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家族散文
鲫鱼,古人称之为“鲋”,东北人叫其“鲫瓜子”,是一种最常见的淡水鱼类,也是一种生活在淡水底层的鱼,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十分广泛,尤其喜欢栖息在水草丛生的浅水河湾与湖泊沿岸的水域中。在我国除了青藏高原以外,几乎各地的江河湖泊中都有鲫鱼的存在。
鲫鱼身体呈侧扁形,颇似纺锤型,面厚背高,背鳍和臀鳍有三硬硬锐利刺,呈锯齿形。鱼背部一般呈青褐色或深灰色,两侧渐变成银灰色,至腹部已呈灰白色。其实,鲫鱼的身体颜色也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并非纯一种色彩,如生活在有水草的池塘里,鲫鱼多呈浅土黄色;而生活在黑淤泥较厚的水域里的鲫鱼,多呈青灰色或者黑色;而那些生活在水质较清澈的江河或者湖泊里的鲫鱼,多呈灰白色或者浅黄色。
鲫鱼是一种群居性的鱼类,喜欢在水下层结群游动,生命力特别顽强。它们不仅可以在零度以下的水中生存,也能在四十度左右的高温中存活,甚至在低氧、碱性较大的不良水体中也能生长、繁殖;对生存的水质没有特别苛刻的要求,甚至在无水的情况下也能存活上很长时间。记得我在农场工作的时候,每次钓到或者用网捕捞的鲫鱼拿回到家里,把它们放在筐里,下到阴凉的菜窖里(当时家里没有冰箱),鲫鱼能存活一个星期左右。
鲫鱼的繁殖能力很强,性成熟仅为一年,而且是分批产卵,不一次产完,无论什么时候捕捞到的母鲫鱼,体内都有鱼卵。一尾二三重的雌鲫鱼,其怀卵量可达800—1000粒,平均每条母鲫鱼每年的产卵量在20万粒左右,仔鱼的存活率也高。但是鲫鱼的生长速度较慢,人工饲养下,当年也仅长到一两左右,第二年长到二到三两重,第三年可达半斤以上。而在自然江河湖泊中,一两重左右的鲫鱼大约需要长两到三年的时间。
鲫鱼属杂食性鱼类,有着广泛的摄食能力。但多数鲫鱼偏重于植物性饵料,摄取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碎片为食。幼鲫主要靠吃浮游生物和植物嫩芽、腐屑等;成鱼喜欢吃各种水生昆虫和底栖动物,也食植物性食物。总之,它们对食物没有严格的选择,几乎有什么就吃什么。而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的鲫鱼,按其生活区域大体可以分为江鲫、湖鲫(泡子鲫鱼)和挠力河鲫鱼等三种。因为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不同,鲫鱼的身体形状和颜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最有名气的,要数挠力河出产的红肚皮鲫鱼了。黑龙江中下游出产的三种鲫鱼中,个头长得最大的要算江鲫了。
江鲫主要生活在黑龙江及诸多河汊子中,身材修长,浑身银白色,个头生长到了一定的程度,鳞甲会渐渐过度到淡土黄色。这种鲫鱼生长速度较快,个体也比较大。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有人曾在勤得利亮子河里捕获到一条8斤多重的大鲫鱼。除了江鲫鱼以外,还有一种常年生活在湖泊或者湿地的泡子里的鲫鱼。
水泡子里的鲫鱼,由于长年生活在水泡子里,食物又十分充足,活动量较小,身体特别宽,几乎长成菱形。这种鲫鱼个体一般长得都比较大,浑身呈炭黑色。渔民曾在勤得利朱老四大泡子里张网捕到一条大鲫鱼,重达4斤多。应该说,像这样大的鲫鱼在黑龙江中下游并不十分稀奇。有一年冬天,农场渔业队在一个叫“三十八军”的大泡子里拉回来几汽车鲫鱼,我家也买了20多斤,只有9条,小的有2斤左右,大的可达3斤多重。当然,在黑龙江中下游,最著名的鲫鱼还要数挠力河鲫鱼了。
挠力河不仅是乌苏里江的一条主要支流,也是久负盛名红肚鲫鱼的故乡。可能除了挠力河以外,任何江河湖泊中都找不到这种颜色的鲫鱼。
