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园林的随笔散文

时间:2021-01-13 12:30:19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园林的随笔散文

  篇1:苏州园林

园林的随笔散文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篇2:园林里的早晨

  早晨,先让人感觉不一样的是空气。从昨天的浑浊中穿出,早晨清冽的空气是诱人可心的。若走进苍翠葱茏的园林,这样的感觉就更强烈了。

  此刻,微笑着来一下深呼吸,几乎是顺其自然的习惯,若凑巧,远天挂着朝霞,绚丽便在眼眸里滚动,再有鸟语花香的萦绕,那舒坦,笔也只能羞怯地捉襟见拙了。

  有一条人工湖在这园林的中央,不大,却很精致,宛如一颗镶在玲珑物件上的宝石,晶晶亮亮地点缀着四周的蓊郁和怡然,使这里变得更赏心悦目,也更诗情画意了。

  湖边散落着墨绿的长椅,掩在柳荫下,被晨光一抚摸,便浑浑然地将人与自然交融在一起了。垂柳和长椅凝目欣赏着粼粼湖光,偶尔有俊男靓女或白发微扬的老夫老妻坐着,看是一幅怎样地迷人的构图,听是一曲怎样地动人的生命礼歌啊……

  离湖边五十来米,有一片不算大的松林,几棵粗大高耸的,应该有一把岁数了,它身上的皴裂褶皱,仿佛遥指着沧桑岁月,讲述着纷纷扰扰的生命故事,让走近的人不由得放慢脚步或驻足相视,思绪则如缤纷的彩蝶,无拘地飞扬起来了……

  园林里有多条岔出的小径,一色的青灰砖铺就,两旁有不知名的小花小草夹拥,而早晨的露水尚存,便欣欣然地润泽出了一隅可亲的自然,让你蓦地心生穿过陌生的熟悉,感受到久违了的安慰,你会在这安慰中按捺不住的陶醉!

  呵,还是不知不觉地走到了这里。这是园林的尽处了,以前有一座后大门,因商业开发,门便消失了。代之是一条新建的步行街把它接了过去,一直延伸到市场,于是它的尾声也就没有了园林的韵致。惹眼的倒是侧旁两幢现代味甚浓的建筑,在这充满活力的早晨,它们却异常阒静,大大的玻璃门上套着大大的圈锁,就将宜人的清新自然,冷冷地拒在了门外。细打量,才知是两家酒吧,早晨正是它们鼾睡的时候呀。酒吧是属于夜的,星月下的灯红酒绿,霓虹下的浮华喧嚣……当晨曦点亮了生活,以夜为背景的流光溢彩也只能隐身于朝阳的背后了。哦,知道自己是这扇门前的'过客,那就匆匆而过吧。

  不忘的是园林里的早晨,真好!

  篇3:皇家园林

  到了北京城,总想写点什么,放着雄伟庄严的紫禁城不谈,偏要拿颐和园说说,真觉得自己有些偏执了。

  颐和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导游告诉我,这是目前保存最完整且是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学过一篇课文《颐和园》,那时还不懂什么是“园林”,也未曾见过真正意义上的园林。家住乡下,长期和田野、山林打交道,到十几岁的样子,才有机会和所谓的园林邂逅,那也仅仅是逛一逛湘潭市区的雨湖公园。我记得课文《颐和园》是要求背诵的,即便那时候把文章熟记在心,也未曾对课文中所写的颐和园有什么特别的新奇之感,倒是对园子的主人——“皇帝”,却怀着一种特殊的情结。由于电视里常播清廷剧,受其影响,皇帝给我们的印象是权力很大、为所欲为,所有的人都要听他使唤。儿时,我梦想当皇帝,能够吃好吃的,能够住好房子,能够到处去游玩。甚至在放假的时候,村里的孩子聚集在一起玩耍,便模仿清宫剧里的情节,到一个隐蔽的山林里,挖出一些大坑,用树枝垒成一个个的格子,当成皇帝居住的皇宫,把床单、蚊帐挂上,铺上破旧的草席子,大一点男孩子扮演皇帝,女孩子做皇妃、公主,我记得在我七岁的时候,也能够混上一个“将军”的头衔了。儿时的那个山林里,有我们的童真故事,也有我们那些爱闹的孩子假扮的颐和园。

  然真的颐和园是乾隆皇帝为了其母亲而修建的。

  乾隆似乎是民间最为传闻的一个清朝皇帝。如果要弄一个最受百姓热议的清朝皇帝排行榜,乾隆肯定稳居首位,他的名气最大、故事最多、评价也最为复杂。所以民间喜欢戏说乾隆,他的许多故事被写进小说、编入影视剧、说成段子,广为流传。当然,对乾隆的印象绝不能如戏文里所说的那样,可无风不起浪,“十全武功”、“大兴土木”和“六次南巡”的确又是乾隆朝所做过的事情,且争议颇多。站在历史长河之今日,立于滚滚潮流之渡口,我们回首而望,修园子、南巡也未尝真如众人所想的那样是一件完全错了的事情。

