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云水十韵散文

时间:2021-03-24 16:03:13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云水十韵散文

  熟悉云水谣,不仅因为每年都会陪同朋友前往,更因为我曾在此附近住过六年时间。但即便如此,每次走近云水谣时,我仍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奇。云水谣,在这首美得像仙女一样的歌谣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是那么美妙,每一段流动的韵律都是那么动人。

云水十韵散文

  一、石路

  云水谣的路,多用鹅卵石铺成。鹅卵石小路或宽或窄,或直或曲、或平或陡;或穿林而过,或环山而转,或绕水而行,斑斑驳驳。鹅卵石大小不一,肩靠肩,胸抵背,紧紧镶嵌在路基上,半藏半露,似动还静,虽然出自人为的摆放,却像来自大自然的随意播撒。

  走在鹅卵石小路上,不管赤足,还是穿着草鞋、布鞋、皮鞋,都能清晰、惬意地感受到脚下那种凹凹凸凸的质感,似乎被亲吻一般,让人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让脚与鹅卵石细细摩挲一番。低头凝望,每粒鹅卵石都是那样圆滑洁净,似乎纤尘难附,却因互相拥抱而携手支撑起一片平坦,行走其上感受不到一丝犹豫与迷失。每次走在云水谣的鹅卵石小路上,我都不由地赞叹:这些经过溪水千百年打磨与历练的鹅卵石,如今精神饱满地站立在路面上,任风吹雨打、岁月侵蚀和无数次的踩踏,都无怨无悔,始终挺着坚硬的胸膛,笑面迎送着每一位客人。

  这里与鹅卵石小道相媲美的,还有一条石板路,被当地政府命名为“云水谣古栈道”。云水谣小镇表面上隐于青山秀水,实际上是古代重要的商道驿站,石路板便是连接外界的纽带。多少世纪以来,这条石板路一直是长汀府(龙岩市)通往漳州府(漳州市)的必经之路,也是住在这里的客家人赴外赶考或外出经商要走的路。蜿蜒曲折、高低不平的石板,究竟是脚磨山体而成,还是手铺石头而就,或者兼而有之,很少有人说得清楚。

  游览云水谣,我最喜欢沿着光滑洁净的鹅卵石小道或石板路缓缓而行,间或与身穿平底布鞋、打着小纸伞的女子擦身而过或同向而行,享受时光倒流的穿越感。

  二、细雨

  到云水谣浏览,很多游客都希望碰到好天气,免受雨水打扰。其实,雨是云水谣景色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没有了雨,云水谣的风韵便会逊色不少。

  幸运的是,云水谣多雨,这里的山林都被称为亚热带雨林。云水谣的雨,很少是那种突如其来的骤雨,多是飘飘细雨,不疾不徐,不紧不慢,静静地下着,好像生怕扰乱了这里的宁静;天空也是不浓不淡,不露声色,很难看出何时有雨歇的迹象。春夏时节,这里总是雨多晴少,甚至阴雨绵绵,连续下上十天半个月也是常有的事。

  丝丝细雨中,云水谣的山水会别有一番景色:透过雨丝,远山近水变幻无穷,一会儿薄雾笼罩,一会儿云带飘飘,让人仿佛置身仙境,身在世外。伴随小雨而来的,还有那清新湿润的空气,不用深深呼吸,便能感受到空气中淡淡的清甜味。在雨水的持续滋润下,芭蕉、树叶、小草绿得发亮,姿态饱满,仿佛每时每刻都在生长着,让游人的心头也生机盎然,充满绿意。雨中的云水谣,就像一幅无边无际的水墨山水画卷,任由游人阅览。

  撑一把伞,在云水谣的细雨中漫步,听着淅淅沥沥的天籁之音,看着密密麻麻飘逸的雨丝,呼吸着沁人心脾的丝丝芬芳,便能真正体会到云水谣那醉人的魅力。即使坐在竹舍里,与朋友一起泡上一壶茶,静静地享受细雨滋润的美好时光,也是别有一番风情,可遇不可求。

