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那些沧桑却又挺立的身影散文

时间:2021-03-20 16:06:49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那些沧桑却又挺立的身影散文

  昭平县富罗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在这片和谐的土地上,涌现了许多长寿的人。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带上好奇与尊敬的心理,我们走访了这里的6位百岁老人。

那些沧桑却又挺立的身影散文

  邱爱芳:侠义心肠过百岁

  邱爱芳老人就住在富罗镇富罗村的寿加二组,这里距离镇政府所在地很近。她是我们采写的第一位百岁老人,在去她家之前,我们做好了准备,买好了水果什么的,还给老人一家人带上了一块猪肉,表示我们对老人的一片心意。

  到邱爱芳老人的家要经过一条小河。只见潺潺河水清澈见底,可以清晰地看到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动着。走过古老的石桥,一条不大平整的小路弯弯曲曲的向前延伸,路的两边围着竹篱笆,冬天的地里青菜长得青翠而旺盛。老人所在的村落较大,房前很开阔,四面环山,涓涓细流绕村边而过,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处所。房子依山而建,周围是邻居的房子,相隔很近,老人居住的房子较大,是一座传统的四合院,由门楼、天井、正房和侧房等组成。我们觉得,老人居住的环境是相当好的了,用农村比较讲究的风水学来说,是很有风水的味道的,难怪这里会出现有百岁老人呢。

  我们到了她的家门口时,看见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门楼前地坪上忙乎着,动作轻缓,很悠闲的样子。门楼里的一条长凳子上坐着一位佝偻老人。上前询问,我们才得知,原来门外的两位老人是邱爱芳老人的儿子和儿媳妇。我们说明来意后,两位老人热情地给我们的倒上茶水,连声说着客套话。邱爱芳老人很老了,她身边放着一根拐杖,背驼得厉害,整个人几乎缩成了一团。但老人精神矍铄,气色很好,看不出有半点颓唐的样子。虽然脸上布满了错落有致的皱纹,那是沧桑的历史留下的印记,却宛如一棵古老的苍松,一缕缕银丝从紧裹的帽子边沿垂落下来,尽管年岁很大,但她穿着很讲究、很洁净,虽然不饶人的岁月无不例外地逐渐消蚀着她的身体,可老人视力不错,只是听力不是很好,和她说话要附在她的耳朵并且大声重复几遍她才能听得清我们的讲话内容,不过老人的思维敏捷,能比较流利而且思路清晰地和我们开心交谈,时常会和我们对视而笑。

  在邱爱芳老人断断续续的回忆和她儿子儿媳的补充下,我们对老人的生平有了初步了解。老人今年已是104岁高龄,可以说是跨世纪的老人了,她出生在富罗镇的白宜村,没有上过学。24岁时嫁到了现在的家,与忠厚老实的丈夫钟桂芳生活了80年。1930年,邱桂芳和丈夫钟桂芳生育了唯一的儿子,夫妻俩恩爱和睦,在那个艰苦的的岁月相扶相持,相敬如宾。老人曾经在县城住过13个年头,给儿子带孙子、曾孙,还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如今,老人有3个男孙,4个孙女,2个男外孙,3个女外孙,孙辈下一代也有了后人,但是我们实在是记不得太清楚了,真可以说是儿孙满堂了。据老人说,她们孙辈们每年至少回来两次看望她,关心老人的生活,每次回来总会给她带好吃的东西。老人和家人的感情很好,特别是和孙子、曾孙们,她的东西都会让那些小孩吃,能看到孩子们高兴,她就很满足了。这也许就是老人的天伦之乐吧。

