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通用10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 1
好久以来,总想写写逝去多年、永驻心中慈爱的妈妈。母亲节过去了一个又一个,写了好多次,还是没有写好。我怕把妈妈勤劳节俭、热心好客、对人体贴关心的美德写丢了;担心笔下的妈妈,失去她原有的鲜活、灵动。
前天夜里,我再次梦见了妈妈。妈妈忙忙碌碌,宴请亲朋,说是给她过生日。目睹妈妈可亲、可敬、可爱的身影,回味那关爱的一瞥,往事历历在目。踌躇半天,还是要写。哪怕写不好,哪怕妈妈已经看不到,我也要将这丝丝缕缕的思念,将可爱的妈妈写下来,寄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妇女那颗金子般的心。
妈妈的生日在农历十月十日。但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妈妈从来没有给自己过生日。相反,轮到我们的生日,她早早地就念叨上了。生活虽然艰苦,总要让我们在生日这一天,过得高高兴兴、快快活活。当我们一个个成家以后,妈妈才张罗着准备两大桌子美味佳肴,给自己过个像模像样的生日。美名其曰是给自己过生日,其实是邀儿女回来聚餐。即使不是聚餐,我们同样每天能吃到妈妈的饭菜。那时,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县城里,每天上下班,总要路过回去跟妈妈说上几句话。因此,妈妈的锅里,时常利用余火,温一些饭菜,谁去了谁享用(包括她的好姐妹们)。妈妈的黑肉烩菜和老咸菜,出名的香。她常常诙谐地说:“我们家就我们两口子吃饭的时候很少,孩子们隔两三天不来,我就惦记起来,生怕他们病了,总得打发老伴去看看。”妈妈总是这样宠着、惯着我们。让我们常常忘记自己是拖儿带女的中老年人,依然在妈妈面前撒娇、使小性子。
妈妈对长辈孝顺有加,对子女万般疼爱。从我记事起,奶奶就是个病人,从来不下地干活。都是妈妈高一碗低一碗,毕恭毕敬伺候着,捶背、洗脚、梳头等等,把奶奶伺候的成天乐呵呵。有一天,奶奶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妈妈哭得泪人似的,很是伤心。
记得那年,我做了一个小手术,原本不想告诉妈妈。后来妈妈知道了,从始至终守候在医院走廊里,战战兢兢,满脸写着担心害怕,我和爱人几次劝妈妈回家等候,她就是不肯。直到我从手术室出来。那一刻,妈妈就像经历了暴雨严霜的摧残,憔悴不堪。两眼红红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扑簌簌掉下来,慌忙扑到我面前:“孩子,怎么样?疼吧!”声音颤抖着。本想安慰安慰妈妈,但在妈妈面前,多大也是孩子,我竟然哭了。这一哭不要紧,可把妈妈吓坏了,赶忙问大夫要不要紧,听了医生的安慰,妈妈才恢复了平静。
妈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论做什么,什么时候,总是把我们的事放在首位。我们姊妹五个的孩子,她更是悉心照顾。孙子外孙共九个,都是她带大的。那年,妈妈带着我妹妹和弟弟的两个孩子,已经够累、够忙的了。偏偏我家老二病了,妈妈一个劲地催着要我把孩子抱回来。说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我于心不忍,已经给我带大一个了,怎么能再拖累妈妈呢,尽管妈妈天天念叨。一天,干脆催着爸爸亲自把孩子抱回去了。中午放了学,我去接孩子,才知道爸爸一大早就把孩子抱走了,并告诉那个阿婆:“以后不来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一股暖流顺着周身游走,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可敬的亲情,伟大的母爱!这支笨拙的笔,怎么能描摹出母亲的伟大?怎么才能表达母亲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个孩子的年龄分别相差两个月,每人骑一辆小三轮车,在胡同里奔跑。这个朝东跑,那个朝西跑。这可把妈妈急坏了。聪明的妈妈,想了一个好办法,系了一根长长的红绳子,把三个小三轮车不远不近连在一起,她从后面用另外一根绳子揪着,要往南都往南,要往北都往北。引来不少赞语。成了我们那个胡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妈妈对子女不惜余力,关怀备至。对自己的弟弟妹妹更是视如己出。姥爷走得早,作为家里的老大,妈妈自然在各方面尽职尽责,担当、包容,倾其所有精力、物力帮助姥姥支撑那个家。体现了一个好闺女、好大姐的风范。为了让小姨有出息,妈妈不顾自己孩子多,硬是把小姨接来,在城里上学。从此,小姨就和我们一直生活在一起。记得一次,小姨不好好学习,妈妈批评了几句,这下可惹祸了。被妈妈宠坏了的小姨,使起了小性子,哭着要回去,独自跑了出去。那时候,家家户户点着煤油灯,街上没有路灯,黑灯瞎火的,爸爸妈妈十分着急,生怕有个意外。分头出去找,过了好一会儿,才哄回来。就这样,直到小姨长大。
小姨十七岁那年,县里正好招聘四清干部,爸爸当时正在县委上班,于是托人把小姨安排进去,成为一个年龄最小的四清干部。参加工作后,除了到外地开会、下乡,妈妈依旧让小姨吃住在我家,好把粮票攒下来贴补在村里的姥姥和小舅。作为五个孩子的母亲,不光要下地干活,洗衣做饭,缝缝补补。还要照顾年纪幼小的小姨、小舅。多么难能可贵!妈妈啊!妈妈!您没有叱诧风云、驰骋疆场的伟大创举;更没有救国救民的丰功伟绩。但,这细碎的.、不起眼的生活小事,足可以反映您海一样的胸怀,和博大的爱!一个出色的、模范的中国妇女形象,从您这里树起!
