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写人的优秀散文
(一)父亲的三双鞋
父亲很少穿鞋,几乎打了一辈子的赤脚。
我 老家的山民们几乎都不穿鞋。一方面是大家都很穷,穿不起鞋,但主要原因还是穷山恶水,山高路险,有些也穿不成。那山陡得猴子过山淌眼泪,岩羊下山滚皮坡。 一条草绳一样细细的小路,弯弯曲曲地挂在壁陡的山腰上,行人像壁虎一样贴着悬崖小心翼翼地移动,稍不留心,脚下轻轻一滑,人就像鸟一样在峡谷中飞起来,一 直飞下万丈深渊。
有一年来了两个下乡干部,他们把鞋子挂在脖子上,右手拿树叶遮 挡在外面,说看下面又陡又深头晕。他们左手扶在岩壁上,脚摇手抖地碎步挪动,好不容易进了山寨,开始宣讲脱贫致富法宝。讲了半天,山民们两眼呆滞,面无表 情。下乡干部有些生气:我们好心教你们致富绝招,你们这是啥态度?山民们这才讷讷地说,你们说的这样买进来那样卖出去的法子根本行不通。我们买一头小猪背 进来,喂大以后就再也背不出去了。两个下乡干部一下子呆了,其中一个推了推眼镜,用毛笔在一块绝壁上写下“革命到此止步”六个大字,还在后面打了三个感叹 号,然后就打道回府了。以后再也没有人来这里下乡。
在这样危险的山路上行走,打 赤脚是最稳妥的。那些箕张得有些变形的赤脚,青蛙一样抠贴在陡峭的山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沉稳而有力,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走过来的。父亲从小就赤脚在这样的 山路上行走,风里来,雨里去,不知不觉就走成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该说媳妇了。在媒人的引领下,我父亲背着烟酒糖茶到我母亲家来提亲了。
按 照当地风俗,女方如果不同意婚事,会请媒人将烟酒糖茶原封不动地退还给男方家。而我父亲收到的是一双草鞋。我母亲亲手编的草鞋。我母亲应该给父亲做一双布 鞋,但那个年头什么都要凭票供应,包括针线都要凭票购买,更不要说棉布了。虽然只是草鞋,母亲却很用心,编得很精致,两只鞋上还编了两条龙缠绕在上面,龙 头在鞋鼻子处,龙尾一直蜿蜒到鞋后跟。尽管多年后,我父亲非常肯定地对我说,那两条龙一点都不像龙,倒很像两条蛇,但还是能看出我母亲的手艺不错,针线活 肯定也错不了。我母亲说龙编成了蛇样不赖她,主要是她只见过蛇,没有见过真正的龙长什么样子。我父亲拿到草鞋时,欣喜若狂,急不可耐地将鞋穿上,但那鞋一 点都不好穿,那一天就磨了一脚的血泡;第二天,脚趾、脚背、脚后跟到处都在流血;第三天,我父亲的双脚肿成了馒头,双腿肿得像柱子,连地都下不了。看着红 肿的双脚,再看看那双血迹斑斑的草鞋,父亲很生气,顺手就将它扔进了火塘。随着一阵浓烟和熊熊大火,那双草鞋顷刻间化为灰烬。我父亲是个粗人,他根本不懂 得那双草鞋是定情之物,礼轻情意重,应该永久保存。
我母亲过门很久以后才知道, 她精心编织的定情之物早已被我父亲付之一炬,她十分生气,跟我父亲大吵了一架。父亲怪母亲太笨,编得草鞋一点都不合脚,害得他跛了十几天,白耽误了很多工 分。母亲则骂他那双“熊掌”根本就不是人脚,不配穿人的鞋子。骂归骂,母亲还是东拼西凑,找针线,积攒碎布,打裱布,纳鞋底,缝鞋帮,不知熬了多少个日日 夜夜,终于给父亲做了一双真正的布鞋,而且是比照着父亲那双箕张得变形的“熊掌”做的。父亲穿上后,在火塘边走来走去,十分惬意,最后下结论说:“嘿,这 才是真正的鞋子。”说完后,脱下鞋,用袖子擦去鞋底上的泥土,拍了又拍,吹了又吹,然后小心地压在枕头下面,再也舍不得穿。到过年时,母亲提醒我父亲说, 过年了,把新鞋拿出来穿上吧,到亲戚家串门子也有面子。父亲小心地翻开枕头,一下子傻眼了:那双布鞋早就被老鼠啃成了一堆碎步。父亲心疼得不断地咝咝直吸 凉气,对着那堆碎布,咬牙切齿地骂了许多脏话。
