。男孩子手中握着个小竹竿挑着一挂鞭,只等年三十晚上“噼里啪啦”一放,吃年午夜饺子。老奎来自农村,回忆小的时候就意味着年景好可以杀一头猪,蒸上粘豆包,可以不用争抢吃上一顿猪肉炖粉条。汝夏来自煤矿说一过年就要到亲朋好友家拜年,还可以“挣”到几毛钱。
吉林虽然叫吉林却来自江南水乡,说家乡过年很讲究。要祭奠祖先,不吃饺子吃汤圆,孩子们可以尽情的`玩耍。
我呢?在萨尔图生和长大的女性,回想起小的时候过年,虽然也充满欢乐,可还有涩涩的感觉。家境贫寒,过年对我来说最大的期盼就是可以添一套新衣服。一年四季三百多天,顶数这几天高兴。爸爸妈妈用几元钱买回来一花篓冻梨冻柿子放在小仓房里,我们可以任意的去拿上几个,用水缓冻,梨上化出一层冰壳,掰掉冰壳用牙齿去咬,冰冰的,酸甜味道沁入口中好极了。
年三十,可以得到几毛钱压岁钱,往往我在心里盘算着等开学了好去看一场学校包场电影,可是没有等到开学,这几毛钱又回到妈妈那里用来买火柴或者买盐了。
现如今各种水果谁家也不缺,现在的孩子也不会当年的事情,也不会理解那时的艰辛,早没有我希望的那种答案了。
春节的散文2
一进入腊月,空气中就似乎多了点儿什么味道,那当然是年味儿啦!大街上摆满了红红的春联、灯笼。把大街装点得非常喜庆。
盼啊盼,终于盼来了除夕夜。姐姐一家都从扬州回来了,爷爷奶奶也都到我家来了,家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除夕这一天是忙碌的,也是快乐的。爸爸和叔叔贴好了春联,挂好了灯笼,家里立刻变得喜气洋洋起来。妈妈中午就开始在厨房里面忙碌,切菜、烧肉、炖汤、演奏着一首精彩而动听的锅碗瓢盆交响曲。
夜色将小镇厚厚的包裹了起来,厨房里透出了明亮又温暖的橘黄色灯光。除夕的压轴大戏——年夜饭正式拉开序幕。妈妈在厨房里喊了一声“吃饭啦!”我们就连忙向厨房走去,只见桌上红的`红,绿的绿,令人赏心悦目,都有点儿舍不得伸筷子了。
酒满上了,饮料也满上了。大人们喝着酒,聊着天。我们小孩吃着菜,看着电视,哈哈的笑个不停。我们吃的难道就只是菜吗,当然不是!从这一道道的菜中,我品出了浓浓的亲情。家人们的脸上都写满了喜悦,他们也一定尝到了亲情的味道。
外面响起了礼炮声,声音真大,似乎要把祝福送到每一个人家。我站在门前,看见许多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尽情绽放着,把夜空装点得十分美丽。
新年的阳光洒满了大地,大年初一,以往我都是起床最晚的人,这次也争了个第一。上午,回老家拜年,我们小孩童走在拜年队伍的最前面,看见长辈们,祝他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总能收到红包,我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村子里挂上了五颜六色的旗子,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大红的春联,人们见了面,都互相说着恭喜。人人脸上都闪烁的喜悦的光,彼此之间的隔膜似乎在这一天都消失了,没有争吵,只有祝福与快乐。许多小孩童在街上跑来跑去,放着礼炮,追逐打闹着,愉快的笑声伴随着礼炮声,在大街小巷里回荡。
在这新的一年里,处处都透着新的气息,村子里的小汽车越来越多,昔日的砖路也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家家户户都盛开着幸福的花儿!
春节的散文3
在家休息了三天,虽然没做什么,就是逛逛街,但已经让我休息够,养足了精神。来到办公室,跟每一个人热情的打招呼,新年的第一天上班,我稍微的打扮了一下,新年新气象嘛!
在工作中,不管你有多顺利,多开心,但总有一些人或事情,会影响你的心情。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情,要让自己开心一些,这样才可以气到她们。不见风雨怎么见彩虹啊!我要加油!不要生气!
虽然有些事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但我们一定要学会坚强,一定要开心微笑着,不要认输,因为你并不比别人差到哪里去,我们都是一样,坚持!让瞧不起你的人都哭去吧!
春节的散文4
中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从落魄到战争,从和平到富强。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而我最喜欢的就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春节。
春节前夕,大街小巷的店铺都挂满了红灯笼,贴上了闪闪发光的对联,有着一派辞旧迎新的气氛,商店里的墙壁都粉刷一新,玻璃也擦得晶莹透亮。这时候,庞大的人群带着迎春的喜悦涌进大商店购年货,商店里的年货琳琅满目,多得让你眼花缭乱,无法选择。焕然一新的大街上,许许多多的小朋友高兴地拿着零花钱这里逛逛,那里玩玩,见到好东西就买下来。来来往往的汽车的鸣叫声、小商贩的叫卖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为这热闹的大街谱上一曲欢快的.交响曲。
在除夕的晚上就更热闹了!我家的桌子上摆着许多美味佳肴:淌着汁水的红烧羊肉,有香气扑鼻的火锅,还有很多美味水果,真是让人垂涎三尺!我们举杯祝福长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也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餐桌上大家边吃边聊着这一年来的变化,聊到高兴之处,大家都开怀大笑。吃过年夜饭,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演员们那一身身精湛的舞艺和那迷人的身姿、动听的歌声,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夜晚,狂欢的气息川流不息,人们把一个个烟花点燃。烟花在天上喷出了一个个美丽的花朵,真是美丽极了。我看见小伙伴都在放,我想:让我的烟花也为这灿烂多彩的夜空画上美丽的一笔吧!于是我把烟花点燃,“砰!”的一声,烟花在空中烁出一道道绚丽无比的彩虹。“哇!好漂亮!”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向这里看过来,异口同声地喊道。我哈哈一笑,又点燃了第二个……
放完烟花的时候,是我们这群小朋友最快乐的时候,我和哥哥姐姐高兴地玩起了“跳山羊”的游戏。
春节真开心呀!我真希望天天都是春节啊!
