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散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年味的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年味的散文1
说年,已经是老话题,三百六十五天一圈的轮回后,便是一年,周而复始。每一次过年都相似,又有些许的不同,那儿不同?对,是“味道”!
关于年的传说,流传至今,始终如一静候在那。四季暗换,一阙阙的歌声飘过,不知不觉还是遗忘了些什么,是丢失了沟通,偏离了情感的桥梁,是友情、亲情、爱情……不知什么时候,走着走着就散了,再也不相见;聚着聚着就浅了,回不到原点;拥着拥着就冷了,忽而就心寒。人情冷暖,唯自知,任凭“一江春水向东流”,自说自话罢了!
特别向往儿时的过年,记忆中的流沙,洒在一方的净土,深情以待回温着,予以重现故里,魂牵梦绕千百回的,那时那刻的味道。
每逢进入腊月,便开始为年做着准备,大扫除,买东西。年集上,热闹的很,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母亲会买一些烟花回来,给我和弟弟。特喜欢跟随着母亲去赶年集,乐不知疲,即便什么也不买,看看也是好的,当时总是这么想。童年里,不论日子过的怎样,母亲尽量还是给儿时的我,扯一块新布,缝纫一件新衣服,喜喜庆庆的过年。
临近过年,每家每户便要准备面食,做煎饼,蒸馒头,有时还要蒸一些年糕,或花馒头,放入红枣,捏成花样,或捏成可爱的小动物,比如小刺猬。
过了小年,母亲开始做豆腐,豆子是自家地里种的,挑拣干净后,将其碾碎,浸泡它一天一夜,再把它放在石磨中,磨成糊糊,如此就可以做豆腐了,自家做的豆腐,入口滑软,味道很正。每次母亲会把热乎乎的豆腐,切它一盘,蘸上自制的酱,犒劳我这帮忙的小馋猫,我呢,也是乐在其中,美滋滋的!
除夕前几天,写好对联。叠了红纸,按尺寸分成一幅幅,父亲执笔,我来做帮手。心愿在希望的田梗上漫游过,祝福日子甜甜蜜蜜;期望来年有个好收成;一家人健健康康的,祈望的祝福语,都在这一幅幅对联上,写下最美好的字符。张张的喜庆,句句的愿望,洒在一页晴好的星空。
腊月二十九左右,要盘鸡,自家养的大公鸡,盘成造型,备着除夕夜用。还要煮肉,猪肉切成大方块,与各种大料,在灶上用木柴细火慢煮。骨头上的肉一直是剃不净的(始终明白,那是母亲故意没有剃干净,为了让我和弟弟解馋),记忆里,这可是一年中,挺奢侈的`时候。猪肉汤从不浪费,切入一些海带和白菜,一起炖煮,这道菜的味道和口感,自然而然是不同寻常的。
除夕夜,在一片忙碌气氛中,一步步,缓缓走来,母亲做好了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火炉烧的正旺,煮一壶酒,蘸着年味,煮一行向往,遥寄着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相声,喜剧总动员,其乐融融的氛围,这顿大餐,已是甜美无比的回忆!
年夜饭过后,剁馅子,包水饺,要包两种馅子的,一种是拜祭用的素馅,另一种是为初一准备的,初一吃的这饺子,里面会包进几个硬币,谁吃到了,那是一种好兆头,寓意着来年有好运气。包完饺子,在门外放一个鞭炮,示意着已经包完。剩余的时间仅有等待,也是嗑瓜子,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间,等零点的钟声响起,迎接新春的到来!
零点一到,拜祭开始,当时不懂大人们做的这些事,记得每次过年都相同,安置好拜祭的菜肴,点香,烧纸,磕头,放鞭炮,跟着父母拜祭,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那时只是一味地,觉得很有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懂得了这种祈求的愿望!
大年初一,串门送祝福,去几位爷爷、大伯家,家堂上拜祭一下,互相唠唠嗑,拉拉家常。在彼此的拜访中,感情忽而近了一些,有什么隔阂,多少嫌隙,都在初一相聚中,渐渐地烟消云散了。
记得母亲讲,正月十五以前,可以都算过年。年前的准备,虽有些繁琐劳累,但始终记忆犹新,回味不尽,感觉过年,是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
现如今,快节奏的步伐,删繁就简了很多步骤,也淡了很多该有的情怀。打个电话,拜个年;送些礼物,作祝福;微信语满天飞,祝福话一串串,悄悄地,慢慢地感情线断裂了,细碎了一地!
有些事情,是亲临其境的感受;有些情义,是面对面的碰撞。虽现代文明,快捷了我们的生活,简单了复杂,丰富了匮乏,却无法代替一种纯朴的,情深意长的表达。
过年,是一家人相聚在一起,不仅仅是吃年夜饭,拉个家常。过年是心与心的贴近,如春温暖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团聚,是袅袅炊烟缭绕小灶,一家人围坐一起,慢煮新年,特有的味道!
年味的散文2
从北方看冰灯、逛庙会,到南方逛花市、乡村游;从乡村大集演出、自办“春晚”,到城市看电影、进书店;
从短信拜年、电子贺卡,到微信传情、网购年货……每一年的春节长假,都会让文化消费火一把。据估计,20xx年春节,休闲娱乐文化消费还会延袭20xx年而成为主流。
中国的年文化,正在回归春节的文化本位。这是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不过,“消费主流”的同时,也听到另一种“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为什么日渐红火的春节文化消费市场,仍然驱散不了人们对年味儿远去的担忧?
这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焦虑:年文化的“体”五彩纷呈,年文化的“魂”是否安好?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洋节日不断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同,怎样过年才算有“年味儿”?
不同的人对“年味儿”有不同理解,也不断变化。20xx年春节,北京清东陵曾举行过一场“穿越”庙会,试图“完整再现原汁原味的大清文化”,里面混杂着“穿越版”的阿凡达、机器猫,有人认为是创新,很喜欢;
有人则觉得是亵渎,很反感。又如,没有鞭炮喧天的春节,算不算有年味?有的城市先“禁放”,后顺应民意解禁。如今,随着环保意识增强,一些人再次提出“禁放”……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个体选择怎么过本无可厚非,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不让年文化的“魂”溜走,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文化命题。
因为,每一个春节,都包含着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丰富故事,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复杂内涵,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镜像。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春节根植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时序观,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节日。
重人伦与重仪式是其核心。“人伦”联系着亲情友情,勾连着代际关系,所以,人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只为和家人朋友吃顿团圆饭;
“仪式”则钩沉着集体记忆,培养着神圣感、凝聚力,所以,扫尘、写春联、包饺子、守岁、祭祀祈福,强化的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
许多人之所以感觉年味越来越淡,恰恰缘于春节的情感性与仪式感在弱化。有中学生这样写道:“春节,就是你家亲戚喊你去吃饭。可我是独生子女,亲戚很少,见了面也没什么话说。”
网上流传“中国年轻人最讨厌的长辈春节问候语”,诸如“期末考试怎么样?”“你什么时候结婚?”让长辈们很是尴尬。与此同时,新的文化娱乐方式的兴起,也冲击着春节的传统仪式感。
应该承认,这些“冲击”是必然。但反过来也提醒我们:要想留住年味儿的“魂”,恐怕既需要增进代际沟通,让情感的力量更获得认同感,也需要使节日的仪式感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成为不断凝聚家族民族的纽带。
这不仅需要我们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更好地担负起责任,也需要我们每个人读懂“春节”的文化内涵。
年味的散文3
