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家乡的端午节心情随笔
时间如流水般流逝,眨眼,又是五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2017家乡的端午节心情随笔,欢迎大家阅读!
【2017家乡的端午节心情随笔1】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流水一样的日子,又送来到了端阳五月。又是一年端午节,看着渐行渐近的节日气息,心里有一思怀念的冲动,怀念什么呢?怀念那过去的欢快,怀念那逝去的节日气氛,怀念儿时空气中弥散着的浓郁、欢快的节日气息。闻着清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时光。有关端午的点点滴滴的记忆,时常涌现在我的脑海,感觉那么近,仿佛那些事发生在昨天。那时乡下特别重视端午节,当时我也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过年一样隆重地过端午节。
记忆中的端午,总是湿漉漉,青生生的。在我的家乡,端午是仅次于春节,中秋的一个大的节日,也是我最爱过的一个节日。家乡的端午节,没有龙舟,没有鞭炮。这个节日总是在一种安宁,祥和的氛围中度过。也许骨子里是个传统的人,我对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充满了敬与爱。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传统节日,思乡的情感油然而生,家乡虽然很穷很破,但是,我还是喜欢回家过节,为的就是感受一下在城市里淡漠的亲情、友情。要回家了,到沃尔玛超市买上几盒粽子,煮上单位发的咸鸭蛋,回家作为礼物,送给兄弟姐妹,表示一下作为大哥、大嫂、姐姐、姐夫的心意。
临行前独自坐在陋室之中,回想着这个繁华的都市的热闹与繁荣,倾听着宽大的窗户外面传来的车水马龙声,闻着那缕缕飘舞的粽叶芳香,徜徉在几千年的历史回眸里,让我对五月端阳,又有了一份发自内心的感慨。多少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首伤感的诗,由于独特的文化意义及文化符号融合其中,由于鲜明而形态各异的民间元素与现代文明的冲撞、融合,五月端午的节日,越来越超出了节日本身的丰富内涵。
走进超市,各类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使人眼花缭乱,看着包装精美的棕子,以及闻着它身上散发出来的诱人香味,不经意间,又勾起了我对端午节的美好记忆。让我充满感慨地想起了以不同方式度过的几十个端午节。
小时候在我的家乡,到端午的时候,吃的不是粽子,而是“粘耗子”。印象当中知道有端午节这回事的时候,大概已经上小学了,我的家乡是叫“五月端午”。那个年代经济状况普遍不佳,家乡怎么过五月端午,也没有多少深刻的记忆了。只是随着年景的逐渐好转,家乡条件稍微好点了,人们才想办法把五月端午过得有点样子,但过法跟目前并不一样,不是包粽子,而是做一种叫“粘耗子”的食物。
“粘耗子”是家乡端午节的标志,就像元宵节的“元宵”,清明节的“鸡蛋”,中秋节的“月饼”,“腊八”节的“黄米饭”一样。小时候母亲包的“粘耗子”很特别,那椴树叶子的香味扑鼻,北方很少有糯米,主要是因为糯米产量低,很少有人种,一般做“粘耗子”的米,都是粘玉米或粘高粱。端午节来临之前,父亲带着我们几个孩子上山去打椴树叶子,打椴树叶子也是有讲究的。包“粘耗子”的椴树叶必须是老叶,上面有一层釉色,这样包出的“粘耗子”不会粘在“粘耗子”上。如果端午过的早,一般都用隔年的椴树叶包“粘耗子”。一般粘耗子是用小豆馅做的,有时加点糖精,吃起来很好吃。
时间在变,过端午节的方式也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慢慢转变。现在的孩子只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了,这是“文化”融合的结果。其实我们小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粽子”,因为家乡不出产粽叶。至今我还是觉得这些青草味的“粽子”倒不如我们家乡的“粘耗子”更香甜。
在家乡的风俗中,端午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艾蒿,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在家的时候,每到五月初五早晨我们便呼朋结伴去山上采艾蒿,没有艾蒿也采些类似艾蒿的蒿草。还有……关于端午,有太多的回忆,夹杂太多的情感,而快乐而童真却是最主要的,端午节年复一年地过着,葫芦、荷包依在,可岁月的流逝,却带走了节日里曾经的一切,欢快、惊喜、期待、盼望……一样的节日气氛,一样的过节心情,只是不同的过节风俗。
这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习俗,人们虽然处于祖国各地,却是每年都过着这个相同的节日。虽然过法各有不同,但是企盼平安、幸福、百病不侵的心境是一样的。至于过这个节的缘由,为什么过,从什么时候开始过,连老人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是从祖辈祖祖辈那儿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直就是这么过。
今年的端午节又快到了,这里的端午节没有家乡那样的浓郁气氛,虽然这里的粽子也很好吃,但我还是很怀念家乡的“粘耗子”,吃了总让人回味无穷。在家乡的每年的端午节,一些怀念、一些追忆和着一些别样的生活味道,总会悄然泛起……因为那些日子里面有一份浓浓的亲情,不仅让我回味感叹,而且让我久久难忘。这份亲情,就是这么纯纯的、不图回报、没有索取,伴着清香,年年飘在我的心里。
