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解语杏花村散文

时间:2022-04-29 16:35:19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解语杏花村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语杏花村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解语杏花村散文

  一

  在这闷热的傍晚,对于我这久居岐亭的外乡人来说,如果说还有去处的话,那漫步杏花村是最好不过的了。

  天还没放阴,沿着106,斜插杏花大道,驱车三五分钟便来到杏花村。

  在这夕阳西下的余晖中,杏花村仿如一幅宁静的画,在蝉的噪鸣中,缓缓流动着,恰如杏花湖的水,涟漪不惊。村后是夕阳,余晖下,霞思万缕,将庙宇、将村落、将古银杏树、将牧牛披上霓装。近处的炊烟,如丝如缕,随风飞舞,一寸寸、一点点消弭于漠漠空中,与远山烟树、国道车驰、农人力耕、老牛憨语、决决流泉共同组成一幅杏花村晚图……

  二

  杏花村位于岐亭西三、四里处。千百年来,“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在岐亭大地上,久久流唱。二十年前,当我初次来到岐亭的时候,那时只听说过有“杏花村”这个村(大队)名,没有什么特别的古迹,好像只有一个猪圈大的庙,庙里有一块“有求必应”的牌子,庙在荒山野岭中匍匐着,任凭风雨摇曳,丝毫不引人注意。那时,因为更浅薄,没有读过《方山子传》,没有听说过于成龙,虽然知道有东坡桥,但并不知苏东坡与杏花村的关联,更不必说所谓东坡“汁”字诗也。

  十年前,杏花村在沐风栉雨中缓缓凸现。在岐亭邑人汪法师的谋划下,先是一栋如农村闷五大的庙宇修建,接着更大更气派的大雄宝殿在时序交替中露出端容,紧接着五百罗汉在文明寺开光,杏花村初具规模了。那时,看到麻城当代名流朱慧、王光润、占茂怡等在杏花村所题的诗词、书画,渐渐地知道,原来,岐亭杏花村沉积着如此浓郁的文化底蕴。千年名村原在我身边。近三五年来,杏花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边修路,一边栽树,一边筑湖,杏花村仿如整容后的韩日明星,一夜之间,光彩夺目。

  不说那大雄宝殿里的香烛青烟,也不说那杏林寺院的翠竹繁花;不说那杏花广场的杏泉杏林,也不说那人造的洗诗池、苏步桥、牧牛坡,单是那杏花村前的杏花湖,那一泓明镜,令人神思惬意,浮想联翩……

  杏花湖正于杏花广场前,百几十亩,四周绿树葱茏。环湖小道,曲径通幽,落英满地,蝉鸟嘤鸣。每当伫立湖边,在溪山静秀中,望涟丝薄漾,听风漪清波,任秋草春花,摇动禅心,皆是何等美事也。

  三

  “泉声夜静,松涛不碍禅心;杏林春深,山鸟都参祖意”、“正定身心,念至无念东方便同极乐;悟彻禅机,一心不二杏林即是西方”。这是杏林寺前的两幅槛联,与清代翰林学士余晋芳所撰“翠柏苍松归释子,丹樨皓月照禅心”同出一撤,不过,我更喜欢后者传达的意境。看来,陈季常归隐山林,在历代文人骚客心中,隐隐作痛。遥想当年:青巾玉带红靴,皆何等英姿,却如今,隐居杏花村,头戴方帽,环堵萧然。是落泊?还是?只是,对季常先生来说,好像还悠然自得。我常想,陈季常,真隐士也。在岐亭弹丸之地,在常闻恶吏催租打门声中,能隐忍下去,真陶令第二也。也不怪历代吟咏杏花村的诗词,绝句多充满禅意。

  在古今吟咏岐亭杏花村的诗词中,最喜欢莫过于清代李廷庸的七言律诗《游古杏花村》和宋代临川才子谢无逸的《江城子》。李廷庸说:“青丝约发尚初冠,过眼繁华只等闲”。看来,陈季常很早就看破红尘,从洛阳大户甘愿来到岐亭,在明山秀水中沉沦;第二句:“马上短衣空意气,门前长啸冷溪山”。空付书生意气,冷看烟树溪山。是不是红尘未尽,又不甘沉沦?三四句:“莓墙花落春犹在,石凳云封客未还。胜迹到今频指点,小桥依约翠微间。”斯人远去,杏水有情。千载之后,还有余音。看来,在晚清,杏花村还是有一些古迹,能一饱眼福,至少,三贤祠还能供人凭吊。如今,三贤祠安在哉?宋代临川才子谢无逸的《江城子》更引人遐思。那一句:“杏花村里酒旗风,山重重,水溶溶”,真把杏花村写火了。相传:谢无逸在岐亭杏花村馆驿,遇来自楚、吴、越、闽四学子,相戏七步为诗,逸行五步,即书《江城子》一阕于壁。后往来文人抄誊必索笔于馆卒,卒不胜其烦,以泥涂之。那卒大局观念看来还是有一点问题,不知道,一阕《江城子》,该能够提高岐亭杏花村多少人气,换如今,那卒是够判刑的,至少要炒鱿鱼。想象一下:杏花村驿,酒旗飘扬;江南江北,烟水苍苍。在明亮如风,婉约如雨的杨柳荫中,孑然游子,忆往昔,看今朝,思故旧,皆是何等心潮澎湃,激情飞扬。

  提起杏花村,就想起那一首《清明》。其实,在我看来,杜牧的所谓《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是不是岐亭杏花村并不重要。管它是安徽贵池还是山西汾阳,管它是江苏徐州还是其它什么什么的,也许,杜牧的杏花村就是一个很简单、很随意、很普通的地名,或者连地名也不是。重要的是,岐亭杏花村作为历史文化之地,至少曾经与陈季常、苏东坡、谢无逸、于成龙等历史名人实实在在连在一起。于成龙说:岐亭之有季常也,非岐亭之有季常,乃季常有岐亭耳。说白了:没有陈季常,历史上,虽然有岐亭,只不过是一个乡镇罢了,与宋埠、中驿何异?