过了元旦,新的一年便开始了。虽然元旦也算过年,但乡亲们叫它阳历年。上学的孩子放一天假,上班的人们也放假,也只有放假,才想起来是元旦了。年味并不浓。在乡村,真正的年味是从腊月初开始的。
杀年猪当是乡村迎接新年的一道独特风景。交了腊月,村头就支起了杀锅。也只有腊月,这些杀锅才现身。在乡村过年杀猪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仿佛不杀条猪,这年就过得不够肥实,不痛快,也不够喜庆。一般的人家都喂猪,富不离猪,穷不离书是老一辈传下的规矩。就是不喂猪的人家,也要从外地买头猪回来杀。一个腊月下来。杀猪师傅忙得不亦悦乎。听到猪垂死挣扎的嚎叫声,便有乡亲们相邀:走,看杀猪去。三三两两的人走到杀锅旁,一边看杀锅师傅麻利的身手,一边议论猪的大小肥瘦。猪的主人在忙着给大伙抽烟,打招呼,满脸喜气洋洋。围观的人仿佛占了他的喜气,快乐的互相打趣。嬉笑声,赞叹声,问好声,夹杂着偶尔几声猪的嚎叫或嘶鸣。乡村迎接新年的大幕徐徐拉开了。
男人们忙着杀猪迎接新年的时候,女人们也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交了腊月,张罗的第一件事就是做米酒。先把米蒸熟,晾温,拌上酒曲,然后再辅以适宜的温度,两三天后,香甜的米酒就做成了。好酒不出缸,坏酒满屋香,真正的好酒甘甜绵醇,是待客不可少的。酒做得好坏,是老一辈评价俏媳妇的标准。有可能谁家的媳妇因为米酒做的好扬名乡里,也有可能谁家的媳妇米酒做的不好,成了大伙饭余茶后的笑柄。米酒做好后,放入陶瓷坛,一般可以保存到来年夏天,随时想喝都可以舀来一些。米酒有大米做的,也有小米做的。都是收获的粮食蒸煮发酵后的芬芳,都有农作物特有的.醇香。如果少了米酒,乡村的年味就淡了许多。在我的家乡,在腊月半之后,正月半之前,你随意走进一家,主人都会端上一碗米酒,或者卧着荷包蛋,或者米酒里泡油馍。米酒洋溢着主人的厚道和热情。
做好了米酒,就该忙着清洗,从厨房到卧室,从用具到穿戴,女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操持着,到处都干干净净,闪着亮光,她们美丽和微笑都印在了她们劳动过的地方。生活因为她们的忙碌温润而幸福。年味被她们用双手烘烤的香甜起来。做豆腐,蒸年馍。热气腾腾的灶间,人们兴奋的操持着。年年有余,一年的丰捻落到实处就是吃,穿,用的体现。也只有过年的时间朴素的乡亲们才如此富足,如此奢侈,如此心满意足。平时他们总是积谷防饥,有钱也要算记着花呢。平日的他们总有忙不完的活计,地里,屋里,人的,家禽家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分内分外的活。过年了,终于可以歇几天,快快乐乐耍一耍。会唱的唱起来,会拉的拉起来,咿呀声中自有自己的粉丝和乐趣。什么也不会也没关系,随便走走,满眼的喜庆,心里也有一种快乐。
最不甘寂寞的是孩子,向大人要了零用钱,不去买棒棒糖,也不买辣包包。就冲着鞭炮。擦炮,响炮等等,叫得上来名字的,叫不上来名字的,因为鞭炮相聚在了一起。噼噼啪啪,这里响声刚落,那边忽又响起,伴着孩子们清脆的笑声,给宁静的乡村添了许多生机。
咚咚咚,锵锵锵,锣鼓唢呐响起来,龙灯狮子舞起来,踩高跷的,划彩船的,大家都欢笑着,忙碌着,把年味攒的浓浓,在乡村荡漾开来。宁静的乡村因为年味变得热闹了,干净了,香甜了,更让人怀念和留恋了。
年味的散文4
我的家乡在华亭,在我们家乡进入腊月门,传统节日一个连着一个,年味一天浓过一天,传统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也就更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腊月初八这是华亭过年的前奏,这天要吃腊八粥,还要在腊八粥中放用肉馅包成的“雀头”饺子。腊八粥用大米、谷米、玉米、红豆、黄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之意;“雀头”饺子用大肉作馅包成圆形雀头状,表示能消灭危害庄家的麻雀(据传说腊八这天见不到危害庄家的麻雀)。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奏事的日子,传统的小年,又名辞灶。华亭人对过小年非常重视,这天早饭要吃搅团,有盼望团圆之意。街面上有售卖的麦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又粘,相传送灶时给灶王爷吃甜得粘住嘴,就不会向玉皇大帝告人间的状。送灶的时间大约在傍晚,家家都要摆祭品,放鞭炮,意味着过年开始。
腊月的日子长翅膀,一飞而过。转眼已到除夕之夜,家贴对联,挂红灯,张灯结彩;户户围着餐桌、抱着电视守岁,放开肚量喝酒吃肉,毫无顾忌纵情欢乐,一年中所有的辛劳、烦愁在这晚烟消云散,所有的丰收、喜悦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
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家乡的人都有“迎喜神”的传统,吃过“拉魂面”之后,村里的人个个穿戴一新,喜笑颜开,牵着或赶着身上披挂彩纸折叠的纸扇的牛羊骡马,浩浩荡荡的'向预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进发。这是为驱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没病没灾。
元宵节那天,大街小巷马社火、高芯子、车社火排成长队、绵延不断,鞭炮、锣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又一次将过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户户点燃用玉米、荞面捏的灯盏,小孩挑着纸糊的灯笼尽情玩耍,灯光、月光、星光融为一体,相映成辉。
正月二十三日已是过年最后一个节日,这天华亭农村有“燎”的习俗。妇女们使出浑身解数提早用鸡蛋壳、五色纸糊好“疳娃娃”,男人们则割足枯蒿茅草为“燎疳”做准备。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着“疳娃娃”玩耍,看谁的“小媳妇”、“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门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当第一堆疳草点燃,听到有人大喝“燎疳喽——”,家家户户便都点燃疳草,霎时间熊熊焰火映红村子,照亮天空。人们争抢着从火焰上一跃而过,以求燎去病灾,燎红日子。
年味的散文5
我怕那啪的一声爆竹的清脆
童年的欢乐
依稀娆戈在了梦中
留恋张然
哀叹时光的流逝
爆竹成了那惊心的.一击
不屈的灵魂里
在背静处
咀嚼着心中的不安
天空中清脆的爆竹
拉开了年味的序幕
爆竹让人欢乐
爆竹让人惊魂
这是一个节点
从此开始了新的年轮
翻着老旧的日历
回味过往的历史
依稀绕戈在梦中
年味的散文6
岁月,从桃花灼灼,到寒梅暂放。光阴流转,四季更替,花开叶落又是一年。不知道何时起已经没有了过年的期盼和喜悦了?有的只是感怀和唏嘘着时间犹如白驹过隙!
——题记
蓦然回首,才惊觉时光如流水,一年的时间又凝固在了身后。呆望着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群,竟然有麻木的感觉。春节对于商家而言是赚钱的节日,各大商场促销标识绚烂多彩。大小商家吆喝声此起彼伏。春假,对那些回家的儿辈们是购物的节日。团聚,太多也仅限以我回家了,如是而已!即便是聚在一起,也是刷不完的屏,聊不完的微信。看不完的朋友圈。他们是,我又何尝不是?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欢乐了!找不到了!
儿时的过年,那可是板着手指盼望的日子。年前一个月,母亲就会给我们姐妹筹备过年穿的新衣服了。时钟咔擦咔擦的走着时光,煤油灯忽闪忽闪的。外婆戴着老花眼镜,我和妹妹一人一边跪在藤椅里,趴在桌上看着外婆手指灵巧的做着蝴蝶盘扣,然后一针针的缝在衣服上。花棉衣上来了几只蝴蝶的驻足停留,瞬间就灵动起来,似乎有了花的香气!以后的日子,我和妹妹会无数遍偷着试穿,又脱下。那是要大年初一才能穿的。新的袜子,新的棉鞋,新的头花,每一样都是新的。除夕夜整齐的叠放在枕边。
家里要蒸年糕啦,那就意味着过年了。清楚记得大盆子里雪白的米粉,里面伴有切碎的红枣肉,和香香的桂花。别人家都用很大的蒸笼,且是几家合在一起专门有师傅蒸的。我家则不同,小巧玲珑的蒸笼是父亲自己做的。而且也是父亲自己操作。我和妹妹就在那米粉盆里玩,把双方的脸糊弄的像唱京剧的花脸。母亲也不骂我们,随我们疯。看父亲蒸年糕也是件乐事,拿个板凳站着才能看见,一层粉,一层红糖,我小时候比较调皮,会时不时的挤上去抓一把撒撒。刚出笼的年糕是松松的那种,五颜六色的,煞是漂亮,也是我的最爱。父亲就会切下好大一块放着归我,其余的用一块布罩上再用手摁,把整个摁成圆形滑溜状。
做包子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那时候家里不富裕,纯肉馅是不可能的。父亲就会在肉里参合进一些糯米,我们家里戏称为假陷包子。到现在我一吃那烧卖就会想起小时候的假陷包子,仍会开心一笑。
各类过年吃的炒货都储备好了。不到过年也只能偷着吃。哈哈!
