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埂吊脚楼散文
这是一段有如丹景般起伏不平的山丘,散发着红色土壤特有的气质,错落有致的民居,郁郁葱葱的植被,隐藏着许多源自三国蜀汉的故事。
从面坊坝到石子坡,岁月风华了一排排整齐的青石板路,那响着三国遗韵的马蹄声已经渐渐远去,只剩下残破千年的白庙庙守望着山后的无名小溪,看护着山前的龙河沿。
这里有一个千年未变的地名――九里埂。
这里有九里埂下古韵悠悠的村落――吊脚楼。
这里有一串串说不清道不明的迷团,这里有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阡陌。
蜀汉的文人骚客曾说,坐望丹景,可以尽享九里埂的王者之气。
南北两宋的文人说过,九里埂,山之龙脉也!
玉成苏家沟抗日三英烈说,九里埂风水宝地!
弹丸之地的.九里埂,有响誉千年的皇家贡品九里埂花生,有三溪刘氏最爱的吊脚楼土李子,还有味道鲜美的龙河沿红尾川。
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不能不让人惊叹!
坐望丹景山,俯瞰玉成桥,当年绛溪河畔,水巷子的歌声,仍在九里埂上空飘荡,看船帆点点,青草柳岸处是散不尽的袅袅炊烟。
夕阳下,挽着裤管,荷锄而归的吊脚楼人,已经习惯了在吊脚楼幺店子喝茶打牌的时光,沿着小溪溯流而上是李八家的老宅新房子,溯流而下是玉成乡土作家巫昌友的家乡落魂桥。
几个人端坐在高板凳上,围着八仙桌,只需要一抔九里埂花生,半碗高梁酒,就可以乐呵半天。一口酒就是一段家长里短,一口酒就是一段惬意的生活时光,人们锄耕的田地不大,谈论的却是天下。
要是幺店子的老板高兴了,还可以从泡菜坛里捞几颗正宗的吊脚楼土李子招待客人,酸酸脆脆,嚼劲十足,人们一个李子一口酒,那感觉硬是巴适惨了。
在菜谱上,把土李子当蔬菜一样泡,是吊脚楼人对美食的一大贡献。不仅改变了吃李子的方式,还丰富了中国的美食文化。
在简阳境内,盛产李子的地方很多,论个头,论口感,吊脚楼的土李子鹤立鸡群,别具特色。2007年,著名的辞赋家冷林熙先生在品尝吊脚楼土李子之后,盛赞吊脚楼土李子是李子中的极品,称吊脚楼土李子是被岁月尘封了的名珠,有朝一日,必定会重吐芳华。
究其由来,冷林熙先生的盛赞,其实并不过分。
一般的土李子,苦味重,水分少,而吊脚楼的土李子不仅甜而且水分充足,常吃,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八十年代,曾有人考证过,吊脚楼种植土李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因其味甜水多养颜,还被蜀汉皇家作为贡品征用,如今,在一些地方志里,还能看到一些语鄢不详的记录。
即使到了文风盛行的宋朝时期,吊脚楼李子同样受到文人骚客们的喜爱,相传,刘光祖在要赴京为官的当儿,还专门写了一篇《李子赋》,大赞吊脚楼李子味美胜佳肴,可能是“佳肴”二字触动了厨师门的联想,在成都,有一道以李子为原材料的“八宝李”的烹饪菜,据说就源自于刘光祖的《李子赋》,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篇《李子赋》竟然失传了。
抚今追昔,吊脚楼土李子的味道尚未淡去,历史已经翻转了一千多年。
夜幕下的吊脚楼,稻香扑鼻,白天儿童们朗朗的读书声沉寂在漫天飞舞的荧火虫的光亮里。孩子们欢呼着,跳跃着,争相捕捉荧火虫,从吊脚楼到渡槽,再从渡槽到吊脚楼,口渴了,随手摘几个土李子,简单的用手擦擦,就可以吃了。
村里人说,土李子不打药,不施化肥,吃起来脆甜可口,美颜营养。由于李子的品质优良,口感宜人,种植面积不宽,还未到成熟的季节,小商小贩们就开始向村民订购了。
在成都市场上,同样是李子,吊脚楼的李子要高出其他李子八角到二元的价格。去年,来自重庆的收购商李先生,想多收几百斤吊脚楼李子,结果引起其他收购商的不满,言语不合,恶语相向,要不是村上领导及时调解,可能就真的打起来了。
村主任周军告诉我,客商不论大小,来的都是客,吊脚楼土李子能够受到人们的肯定是全村人的骄傲,接下来,村里会按照规划,扩大种植面积,让更多的人吃得到吊脚楼土李子。
人们常说,好山好水才会孕育好的生灵,沿着无名溪,自落魂桥一直向上,溪是流动的画,画是流淌的溪,不论是伫立九里埂之上,还是徜徉吊脚楼之下,花生,李子,溪流,无名的花草,还有清心怡神的负离子空气,怎么不令人神往呢?
一抔吊脚楼李子,一抔九里埂花生,犹如一桥飞架的新民渡槽,不断地续写九里埂由古至今的传奇。
不能不由衷地赞叹一句:吊脚楼好,九里埂好!
【九里埂吊脚楼散文】相关文章:
黑与白散文11-06
资格散文12-25
梦想_散文11-20
《父爱》散文11-20
尘缘散文11-19
年画散文11-19
行者散文11-19
期盼散文11-19
黎明散文11-18
山杏散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