红肚皮鲫鱼,是鲫鱼家族中的珍品。小的时候,它的身体颜色和普通鲫鱼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可是等它长到二两重左右的`时候,肚皮的颜色便开始由白逐渐转变成红色。随着它的身体越长越大,红颜色的面积就越大。这种鲫鱼不但颜色和普通的鲫鱼有所区别,也特别鲜美,普通鲫鱼简直无法和它比拟的。如果用挠力河水炖挠力河的红肚皮鲫鱼,鱼汤呈乳白色,香味四溢,离老远都能闻到。
为什么别的江河湖泊中出产的鲫鱼肚皮都是白色的,而挠力河鲫鱼的肚皮会呈红色呢?这恐怕和它们生活的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吧。挠力河发源于我国最大的湿地——三江平原湿地,一直向南流入乌苏里江。途中千回百转,时宽时窄,俗称“九曲十八弯”,最宽处水面烟波浩渺,如同湖泊;而最狭窄处,只有几十米宽。在水流舒缓的河面上,不时可以看见浮萍和野菱角盛开的白色、黄色花朵。而河两岸是一望无际的野草甸子,千万年的芦苇和野草的根交织错结地盘在一起,逐年腐朽,使水里含有大量的腐殖质,滋生着水中浮游生物,为河里的鲫鱼提供着丰富的饵料。除此之外,再加上挠力河的河弯特别多,回水深潭也多,水域环境特别好,为鱼类提供了栖息、游动场所。奇异的地域,必然会有着奇异的物产。正因为挠力河有着这样的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才会养育出奇特的挠力河鲫鱼。由于挠力河鲫鱼的肉味儿鲜美,颜色漂亮、奇特,在明、清时期一直用专门的车辆押送进京城,是向皇帝进贡的贡品,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食用的。
鲫鱼与一般的淡水鱼类有所不同,个体愈大,肉味儿愈加鲜美,重量在1斤重以上的野生大鲫鱼品质最佳,并且有很多种吃法。如冬瓜烧鲫鱼、荷包鲫鱼、豆腐烧鲫鱼、萝卜丝炖鲫鱼汤、醋酥鲫鱼、红烧鲫鱼、干炸鲫鱼等。
鲫鱼不但肉味鲜美,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李时珍称鲫鱼“冬月肉厚子多,其味尤美”,在他的《本草经疏》中又说,鲫鱼“与病无碍,诸鱼中唯此可常食。”据中医理论:鲫鱼肉性温平味甘,有益气健脾、温中下气、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通脉催乳之功。中医常用其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水肿、腹水、产妇少乳等症。所以,凡病人及产后、术后的康复期,都可以将其作为补充营养、恢复体力的食品。对体质虚弱多病的人及中老年人,鲫鱼是上佳的保健滋补品。而在冬季,即使身体健康的人,经常食用鲫鱼也是鱼类食品的最好选择。黑龙江下游的鲫鱼不仅别具特色,其烹调方法和内地也有所不同,别有特点。其中比较有地域特色的是,炭火烤鲫鱼和清炖鲫鱼汤两种。
炭火烤鲫鱼,须用个体较大的鲫鱼,至少要在七八两重以上的鲫鱼。其制作方法也比较简单,只需把鲫鱼收拾干净,在室外阴干成鱼干,便可以用炭火烤熟吃了。用炭火烤熟的鲫鱼,不仅味道特别香,还有韧劲,特别有嚼头。就着烤鲫鱼干,再来一碗芸豆大餷子粥,别提有多美了。而不用小鲫鱼的原因,主要是:小鲫鱼肉少,晒干后只有皮和刺,不好吃。
记得喝清炖鲫鱼汤,还是我刚上班时的事呢。初中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学校食堂做饭。食堂的大师傅也姓陈,是个很好的厨师。一天食堂买回来很多鱼,其中有条两斤多重的大鲫鱼,陈师傅把那条鲫鱼收拾干净,在锅里添了一些清水,然后把鱼放进锅里,敞着锅盖加大火炖了半个多小时,又改成小火煨了十几分钟,直到把鱼汤熬成乳白色。临出锅前他往锅里倒了些醋,捏点盐,抓了把切碎的香菜。这样炖出来的鱼汤味道特别鲜美。结婚后,我让妻子按照陈师傅的方法熬过几次鲫鱼汤,但是都没有他炖的鲫鱼汤那么好喝,也没有那么鲜。而到了冬天,天冷水凉,江里的鲫鱼开始避食了,肚子里十分干净,没有任何食物,每年到了这个季节,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的人们吃鲫鱼从不剖膛,只需刮掉鱼鳞,扣去鱼鳃,然后在它的左腹上方割开一个小口,把鱼胆摘掉就可以放到锅里炖了。而且,这样炖出来的鲫鱼,内脏比鱼肉还好吃,又香又劲道。
