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胞的寻根情结散文
瑶族,从远古蹒跚走来,道路泥泞而沉重,每行进一步,总是伴随着苦涩的泪,惨重的血。
瑶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居无定所,不断迁徙。后来,在南岭腹地,寻得一方宝地,于是披荆斩棘,垦荒盖屋,繁衍子孙,几十代人下来,门户千家,自号“千家峒”。在峒里,人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用强韧的筋骨和凝重的汗珠拓展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生命空间。曾几何时,一场浩劫,从天而落。官兵征剿,杀人如麻。千家峒尸横遍野。哭声震天撼地。为了护峒保家,瑶人奋起抗争。穿岩山顶垒起了抗击官兵的城墙,大远河畔燃起了川流不息的火把,丛林中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号角。至今在那呲牙裂嘴的山石上,在那沟壑纵横的山湾里,在那凉风习习的野涧中,仍能闻到当年鏖战的硝烟,看到血与火的刀光剑影,听到瑶民厮杀呐喊的电闪雷鸣。那瑶民圆睁的怒目,那风中嘶哑的战鼓,那山头摇曳的旌旗,几乎就在眼前。想想当年峒中慈母的白发,春闺的遥望,稚儿的夜哭,我的心为之震撼。
瑶族,是一个刻苦勤奋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生存,他们忍辱负重,流离颠沛,从遥远的北方来到横贯东西的江南五岭。他们在大山中勤奋耕耘,以邻为友,希望的只是寻求一小块能安身的乐土。他们有什么错?竟然遭受官兵如此凶残的杀戮。我不知道史官们如何书写这段历史,但在瑶民的心中将永远铭记着这段哗哗作响的抗争篇章。
面对官兵的血腥屠杀,瑶民被迫逃亡。千家门楼上,十二节牛角生离死别,相约五百年后再相聚。他们有的再次南迁,流落云贵;有的逃亡国外,旅居南亚;更有甚者,飘洋过海,远涉欧美。一百年过去了,他们没有回来。三百年过去了,他们没有回来。五百年过去了,他们仍然没有回来。但是他们的子孙,尽管远隔千山万水,异国他乡,却还记着那离别时的誓言,却还怀念那曾经丢失的乐园。马山的号角依然在他们的心头震响,他们把那节牛角传承子孙,期望千家峒里的重逢聚会。
有人说,血缘关系是宗族的天然纽带,而乡土观念则是一种连哲人也难以剖析的复杂情怀,思乡永远是人们难以稀释的情结。天下瑶胞向往千家峒。因为千家峒不是哲学家用逻辑推理设计出的航灯路标,不是文学家用形象描绘营造出的诗化乐土。它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人间乐园。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条溪流,每一片山石,每一座村庄,每一个姓氏,都会向人们诉说千家峒当年的美好,都会向人们控诉当年官兵的凶残。即使在官兵的屠刀下,一些倔犟的瑶民依然不舍这块经过几十代人拼搏才开发出来的乐土。他们虽然躲进了更深的山里或周边的地域,但他们在等待时机,决心重返故里,重建家园。于是,多少年后,一部分瑶民陆续回到峒里,重新创家立业。经过百年沧桑,峒里才又慢慢地人丁兴旺起来。
然而,岁月无情。历史的`潮流汹湧澎湃,新的东西不断崛起,旧的东西不断消亡。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使历史的痕迹由清晰变得模糊。瑶人为了生存,他们也不得不与其它民族相互融合,和谐共存。民族的文化与文明在相互渗透与借鉴中,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于是那些扑朔迷离的民间传说慢慢地多了几分传奇色彩,少了几分真实的内涵。千家峒的故事经过千年流转,也就变得愈加神秘,愈加难以猜测与考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悄悄地兴起了一股“寻根热”,这是人们在冲破了思想禁锢后的一种精神追求。但是,千家峒在哪里?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翻开尘封的书页,历史总是盖着一层厚厚的尘土。那些似是而非的传说和记载,就象雾里看山,有几分朦胧几分虚幻,让人生出许多猜疑许多联想。为了找回瑶胞失落已久的家园,为了找回淹没已久的瑶族文化和文明,许多民族学专家,历史考证学家,甚至国外的瑶族民俗专家不辞劳苦,四处追寻探访。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带领一群学者,深入五岭山脉,走访二十多个县市,经过二十余年的考查论证,初步断定,湖南省江永县大远瑶族乡就是千家峒的古遗址。于是,天下瑶胞,纷纭沓至,来到江永寻根问祖。他们期望能从那莽莽的群山中找到盘王的踪迹,他们期望能从那秀丽的山川中感受先民的快乐和幸福,他们也期望能从那血迹斑斑的古城墙上听到瑶胞抗击暴政的呐喊。他们来祭拜盘王,认祖归宗,更想为建设新的故土乐园而尽一份力。千家峒是民族的根瑶人的魂,瑶胞的寻根情结是一部用怀念氛围酿造的常忆常新的朦胧诗卷,寻根祭祖已成为天下瑶胞的思乡夙愿。
江永县委政府深知千家峒有着神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于是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尽全县之力倾力打造千家峒。当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寻根不能象某些文人那样,把压缩在泥土中的血腥历史翻扒出来,去极度舒展人的野性和蒙昧;祭祖也不能象某些凡夫俗子那样,默念祷词,频熏香火,祈求祖宗保佑升官发财;更不能象某些农村那样,借大修族谱去扩张宗族势力,重筑带有封建釉彩的狭隘围墙。今天,我们寻根祭祖,是要构建一座开放型的思想殿堂,是要打造一个通向兴旺发达的精神堡垒。于是县委政府从基础设施开始着手,先耗巨资修建连通各个村寨的水泥公路。然后利用天然资源开发众多的旅游景点。再把国有土地进行整治,修建一座座风光秀丽的新式庄园。最近又建成了一座古色古香而又不失现代韵味的盘王广场。还建造了一座能容纳万千物象的盘瑶博物馆。瑶族的民俗民风在这里得到了展示,瑶族的文化文明在这里得到了彰显,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精髓在这里得到了新的印证。
如今的千家峒,水如碧罗带,稻若绿绒毯,杨柳枝头黄鹂啼鸣,莲荷池里鸳鸯交颈 ,新屋梁上春燕垒窝,香樟树桠喜鹊筑巢,花园里蝴蝶翻飞,屋脊上信鸽勾勾,秋渚上群雁栖息,长空中苍鹰行进……“五香”特色农业已逐步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品牌商标,“三千文化”已逐步成为连通天下的旅游名片。
我站在高高的古城墙上,眺望那园田牧歌式的新式农村,感悟那“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心中自有无限的甜美和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