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那年那人那戏散文

时间:2021-03-25 14:09:23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那年那人那戏散文

  昨晚看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了。虽然已是过时的剧目,我却从未从头到尾的看过,初看就被里面的剧情吸引。过年了,本该好好玩一玩的,听说《金陵十三钗》挺好看,于是在网上搜出来一睹为快,不想一气看到中午十二点二十,午饭都耽误了。与同学逛商场,一起逛到天黑商家关门;跟好友打打麻将,小赢没输,好像也不尽兴。过年,那年味呢?这样想着,就已经是正月初六了。要在往年,街上也该热闹了。民间会有一些团体涌到县城来,什么跑落子,跑小车子会,扭秧歌,耍狮子,踩高跷,锣鼓喧天,倒也有几分热闹。可今年到这等时候,街上竟是悄无声息,异常的冷清。没有体验到年味,让我又一次失望了。本来就爱怀旧的我,不由回想起从前的光景来,想起那些年,那些人,那台戏……

那年那人那戏散文

  在家乡,过年很热闹。敲锣鼓,放鞭炮,扭秧歌,跑小车子会……要说最为热闹的就是唱大戏。都是乡里乡亲,都是熟面孔,人们就更加有了看的兴致。那场面也称得上是人山人海,演的热火朝天,看的兴趣盎然。那时人们的笑总是挂在脸上的。以至多少年过去了想起来仍旧是回味无穷,记忆也格外深刻。

  现在电视电脑普及,而过去的人们文化生活不很丰富。冬闲了,人们会在一起玩玩牌,打打麻将。说是玩却总要论个输赢,难免会有之嫌。串门子拉家常,哪有那么多闲话说,再说闲话儿说多了损人而不利己。这时就有热心人开始操持唱戏。乡里的人们别看没多少文化,可对戏不外行。我们家乡戏种河北梆子,谁都能唱两口,自老辈就有唱戏的历史。冬天农闲了,热心人会把原来的老玩意再次倒腾出来,根本没怎么费劲。找寻演员,置办道具,聘请师傅,只几天功夫,一切齐备。锣鼓班子,唱词唱腔,生旦净末丑,文功武功竟然齐全!

  冬天里天儿冷,吃过晚饭,人们没什么事情早就躺在暖烘烘的炕头上休息了。有了戏班子可就不同了。那戏里面的角儿得按时按点去操练,不认真怎么登台?那拉各种乐器的,也得操练,这幕后的功夫绝对忽视不得。训练场地设在农家屋里或大队部里。演员伊咿呀呀一唱,板鼓哒哒哒一敲,胡器那么一拉,还真像那么回事。教唱腔的师傅都是六七十岁的老者,别看他们老,教起戏来绝对严格,愣是把那年轻小伙和大闺女给训哭了。屋里会围着些人观看,人多屋子窄,容不下,于是那窗户外的玻璃上准有一堆的脑袋瓜使劲往里瞅,尽管外面寒风凛冽。父亲爱听戏,吃过晚饭,当锣鼓敲起来的时候,父亲再也坐不住:“鼓响了,戏又开场了!瞧瞧去。”这一去就是仨钟头。当带着满身寒气的父亲回来的时候,夜已经深了。而这时的父亲却显得格外兴奋,丝毫没有困意,兴致勃勃的跟母亲学说在戏场看到听到的那些新鲜事。哪个演员的青衣唱腔拿捏得好,哪个武生练得差,谁谁把戏词唱颠倒了……睡着的我们会被父亲的声音吵醒,揉揉眼,竖起耳朵也跟着听。呵呵,原来学唱戏也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啊!

  冬日里忙上那么俩三月,待到年底,在村外寻一块空地,垒个高台,戏台有了。于是这戏就真的唱起来了。

  年三十吃过年夜饭,正月初一上午拜年,下午就有戏看了!这一唱就唱到正月十五。村外的戏台高出地面很多,这样是为了方便人们观看。靠前的位置固定七八排木板,这都是留给一些村里有威望的人的座位,一般人就自行带椅子或凳子。这些人多是坐着观看,再远一些的人就需站着观看了。往往会有外村人来看戏,他们的座位就是自己的自行车后座了。人多必招来小摊小贩,因为这个时候是最为赚钱的,头脑灵活的小贩们,谁不抓住机会捞一把?糖果瓜子各种小零食往外一摆,色彩鲜艳的小玩具随意那么一挂,那一架架糖葫芦往地下一戳,那群幼小的孩子们就像蜜蜂见到花一样的围拢来,他们可不纯是看戏,他们才不管台上的依依呀呀唱的啥呢,目的就一个,就为那口吃。

  唱戏了,总会接亲戚来看戏。谁家没有七大姑八大姨,谁家不接几个亲戚?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人们除去了看戏,就是热情招待亲戚。这亲戚里当然包括未过门的新媳妇。谁家小伙子定亲了,必会接来。婆家会变着花样做各种美食来招待贵宾。这时的台底下会增添一景:看谁家未过门的新媳妇长得漂亮。台底下看戏的同时,准有人在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那就是“新媳妇”效应。台下年轻小伙子们会打扮得整整齐齐,大姑娘们拿出全部家当,穿得像一个个花蝴蝶,他们来看戏,不纯粹是看戏,还包括看人。戏台上才子佳人,戏台底下眉目传情。因此没等几台戏唱完,准有那么几对成为眷属。