春节的散文5
年前,我和堂叔跌跌撞撞走在山路上,堂叔刚从温州赶回来过年。一个孩子从山梁那边跑过来,一把就拉扯住堂叔的衣服问:“爷,我爸爸回来过年吗?”
孩子的声音带着哭腔。孩子的衣服已经脏兮兮的了,他留着长发,把眼睛都盖住了。这些山里的孩子,都在模仿周杰伦的长发,偶尔做出潇洒的样子甩一甩头发。我还听见他们在唱“千里之外,无声黑白……”堂叔支支吾吾着,他确实不知道孩子他爸回不回来过春节。
这个孩子,是我一个远房亲戚的孩子,读小学五年级。我听堂叔说,他的爸爸和妈妈三年前就离了婚,爸爸和堂叔在同一个地方打工,妈妈在广东一家工厂打工,孩子在家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过着日子。堂叔说,孩子的爸,去年春节就没回家过春节,他爸说,春节在厂里打工,可以拿双份工资呢。
那天中午,堂叔家炖了腊猪蹄,我突然想到那个孩子。我对堂叔说,叔,我去把那孩子叫来一起吃。堂叔点了点头说,听你的。
我来到孩子在山窝窝里的家,在光线黯淡的屋里,孩子正在做寒假作业。叔,你来啦,孩子怯怯地叫我。我拿起孩子的作业本看,他正在写寒假作文:爸爸你回家过年吗?看到孩子在作文本上颤抖的笔迹,我心里酸酸的。我读不下去了。
“……爸爸你去年就没回来过年了,我和爷爷奶奶在家过年,好孤独好冷清啊,妈妈也没有给我打一个电话,我根本不知道妈妈的电话,妈妈是不是忘了我这个儿子……爸爸,去年的`大年夜,山里的风刮得好大,电视也突然没了信号,半夜我还没有睡着,爸爸我还在盼你回家,风把房门一下掀开了,爸爸,我以为是你回家了啊,结果不是的,爸爸,我哭了。过年的晚上,爸爸,我敢打赌,我是我们班上唯一一个还在流泪的孩子……”
读完了孩子的作文,我一把搂住孩子:“跟我走!”孩子的奶奶,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扶着墙根摇摇晃晃走了过来,揉揉昏花的眼睛问我:“你给他爸打个电话行不?”老人从一个黑漆漆的柜子上拿起一个皱巴巴的本子说,他爸的电话,这里有。
我赶紧给孩子的爸打电话,却提示说关机。我看见孩子的目光像跳跃的火一下熄灭了,瘦小的老人坐在矮凳上,垂着泪。
我看见柜子旁边有一个火炉。孩子说,那是奶奶在冬天为他准备的。山里的早晨,天还没有亮,他去镇上的小学上学,便是提着这个照明和御寒的火炉上学,学校老师称他为火炉男孩。
我牵着孩子的手,朝堂叔家走去。这时,我突然看见,山梁草丛中窜出一只野兔,孩子一下叫了起来:“野兔,野兔!”我迅速捡起地上一个石块,准备朝野兔扔过去。孩子一把拉住我的手喊出声“叔,不要!”
我的手缓缓放下。孩子开口说:“叔,你知道明年是什么年吗?”我一时糊涂了。孩子笑了起来,这是我看见他第一次对我露出笑容。孩子说,叔,明年是兔年啊。
原来,是兔年,所以,一只野兔也不要伤害,我一瞬间懂了孩子的心。我真没想到,我这个生活在城市的写作者,对一只野兔也这么凶狠。
在堂叔家,我使劲给孩子碗里夹着肉:“孩子,多吃点,多吃点。”孩子突然仰起头,说了一句:“叔,你要是做我的爸,多好……”
孩子的这句话,让我拼命咬住嘴唇,泪却流了下来。
孩子他爸,今年春节,回家过年吧。
春节的散文6
又是一年春节到,对于我们这些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按照传统或习惯,该回家过年了。
年是越来越近了,我的心情愈来愈加沉重了。每每见到大街上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的学生、民工像一群群归巢的鸟儿,透过他们焦虑的神情、沉重的行囊、匆匆的步履,我看到更多的是游子心中永远不灭的乡情。漂泊的日子里,无论是成功或失败,无论是快乐或辛酸,回家的路总是不能省略的旅程。20xx年腊月的一场雪灾,又不知道阻隔了多少游子回家的路啊。这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一种酸酸的、涩涩的感觉。
这些年,我自从考学出来参加工作以后,几经调动,已沦落为流浪一族了。现在虽住有居所,衣食无忧,有四室两厅宽敞明亮的单元,有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相伴,有充裕的物质诸如冰箱、彩电,热水、暖气……在我的心底里,我居住的地方或过去历来户口本、身份证上所填写的家庭住址都不是我的“家”。
前不久,我与二哥商量要回家过年的。过后一细想,家在哪里呢?父母健在、老屋还在的时候,我是年年必须回老家过年的;后来父母随二哥住到了镇上,年是在镇上过的,每每还到老家去走一走、看一看。可现在,我知道即使我回到了小镇,能和哥嫂侄男侄女一起团聚,也只能凝视着父母亲的遗像,听他们絮叨,“再也回不成老家喏,老屋被卖掉啦!”