  如今,老人已吃不下硬的米饭,她说,一吃饭的话,胃就会堵得慌,因而,她的后辈只让她熬稀饭,或者是煮面条给她吃。老人从不挑食,什么菜式都合胃口,但并不会盲目进食。老人为人很热心,急人所急,经常帮助左邻右舍,因而邻居都喜欢到她家串门,和老人拉家常。邻居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有位邻居的孩子因为身体不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大家要能吃饱饭都很不错了,偏偏在这关健的时候,邻居的孩子要去看医生,但是实在是拿不出那么多钱了,眼看就只能看着这样子听天由命了。邱爱芳老人知道后,经过和丈夫商量,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帮助邻居度过了难关,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毕竟救活了一条生命。如今逢年过节,那位邻居还会经常登门看望老人。风雨人生数十载,却不得不情愿接受岁月流逝的现实。因为邱爱芳老人的腿脚在前几年就落下了毛病,不便外出串门,少了许多和邻居交流的机会,然而用邻居的话来说,因为她积下的德,很善良,人们都记得她,因此邻居们也经常过来陪她说说话,让她的日子过得充实些。

  “远亲不如近邻,”美好的中国传统美德,延续了一个个佳话,让我们的老人能在祥和的邻里关系中愉快的安度晚年,在子女儿孙的孝顺中执着于对生活的渴望。

  邱桂仙:我长寿是因为气不过夜

  邱桂仙老人是我们采访的身体最好、最健谈的6位老人当中的一个,她给我们的印象是健谈、思维清晰、热情开朗,生气不会过夜。她也坦诚而认真地对我们说:“我长寿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气不过夜吧。人这一辈子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呢?能够好好地生活着,那我就很知足了,很知足了。”

  邱桂仙老人出生在戊早年九月初九日,人说重阳出生,寿元也必重阳,她自己也说她的命也不错。19岁那年她就嫁给了比她小的徐沛宗老人,她记得丈夫待她不错,两人在一起生活了大半个世纪,结婚当年就生育了儿子,如今她的儿子也已经有78岁高龄了,儿孙满堂、越来越红火的生活,让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邱桂仙老人夫妻俩读过书,在山里算是有点文化的人。她对《人之初》还能背诵部分,尤其是对持家部分记忆犹深。夫妻俩有时也有争吵,从前贫苦的时候,也曾为没米下锅发生争吵,但争吵时却不动粗,第二天就没事了,典型的夫妻床头争吵床尾和,从来都不会记仇。邱桂仙老人说:“做人呢,就不能太生气,不是有一首什么和气歌吗?生气了,一个家庭的和气就被破坏了,家庭不和气了,也挣不了钱,家和才能万事兴嘛。”我们还真想不到,老人还当场给在坐的邻居和我们上起课来了,不过还真是说得条条是道,我们对老人肃然起敬起来。

  邱桂仙老人有一子二女,儿子徐家德现年65岁,育有5个儿子。大女儿徐惠贞都已78岁高龄了,早些年还经常到老人家里看望老人。她很看重她的第五个孙子,他之前当过兵,现在在南宁买了房子,时常会打电话回来问候老人,只要他一打电话回来,老人就会变得很精神,她也明确地告诉我们,她想儿孙成了生活的主要习惯。邱桂仙说,人老了不想孩子想什么啊?我们也是想他们好,他们好,我也过得舒心呢。

  老人没有牙齿,不挑食,有青菜、稀饭就可以了,生活可以说是简简单单,每天吃一碗半热饭,午饭吃得少一点,吃饭很正常,不抽烟不喝酒,没什么不良嗜好。但是爱吃水果,特别是香蕉,儿孙们经常买一些营养品给老人。2007年至今老人还上山拾柴火,在家看孙子,做点家务,洗洗碗、衣服,自己的衣物怕别人洗不干净,坚持自己洗,很多时候邱桂仙还会拿到房子面前的那条小河边清洗。现在她每天都喜欢往邻居家走走、散散心,还能帮忙家里晒谷子、砍柴,对人很友善,有什么吃的都分给孩子,邻居到家她都很热情。从这一点来看,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几千年劳动妇女所具有的勤劳俭朴、宽厚善良的优良传统,是很值得我们陈述的。