(二)父亲的话费单
20xx年初我结婚了。蜜月结束后,我和妻就陷入了还住房贷款的危机中。整整半年,我没有和远在另一个城市乡下的双亲联系。
初夏的一天,沉默了一上午的手机忽然响了,一看是个陌生的号码。接通以后,对方的声音很陌生:我是你老家的四哥,你爹要和你说两句。
“我是你爹!”父亲的语气很重,我能听见他粗粗的喘气声。“我是你爹”这一句话父亲说了足有五遍,我哭笑不得。“三娃,你还很好吧……”父亲的尾音很长。我耐心地应答着。父亲不停地说了五分钟,都是问我是否缺钱、日子过得好不好之类。电话挂断后,我感到很诧异,平常父亲不和我沟通啊,今天怎么婆婆妈妈的了?
第二天我在上班途中,手机又响了,还是昨天那个号码。父亲问我我们这里是否有大风,现在老家正在刮七级大风。我轻轻地说,没有。
第三天我正在赶一个文案,手机又响了。父亲说他养的羊下羔子了,个个白白胖胖,真可爱。我有些生气,我说,爹啊,我正在工作。爹不说了,挂了电话。
第四天我和妻在吃饭,父亲又来电话了。“娃啊,爹今天看你小时候的照片了,小时候你长得多俊哪……”我心里一酸。我说,爹啊,现在没工夫,等秋末我回去和你一起收拾庄稼。妻有些不耐烦:怎么现在你老爹比你妈还能絮叨,天天给你打电话!
第五天,父亲一天没来电话,我有些不习惯。到了晚上,手机终于响了。接通以后,很久都没有声音。我有点急了,说,爹啊,你有啥事就说吧。爹的声音有气无力:没事……爹只是有点想你……我心里一动,鼻子酸酸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六天到晚上我都没有接到爹的电话,心里竟有少许的空落。时钟指向了十点,手机响了。这次不是爹,是四哥。他用低沉的语气告诉我:老弟,你家我大叔,今天傍晚,突发心脏病……他走了……
我的手机掉落在地上,我僵在那儿。
父亲睡得很安详。望着他疲惫的样子,我终于明白这几天父亲一反常态、主动给我打电话的原因了!
母亲递给我一张单子,说那是父亲写的。纸上的字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震荡了我的灵魂一这是一张最古老的话费清单。
第一次:借你四哥手机通话大约七分钟,长途每分钟三毛,累计两元一角。
第二次:借你四哥手机通话大约一分钟,大约四毛钱。
第三次:借你四哥手机通话一分多钟,还是四毛钱。
第四次……
总共话费十元零八毛。
最后末尾有一句话:你妈不识字。你告诉你妈,让她把钱给你四哥。
捧着这张话费详单,站在风里,我泪流满面。
医学博士给父亲的临终方案
得知身患恶性肿瘤晚期后,xx岁的xx强决定放弃一切放化疗方案,回老家诸暨度过最后的时光。他的儿子,浙江医科大学一附院毒理专家、医学博士xx支持了自己父亲的选择。
当x月x日,最后的时刻来临,xx交代母亲,万一父亲出现昏迷或者心脏停跳,也不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让他安静地离开人世。
这,是一个医生对自己父亲临终治疗方案的抉择。
决定
20xx年x月,xx被诊断出患有腹膜恶性间皮瘤,且已经是晚期,全身转移。在浙医一院治疗期间,xx的哥哥姐姐嫂子妹夫全都汇集到医院来,轮流送饭、守夜,伺候老人。
在普外科,很容易看到那些肿瘤晚期的病人。头比细弱的身体大许多,有的只是躺着,浑身插满管子,看上去无声无息。眼见许多恶性肿瘤晚期的病人瘦骨嶙岣,痛苦不堪,陈有强找到医生说:“我实在不愿意再看着儿女这样奔波劳累,也不愿意自己变成别人那个样子,你们让我安乐死吧,如果你们不能这样,我自己想跳楼。”
