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年味的散文

时间:2024-05-21 10:20:00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年味的散文【范例15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年味的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年味的散文【范例15篇】

年味的散文1

  日子己跌进腊月,年关己近了,乡村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在这个腊月,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在丰富多彩的年货中,我又想起了在乡下时的年味,想起了一辈子生活在乡村的奶奶,想起奶奶她老人家坎坷的年味。

  实际上,奶奶已去世四十多年了,记忆里的奶奶,实际上永远定格在几个无法忘记的片断,比如过年的片断,枝枝叶叶的水份已被无情的岁月风干,只剩下几块硬如干枯的馒头片,慢慢嚼着想着,还能留下一缕余香在里面,也许己溶进了我的血液,在我的记忆深处打下难忘的烙印。

  奶奶的年味,是乡村里一道另类的年味。

  奶奶生有父亲等五个儿子,成家立业后,各个小家自有各家的年味,奶奶过年几乎不准备任何年货,奶奶的年味就是五个小家年味的组合,那家有啥,就会给奶奶家分一点啥,条件好的会送一块肉、一瓶酒,条件差的就送一块豆腐、一把粉条,甚至一把青菜,送多送少,奶奶并不在意,但总会在村人面前显摆,这是老几老几送的。

  正月初一,奶奶家是不包饺子的,但一天三顿都吃饺子。因为,村里姓史的一大家子,每到过年,辈份浅的都会给长辈端饭,一大早,各家各户就忙着烧火煮饺子,下的第一茬饺子,除了烧香拜神敬祖宗,下来就会送长辈,那时,我还小,几岁的样子,送饭等活就会交给我,先给爷爷、奶奶送,再给其他爷奶辈送。

  因为子侄辈较多,奶奶就会早早地把锅腾好,把我们送去的饺子一碗接一碗地倒进大锅里,把碗冲洗一下还给我们,然后抓一些好吃的零食塞进我们衣蔸里,我们就兴高采烈地回家交差了。

  奶奶的年味,是挂在梁上的柳条蓝子里的。说是梁,其实不是梁。因奶奶住的是一眼土窑,梁其实就是窑洞上侧横亘的一根长木头,镶插在窑洞两侧的窑邦上,挂着七八个挂钩,每个挂钩下都挂有一个大小不一的'蓝子,平时稀罕的东西都放在蓝子里,柿圪瘩、柿饼、花生、红枣等,伯伯捎回的点心、水果糖更是被包裹着一层又一层,奶奶掂着小脚,有时还踩着椅子,拿下来,给我数着数目抓一些,又赶紧挂上去,使我们对这些挂在梁上的蓝子充满诱惑和眼馋。

  奶奶的年味,还有埋在窖子里的萝卜白菜。

  那年月,萝卜白菜也是奢侈的大菜,奶奶会早早地挖出白萝卜、红萝卜,还有大白菜、红薯等,冼净晾干,蒸锅馒头,年货就准备齐了,这些年货,对当时只有几岁的我们,并不感兴趣,我们的年味,就是挂在钩子上的蓝子,有事没事,我们就晃悠在奶奶屋里,或多或少,总会踅摸些好吃的,不出正月,奶奶的年味就被我们一点点消化完毕。

  后来,只有五十多岁的奶奶匆匆走了,迈着三寸小脚,在棉花地里劳作时,一头倒下,再没有起来。当时只有几岁的我们,嚎啕大哭,从此,没有奶奶了,也就没有奶奶的年味了。

  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年货越来越丰富了,鞭炮越来越响了,礼花越来越亮堂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有的人家,到食堂吃顿饭,年就算过去了。

  我却越来越想念乡村的年味了,想念奶奶时代的年味。因为,那时过年,大人孩子都有盼头。

年味的散文2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东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清风移月影,蝉鸣桂花黄。丝竹引入院,沸沸现茶香。

  五百年桂花绽放,翰林漫花香。

  岁近中秋亭台静,清茶一壶润十年。

  十年茶海,翰林备器物、纳贤士、广招同仁,遍寻天下之佳茗,取道“翰林”,取向“茶院”,作不弃之根本。为“茶”“院”之志,传书、育人;从茶技,修心;事球技、水技,修身;习太极,修性。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

  十年茶心,茶禅一味。茶,本性,禅,本心。茶禅不二。茶味禅味,茶心禅心,茶禅之心,原本如斯。

  十年茶海禅心,识茶之师,不精则不为艺,感悟精神,传递愉悦,享受生活,体验和美。荡涤心灵,明目清心。以善为出,止于至善。悟禅,茶人之本善,其途漫漫修远兮,不遗余力而求索。十年禅修百年心,以茶修心,心至洁,以禅修茶,茶至真。

  十年一心,反反复复、南来北往,百草见绿渐黄,见黄渐绿。品人间百态,遂定意:追求真实,执以真心,相乎真诚,探求真知,止于至善。

年味的散文3

  我站在老屋门前的石阶上深深的吸了口气,吐息间鼻中充满了潮湿的泥土味儿,再嗅嗅,还有一分枯草的淡香,这是一股很特殊的味道,不是城市中所熟悉的烟尘味却又让我亲切无比。

  这是一种专属于农村的味道!阔别一年,我又站在了这块养育了我的先辈们的土地上。贪婪地呼吸着这带有泥土气息却令人无法割舍的空气。

  两个小时前,也就是大年初一的凌晨五点钟,我还带着起床气在停车场抱怨父亲为何要这么早起赶回老家。我认为与家人亲人一起共度除夕就是“过年”,为何还要花费精力赶回老家?但,这一刻,我好似明白了点什么。

  听,那是什么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穿过薄薄的晨雾,微微的细雨,从远处传来了那久违而又熟悉的鞭炮声。久居城市中的朋友们,有多久没有听这样激烈热情的声音了?它霸道地敲击着你的耳膜,敲击着那新年的钟铃!