前年,当我得知侄儿为其父亲还债偷偷将老屋卖掉时,我竟然几天都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我多想在老家的木床上躺在年夜里做一个童年的梦吧。可是,已经化为过眼烟云了。虽然路途不算遥远,交通也很方便,但是,回家的心情却没有以前那样强烈了。村子里我认识的人越来越少,旁系亲属叔伯兄弟也因为长久没有往来缺乏沟通的语言。从那以后,我们这一家就注定要流落异乡了。
年三十晚,看罢春节联欢晚会后已是睡意朦胧,什么梦也记忆不清了。直到正月初一一大早侄儿从深圳给他二叔打来的拜年电话把我给搅醒。起初,听说他在电话那端唏嘘不已,我还在嘲讽他自作自受落了个无家可归的下场,可一会儿我却陷入了一种莫名的苦痛之中。
记忆中的`老家,时不时在我眼前晃过来、晃过去。儿时的一些枝微末节的东西就像老母亲珍藏在箱子底里的那段细布料子或几张旧钞票。老家的正屋是爷爷手里盖起的三间瓦房,在贫瘠的乡村中十分显眼算得上是鹤立鸡群了。孙家发展到我们下辈已经是四世同堂了。俗话说,树大分桠,人大分家,从记事起,我们就和伯伯家分开了。厢屋一家一间,堂屋各占一半,爷爷奶奶的床就支在堂屋的角落里,吃的是临饭。起初,各家的厨屋都是草屋,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才勉强盖起了土齐瓦盖的。人经几代,三十多人挤在一个小院里生活,热闹好些年。然后,哥哥们大一个在前面加盖一间小屋,只到以后很久才划了宅基地盖了房子搬了出去。虽然老家只是一个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那些年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老家却给了我们很多的快乐和温馨的回忆。
曾记得,我在老屋的房柱上用毛笔歪歪扭扭写的“大、小、多、少” ……;在堂屋的大黄桶上,用粉笔写的“b、p、m、f”;在土坯的山墙上用小刀划拉的“×××大坏蛋”……西墙角下有一个蛇洞,那年四辈才呀呀学语时指着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只挖出了乌稍蛇的半截尾巴;东墙屋檐下的麻雀窝里,每年“三月春风似剪刀”的季节里都有叽呀、叽呀雏鸟的叫声;台子上的几棵榆树,正洒洒扬扬飘下金黄金黄的榆钱儿;水塘边的桑树上,紫椹儿“咚”地落入水中溅起了一圈圈的涟漪。老屋的前面是一条宽而长的水塘,水塘那边是一畦一畦绿油油的菜地和阡陌纵横平坦如画的田畴。紧挨老屋后面是四奶家的毛桃树和一片竹林……
儿时过年的景象更像一场场电影清晰地在眼前放映。挨近腊月边儿,叔伯家刚杀罢年猪,蒸笼里冒着雾气腾腾的白烟,炖钵里盛满了猪血汤,三亲六眷男女老幼吃着说着笑着喝着猪血汤。豆腐坊里,人们正排着队,小毛驴吃力地拉着磨,柴灶里腾腾地燃烧着映红了所有人的脸庞,有人“咿呀、咿呀”地摇着豆包,乳白色的豆汁正哗哗地流进了木桶。隔壁的小哥正房前屋后撵鸡逮鸭,母亲和大妈正比赛似的蒸馒头炸油果,父亲正忙着给王秀才家写对联儿……年味就像一缕一缕缕诱人的芳馨早已在村子里弥漫开了。正月初一的早上,娃们把过年的氛围推到了及至。穿着难得的新衣新帽新鞋,满村子里跑着拜年。虽然得到的打发只有一捧花生或包米、一根甘蔗、一枝劣质香烟,但大人小孩个个喜笑颜开,其乐融融。
现在,岁月已经把我们磨砺成了半大老头,但儿时老家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像镂刻在我的心里。
春节的散文7
瑞雪兆丰年!年是什么?年是稻谷沉沉下坠时丰收的喜悦,年是果实压满枝头时美丽的心情,年更是暖意融融的阖家欢聚时那发自心底的笑声和对幸福的憧憬!
过年了!耳边彷若想起儿时的歌谣——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联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白面发------喜庆的人们在自家门窗上贴窗花、挂彩灯,锅灶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包饺子,这就是大年三十即传统意义上的年了。那过年都有哪些习俗呢?