妈妈与亲戚朋友亲和共处,对街坊领居同样热心、以诚相待。记得我小时候有一个玩伴,她没有名字,大家都叫她三女子。她爸爸死的早,母女四人投奔亲戚来到我们县定居下来,很穷。妈妈常捡一两件我的衣服给她穿,有时候吃个不一样的饭,还把她留下来,满是爱怜。我知道,尽管妈妈善良,乐意助人,但对于当时也很困难的家境,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
有人说:“妈妈心肠好,是个热心好客的人。”一点也不假。那个时候,爸爸妈妈的亲戚都在山村里,居住在城里的我家,自然就成了他们的落脚地。有找爸爸办事的,有进城里看病的,有逢三、六、九赶集会的。妈妈爸爸总是热情接待,尽可能做可口的饭菜招待他们。平日里妈妈过日子很是节俭,全家人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粮食也是计划着吃。为了不让我们饿肚子,常常挖野菜做菜团子给我们充饥。那时我很傻,经常抱怨妈妈:“有好吃的都留给亲戚吃了。”因此,盼着亲戚来,盼着赶集会。妈妈从来不因为生活拮据疏远、慢待亲戚朋友。有时候遇到赶集日,家里没有亲戚来,妈妈便让我们姐弟几个去集市上看看,是不是有亲戚不好意思回来,顺便把她们请回来。一次,我姥姥家村里一个远房舅舅,不肯回来,妈妈亲自跑了一趟,硬是叫了回来。那个舅舅说:“仙桃姐(妈妈的小名),我们村里的人一进城就来你这里吃饭,你也忙,也累啊!再说,你孩子多,粮食也不宽裕,我真不忍心打扰你。”妈妈笑笑说:“傻孩子,别这样说,好赖回来吃一口,有个歇脚的地儿,总比在大街上强吧。”
记得一次过古会,我们家五间大正房,两间小东房,亲戚朋友住得满满的。爸爸把所有的门板(包括街门)都摘下来,搭成床铺,里里外外都是床。高兴的我们这个床上滚滚,那个床上跳跳,弟弟妹妹们在上面索性扭屁股跳起了舞。街上的古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家里倒轰轰烈烈成了会场。看吧!爸爸忙着用木头制作的压面机不停的压面,妈妈不停的捞面、浇肉酱。一碗一碗香喷喷的豆面河捞送到亲朋手里,一边端饭,一边招呼着将要出去赶会的人们:”顺便看看谁还没有吃赶紧回来。”三天古会结束后,家里一片萧条狼藉。爸爸妈妈累的腰酸背痛,满脸倦容。
妈妈很勤劳,那时我们姊妹几个不大不小,正值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增,亲戚又多,爸爸的工资根本不够生活。妈妈就给生产队打草、挣点工分。她个子不高,背上一背草,从上看不见头,从下只看见两条腿,弓着大汗淋漓的背,一步一挨往前挪。有人劝妈妈少背点,妈妈只是感激地点点头,仍然每天如此。为了多打点草,早出晚归,不分天阴雨湿,一背背地背回来,送到生产队,还要帮着铡碎了,好给牲口吃。常常累的直不起腰。终于累病了,每当受了凉,肚子就痛,只好用热毛巾捂捂。后来才知道是累下来了疝气。爸爸几次让她去医院看看,妈妈就是不肯。她还轻松的说:”这是受了凉,热炕上坐坐就好了”可怜的妈妈,坚强的妈妈,那是妈妈舍不得花掉我们的生活费啊!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妈妈就没有和我们同时熄灯睡过觉。那时候,全家人睡在一个大炕上,当我睡醒一觉起来,爸爸妈妈还在灯下做鞋子的做鞋子,织毛衣的织毛衣。
记得那年我的小姨得了坐骨神经痛,疼痛难忍。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白天去生产队干活,傍晚收工回家,给全家人做完晚饭,照顾着弟弟妹妹们睡下以后,接着就开始烧开水、炒咸盐,给小姨捂腿、热敷、按摩,熬药,这时已经是十一二点钟了。每晚都要折腾到两点以后,而且每天坚持,从未间断。半年以后,小姨的腿终于好了,妈妈却熬得眼睛下陷,憔悴不堪了。
妈妈很有生活情趣,老也闲不住。她还挤时间养了很多花,窗台上摆得满满的。有洋绣球、倒挂金钟、吊兰、月季、仙客来……可能是因为忙,顾不上勤浇水,反倒应了花的习性,长得特别旺,花也特别鲜艳夺人。最令人欣喜的是,在铺有鹅卵石的院子里栽种了黄瓜、西红柿,因为保湿么,长势喜人,瓜果累累。至于浇水啊,上架呀,妈妈就没时间了,由爸爸抽时间管理。每逢放学回家,来不及放下书包,就吃起来,既消暑又解渴。哦!想想,好不惬意!