  “走喽,上坟qi(去)喽”父亲站在远处的田埂上向我招手。回到老家,父亲的乡音也不自禁的冒了出来。

  上坟是新年里必做事件之一,也是我最烦恼的事,看着眼前没有边儿的泥泞,我不禁苦笑,是谁刚才还在享受这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

  我伸出脚踩了踩那被春雨浸润的土地,完美的印出了个鞋印,爱护新鞋与祭拜祖先不可两全,我咬了咬牙,踏了下去。雨水真是给扫墓活动增添了诸多麻烦,泥土遇上水不仅会粘鞋还会变得湿滑,待会儿还要徒“脚”穿过无数不过一人宽的田间阡陌小道,想想便觉得困难重重。幼时失足坠入水田里的悲惨经历又浮现在我的脑海,愈发使我的腿脚发软了。

  但我不能也不会就此放弃,有泥土才是农村,粘上泥土才算归了根,才算过过“年”。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有墓园而我的祖先们的墓碑却在田野里?那些坟墓坐落在田与田之间,最多只有2排,所以分的.很散,每年上坟都要在狭长的田埂上走好久。老人们说,上一次坟就要围着村子绕上一个整圈。后来我才懂了这句话,先人们去世后也不愿离开这片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要继续守护这片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土地。

  即使要很早就从床上爬起,即使要走很多的路,我却从未错过大年初一的扫墓。只有过年才会回来,只有过年才有机会嗅嗅这哺育我们的泥土的味道。

  现在的农村已萧瑟了许多,即使是春节,也没有很热闹,村里近半数的人家都紧闭着大门,而锁早已锈蚀不堪。我明白了父母的用意,虽然我们早已安家在城市,但我们仍应铭记我们的根还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不该也不愿拔起。

  那淡淡的泥土味儿,就是我的年味。

年味的散文4

  未养辞旧悄然去,申猴踏雪迎春来,普天同庆佳节日,张灯结彩庆丰年。

  过完了二十三小年,年的味道渐渐的浓了起来。购物备年货成了最有趣的也是最忙碌的事情,每天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陆陆续续不间断的去供销点购货。心里真有些对年的期盼,因为年才能和儿女们团聚。我跟老公每天合计着买哪种水果,买几样蔬菜。哪个孩子喜欢吃什么,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口味购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期盼的心变得急切,每天看着新闻里播放春运的实况,看着奔驰的列车和那拥挤的人群,我目不转睛的盯着那流动的人群,寻觅着儿女们的身影。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面对着这些年货,儿时记忆中的年味缓缓盛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带着飘香的回忆溢满心间。一切似乎很久远了,再没有曾经的期盼与渴望,没有了曾经的欣喜与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早已失去了对年的热情,只留下一份对逝去岁月的感怀和深深的眷恋。

  记得儿时,那个时代物资匮乏,过年成了最幸福的一件事。也正因为那个时代的贫穷,才有了今天让我们难忘的那份简单而真实的快乐!也有那份年的味道令我们记忆犹新!

  每每一放寒假,一群同伴聚在一起,扳着手指热切的期待年的到来。快乐的总把民间的谚语挂在嘴上:“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打扫土,二十六刨猪肉,二十七赶大集,二十八把发面,二十九蒸馍馍,三十下晚坐一宿,初一初二拜年走。”盼年的喜悦和幸福感总绽放孩子们的脸上。

  因为只有过年晚上,才能吃上一顿不掺玉米面的饺子。才能穿上一件或用哥姐们旧衣服改制的新衣服,一根新头绳是年的奖赏,心里美滋滋的。同伴们互相彰显着自己的美丽,年的富有。一张张笑脸透着无限的天真与快乐,像一个个美丽的天使,将节日的喜悦传遍千家万户,传遍农家的每一个角落。

  过年的气氛浓浓的,不但扫去了一年的灰尘,还把墙壁装点一新。满屋的年画会让你目不暇接,爱不释手。曾记得,大我四岁的二哥最喜欢年画了,买年画的钱几乎都是他早起捡粪时捡拾破鞋、绳头等卖所得的钱买来的。那些古老的年画,有讲究的四扇屏,令人耳目一新。可是不等出正月就恋恋不舍的把画收藏起来了,留着下年再贴。就这样年复一年的过着,心里积存着对年的渴望和对画的爱恋。虽然那时的生活贫困拮据,但在人们的意识心态里对年的欲望特别的强烈,都尽可能的完善自己改变一下生活 的面貌。不但从每个人的身上,或从屋内到院里,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一张张大红福字,预示着福来到,一张张挂钱象征着明年的财源滚滚,一幅幅对联无不透着年的吉祥与喜庆。

  厨房里,母亲忙碌的身影,热气腾腾的饭菜不断飘来浓浓的肉香,怎能不令幼小的我们垂涎欲滴,恨不得马上就能吃上向往已久香喷喷的饭菜。又白又大的上供祭祖宗的馍馍,令我们望眼欲穿,只有玉米面与白面掺半的馍馍,或豆沙包才准许我们吃。那吃一口也感觉非常好吃,软软的,透着淡淡的香甜。至今想起来,那香甜的滋味依旧在心头缭绕。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当中,永远的成为了一种怀念!

  过年的夜晚,更是令人怀念,幼小的我总跟在二哥的身后,接神送神成了我俩兄妹的专职任务。燃放鞭炮时更是热闹非凡,父亲张罗着,两个兄长忙活着,在院子里笼着一堆火,围着火堆放鞭炮。随着一声声爆竹的炸响,瞬间整个院子像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照亮了院子里每一个角落,照亮了我们幸福快乐的容颜一张一张的笑脸。在欢笑伴着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我们渴望着长大,向往着美好的明天!然而,那种欣喜与期待,渐渐地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终究成了今天的回忆。回首儿时的守岁,那一盆冰冷的黑秋梨和那单一的熟葵花籽,无不令人心里头略过淡淡的苦涩,淡淡的哀思。

  经历了人生的春夏秋冬,回首走过人生的坎坷的每一段路程,风风雨雨几十年、岁月赋予了我们一份淡定与从容,。生命不可以重来,时光不可能倒流,无论是憧憬也好,无奈也罢,年都会把每个人推向未来。如同大自然的季节轮回,我们无法改变,只能顺应规律。岁月的沉淀,也逐渐让我们对年有了更深的体会更深的感触!儿时的年味,在岁月的流逝中,深深的烙在我们的脑海里,飘在记忆中。终究让我们懂得,令我们难忘的其实是儿时纯真的岁月,那些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天真时光!

  静静的聆听着岁月的过往,轻轻的将所有的日子翻过,新的日历开始了新一年的篇章。突然感叹,岁月竟然如此匆匆!昨天,已然成为了回忆!