祭灶神
祭灶神的风俗起源很早,最初是先民表达对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传说黄帝、炎帝、祝融、张子郭都是年节敬奉的灶神。他们除职掌人间的`灶火外,还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并上告天帝。所以痴心的人们想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神,祷祝他们能到天帝那里说些好话。此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如果你留心的话,一定会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能吃到家里的长辈为你买的灶糖,也许还会听到老人们叮嘱灶神一定要上天替家人多说些好话的呢喃之声……
燃爆竹贴春联
宋代词人王安石曾赋诗一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句也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当时过年的习俗。比如燃放爆竹、喝屠苏酒和写桃符。
爆竹最初是人们用来驱妖辟魔的一种巫术工具。最初的爆竹是真正的竹子,焚烧竹子往往会发出噼叭的响声,以此来惊吓鬼怪;屠苏酒,据说于新春早上喝上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还可以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桃符,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为五木之精,可以驱鬼辟邪。明、清才兴盛起来纸做的春联。今天的春联意在渲染节日的喜庆气氛。
吃年夜团圆饭、守岁
除夕是团圆之夜,温馨梦圆,无论你在海角天涯,也一定会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与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三十晚上,全家人阖家围坐在桌前,欢笑、畅谈!临近子夜,到处能听到辞旧迎新的爆竹声声,此时小辈儿人开始向家长行礼辞岁,而长辈呢,此刻则要给孩子压岁钱,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除夕守岁之俗也由来已久。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意为珍爱光阴;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而今天的守岁,一般是全家欢聚一堂,开怀畅饮,讲故事、猜灯谜、打麻将、打扑克、观看电视节目,夜半时分还要煮饺子啃猪蹄迎新年。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五,人们开始走亲戚,行礼,说句祝福的话语,献上心中美好的祝愿,孩子们此时的衣兜中更是装满了各色的糖果……这种和谐温馨的新年喜庆气氛,一直持续到初六,才会恢复平常的生活。
春节的散文8
一年又一年春去春来,花开花落,落花有泪、流水无情,片片花瓣暗香遗留,甜蜜的回忆。流水岁月沉淀的是美好珍贵的往事,不曾忘记过,若隐若现相伴至今。“爷爷与我隔开了十五个春秋、奶奶二十个冬夏”,曾经耳濡目染的亲情慈爱在春潮中滚滚而来!
——题记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疾驰的年轮仿佛瞬间一跃,不知觉中人生三十九载、下一个春天我整整四十岁了!眼前20xx春节的脚步越来越临近,每年春节总会想起儿时的祖父母,在心里像云雾般的缭绕。思念挟杂着淡淡的悠伤,忘不了祖父母在世时,一家人过春节的其乐融融……
在乡下,家家户户赶在冬至腌腊鱼腊肉等准备年货,喜气洋洋的年味早早的弥漫了整个乡村。用大人们的话说一年辛苦到头了,似乎没有比过年更期待的事情,盼漂泊在外的游子归家、一家团圆,合家欢度春节。热诚的亲情缱绻在迎春的气流中,这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心愿!
春节充满无比灿烂的光景镌刻在人们的心上,是人生中一个唯美、团聚、欢乐、思亲、念故、情感的代名词。蕴涵太多深邃的寓意,家的温馨,亲人的牵挂,幸福的祈望,美好的祝福……
当吃年饭的鞭炮,——噼啪啪啪的响起,坐在餐桌上的我默思着祖父母,脑海里闪现儿时一家人吃年饭的情景,今已变成珍贵的流年。在这家庭温馨、新年玉锦的时节,曾经暧暧的祖孙深情潜润心田,定格在新春的怀念中!
那亲情浓郁的朝夕相伴,爱家顾后的真挚无私,甚至老态龙钟仍然为家庭操劳不倦,即使能献出一点余力也竭尽身心。我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出心里的感情与怀念,这段往事是我人生中经久不衰的歌谣……
那时一家人笑逐颜开围坐在八仙桌前吃年饭,摆满了一盘盘的美味佳肴,这是丰盛纯正的一桌农家菜。大人们疼惜的叫我多吃菜,吃不完的饭不能倒掉要存起来,吃完了坐在桌前待一家人一起下桌散席,母亲会拿出两无钱塞在我衣兜里,这便是我记忆中的压岁钱。那时还是孩子的我不懂这些习俗讲究,这淳厚的乡村民俗风情、赤诚的爱子之心,动感的摇曳时光中闪烁!
平日很少喝酒的爷爷,吃年饭前、把散装的白酒倒一个在小玻璃瓶里,放在开水中汤热,一口一口的慢慢抿起来,仿佛品味着家庭美满幸福的醇香!印象中最辛勤的是奶奶,过年也难得清闲下来,一日三餐都是她在灶台上操持。家里有亲朋好友来拜年,客人一来要把家里炖的汤,端上桌热情款待,这是我们家乡招待客人的新年礼仪,这些都是奶奶在忙乎着。
那时家里还没有电视,除夕晚上到邻居家里去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台最老式的黑白电视机,坐满了邻里乡亲,嘴里嗑着瓜子,有说有笑,脸上浸润在过年的喜悦之中。夜色中所有的房屋灯火通明,一晚照到天亮,一阵阵欢声笑语凑响在除夕夜,勾勒出乡村最璀璨欢乐的夜景。
八十年代初期的乡村,我最早的印象中,烟花炮、乃至当今盛行的国粹娱乐经典麻将,在乡下很少见,大人小孩主要是靠扑克牌娱乐。
时光转瞬即逝,想起我和弟弟妹妹,孩提时一起成长,被祖父母呵护疼爱的童年。那深沉的慈爱从旧岁中暗涌而来,在岁月的幽灵梦影中、天国里的祖父母依如往昔护爱着我们!