父亲的主治医生高大夫是xx多年的好友,老人的病情和想法,高大夫如实相告。xx得知后,对父亲说:“爸爸你放心,活着的时候你要坚强,但走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让你那么痛苦——最后一定让你安安静静没有痛苦地走。”
其实陈父有公费医疗,儿女的经济条件都还不错,放疗化疗是可以多活些日子的。xx和家人商量后,决定由父亲自己决定。
父亲问,化疗放疗后可以延长多少时间?xx说不一定,效果好也许几个月。父亲又问多少钱,对人体有什么不好?xx答,全部公费,副作用是脱发、无力、胃口不好等。父亲说,让我想想,明天上午告诉你。
第二天早上六点多,母亲打电话给xx,说父亲已经决定了,要回老家。
(三)乡间
从杭州出发,沿着富春江,开车回去平时要走两个多小时,2011年7月,把老父亲和母亲送回村子,xx开了近五个小时,他和父母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走这条路。
富春江两岸景色秀美,绿意葱茏,是典型的江南美景。车开开停停,父亲平素沉默寡言,车停下来,他就在风景处站一会儿,说些闲话。父亲曾无意间说起,马剑镇的面条很好吃,车开到镇上时,xx说,爸爸,我们就在这儿吃碗面吧。xx吃了年少时喜欢的猪肝面,母亲照例是青菜面,父亲点了大排面,只吃了一半——他把大排留给了母亲。
回到村子,也少有人知道父亲的病情。xx安排亲戚谁也不要多说什么,“让父亲安静从容地过一段舒心的日子就好了”。
母亲陪伴着父亲。父亲不再吃药,不再打针,只吃些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严格说都是中医禁忌的东西,猪肉,鱼肉,牛肉,鸡肉……爸爸喜欢吃肉,就让他吃好了。”xx给母亲交待,母亲便每天换着花样给父亲做,“爸爸吃得很开心,一直到去世,他也没有像晚期肿瘤病人那样变得很瘦。”
整个冬季,父亲总是坐在门口的石凳上,前面是村子的操场,目光所及是远处的前山和后山,满山的毛竹挺拔秀丽。村里的人得知老人病了,每个路过的人总要和他说几句话,这些孩童时就曾和父亲在一起的人,父亲在最后的半年里,几乎都见到了。
母亲告诉xx,在石凳上坐累了,父亲就回家给老朋友打几个电话,还有那些曾经一起在汽车站工作的老同事。xx记得,一生随和的父亲几乎从未和人红过脸,除了和一位同事——但在最后的`日子,父亲给这个同事打电话聊天,两个人和解了。
除了20xx年x月至x月在国外进修那段时间,几乎每个周末,xx都开车带妻子和女儿回村里陪伴父亲。顺着老屋走五六分钟,是一段山坡,白色的金银花沿路开着,金黄色的小桔梗花和艳红色的野草莓参差其间,毛竹嫩黄的笋尖常出其不意地钻出来,山坡旁边就是几家人合用的菜地,山上的溪水慢慢流淌下来,几乎是无声无息地,流进菜园里。
那时候,父亲还可以独自种地。他像对儿子说,又像是对自己说;“你看这水,一点一滴流到小溪里,流到金沙河里,再到富春江、钱塘江,最后汇进东海,无声无息的,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啊!”这些话,xx都记得。
父亲先是自己种菜,慢慢地,要拄着拐棍去,坐在地头看母亲干了。xx回家的时候,父亲在菜地里说:“现在种下去的菜,我怕是吃不到了,但是拉拉(孙女)还可以吃到的。”那时候还是20xx年的夏天。再后来,父亲虚弱地躺在床上了,母亲就每天打电话告诉xx,父亲每天说哪些话,吃什么东西。