  又是一年春节至,网上购物开始忙碌,女儿儿子为了献上她们一份孝心和挚诚的爱,在网上为我物色了一件羽绒大衣和羊毛衫。色彩样式孩子们互相商量着,互相传递着信息一遍遍筛选着,把一份份浓浓的爱在心里传递着。大街上人潮涌动,供销点拥挤不堪,各种商品都成了节日的畅销货。人来车往的说笑声,孩子们三俩成群的嬉闹声,以及道路上堵车的鸣笛声,无不提醒着年走近的脚步。红红的灯笼,吉祥如意的对联,各种各样的年画,处处洋溢着年到来的喜庆。越是如此,越是感触“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越是如此,越是感触“新春佳节至,更添一分思念”。

  于是,年便成了一张张握在手里的车票,无论天南地北,雪雨风霜,回家过年成了每个人迫不及待的心愿;年也就成了手里的大包小包,车后备箱里的小超市;年也就成了电话里亲朋好友一条条的新春祝福短信;年也就成了母亲的期盼,孩子的渴望,亲人的相聚;为了团圆,为了那份凝聚在心里的情与爱!岁月改变的是容颜,却永远改变不了亲情的渴望,改变不了年这个传统节日在每个人心中的根深蒂固!因为亲情是永恒的根!

  让我们在岁月的回首中静静的守望;让我们静静的守望中,默默的祝福;让我们在一家人团聚中感受着亲情的温暖,让爱在凝聚中升华,让祝福传递着情谊;让我们在逝去的养年的终点,点亮猴年新的希望,踏上新的征程轻松起航,努力新的明天!让我们在浓郁的年味中,看江山如画,听岁月如歌,品挚爱的真情!

年味的散文5

  妈妈总是在过年前念叨:“大年三十快到了。”于是,我掰起指头算起来,舌尖却条件反射似的溢出口水来。年,对孩子来说,永远是精致特别、美味扎堆的。

  妈妈早就忙碌起来了。刚进腊月,她就把家里的那只老母鸡宰了,精心制成风鸡(腌制风干的鸡),接着晒腌肉,院子里的竹篙上挂了一长溜。杀了年猪,选用新鲜的五花肉,切成长条,不用下锅,无需过热水,直接撒上盐、糖、酒、麻椒等,腌上若干小时。然后将它们取出,用绳子穿起来,晾在竹篙上沥干,再挂在阳光下晒。晒干后,挂到火塘上方的梭钩上没日没夜地熏,熏得黑不溜秋,嗞嗞地滴油,腊肉味就出来了。做菜时,用腊肉炒菜,味道鲜美。在米饭上蒸腊肉,浓浓的肉香就会从锅里飘溢而出……闻着馨香,吃着亲切,平时哪能品尝得到这样的美味?

  还有什么年味?捣糯米糕(也叫年糕),期盼未来生活质量越来越“糕”(高)。捣出来的年糕摆成六角形或八角形,在桌子上晾上几天,就浸到水里。水缸满是“水浸糕”,看着喜庆,想着踏实,肚子饿的时候就捞它几条出来,或蒸或炒或煮,别有一番美味。鱼在哪?池塘里呢!三五户人家,春天在池塘里放鱼,年前收鱼。每家分得十几条鱼,剖鱼、洗鱼、腌鱼、晒鱼,嬉笑声一浪高过一浪……吃鱼、品鱼、炸鱼圆,一饱口福的同时,无论如何得嘴下留情,要留一条鱼过年,以示“年年有鱼(余)”之意。

  年鱼的鲜味还在舌尖上萦绕,转眼就到了年三十。一大早起来,我们就忙着给父母打下手,一家人为准备一桌丰盛的年饭忙碌起来。孩子们平时难得吃上一顿丰盛的菜肴,盼过年,其实就是盼望能够大鱼大肉地胡吃海喝一顿。一家人围一桌,其乐融融,和谐美满。那杯中的酒,已经不是酒,分明是浓浓的血脉之情。舌尖上的年饭,吃的不仅是美味,更有一份欢乐和团圆。

  大年初一,欢欢喜喜去拜年!小伙伴们早早起床,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朝娶媳妇、搬新楼的'人家奔去,几颗糖,几根甘蔗,几个茡荠,几把瓜子,几块炒米糖,几粒大红枣,把大伙儿打发得心满意足。一上午跑下来,就有十来天可供嘴馋的零食了(哪能饕餮一气,只会悠着有计划地吃)。

  “新年到,真热闹,穿新衣,戴新帽,敲锣鼓,放鞭炮,扎花灯,闹元宵……”年一过,元宵节就来了。妈妈用温水和好年前碾好的糯米粉,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开始搓汤圆了。烧开水,把一个个汤圆下到沸腾的锅里,等汤圆如白鹅一般浮出水面,就可以开吃了。汤圆下了肚后,妈妈会笑着对我们说:“从明天开始,舌头也该休息啦!”怎么会呢,吃过汤圆,还有糍粑(也叫月半粑)等着我们呐!吃完了糍粑,舌头就真该休息了,都说“吃了月半粑,各人做庄稼”。

  现在的孩子,谁还期待过年吃点什么?但在我记忆里,永远欢腾着以吃为代表的年味。每每想起,才下舌头,却上心头。

年味的散文6

  隆冬时节,年关腊月,还是家庭主妇们最忙碌的时间,为过年准备干粮。这个风俗其实和东北风俗有一拼。东北人过年,年前包很多很多饺子,够一家人整个正月吃的那么多,然后放院子里冻起来,这样每天就是串门,玩,饿了回家冻饺子下锅一煮就吃,吃了继续玩。我们石家庄地区没有东北那么冷,也没有冰箱冰柜啥的,更没有专业的蒸馒头和各种面食的专业户,都是一家家自己蒸,因为从大年初一开始,走亲访友,接人待客,哪有时间再去准备呢?所以就要提前准备。可是一般立春都是在年前,天气越来越暖和,所以也不能多准备,一般准备到初五初六的干粮,就行了。