如今我们兄妹都已成家做父母了,离开了生养我们的故乡,关怀爱抚我们长大的老屋,分别在不同的`异乡扎根安家,可春节再也没有过儿时的团聚,却是陈年旧岁暧心入骨的回忆。
美好难忘的事情总是弹指一挥间,今天一回眸三十多年了,真让人感觉光阴似箭,人生如痴如梦!当岁月勾起温情感念的回忆,不由而然会触景生情,心里、眼里、梦里,皆满了曾经儿时的朝朝暮暮。
按故乡的风情习俗,大年初一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给祖宗,离世的先辈上坟,在阴阳两个世界一起过春节。一捆冥钱,两根蜡烛,三根香,一卷鞭炮,在这最传统的祭典缅怀中凝思,曾一家亲依依相伴……
祖父母离世后,这一天我一直未到他们的坟前祭奠,此时我除了惭愧还是惭愧,又是多么的想回到故乡,走到他们的坟前,以此洗礼哀思,以最近的距离梦回儿时。
在坟头喊一声祖父母,双膝三磕头、双手对坟朝天三作仪!春节,我来到了他们的旁边,曾经——曾经——默默回想那慈祥的音容笑貌!
记得儿时有一年春节,爷爷带着我去给未见过的姥姥上坟,岁月的变迁坟早已不在了,但我清晰的记得那个地方。这苍凉伤残的时空在世间流转,如今我要给祖父母上坟尽孝,假如时光让我选择留在儿时,我宁可永远不长大,也不愿有今日!
儿时的年味是甜美的回忆,却又铭刻着对世故亲人的怀念。长大后历经一个又一个春节,已渐行渐远,然记忆中的春节如陈年的美酒,越酿越醇、历久浓香。心潮荡漾着那段悠悠岁月的情,犹如一曲清婉凄美的笙箫,低吟浅唱在美丽的春天里,此时百感交集!
时光向前飞奔不停,但儿时的春节在更新的年轮中回转不弃,辞旧不忘祖,不忘亲,不忘恩情。岁月无法从我心间带走祖父母,在故乡、在儿时、在老屋,曾共度春节的温馨惬意,一幅流年的印迹在温暧中情思……
春节的散文9
又到年关了,乡下年味渐浓。过去,在我老家,从腊月廿五开始,家家户户打豆腐,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闻着飘香的豆腐,勾起我对家乡过年的回忆。
过年吃豆腐是农村一种习俗,寓意人人吃了豆腐都幸福。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打豆腐。过年来客人了,豆腐切成块,放在大锅里煎,两面焦黄,或者用各种方式烧、煮、炸,形成各式各样的过年必备菜肴。
豆腐是把黄豆浸泡后,用石磨磨成乳白色的豆浆,然后用纱布过滤,放进锅里煮沸,再用石膏水点浆,并用纱布包裹,放在小方桌上,最后用石头挤压成型,分割成块,这样,一桌香飘飘的豆腐就诞生了。
小时候,家里穷,平时是吃不上豆腐的,只有逢年过节、家中办大事,才能吃到鲜嫩爽口的豆腐。但不管家里多困难,母亲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吃上过年豆腐。有一年,眼看春节即将来临,家里没有黄豆打豆腐,母亲到处借。那时候,物质匮乏,各家各户境况差不多,转了一圈,仍空手而归。母亲一狠心,将牙缝里节约下来的口粮,拿到集镇上去兑换几斤黄豆,与别人家拼在一起,打了一桌豆腐过年。
后来,条件好了,物质也丰富了,豆腐不再是稀罕物,不管是平时,还是过年,只要是想吃的时候,母亲就会打桌豆腐,让我们解解馋。
每年过年时,母亲把豆腐做好后,将一部分豆腐蒸元子、炸豆腐泡,把一部分豆腐用清水漂起来,留着待客,并将另一部分豆腐切成小块,做腐乳。腐乳是一道很好的咸菜,香味浓郁、香干可口,吃了令人回味无穷。剩下的豆渣也舍不得丢,母亲用手捏成粑,放在筲箕里,霉成豆渣粑,晾干后放在家里,吃的时候,随时在锅里一煮,放上白菜苔,也是一道不错的'时令菜。
做豆腐是个技术活,不是人人都会做的。豆腐做得好不好,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点”浆。所谓点浆,就是用石膏水点豆腐,卤水兑多了,豆腐就老了,兑少了,嫩了,不能成型,要不停地搅动,过几分钟后,豆浆就变成了豆腐脑,再包装挤压成型。
记忆中,母亲是打豆腐的高手,她做出的豆腐,色泽光鲜,白白嫩嫩,口感适中,人见人爱。湾里不管是谁家打豆腐,都要请母亲去掌作,从来没有失过手,桌桌豆腐口味纯正,细而不腻。
如今,随着年龄的老化,村里会打豆腐的人越来越少,家家户户也不再打豆腐了,过年要吃豆腐,就到市场上去买。可机械化加工的豆腐怎能与母亲的手工豆腐相比?那浓浓豆香里,是母爱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
春节的散文10
不必说红通通的灯笼、不必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白雪、不必说香喷喷,圆鼓鼓的饺子、更不必说穿着新衣服的孩子们,这热闹的春节,正踏着浓浓的年味走来。
除夕夜来到奶奶家,原本宽敞的屋子一下变得拥挤起来;原本冰冷的'气氛一下热闹起来。奶奶和妈妈开始炒菜、包饺子,而爸爸和爷爷聊起了当年的陈年旧事,我们几个孩子却打闹在一起。菜很快就上齐了,明亮的客厅中的桌子上摆满了美食佳肴,让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们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时光在我们的一片欢声笑语中度过。
