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老井的散文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老家西面离厨房二+米开外有一口水井,它承担着数百居民生活用水的重任。
这口水井据说是居民集资找打井人挖的。井为圆形,井口直径约有一米左右,井底有二三十米深,井口用石块围砌成高出井台三四+公分的井圈。井台呈六七米长的正方形,全是花岗岩石铺砌的,高出地面有十几公分,四周还有排水沟。客观地说,这口老井设计得既科学又安全、卫生。
老家临近赣江,地下水资源+分丰富。这口井一年到头从不会干枯,水位也无太大变化。只是毎年的汛期,井水会涨到离井口不足1米,此时水也就混浊了。正常情况下,井水非常清澈,用父亲的话说“象猫眯的眼睛”。井水冬暖夏凉,+分宜人。在那还不知冰箱、空调、热水器为何物的年代,数九严冬、冰天雪地的季节,能用上直冒热气的井水,该有多么温暖舒服!而三伏酷暑、烈日炎炎的夏季,能用上清凉的泉水,又该是多么的凉爽愜意!不少人口渴了,就直接饮用这井水,从没听说有人喝坏了肚子,我自己都不知喝了多少回,那清甜的口感至今难忘。
夏天,若家里买了瓜果,总喜欢先放在刚提来的`井水里浸着,过些时间再吃,会更感冰爽。剩饭剩菜也是用碗装好放井水里过夜,留第二天吃就不会馊。井水俨然有了冰箱的功能。
老井以它的色清澈、味纯正、质优良居全镇之首,被镇的水文站列为重点示范观察的保护井。每年会请人下井去淘洗一遍,彻底清除井底沉积的淤泥汚物。并加封了圆的木井盖,配了锁,骋请了专人毎天早开晚关井盖,测量、记录井水变化情况。我就曾被聘用做过此事,只因文革后一切都乱套了,才无人顾及这点鸡毛蒜皮。
我家厨房有一口大水缸,能装小水桶(-桶水大约30斤左右)10桶水。当我读初中时,提水的任务就落在我身上了。我插队离家前包览的三大体力活还包括挑菜园的菜水和去粮站买米,而今的孩子就再不用干这种磨肩膀皮的体力活了。正常情况下,家里毎天要用一缸水(除去洗菜洗衣)。每天下午放学后,祖母就会把水缸清洗好,我则提着小木桶去井口提水。小木桶梁上拴一根粗绳,把木桶放入井底,装滿水收绳子把木桶提出井口。然后再提回厨房倒入水缸。有时,会用一大一小两只桶,用扁担挑起回厨房。装滿-缺水,前后需耗时三四+分钟。若踫上井台提水人多,则会花多些时间。每天完成了这个任务,我就会有如释重负的轻松,祖母则会有心满意足的高兴。
随着周边人口的增加,用水量自然就增大了。最多时井台上会站滿+多人,排队等提水,状如哄抢。老井已不堪重负了!井水几乎用至枯竭,水质也变差变混浊了,已很难滿足人群之需。幸喜七八+年代流行了各家各户在自家厨房边打压水井,花钱不多又方便、快捷、实用。再去老井提水的人已很少了,给老井切实减负了。我家紧挨厨房边也打了一口压水井,井上铁器部分是我托熟人朋友做的,确实好用。
我很少回老家去,前年回去时发现这口老井已被彻底废弃了。井圈、井台已不见了踪影,只是原位置尚存。井口被人用木板、石块压住,是为了防止掉人掉物下去吧。周围居民告诉说,现在大家都用上了自来水,老井早已没人用了。
为群众服务了几十年的老井,也算是功德圆滿、寿终正寝了。
【有关老井的散文】相关文章:
有关陪伴的散文分享12-03
有关猫和老鼠好了的散文11-07
有关水头的怀念散文05-02
有关散文的作文三篇05-29
有关散文的作文四篇03-12
有关散文的作文3篇02-26
有关散文的作文7篇02-25
有关经典散文日记11-20
有关唯一散文11-19
与景色有关的散文六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