年三十晚上是最激动也是最忙的夜晚了,妈妈要把馄饨包好,那可是我们大年初一早上的美味。爸爸忙着剪裁红纸,写春联,我和妹妹负责刷浆糊,桌子和地上铺满了一屋子的红色,那么多的春联可不单单是自个家的,还统包了左邻右舍的,那些父亲的原创春联都是前一个月就开始拟好并一一筛选出来。看着邻居们在拱手道谢声中把一幅幅春联拿出去,那份愉悦和满足满溢着幼小的心灵。
大年初一早上,母亲说那可是我们一年中最自觉早起的一天了,姐妹俩争相爬起,激动的穿上新衣服,箭一般的冲到后院找棵直直的小树背贴着树干说:树长我也长。也不知道那里听来的传说,反正我们这里的孩子都会那么去做,希望自己随着树噌噌的长。现在和妹妹聊起那事还会窃笑出声,好在没用,假如真和树一样的长,那不成野人啦?嘿嘿!然更开心的莫过于去奶奶家拿压岁钱,虽然只有几元钱,可那开心劲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的。吃完早饭,用我母亲的话是:子弹也打不着的飞出去啦,最喜欢的恶作剧莫过于买点鞭炮结伴三五伙伴躲在路边,看见大人经过偷偷扔下一个,大凡有人惊跳,就会开心大笑。
看着大人们见面相互鞠躬作揖,互道着新年好,恭喜!恭喜!小伙伴之间也会效仿,然心里默默期盼着快快长大。家家红烛高照,户户喜庆祥和。那点点记忆中的年味,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年味的蜕变。仍固执的在本该尘封的记忆里,回味无穷!
当桌上的台历翻过元旦的时候,我就有种莫名的失落。农历新年离我越来越近了,早已没了儿时的那份无所适从的开心了?只是感觉过年也就是徒增年龄罢了!当下的交通,再远的路亦如同咫尺。科技的发达,网络让远在天涯的朋友也就一屏之隔。可年味已不再浓烈。除夕夜,会收到亲人的电话。朋友的微信,平时没联系的朋友也会出现在手机上。最多的还是群发。我实在不屑群发,我真的想问问对方,你知道你发给谁了吗?很多时候想回一句:你若真的想起我,能否单独给我一个祝福?然~静下再想也就算了,“他们可能朋友太多。只是想一视同仁罢了”。如此理会也就释怀了。真的是多了开心,也不少感怀!
周边友人谈及过年。最多的话莫过于一个累字,“年关等同于公关,太多的拜年模式都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利益亲疏的公式演算,浓缩着生存智慧和现实谋略。即便一条短信也会斟酌再三是否贴切。一个红包的厚重关乎来年的生存筹码。过年自然就演变成了各行各业的公关汇演。”
看着网络上,火车站那些差点挤成人饼的民工们。感慨之情油然而生。他们才是真实的。是真真切切带回家年味的人们。他们才是只有过年才能离开拼搏的城市和车间,亦或是尘土飞扬的工地。过年让他们从遥远的电话那头近身贴近了家人,靠近了母爱!过年真真切切的给了他们温情的机会。也只有他们才得以维系着那份浓浓的年味!
时光悠然,年复一年,也许自己真的老了,抑或脱轨了时代的节奏。思维丰富了,烦恼也多了?物质富裕了,心情烦躁了?我似乎必须在回忆里才能找到幸福。记忆中逐渐斑驳泛黄的日子。浓烈而多彩的年味,让我跳跃的思维尘封在那个年代了?亦如传说一样遥远而古老!可更清楚的是,我必须散开迟缓的思绪去接受当下淡淡年味。去慢慢的适应、体会、和融入!
年味的散文7
临近年边,小区里晾晒的咸鱼腊肉格外多了起来。不由的我也分外思念起老家的各色年味,特别是小时候十足的年味。那会,杀年猪该是其中特别热闹、极为喜庆的传统年俗了。
多年以前,老家人生活条件普遍不好,能够宰杀一头自家养的肥猪过年,那可是很让人羡慕,也是很奢侈的事。记忆中,家里的猪栏修葺不少,母亲亲手喂养的大小猪也不在少数,但自家杀年猪的次数却屈指可数。或许是经历的少,留存脑海的记忆反倒深刻。
大概在姐姐订婚的那年,我刚满九岁。母亲足足喂养一年多的两头大白猪很是争气,长得肥头大耳、膘肥体壮,体重早已超标,走在路上慢慢悠悠、左右摆动,像一对双胞胎似得。那一年,家里还清了积压多年的债务,庄稼也有了好的收成。母亲寻思了好久,与父亲几经商量,决定赶在年边奢侈一回,杀一头肥猪过年,另一头放在来年开春时卖个好价钱,这样家里买化肥、娃娃们交学费的钱大抵是够的。
杀年猪的头天晚上,村里的“一把刀”根叔再三嘱咐要让猪空腹,方便杀猪时取下水(内脏)。母亲亲手喂养多时,对大白猪心生不舍,便忍不住还是往猪槽里舀了些米糠剩饭。
次日一大早,根叔带着三个年轻小伙来到我家,母亲早已烧好了一大锅滚烫的开水候着。根叔不急着杀猪,而是在门前空地上先架好两张长条凳,搭好剁肉用的门板,再将带来的椭圆形木桶安放妥当,这才领着大伙向猪栏奔去。大白猪从没见过众人围观的阵势,似乎觉得情况不太妙,便一改往日温柔温驯的模样,开始绕着圈舍乱窜。根叔人高马大,抡起胳膊一下将肥猪掀翻在地,年轻小伙们连忙上前帮衬。在众人连拉带推下,大白猪被请到了门前空地,并迅速摁倒在长条凳上。几个壮小伙有抓猪腿的、有抓尾巴的,根叔两腿交叉牢牢摁住猪头,左手抓住猪嘴巴,右手持一把长长的杀猪刀,直接捅向猪脖颈的中央部位。大白猪声嘶力竭的嚎叫,我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站在旁边傻傻看热闹。根叔不愧是村里的“一把刀”,动作麻利而熟练,杀猪刀循着大白猪的身体迅速插向心脏位置,只剩刀柄在外面。此时,父亲早已端着装了盐水的大木盆弓腰站在猪头前接猪血,大哥待在不远处忙着燃放鞭炮。只见一股鲜血喷薄而出,大白猪疯狂的嚎叫,使劲扭动着身体,无奈血流的太快,一股一股的往外涌。不到一支烟的功夫,猪的叫声渐弱,四肢开始伸直,尾巴耷拉下来,脖颈刀口往外涌着血泡沫,大白猪死了。
根叔和众小伙直起腰来松了口气。稍稍歇息后,大伙抡起大白猪扔进椭圆形的木桶,母亲忙着不停往桶里倒着滚开水。根叔用舀子往猪身上挨着浇,边浇边用手拽猪毛。如果能用手拽下来就可以用刮猪刀刮毛了。长长的杀猪刀和带卷的刮毛刀都是根叔的专用工具,也是杀年猪的'终极利器。刮毛刀在猪身上上下翻飞,根叔一边叼着烟,一边在猪身上不停的刮刮拔拔,刮完毛用净水一冲,只消半个时辰,一头白白胖胖的大“白”猪即刻展现在众人面前。
接下来,根叔开始使出“庖丁”式的功夫将白条猪开膛破肚,再分割解肉。当时那个场面,如今想起来总觉有些血腥,但年幼无知的小伙伴们顾不了那么多,只当是现场看热闹,尽享年俗的味道。根叔取出一根铁钩,将猪身体倒挂在靠墙边的木梯上,然后卸下猪头,剖开猪肚子,割开胸膛取出猪下水。整个开膛破肚的过程,根叔用刀的力度恰到好处,猪油、肥肉、内脏逐一分开割好,断然不会浪费一丁点。清理完内脏,再用刀斧沿猪的脊背位置劈成两半,然后平放在剁肉的门板上。根叔的刀工极好,经他的斩切解肉,两扇猪肉分成前后腿子、里脊、排骨、猪蹄儿等,分门别类放置在各个盆里。
杀年猪的那一天,全家上下都很开心,也格外的忙碌。根叔和青年小伙上门忙活了大半天,自然是要恭恭敬敬、好生的招待一番。此外按老家的习俗,当天中午或晚上,还要烧上一大桌的杀猪菜,邀请本村的长者和亲戚朋友来家中吃上一顿,俗称“杀猪饭”。
那些年,村民的生活条件艰苦,但民风淳朴,重视礼节。宰杀年猪的人家,必然会向家中的长辈,以及娘舅家里赠送一些上好的猪肉,以示孝敬和尊重。即使是家境不好,也宁肯自家少留一些,亦或少卖一些猪肉,馈赠定然是不能免的。
年味的散文8
大山里还是大雾茫茫的,清晨的光亮似乎在努力挣扎,却挣扎不过浓重的雾水,只好一丝一丝地慢慢投在那几座大山环绕的村庄上。村庄静悄悄的,偶尔的几声鸡啼,让山谷都似乎有了回音。