“守岁全家夜不眠,怀盘狼籍向灯前”。守岁可是春节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全家人吃完饺子,围在一起欢声笑语的看着春晚,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和爸爸在庭院里点燃了新年的炮竹,清脆的鞭炮声喜迎了新的一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初一,是春节开始的第一日。早晨,拿起一副新对联,开始除旧迎新,把旧对联撕下来,可是那旧对联好象在跟我淘气,死死的站在门上,不愿下来。最后,我出动了杀手锏,有水泼在门上,那旧对联象打了败仗一样,慢慢飘落下来。拿出那副新对联,把胶带贴上去,挂在门前,按压,大功告成。
看着这红红的对联,心里美滋滋的。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敞庐”。拜年,也是春节春节重要的一个环节。亲朋好友相互拜年,最高兴的数我们这些孩子了,磕个头,说几句拜年话,拿着红包,虽然数目不多,但是也是很开心的。长辈们互相交谈,欢声笑语声传出去很远很远……
这就是春节,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
春节的散文11
小时候是掰着手指头盼过年,年来了,有新衣服穿,有零食吃,还有压岁钱收,更高兴又长了一岁……
可如今是讨厌过年,怕过年,年到了,年龄又增长一岁,加上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常这病那恙的,更是由于在五年前得过一场大病,差点丧失生命,这痛楚经历,每每到春节前会涌上心头。
记得五年前十月初,小腹常隐隐作痛,呕心,反胃……可无知的我一无所知,一直忍、忍、忍……在人前总是穿戴整齐,每天卸妆后,镜中的我,腊黄的脸,布满皱纹,由于长期睡眠不足而熬成黑眼圈,双眼布满血丝,无神呆板,得了慢性结膜炎,法令纹像刀镌刻着,每每看到镜子中的自己,赶紧闭眼逃离,深呼吸,祈求菩萨保佑:身体快快好起来。诸不知上班前,里三层外三层化妆品涂满脸,这样才敢上班见人,哪一日不涂,深怕吓坏别人?这是礼仪,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忍了整整两个月,都没有去医院看。
到了腊月,学期结束开散学式,开会时实在疼得厉害,左手抵住锥心痛的小腹,趴在桌上坚持开完会,又开车至家,迈着如铅注入的双脚,扶着栏杆,一步一步挨上楼,打开门,忽双眼冒金星,跌倒在楼梯上。等先生听到响声才立即送医院,挂号,检查……当地医院查不出什么病,只知血色素低至吓人,是正常人一半,建议到上一级医院住院全身检查,查出病因。接诊的.是女大夫,四十多岁,剪齐肩发,操外地口音:“这血到底哪去了?难道是……”言下之意是得白血病,没查出来结果之前,全家人脸上布满惊恐,度日如年,三天后,终于查出:胃出血,胃出血有个明显特征,黑便,可无知的我却浑然不知,当时只关注颈椎病和肩周炎,因为这两样病疼得我寝食难安,无法入眠,而小腹疼痛不是每时每刻痛,针扎样有间歇性,也没有太在意,奔走与各医院都是为颈椎病、肩周炎,许多开刀治疗,但由于曾在十年前做过一次大手术,二次小手术,再不敢冒然开刀,多次去上海各大医院,最后医生综合考虑分析,建议保守治疗,吃药加锻炼能治好,经过几年努力,颈椎病,有所好转。可谁知这病好了,那恙又出状况。于腊月底胃出血躺在台医病床上,吊针,注入两袋鲜血,但仍气若游丝,医生说这是不幸中的大幸,假如跌倒,若大出血,可能一命呜呼。也许是阎王爷嫌弃我,也许是上苍怜爱我,眷顾我……
腊月底,窗外鞭炮声日日响个不停,屋内的我躺在医院饱受病痛折磨之苦,直到大年三十才出院。
每年的腊月,我的思绪总会落进了痛楚的回忆,故也就讨厌起过年来。
春节的散文12
嘈杂的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懒懒地看看时间,已经是晚上七点多钟。中午酒喝得尽兴,回来后倒头便睡,以至于把晚饭这道程序都给错过。
今天是大年初二,初二晚上在我们这边俗称“送年”,是什么意思呢?大年三十这天人们都要去祖坟上进行祭奠迎接祖先回家,称为“接年”。那么,到初二的晚上,人们又要举行仪式送他们回去,这也就是所谓的“送年”,至此,年也就象征性地过完了。今年因为要值班,我并没有回家,所以这些繁琐的礼仪也就自然而然与我无缘。也不知道先人们今年会作客谁家,想要与其打个招呼,奈何一时间也和他们联系不上。
大禹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而今我却为了所谓的理想、所谓的事业常年漂泊在外,几年也没有踏进家门半步,比起他老人家还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每逢佳节倍思亲,或许作为游子的心情都应该是这样,然而我却并没有那么多感慨。对我来说,过节只不过是别人的事情,好像与自己扯不上任何关系。
这些年习惯了独自漂泊,记忆中所有的人和事好像离自己是越来越远。清楚地记得我上次返乡,看着村子里熟悉而又陌生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所有所有都是那样的亲切、自然。回家看看吧,也不知道家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我对自己说。然而,近在咫尺的距离,我终于还是匆忙而去。恐惧吗?不是的。自己的家我随时都可以昂首阔步的进进出出,只是,只是那个家会勾起我太多的回忆,有曾经希望过的、也有曾经失望过的。
