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村庄的散文
去早市买菜,挨挨挤挤的摊位,熙熙攘攘的人流,到处都是热闹叫卖声。
“新鲜的青豆,两元一斤……”寻声望去,木板支起的临时摊位上,霍然就是一大堆青翠饱满的青豆。生活在城市里,总是忽略了节气,也只有各种时令蔬菜上市时,也有一种恍然如梦的感觉。
“大姐,青豆都上市了,麦子也扬花了吧?”
摊主操一口朴实的方言,应该就是城郊区的农民。这里的早市是开放的自由露天市场,摊位就摆在街道两边的人行道上,到中午就都收摊了。卖菜的摊主大部分是城郊的农民,卖的也大都是自己地里种的时令蔬菜,新鲜又便宜,可算是真正的直销。每天来逛早市的人也很多,尤其退休在家的老人和家庭主妇们,几乎天天来遛一圈,也当散步锻炼身体了。
“妹子,你们住城里,还惦记着麦子扬花啊!麦穗正灌浆呢,青稞都能炒着吃了。”
大姐快人快语,一脸的厚道。
“真快,记得我上次回老家,麦苗还没拔节呢。”
我低头挑选了两斤青豆,继续在市场转,耳边是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心里却总想着绿油油的庄稼,眼前似乎翻腾着滚滚的麦浪,舌尖上,也泛起淡淡的麦香。
为什么,不管我们离开家乡多久,总觉得,心还一直留在那片黄土地上呢?有时候听到一首歌,读到一篇写乡土的文章,或者看到一张乡野风情的图片,潜藏在心底的乡愁就瞬间腾起,睁眼闭眼,萦绕在心头的,还是渐行渐远的村庄。
上次去参加村里人家的喜宴,正好是周末,老公上班忙,我便带孩子一起坐客车回去。出了金昌城,一路都是漫漫的戈壁滩,远处是隐隐的青山,路边那些遮不住地面的蓬草,零零星星开着的野花,一点也没有吸引力。每次回家经过这段漫长的戈壁滩,我都是闭着眼昏昏欲睡。年幼的孩子好奇心重,精神抖擞地看着车窗外,偶尔看到几只鸟或一群羊,都会让他兴奋不已,快活地叫着推醒我,指给我看。车窗外的景色一晃而过,入眼依然是漫无边际的荒滩,直到进入武威地界,才能看到村落和田野。
在武威站下车,再坐上通往乡村的公交,十几公里的路程,就到了我们村子。城郊的公路两边,都是一座座白花花的塑料大棚。前些年只有郊区的农民靠种菜为生,如今政府提倡新型农业规模化发展,反季节蔬菜的种植规模已经形成,好多村子里的地都集中修建了新型的高温大棚,也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吧。
下了车,一条新修的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向村里。这也是沾了新农村建设的光,去年才铺的新路,代替了原来坑坑洼洼的土路。
“妈妈,地里怎么种这么多韭菜?”
儿子的话,让我好笑又无奈。九岁的孩子了,竟然分不清麦子和韭菜。可是,这能怪孩子吗?儿子出生在城市,每年只在节假日跟我们来老家转转,匆匆地来,匆匆地去,他能看到些什么,又能记住些什么呢?
其实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我们所在的村子,已经好些年都不种麦子了。究其原因,也是与上面的政策有关。我们这里属于极度缺水的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很多年前溪水泉水都已干涸,唯一的.一条河流,也因为污染和上游水源减少而无法灌溉。庄稼人靠土地吃饭,土地缺水也长不出庄稼,只能多打机井,靠地下水来灌溉。可地下水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上游地区无节制的用水,又导致下游地区土地沙化,沙尘暴肆虐,土地无法耕种。没办法,政府部门只好限制农作物种植,原本是夏秋作物高低田间种,为了节约水资源,已经有七八年时间不让种麦子了,只种秋玉米,也难怪孩子不认识麦子啊!
“这不是韭菜,是麦苗,我们平时吃的白面,就是麦子磨出来的。”
有时候,感觉语言是这么苍白无力。我知道,我牵强的解释,并不能让儿子明白麦子和韭菜的区别。在他的眼里,它们都是一样的绿色,一样的形状。在麦子还没有抽穗、成熟前,年幼的孩子心里是很难有一个具体的理解的。等下次来村里,再让他认识吧,根在农村的孩子,怎么可以不认识麦子呢!
“妈妈,地里怎么都种果树啊?”
