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麻雀散文
麻雀是我们村子里最常见的一种鸟。
麻雀的巢比较隐蔽,大都选在人够不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地方。不像小燕子,把巢建筑在窑洞里的木橛上,或者屋檐下的木橛上,那么精致,那么漂亮,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它们的巢要么藏在屋檐下的马眼里,要么藏在崖面上的鼠洞里,要么藏在高高的土墙裂缝中。它们的窝,很简单,叼些鸡毛、细草、树叶攒在一起就成了。
麻雀是傍着村庄而生存的一种鸟,始终与人类比邻而居。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麻雀的影子。院子里,篱笆下,柴垛上,食槽旁,谷地里,禾场边,到处都是。有时是一只、两只、三四只,有时是五只、六只、七八只,但更多的时候是一伙一群。如果推开饲养室的门,就轰地一声飞走了,成堆的饲草被刨得乱七八糟,满地狼藉。前脚刚出门,它们又成群结队,轰的一声落在草堆上,叽叽喳喳叫着,肆无忌惮地刨着。特别是秋天,谷子快成熟了,地里多得像群野蜂,闹嚷嚷地啄食着谷穗,连稻草人也不起作用,赶走了又来,赶走了又来,人们感到非常无奈。
记得1976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自习课上,一只麻雀误闯误撞飞进教室。同学们手舞足蹈,一下子吼叫起来,就像老鼠过街一样,人人喊着打麻雀。有几个同学脱下鞋子,顺手就飞镖似地扔了出去。可怜的小麻雀被吓得惊慌失措,在房梁间飞来撞去,灰尘簌簌落了下来。记得班主任老师曾经说过:麻雀被列为“四害”之一,国家也发动人们天天打麻雀呢。后来,鸟类专家们站了出来,说麻雀吃害虫的时候多,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都要保护它。这才正儿八经地结束了麻雀的厄运。
我想,麻雀之所以经历此种劫难,大概也和它自身的捣乱、不得人爱有关系吧。
六七岁的孩子很淘气,正是猪嫌、狗不爱的年龄。那时候,全国农业学大寨,生产队里农活很多,大会战一个接着一个,大凡有劳动能力的人们,都早出晚归、没黑没明地开山、打坝、修路、修梯田去了,哪有时间管我们这些整天光着屁股、跑来跑去的毛孩子。既然年龄小,进不了学堂,没人管,我们就三五成群,像一群小猴子,整天在村子里东奔西跑,上高落低,无法无天地疯玩起来。生产队饲养室的屋檐下麻雀窝是最多的,一旦看见麻雀从哪里飞出来了,或者从哪里飞进去了,就一声呐喊,七手八脚抬着梯子,像一伙攻城的突击队似的,腾腾腾地跑了过去。一鼓作气把梯子搭在墙面上,就迫不及待地摇摇晃晃爬上去。掰去外面的土块,用一根前头开叉的小棍子,小心翼翼地伸进去。然后,拧着,拧着,慢慢往出一拽,一窝蛋或者幼雏就出来了。不过,有时我们把梯子搭在窑洞门口的墙面上,从鼠洞里往出掏,胆子大的也用手直接往出摸。有一回,竟然摸到一条软骨碌碌的蛇,差点把我吓得从梯子上掉下来。最为惊险的是,来到窑院的窑脑脑上,一个人在崖畔边趴下来,几个人从后边拽住他的双脚,前半截身子耷拉在半空里掏鸟,有人站在窑院里望着指挥,直看得人提心吊胆,大气也不敢出。如果被大人发现了,他们只能悄悄绕到身后,抓住双脚提上来,然后厉声呵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肆无忌惮地掏,偷偷地掏,掏了一窝又一窝粉色的麻雀蛋,掏了一窝又一窝赤条条或者毛茸茸的.小麻雀。它们被我们抢来抢去,传递着,抛掷着,玩弄着,腻了,蛋也就打碎了,小麻雀也许早已饿死,或者奄奄一息。然后,就扔给我家的猫,或邻居永民家的大花狗。
我们从来没有感到过它是一条生命,更没有感到过心疼!
转眼间,就到了忙后,村庄里的小麻雀们先先后后都起窝了,被老麻雀带领着,这儿一群,那儿一群,吱吱喳喳叫着,舞翩翩乱飞。刚起窝的小麻雀,打眼一看,就可以看出来。它们的羽毛未丰,呆头呆脑,行动缓慢,脚步蹒跚,力气不足,飞起来似坠而非坠,落下来的样子,颇像一片秋天的树叶悠悠坠落。有经验的邻居大哥说,夏天天气热,麻雀都住在树上。我曾经很怀疑他的说法。于是,在一个风清月朗的夜晚,他们叫上了我,擎着长杆子,打着手电筒,在门前梧桐树的青枝绿叶间寻找。果然,麻雀三五成群地栖息在树枝上。照准一杆子打下去,几只麻雀就掉下来了。跟着,他们便和了不软不硬的泥,将麻雀团团裹住,拳头大小,拿到生产队烤烟楼的火膛里烧烤起来。熟了,就摔开泥块,有滋有味地吃起来。我有幸吃过几回,虽然肉很少,但味道鲜美,也算解了馋。这以后,我们这些淘气鬼,就常常玩起了逮麻雀、打麻雀的恶作剧。一旦看见一群麻雀,就从后面穷追不舍。说时迟那时快,土块、石子、瓦砾一股脑儿,像流弹一样密密地朝它们砸去。大伙都很佩服我的靶子很准,竟然半个下午,就击落了四只小麻雀。为此,我曾感到非常过瘾、非常骄傲。
不久,我就很不情愿地被母亲送进了学堂,暂时远远地离开了麻雀。从此,再也没有掏过麻雀蛋和小麻雀,更没有打过小麻雀。后来,也记不准,究竟是哪一年,是什么原因,从未离开过村子的麻雀和许多鸟一样,突然间,不知不觉,销声匿迹了。
再后来,也不知过了多少年,麻雀却突然出现在了我的阳台上。
我的心不由得抽搐了一下。原来,麻雀并没有离开过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