妈妈和爸爸的结合,那是天合之作。那时,日本鬼子的一个中队占领着我们五寨县城,和周边山区八路军的部队形成对峙。当时爸爸在抗战二中刚刚毕业,随部队在山区开展工作,办夜校,他们就是那个时候认识的。爸爸英俊潇洒,睿智,谈吐诙谐幽默,很博妈妈喜欢。当时爸爸也很忙,他很机灵,常常去外地取送情报,晚上去搞侦察,袭击鬼子。后来干脆随部队南下,两人虽然不常见面,但暗暗相许。妈妈个头不高,不胖不瘦,皮肤白皙、光滑,圆圆的脸庞上镶嵌着两只又黑又亮的大眼睛,睫毛长长的,扑闪扑闪,格外迷人,号称“盖南山”。周边十里八乡的人,提亲的不少。但妈妈一门心思等着爸爸。直到爸爸南下回来,在山西武乡当了公安局长,两人才拜了天地,结为伉俪。
妈妈从小生长在山村,条件差,家里穷,没有上过学。只在夜校认下了一些简单的字。很小就跟着姥姥、姥爷上山摘野菜、打猪草。家里没有男孩子(后来才有了跟我同岁的舅舅),从小就充当了男子汉,什么活儿都干。傍山吃山,傍水吃水。因为生活所迫,姥爷成了山里的编织大王。母亲自然世袭了姥爷的一手绝活儿。妈妈的手很巧,想编什么编什么,什么放碗筷的盘子、水果篮、花篮呀,编制的特别漂亮。箩筐、簸箕更是小菜一碟。据妈妈讲,要想编制出好的储品,很不容易。首先呢,得上山选材料。砍一些粗细均匀的藤条,按粗细分类。然后用水煮,去皮。这样藤条洁白光滑,趁湿赶紧编。到需要打折的时候,还得微火熏烤。为了花篮、水果篮美观、漂亮,还特地用事先准备好的桦树皮编成的小辫子,紧紧地将边缘缠绕起来,然后再点缀几朵用桦树皮做的小花。当时,妈妈和姥爷编制的物品,出了名的精致。每逢集市,总是被许多人因为喜爱而买走。
妈妈的手巧,是远近出了名的。她刺绣的各种图案的鞋垫,一摞一摞,专供全家大小人等用。记得小的时候,妈妈给我们做的衣服,都是仿照百货里的衣服式样剪裁的。为了服帖平整,做好后特地用她自己的铁熨斗熨烫一遍,衣服穿起来既贴身又平整。当时,人们都不会做西式棉裤,不论大人小孩,都穿着前后一样大小的大裆棉裤。一个个就像大肚子媳妇一样,极不舒服,又不好看。妈妈就给我们改制成前开口的瘦裤腿裤子,旣舒服又好看还省布料。把我们打扮得俊模俊样。这样一来,好多街坊邻居也找妈妈改衣服。我的不少同学,领着家长,也要把裤子改成和我的一摸一样。无论多忙,妈妈都要放下手里的活儿。无论多累,总是笑脸相迎。从来没有半句怨言。“谁都有用人的地方。”这是妈妈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妈妈所有付出的行动宗旨。
我清楚,妈妈的热心、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背后有着爸爸的鼎力相助。他们二老相濡以沫,严格教子,友善待人,邻里和睦相处,受到三村五地男女老少的尊敬与爱戴。也有好多街坊过意不去,送些蔬菜、饭菜之类,妈妈总是婉言谢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妈妈总算挺过来了。呕心沥血,把我们几个抚养成人。难忘农历二零零二年四月十一日,妈妈不幸与世长辞,年仅七十七岁。按照家乡的风俗,在家里安放七天,第六天举行开悼仪式,第七天出殡。这几天里,每天来给妈妈烧纸送行的络绎不绝。开悼那天,更是成批成批的吊唁者来送行,无不掉下沉痛的眼泪,更有的大放悲声,进一步见证了妈妈的品格为人。
都说母亲是灯,是启航的灯,是牵挂的灯。我说:母亲是一首诗,一首吟诵不完的诗。更是一轮永远不落的太阳。给我安暖,给我希望。映射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我的人生,斑斓我的家园。从小到大,妈妈给我铺就了一路的鸟语花香,让我幸福、顺利的长大,升学,就业,结婚,生子,直到把我的孩子看大,洒下一路的爱。友说:从来没有人丈量过母亲脚下的路。我说:母爱有多深,母亲脚下的路就有多长。母爱永无止境,代代相传。
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 2
我妈妈忠厚老实,绝不敏捷。如果受了欺侮,她往往并不感觉,事后才明白,“哦,她(或他)在笑我”或“哦,他(或她)在骂我”。但是她从不计较,不久都忘了。她心胸宽大,不念旧恶,所以能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一辈子没一个冤家。
妈妈并不笨,该说她很聪明。她出身富商家,家里也请女先生教读书。她不但新旧小说都能看,还擅长女红。我出生那年,爸爸为她买了一台胜家名牌的缝衣机。她买了衣料自己裁,自己缝,在缝衣机上缝,一会儿就做出一套衣裤。妈妈缝纫之余,常爱看看小说,旧小说如《缀白裘》,她看得吃吃地笑。看新小说也能领会各作家的风格,例如看了苏梅的《棘心》,又读她的《绿天》,就对我说:“她怎么学着苏雪林的《绿天》的调儿呀?”我说:“苏梅就是苏雪林啊!”她看了冰心的作品后说,她是名牌女作家,但不如谁谁谁。我觉得都恰当。
妈妈每晚记账,有时记不起这笔钱怎么花的,爸爸就夺过笔来,写“糊涂账”,不许她多费心思了。但据爸爸说,妈妈每月寄无锡大家庭的家用,一辈子没错过一天。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她是个忙人,每天当家过日子就够忙的。我家因爸爸的工作没固定的地方,常常调动,从上海调苏州,苏州调杭州,杭州调回北京,北京又调回上海。
我爸爸厌于这类工作,改行做律师了。做律师要有个事务所,就买下了一所破旧的大房子。妈妈当然更忙了。接下来日寇侵华,妈妈随爸爸避居乡间,妈妈得了恶疾,一病不起,我们的妈妈从此没有了。
我想念妈妈,忽想到怎么我没写一篇《回忆我的母亲》啊?