刚坐到沙发上燕子就打来电话,奇怪,我刚换的号码她是怎么知道的呢?燕子是我在云山工作时的同事,长的个头儿高挑、眉清目秀,说话时大大咧咧整天没有个正形儿。她年龄比我小好多,因为相处融洽,我把她当妹妹一样看待。当然,在我的概念中仅限如此,而燕子可能并不这样以为,当时一天到晚都被她粘的够呛。
“哈哈,新年快乐!哥哥一定不晓得我是怎么知道你号码的吧。”我正在纳闷儿,燕子先开了口。“吃过饭了吗?”我漫不经心地问。“吃过了,还喝了好几瓶啤酒呐。讨厌,你换了号码为什么不告诉我?哥,你现在在哪,能告诉我吗?我要马上见到你。”她急切地问。自从上次云山一别,我再也没有和燕子联系,也从来没有去想过有关于她的一点一滴。“找我有事吗?”我淡淡地说。“我要你搂着我睡觉……”“喂!你喝大啦?”我气急败坏地吼道。“哥,你知不知道我有多么想你,我是真心爱你地。告诉我,你到底在哪?在哪?在哪!”听筒那头传来燕子歇斯底里的哭喊。我不再理会这个“疯子”无休止的纠缠,索性挂断了电话。
窗台上笼子里的鹦鹉一直叫个不停,我走到近前看了看,里面食物和水都还有许多。可当我转过身去,它又开始叫。
这只鸟是朋友回老家前托我帮忙照看的,说实话,我对养鸟丝毫不感兴趣,但既然是朋友托付我也就只能把它待若上宾、毕恭毕敬地伺候着。“朋友,漫漫长夜,吃饱喝足就赶紧睡吧。”呵呵,跟它说话不知道它能不能听得懂。说来也怪,见我说话它竟然安静下来。
鸟是有灵性的,可能过年它也不甘寂寞吧。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喝个小酒儿蒙头大睡,鸟儿喝酒后不晓得会是什么状态,盯着它,我突然笑起来。本想拿来做个试验,可一想别再跟朋友交不了差,还是作罢。
回到床上躺下来,它依旧“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叫得让人心生烦乱。我索性坐到电脑近前打开QQ,界面上显示很多朋友在线。要聊天吗?我发现自己并没有聊的欲望,于是我选择了隐身来到空间。
这些时日勤于“国政”无暇写作,空间里访客寥寥无几,看着不免有些凄凉。背景音乐是刚设置不久的古筝曲《美人吟》,我静静地听着,静静地、静静地......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曲子听起来有一种别样的美。经历太多,似乎一切一切都已经能坦然视之、坦然处之。没有年少时的冲动、不见昔日的轰轰烈烈,现在才知道,原来平淡真是不错。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是孔夫子说过的话,那我现在应该算是处在哪个阶段,知天命?
有位网友可能知道我平日里有隐身的习惯,在QQ上给我发了一个信息,她问我“家”的概念是什么,我只回了简单的'“你、我、他”三个字,三个字而已。是的,“家”不在于有多大的房子、更不在于有什么良田千顷、锦衣玉食。失去了亲情、乃至爱情的人,无论他住的地方再怎么奢华,那也充其量算得上是一家“高档宾馆”。电热器的温度使我麻木的神经感知到些许的暖意,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多钟,十一点至凌晨一点属于子时,是一天新的开始。喔,时间过得真快,年,看来是真的已经过去了。
鹦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安静下来,睡着了吗?应该是吧。我呢,“晚安!”我对自己说。
春节的散文13
元旦,我们全家去看爸爸,给爸爸买了酒和水果。爸爸非常的高兴。平时,我们都没有时间陪爸爸,老人家虽不说啥,但我能从他的一次次电话中感到他老人家的期待。
我们全家请爸爸吃饭。爸爸高兴的像个孩子,穿戴整齐,等我们带他去订好的饭店。
我们没有预订饭店,下楼,走出小区慢无目标的寻找。
爸爸家附近有两家高档的酒店,女儿看看酒店,看看我,又看看爷爷。
我看看爸爸,看看酒店,又看看妻。
妻是一脸的茫然,看着我,我知道那目光中的希望。
爸爸不知走向那里,看着我的眼睛。
我在犹豫,我的心在跳,我的脸上在发烧,就是一时的不知该如何的决定。
爸爸笑了,走,就去那家,别看小,菜可好吃。
这是一家应当说是小吃部的饭店。爸爸熟悉的,主动的点了几道家常菜。懂事的女儿点了鱼,妻给爸爸挑了瓶好酒。
爸爸一直是哈哈的笑着,他老人家喝的高兴,吃的畅快,还碟碟不休的问孙女这那的,问儿媳这那的。我显得非常的麻木,竟然不知和爸爸说些什么。
回到家,谁也不知该说些什么,也就什么也不说。越是这样,我的心里越是不好受。
一年中仅有的几次能请爸爸吃饭的.这一次,我请爸爸去的是小吃部。我心里很酸,也很惭愧。没有钱,再没有钱也不该差这一次吧。钱,让我这个五尺高的男子汉没了脊梁。
我流泪了,是为我没有钱,是因为爸爸的笑。我暗暗的下了决心:从现在开始,我要把春节请爸爸吃饭的钱攒出来,哪怕把烟戒掉。
春节的散文14
春节遇到了情人节,一个人在家,周围是熟睡的酣声。不知不觉,已走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儿时的朋友己各奔东西,编织美丽的锦秀图,再一次出门迎春,再找不到从前的感觉。