  小时候记得家里亲戚特别多,所以需要准备的也不少。一般都是馒头,肉包子,菜包子,豆包,枣花,猪血糕,豆渣饼子,还有年糕。

  这时候,妈妈就是总指挥,或者说是大将军,是最忙碌的人。那时候妈妈还年轻,早早的就筹划过年蒸干粮的一切活动了。记得那时候还有火炕,妈妈用酵子和面,然后好几个大盆都用来发面。火炕也烧的格外热。头一天晚上放在炕的一边,还得用棉被盖上,发一晚上。第二天早晨醒了,发面的盆子里,原本只有三分之一体积的面团,发满了盆,有的还高高鼓起来,甚至有发的更厉害的,沿着盆边往下垂。

  不用说,火头军肯定是我。老爸是打杂的,负责打理干柴,搬运面盆,找大瓮,剁白菜,等等杂活。我负责刷干净锅,往里面倒入一大桶清水,然后干柴点燃,负责灶塘里大火小火。老妈负责揉面。发好的面,取适量,放入溶解了碱面的水,外加一些面粉,揉成馒头样子,放进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篦子上,盖上铝的锅盖,为了更好的密封,还要在锅盖上压上两三块儿砖头,锅盖和锅之间,还要用布条塞住。大火烧开锅,等蒸汽出来了,再蒸半个小时,就可以出锅了。

  出锅,这是力气活,也是老爸的必杀技。端着一大篦子馒头,放到院子里的一个大盆上,,然后赶紧把馒头分开,或者掰开,放到一个干净的木板上,晾起来。大篦子赶紧放锅里,继续蒸下一锅。等下一锅再出来,第一锅的馒头在院子里差不多已经凉透了,就可以入瓮保存了。

  蒸包子,一般包子馅都是事先调好的,猪肉白菜馅,还有白菜粉条鸡蛋馅,以及豆沙包。所有的馅,都是提前预备。肉馅需要用花椒大料熬水,然后跟肉馅在一起,沿着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只能选择一个方向,搅拌均匀。白菜剁碎,挤出水分,和肉馅再次搅拌均匀,撒上盐,葱姜蒜少许剁碎,用来调味。菜包子就是白菜剁碎,粉条用水煮半个小时,熟了之后捞出来,剁碎,鸡蛋磕到碗里,搅碎,过热油,熟了之后,白菜粉条鸡蛋,放一个盆里,同样加入适量盐,葱姜蒜末,搅拌均匀,备用。豆沙馅就是红小豆和大枣煮熟,去枣核,捣碎,加入白砂糖,搅拌均匀,就成了。然后包成大包子,入锅里开始蒸,这是大家都熟知的过程,我就不啰嗦了。

  蒸血糕,这个比较稀奇。血,就是以前说的猪血,杀猪时候留下的,里面用盐浸了,然后猪血成块儿的那种。血糕,其实和蒸馒头流程一样,只是血糕用的猪血,加入葱花,还有以前熬猪板油的副料——猪油缩,切碎了,然后再跟白面或者玉米面,按照一定比例,和好,下锅蒸半个小时,熟了呈黑紫色,一种咸香味扑鼻,掰一块儿放嘴巴尝一尝,猪血的味道,猪油缩的香,葱花味,面粉香,凑在一起,就是一种说不出来的那种味道,简直好极了,别具一格。

  豆渣饼子,没听说过吧?哈哈,其实就是就是请人做豆腐,要送过去豆子,人家做完了,给了加工费,豆腐和豆渣都要拿回来的。本来豆渣是可以喂猪的,可是肥猪杀了,小猪秧要等到来年三月才有,因此,扔了可惜,再说当时的条件,当做粗粮,特色食品,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了。其实也简单,加点盐,直接做成跟仙人掌一样的形状蒸熟,即可食用,吃起来有点粗,拉(读la二声,就是割肉的意思)嗓子,但是非常咸香咸香的感觉。

  蒸枣花,其实跟蒸馒头差不多,就是在蒸馒头时候,在生馒头左右各镶嵌一粒泡的非常饱满的大枣,赞皇大枣或者阜平大枣都行。红彤彤亮闪闪,就像两颗红玛瑙一样,非常诱人。

  蒸年糕,才是最最重要的重头戏。没有年糕,过年的酒席上,岂不是缺了一道最有寓意的美味佳肴?所以,蒸年糕,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美味。年糕的用料,是北方常用的黄米,也叫黍子,神州大地上最传统的农作物之一,具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黍子,特性就是黏,记得古代有一种城墙的砖,据说是用米汤跟土制作而成,几百年风化而保持形状不变;刚制作的成品,用锤子敲打,也只有一个个白色的痕迹而不会碎掉,可见其黏性。

  现在说黍子,得先磨成粉末,然后用温开水和均匀,就是达到略为湿润的状态,手握成团而不散开,然后这样的黍粉就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大锅的篦子,上面铺一层白洋布,撒上一层用清水洗干净泡的非常饱满的大红枣,然后铺上准备好的黍粉,上面再撒上一层大红枣,为了防止铁锅会把最外边的一圈给烧糊了,用白菜叶子挨着篦子的外圈铺一层。这样就不会糊锅了。同蒸馒头的过程一样,盖锅,压好,大火烧,蒸汽上来之后,保持火力,半个小时出锅。

  刚出锅的年糕,金黄色的`一大篦子,就像一张特号的大饼一样,上面铺满了大枣,,黍米香,大枣香,真的是馋涎欲滴啊。尤其是年糕,特别软,特别黏,用手捏,就能粘住手指头。使劲拽一块儿,塞进嘴巴里,咀嚼半天,感觉牙齿和舌头都被糊住了。如果没有大枣,根本分不开咽不下去,这就是年糕,也是黏糕。

  年糕在院子里晾不多久,低温的天气就会让年糕表面变冷,变硬,这时候,就是要翻过来,倒在大案子上,这时候,底下铺的白洋布已经跟年糕黏在一起了。这好办,老妈端出一碗水,均匀的洒在白洋布上,一边轻轻的拍打,一边开始从一个边开始揭,很轻松的就把铺底儿的白洋布取下来了。然后再准备下一锅。案子上的蒸好的年糕,用菜刀切成二十厘米的方块,等到另外一锅蒸熟的时候,切开的年糕,已经硬的跟砖头一样,然后同样装到大盆里,或者跟蒸好的馒头放一起。 蒸年糕,也是我最喜欢参与的。因为平时根本吃不到的大红枣,那么一大盆,就在跟前。这时候,也就不客气了,不时塞一个进嘴巴里。灶台前面,烟熏火燎的,老妈也忙,就是知道了,肯定也顾不上,再说,我这么帮忙,难道没有奖励么?