  四

  阅读杏花村,最主要的是读它浓郁的文化,厚重的历史。

  穿越历史时空,我仿佛看到了在细雨江南中,郁闷孤寂的杜刺史,在光黄古道形单影吊,心身俱疲的窘迫;我也看到了庵居蔬食的陈季常,独步杏花村中的从容与洒脱;我也看到了迁客蹒跚的苏子瞻,在杏花村花木明瑟中,突遇故人,把酒言欢,浩歌赠答的淋漓酣畅与无限感概;

  穿越历史长空,我看到了狂人张憨子的潇洒烟霞,我也看到了大儒甘望鲁的虔诚执着;

  穿越历史长空,我看到了罗瑞登岐亭筑城的辛酸,于端公微服缉盗的勇敢,还有岐亭义师抗击太平长寇的雄胆。

  五

  杏雨杨风,樵歌牧唱,一曲《清明》诗伴酒;

  溪桥古道,驿馆山村,千年苏子韵流芳。

  这是麻城当代文人江乐山对杏花村的吟颂。在风雨历史中,杏花村以其千年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深深地滋养着岐亭人民。今天,当我们站在杏花村的明山秀水中,在静美中读着夕阳,读着流泉,我们的心绪随着清明古咏、东坡汁诗而缓缓舒卷……虽然,杜牧走了,只有一首《清明》;陈季常走了,只化为一杯黄土;那“箪瓢陋巷”的于成龙也走了,只留下一曲天宝鹿歌;就连三贤祠、桃黄庵、寸腰石、岐亭古城也被历史风化,消弭只成为一个传说。而峰峦集翠(东坡语)、处士风流,宛如杏雨清风,山月流泉久久流淌在村烟暮霭中……

  拓展:散文写作技巧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正像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

  同时,这也就需要大胆无忌。正如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还推崇曹操及魏晋散文的“力主通脱”。也如刘半农所说,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这是定义的最大要素。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即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所有的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的业绩,而是一种回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

  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

  只要弄清这些,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他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初学者和高等教育应试者选择使用。

  记叙散文模式

  【开头】

  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

  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

  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

  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

  ①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

  ②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

  ①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

  ②发挥联想。

  【结尾】感慨

  写作指导:三种技巧帮你确立作文的中心

  立意指确立文章的中心。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表达都受中心的约束,古人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中心好比统帅,无统帅的士兵,只能称它为乌合之众。那么,如何很好地确立文章的中心呢?对这一方面,我作了一些小小地探索。

  一、立意求新法

  所谓立意求新法,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思维,去发掘材料蕴含的'时代意义,构思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心思想的方法。运用立意求新法,可以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章。"

  例如:《真没想到……》一题,有位同学这样写道:邻居王叔叔原是一家工厂的一位科长,工厂倒闭后,他也下岗了,原本欢乐的家庭也笼罩上了阴影。几个月后,和他同厂的工人大多自谋到了职业,可王叔叔却放不下架子去谋职,整天在家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可有一天放学路上,我到路旁新摆的自行车摊旁修自行车,没想到摊主竟是王叔叔。王叔叔还笑着说:“我又上岗了。以前爱面子,现在想通了,只要靠双手劳动挣钱,都光荣!”这篇文章由王叔叔的“下岗”到“上岗”,反映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再如:《我尊敬的一个人》一题,写作之前在先确立“为何尊敬”这一中心。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原因,如因某人“反腐败”而尊敬。这样一来,再叫学生写一篇《我不喜欢的一个人》,学生马上会想到他残害人民的思想而确立不喜欢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当然具有时代气息。

  二、立意求奇法

  所谓立意求奇法,是指写文时不落俗套而给人出乎意料的立意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给文章立意的方法,我们也可称之为“反弹琵琶法”。

  例如:“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多数人都知道,一般人认为该批评、讽刺的是南郭先生,因为他没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从这个角度认识,这是求同思维。我们也可以运用求异思维来立意:批驳齐宣王。假如不是他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怎么能混得下去?当今企业中,不是有很多的“齐宣王”吗?这样一来,文章的立意就会别致。

  这种立意方法较为常见,诸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等等到,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了。

  三、立意求深法

  所谓立意求深法,就是以小见大法。就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发掘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做到“借一叶而知秋,以目尽传精神”。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为儿子买桔子这事可谓小,但作者能从中道出“父爱”这一感人的主题。而《平民总统孙中山》一文的作者马庚存,也就是通过记叙孙中山先生日常生活的六件小事,赞扬了孙中山先生身体力行做人民的公仆这一伟大而优秀的品行。

  再如:《一件小事》可以通过身边、周围发生的一件小事,反映改革春风给人们思想观念、物质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达到歌颂“改革开放”这一大主题的目的。

【解语杏花村散文】相关文章:

宋词三百首·《解语花》11-27

解语花·上元原文及赏析08-19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译文及鉴赏04-20

《解语花·风销绛蜡》宋词赏析05-05

黄昏散文02-02

凳子散文02-01

历练散文01-31

出汗散文01-30

黑夜散文01-30

念散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