20xx年春节,是陈家最为热闹的一个春节。陈家全部汇聚到诸暨市xx的哥哥家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父亲给每个孙子孙女都发了红包,原本每年只是50块钱,这一年,红包都变成了200元,老人知道,这一定是最后一次发红包了。陈家吃了年夜饭,拍了许多张全家福,父亲在拍照的时候,始终笑着。
告别:过完这个春节,大年初一,父亲就因病重住进了诸暨市人民医院。按照父亲的意愿和xx的建议,治疗只是普通的补液,对症治疗,缓解疼痛。
(四)悲痛
纵身跳下大河的时候,年迈的父亲知道,他要找的儿子大概已成了冰冷的尸体。
儿子溺水早就超过12小时。昨晚他在工地上干完活,浑身大汗淋漓,想到河里洗个澡,可下水後就再没冒出头来。民警来了,消防队员也来了,说不熟水性,不敢轻易下水。随後,专业的打捞队也来了,但他们说水面广阔,一天的打捞费用得花上3万元。
年迈的父亲管不了这么多。他们一家都在镇上打工,3万元是天价。他没钱,但他还有力气。当年,他用这些力气抱过、背过、打过儿子。现在,他也要再用上些许力气,亲自去捞起儿子。
可刚刚跳下水,他就犯糊涂了。他会游泳,但不懂怎样打捞尸体。河面广阔,白茫茫一片,没给他一点儿暗示。他坚持昂着头游了一会儿,紧张地四处探望,却什么也没找到,只好又爬回到栈桥上。
人们说,男人把悲痛隐藏得最深,但丧子之痛却疼得无处可藏。坐在栈桥边上,这位父亲放下隐忍与含蓄,不顾一切地捶地,痛哭。
也许连那早逝的儿子都没想过,父亲也会有这么多的泪水。
(五)担当
每个选择大抵都包含纠结、犹豫和不舍,更何况是要决定自己哪一个孩子应该活得更久些。莱文碰上的正是这样痛苦的抉择。
这个47岁的英国男人是3个孩子的父亲。相隔一年,他的小女儿与二儿子先後得了肾病。他与两个孩子都配型成功,但一个肾到底应该留给谁?
莱文停在了岔路口。他疯狂地工作,任忙碌和疲惫占据自己,只想忘掉一切。直到一天,他毅然地迈出了第一步。他不再逃避,而是勇敢地去选择,用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将自己的肾脏留给先得病的那个孩子。
小女儿接受了珍贵的礼物。手术非常顺利,孩子的身体与父亲的肾脏自然结合,没有出现严重的排异反应。为了提高自己的肾脏质量,莱文花了4个多月来调整身体。好消息传来,他兴奋得哭了。可随即,这位父亲的心又分裂成两半,一半是喜悦,一半是愧疚。
他再没多余的肾脏可以留给儿子,只能盼着他人捐献。医生说,一双儿女的病是父母遗传基因所致。莱文说,上帝真的跟他开了个大玩笑。但既然是他的缺陷给孩子带来了痛苦,他就希望能够自己去弥补。
在最折磨人的抉择面前,这个善良的男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作为父亲独有的担当。
(六)微笑
“等天暖和,你就能玩转转了!”“来。笑一个,Hello!”
这些话出现在一对父女间。不是父亲哄着小女儿玩,而是女儿变着法子逗父亲笑。
父亲是一个“渐冻人”,过去4年里,他全身的肌肉一块块退化。起初,妻子照料着他,妻子离世後,女儿就独自接过了这个重担。但24岁的女儿想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打理生活起居。
帅气的父亲爱上镜,她就借来摄像机,拍下她与父亲的“小生活”。“生活”只是每天在2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重复上演,但可爱的女儿总能制造无限惊喜。
她会突然跳到父亲身边,欢快地喊着父亲大名——“赵树山同志,我来啦,嘻嘻!”然後拿起小木梳为父亲一遍遍梳头发。她用摄像头近距离对准父亲,笑着说:“那个人真帅、真帅!”