  再有就是切完年糕,等都装进容器里面之后,很多支离破碎的红枣还遗留再案子上,这时候,也是我当净坛使者的时候了,这么好吃的红枣,怎么能不颗粒归肚子呢?丢了岂不是暴殄天物,用奶奶经常讲的话,就是浪费粮食,会被天打雷劈的,我当然要做一个不浪费粮食的好的不得了的小孩子了啊!

年味的散文7

  爆竹声中接财纳福

  这一刻送一年迎一年

  普天同庆

  户外家家户户的红灯笼随风摆动

  桌子上是热热腾腾饺子

  看着是春节晚会

  听的是祝福

  岁月在春风中苏醒

  新的憧憬、新的梦想

  悄然开启

  丢下所有的.思、无谓的虑

  解开束缚在身上自律的法绳

  开怀畅饮这一日何妨

  一夜连双睡五更做二年

  冬去春来

  永恒的时空转动的岁月

  又一次折返

年味的散文8

  雨水和喜悦,不期而遇。爆竹声声,惊扰濛濛细雨,犹如草尖上的梦,在迎春花的音韵里,妙语生花。些许颤动的思维之光,沿着梦之翼,唱一支曲子,写一首小诗,酝酿一个春天的故事。醒了,笑了,心儿醉了,粉色的记忆,挺立枝头。

  我从春天走来,用雨水收获一季希望,耳闻目睹、回味感怀,掌心里那抹温暖的光,在高山流水之间轻舞。爆竹声响,掀开了红盖头,欢声笑语摇醒了五彩斑斓,漫过迎春花的音韵,桃花羞红了脸,还有蜂和蝶,欢天喜地,绽放枝头。

  些许颤动,草尖上绽放复苏的旋律,以及粉色花苞的隐喻,一如诸多语言的形态,温润着我的思维之光,暖流涌遍全身,恍若一炉旺火。节点,情致高涨,铺一纸素笺,在艺术与文字的空隙里,巧用拟人、排比、顶真,将一个个有关春天的名词,簇拥着绽放。 三

  民间艺术之花像赶趟似的绽放舞台,窗花、剪纸,或圆或方或心香一瓣,镂空艺术点亮一扇扇窗,在与窗玻璃亲吻的一瞬间,心儿欢喜,摸一摸窗,感知冰霜的温度,还有冰凌花的故事。

  贴对联,放鞭炮,孩子们在节日的喜庆之中,追赶、嬉笑,轻轻展开一幅幅长长的思念与祝福。

  红纸金字,炫彩夺目,暖意涌遍全身。挂红灯,将记忆打开一串串灯儿点亮心扉,挂在节点的`门口,照亮漂泊的脚步,以及回家的路,思念在风中摇曳,祝福在风中膨胀。

  一个个有关年味的名词,携手纷至沓来的动词,精神抖擞。舞龙弄狮、龙腾虎跃、鱼跃龙门,踩高跷舞龙灯驾旱船,年味在民间流动,诗意陡增。

  年夜里,家家欢聚团圆年,欢笑声四起,我从窗口摘下最亮的星星,缀入我的诗章,心儿在灵感之间摆渡,写满字的纸上,年味在流淌……

年味的散文9

  仰首,又是新年。陌上糖嗑,历四季痴痴守候,经吟味久久打磨,郁香曼舞,弥醇弥甘。

  轻漫时光蹊径,口水肆意泛滥。那趟深山沟屯的糖嗑,四海之内独一无二。它产自乡人嘴里——含着糖球,嗑着瓜子。过年时能有,有经济才有。

  新年了,糖嗑是心仪的期盼。家里条件好点的,小火慢烘,炒上一锅葵花子;精打细算,买上一抓裸糖球。那是年货的上品。大人孩子来串门拜年,首先要奉一捧葵花籽,递一粒裸糖球。迫不及待送糖球进嘴,大人边嗑瓜子吃糖球边唠嗑,孩子边嗑瓜子边用力吸允糖果。瓜子的香,糖球的甜,咀嚼出绝无仅有的美味、独一无二的香甜。刹那间,口水多得空前绝后,五脏六腑溢香满满。大人的'嗑越唠越香,孩子的玩越耍越欢。汲取完一粒糖球的甘甜,即是转入下家拜年的时间。有条件的,糖嗑继续;没条件的,热水一杯,爆米花一撮。淘孩子们飞跑着,操心会在哪家中奖糖嗑,担心糖嗑会不会发没了。每当看着那团老黄纸慢慢剥开,心跳咚咚,望眼巴巴,口角流涎。吃不够,入口成痴。吃不到,入味成颤。只盼来年。

  甘香归心,轻叩回旋。转年正月,咂嘴舔唇间,南方当兵的舅舅回乡探亲,竟然带回一把罕见的糖。块状的糖粒,每颗都用彩色的蜡纸包拧着。妈妈八个兄弟姐妹,每户彩糖一块。家家都有好几个孩子,一块糖,怎么分呢?办法真是总比困难多,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轮流吮咂一块糖,先四岁的幺妹入口。老妹小心翼翼放糖块入嘴,还不忘程序,赶紧嗑瓜子。糖块比糖球体积大,老妹的娃娃脸明显鼓出糖形。她如饥似渴吮舐糖块,急不可耐嚼嗑瓜子,呼呼哧哧流着酣水,夹带着血丝儿,还黏着瓜子皮。也没来得及品出彩糖滋味儿,更不知道自己咬坏了嘴,就忙不迭地把糖块从口中掏出转给旁边的小哥哥。哥哥姐姐们心疼得眼圈发红,鼻子发酸,脸别向一边,继而抓紧时间含糖。其实,只是添了一下,就抓紧传糖。糖块迅速从十二岁大哥的嘴,又回到幺妹口中。憨态可掬的幺妹美滋滋贪婪地嘬吸着,突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急三火四的小不点儿,不小心把糖块轮吸到肚里去了。哥姐们连忙安慰她说“我们都吃够了,都不爱吃了……”幺妹哭得更厉害了“可是……我还不知道啥味儿呢……”大孩子哄着小孩子,抱在一起哭成了一团。