  邱玉中:大小病痛都不妨碍我长寿

  邱玉中老人所在的富罗镇登洞村鸡爪小组四周围绕着一棵棵挺直的松树,像护卫一样,不管是春夏秋冬,都护卫着这一片稻田,护卫着这小小的村庄,这绿色的生命也保证了蓝天的洁净。来到这里,令人宛然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

  放眼看去,村里只有七、八户人家,几户人家就倚山建房,两山山腰之间的最宽直线距离也不过二三百米,中间有一条小溪静静地流淌着,小溪边沿有几个用竹片围成的小菜园,几块不大的稻田叠在房前,颇有一番田园风光。

  邱玉中老人出生于壬子年六月二十三日,至今也百岁高龄,但老人家腿脚依然利索。我们发现,邱玉中老人的家里面收拾得很干净,电视柜一尘不染,两张沙发摆在厅堂两边,新添置的家具看着让人耳目一新。这也算是富裕之家了吧,

  老人的记忆和思维还很清晰,只是眼睛看不太清楚了,耳朵也有点背了,但却能正常地和我们交流。老人说:“我这辈子病多,治病花去了我不少钱了,拖累了孩子们,累得他们跟了我也没享受到哪些好日子,现在是托了儿孙福了,才有今天啊。”

  通过交谈,我们得知老人出生在距离不远的三合村,小时候曾经读过三年私塾,但因附近时常有山贼出没,学业很快便中断了,着实让人惋惜。老人有过两次婚姻,但第一次婚姻并不幸福,也不长久。说到这,他沉默了一下,眼里闪出了不易让人觉察的泪花,为自己的贫困而感到无奈。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过去给他留下的痛苦与心酸。老人44岁那年,经人撮合,他与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结了婚,但那女人早已过世。

  在聊天过程中,老人的养子匆匆忙忙赶了回来,和我们聊了一会家常,从中我们了解到,邱玉中老人养子说的和他本人讲述的内容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感觉到,邱玉中的记忆力并不差,能把这辛酸的人生经历放在心里那么久,是需要有一定勇气的。我们想,邱玉中老人也是幸福的,他碰上了这样一个养子,给他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无数欢乐。

  王素英:无病无灾度春秋

  家住富罗镇镇南村横沙小组的王素英老人的思维已经不太清晰了。家人说老人2007年还很清醒,自己也能走到子孙辈家里去吃饭,还经常看高速公路架桥。为了要给老人照相,我们还是请她的家人扶她出来。老人的家人对她很孝顺,尤其是跟她一起生活的大儿媳对她很好。在照相过程中老人还一个劲地擦眼泪,老人的家人告诉我们,说是大儿媳从头至尾服侍她,不管有多麻烦,有多琐碎,从无怨言。

  老人的一生都很少生病,家人说,老人从未吃过一包退热散,身体是极为健康的,可是老人年老后,一个月要刮几次痧,偶尔也喝些儿孙带回来的补酒。老人从不挑食,什么饭菜都合胃口,肉丸、鸡蛋、鱼肉等都吃。

  老人有男孙7人,女孙4人,曾男孙9人,曾女孙4人,男孙全部都结了婚,两个女孙也嫁了人,两个儿子在家务农,孙子也成为了青壮年劳力了,最大的男孙叫何居德,曾读过高中,现在梧州从事宝石生意,其他男孙因为高速公路征了土地,已不再务农,主要从事开车、开店,做生意等挣钱,收入也不错,老人一家已分成了几户,老人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到小辈们的家里走动,经常教导子孙们要争气,儿孙们倒也十分孝顺,不会令老人伤心和失望。

  据老人家人说,老人的脾气属于易怒一类,喜唠叨,对家人比较严厉,也曾和邻居拌过嘴,但不会记仇,不爱与别人讲自己的事情,但却喜欢过问小辈们的事情,有时也爱骂人,但小辈们并不计较,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是为他们好。和邻居拌过嘴后,也会经常地、主动地到邻居家走动,实实在在地承认错误,向人道歉,并不影响邻里关系,因此邻居也说老人虽然有脾气,但不是那种不易相处的人。王素英的一生是豁达耿直的`,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们猜想,也许是因为豁达吧,老人才那么长寿。