鲫鱼性格温和,有“鱼中谦谦君子”的美称,是淡水鱼类中智商最高的鱼类之一。不过,它的视力稍弱,特别敏感,对水中的温度,声响乃至于摄取的饵料都十分谨慎,稍有异样便会隐匿身形,也是最难钓的一种鱼。钓鲫鱼,除了有合适的钓具以外,还必须有精良的技巧。
鲫鱼的口比较小,钓鲫鱼必须要选择小号鱼钩,灵敏度极高的浮漂。除此之外,鲫鱼咬钩较轻,信号反应到浮漂上是先点动数下,然后送漂、拖漂或者黑漂。经验证明,浅水鲫鱼黑漂多;深水鲫鱼则多是送漂儿。鲫鱼的个头越大,鱼漂动的幅度却相对来说要小一些,而那些小鲫鱼咬钩,鱼漂动的幅度则大而快,几乎瞬间便黑漂了,等到垂钓者反应过来,提杆一看,钩上竟会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钓到。有时候还会出现鲫鱼咬钩浮漂无规律的乱动,如在经常有人垂钓的河中钓鱼,见到浮漂点动不已,就是不送漂,也不黑漂,多是脱过钩的鲫鱼所为。
在黑龙江下游钓鲫鱼,最好是在深秋的时节到大亮子河去钓漂竿。到了秋天,鲫鱼从夏天生活的小河汊子回到河水较深亮子河越冬。深秋,气温渐渐降低,并向水中慢慢传递。敏感的鲫鱼已感觉到了季节的变化,加紧觅食育肥抢秋膘,把钩甩到水里,很快便会有鱼咬钩,经常还会一起甩上来两条,特别过瘾。在这个季节钓的鲫鱼个头都比较大,一般在半斤重左右,小的也有三两多,有时还能钓到一斤多重的大鲫鱼呢!
一般来说,撒饵料喂窝子,先要认真观察一番,哪里有鱼,哪里没有鱼。鲫鱼泛星一般是两个气泡从水底冒出水面,鱼越大则气泡也越大,鱼聚的越多,泛起的鱼星就越多。看到窝中起鱼星后,才可以装食下钩。黑龙江下游喂窝子撒下的饵料多是碎豆饼渣子,或者小麦,很少有人用配制好的商品饵料。下钩时尽量不要将鱼钩直接抛到窝子里,垂直下落的钩落在觅食的鱼身上,会惊动鲫鱼。可偏前或者偏后一点下钩。待钩落底后,再轻轻牵线把钩拉到窝中。这样既惊扰不了鱼,又能使鲫鱼很快发现钓饵,过去觅食。鲫鱼胆子特别小,十分警觉,稍有惊动,立即四处逃窜。这就要求垂钓者不但要选择好钓位,有适宜的钓具和钓饵以外,还要有十足的耐心。所以,钓鲫鱼是初学钓鱼的起点,也是检验一个垂钓者钓技高低的重要标志。
过去,黑龙江中下游的鲫鱼特别多,每年秋天我都会到亮子河去钓鲫鱼,收获不菲。可要是和下网捕鱼比起来,钓鱼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记得一年深秋,我和几朋友到勤得利对面江岛的菱角泡去捕鱼。当时,泡子里已经结了一层薄冰,只能坐在用汽车内胎改成的橡皮舟上,边砸冰边下网。我没划过轮胎,也不会下网,闲得无聊,一个人围着泡子边转。泡子的西北角有条四五步宽的小水沟,透过结得薄薄的冰层下面,看见水下铺满一扎来长的鲫鱼,呆呆地在那里晒着太阳。我急忙跑回放网的地方,拿起一块返回到沟子边,踩碎冰,把网拦在沟子口,然后找根棍子到后堵击打河水,想把躲藏在里面的鲫鱼轰出来。等到沟子里的鲫鱼基本跑光了,再看堵在沟口的渔网上,只挂了七八条鲫鱼,剩下的那些都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跑掉了。不过那天我们还是逮了不少鲫鱼,整整装了四麻袋,足有五六百斤。趔趄着把鱼抬上船,再加上我们四个人,渔船几乎快被压沉了,舱舷几乎快平水面,坐在里面一动不敢动,生怕弄翻了渔船。幸亏那晚江面上无风无浪,我们乘着皎洁的月光,小心翼翼地划着船,终于回到江南岸。
这些都是昨天发生的故事。现在的黑龙江及它诸多的河流里,鲫鱼已经很少了,很少有人能捕捞到一斤重以上的大鲫鱼,而挠力河的红肚皮鲫鱼更是几乎绝迹,好多年来别说有人捕捞到这种鲫鱼,现在那些在挠力河边长大的孩子,恐怕都没听说河里还曾有过这种鲫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