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里的习俗散文
过年的习俗可谓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包罗万象,就拿我们江苏来说,亦有苏南、苏中、苏北不同的年风年俗,虽年的风俗有所异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民间老百姓们都是围绕这十个大字“拜年、走春、祈福、祭祖、庆贺”而举行了一系列的年风年俗活动,其中搭台唱大戏、迎庙会等习俗也早已被人们融入到年节的文化氛围中,给欢乐的年节增添了生动活泼的雅趣。
过年起源于我国殷商时代,从殷商到清朝,过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说法,直到在1914年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的朱启钤为顺应民意,提出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时正值袁世凯称帝,经袁钦定,就此奠定了阳历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今的庆春节就是从前的过年了。
新春伊始,男女老幼们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过去过年时的“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的说法和做法早已被淘汰到“爪哇国”去了。这里,年前除夕的“贴五红,吃团圆饭、守岁”等年俗,我们就不去说她了。单单说说年初一到初七,这七天大年的每一个年日里,我们苏中里下河一带都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一拜大年二走春,三忌吃豆四接灶,五拜财神六带姑,七宜算命早吃糕”。年初一是新春日,在除夕夜长辈是要嘱咐孩童们要晨起,忌睡懒觉的,早早出门拜大年,讨个好彩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门前都照例会烧“头香”、燃“斗香”,“斗香”是要从早燃到傍晚的,讲究的人家“斗香”会扎到二三十层高,祈愿来年财旺、五谷六畜旺、人旺子孙旺。初一早晨一家人在一起吃喝过早茶、饺子、糕点后就应出门“拜年”了。大年初一这一天到寺庙敬香、上供、祈福的人群也特别多,但这一天忌讳也较多,忌扫地,忌泼水,更忌妇女婆媳们洗衣服、动刀子、动棍呀棒的。
年初二是“闹春”的第一天,也是“走春”的第一天。“闹春”意即各种喜庆活动开始活跃于城镇各村的大街小巷,富贵显达门户,有舞龙舞狮子的,有打腰鼓、打莲枪的,有摇旱船、挑花担的,还有扮着“财神”上门“赐福”的。“走春”意即亲戚好友间开始互来互往,结婚、订婚、贺岁、贺寿都应出席,不可推托。“走春”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内涵是未婚新女婿或“新老”女儿、女婿要回门拜令尊令堂,岳父丈母娘家。
年初三,民俗上说是个不太吉利的日子,旧习为“饿鬼”日,人们宜安安稳稳地留守家中不惹是非,忌吃“豆”。“豆”谐音为“斗”,同音为“偷”。“斗、偷”都是小人作为,是成不了大器的。年初四是灶神下凡的日子,也是三羊开泰的日子。人们除了要在家迎接灶神到民间奉送、视察烟火外,种田的庄户人家还要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动一动、象征性地劳作一番,寄托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阜物丰。
年初五是接驾财神降临人间的日子,在初五这个日子到来的'零点零时零刻,人们会抢时间地敬香火燃放爆竹,争着抢着接财神,好请财神先光临到自己家中。有关财神的说法很多,最家喻户晓的当数好人赵公明和关羽关二爷,很多人家、店铺及一些商家都在正门中堂下的“条台”上一年到头都时时刻刻供奉着财神菩萨。年初五又有“破五穷”之说,有的地段的人们还会举行赶走“五穷鬼”的祭祀活动,还有的地段的家家户户都要祭祖、烧纸钱等等。
年初六是妈妈带女儿回家的日子。“六”谐音为“肉”,女儿是娘身上的肉。肉啊肉,娘想、娘疼自己身上的肉了,所以娘要带女儿回家来,亲亲疼疼自己的“乖乖肉”。
到了初七日,就是大年的最后一天了,初七又为“人日”。“人日”之说起源于女娲造人,传说在农历正月初七这一天女娲娘娘制造了人,于是从此有了人类。“人日”就是人类的诞生日,这一天早晨,人们不仅要燃放鞭炮庆祝,还要吃些年糕、寿桃之类点心、食物,取其高中、高升、健康长寿之意。
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俗话又说:“正月里忙过年,二月里忙种田”。过了七天大年,浓浓的年味还没有散去,还要等正月十五闹过了元宵,观过了花灯,看完了所有大戏,年味才慢慢淡去。
【大年里的习俗散文】相关文章:
碎,流年里的一声叹散文04-30
与你不离不弃的一年里散文11-10
愿在这样一场流年里遇见你散文11-16
2017大暑民间习俗07-17
大湾里散文随笔11-04
大暑的习俗大全07-17
有关春天习俗的谚语09-13
壮族陀螺节的习俗07-18
大暑节气的相关习俗07-05
大暑吃荔枝的习俗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