有时她甚至忘了自己是父亲的女儿。上班时,她每隔两小时就跑回家一趟,帮父亲排尿翻身。为父亲擦拭身体时,她边擦边问他“冷不冷”,还忍不住打趣说:“再不擦就臭了,成臭爸了。臭爸没人要,两毛钱一斤就卖了。”
说这话时,这个年轻的女孩轻轻微笑,仿佛在逗着自己的孩子。
可以想象,十多年前,父亲肯定也曾用相似的技巧,博孩子一笑。而现在,他们的角色却换了个位置。女儿开始挤出轻松的表情,把所有的笑容都堆在了父亲面前。
如同20年前的女儿一样,父亲也被逗乐了。尽管,这位缠绵病榻的中年人只是耷拉着脖子,使劲牵动脸上的肌肉,露出了一个艰难的微笑。
(七)母亲的秘密
母亲在28岁上便做了寡妇。当母亲赶去青岛办了丧事回来后,外祖母也从天津赶来,她见了母亲第一句话便说:“收拾收拾,带了孩子回天津家里去住吧。”
母亲虽然痛哭着扑向外祖母的怀里,却摇着头说:“不,我们就这么过着,只当他还没有回来。”
既然决定带我和弟弟留在北平,母亲仿佛是从一阵狂风中回来,风住了,拍拍身上的尘土。我们的生活,很快在她的节哀之下,恢复了正常。
晚上的灯下,我们并没有因为失去父亲而感到寂寞或空虚。
母亲没有变,碰到弟弟顽皮时,母亲还是那么斜起头,鼓着嘴,装出生气的样子对弟弟说:“要是你爸爸在,一定会打手心的。”跟她以前常说“要是你爸爸回来,一定会打手心”时一模一样。
就这样,三年过去了。
三年后的一个春天,我们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普普通通,像其他的客人一样。母亲客气地、亲切地招待着他,这是母亲一向的性格,这种性格也是受往日父亲好客所影响的。更何况这位被我们称为“韩叔”的客人,本是父亲大学时代的同学,又是母亲中学时代的学长。有了这两重关系,韩叔跟我们也确实比别的客人更熟悉些。
他是从远方回来的,得悉父亲故去的消息,特地赶来探望我们。
不久,他调职到北平,我们有了更多的交往。
一个夏夜,燥热,我被钻进蚊帐的蚊虫所袭扰,醒来了。这时我听见了什么声音,揉开睡眼,隔着纱帐向外看去,我被那暗黄灯下的两个人影吓愣住了,我屏息着。
我看见母亲在抽泣,弯过手臂来搂着母亲的,是韩叔。母亲在抑制不住的哭声中,断断续续地说着:“不,我有孩子,我不愿再……”
“是怕我待孩子不好吗?”是韩叔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母亲停止了哭泣,她从韩叔的臂弯里躲出来:“不,我想过许久了,你还是另外……”这次,母亲的话中没有哭音。
我说不出当时的心情——是恐惧?是厌恶?是忧伤?都有的。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情绪,它使我久久不眠,我在孩提时代,第一次尝到失眠的痛苦。
我轻轻地转身向着墙,在恐惧、厌恶、忧伤的情绪交织下,静听母亲把韩叔送走,回来后脱衣、熄灯、上床、饮泣。最后我也在枕上留下一片潮湿,才不安地进入梦乡。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时,看见对面床上的母亲竟意外地迟迟未起,她脸向里对我说:“小荷,妈妈头疼,你从抽屉里拿钱带弟弟去买烧饼吃吧。”
我没有回答,在昨夜的那些复杂的心情上,仿佛又加了一层莫名的愤怒。
我记得那一整天上课我都没有注意听讲,我仔细研究母亲那夜的话,先是觉得很安心,过后又被一阵恐惧包围,我怕的是母亲有被韩叔夺去的危险。我虽知道韩叔是好人,可是仍有一种除了父亲以外,不应当有人闯进我们生活的感觉。
放学回家,我第一眼注意的是母亲的神情,她如往日一样照管我们,这使我的愤怒稍减。我虽未怒形于色,但心情却在不断地转变,忽喜、忽怒,忽忧、忽慰,如一锅滚开的水,冒着无数的水泡。
当日的心情是如此可怜可笑。
母亲和韩叔的事情,好像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这件心事常使我夜半在噩梦中惊醒。在黑暗中,我害怕地颤声喊着:“妈——”听她在深睡中梦呓般地答应,才放心了。
其实,一切都是多虑的。我从母亲的行动、言语、神色中去搜寻可怕的证据,却从没有发现。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母亲是如此宁静。
一直到两个月以后,韩叔离开北平,他被调回上海去了。再过半年,传来一个喜讯——韩叔要结婚了。母亲把那张粉红色的喜帖拿给我看,并且问我:“小荷,咱们送什么礼物给韩叔呢?”
