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时间:2021-01-18 08:27:28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眼里的婼悕经典散文

  从万千汉字中,拾出“婼悕”两个字,使之成为她至今为止全部文字创作呈现的印记,这是一种怎样的奇遇呢?两个古汉语用字,即使试图用词典释义的方式探查其命名的意图和隐秘,也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因为每一次试探都是对一种个体心理痕迹的重新梳理,其结果往往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眼里的婼悕经典散文

  2007年10月的一个夜晚,婼悕以一篇新闻稿“闯”入我的课堂。我这样说显然有修饰记忆的企图,而这种修饰却更容易清晰地切入我后来的心情。我曾在《送别》这篇文章中,用这样一段文字形容她,“婼悕是大一时的课代表,貌似后来她对此也迷糊了。其后,她的写作生涯就消失在我眼中了,用一句时常听到的话,叫做水消失在水中。而水从此汹涌于海了。到了大四,她一封邮件发来,小说、散文、剧本,好家伙,这年头,可以看走路,不能看走眼。一会儿,她又是低调的,躲着藏着许多故事,至今我都不晓得她在哪里教了半年。她的论文是关于诗词唱和的,自己却难得写诗;她是智慧而狡黠的,她的文字也总是叫人豁然几分,又莫名其妙几分”。

  这段文字点出了在她毕业前我所了解的基本面貌。这个有故事的人,这个神秘的女子,在全部学生时代的青春记忆中,竟愿意拈出个“也无风雨也无晴”来加以刻划,这几乎就是一种自我虚拟。虚拟出一个等待的形象,在来不及开始的时候,就学会了等待。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这句话。最早我是在优客李林的一张专辑里听到这句话的,上世纪90年代的专辑,那是专辑里一首歌的歌名。后来顾小白又以这句话为题在西祠胡同上写了一个帖子,以怀念自己的观影岁月,接着又把它作为了他的影评集的书名。细细品嚼这句话,惆怅会不请自来。优客李林在1995年解散了,林志炫还在唱歌,李骥却早已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了。

  文字,是走入她世界的最好的媒介,但她的'文字中却恰恰藏着两个自己。一个坚硬如铁,一个柔情似水。她也喜欢称自己的东西是文字,在一篇文章里说,“不是自谦和过谦,而是自知与自明;文学是用来教养的,内蕴、深厚和流长,对于这种教养,我怀崇敬、严肃的心情,尊重文化的差异和价值,也修养其间的学识和道义;在我观念中,即便是网络文学和其他异教文学的兴起和‘流行’,‘文学’这个词本身便是正统和学术,或者武断,只论,不证。”哈哈,只论,不证,这活脱脱就是她的狡黠形象,就那么睁着一双妙目望着你,或者望着你背后的风景,或者竟是望着远方,嘴里说着来塞不来塞,心里念着,看你怎么说,嘿嘿……

  她的文字带着浓郁的生活质感,那是来自于一种对于细节的精准捕捉和独特把握,体现出细腻而敏感的心理能量。我并没有读完她的全部文字,特别是她的小说,出于对言情小说不可名状的抵触,我翻开的只是侠骨柔肠的《倚天屠龙续》,催了大半年,终于有更新了。张无忌的女儿,居然取了个“权”字,这简直是一种剧透,然而又暗合了婼悕文字中挥之不去的宿命感,让人唏嘘。

  读的最多的是她的散文,那种书写心情和回忆的文字。“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乐评人李皖曾用这样一个篇名来写文章品说高晓松的音乐;而我至少从2005年开始,一读到大一学生的回忆类文章,也常常会拿出这句话来加以点评,因为它似乎是那么贴切。可惜的是,这些文章里的回忆大多简单空泛。婼悕也在回忆,“轮回”、“宿命”、“隔世”、“十年”,这些词语就那么扎在那里,如果对她毫无了解,想从文字本身去考察她的生命印记,我觉得是困难的,因为她早期的文章,叙事的含量是比较少的。不过近期的文章,有所改变。但换一角度看,如果她就是写给那些能读懂的读者看的,懂得就好,又有何不可呢。如此说来,是我着相了。

【眼里的婼悕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我眼里的秋散文欣赏11-05

经典散文日记11-20

经典散文日记11-20

我眼里的世界征文500字04-15

经典散文日记模板11-20

【推荐】经典散文日记11-20

【热门】经典散文日记11-20

经典散文日记模板11-20

有关经典散文日记11-20

经典散文日记范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