“哈欠!哈欠!哈欠!”这三个喷嚏一个比一个响亮,虽然不及以往的震撼,毕竟中气还算充足。临近的人听到,便知道这时候是六点半,村里的三爷起床了。三爷终究是有了一把年纪,早起被山村清早的风一吹,就忍不住打喷嚏,只是这喷嚏的声音,跟以往相比,渐渐是弱了。
三爷在门口洗漱的时候,老伴已经把早餐做好了,正在喊才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孙子起来吃早餐好去上学呢。上学的第一天,迟到可不好。孙子揉着朦胧的睡眼,磨磨蹭蹭地起床了,拿着脸盆走到门口的水龙头旁,喊了一声:“阿公,早。”
“嗯。洗漱赶紧点,别磨叽磨叽的,等会就迟到了。”三爷说完,喝了一大口水漱口,又“噗”一声,大力吐了出来,再用湿毛巾擦一把脸,人就整个地清醒了。这个年,天气一直很好,冬天的尾巴已经比春天还暖和了。
孙子吃完早餐,跟三爷和老伴说:“公,奶,我去学校了。”说着就背着书包跟邻居的一群孩子跑了。老伴在后面说:“走路要靠边,看车呀!放了学早点回家!”远远地传来孩子“哦”的回答,似乎也不怎么上心。
三爷在门口看着远去的孩子的背影,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也不知道岁月把他当成艺术品还是普通的练手作品,总之是在他脸上刻下了不少的痕迹。皮肤皱了,头发白了,腰板也没有那么直了。
小孙子去了学校,家里就剩下三爷和老伴两个人了。一大家子的人,过完年后,又像蒲公英,被吹到了各个地方。今天才正月十七,这年,就算过完了。旧时,大家都不会往外跑,这新年,便非得过了正月才算过完。现在到了年初五,就有年轻的人开始往外跑了,对于他们来说,年也过完了。时代不同咯!
也许是人老了,三爷对于离别,心里不自觉就感到越发沉重了。家里十多口人,他在背后看着他们,一个个背起行囊,去往远方,打工,上学,离他越来越远。三爷的心,微苦,微涩,无奈。
三爷从来不曾开口说过不舍,山村的人,感情表达总是比较含蓄的,谁会像电视里面的人那样又搂又抱,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表示自己的不舍呢?但是三爷的心呀,却真真切切地感到不舍。他不会说,就像嘴里含着一颗发苦的橄榄,独自忍耐着。
新年,对于在家上小学的最小的孙子来说是最开心快乐的日子,对于三爷和老伴来说同样也是最开心快乐的日子。小孩子可以尽情吃好吃的尽情跟哥哥姐姐们玩耍,高兴是必然的。而三爷和老伴,可以看着一大家子团聚,围在他们身边,说着笑着,甚至吵吵闹闹,他们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什么是天伦之乐?这就是呀!儿子儿媳妇们,孙子孙女们,大家健健康康的,都整整齐齐地坐在他们两老身边,这一年到头,没有哪个日子比新年更值得全家人举杯庆祝呀!什么是年味?这也是呀!听着电视机里祝福新年的歌声,听着村里鞭炮和烟花喜庆的爆炸声,听着儿孙说“祝阿公阿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的祝福声,三爷觉得,这年味浓极了,让他觉得幸福黏稠得拨不开,他在这幸福里,直开心得想躲开众人抹一把眼泪。
三爷不懂什么叫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在农村,哪家哪户都这样,太多像三爷这样的人了,他们也早就习惯了。但是三爷懂一年到头寂寞的盼望和无边的守候那种感觉,三爷懂一个电话的问候带来的喜悦可以让人高兴三天那种感觉,所以在那喜庆的当口,三爷喝一口刚刚跟儿子碰过杯的酒,觉得这酒太辣,他一下子就呛出了眼泪。老伴帮他勺了一碗汤,说:“少喝点!不能喝就别逞强!”谁说他三爷不能喝的?只是这些年因为身体问题,他不怎么沾酒了而已。
三爷知道,老伴是懂他的。一年到头,对出门在外的儿孙们长长的思念总不能全部埋在心里头呀,平日里跟老伴两个人絮叨絮叨的,不自觉就流露了:“老大说中秋节也许有空回家一趟,也不知道他老板放不放人回来……”“老二上次打电话回来是什么时候了?多久也不见打个电话回家!”“哎,大丫头今个儿打电话回来了,问有没有豆角干呢,咱明天就去摘点豆角晒起来吧,这丫头,就爱吃这个!”“还有竹笋干也是,那二小子喜欢!”
两个老人相对的时候,除了聊聊儿孙,一遍又一遍地彼此分享各自接了儿孙电话之后那一点点的信息,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家里的鸡鸭狗牛,天天见,没什么可谈的。村里的家长里短,早就像嚼过的口香糖,没有味道了。
大孙子夹了一块鸡肉给三爷,也夹了一块鸡肉给奶奶,说:“阿公阿奶,你们多吃点,辛苦了一年,你们最该吃这鸡肉!”这小子,现在懂事多了,还懂得给爷爷奶奶夹肉了。前些年,他闹着不读书要出去打工,还狠狠地跟三爷吵了一架,把三爷气得血压一下子升上去了。
三爷边吃饭边看着身边围坐的一大桌儿孙们,既感慨又欣慰。两个儿媳妇如今也和和睦睦的,刚刚他还看到小儿媳妇跟大儿媳妇悄悄地说着什么体己话,偷偷笑了呢。这几年,年夜饭都是她们两个做大厨一手弄出来的。想想多年前她们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争吵,再看看而今的妯娌和睦,这是三爷觉得最难得的事情。
新的一年,是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开始的。大年初一的清早,每家每户都会早起放鞭炮,放完鞭炮吃面,这一年便算开始了。三爷清楚地记得,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年初一的鞭炮是自己跟父亲一起在门前摆好点燃的,后来他有了孩子,年初一的鞭炮是父亲和他还有儿子三代人一起摆好点燃的。现在,孙子也长大了,年初一的鞭炮,也变成三爷和儿子还有孙子,仍旧是三代人一起摆好点燃的。三爷知道,等自己再老一点,等孙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年初一的鞭炮,就该有儿子和孙子,还有孙子的孩子三代人一起摆好点燃了。这一代代的传承,让三爷感到一股生生不息的希望在自己的心里澎湃。
连续好几年了,每年的大年初一吃完面之后,大孙女都会组织大家排好队站好,给大家照几张全家福。三爷不怎么习惯面对镜头,也不怎么爱照相,但是这一年,他终于不再那么拘束了,既然孩子们都想和他拍照,那就拍吧。
所以这一年,大家都看到三爷为了拍照,穿上了那件女儿送的西装。崭新的,笔挺的西装,三爷一穿,整个人就年轻了十岁不止。孙女开心地挽着三爷说:“阿公穿这件衣服就对啦,太帅了!”尽管镜头前的三爷还是不够自然,但是谁都看得出三爷眼角眉梢都透露出高兴。
三爷叮嘱孙女,照片晒出来给自己一份。年味年味,这新年第一天的美好记忆,就可以让自己用一年去回味呀!家里只剩下两个老家伙的时候,拿出照片来安静看看,想想大家都在身边的热闹时候,三爷觉得,日子也就那样了。
生活不容易呀,孩子们怎么可能不出去,一辈子守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守着他们两个老家伙呢?儿女们终究要生活下去,他们的压力三爷很清楚。现在养孩子也不容易了,况且,大的几个孙子孙女都上大学了,那费用呀,像水,哗啦呼啦地流出去,要挣回来,就得儿子儿媳们用血汗去换了。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三爷还在努力地自食其力,田地能种一点是一点,等年底他们回家,也不至于家里没米要去买呀!在农村,哪个老人有退休这样的说法呢?无论年岁多大,只要还能动,就得劳动!