  郑进贵:一生只饮山泉水

  郑进贵,生于1908年1月3日,刚刚过完100岁生日,现家居富罗镇牛角村。牛角村大冲脑小组有20户人家120人,距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村民们大多属瑶族,都传承了瑶族人留下来的许多东西。郑进贵的家并不在大瑶山的深处,一条窄小而崎岖的山路蜿蜒盘旋,顺着山势沿山而上,走进这深山之中,透过阴翕的密林丛,便看见坐落在山谷中的几户人家。一条清澈的小溪顺着山势潺潺流着,这山这水这人家,这情这景这意境,就像马致远所描绘的“小桥流水人家”,显得清静,幽远。

  当天下午4点多钟,我们一行经过艰辛跋涉,终于来到了郑进贵老人的家。山里人宽厚淳朴,热情好客。我们刚到,主人就把我们迎进屋里,沏上香醇的油茶。老人出到房子面前坐好,我们仔细打量眼前这位百岁老人,虽然行动有些迟缓,但目光依然有神,显得精神矍铄。他好奇地看着突然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些不速之客。听说老人的脚在年轻时曾经跌断过,腿脚并不利索,不大走动,一般吃饱饭就睡觉了,耳朵已经没有了先前那样灵敏的听觉,和人交谈很费神,但老人的精神不错,生活还能自理。早些年还能自己编织簸箕、竹篮、箩筐、鱼蒌等换钱度日。如今他每餐吃半碗饭,一日两餐、三餐不等。由于年岁大,牙齿不是很好,所以米饭要煮烂一些,肉要剁成肉末,吃的东西与家人一样。

  郑进贵的家人告诉我们,老人一辈子都不喝开水和茶的,他只喝从山里流出来的山冲水。听他们说到这里,我们也来到他们家盛山泉水的水缸前,拿起水瓢试了一大口,感觉这山里的水就是不同。当天接受了我们采访的邻居也告诉我们,这山泉水,特别是炎热的夏季,干活累了的时候,掬一捧山泉,含在嘴里,甜在心里,全身无一处不舒坦,那种感觉真是一种享受!据邻居们说,喝这里的山冲水,没病可以强身健骨,郑进贵可能就是这样的,老人很少病痛,从来不打针吃药,也许和他喜欢喝山冲水有关吧。

  老人一生经历很坎坷。他的亲生父亲姓黄,家住苍梧县,因为家贫,老人一出生他父母就狠心的将他送给了人家收养。17岁时上门郑家当女婿,“嫁”于李妹七为夫,妻子性情忠厚,为人老实,出生在贺县水口镇,可以说得上一家人是来自五湖四海了。老人的丈人脾气不好,加上老人为人憨厚老实木讷,村里当时看不起异姓,特别是倒插门的男人,都被认为没本事,所以常遭到丈人的嘲讽戏虐羞辱甚至打骂,有时头被打破了也不敢吱声。青壮年时较为辛劳,要种田、上山种树,种八角、养鱼、养猪,还要帮人锯板换钱,虽然常年劳累,可是还经常食不裹腹,半饥半饱。

  老人一生养育7个女孩,最大的已有80多岁,最小的55岁,都是在牛角村出生,因瑶族地区有男方嫁女方的风俗,老人的女儿们有的已远嫁苍梧等县,祖孙上下已是好几代人了,尽管这样,他们对老人也很孝顺,也会久不久来探望老人,给老人买点日常用品什么的。虽然曾孙上下好几代,但看起来却是亲切融洽的,特别是逢年过节,女儿们回家看望老人时,那真叫老人感受女孩多孝顺,多女好福气的乐趣。