  在云水谣听雨、看雨,与雨为伴,谁说不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三、溪水

  溪水,是云水谣小镇的魂。

  一条主溪从小镇蜿蜒穿过,流水舔舐着石壁,勾勒出一条条柔和的曲线。溪中日夜不息的潺潺流水,缠绕青山,轻拂花蕊,与鹅卵石耳鬓厮磨,与石板路相互映衬,每朵水花都仿佛充满了柔情蜜意。曲曲弯弯的溪流水,不仅可用于洗濯、灌溉,养育着这里的住民,更为云水谣小镇增添了秀丽与灵动。

  云水谣所处的闽南甚至福建,水流大的称江,小的叫溪,称河的则基本没有。小溪与小河相比,无论从名称还是直观上,显得更加细柔,多了一份委婉与灵秀。云水谣的溪水来自青山密林,或走溶洞,或穿树林,或跌石阶,看似随意而为,却是千折百回后的最佳选择。由于绿植覆盖充分,溪水带走的不是土壤,只是大山的余尘,因此水流总是清澈纯净的。春天,溪水上会飘动着无数的花瓣,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溪,与绿树、翠竹、小桥、野花、稻秧相映成趣,组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到了冬季,溪水则缓慢流动,清澈见底,像个悠闲的老者在河床上漫步。河床上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头,则如戏水的孩童,千姿百态,活灵活现,让溪水永远不会寂寞。

  云水谣的溪水,一年四季不停地流淌,仿佛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可以想象,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天聆听溪流潺潺,陪小孩垂钓,看河鸭戏水,该是多么的'惬意!如今能亲身体验这种意境的游人,也是多么的幸运!

  四、小桥

  云水谣多雨、多溪,自然多桥。

  云水谣主溪流过之处,一座座木桥、石桥、石墩桥横跨其上,连接着两岸村舍,构成一幅立体风景画面:桥上是悠闲的行人,桥下是捣衣的村妇;两岸有嬉戏的鸡狗;空中有飞舞的彩蝶,一切显得井然有序,悠然自得,是那样的宁静祥和。

  云水谣形形色色的桥中,最著名的便是那座石墩桥。小桥由一块块石头排列而成,如同桥墩立于水中,实为桥面。游客过“桥”时,就像青蛙跳荷叶一样,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有趣极了。行进过程中,游人还可以随意将脚探入水中,与清凉的溪水来一次亲密接触。

  除了这条主溪,云水谣还有许多小的溪流,上面也有各式各样的小桥。有的小桥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只用一根木头或几根竹子搭在上面,走在上面荡荡悠悠。三十多年前我随部队在此地附近驻扎时,因为执行任务,曾无数次走过这样的桥,竹子又滑又颤,不小心很容易滑倒,每次通过时既小心翼翼,又提心吊胆。但对当地住民来说,过这样的小桥却似家常便饭,即使是挑着一、二百斤重的担子通过,也如履平地一般。山里人的那双赤脚,早已习惯了攀爬,能像变色龙的手臂那样,轻而易举地抓附竹竿或木头,并能有效借用竹竿的弹性。只是,这些小桥多在浏览区域之外,游人很难看到,更不用说亲自走一遭了。

  五、古榕

  云水谣小镇中心的溪边,有十三棵巨大的榕树,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因为它的高大,它的茂密,它的悠久,它的壮观。

  这些榕树年龄少则几百年,多则近千年,在树木中已属“古董”级别。榕树树根像蛇一样蜿蜒曲折,忽而钻进泥土,忽而冒出地面,忽而交错,弯弯曲曲,不见尽头,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榕树树干则粗得需要数人才能围拢,上面长着布满皱纹的树瘤,就像沧桑老人的脸;树干上攀着的小枝,则如老人脖子上、腕上暴出的一根根青筋。榕树的树枝向四面八方张牙舞爪地伸展着,枝条渐渐变细、变柔,变得温婉,长满绿芽、绿叶,将青天描绘成一幅细腻的剪影。这些榕树上面都挂满了红布条,也挂满了人们美好的祝福与希望。