像三爷这样的农村老人,也不盼儿孙能够时常围在身边了,只盼着他们在外面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都顺顺利利的,身体健康就好。三爷们也努力维持着自己的健康,免得让儿孙们担忧,也免得拖累他们,让他们有后顾之忧。
正月十一是三爷的生日,这一天三爷也是喜悦的,尽管过了这一天,自己的年纪又大了。亲戚们大多会聚集在这一天到家里来,三爷和儿孙们都早早起来为他们的到来而准备了。茶水,零食,还有办酒席的肉菜等等。堂侄和堂媳妇们被叫了来帮忙做菜洗碗什么的,毕竟客人不少,光是自己一家人根本忙不过来。
亲戚们陆陆续续来了,一年没见,小孩子们都变了样,如果不说,三爷都认不出哪个是哪个的孩子了。大人们看起来没变多少,但生活的担子让他们老去,三爷还是看得出来的`。来的亲戚那么多,大多是小辈,所以他们一进门,首先是问候三爷,然后给他塞红包。三爷身为寿星,又是长辈,自然不好拒绝,红包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私底下,三爷跟老伴说,等会他们回家的时候,给他们每个人一个大红包。这是三爷的惯例,他知道小辈们也不容易,他能够为他们做一点就是一点吧。
生日这一天,热热闹闹地很快就过去了。尽管大家都累,却也高兴。一年就这么一天跟亲戚们见见面聊聊天,多难得!三爷有点不高兴,因为这一天吃完午饭,在市里上高中的两个孙女就出发回学校去了。第二天她们就要上课,所以不得不选择在三爷生日的时候离家回校。三爷给她们一人一个红包,只说了句:“要好好学习,勤奋一点!”她们点点头,也没有说什么。孙女们对爷爷的爱,都在心里呢,不说不代表没有。孙女们坐上车,三爷看着她们,也没有多想什么。只是晚饭的时候,看着本来坐得满满当当的桌子,现在宽了不少,三爷就开始惆怅了。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们就要陆陆续续离家了。
第二天,大孙子也出发去工厂了,餐桌上,又少了一个人。再过一天,小儿子和小儿媳也出发了,吃饭的时候碗筷又少了两双。然后又是在外省上大学的两个孙女离家,大儿子大儿媳离家……没几天,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人,便散到五湖四海了。吃饭的时候,家里也安静了下来。只剩下三爷和老伴还有小孙子三个人了。
元宵节吃汤圆的时候,三爷才吃了几颗汤圆就放下了碗。吃汤圆也代表着团圆呢,如今这冷冷清清的,三爷心里头不畅快。似乎年纪越大,越容易因为离别而不畅快了。年纪越大,也就越珍惜团聚的时光,希望大家好好地在一块。
过了年,也刚刚过了生日,三爷就76了。到了这个年纪,三爷觉得自己多活一年是一年,多活一天赚一天。对于死亡什么的,倒也不觉得可怕了。只是,三爷还想努力地健康地活着,看到孙女出嫁孙子娶孙媳妇,儿子儿媳能够松一松肩上的担子。
前几年他胃不好,想到母亲是因为食道癌去世的,三爷和孩子们都吓到了,赶紧地去了大医院检查,担心是癌症。还好最终检查没事,三爷觉得那时候就像是捡回了一条命似的。不过打那之后,三爷要常常吃药,身体开始没有以往好了。
“猪肉!卖猪肉!”卖猪肉的人开着车经过三爷家门口,喊声把三爷从沉思中拉了出来。“三爷,吃了没?”卖肉的人大声问道。
“还没呢,这就准备吃了。你吃了没?要不要吃了再走?”三爷答道。他看了看猪肉,决定买一点新鲜的肉,卖肉的人就按照要求帮他切了。
老伴盛了一碗粥给三爷,就着前一天的剩菜,三爷吃起早餐来。老伴在外面喂鸡喂鸭呢,一大群鸡鸭吵吵闹闹的。三爷看看安静的家,静静地吃下一大口粥。
当三爷从牛栏里把牛放出来的时候,山村的浓雾已经散去了,露出了清晰的大山的面貌。村子里逐渐也听得到各种声音了,仿佛村子彻底醒了过来。三爷跟在牛后面,走在田野里,清晨的阳光正好洒在大地上,春天的气息正浓。
年味,就这样散了,又似乎还好好地放在什么地方。
年味的散文9
大年将至,年味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没有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没有儿时的欢乐与幸福,更没有热闹的传统习俗和刻骨铭心的记忆。
儿时的年味消失的无影无踪,杀猪、宰鸡、宰羊,烙灶饼、磨豆腐、蒸馒头、包包子、炸油饼;包纸、写对联;穿新鞋、新衣,糊灯笼、贴窗花、蒸灯盏。孩子们好像听故事,感觉很遥远。为此,我心中难免有一些伤感。
儿时的年味在我的脑海中巡回放映,父母忙碌的身影仍历历在目。小时候,家里虽穷,但过年很快乐。年货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正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写照。
“腊月八,插米叉”,从初八开始,做豆腐。奶奶先要挑选黄豆,拿着簸箕,坐在院子里,一点点地挑出黄豆中的杂物(包括烂黄豆)。不时地上下扇动着簸箕,圆溜溜的黄豆滚落在后面,杂物从簸沿口清理掉。一袋子黄豆需要挑选几天,我和妹妹有时也来帮忙。看着黄聪聪的豆子,抚摸着它光滑的身体,倾听着莎莎的声音,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奶奶累得腰酸背痛,满头大汗,才把黄豆捡好。
接下来父亲背上黄豆去拉黄黄(把黄豆磨碎)。人很多,需要排队,奶奶带上水和干粮,耐心等待,终于轮到我家了。奶奶用盆子装些黄豆,慢慢用手一点一点地放在石磨子上,一圈一圈地推,细细的黄粒整齐地排列在磨子的周围,奶奶快速地把它们装进袋子里,反反复复,花费半天时间才磨完黄豆。奶奶的小脚既红又肿,她上气不接下气地喝着水,稍作休息,赶快回家。把黄粒放进桶子里,倒上凉水,让它好好浸泡着。一天一夜之后,又去磨豆浆。看着磨子上一层层豆浆,它好像一条条长龙蜿蜒盘旋,奶奶急速地把它们刮进桶子里。奶奶害怕浪费,有时用手指慢慢地捋,捋完之后,继续劳作,看着不辞辛劳的奶奶,我多么想替她分忧啊!