  年味萦绕,绵延心房,无穷蜜意,潜滋暗长。心音袅袅,盈怀牵肠,浓情四溢,摇曳生香。咀嚼斑斓,神怡心旷,置身羽翼,旖旎成裳。

年味的散文10

  夜,深了,天空静如一片黑色的海,只是今晚,不见泛起一丝涟漪。

  夜幕,寂寥,自宅,案前,零点,除夕。

  20xx年的最后一个夜晚,20xx年的第一个凌晨,天上灯,四周静默无声,家中阖无一人。抬头看,望不见那盘银镜,依稀数得清沉于天海的几粒白砂。除夕之夜,听不见半点嚣音,世界都沉默了。是在为新的一年祈祷?推开半扇窗,闻不见那熟悉的烟火味,或是被刚洗过的头发上残留的香波味掩盖了?今天,到底是几号?脑子凝滞,拒绝去思考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感到有点口渴,走进客厅,打开灯,望了望电视纱帘,好像已积了一层灰。高三以来已经很少掀开它了,就连父母也是。今天夜里,少了两个人,多了两只仓鼠。寒假几天不长,但一个人呆在家里未免有些无聊,于是买了小仓鼠逗乐,但买回来后才发现,根本没有观察它们慵懒作息的闲情。作业还堆叠如山。回到桌前,摊开化学寒假作业,没写两题,又发呆望向窗外,是夜已深,人已倦?还是对这压迫的静感到不适?以前的自己是怎么度过这段虚无的时光的呢?凝视着黑暗,在记忆的残片中搜索……

  灯火通明,祖孙齐聚。鞭炮,电视,零点,除夕。

  这是多少年前的一个夜晚。那时我好像还没上初中,家中六口—祖辈两人,父辈两人,还有我和表哥。大家围在一张小茶几周围,看着春晚,父亲的手机响个不停,他双手互搏,左右开弓,忙得不可开交;爷爷奶奶好像在看着电视,但每次我视线落向他们,总会目光相交;母亲一边对抗着窗外的鞭炮声,一边聚精会神地望着电视,生怕错过些什么。而我则和哥哥玩着卡牌游戏。不大的房间里,时不时响起或沉或腻或尖锐的笑声。

  零点半,大年初一。

  我陪父亲下楼放那“一万响”,捂着耳朵,小心地跺着碎步,地面上还有未化的冰。长出一口气,水雾融入街灯,让那光晕更加朦胧……

  一家三口,新居,高楼,烟花,雪,零点,除夕。

  这大概是三年前,还是四年前?刚搬家到闹市区的第一个大年夜,天空飞下朵朵雪花,使这夜更增情趣。小区里好像不让放鞭炮,于是一家三口移驾到楼顶天台赏夜。这里视野极好,踮起脚,旋转一周,全是红黄冲天炮与天幕的热吻。我好像站在世界的`中心。花火,像是给这一家三口的礼赞。在地上掬一捧积雪,向天空抛撒,冰晶映着黄白灯光,在我周围闪烁。冲父母笑了笑,父母也回望我微笑。长吸一口凉气,没有闻到那熟悉的气味,但是有淡淡的惊喜与甜蜜飘进心间。

  大概已经零点三十了,雪越下越大,我们赶紧缩回家,赶在万花火丛凋谢之前,把最美的一幕印在脑海。

  青春,拼搏,作业,高考,一百天,零点三十,大年初一。

  昨天一大早,听着父母仿佛无尽的嘱托,目送他们离家。今年,我不回老家了。只有我一个人看家。合上作业,想看看时间,突然想起因懒得与同学互发祝福短信,防止你来我往不可开交,我提前将手机关机了。陷进被窝,鼻腔里充斥着洗发香波与有助睡眠的薰衣草味道。今晚就不熬夜了吧!在这令人放松的香气中,我感到,这也是过年才有的享受,也是一种年味吧!

年味的散文11

  一声渴望已极的召唤

  将我从中原腹地拽到南下

  去时如纤夫,归时若凯旋

  这个约会让冰封6年的世界

  开始解冻,于是,春天来了

  坐上返程的火车,沿途

  新绿萌发葱翠欲滴

  木棉花、油菜花、樱桃花、豌豆花、

  山茶花、迎春花、桃花、杏花,

  姹紫嫣红,总有惊喜和灿烂

  一路绽放

  脑海里不断浮现的

  是你曼妙婀娜的倩影

  影影瞳瞳叠加在沿途的.美景

  还有你盈盈的笑靥

  一路飞驶一路眩晕

  内心洋溢着的温馨

  仿佛要扬洒到车外一般

  真真切切感觉到

  这个春天幸福很茂盛

  不光包裹了我,

  还包裹了我的世界

  从梅红鞭炮朵朵开

  到杨柳春风渡小桥

  季节从冬季转入春季

  万物复苏,也复苏了遗失的爱情

  这份收获,于我,

  无疑是个不朽的传奇

  曾经以为,爱是青春的标签

  青春不再,爱也随风消逝

  于是,封闭世界冰冻情感

  躯壳也在游移不定中飘来飘去

  原来我们的爱早有预谋

  上苍使用他魔术无影掌

  将两颗漂移的心推到一起

  你我在爱的路上转了个弯

  回眸中不期而遇

  你灿烂的像朵盛开的花

  我自信的像一棵挺拔的树

  拉着手,我们知道

  为这份迟到的爱情

  我们用半生预留一份专注

  为这份执着的爱情

  我们体验更好,更完美,更浓烈

  思念,在心扉里发酵

  溶进血液,浸透细胞

  思念,在日子里熬着

  思念,在灵魂里煎着

  思念的长度随着列车的飞驶

  不断拉长,那个温婉的女人

  又把丝丝想念结成一张巨网

  把我捆得结结实实!

  我已逃无可逃!!