  乾隆未登大宝之前,就有去江南走走的想法。他也许是读了那些写江南之美的诗词歌赋,心中难免不起波澜吧!江南诱惑乾隆的,恐怕不止山水风景,还有江南的故事,江南的才子佳人。乾隆最崇敬的爷爷康熙也曾六次南巡,但康熙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视察水利和地方官员的政绩。乾隆曾经立过誓,毕生当以圣祖爷为榜样,励精图治。他想去江南看看,一来效仿爷爷视察河工水利和地方军政,二来也可以满足平生夙愿,饱览烟雨江南,纵情山水美景。再说,乾隆也是诗人,常吟诗作对,写诗就免不了要到处逛逛,北方的山水看腻了,往江南游玩自然成了皇帝的雅兴了。

  《清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就表达过他想去江南的苏州视察巡游,并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查看道路。讷亲心中算盘,皇帝巡游,免不了劳民伤财、惊动各方,打心底不赞成,于是,他便给乾隆回奏:“苏州城外的虎丘还算得上名胜,实际上像一个大坟堆。苏州城里河道狭窄,粪便船只拥挤在一起,过了中午就臭不可闻,根本不算什么风景。”乾隆听了讷亲的回报,虽说半信半疑,但也只好暂时打消了南巡的念头。试想,难道就凭一封折子便平息了心中之愿吗?江南的魅影依旧荡漾在皇帝的心中,那些咏物抒情之辞,那些才子佳人的传说,那些物阜民丰的奏报,总在他的脑海徘徊。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吏知道了皇帝的心思,开始琢磨如何迎合乾隆,一封封奏章再次呈上,奏请乾隆南巡。乾隆一看机会来了,于是下旨,两年之后南巡。

  圣旨抵达江南,各府各衙的官吏有喜有忧。圣旨传至朝廷百官,军机大臣、大学士、御史言官,一些不赞成南巡的朝臣们蠢蠢欲试,他们要大大方方地跟皇帝理论了。这些上书反对南巡的官员队伍里不乏名流之辈,内大臣博尔奔察、礼部侍郎齐召南、大学士程景伊,也有那位老百姓熟知的纪晓岚。这些朝臣们也开始琢磨心思,如何再度打消皇帝南巡的念头。他们又何尝不知道,皇帝的每一次出行,几乎是大动周折,一旦南巡,举国惊动,不仅朝中要紧密安排,煞费苦心,不能出一丝差错,而且地方官吏也要忙得个不亦乐乎,上下窜动,左右摆布。言官们实在是沉不住气了,奏折呈上不见奏效,就跪谏,一篇篇文章文采飞扬,奉劝圣驾不要南巡。各部衙门一盘算,一想到偌大的清朝,财政收入有不少将要花费在圣驾南巡的事情上,不免觉得冤屈。身为人臣须忠君报国,用的是圣人之道,如果不防微杜渐,纵容皇帝大肆铺张,岂不是以后要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奉劝之词情真意切,连乾隆自己看了也无可奈何,他又气又恨又无措。终于在这一回合,乾隆爷碍于要做圣君的面子,决定暂时放弃南巡。臣子们似乎胜利了,可皇帝心里的那股冲动却仍然存在,只是忍一时罢了。

  也有一批大臣,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上言建议皇帝何不以江南园林风格在京城修一个大园子?乾隆心中大悦,心想虽然一时间去不了江南,但修一座园林,于帝京能有个可以逛逛的地方,正好一解心中思念江南之馋吧!可这样一来,那些言官又要上折子话说了,这事情总得有一个好时机啊?乾隆犯难了。

  理由其实早就有了,清朝提倡以孝治国。乾隆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他一直想为母亲修筑一个园子。思来想去,不知道要修个什么样的园林好,何况北边已经有一个避暑山庄了,而且京郊也已经修筑了圆明园、畅春园、长春园等,要是再修一个,又怕单调重复,那样便也无趣了,不符合自己做事情的一贯风格,他要修一个独具风格的园林。乾隆想起了江南,想起了大臣的建议,要是为母亲造一个江南风格的园子,那样岂不妙哉?于是,颐和园向历史走来了!