  乡村里的戏虽不能跟专业的比,却也唱得有模有样。其实最安分的还是那些中年人及老年人,他们是最懂戏的,谁的唱腔好,谁的动作到位,谁露出了破绽,会看戏的看门道,他们都能给出准确的评价。演员都是身边生活着的人,一旦上了台,就成了演员,于是底下会指指点点,这小生是邻家二姐,这老生是隔壁三叔。那青衣看着面熟,哎,这不就是你家小姑子吗?于是台底下哈哈一阵笑。快来看,台上那小丑是我家表哥!呵呵,平时挺正经的,上得台来就变成这副德行了,真行!

  说起唱戏,那可是严冬,天气极冷,却不会影响人们看戏的兴致。天幕已黑,一阵阵锣鼓敲起来,那是开场锣鼓,随着那强劲的寒风一阵紧似一阵,只灌进你的耳鼓。于是家人们,赶快穿戴整齐,把过冬的家什拿出来,给自己一个全副武装。爹娘不住地催赶着:“快走,快走!戏开场了!”于是我们顶着严寒,带着板凳,携家带口,就为看那场戏!

  等来到台下,但见紧闭的幕布一拉,戏开场了。那色彩明艳的凤冠霞披,那插簪带花的头饰,那绣龙描凤的戏服,那脚底高高的朝靴,点缀了整个舞台,叫人目不暇接。还有那庄重文雅的青衣,俊朗的小生,威风凛凛的武生,活泼的花旦,滑稽的小丑,老态龙钟的老旦,穿梭于舞台,唱得好听,舞得漂亮。戏唱得好,要喝彩叫好。唱到精彩处,喝彩声不断,掌声雷动!一场民间小戏竟迷醉了那么多痴心人。

  风和日丽的天气,戏台底下的人格外多,用人山人海来比喻一点儿也不过分。虽然有音响,有话筒,但还是影响听的效果。台底下孩子哭,大人喊,再有一些专门捣乱的`痞子,会搅得戏台底下乌烟瘴气,观众群里别有用心的人成心拥挤推搡,致使舞台下发生骚乱。这个时候,村里的保安员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会及时地站出来维持戏台底下的秩序,大声呵斥那些捣乱的人。那帮痞子会在众目睽睽之下灰溜溜地走开。所以真正听戏时机是在夜晚,夜深人静,无孩子吵闹,无别有用心的人捣乱。戏迷们会安安静静、专心致志听他们的戏!

  家乡唱了多年的戏,我竟没看过一场完整的戏。因为我实在没什么兴趣。对于那些热闹我懒得去瞅一眼的。尽管如此,却不耽误我懂戏,因为家里父母、二妹、小妹都是戏迷。我的爸爸妈妈会经常的给我们说戏。我竟也知道一些戏的名称及内容:《铡美案》、《辕门斩子》、《三娘教子》、《王宝钏》、《窦娥冤》、《十五贯》、《打金枝》……对于它们一点都不觉陌生。戏台底下很少去,但去了也不为看戏,看看有无熟人或同学,找到了,一起相约离开戏台,倒背静的地方去玩了。对于我来说,找个安静之所,几个好朋友说些体己话,要比在戏台底下听那些咿咿呀呀来得快乐得多。

  外婆是老戏迷,父亲每年都会接她来我家看戏。在外婆看来,听戏是一种绝妙的享受。当她看到我和弟弟对看戏不感兴趣时,会很惋惜地对我们说:“啧啧,人家花钱买票看戏。这么好的戏,送在家门口都不看,真是可惜了呢!”听了外婆的话,我和弟弟颇不以为然。反而对外婆大冷的天去听戏表示不理解。当夜晚看着穿着笨重的外婆,满心欢喜的去看戏的时候,我就会想:“这么大年纪,在寒风待好几个小时,哪来的毅力?”于是我们不止一次地劝说外婆,不让她犯傻。而外婆却反过来笑话我们:“宝贝,那戏多好看那!你们不去,真傻!”呵呵,到底谁傻,其实我们各有所好!

  戏唱了多年,虽没正经看戏,却也领略了热闹的年味。现在又值正月正了,再一次忆起那看戏的年月来。有多少年没看过戏了?初略一算竟有十六七年了!虽然我不怎么爱看戏,但我还是留恋那时的热闹气氛,那里面有着浓郁的亲情的温馨。那时候的年多有味啊!那唱戏的年月,成了我心中抹不掉的印记。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春天,又一次忆起那戏台,那戏台上的演员,以及那些看戏的人,朦胧依稀间,仿佛又听到那开戏锣鼓,还在耳边敲,不停地敲……那年,那人,那戏……

【那年那人那戏散文】相关文章:

那年那地的月光散文04-30

入戏散文11-17

初中初一作文700字:那画,那人11-05

折子戏散文欣赏11-19

祭奠那年逝去的散文05-03

那年在探家路上散文05-01

那地方那些花儿|散文11-19

叹那无知岁月散文11-19

难扑那约散文11-14

告别那青衫年少散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