年味的散文12

  腊月一到,挨家挨户开始了上演打年糕的戏码。

  妇女们将早早泡好的糯米洗净,放入锅灶中烹煮。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排着队打年糕。只听叫唤声“出锅了!”妇女们将煮熟的糯米放入石臼。一个壮士立马抡起木槌,捶向石臼中的糯米,旁边有一人需要配合的翻动糯米团。你一锤,我一翻,如此默契,如此与谐。

  大约十分钟后,一颗颗糯米粗糙小子在木槌的造化下,形成了一个个俊俏的白面书生。光滑的糯米团从石臼中被请上了案板上,下面的活就要交给有着二十年经验的老师傅了,只见他双手不停地搓,揉,按,面团好像与他很投缘,乖乖地随他折腾。等到圆鼓鼓的面团化身成长长的条子,只见他拿着一根细细的白线,用力拉紧后,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块糯米团拉成了几块大小长度,宽度一模一样的年糕。

  流水线似的工序还没有完结,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就要交给我了。我拿起刻有福字的印章,沾上红水(可食用的)轻轻地印在年糕上,阳光下,洁白的年糕镶着鲜艳的福字,寓意来年日日高。

  大人们憧憬着来年的.美好愿望。馋嘴的我却一手抓起一块没有成形热气腾腾的年糕,往芝麻糖碗了重重的沾了一下,急切切地放入口中。小嘴巴包着年糕,用力地咀嚼着。年糕的韧劲有道,芝麻的唇齿留香,好吃的让我无法启齿。

  大年初一,年糕就粉墨登场了。炒年糕,汤年糕,煎年糕……但这些并不能抓住我的味蕾。我的最爱——炜年糕。生起熊熊烈火,去大缸里取几根自家打的年糕,洗净,擦干,放入火炉中,年糕开始了它独特的处子秀。竹排霹雳啪啦的作响,大火中的年糕脱去了白面书生的模样,摇身变成了黑脸大汉。掰开烤好的年糕,外焦里嫩,再沾上细腻的白砂糖。咀嚼,品味,绵滑的年糕久久在口腔打转,似乎不舍下肚。

  焦糯的年糕味,伴着淡淡的柴火味,与着浓浓的幸福味,新年开始了。

年味的散文13

  当收到一张张美观精致的贺年卡,接到一个个祝福新年的手机信息,耳闻一声声叫卖年货的吆喝,目睹一张张游子回家过年的笑靥,我知道,乡村腊月的年味越来越浓,春节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走村串户,家家都在为过年而忙碌着。那悠长、浓郁的年味,就从他们忙碌的双手中流淌出来。虽然超市里、集市地摊上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人们还是喜欢亲手制作。做年糕,灌香肠,蒸点心,薰腊肉,炸肉圆,炒花生,爆葵花籽,阵阵香味扑鼻诱人。人们的脸庞写满了忙年的喜悦。许多农家庭院里早早地挂晒着腊肉、腌制的鸡鸭鹅鱼,成为令人注目的风景。接近过年,人们逛超市、赶集市的热情高涨,置办年货,添买新衣,大包小裹,满载而归。冰箱里食物放得满满当当,等待春节全家团聚,大快朵颐。

  回家过年,是每位在外读书或打工的游子的共同愿望。那甜蜜、温馨的年味,就从他们匆匆的步履中散发出来。村头、路口、车站,寒风中站着翘首盼望亲人归来的'妻儿、父母。熟悉的身影走近了,骄儿扑进爸爸的怀抱,父母沧桑的脸上绽开笑容,妻子害羞地瞅着丈夫。“回家过年的感觉真好”。一家人相拥着,一路上洒下欢声笑语。“年”似杲杲冬阳,温暖着久别团聚的家人。

  除夕是新年的最后一道驿站。那芬芳、馥郁的年味在五彩缤纷的年文化中拓展升腾。除夕贴对联,是辞旧迎新的开心时刻,也是忙年中最庄重、最细心的活。耐心地洗去陈联旧对,去除灰尘污垢,心怀虔诚,带着祝福,贴上崭新、红红的春联。顿时,春联伴随着喜纸、窗花、花灯,熠熠生辉。那时,乡村处处流淌着暖暖的中国红。丰盛的年夜饭后,是万家团圆的“守岁”之夜。中央电视台多年来为人们奉献出的一台台春节联欢晚会,让人欢乐开怀。新年的钟声敲响之时,鞭炮声声,此起彼伏,烟花缤纷,摇曳生姿。这是原汁原味的家乡“年”味。

  在期盼、忙碌、守候中,在热闹、斑斓、温馨中,“年”歌唱着、舞蹈着、酡醉着,走进云蒸霞蔚里,走向我们。

年味的散文14

  新春将至,仿佛已经听到了新年的脚步声穿越秋风落叶、冰川雪原渐行渐近,轻叩着苏醒的心扉。

  南飞雁不久将要北归。相信漂泊在外的游子,都在倒计时地掐算着归期。不知家和家人是否已将年货备齐,想必都在等待游子的归来。

  这是一年一度地期盼,这是一年四季地等待。真诚而炙热、深情而凄美。

  春节,是华夏民族千年不变的传统大节,是经年必须团圆的日子。

  当我安排完最后一项重要工作,年终颁奖大会既公司联欢活动后,突然想起,年关了,该回家了。

  可究竟哪一天才能启程归乡,还不能确定。突然间,恨不得立刻越过千山万水,穿过万里云层,回到那曾经多么熟识,多么想念的家乡啊!

  因为,那里有我的家和家人,父老乡亲,又是别后一年未见。

  想起过早去世的父母亲,心情立刻凄然。可是还有老态龙钟的哥哥姐姐们、曾经那么关爱过我的左领右舍、父老乡亲还在啊。

  毕竟只有今生的兄弟姐妹,哪有来生的姐妹兄弟呢。

  此刻,说归心似箭,更显心态年轻;说心情迫切,只是为了那一眼探望,只是为了内心那一抹感恩,固然不可少,其实,团圆对于家和家人,是何等重要,想必人皆共怀吧。

  此时的我,忽然心潮澎湃,仿若早已置身美丽而淳朴、热情而豪放的故乡。

  仿佛已经看见了幼年时难得的那一身过年的新装;

  仿佛看到所有的门楣已经贴上了火红的对联和门神画;

  仿佛听见了动听的爆竹声所释放的炫丽烟火;

  仿佛看见母亲做的汤圆在锅里跳跃;

  仿佛已经醉于故乡清澈透亮的大米做成的甜糟,或者玉米酿造的纯粮老酒。欢聚一堂,高歌痛饮的热闹景象。

  归其未到,家乡年味已浓。

  家乡的年味是什么,以前我还从未想过。可今天,想起一切过往,年味在心中翻腾,如一阵春雨,润心润禾;如一朵夏花,绚丽诱人;如一阵秋风,落叶纷纷;如老屋檐下的冰勾折射并牵挂着的游子与故乡的深情。。。。。。