我早已无父无母,姐妹兄弟也都没有了,独在灯下,写完这篇回忆,还痴痴地回忆又回忆。
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 3
夏暮,树木葱笼,芳草连天。山坡上,星星点点的山丹丹花灿若红霞,在悠闷的风中摇曳。落日的余辉依恋地洒在西边老牛山的山头,天边一朵透着青色的白云悠悠地飘着,徘徊着,寻觅着,像是母亲寻觅的身影,她在寻觅着她百般怜爱、贴心贴肝的孩子们……我忽地想起了那生我养我、疼我怜我、想我念我而今已与我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的母亲;那令我潸然泪下、肝肠寸断、欲思欲痛的母亲。
我的母亲,出生在旧社会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听母亲说,她8岁时,我的外婆就因生我的五姨而去世。我外婆生了5个女儿,没有生儿子。因为没有儿子,在旧社会里,我外公受到了很多来自本家及邻里人的嘲讽。但最困难的是家里都是女儿,没有男劳力,家里的生活是很贫苦的。我想,我的母亲的童年及少女时代,是吃了很多的苦的。直到母亲十五岁时,遇见了父亲。
父母的爱情是甜蜜温馨的。在那个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世俗世界里,幸运的父母亲却是一见钟情、自由恋爱的,因为当时父母同时都是当地地方戏团的演员。那时的父亲虽也是贫民,但温文尔雅、英俊飘逸,且父亲扮演旦角,是戏团里的红人。母亲说,许多女孩子,跑十几里山路来看戏,其实是喜欢父亲。母亲也是那时喜欢上、爱上父亲的。母亲的爱情是甜蜜的、温馨的。
十六岁时,母亲不顾家人的反对(听母亲说,家里人及亲戚主要怕父亲吃不下苦、不顾家)便义无反顾地嫁给了家境也不富余的父亲。从此,母亲便过上了一生都较清苦的生活。父母一生养育我们姊妹五个。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小我三岁的小妹。
由于我们姊妹们多,母亲一生受了许多的'苦。在人民公社时期,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经常开会或因公事耽误农活,母亲便扛起了挣工分、养活年幼的我们的多半任务。母亲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地锄地、割麦、收玉米。可怜的母亲学会了犁地。在农村,犁地的活,很累、很重,多是男人们干的活。母亲后来的病也很可能是那时落的病根。
母亲一生辛劳,且生活简朴。晚年时,母亲积劳成疾,身染多种病患。虽经多方、多次求医治疗,我亲爱的、可怜的、可敬的母亲,终于在去年腊月二十五日下午,撇下我们姊妹五人和年迈多病的父亲与世长辞……享年73岁。
而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思念的凄苦亦如黄连树下挂苦胆,苦上加苦。这苦痛,随清风东满篱笆,随明月溢满西楼;这苦痛,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从此生死两茫茫,欲思量,欲难忘。山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遥祝我的母亲快乐、幸福、平安!
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 4
母亲的一生,是凄苦、穷困的一生。尽管母亲辛劳一世,生活却是清贫终生!
母亲三岁那年,外公离世,留下外婆与年幼的儿女相依为命,苦度日月。母亲的婚事是媒妁之言作成的,父亲憨厚老实,只知下苦力,所以家里的事务主要靠母亲料理。
母亲生我姐弟四人,一女三儿。从我能记事时起,母亲总是白天下地参加劳动,晚上熬眼纺线织布,那时生产队总有干不完的活,那时我们一家六口穿的衣服主要是母亲织的粗布,所以晚上总有她织不够的布。七十年代,粮食虽然不像老人说的年馑时那样紧张,但我家的粮食并不宽裕,中午能吃上一顿软面算是过节了,早晚如果糁子熬的稠了,那肯定是没馍了或是馍少了。母亲做人那仁慈忍让的风范也影响着她的子女,每当馍少的时候,我们姐弟谁也不愿把手伸进馍瓢里去取那一个馍,为的.是留给整日劳苦的父亲吃。
母亲是个心细手巧的人,她除了给自己一家人缝缝补补外,还操心着娘家一家人的缝缝补补,有时还照顾帮助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和邻居。
母亲养了几只鸡,鸡下的蛋自家从来舍不得吃,把鸡蛋攒起来卖了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那些年月,我家一年到头只有在大年三十晌午才能吃上一顿烩肉菜,那时母亲就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有一年舅父做生意血本无回,到了年关舅家一点喜气都没有,别说割肉,就连一丝青菜都没买,母亲在家里烩好肉菜,又汽了些馍,对我们说:“你舅家今年弄得可怜,你的吃些馍,少吃些肉菜,我给你舅家提些去。”说着就舀了一瓦罐提给了舅家。到了第二年端午节,舅家还没缓过来,那天早晨,母亲把自家锅里并不多的粽子拾了一兜兜提给了舅家,母亲刚回家,外婆跟来了,泪流满面地说:“舅家本来给外甥送粽子,咱这舅家却吃外甥的,”母亲也哭了说:“谁叫我哥把日子过得那不如人,……”那时两家人的生活和命运都牵动着母亲一个人。
我们兄弟慢慢长大,母亲的负担似乎越来越重,父母抚儿养女,给儿娶媳妇好像是父母必尽的义务,我们兄弟不念书了,母亲又为她的三个儿子的婚事操劳着。我们兄弟结婚后都只顾忙着为自己垒窝,却没顾到母亲一年比一年苍老,母亲依然是省吃俭用,嘴里念叨着:“娃的都还没盖房呢!”母亲就是这样心里只有儿女,唯独没有她自己。
母亲给三个儿子陆陆续续娶完媳妇,本该安度晚年了,母亲却病倒了,我送母亲到医院检查出是食道癌,医生说母亲将不久于世,我怎么也不相信这是事实,但医生怎能欺骗患者的家属?