  大批的官吏、设计师、建筑师、绘画家、风水师、文人墨客等会聚于乾清宫,他们组成了那个时代的顶尖级专家团队。皇帝把想法给大伙说了,要大伙拿个主意出来。这些人领命谢恩过后,就开始落实皇帝的圣旨了。不久,一张图纸给皇帝呈了上来,那便是最初的颐和园,那时候它的名字是“清漪园”。

  果不其然,又有言官为皇帝的大兴土木而抱不平了。他们匆匆忙忙进宫,要找皇帝说理。言官们这次是抱着死谏的决心而来,如果皇帝盛怒,被砍了头或者流放也无所怨。只见他们一个个手里捧着奏折,踏过金水桥,进得午门去,很快便是乾清宫了,虽然心中还有所忐忑,但一想起圣人之训,自然理直气壮起来。言官们一见乾隆,振振有词地开始读起奏折里所写的圣贤之道,他们故作镇定,言辞严厉,完全没有看皇帝脸上的不悦之色。听完言官们的话,乾隆痛骂一顿,斥道:“这园子乃是朕为太后、为尽孝道而修,若不这样,岂不让朕背上不孝之骂名,尔等身为大清朝臣,不奉孝道,不为君父分忧解愁,如此大言不惭,可是圣人之道?可是人臣之道?”乾隆一语,倒也说得言官们一时间难以辩论,站在金殿之上目瞪口呆。

  于是,颐和园按照原计划进行规划设计。着手园林设计的主要负责人乃是乾隆最喜欢的宫廷画师郎世宁。这个郎世宁的确不简单,他递给皇帝的那张设计图纸,美观、大气、准确、精妙,想象中的亭台楼阁分布有条有理,大体的建筑细节也十分清楚,连一砖一瓦也没有含糊。

  乾隆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乾隆十五年,当郎世宁所绘的园林设计稿摆在他眼前的时候,他龙颜大悦,传下圣旨,要把这个园林修造成北京城的“天宫宇阙”,那佛香阁要雄伟华丽,如同灵霄殿一般;昆明湖要宽阔,好比西湖等等,一切设计都要参照江南风格,要在京城再造一个江南胜景出来。乾隆开始想象着园林的美景,他期盼圣驾游览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颐和园历时15年方得竣工,这段时间,乾隆没能耐住心思,还是按照他的想法南巡了。那些言官只好对天长叹,他们的奏折没能阻止皇帝的南巡,他们的奏折也不可能阻止一个帝王去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

  我站在颐和园,看着这些江南风格的亭台楼阁,凝视那好比西子之美的昆明湖,来来往往的游船,景色目不暇接,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我想静一静,于一棵古老的松柏下深思片刻,我应该如何来看乾隆皇帝的那个“江南梦”呢?

  如果当年言官们胜利了,皇帝迫于压力取消了修筑颐和园的想法,我们今天又怎能够堂而皇之地将颐和园摆出来,作为我们今天炫耀灿烂文明的一个地方?又能到哪里去挑选一个代表中国园林文化的颐和园来,以吸引如今这样多的游客?又能到哪里去寻觅这样一座气势宏伟的皇家园林,走在其中听故事,领略古人的园林艺术?登上楼台,走在长廊,漫步树荫之间,泛舟湖上,我似乎只有感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我想象着,当年大量的钱用于皇帝修造园林,国家的负担的确增加了,朝廷如果拿那些银子去修一修大堤、疏一疏河道,当然是造福了百姓。可是,我彷佛又看到,一波波洪水将那些修筑的工事冲得面目全非,然这样一个饱受争议、饱经沧桑的皇家园林却留下来了,而且它今天活得很好。历史总是像电影,情节曲曲折折。自康乾盛世之后,闭关锁国,国力逐渐颓废,以至于惨遭列强蹂躏,颐和园作为大清国盛衰的见证者,也未曾躲避浩劫。

  可以说,颐和园既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痛楚。无论如何,历史功过自有论道,但园林无罪!

  我们今天要为颐和园点赞,不是因为帝王的一个决策,也不是因为昔日的一段光环,而是折服于那些前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技艺,他们为后继者留下了一把钥匙。拿着这把钥匙,便可以打开一扇厚厚的文化之门,从这张大门进去,使今天的我们看到了祖先的智慧,看到了无数前辈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今天,我们仍然在研究这座皇家园林,研究它的建筑技艺,研究它的历史典故,研究它的艺术价值。我们不应该反思吗?当今,一大堆的建筑垃圾和腐朽工程接二连三,一大堆的面子工程此起彼伏,我们像是在为后来的人播下文化的种子吗?我们保护古代的园林,不仅仅是增加一个可供观赏的博物馆或旅游胜地,而是在增加一个园林艺术的学习班和研习所。站在颐和园,我看到了古人的才情和匠心,我看到了前人的智慧和技艺,惊叹后,是不是也应该去看看时下那些蜂拥而建的城市累赘和生态棺材?

  突然之间,我想要谢谢乾隆了,也要谢谢那些后来不断修缮和保护颐和园的人们。

【园林的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梦见散文随笔01-03

爱情散文随笔01-21

关于散文随笔10-13

善待自己散文随笔08-24

人生桥梁散文随笔11-03

彩虹之上散文随笔11-03

家乡的散文随笔700字08-04

月下的诗人经典散文随笔07-26

大湾里散文随笔11-04

女儿红散文随笔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