孩子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而我,居然不知道该怎样来解释清楚。
儿子说的果树,是路两边的皇冠梨区。大面积种植皇冠梨,构筑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和高温棚建设一起推行的新农村改造措施,推行范围广,覆盖了整个武民公路两侧。据说刚开始宣传的时候,村里的人大多数都不愿意,可自古胳膊拗不过大腿,几经动员,又严令村领导负责推广种植,树苗发下来,村里人也就只能无可奈何地乖乖执行了。果树才栽了三年,尚未挂果,果树区只允许种植一些植株低矮的农作物,也就正好种点麦子。村里人前些年积存的粮食早吃完了,这几年不种麦子只种玉米,玉米不能当饭吃,也只能去买面粉。也难怪,这几年粮价是突突地猛涨。我们虽然离开农村多年,可还是喜欢看到那绿油油的麦田,怀念小时候在麦堆上打滚的日子。庄稼人不种麦子,对于现在农村的改变和发展,也真不知道该怎样去理解了。
“这是新建的皇冠梨区,等我们过几年再回老家,村里就成果园了,我们一伸手就摘果子吃。”
不管心里是多么的不自在,也有很多无法释怀的困惑,还是希望在孩子的心目中,能记住家乡的美好。
请客的那家,是儿子结婚,喜宴定在城里的大酒店,孩子们结婚后去城市打工,也不住家里,虽说是喜事,也少了许多热闹的气氛。记得前些年村里不管是红事白事,都是在家里操办,乡邻们都去帮忙,热热闹闹好几天,那才叫喜庆呢。现在村里人明显少多了,土地集约化,村里的男爷们年年都出外打工,年轻的这一代人,更是不愿意在土里刨食,宁愿背景离乡带着老婆孩子去外面漂泊,也要过城里人的日子。偌大的一个村子,就这样一天天没落,沉寂,再也感受不到曾经的繁华热闹。
公婆在世的时候,家里还养几只鸡,还有猫猫狗狗。我们不在家,老人们寂寞,养点出气的活物,也是个伴。儿子特别喜欢小动物,每次回来就抱猫逗狗,去后院里看鸡,玩得不亦乐乎。
前些年邻居家还养着两头牛,儿子一下车就往前跑,说要去看牛牛。现在都没多少地种了,村子里也没人家再养牛养羊的,可不就更加沉寂了。别说我们的孩子们现在不认识各种农作物,以后,恐怕连各种动物都叫不出名字来,这其中的滋味,是喜是忧,也只有我们自己心里能体会了。
吃完酒席,乘时间还早,便又去妹妹家转转。离开这些年,和姐姐妹妹也团聚甚少,偶尔打个电话问候几句,听着那熟悉亲切的声音,心里也热乎乎的。亲情的纽带,无论相隔多远的距离,都有一根线牵着,无法割舍。
妹妹家也建了两个高温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听说效益还不错。妹妹说,蔬菜价格极不稳定,价格高的时候,柿子还没红,等大量上市了,价格又下跌,也只能碰运气。就这几年的效益来说,也算很不错了,比单纯的种庄稼自然强不少。可毕竟种菜大部分也是体力活,一个人忙不过来,妹夫也便停了拉沙的车,两个人一起忙活。只是常年在湿热的高温棚里干活,也会引起各种疾病。看着妹妹单薄的身体,粗糙的双手,脸上无奈的笑容,心里又是一阵隐痛。
妹妹的小儿子和我孩子同岁,两个小家伙凑一起,总是那么开心,叽叽喳喳的,说不完的话。看着他们,我也常常会想起我们小时候,兄弟姊妹朝夕相伴,虽然没有丰厚的物质享受,清贫的日子在一家人的笑声中,也是那么快乐幸福。岁月不堪剪,再多美好的往事,也只能去记忆里寻找了。
“我们班十五个同学,十个男生,五个女生。”
两个孩子的对话,又引起心里的感概。
现在农村里的孩子是越来越少,很多小学都兼并了,集中到一起,一个学校也不过百来十个学生。听人说,前几年学校没合并前,小学里一个年级就四五个孩子,连老师都没兴趣教学,都混日子了。农村的教学质量跟不上,也让更多的人想办法把孩子带到城里去上学,哪怕是上费用昂贵的私立学校,也要硬着头皮去负担,现在的农村,也是人人望子成龙。或许,就仅仅因为,他们也都想着把自己连根拔起,脱离这片皇天厚土吧。
看着这越来越陌生的村庄,我不知道,这一年一年过去,我们的家乡会变成什么样子。很多时候,我们都只能被世俗的洪流携裹着前行,看不到未来,也找不到归路。
又要离开了,隔着车窗,看着渐渐远去的村庄,怅然若失。我多么希望,在你的眼里,我不是过客,是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