  在这些榕树中,有一棵福建省最大的榕树王,树冠覆盖面积近二千平方米,树枝长达三十多米,树干底端则要十多个大人才能合抱。人站在大榕树下,抬头仰望树冠,苍翠的枝叶似乎冲破蓝天,高大伟岸,令人肃然起敬!千百年来,它仿佛像一位老者,满怀慈爱地庇护着这里的人们,历经了几十代人的生息繁衍。

  其实,云水谣的每一棵古榕,都是这里真正的沧桑老人。它们在这里相互守望着,不知见证了多少“刘三姐”和“阿牛哥”在这里私定终身;送走了多少大山的子孙到外面世界发展;迎来了多少天南海北的客人!曾经多少次,我静坐于老榕树下,听溪流潺潺,沐乡风徐徐,体验那种亲近乡土、回归自然的乡人感觉。

  六、翠竹

  云水谣小溪两边、村舍前后,处处可见一丛丛的翠竹;四周山上,则分布着一片片的竹林。幽篁的竹林,与幽静的小道、幽深的山谷一起,构成了云水谣梦幻般的景色。无论春夏秋冬,不管清晨傍晚,只要走在绿影婆娑的翠竹下,便觉心旷神怡,疲惫感霎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茫茫细雨中,竹林还会透散出一股混合了泥土的清香,深吸一口沁入心脾,令人如痴如醉。

  竹子不仅是云水谣的景观,也是云水谣人的命根子。在上个世纪之前,竹子一直是这里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许多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都是用竹做成,如扁担、水槽、篮子、畚箕等。由于山里生活不便用车,挑担便成为最重要的运载方式,一条上好的扁担异常重要。这里的扁担用半边毛竹做成,承担一、二百斤重量轻而易举,并且极具弹性,能够有效减缓挑担人的劳累。正是靠着这样的竹扁担,云水谣人把山变成了自己的家,把家变成了美丽的田园。云水谣的竹子还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竹舍、竹篱、竹桥遍布,也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竹子生命力极强,随手种下一株,便能不断繁殖壮大,长成一丛、一片。这不正是云水谣人世世代代不断繁衍的缩影吗?

  七、鸟鸣

  漫步云水谣,时不时便有鸟鸣从周围的树林、竹林中传来,忽而欢快,忽而哀婉,抑扬顿挫;脆如水音,胜似天籁,百听不厌。这里鸟儿们所唱的,肯定都是属于云水谣的歌。

  云水谣虽是鸟儿的天堂,但由于树林、竹林茂密,往往是只闻鸟声,不见鸟踪,即使是鸟叫声近在咫尺。鸟儿最壮观的合唱是在清早,说不清的各种鸟叫声,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急有缓,汇成一首合奏曲,响彻山间。对于居住在这里的云水谣人来说,鸟叫声就像水流声,平凡得很;但对于远道而来的城里人来说,听听悠扬悦耳的鸟鸣,却是一种近似奢侈的享受。

  在我的记忆中,云水谣有一种特殊的鸟鸣,那便是春天里布谷鸟的叫声。众所周知,对于尚无钟表记时的先人来说,布谷鸟的叫声,便是催促农人早起耕作的声音。但可能有人并不知道,布谷鸟声其实也是天气预报:在多雨的闽南春天,如果听到布谷鸟的叫声,说明一个难得的晴天即将开始,农人们便早早起来进行春耕播种。当年在部队生活的我,之所以对布谷鸟的叫声如此熟悉敏感,是因为一听到布谷鸟叫,就知道离起床出操不远了。

  今天,对于多数未在云水谣过夜的游人来说,听到布谷鸟的叫声虽不容易,但欣赏其它鸟儿的歌唱也是一种愉悦。

  八、流萤

  流萤闪闪是云水谣一道迷人的景色,只是属于夜晚。

  从春末到秋初,云水谣的夜空,时常能看到小小的萤火虫成群结队飞临,一闪一闪宛如串串彩灯,撒下团团荧光和丝丝亮丽,奇妙无比。夜晚的萤火虫,便成了游人眼中可爱的小精灵。