这时,一颗久被箍紧的心一下子松弛了,愉快和许久以来不原谅母亲的歉疚,两种突发的感觉糅在一起。我跑回房里,先抹去流下的泪水,然后拉开抽屉,拿出母亲给我们储蓄的银行存折,怀着复杂的感情,送到母亲的面前。
母亲对于我的举动莫名其妙,她接过存折,用怀疑的眼光看我。我快乐地说:“妈,把存折上的钱全部取出来给韩叔买礼物吧。”
“傻孩子。”母亲也大笑,她用柔软的手捏捏我的嘴巴。她不会了解她的女儿啊。
这是15年前的往事了,从那以后,我们宁静地度过了许多年。
间或我们也听到一些关于韩叔的消息,我留神母亲的情态,她安详极了。
母亲的老朋友们都羡慕她有一对好儿女,唯有我自己知道,我们能够在完整无缺的母爱中成长,是靠了母亲曾经牺牲过一些什么才得到的。
(八)父亲的“富士山”
最近,不知父亲着了什么魔,天天给我送吃的。有时是一把蔫豆角,有时是刚从菜市场买来的新鲜猪肉,有时是别人送给他、他舍不得吃的腌萝卜。刚开始,看他从几公里外风尘仆仆赶来,颤巍巍地下了电动车,把东西递到我手中,心里很感动。可时间一长,我就有些不耐烦,因为他的到来总是打乱我的思路,让我刚刚得来的灵感消失得无影无踪。
终于,前几天,父亲跟老人团去南方旅游,我觉得一下子解脱了,可很快就发现心里空落落的。于是我抽了个时间帮他整理房间,无意间在一叠衣物里发现了一个日记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打开了它——
自从老伴去世,我感到人生无常,岁月有限。小女儿怕我寂寞,给我抱来一大摞书。最近,看了一篇名叫《一期一会》的文章,是个叫大津秀一的日本人写的,文章说的蛮有理的。
文章讲的是,有个人平时时间很多,却不知珍惜情谊。等病入膏肓,才想起和朋友与亲人应该见面叙一叙。而当他们从世界各地飞来看他,他已经意识混乱,既认不清人,也说不出话。
“一期”就是一生,“一会”就是一次相会,说的是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不能重复,所以每一次相会都是仅有的一次。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每次相会的机缘,为可能仅有的一次相会付出全部身心。
我自觉体力和心力不支,或许自己在世上的时日不多了。两个儿子打小守在身边,天天见面。只有小女儿自十几岁就到外地求学,离婚后带着孩子独居在几公里外的地方。她虽然年近40,仍心高气傲,办事毛手毛脚。搞创作的人,总是不成熟,着实让我放心不下。扳指算算,如果,每周小女儿来一次,一年52周,再撑5年,我们才见260次面啊!
既然她来不了,我就去看她。上次我和老朋友们去保险公司听营销课,人家提了个问题,说如果富士山不过来怎么办?答案是走过去!
富士山是日本引以为傲的国宝,而孩子们不就是父母的“富士山”吗?既然自然规律不容许我们等待,趁着我这老头子还能动,就往“富士山”那儿多跑几趟吧。
孩子毕竟是孩子,她对我发脾气,我也不怪她。谁知道,这一次是不是最后一次呢?
看到这儿,我的泪珠滚滚而下。作为儿女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主动迈开双腿,张开双臂,去迎一迎白发苍苍、却依然努力奔向我们的年迈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