吃着在超市里买来的粽子,里面有大枣、果仁,有鸡蛋,有猪肉的。只是这馅应有尽有,样式也是千奇百态。每一个粽子上都烙下了浓浓的商业气息。那种自然,那种单纯的糯米清香早已经飘散久远久远了。端午节,年年都会来,但我的童年却再也不会来了,给了我们最美丽、最温馨的端午节的母亲早已作古多年,阳光下母亲和孩子笑得如花儿般灿烂,那样的美丽画面也不会再来了。童年时点点滴滴关于端午的记忆,开始从心灵深处慢慢传来,深深地吸一口气,渐渐有泪迷了双眼,我想,我再也回不去,童年的端午节。
有关端午节的记忆,充满了我的童年,虽然清贫却让我回味。童年的端午节是快乐的,那种幸福开心的感觉好像离我很远很远,也许是好几年没有那么开心随意地在家过节的缘故吧!随着年龄的渐渐长大,对端午的好多事情越来越淡漠了,除了保留对古人的一种敬佩和怀念外,心中多会怀念我的母亲和岳母,每每这个时候心里总会漾起一阵阵地酸楚,也总是会徒添一些莫明的烦恼,所以端午节会让自己多一分的厚重和歉疚感。
而今,身处异乡繁华的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那份温馨的亲情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会为自己买来一些粽子,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但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上来,或许是那份童年的无忧无虑和天真无邪,随着岁月的不断流逝,已成了我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吧!此时的我,莫名的一些旧日思绪涌上心头。窗外雨滴落在杨树叶上清脆的响着,这安谧平和的佳日良辰又平添了一份清新浪漫的感觉。
现在的端午节孩子们虽然也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但有时总觉得和小时候过的端午节不太一样。这大概和外来文化感染,时代飞速发展有关吧,“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也许就是我这个年龄的人,在端午节的最真实的心理写照吧。
怀念家乡的端午节,那幽思浅浅的日子。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我也只是有兴致,在键盘,用指尖,静静的,静静的,再来重温一遍我那童年端午节的快乐了。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祝所有的朋友节日快乐。
【2017家乡的端午节心情随笔2】
每年端午节,姐姐和嫂子都会包好多粽子,煮好多鸡蛋,预备我们回家连吃带拿。其实现在的市场上,每天都有粽子卖,粽子已经演化成一种时令食品,寻常可见。回家拿粽子吃,主要的还是看看家人。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什么令人回味的呢?
其实端午节应该是很有文化韵味的,只是越来越让我们过俗了。
童年的端午节好像不是这么单调的。那时候,当然不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只知道端午节有粽子鸡蛋吃,手腕脚踝上要系好看的五丝扣儿,还要洗青艾澡。
端午这天,太阳还没露头。父亲早早地起来了,拿了镰刀,去山上割青艾和菖蒲。趁我还没睡醒,母亲把用五色丝线拧成的五丝扣儿拴在我的手腕和脚踝上。白白的手腕和脚踝,拴上五色的五丝扣儿,格外鲜亮。母亲告诉我,拴上五丝扣儿是为了防止蛇咬。(我查了查资料,拴五彩丝线的习俗在汉朝就有了,初意是告知纺织事成,后来用之避瘟疫,亦叫避兵缯,续命缯。)早饭的时候,父亲背着一捆青艾菖蒲回来了,立时院子里弥漫了艾叶和菖蒲的香气。父亲把青艾、菖蒲拴在一起挂到门上、墙头上,嫩绿嫩绿的,给单调的小院增色不少。艾叶理气祛湿,蒲叶似剑,据说可以驱魔辟邪,扫除秽气。端午百草皆入药,母亲把一些的青艾泡在水里,中午的时候,再用锅烧热,给我们擦澡,这一年,就不会怕蚊虫叮咬了。剩下的父亲会把它晒干拧成艾绳,用来驱除蚊虫。
端午里最忙碌的就是母亲了。还在头一天,母亲就把粽叶、糯米、花生米等泡好。端午这天早早地和姐姐、嫂子包粽子。母亲喜欢包长方形的粽子,并且要两个粽子捆在一起煮。捆粽子不用线,而是从山里的水沟采回的一种爬蔓的我叫不上名字植物,鲜蔓很脆易断,要晒蔫了才好用。粽子包好了,放在锅里添满水,粽子锅里再煮上鸡蛋。架上柴禾,足足地烧好几个滚锅,直到满院子弥漫了粽子的香气。
粽子出锅了,鸡蛋也煮到了火水。锅底里的水黑黑的。母亲把我叫过来,让我用粽子水洗脚,哄我说用粽子水洗了脚一百天不脚冷。我当然求之不得。后来母亲才告诉我,那不过是为了让我洗洗脚。从端午节往后数一百天,正好是中秋节。这期间半个夏天半个秋天,怎么会脚冷呢?每每想起来就忍俊不禁。
较之于粽子,我更喜欢粽子锅里煮的鸡蛋。蛋壳已被煮成了褐黑色。剥开蛋壳,蛋清也是深褐色,香气浓郁,弹性十足。我拿着鸡蛋一点点的小口咬着,努力使这种寻常难求的幸福延长再延长。
好多的节日,如今只剩下吃了。而当生活水平提高后,粽子、月饼、元宵等节日食品寻常日子都可以吃到,这节日过得也就没有什么滋味了。在我们把传统和习俗不经意地丢掉的时候,我们的邻居,猥琐的高丽棒子,却把我们的文化抢过去,刻上了他们的记号。端午节被他们申了遗,连屈原也被他们拐过去做了他们的祖先。我真担心长此以往,我们会失去过端午节的权利。
好在国人有所惊醒,开始回头审视自己的历史。今天是第一个端午节的最后一天。晚上吃了一个粽子,肠胃一时克化不了。吃粽子的时候没想起屈原,现在却记起了好多端午节的琐事。
【家乡的端午节心情随笔】相关文章:
家乡的端午节10-10
家乡的端午节09-12
家乡的端午节05-20
家乡的端午节08-16
家乡的端午节04-13
家乡的端午节06-17
家乡的端午节11-21
家乡的端午节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