  寡居54年亲情环绕一世纪

  这里要说到的老人是严瑞英。

  老人的房子建在山脚,很小,也只有一层,篱笆围起的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院子,进去只有一厅一房,厅也用作房了。老人正在门对进去的地方坐着烤火,精神委靡,身体似乎比较衰弱,衣服也穿得不整齐,但脸上透露出一种很平和的神态,似乎洞空了世间万物。老人身旁放着一把拐杖,看得出走路已经不方便了,但老人的视力和听觉还不错,记忆力也不是相当差,能与我们面对面交流。事后我们才知道,老人是跟他的小儿子住,儿子的房子被洪水冲毁了,现在住的房子是政府出钱建的。儿子此前曾当过兵,未婚娶,如今也列入了五保对象中去了。

  通过和老人交谈,老人有两件事记忆相当深刻。一是五十年代,相亲相爱的丈夫被老虎吃掉了,当时她肚子里还带着一个小子,说到这里老人的眼角就有泪要溢出来。她丈夫叫邱积洲,出生在镇南葛鹅,曾上过学,人很好,老实善良,群众选他当过大队干部,老人记得她出嫁时大概19岁,但结婚那晚是小年,即12月23日,20岁时就生了第一个孩子。丈夫的离去给老人的打击很大,但还是为邱家生下了传脉的后人,为了恪守中国几千年的妇道,不肯再嫁,专心诚意一直将儿子带大,送他上学读书认字,至今,她已经寡居了半个世纪之久了。

  第二件事让老人记忆犹深的是2005年的"6.21"洪灾。老人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天亮的时候,水就淹到了房门,而我们想象不到的是老人的房门离河边至少有五六十米,落差也会有十几米,她说是小儿子背她上山躲的水灾,人出去不久,所有的家当都被水冲走了,什么也没捞得回来,他的儿子也说了当时的情况,发现水淹上来了,首先就是想着将老人救出去。人是第一的,东西失去了还可以添置。生活中我们看到也听过许多这类感人的事迹,这救母的事迹应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良好传统的延续吧。我们想应该就是儿孙的这种孝心让老人长寿吧。

  严瑞英老人的上半生并不幸福,还应该说是让人难过和伤心的。她有一兄一弟,大兄弟60岁那年就过了世,小弟二三十岁那时候也不在人世了。对于严瑞英老人来说,这种早年丧夫、中年丧子的悲伤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见到了老人的三个儿子,老人的儿子邱宗相说他有一姐三兄弟,但邻居说实际有九子,其余均下落不明,今年64岁的邱宗明1963年曾当过兵,上过越南战场,现在是五保户,小儿子邱宗相也在珠海服过兵役,就是那时,老人出过远门,到过珠海玩过一次,老人说觉得很开心,有一个儿子过继去了北陀秧地,而今只有大儿子的家境稍微好点,并且有了两个很小的玄孙,两个小家伙偶尔会过来叫几声婆太,很多时间,小孩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因为行动不太方便,老人大多时间都是冷清清地呆在家里,但儿孙们外出工作挣钱之余,年节也经常会回家看望老人,给老人带好吃的回来,让老人享受晚年的欢乐。

  我们从邻居那里了解到,老人脾气好,从未与人吵过架,也没骂过邻居和孩子,邻里和谐相处关系要好。平时还能给邻居照看孩子,她体格健壮,不失中国劳动妇女的能干和勤劳,80岁那时还可以步行几十公里,100岁时还能在附近串串门,100岁那年还可以穿针引线缝补衣服,烧火做饭。喂鸡养猪,能上山打点小柴禾,能下河洗衣挑点水,家务也能做一点。从未上过医院,但有胃病,也病过几回,都是村医来看的,主要是服一些草药,西药用的较少,老人吃得很随意,家里人吃什么就吃什么,通常是一般百姓人家的盐油醤醋味精,茶水,喝的是上江水,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

【那些沧桑却又挺立的身影散文】相关文章:

沧桑古城散文欣赏11-07

不泣离别不言沧桑散文11-09

那些希冀的等待散文04-29

高三的那些回忆散文11-03

那地方那些花儿|散文11-19

那些年我走过的日子散文05-03

学车的那些事儿记事散文11-19

用傲然挺立造句01-20

难忘的身影_作文03-24

那些年,你曾是我的红颜散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