看着母亲日益憔悴的容颜,想起母亲经受的苦难,想起自己对母亲的缺欠,想到母亲将永远离我而去,我这个从不掉泪的钢铁男儿禁不住泪如雨下……我给母亲买着各种食品来弥补自己这些年的过失和不足,母亲却什么也吃不去了,我的心再一次地撕裂开来……
母亲的一生是刚强的一生,就在她被病痛折磨地把手捂在心口痛苦地蹴在一边,她内心的痛与苦也不诉说。医生说母亲需要隔一天打一回能量针,母亲有时却隔了几天,我知道后责怪母亲不听医生话,母亲却说:“家里的账还没还完。”
母亲就是这样辛苦一世,却清贫终生!
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 5
午后,雪下得更大了。从医院出来,一路上,我手里拿着替妈妈领的药,心里还惦记着病在床上的妈妈,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回到家里,却不见妈妈的身影。炉子上的水壶不时地吐着白汽,桌上放着一碗未吃完的饭。
“妈妈上哪儿去了呢?”我正纳闷,邻居龙阿姨告诉我,“你妈妈刚才吃午饭时,听到收音机播送寒潮消息,说今晚气温将下降到零下十度,她扔下碗筷,背着梯子就上平台包水管去了。”
“什么?上平台去了?”我不相信自己耳朵似地问。是呵,上平台可真不容易!我们三单元没有上平台的洞口,须背着梯子到一单元才能上去,而且还得爬完六层楼。今天风雪这么大,生了病的妈妈……我急急忙忙地冲出了门。
狂风怒吼着,雪花飞舞着。我打了个寒噤,但还是咬紧牙关,沿着妈妈的足迹,赶到一单元上平台的洞口,好不容易才爬上了平台。妈妈迎着狂风,踏着积雪站在水箱前。她那件蓝色的工作服上布满了厚厚的一层雪花,被风吹乱的短发覆在她那隐藏着细小皱纹的额上,不知是雪水还是汗珠正顺着苍白的两颊淌下来。
我轻轻地走过去,有些埋怨地说:“妈妈,你干吗一个人跑到这上面来?你病着呀!”
妈妈答非所问地说:“妮,你来的正好,帮我把管子上的草包抓紧。”
她说着,用戴着手套的手按了按胸口,慢慢探身下去,抬起草包,艰难地直起身来,将草包盖住水龙头,用铁丝把它缠好,全部包好后,又从衣袋里取出铁钳,将铁丝拧得不能再拧下去了,妈妈才停下来舒口气,信手拉下脖子上的的白羊肚毛巾擦着额上的水珠……
我默默地替她帮忙,心中一阵难过,觉得眼睛也潮乎乎的,仿佛妈妈的那一声舒气,牵动着我的心灵。
回家的路上,我凝视着在积雪中行走的妈妈的身影,想了许多:妈妈是我们宿舍的.住户代表,一有休息时间,她就走东家访西家。张家的水管坏了,李家的厕所不通,妈妈都热心地帮他们搞好,每月的水电费,房租通知单一到,她就从一楼到六楼挨家挨户地去收。这几户的居民都称赞妈妈是个热心人,我为自己有这样—个好妈妈感到骄傲。
想着想着,不觉巳到了家门口,抬头一着,门楣上那鲜红的“优秀住户代表”奖状是那样地耀眼。
我的母亲—1957年
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 6
近日我岳母因为严重的肝内胆管结石,在医院动了一个不小的手术。其间发生了许多事情,我爱人的心情很糟,我的心情其实也很不好。不知何故,常常不经意间便想起了我的母亲。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二年了,早就想为她写一点东西,却迟迟没用动笔,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怕打开追忆她的闸门。此时此景,我甚是觉着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的母亲是典型的大嗓门。村东头喊回家吃饭,在村西头玩耍的我也能毫不费力的听到,并立即飞奔回家。可是大嗓门的母亲却甚少责骂我,相反却是我委屈时避风的港湾。小时候,一次与小伙伴玩耍,我被人撞了鼻子,流了很多血,哭的呼天抢地。母亲心疼至极,急忙帮我清洗打理,并问我谁撞的,准备带我去那个小伙伴家“理论”。然而,父亲却是坚决阻拦的,“谁让他自己去跟人疯,怎么没人来撞我啊”?父亲总是从大局出发,顾及邻里关系。母亲还是坚持带我去找那个玩伴的家长,让这个小伙伴今后跟我玩的时候注意一下。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可见当年母亲的举动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多大的安慰!
