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行记散文
红尘事累,向往幽景,位于箕邑东30公里之清凉山便是佳所,而清凉寺就藏于其翠谷之中。6月26日,我与同仁拜访,乃作行记。
炎热之际,酷热难挡。一入山,顿感凉爽,清气袭人而淤郁尽释。抬目望,蓝天皓无边际,朵朵白云轻移,姿态万千,疑入仙景。又见满山绿意盎然,茂密幽深,引人入胜,不禁叹绝。身在其中,有如仙子而意欲翩翩,未品已醉。
沿斜径而登山。悠悠艾香,轻轻飘来,有如迷梦,禁不住闭目长吸,沁人肺腑。那种与天地共享共存之感,油然而生,犹如灵气绕于丹田,似梦似醉,不能分辨。忽然间,莺铃入耳,不知深处。细细谛听,松涛伴着丝丝微风,若隐若现。《寻隐者不遇》之诗,便飘荡在胸田。又见串串红果,挂满树间,甚是红艳,却又挤于垒石之丛。再看垒石,残垣断壁,令人思索,真不知其中有多少古老的故事。同仁中,李旭清兄可谓是箕邑活历史。听其言,此处曾是清凉山村,惜已无人烟,岂不叹息。生在圣景之间,享受着田园生活,岂不比天堂更美,我向往。遥指着林间隐隐的残墙,触动着每一点敏感神经,倍感沧桑。猛然间诗兴大发,又瞬间而去,或许此时无声最好。
清凉寺静静的伫立于林间。立其门外,但见两棵青松傲视苍穹,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魅力往往就藏于山谷,远离喧哗,更觉奇伟。门右侧,四块碑石排立,但字迹已不可见,引人深思。碑石既像似忠实的守护神,却蕴含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迹,惜哉。这或许就是令人向往之缘。倘若过去的历史已晴晴朗朗,那探幽之人还会来否?但我想知道过去的故事。推门而入,突现三间大殿立于正方,甚是庄严。而小院两边,各有三间偏房。但最夺目的`,依然是那两棵参天青松,遗憾的是不知树龄。一棵青松脚下,有个“金藏”,高约几十公分,像似在诉说着清凉寺的兴衰。其上字迹尚见,但我却看不懂其内玄机。倒是乡民讲了其失而复得的故事,真乃悬乎,甚幸。倘若盗者无踪,还不知其漂泊何处,但更让我对其未来感到担忧。“保护”,这两个字,深深的嵌入了隐隐作痛的心房。入正殿,殿内空荡荡的,只有一张香案,显得十分凄凉。但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左右两壁,依然遗存着伏龙擒虎的古画,栩栩如生,十分精美。这明、清之时的古画,该是多么珍贵。只是修茸一新的殿墙,已使古画有不少损毁,痛惜也。更有新痕,显得无知而愚昧,这是对后人的犯罪。想到此,不禁呼吁,珍惜吧,我的箕民。这是箕邑的历史见证,更是箕邑过去的辉煌。我们不该对不起先人,更不能对不起后人。
从寺院出来,有点恋恋不舍。乡民言,寺内曾有暗洞,直通山下,今已塞堵。相传,一县吏不得升迁,乃此暗洞所至,便令填堵。听到此,我眸中忽然一亮,倘若从洞中走下山,该多美。诗云:
登山寻径访幽丛,古寺深藏翠谷中。
遥梦当年留往事,谁知今日断遗风。
缅怀石垒思文兴,犹见云霄劲柏松。
读尽先人碑史记,吟歌当上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