  云水谣的萤火虫很多,春末、夏季、秋初都能看到,当然最多的还是盛夏时节。夏日的晚上,游人如果身处室外黑暗处,萤火虫有时就会在头顶上环绕,犹如繁星点点,似乎喜欢与游人结伴;如果沿着小溪散步,也会有萤火虫一路接力相伴,为游人打着灯笼照路,好像生怕不小心迷了路似的;夜晚熄灯后,如果从窗口往外看,也能看到萤火虫闪着黄绿色的微光在附近飞来飞去,似乎是在帮助游人消除寂寞。

  三十多年前我在部队服役时,经常在云水谣附近进行夜间训练,对萤火虫的印象尤其深刻:入夜,训练场周围梯田层层,禾风习习,流水潺潺,蛙声阵阵;空中流萤飞舞,忽上忽下,忽明忽暗,宛若流星,触手可及;天空星星闪烁,弯月西下,宛如人间仙境。由于瞄准训练轮流进行,一部分人训练时,另一部分人便有暇享受这难得的时光。在如此美轮美奂的天然夜景中进行训练,真有点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感觉,疲劳感、单调感顿时全无,只觉得轻松惬意,时间过得特别快。如今一看到萤火虫的身影,我便会想起那段部队生活。

  与那时相比,今日云水谣的萤火虫虽已有所减少,但还是不难看到它的身影。

  九、水车

  云水谣有一个著名的景点,便是“大水车”,是因电影《云水谣》而建的。大而圆的水车静立在水边,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云水谣》那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水车并不是原有的实物,只是一个仿制品。

  其实,水车对云水谣所处的闽南山区来说,几十年前还常见、常用。水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靠人(畜)力驱动水车,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另一种则是借助水力驱动水车,用于舂米、面等,云水谣的水车应是后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还有许多水车在昼夜不停地运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车上面连接一根流水的木槽,依靠源源不断的流水,驱动水车转动,翘动大石臼上面的木棰升起、落下,自动舂打。石臼一般装在一个简易的竹棚中,舂的除了稻米,还有做蚊香的锯末等。当年出于好奇,我曾多次到竹棚内观看舂米、舂粉,大多时候水车都是自行运转,很少看到人影,水车会把要做的事情默默做好。在多雨多水的闽南,水车是农家人智慧的产物,成为不可多得的生产、生活工具。

  云水谣的“水车”是景观,更是历史,因而深得游人喜爱。

  十、土楼

  土楼是云水谣最独特的景观。这里周围山脚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一座座土楼。这些从元朝中期就开始建造的土楼,目前保存完好的仍有五十多座。土楼姿态万千,除了有建在沼泽地上堪称"天下第一奇"的和贵楼,及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完好的双环圆土楼——怀远楼外,还有吊脚楼、竹竿楼、府第式土楼等。这些由土石木建成的土楼,就像盛开在深山绿野中的花朵,与大自然毫无违和地浑然一体,美不胜收,每一座都是一件艺术珍品,让人不得不惊叹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福建土楼如今已是家喻户晓,毋须重墨描述。想当年,这里人迹稀少,资源丰富,本是世外桃源,却因匪盗出没而无法安居乐业。客家人以自己的智慧和气魄,就地取材,锲而不舍,建起了这一座座以防盗防匪为主要功能的土楼,无意中成为祖国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云水谣的客家人有山川般的大气,又具流水般的细腻,不管是远客还是近邻,走进土楼便被奉为嘉宾。游览云水谣,应热情的土楼主人相邀,坐下来喝上一盏井水泡制的香茶,吃一口有着客家浓郁风味的食品,听他们讲讲土楼的故事,亲身体验一番土楼人的生活,该是每位游客梦寐以求的。每当我坐在土楼天井之中,抬头一望圆圆的天空,四周一览层层的房间,便如同置身于几百年前的城堡,安全、安逸感油然而生,深刻感受到那种久违了的古朴与祥和,从内心赞美这种纯简的生活。

  美哉,云水谣,一幅阅不尽的唯美画卷,一首唱不完的抒情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