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瓢散文随笔
有关葫芦的由来有许多的传说。如《诗经·大雅·绵》中“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歌词,此外还有人认为伏羲和女娲实际上是葫芦的代身,伏羲又作包羲,与古代葫芦的名称匏同音,而娲在古代与瓜同音。
小时候,每年的清明前后,母亲都要在菜园地的边角里点几颗葫芦籽,然后蓬一圈小树枝,几天后,葫芦籽就发芽、生起来了。此后,葫芦秧的瓜蔓就顺着树枝爬藤。等到爬上篱笆上的时候,就会开出朵朵小白花,长出一个个毛茸茸的小葫芦,掉长在枯树枝的架上。
老家种植的葫芦分为圆葫芦和长葫芦和两种。长葫芦条状的,体形同用于留种的老丝瓜差不多;圆葫芦的肚子像个皮球,尾部长有把。葫芦用手的指甲去掐,能掐破流出水时,说明葫芦是嫩的,可摘下来炒着当菜吃,也可以做疙瘩汤来当顿主食。只有圆葫芦才能做瓢。
葫芦瓢,是乡下人家主要的'舀水工具,叫水瓢。也可以用来撮谷喂鸡、撮糠养猪、装花生、豌豆等熟食。冬天到河里去挑水,河水退到河心,要用葫芦瓢舀水到桶里,挑回家时,把水瓢放在桶里,水瓢浮在水面,水就不会荡洒。一只葫芦瓢如果不摔不碰,过细点用,可以用上好几年。记得小时候,口渴了,就拿起缸盖上的水瓢,从水缸里舀水喝,润人肺腑;做饭时,把缸里水一瓢瓢舀到锅里,煮粥熬汤。更有趣的是,新孵出不几天的小鸡半死不活时,用瓢罩住,拿一支筷子去敲葫芦瓢,小鸡受到惊吓,又活了过来。难道这葫芦瓢有仙气不成?小时候,听老人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两户人家,都住在长城脚下,一家姓孟,一家姓姜,他们是一墙之隔的好邻居,但两家都无子女。
有一年,孟家栽了一棵葫芦,葫芦长得很旺盛,葫芦秧都爬到了姜家的屋顶上去了。奇怪的是这棵葫芦只结了一个葫芦,葫芦又正长在两家共有的墙上。秋天葫芦成熟了,孟、姜两家都希望葫芦归自家,两家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在村人的调解下决定每家各分一半。
两家把葫芦摘下来,当场就要锯为两半,但孟家找到锯后怎么也锯不开,后经木匠师傅指点才总算锯开。当锯开后,众人十分惊讶!里面竟然端坐着一位小姑娘,长得似仙女下凡。两家一见这小姑娘都不争着要那葫芦了,却抢着要抱走那小姑娘,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还是由众人调解,两家轮流抚养这个小姑娘。
从此之后,这个小姑娘就被孟、姜两家养活着。一天,孟家对姜家说:我们给她取个名字吧,经双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从此,孟姜女这个名字就被人们叫开了。她长大后,才出嫁没到两个月,丈夫便被齐威王征召为民夫修长城,累死在长城下,被埋进了长城内。她哭断了长城,哭倒了长城。孟姜女美名就在民间流传下来了。
这不就是孟姜女的故事吗?小时候,经常唱着《孟姜女》民谣:“腊月里来雪飞扬,孟姜女千里送衣裳;生死相隔难见面,哭倒长城痛断肠”。今天想起来,这用葫芦瓢去磕小鸡,肯定与传说中的孟姜女有关,她既然能把长城哭倒,难道不能把一只小鸡救活。难怪有人把葫芦比喻是女娲的化生呢。
秋天里,葫芦藤蔓渐渐地枯萎了,没摘的葫芦变成了浅黄色,母亲把留做瓢的老葫芦摘回家,随手放挂在廊檐下,晾干个把月后,父亲用一根浸着墨水的索线,像木匠弹墨线一样,在葫芦上弹出一条一分为二的样线,沿着墨线小心翼翼地用锯木柴的锯子,将葫芦锯开。水瓢的造型,一头大而圆,正好盛水;一头窄而长,正好用手握住。锯开后,刮尽里面的瓤和籽,装满草木灰不发霉,放在阴凉处。刚锯开的葫芦瓢要是放在阳光下暴晒,葫芦瓢的边缘就会裂口子或是卷起。母亲早晚拿出来放在太阳下晒,中午太阳辣的时候,收起来放到通风处,这样晾干后的葫芦瓢质地坚硬,用手指去弹,铮铮作响。
如今,再也看不到房前屋后种植葫芦了。吃水用上了桶装水,用水安装有水龙头,葫芦水瓢也就消失了。葫芦瓢虽不值钱,在我心中它可是传家宝。想起父亲用桐油油过,刻着我的名字的葫芦瓢,它比现在的什么铁皮的、塑料的、不锈钢的,都管用。
【葫芦瓢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照葫芦画瓢的成语故事10-30
故乡的老瓜瓢散文12-15
饮一瓢别致,喝一杯淡雅散文05-02
掩口葫芦成语解释05-14
梦见散文随笔01-03
爱情散文随笔01-21
关于散文随笔10-13
葫芦简笔画步骤图解10-31
善待自己散文随笔08-24
人生桥梁散文随笔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