爱着一个人,想此时如果可以一起那有多好,只是世俗逃不出纯真的追寻,我们还是在过着各自的情人节,仿佛心也远隔天涯,曾经的一切,真的不愿去想。
别人都说不要太执着,似乎我执意选择受伤,直至痛到没有感觉,也许前世的债我欠的'太多,派我此生接受宿命的惩罚。时总是流泪,后来感觉泪水也是多余,因为早已过了那个斤斤计较的时期,岁月流年,流去的还有当初的脆弱,于是选挥了疗伤。
如果没有梦多好,我们每天都是旅行,如果没有情多好,我们可以随便找个托附的人,从此不用再风雨兼程,日夜归心,可是偏偏把人捉弄。
新年新气象,挺胸抬头,为新的一年贺彩,三十岁而立,努力为美好的明天奋斗,我可以去追求,追求自我,平凡的自我,认真的自我,追求一种感觉,简单而充实的感觉。
春节的散文15
儿时,一进腊月就扳着指头数着日子盼过年。自从离开故乡来到云南,对过年的感觉越来越淡,那种急切盼过年的心情再也没有过。再说,城里过年也没有我的故乡热闹,城市人过年只能算过节,而不是过年。因此,我非常怀念儿时故乡的年味。
在故乡,一进入腊月,年味就渐渐浓了。“腊月二十三,杀鸡炖肉过小年”,故乡把小年当作入年的临界线,一方面是离年越来越近,一方面表明从这天起,生活就开始改善了。那些年物资紧缺,生活条件不好,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顿白面馍,喝上几碗猪肉、白菜、粉条和豆腐汤。吃过白面馍,喝过猪肉、白菜汤,祭过灶,就开始过年了。从那天开始,平常比较冷清的农村集市上人气开始旺起来,几乎每家都要到集市去置办年货,使得集市上人山人海。集市上的年货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大姑娘、小媳妇们被各种款式的花布新衣吸引着眼球,孩子们最爱的是鞭炮和烟花,当家的人则盯着那些实用的东西,像盘子、碟子、酒杯、酒壶之类的。那时,日子过得再紧,过年也要摆几桌酒宴,庄稼人堆积了一年的欢乐在过年时要完全释放。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贴花花”,这是开始过年的标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换下旧对联,换上新春联,大红的对联烘托出浓厚的年气氛。大门上那顶盔挂甲、威风凛凛的秦叔宝和尉迟恭,以及穿着红肚兜、怀抱五谷、骑在鱼上的送福童子,让人们从门画中看到来年的希望。
故乡的年最看重的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和大年初一的3餐。故乡的.年夜饭很简单,不像城里人要折腾出七碟子、八大碗,故乡的年夜饭就是饺子,捞上一大海碗,站着或蹲着,听着门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品着饺子,味道真是好极了。现在都市人吃年夜饭都改在了酒店,凉菜、热菜一大桌子,红酒、白酒、饮料应有尽有,但我怎么也找不到故乡的那碗饺子所盛的年味。
故乡的年夜饭吃得很早,家家都抢着放第一挂鞭炮,谁家的鞭炮大,谁家响的时间长,就表明谁家的条件好,过得隆重。孩子们的欢乐不仅在吃上,他们唧唧喳喳地聚集在一起,一听到哪有鞭炮声就飞奔过去,抢拾没炸的鞭炮。吃过年夜饭后,大部分家庭开始准备酒宴,把平日里关系好的邻居请到家里,男人们边喝酒边聊天,家长里短地没个主题。大人们哄小孩说,除夕守夜为“熬棉袄”——谁要能坚持熬到初一五更,就会“熬”出一件“大花袄”。孩子们明知道是骗局,仍坚持熬夜,其实还是为了放鞭炮,按习俗,除夕晚上每隔一个时辰就要放一挂鞭炮。
大年初一的早上是睡不成懒觉的。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从五更开始几乎没有停过。吃过早饭,我们这些小孩子跟着大人去给长辈拜年,最大的希望是收点压岁钱。那时的压岁钱很少,一角、两角的,但我们很满足。大年初一的中午饭也是很丰盛的,炖肉、粉条、炖豆腐、莲藕丸子等,亏了一年的嘴狠狠地犒劳了一顿。
“初二姥姥初三姑”。从正月初二开始,浩浩荡荡的走亲串友活动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在故乡走亲戚的顺序是很讲究的,初二看望姥姥,初三去瞧姑姑,初四、初五去岳父母家,初六去姨家。在故乡,走亲戚是真正意义上的礼轻情谊重,一般都是拿自家蒸的馒头、糕点什么的。那个时候礼虽然薄,但彼此的亲情却被它烘得炽热。现在,很多人已经很少走亲戚了,电话、电脑代替了走动。那个年代,生活虽然贫瘠,但人们的感情丰富,如今生活倒是小康了,可感觉人们的精神家园荒芜了。
【春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春节的散文05-24
中国春节的主题散文09-09
关于春节的经典散文欣赏09-09
精美春节散文朗诵01-18
春节散文(通用22篇)12-05
小媳妇春节乐散文09-24
关于春节的优秀散文欣赏09-10
过年了散文欣赏09-14
过年的经典现代散文09-22
过年散文(精选21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