晚上回家,开始做豆腐。先烧一锅开水,等着水沸腾时,用布袋子装满豆浆,使劲地往锅里压,直到豆浆没了,才倒掉豆渣。豆浆会慢慢溢起,边倒边搅,锅里会有一块一块的软豆腐,把它们倒进竹箩子里,等到竹箩子非常满时,盖上木板,压上大石头。第二天,一竹箩子豆腐就形成了,看起来白白厚厚的,吃起来软软嫩嫩的,美味可口,这给过年带来无限的乐趣,家人们坐在一起,分享着劳动的快乐。
腊月二十三,开始杀猪。小猪仔是父亲二月买来喂养的,一篮子一篮子的青草吃进它的肚子里,小猪仔吃得饱饱的,呼呼大睡,一天天长大。从十一月开始,增加食量,专吃面食,增加猪肉的香味和厚度。杀猪时,找来亲房邻居帮忙,奶奶负责烧水,爷爷杀猪,父亲倒肠肚,母亲盛猪血;我们小孩子抢猪尿泡,你追我赶,快乐极了!拿到它,让大孩子吹大,放上几颗玉米,晒干之后,当做足球玩具,踢来踢去。看着家里放着大块大块的猪肉,馋着嘴里直流口水,盼望着大年三十能快点到来。
晚上,煮好猪肉后,要给左邻右舍端菜。土豆、萝卜丝汇成的大锅菜,上面放些猪肉片,撒些葱花和辣椒,五颜六色,闻起来香喷喷的。端给邻居的长辈,看着他们狼吞虎咽地吃完菜,心中暖意融融,邻居回放些灶饼,表示感谢。邻里关系和睦,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至今还能回忆起慈祥的大伯、大爷、婶婶们的音容笑貌。
杀猪能增添浓浓的年味,工序复杂,费时费力,但快乐无比,构建着和谐的邻里关系;每到过年时,我会深深地把它回忆,父母省吃俭用,用艰辛换来幸福的年味,让童年留下难以磨灭记忆。
腊月二十八,奶奶和母亲开始蒸馒头、包包子,她们提前发好面,放在大盆里慢慢进行发酵。等到面变得毛孔粗大时,开始放苏打,蒸馒头、包包子。把面滚成圆棒棒,切成等距离的矩形,放在粑粑子上蒸,盖上草锅盖,锅盖周围要围上毛巾,以防露气。一会儿功夫,一锅锅白白胖胖的馒头就躺卧在一只大铺篮子里。再包些地达菜包子(西北人把这种菜叫地软子),我们姐妹们抢着吃。
下午炸油饼,奶奶把握火候,往锅里放油饼,我和母亲擀面饼。先把面滚成细棒,切成小块,开始团成圆坨坨。母亲慢慢地擀开,中间要划两道口子,让油通过饼中间的缝隙加热,保证油饼能足够熟透。奶奶既要夹油饼,又要放柴火,她不急不躁,一锅锅油饼很快就做完了。母亲还要做一些麻花、果果、麻叶子等不同的贡品,看着一缸油饼,心想:“过年多好啊!有这么多油饼吃,盼着天天过年!”
腊月二十九,父亲包纸、写对联,爷爷印冥币,爷爷把白纸割成小小的长方形,用毛笔刷上红墨水,一张一张地印。我不解地问:“这是干什么的?能当钱用吗?”爷爷笑嘻嘻地说:“这是死人用的,我有点害怕。”爷爷把过年用的冥币全印完了,整齐地放在桌子上,等待父亲包纸。父亲割了几张大纸,把冥币分布均匀,叠好,包起来,再在中间贴上红纸条,写好收信地址。爷爷看着父亲包的纸,笑容满面。父亲开始写对联,找来老黄历,看着后面的对联,写了起来。他的字遒劲有力,恰似他倔强的性格。
想着想着,我泪流满面,再也看不到印冥币的爷爷了,爷爷离开我们已经九年了,每次与他在梦里相遇,他的脸颊依旧那样慈祥,对我关爱有加。我心如刀绞,病床上的爷爷身影刻在我的脑海中,多么希望时间定格在那一刻,让我好好伺候爷爷啊!
三十下午,贴对联、接纸(接先人),父亲放鞭炮,浓浓的年味开始了。我和妹妹等待着穿新衣服,母亲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叽叽喳喳吵个不停,一奔三尺高,母亲匆忙地找出花衣花鞋,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往水里走,放鞭炮时要小心点。我们激动地穿上新衣新鞋,拿上香表,跟随大人去接纸。小伙伴穿着新衣服,心灵乐滋滋的。
晚上,母亲在煮肉,他把鸡肉和猪肉分开,泡上粉丝,手擀粉,切好豆腐,备好甜酒。一家人共进晚餐。我们坐在土炕上看春节晚会,笑声不断;母亲一人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她疲劳不堪,忙碌了整整一个腊月。给我们准备过年衣服和鞋子,每晚在昏暗的灯光下缝缝补补,纳鞋底,白天要做家务。过年她也不能休息!我的母亲是多么辛苦啊!
看到母亲额头上增添一道道皱纹,这是辛苦的见证,是岁月的沧桑;她饱经雨雪风霜,生活的压力压弯了她的腰,她有些驼背,但坚强的母亲默默地挑起家庭的重任,用勤奋和泪痕书写艰辛的一生。
俗话说:“小年大十五”。不知不觉年过完了,母亲又开始给我们糊正月十五鹅灯笼。它先用铁丝编成鹅的身材,再把脖子套在上面,一个框架完成了。再用白纸剪成小小细丝,作为鹅的.羽毛,一层紧挨着一层,长短不一,整个鹅身毛茸茸的。母亲在鹅的嘴巴上贴上红纸,再贴一个黑色的眼睛,活灵活现,悬挂在屋顶上,随风舞动。我们正月十五搭着鹅灯笼,三只鹅排成长长的一条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别人赞叹不已,投来羡慕的目光。
母亲提前要蒸灯盏,她和好面,用开水烫好米面,反复揉光滑,捏成灯盏模样,中间留一个深窝窝。黑黝黝的灯盏整齐地站立在盆子里,吃起来软软甜甜的,真是美味佳肴。看着母亲松树皮般的手,我心里在滴血,母亲用勤劳的双手,给我们创造着幸福的年味,给我们保驾护航,使我们自由自在地成长。
现在的年味,就是订年夜饭,微信QQ拜年、发红包、祝福语,转发搞笑视频、淘宝购物、拼多多买过年衣服;超市人山人海,一袭如空。街道商品琳琅满目,商贩叫喊不停。就连小孩子,提起过年,只知道压岁钱、不写作业、看电视、玩游戏、发红包、抢红包,跟随父母疯狂购物,大包大包的零食带回家。
相比之下,儿时的年味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成功的喜悦,追求生活的过程,体验生活的艰辛,给孩子们增加生活阅历,丰富生活知识,锻炼生活能力,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现时的年味,物质充足,精神贫乏;孩子们对年味的理解一片空白,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沉迷于网络,看电视、打游戏,好吃懒做,心理脆弱,没有更多的传统习俗,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渐行渐远的年味,满满都是亲人的味道,它充满着沉甸甸的爱,滋润着我的心田,足以我用一生去品尝;它犹如一把伞,给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无忧无虑地成长;它犹如一艘小船,载着我们乘风破浪;它是我的精神财富,让我懂得感恩,铭记一生。
年味的散文10
又到一年春节。
街头巷尾,张灯结彩,陆续出现在大门上的“倒福”提醒着人们这个只属于中国人的节日又将来临。
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
对于无法归家的游子,年是苦的,混合着牵挂与思念,难以下咽。
对于辗转千里终于回家的行人,年,是甜的。混合着温暖与亲切,令人迷醉。
对于历尽坎坷的探索者,年,是咸的。交杂着过去一年里受过的委屈,忍受的痛苦跟对未来的美好的憧憬与祝愿,神秘,复杂,刺激着味蕾。
春节,新年,不能明白道来它在我心中的份量,但隐约感觉它所承载的情义与感情不可估量。
在我们家,一年到头来,最忙的要数奶奶,炸藕夹,炸圆子,蒸豆腐圆子,晒腊肉,小小的空间里堆满了奶奶为家人准备的年货。奶奶已经接近80岁了,爸爸劝奶奶休息,让她不要再忙碌。奶奶有时也生气地骂咧:“都要吃,又都不学着做,真是累死了,明年再也不做了。”可是每一个“明年”奶都拿着锅铲重操旧业,又骂咧下一个“明年”,不再做了。我从来不劝奶奶休息,因为我知道一个这么忙碌了大半辈子的人,只能以这种方式,在羊的最末,表达对子女们的'关心。不劝,因为劝不动。
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为在外求学,所以每半年才能回一次我在“城中村”的家。我总是开玩笑说,人家都是省际大春运,我是城内小春运。放寒假,对很多人来说都没什么,但对我来说意味着回家,意味着炸圆子,意味着“年”。圆子我只吃奶奶做的,一如今年从英国回来的哥哥,见到奶奶问的第一句话便是:“做了粉蒸排骨吗?”