  年味,其实就是父老乡亲们坐在石岸或者老樟树前一直守望的眼神,等待归雁的心情,和那鞠鸥蹒跚的身影。

  年味,是那孤灯下彻夜独眠的爱人无怨无悔的照顾老人、相夫教子、殷切期盼的爱、和忠贞不渝的情,以及种田种地操持家务的勤劳,连同渐渐消磨的青春。

  年味,是咿呀学语,或者懂得问候的电话声“您什么时候回来呀?”儿女渴盼的声音搅动的情潮没日没夜的翻腾,还有稚嫩的音容笑貌演绎的断断续续的微电影,天真而温馨、可爱而温情。

  年味,是乡间小路,村口老槐树下因等待而出门相迎的握手、拥抱,炽热而泪眼萌萌的询问。“你在外面还好吗?我们在家挺好的。”

  年味,是一堆炉火旁一下子围过来的邻里乡亲们嘘寒问暖、“高谈阔论”,久久无法散去的浓浓乡情。

  年味,是父母欣慰的笑容,爱人深情的回眸,儿女热切的亲吻。

  年味,是儿女满怀的温暖,以及儿女撒娇、嬉闹、甚至是故意刁钻、胡搅蛮缠的笑语和倩影,以及久久不愿入睡的“淘气与故意”。

  年味,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爱人凄婉的哀怨与理解、美丽的勤奋与憧憬、深情的拥抱与热诚、烘托得那盏艳亮而不眠的灯。

  年味,是一大桌团圆饭,和络绎不绝的鞭炮声中,敬来敬去的酒,以及酒令引起的笑语欢声。

  年味,是谈年饭前后的早晚,一干晚辈背上鞭炮、火纸、冥钱,跋山涉水到祖坟上点燃的鞭炮声、长跪的身影、齐全的供品和燃烧的冥钱散发的香火味。

  年味,是接人待物的恭敬,是走亲访友的真诚;是偷看一眼有情人的心思、是故意拜访一下曾经有怨人的妒情。

  年味,是正月正舞起的狮子、腾空的龙影、摇摆的船灯儿,还有绽开的烟花。

  年味,是一年的漂泊流浪、“妻离子散”、天涯咫尺;年味,是半个月的真情团聚、圆圆满满、幸福无限。

  年味,是元宵节后便逐渐开始的分离;年味,是龙抬头前后毅然地飞翔和开始播撒地牵挂。又是一年南下北漂,天涯海角,放心不下与无限思念。

  哦,这么多年,我们竟然就是这么过来的。我想我们欠下了很多,我们又回报了几何?感恩吧!请不要只是说说,除了心,还要有持久的实际行动,也许,你的下一个新春,便会更加坦荡而踏实、幸福而美满。

  孩子们,我们约好时间,一起回家吧!

  一起回到家乡,看看我们的父辈、拜望我们的邻里乡亲,见见我们的兄弟姐妹,走走亲属,访访朋友,一家团聚,快快乐乐过大年吧!

  归期,不远了,就在启程的那天。

  我知道,家里的夜灯还亮着,家乡的日头已出山。

  你为我们酿造酒香早已憋不住得飘了出来。

  请不用担心,我知道归家的路。北出京津,经过鲁北,再经豫中,到南阳,过武当,就到了。房陵,我可爱的家乡。

  20xx年1月11日晚于鲁西北

年味的散文15

  从北方看冰灯、逛庙会,到南方逛花市、乡村游;从乡村大集演出、自办“春晚”,到城市看电影、进书店;

  从短信拜年、电子贺卡,到微信传情、网购年货……每一年的春节长假,都会让文化消费火一把。据估计,20xx年春节,休闲娱乐文化消费还会延袭20xx年而成为主流。

  中国的年文化,正在回归春节的文化本位。这是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不过,“消费主流”的同时,也听到另一种“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为什么日渐红火的春节文化消费市场,仍然驱散不了人们对年味儿远去的担忧?

  这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焦虑:年文化的“体”五彩纷呈,年文化的“魂”是否安好?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洋节日不断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同,怎样过年才算有“年味儿”?

  不同的人对“年味儿”有不同理解,也不断变化。20xx年春节,北京清东陵曾举行过一场“穿越”庙会,试图“完整再现原汁原味的大清文化”,里面混杂着“穿越版”的阿凡达、机器猫,有人认为是创新,很喜欢;

  有人则觉得是亵渎,很反感。又如,没有鞭炮喧天的春节,算不算有年味?有的城市先“禁放”,后顺应民意解禁。如今,随着环保意识增强,一些人再次提出“禁放”……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个体选择怎么过本无可厚非,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不让年文化的`“魂”溜走,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文化命题。

  因为,每一个春节,都包含着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丰富故事,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复杂内涵,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镜像。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春节根植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时序观,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节日。

  重人伦与重仪式是其核心。“人伦”联系着亲情友情,勾连着代际关系,所以,人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只为和家人朋友吃顿团圆饭;

  “仪式”则钩沉着集体记忆,培养着神圣感、凝聚力,所以,扫尘、写春联、包饺子、守岁、祭祀祈福,强化的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

  许多人之所以感觉年味越来越淡,恰恰缘于春节的情感性与仪式感在弱化。有中学生这样写道:“春节,就是你家亲戚喊你去吃饭。可我是独生子女,亲戚很少,见了面也没什么话说。”

  网上流传“中国年轻人最讨厌的长辈春节问候语”,诸如“期末考试怎么样?”“你什么时候结婚?”让长辈们很是尴尬。与此同时,新的文化娱乐方式的兴起,也冲击着春节的传统仪式感。

  应该承认,这些“冲击”是必然。但反过来也提醒我们:要想留住年味儿的“魂”,恐怕既需要增进代际沟通,让情感的力量更获得认同感,也需要使节日的仪式感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成为不断凝聚家族民族的纽带。

  这不仅需要我们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更好地担负起责任,也需要我们每个人读懂“春节”的文化内涵。

【年味的散文】相关文章:

年味的散文05-21

中国的年味散文09-29

故乡的年味散文欣赏09-09

家乡的年味散文欣赏09-10

儿时的年味现代散文09-17

粽味留香散文欣赏09-11

散文欣赏:人味与文味09-10

米酒中飘出的年味散文欣赏09-10

墨香真味散文(精选15篇)10-18

文字里的烟火味抒情散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