母亲的大嗓门在父亲举起巴掌揍我的时候,常常当空响起。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山,砥砺着我们的'脚板,给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也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水,融进我们的血脉,滋润着我们每一寸心田,常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不期而至。当倦了、累了、病了的时候,母亲是我们最好的停靠港湾。记得我十来岁时生了一场重病(重症痢疾),病的很厉害,四天粒米未进,母亲急得口舌生疮。后来,我在村上的小诊所吊水,每天都要到很晚,父亲忙于赶做别人的衣服,所以常常是母亲陪我。冬天的夜晚,寒气逼人。挂完了水,母亲把父亲的棉大衣给我披上,扣上脖子前面的一粒扣子,背上我一口气走回家,近两里多地的路,瘦弱的母亲这时候似乎有着无穷的力量。前两年,我因胃病住院。躺在病床上的我不禁又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那温暖的背。我想,也许我们的亲人从未走远,她(他)在你最无助的时候便会在你心底出现。每当我们在饱受病痛煎熬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叫唤“哎呦,妈——”,轻唤一声,似乎病痛便减轻一分。
我的母亲性情刚烈。一副有着刚烈性情的农村妇人,很容易让人理想到泼妇,儿时的我对自己的母亲也有些许这样的烙印。我父亲的兄弟姐妹较多,还是我年幼时,我大伯因故去世,伯母当即改嫁消失的无影无踪。当年我爷爷尚未朽老,自持喝了点墨水,俨然一副封建家长风范,随后命令父母把大伯家的4个未成年的孩子揽过来照顾和抚养。父母原本就家底菲薄,度日艰难,如若那般家里的生活必然难以为继。母亲虽不识几个字,但头脑却异常清醒,她决绝的不同意,甚至使出了农村悍妇的浑身解数,类似于“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招数,终于斗败了封建家长,保住了我们小家的温饱和安宁。现在想来,母亲的那般撒泼恰是一个柔弱农村妇人最不得已的自我保护方式。农村有句俗语叫“马善受人骑,人弱受人欺”,一个家庭必须有一个强悍的人让外人不敢轻易来犯,母亲的这种外表强悍,却恰恰是内心的脆弱逼出来的。据外婆讲,母亲自小体弱多病,瘦弱不堪。因而我至今仍然很诧异,那么瘦弱的身躯里是如何酝酿和迸发出那一股股让人生畏的力量的?!对自己当初对母亲的不理解甚感后悔。
母亲是一个记仇的人。欺负过我们家的邻居她防了一辈子,怕我将来一个人敌不过人家兄弟两个,坚持在近40的高龄生了我弟弟;此时,我爷爷已经迎来了他的风烛残年,当年封建家长的威风已经荡然无存,然母亲就是不能忘却他当年的“暴戾统治”,到死都没原谅他。现在想来,母亲当年所受的苦和罪必已痛彻心扉,我为当年对她不时的指责而深感羞愧。
母亲是一个好强的人。苏北的农村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虽然解决了温饱,却显得异常的贫瘠。童年的记忆都是泥土味的,茅草房,土垒墙,泥团当玩具,草丛捉迷藏。现在回忆起来,当然是别有一番情趣。可真要让我们定格或是倒回到那个年代,估计没人愿意。我们家在村上属于不算宽裕的人家,日子过的有点紧巴。可好强的母亲硬是省吃俭用、东挪西借,在1990年盖了三间大瓦房,在当时基本山算是最高最大的房子了。两年后,又和父亲自己烧砖,把之前的老前屋拆了重盖。我第一年高考榜上无名,家里已经债台高筑。父亲的想法是,我高中毕业出去也能找个工作养家了,或者当兵谋个出路去;母亲却坚持让我复读去,母亲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孩子想念,我们砸锅卖铁也要让他念,这么多年苦都吃了,还在乎这一年?殊不知正是母亲的好强和坚持,才成就了我的今天。
每次回到那已经斑驳破旧、屋顶透亮的老屋,我似乎又看见了当年的母亲正端坐在门前,钉纽扣,锁扣眼,或是跪在柴席上套棉衣(父亲是裁缝,母亲常做这些打下手的活儿)……
就这样,母亲以她柔弱的双肩撑起了这个家的一角,没有她的强悍和坚持,可能我们的家早已屋漏房塌,在风雨中飘摇了……
隔壁床一位阿姨今天刚做完手术,两个儿子都在病房里陪着她。我想,这位阿姨身体虽饱受病痛折磨,但内心应该是欣慰和温暖的。我更羡慕这两位兄弟,还有这样的一位母亲好赡养和照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不仅是母亲的命运不济,也更是我们做儿女的不幸和悲哀啊!
对于母亲,如今的我,只能在梦里相见,心底怀念了。
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 7
转眼间母亲已经离开我们2个多月了,从生病到归真也就两个月的时间。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到现在还潜伏于心,每每听到有人去世的消息时,母亲离世的那一幕就会一下子从脑海里闪出来,心有被撕裂的感觉。
令人毛骨悚然的癌症无情的把我的母亲从我眼前拉走了。我看到了母亲眼角流下的最后一滴泪;我听到了母亲从脚尖扯上来的最后一口气;我触摸到了母亲手指渐渐失去的体温。我是多么的无奈和渺小,竟挽留不住她千分之一秒的时间,竟听不到她最后一句想说的话。无法抑制的泪水洒落在母亲冰凉的身上。紧紧握住母亲僵硬的手,想传给她一丝丝温暖。哽咽的喉咙再也唤不出母亲两个字。亏欠携带着懊悔狂风暴雨般向我袭来。我手足无措。内心深处反复念叨着一句话:我没有母亲了。
那天我最大心愿就是要亲自抬着母亲到她在这个世上最后的那所住宅。我迈着僵硬的双腿,洒下一路悲伤的泪。我品尝到了被至爱的人抛弃了的孤儿的感觉。在大大小小的坟堆的边缘我看到了被掀开的母亲的坟,就像我撕裂的心。那是一条3米长不足1米宽的深坑,底下又凿进去一个只能容一个人爬进去的小洞,里面便是母亲将要歇息的地方。坚硬的黄土,冰冷的床榻。我爬了进去伸手抚摸着那狭窄的土榻,就像母亲的身体一样的.冰凉。此时我已无泪,恐惧将我掩埋在这个黑漆漆的坟墓里。母亲啊,您会冷吗?您会害怕吗?您会孤独吗?谁能为您做伴?母亲啊,我挽留不住您,只能眼睁睁的看他们把您深深的掩埋。我不敢再去看您一眼,我怕我舍不得您。我跪在您的坟坑里,伸出颤抖的双手为您祈求万能的仁慈的造物主,使您的坟墓宽敞着,明亮着,没有恐惧,没有疼痛,没有忧虑。