于我而言,年,没有久别重逢的热泪盈眶,相聚有时又何必故作伤感?也不是爸爸一直教育我的“传统”,“家庭”,那好像有点沉重了。它很简单,是奶奶炸圆子的味道。重油,精廋,酥软,咬下一口,那种嘴巴跟心都被填满的充实是独属于“年”的味道,也是这世间不可多得的美妙味道。
吃了十多年的圆子,只好这一口,是真的好吃。
人的记忆很有意思,那些在脑海了顽固盘踞的东西都连接着一段段不可替代的经历或者事件。正如我,贪念圆子的味道,无非也是贪念那些过去的记忆。五岁,十岁,十五岁,吃着圆子,我数着年岁不断成长。很多东西都在不断剥落,外表渐渐模糊褪色,不再记忆。只有这玩意,与奶奶,与家人,与年,与希望融为一体,成为一年又一年里,只属于我的牵挂,只属于我的年味。
去年年饭时,哥哥在英国,跟我们人人都在电话里拜了年,可是人没到,不能叫团圆。今年年饭,他回来,反而是我因为高三,最后回家。上桌时发现第一个菜是他的粉蒸排骨,第二个是我的炸圆子。
奶奶坐在一边傻乐,她什么都记得,一个不落。
酒过三巡,兴致正高,大家纷纷站起举杯。特别热闹。声声祝福里,人人欢快的饮下各自杯中,那无法言说的,美妙的,年味。
年味的散文11
舌尖上的中国,这个名字大家应该耳熟能详,而我家,也上演了一出“舌尖上的中国”。
听说爷爷奶奶正在做饺子,我一个名副其实的大闲人,也是该露露手了,便赶过去帮忙。我摩拳擦掌,把时时刻刻不离手的手套都脱了,随手抓一个饺子皮,学着爷爷的样,转转捏捏,往里头添馅;最后像变魔术一样捏了一道边,馅就老老实实地“躺”在了里面。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饺子上会出现“皱纹”。我开始“加工”了起来,越捏越糟,适得其反,还破了一个洞。我把饺子扔给奶奶,想让奶奶帮忙“整容”,“不行,你的自己做,”老爸喝止了我,“刚刚某人还说…”我的脸瞬间涨的像滴出血来,一把抓过饺子,道:“看好了,我会!我是清白的.!”“我看你的脸色的却是青一块白一块!”表哥调侃我道。我冷哼一声,学着奶奶的样,把饺子放在水里滚来滚过去,一个光滑无比的饺子响当当地诞生了!我向爸爸看去,他却站在不远处笑吟吟的看着我,顿时明白他用的是激将法,向他投一个坚定的眼神,我便继续埋头苦干。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子阳大师的手下,白白嫩嫩的饺子花样百出,改头换面,成了小兔子的形状,爱心的形状,成了我“蒋氏的创意饺子组!”
“煮饺子喽!”随着爷爷一声大喊,饺子被端到了厨房,我们把饺子放入了锅里,饺子一个挨一个的在锅里沸腾。
等着,盼着,新出锅的饺子来喽!几分钟后,众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魔爪伸向盘子,狼吞虎咽。我也不例外,辛苦了这么多时辰,就坐等这一刻了,我一人就占了一盘,不一会儿就吞了下去,这么几个都不够塞牙缝,便捅了捅表哥:“看!灰机!”趁表哥的目光在天空中飘荡,我抓住机会夺过他盘中的萝卜馅的饺子,迅速往嘴里一个接一个的送,滑溜溜的进了我的肚子,等表哥发现时,盘中已经空了,我也早已逃之夭夭。
奶奶家的饺子,香香浓浓,无比美味,有种清香直达人心扉,淡淡的清香环绕在舌尖上,更有种年味,舌尖上的年味!
年味的散文12
当收到一张张美观精致的贺年卡,接到一个个祝福新年的手机信息,耳闻一声声叫卖年货的吆喝,目睹一张张游子回家过年的笑靥,我知道,乡村腊月的年味越来越浓,春节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走村串户,家家都在为过年而忙碌着。那悠长、浓郁的年味,就从他们忙碌的双手中流淌出来。虽然超市里、集市地摊上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人们还是喜欢亲手制作。做年糕,灌香肠,蒸点心,薰腊肉,炸肉圆,炒花生,爆葵花籽,阵阵香味扑鼻诱人。人们的脸庞写满了忙年的喜悦。许多农家庭院里早早地挂晒着腊肉、腌制的鸡鸭鹅鱼,成为令人注目的风景。接近过年,人们逛超市、赶集市的热情高涨,置办年货,添买新衣,大包小裹,满载而归。冰箱里食物放得满满当当,等待春节全家团聚,大快朵颐。
回家过年,是每位在外读书或打工的游子的共同愿望。那甜蜜、温馨的年味,就从他们匆匆的步履中散发出来。村头、路口、车站,寒风中站着翘首盼望亲人归来的妻儿、父母。熟悉的身影走近了,骄儿扑进爸爸的怀抱,父母沧桑的脸上绽开笑容,妻子害羞地瞅着丈夫。“回家过年的感觉真好”。一家人相拥着,一路上洒下欢声笑语。“年”似杲杲冬阳,温暖着久别团聚的家人。
除夕是新年的最后一道驿站。那芬芳、馥郁的.年味在五彩缤纷的年文化中拓展升腾。除夕贴对联,是辞旧迎新的开心时刻,也是忙年中最庄重、最细心的活。耐心地洗去陈联旧对,去除灰尘污垢,心怀虔诚,带着祝福,贴上崭新、红红的春联。顿时,春联伴随着喜纸、窗花、花灯,熠熠生辉。那时,乡村处处流淌着暖暖的中国红。丰盛的年夜饭后,是万家团圆的“守岁”之夜。中央电视台多年来为人们奉献出的一台台春节联欢晚会,让人欢乐开怀。新年的钟声敲响之时,鞭炮声声,此起彼伏,烟花缤纷,摇曳生姿。这是原汁原味的家乡“年”味。
在期盼、忙碌、守候中,在热闹、斑斓、温馨中,“年”歌唱着、舞蹈着、酡醉着,走进云蒸霞蔚里,走向我们。
年味的散文13
我的家乡在华亭,在我们家乡进入腊月门,传统节日一个连着一个,年味一天浓过一天,传统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也就更更加丰富多彩起来了。
腊月初八这是华亭过年的前奏,这天要吃腊八粥,还要在腊八粥中放用肉馅包成的“雀头”饺子。腊八粥用大米、谷米、玉米、红豆、黄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之意;“雀头”饺子用大肉作馅包成圆形雀头状,表示能消灭危害庄家的麻雀(据传说腊八这天见不到危害庄家的麻雀)。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奏事的日子,传统的小年,又名辞灶。华亭人对过小年非常重视,这天早饭要吃搅团,有盼望团圆之意。街面上有售卖的用麦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甜又粘。相传送灶时给灶王爷吃了甜得粘住了嘴,就不会向玉皇大帝告人间的状了。送灶的时间大约在傍晚,家家都要摆祭品,放鞭炮,意味着过年开始了。
腊月的日子长了翅膀,一飞而过。转眼已到除夕之夜,家家贴对联,挂红灯,张灯结彩;户户围着餐桌、抱着电视守岁,放开肚量喝酒吃肉,毫无顾忌纵情欢乐,一年中所有的辛劳、烦愁在这晚烟消云散,所有的'丰收、喜悦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
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家乡的人都有“迎喜神”的传统,吃过“拉魂面”之后,村里的人个个穿戴一新,喜笑颜开,牵着或赶着身上披挂了彩纸折叠的纸扇的牛羊骡马,浩浩荡荡的向预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进发。这是为了驱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没病没灾。
