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花开寂寞的经典散文
“七月毛桃八月楂,九月毛栗笑哈哈。”家乡的这句顺口溜,大人孩子都会说。它算是农谚呢,还是民谣?我无从知晓。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它约略道出了家乡秋季许多野果的成熟期,以及收获的次序。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时间所指的是农历。
但凡山里人家,无论是单门独户,还是聚众而居,房屋四周莫不遍植树木,尤以果树居多,其中不乏桃树。有五月桃、六月桃、黄桃、乌桃等,大多是经过人工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我家的屋角就植有三棵五月桃,是十年前从邻县舒城卖果苗的人手中购得的,如今树干已碗口粗细。这些桃树结出的果实成熟早,挂果多,色泽鲜艳,汁水丰富,香甜可口。舒城有个地方叫桃溪,据说有老大一片桃园。小时候,每到麦收时节,就有操着“舒城腔”、挑着大担桃儿进村叫卖的人。眼巴巴地看着诱人的桃儿,馋得我们直咽口水。那会儿经济拮据,哪有钱买这等“副食”呢?慈爱的奶奶,每年总要用小麦或玉米换些桃儿,让我们兄妹尝鲜,听说这些桃儿就产自于桃溪。回想起来,至今口有余香。
毛桃,其实就是野桃。三月著花,与其它品种同时。生长期相对较长,自开花到果实成熟,历时四个月左右。常见的个儿小,只乒乓球大,味道又酸又苦。较之优良品种的桃儿,一个是光鲜、水灵的城里人,一个则是干涩、枯槁的乡巴佬。基于这些原因,土生土长的毛桃自然不受人们的青睐。跟普通草木一样,它的身影遍及山野的各个角落。就如苦家的孩子——易养一般,无论是你随手扔下颗桃核,飞鸟衔来一粒毛桃,还是成熟后滚落在地,它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兀自繁荣。少有人刻意种它,偶见人家篱边墙角有那么一株两株,也无人料理,任它自生自灭。留它,不指望食它的果,多半是让它开花,点缀风景。
除了果实相形见绌外,毛桃余者同其它的桃树别无二致。清明前后,天气晴好,气温回暖,不经意间,满山遍野的.野桃花全开了。在灿烂的阳光下,醉人的春风中,千万朵桃花绽开了嫣红的笑脸。面对美得让人凄惶的桃花,你无端地有种流泪的冲动。正是初春时节,离满目葱茏的日子还有段距离,桃叶儿刚绽出青翠的新芽。无须铺垫,桃花们便迫不及待地在残冬的背景上,渲染出生动、明丽的色彩来。我家屋后有座叫打杵尖的大山,平时,你注意不到那儿有许多桃树;这会儿你才发现,在壁立的悬崖上,在枯寂的山林间,一片片、一簇簇怒放的桃花,像烟霞轻笼,像云锦堆积,整座山成了花的海洋。
毛桃,这名字或许与它的形象有关。刚挂果时,它青涩或暗红的表面布满了细细的绒毛,白乎乎的,直到接近成熟,绒毛才渐渐褪去,果皮变得光润起来。稚嫩的桃儿寡淡无味,微涩。到了六月,毛桃便停止生长,只是尚成熟。偶有心急的孩子,禁不住诱惑,摘下桃来,只啃一口,便像被马蜂蜇了一般,龇牙咧嘴,“啐”的一口喷出果肉。原来这时的桃儿生硬,艰涩,难以下咽。只有等到七月,毛桃完全熟透,才可食用。人们知晓毛桃特性,少有人在它半生不熟时采摘。因此,它们都能泰然地生长到瓜熟蒂落,没有“夭折”之患。看来,其貌不扬的毛桃,倒是参破了道家哲学。
七月,暑气炎炎。“秋老虎”延续着夏日的余威。所有的生命体都将生之绚烂,演绎到了极致。许多植物的果实渐次进入成熟。山野就像一位仁厚的母亲,敞开博大的情怀,将丰饶的野果陆续奉献出来,供人们享用。毛桃便在这时成熟了。
记得初中毕业那年吧,正是农闲七月,天气酷热,大家无所事事,窝在家里消夏,困得人快霉变了。一天,对面的女孩枝子耐不住寂寞,上我家串门来了。闲谈间,大家议论如何解乏,枝子提议上山打毛桃,说是山上又阴凉,又敞亮,还有桃吃。问去哪儿,她说就去打杵尖,那儿桃树多。打杵尖山腰往上全是陡峭的山崖,此时正是山林中马蜂、洋辣子毒性最盛的时际。想到这些,我和妹妹便畏怯了。枝子也不勉强。本以为一说而过,不料第二天下午,枝子便提着一篮毛桃送过来了,原来她独自上了山。问她打了多少,她笑说有满满一蛇皮袋呢!
远远的便闻到一股清郁的果香。一半出于新奇,一半出于不够义气的隐愧,我们表现出高涨的兴致,一拥而上,挑拣中意的桃儿嚼食起来。其实,对印象中难吃的毛桃,并没有过高的奢望,只想尝鲜而已。及至吃得胃口大开、欲罢不能,始知成熟的毛桃竟有这般甘美的滋味。
大约是有选择采摘的缘故吧,这些毛桃个儿一律大如鸡蛋,色泽鲜亮,光洁,竟有些莹润的意味,不比一般的毛桃颜色阴暗。有的泛白的表皮中洇着胭脂般的红晕,像美人的酡颜;有的黄绿相间的外层布着褐色的斑点,像“老人斑”,一看就是饱经沧桑的样子;有的表面龟裂,出现不规则的断纹,露出黄白或粉红的果肉。黄得明亮,绿得纯净,红得娇艳。这些桃儿有的很软,像半熟的柿子,两手一掰,便裂为两半,果肉与桃核完整地剥离开来,浓稠的果汁随之滴落。果肉呈粉红色,西瓜瓤一般,沟壑纵横的桃核也浸染上同样的颜色。这便是毛桃熟透的标志。这样毛桃含糖量高,入口稍一咀嚼,松软的果肉便化为满口香甜的汁液,真是甘之如饴。即便有的稍硬些,或甘甜中含着微苦,或酸酸甜甜,一样脍炙人口,清香四溢,怎不令人大快朵颐?吃过之后,直觉回味悠远,齿颊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