随着压埋在您身上的土堆隆起,人们一个个都离你而去了。您孤独的留在了这个凄凉的地方。我跪在您的坟头,泪花滚落在冰凉的黄土上,我知道它们都落在了您慈祥的脸上,落在了您思念的心上。母亲啊,再也听不到您唤我的名字;再也看不到您消瘦的面容。我家高高的楼梯上没有了您走三级歇两阶的佝偻的身躯;长长的楼道里再也听不到您声声的喘息。
深深的黄土啊,你种下了我思念的种子。悠悠的白云啊,你带去了我深深的牵挂。
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 8
母亲的娘家是个大家族,全村都一个姓,外公在村里面威望很高,族中的老老少少都很敬重他。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的外公就去世了,我只依稀记得他是一个瘦高个子的老头。至于外婆的模样,我是完全不知道,在我母亲刚十岁的时候,她就死了,丢下了一双年幼的女儿——我的母亲和小六岁的妹妹。过了不久,我的外公续弦,又生了五女一子。
母亲懂事很早,勤俭本分,待人和善,可是身体不太好。母亲身上所具有的美德极为重要,假如没有这样一位母亲,我们兄弟姐妹也许不会成为邻居眼中的优秀孩子。
母亲出嫁大概很早,我的大哥已经六十多岁了,而我的大侄女还长我两岁啊。我有三个哥哥,三个姐姐,我是老幺。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是四十七岁,父亲四十九岁,两哥一姐已都结了婚。
我,给母亲带来了苦痛。得知自己又怀孕了,母亲的第一反应就是羞愧。已为人婆婆的母亲与自己的儿媳妇同时怀孕,在她看来这是一件多么难为情的事情。于是母亲瞒着父亲,一个人偷偷去了乡卫生院,恳求医生为她堕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乡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无法实现母亲的心愿,也没有哪个医生敢为如此高龄的孕妇冒险,他们都劝母亲生下我这个老幺。无奈之下,母亲回到家里,晚饭后一个人悄悄地溜到老屋后的槐树下,顺着树干往上爬,爬到第一个树丫处再跳下来,她想用这种残忍的方式让自己流产。不知是我的生命力太强,还是母亲的悲悯感动了上苍,我居然奇迹般地保住了,母亲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父亲赶来,拉着母亲的手,只说了一句:“看来,这娃是咱家的。”
老来得子,带来的不是喜悦,让这个本来就多子女少粮食的家庭担子更重了。其实父母最大的压力并不是经济和重体力劳动,而是我的长大。父母最大的担心就是如果有一天他们走了,而我却还没有长大,我该怎么办?于是我的长大就成了父母心中的头等大事,他们盼着我长大是那样的急切。母亲常常对着父亲叨叨:“我要是能见着小儿子结婚了,就踏实了。”我结婚了。母亲又说:“要是能见到老幺有了孩子,就是死了,我也能闭上眼睛了。”我的儿子出生了。母亲又对着父亲叨叨:“要是能见着小孙子背上书包,我就真的能闭眼了。”父亲对她说:“你就盼吧。”母亲终究还是没能见到我的儿子上学,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突然走了,走的时候,嘴角露出隐隐的笑容,眼睛安祥地闭着。
母亲是一个特别没有脾气的人,遇着父亲发火,从来没见她回过嘴,经常是背着家人,一个人偷偷地抹眼泪。那时我还很小,见到母亲掉泪,也总是禁不住陪她一起哭。那会我最大的.担心是,如果没有妈妈,我该怎么办?
自从我去了外地上大学,家里就只剩下父亲和母亲,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做饭,一口锅里的稀饭滋滋冒着白气,一口锅里的白菜弥漫着悠悠清香。他们两人面对面地坐在灶台旁,养了十年的竹节猫温顺地趴在脚边,生活是那样的安详宁静,充盈着烟火气息。父亲和母亲每天总是形影不离,尤其是母亲,对父亲的呵护就像是母亲对初生婴儿般。而父亲对母亲也是特别地依恋,仿佛母亲就是他的拐杖一样,一刻也离不开。哥哥姐姐们生活也很劳碌,父母也不想麻烦儿女,每次总是向他们报喜不报忧:“我们好着呢。”其实,那时父母都已宿疾缠身。我每次回去,母亲总是急切地问:“在家过夜不?”眼神中透着期盼。我躲闪着母亲的目光说:“吃过饭迟点走。”可刚吃了午饭,母亲就催促道:“快走吧,晚了不好跟车了。”于是我就出门,这时,母亲手里总是拿上几个草鸡蛋,边走边说:“这个带上,给小孙子吃,比城里买的有营养。”送了一程,我就让她回去,总听见她说:“再走走,不急。”就这样,一直到了我平时坐车的十字路口。刚要上车,母亲却突然说:“你等一下。”我站住,回头,却见母亲头也不回地走了,步履蹒跚,很急促。我不明白,次数多了,我不解,问父亲。父亲沉吟半晌说:“你妈那是迷信,天底下从来只有儿子送妈妈先走的,哪有妈妈送儿子先走的。”听了父亲的话,我转过头去,泪流满面。
母亲的离去对父亲的打击很大,他整天就像一只离群的孤雁一样,在家门口一坐就是半天。眼睛出神地望着母亲坟墓所在的方向,从他那浑浊干涩的眼睛中,似乎母亲就在不远的前方。
写到此处,我的心很痛,只好搁下笔。
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 9
斗转星移,日月轮回。
当柳芽泛绿、春意渐浓的时候,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也在浑然不觉间悄然而至了。
清明节前夕,面对着魂牵梦绕的故乡,我按捺不住满腹的凄楚,无尽的悲情哽咽了我的喉咙,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别人“断魂”尚在去祭拜扫墓的路上,而我却只能阻隔在的孤寂的屋子里暗自伤神,黯然垂泪。
母亲!我生命中最亲近、最可爱的母亲,离开我整整17年了。记得1997年那年,正值村组干部交叉兼职,我担任了本组的村民小组长。1998年,因为忙着搞土地二轮承包,就连母亲弥留之际,我也没有在她身边,至今一直是件憾事。每每想及此事,我便悲从心起,心里万分的难过!