元宵节那天,大街小巷马社火、高芯子、车社火排成了长队、绵延不断,鞭炮、锣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又一次将过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户户点燃用玉米、荞面捏的灯盏,小孩挑着纸糊的灯笼尽情玩耍,灯光、月光、星光融为一体,相映成辉。
正月二十三日已是过年最后一个节日,这天华亭农村有“燎疳”的习俗。妇女们使出浑身解数提早用鸡蛋壳、五色纸糊好“疳娃娃”,男人们则割足枯蒿茅草为“燎疳”做准备。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着“疳娃娃”玩耍,看谁的“小媳妇”、“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门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当第一堆疳草点燃,听到有人大喝“燎疳喽——”,家家户户便都点燃疳草,霎时间熊熊焰火映红了村子,照亮了天空。人们争抢着从火焰上一跃而过,以求燎去病灾,燎红日子。
年味的散文14
做糯米酒是母亲的拿手好戏,她的手上把握功夫好,糯米饭蒸得爽,酒曲撒得匀称,水洒得合适,所以做出的糯米酒格外的香醇,记忆中从未做糟过酒。
但在贫穷的岁月,这种自家酿制的米酒,也是奢侈食物,不是平时能经常享受得到的,收成好的年份,家里糯米多的时候,一年中母亲会做好几次米酒,让我们孩子改善生活,增进营养,滋补身体;年景不好的时候,吃糯米酒的次数就明显减少了。不过,无论什么年景,过年时母亲是必定要做糯米酒的,留着正月待客用。虽然这不是村子上的习俗,但极有细心的母亲,每年都要独树一帜地认真地做这件事。
过年做糯米酒,同平时的做法是一样的,只是天气冷,酒发酵慢些。然而,做过年的糯米酒,只要用心看还是能觉出母亲是要慎重些的,份量比平时的也要多得多。她先把糯米淘洗好,浸上一段时间,倒出滤干水,再装入木甑中打上汽眼,盖好盖,放入锅中用大火蒸。糯米饭蒸熟后,满厨房就飘散着一股诱人的香味,我们小孩闻着就垂涎三尺,从四处围拢过来。但母亲不准许我们吃,将糯米饭摊放在簸箕内或脸盆里,让其冷却,然后将一团团的米饭弄散,使其均匀。糯米饭冷却弄妥帖后,母亲端来一个木桶,把糯米饭一层层的放入木桶中,放一层就匀称地撒上酒曲和适量的冷开水。糯米饭全部装入木桶内撒完酒曲后,母亲用手轻轻的将糯米饭压平整,盖上木盖,将事先准备好的破棉衣将木桶焐得严严实实放入谷仓或火桶内,让其发酵,嘱咐我们小孩不要中途打开。过年做的糯米酒母亲是算好时间的,三天后,也就是除夕那天,酒就酿造成熟了。母亲将米酒端到堂屋内,揭开盖,顿时,屋内就散发着香醇醇的酒味。刹那间,我们小孩从房内被酒“召唤”出来,脸上绽放着兴奋的笑容,喜滋滋地齐声道:“真格是香死个人了!”表达出想吃米酒的迫切心情。但母亲不会让我们吃原汁原味的米酒,一是原酒酒精重,怕小孩多吃了会醉,二是那时的糯米也是金贵的'东西,做的酒都是算着来的,怕小孩多吃了,正月招待客人不够。然而,母亲还是想办法让我们一饱口福的。她向锅里舀些清水,煮沸,将浓稠的原酒舀些放入沸水里煮,水开后再放入足够的白糖,香醇的乳白色的米酒就很快做成了,同样的香醇,同样的诱人。母亲拿来大蓝边海碗,每人舀上一大碗,让我们放开量吃个够。米酒,其实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那时对我们小孩来说却胜似美味佳肴。喝完米酒,我们个个脸上都泛起一层胭脂般的绮丽,仿佛春天的暖阳照射出的一抹嫣红,甚是好看。但过不了一会儿,我们脚下就开始飘飘然,脑海里满是过年的热闹情景的幻景。一碗米酒挥发了我们心中的许多苦酸,留下的尽是过年的甘甜与幸福。
用米酒招待正月里的客人很撇脱。客人来了,母亲就进厨房,将锅里的水烧开,舀入一些原酒煮,同样放些白糖,如果是珍贵的客人还打入三个土鸡蛋,蛋九成熟了,就和米酒一同盛入碗中。那卧有白花花鸡蛋的的米酒,就像琼浆玉液能格外吸引人的味蕾,客人吃了,直称赞母亲做的米酒好吃、甘甜、味醇。
米酒里飘出的年味特别的浓酽,使我家与村子上别的住户相比多了份浓浓的香甜和美食,小孩也多享了份口福和快乐,那情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其实除米酒外,我打心底里不喜欢饮酒,无论是白酒、红酒、啤酒,无论质地好坏,我都不感兴趣,但对米酒却是个例外,尽兴时能喝得醺醺然,我想这也许与母亲会做米酒,我从小吃惯了米酒有关。
现在过年没尝吃过米酒已有一二十年时间了。物资极大地丰富了,母亲年纪大了,主要的还是因为我们兄弟姊妹成家后为了生计像小船离开温馨港湾一样漂离了母亲的怀抱,家里显得冷清了,故母亲也懒得再做米酒了。没有了母亲做的糯米酒,但那香甜的米酒味,到了过年就会在脑海中漾升起来,令我不由得想起往昔过年的温馨,想起母亲的厚爱,心中随之也泛起浓浓的乡愁。
年味的散文15
村庄的年味是热闹、喧嚣、喜气洋洋的。
离家只有一里地的村西头集市,商贩们早早准备了大批年货,海产品、鞭炮、新鲜蔬菜,摆满了路的两边。乡亲们买了红袜子、红衬衣,拎着筐,背着包,腊月刚过就开始采购了。村子的东山头,有一棵长了许多年的大树,要两三个人才能围抱过来。上面挂了许多红布条,承载了乡亲们对年的企盼和美好憧憬。远远望去,像一片红色的海。红布条挂的越多,颜色越鲜艳,说明乡亲们的日子越红火。小时候,我总是被母亲扯着小手去挂红布条,希望新的一年能够万事吉利。
村庄过年是从腊月小年开始的。打扫除尘,做豆腐,蒸年糕,煎炸食物等等,到来腊月二十八,便放水洗澡,腊月二十九,挂上祖宗的`宗谱和香碗,腊月三十,封门,贴对联、贴年画,村庄里直到现在家家还会在墙上贴上年年有余喜气洋洋的年画。这天最忙,要把过年所有能想到的最好吃的东西都一样样的做好。早晨天还没亮,大人就会起来杀鸡、择菜,为中午饭做准备。那天家家团圆,儿子一定是要带着媳妇和孩子在母亲家过年吃中午饭的。大人喝酒,小孩子也学着碰杯,他们眼大肚小,吃不了几口就会着急的揣上糖果瓜子一溜烟跑得没了踪影。村庄只有山、树、冰和雪,一堆小孩头戴棉帽子,去冰上比赛。工具是两块木板和两根粗铁丝做成的冰车。看谁滑得快,做的冰车好。男人们喝完酒会打麻将,玩纸牌什么的。女人们则是准备晚上的年夜饭。年夜饭少不了鱼,意思是年年有余。少不了饺子,表达团团圆圆的意思。大年初一,睡了一小觉的人们赶紧起来穿新衣,戴新帽,穿戴一新的拉着孩子,从村西头走到村东头,挨家挨户的拜年问好。初一到十五,天天是大年,村庄的人,嘴甜的见谁都会作揖问声过年好。串亲戚,访亲友,提着糕点,哪天去谁家,是早就计划好的。小孩子们的兜里还会被塞上三五元的压岁钱,他们那高兴儿真是串了东家想西家。
离开村庄好多年了,很少有机会在村庄里过年了,我发现这种对乡村年味的思念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的强烈。城市过年也是热闹非凡的,商家的活动一拨又一拨,市民会买好整个春节的东西,然后窝在家里,不愿出门。上网、看电视,拜年是群发的短信,电话也懒得打了。我想自己强烈的想念村庄的年味是有原因的,因为我在城里过年是感受不到那淳朴、温情和发自内心的快乐。
【年味的散文】相关文章:
中国的年味散文09-29
家乡的年味散文欣赏09-10
儿时的年味现代散文09-17
故乡的年味散文欣赏09-09
散文欣赏:人味与文味09-10
粽味留香散文欣赏09-11
米酒中飘出的年味散文欣赏09-10
墨香真味散文(精选15篇)10-18
茶味人生随笔散文(精选18篇)07-26
文字里的烟火味抒情散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