母亲:你知道吗?这17年来,我好想好想能经常到您的坟前,双膝跪地,给您恭恭敬敬地敬上一柱香,烧上一捆纸,斟上一杯酒,献上您爱吃的红烧鱼。
母亲:您知道我有多么想您吗?多少个日日夜夜里,每当我纷乱的思绪有了片刻安宁的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您慈祥、微笑的面容;耳畔时时会想起您和蔼可亲的声音。
曾记否?在低矮的小桌旁,在昏暗的油灯下,您握着我笨拙的小手,叫我好好学习,启迪着我幼小心灵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奠定了我勤奋好学、不懈追求的品格。
曾记否?那一次我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昏迷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当我睁开眼睛看到的便是您那疲惫的面容和那双充满血丝的眼睛。后来父亲告诉我说:您整夜未合眼,就这样握着我的手在我身旁坐了整整一夜。
曾记否?那年我穿上新衣,在父老乡亲的欢送下,我从此走进了岳父母家的大门,当上了上门女婿。临走时的那一刻,我看到您蜷缩着身子独自一人站在路旁,默送我越来越小的身影,我第一次突然感觉到:您老了!为此,我流泪了。 曾记否?每次回趟老家,您总是上前嘘寒问暖,迫不及待地询问我的工作近况。
曾记否?工作中,我每每取得一些成绩时的那一刻,我第一次看到了您满足、舒心的笑容……
然而,又有谁能想到,那年的夜晚您在农田除草时,一倒便再也没有起来(经医生诊断为脑中风),最终还是撒手人寰,离我们而去!
母亲!那个最疼我、最爱我的您如今长眠于地下,与我阴阳两隔,永不能相见……2002年,我进入了派出所工作。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不能经常到您的坟前拜祭,只能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矗立在您的遗像前,默默地注视着您慈祥的容颜,与您轻轻述说着深深的思念,细细回味着与您一起走过的的那一刻、那一天、那一年。
母亲!又是一年清明节,不孝儿不能亲自到您坟前看望您、祭奠您,陪您说说话儿,不孝儿只能在您的遗像前,为您点上一柱香,鞠上三个躬,由衷地祝愿您老人家在天堂过得愉快、幸福。
母亲!我想您,永远怀念您。
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 10
母亲是个有点浪漫情调的人,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却和大多数的农村妇女不太一样。闲暇时,母亲喜欢捧一本书,细细品读。
小时候,常听母亲说,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一回雪。母亲一直呆在南方,在我上大学前,她到过最远的距离,也就是老家的县城。因此,母亲总念叨着,什么时候能到北方看一回雪?
高考后,我考上了北方的一所大学。母亲格外担心,因为我从小到大也没出过县城。最后,我说服了母亲。我告诉她,等下了雪,就给她寄一张下雪的照片。
上大学的第一年,深秋时节,空中就飘起了小雪。到了秋冬之际,更是纷纷扬扬地下着雪。有一天,我借了相机,正要出去拍几张照片,同学却跑来告诉我,母亲来看我了,就在宿舍楼下!
我吓了一跳,赶紧下楼,果然看到母亲正等在门口。欣喜之余,我问母亲,怎么突然来了?母亲笑着解释,说前几天听我在电话里说,这边下雪了,就想过来看看!母亲想给我一个惊喜,所以没事先告诉我。
那一天,我带着母亲,两个人到外面的冰天雪地里,不停地拍照。我原以为,母亲见了这漫天的雪,会特别兴奋。可母亲似乎无心欣赏雪景,反倒不停地问着我生活上的事,让我注意身体,吃饱穿暖等等。
母亲只待了两天,说老家忙,离不开她,就回去了。后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回去,母亲刚好不在,是父亲接的电话。说起母亲来看我的`事,我不禁问父亲,母亲一向很喜欢雪景的,怎么那次来,反倒没那么兴奋了?
哪知,父亲告诉我,母亲去我就读的大学,不是为了看雪,而是因为放心不下我,专门去看我的。在母亲心里,雪景再美丽,也比不上牵肠挂肚的儿子。因为我从没出过远门,母亲天天都念叨着,怎么也不放心。后来,父亲干脆买了来回的火车票,让母亲去看看儿子。
我这才知道,母亲说看雪,其实是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是想念儿子了。一念及此,我顿觉心中柔柔的,仿佛正被什么拨动着。
至今,每次想起那年的雪,我都会格外感动。母亲爱雪,却更爱儿子。那一年,对着梦寐以求的雪景,母亲的心里,却只有那个独自在外的儿子。
【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相关文章:
追忆母亲的二三事散文欣赏09-10
我的母亲二三事作文01-17
母亲的二三事作文07-21
母亲的二三事作文05-09
母亲二三事作文12-11
我的同桌二三事09-29
我的二三事作文05-21
我的同学二三事作文01-16
母亲二三事的精选作文(通用29篇)12-18
母亲二三事作文范文(精选16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