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来近在咫尺散文
每次捧出散发着淡淡油墨香的《中国艺术报》,我的目光便被它深深锁住。常常是在傍晚,一天的工作基本忙完,此时读报,内心最是惬意,最是怡然。偶尔有清风,有鸟鸣,有夕晖,自窗外送进来,不亦美哉。说起来,我与《中国艺术报》结缘的时间真的不算长,但缘分却足够深。
2012年,红都瑞金成立了全国首家县级文学艺术院,我有幸调入,成为一名文学艺术工作者。进来以后,我收获的第一份惊喜便是单位订阅的《中国艺术报》。她不愧是来自首都的大报,视野开阔,资讯前沿,观点新颖,品位高端,让我不由得一见钟情。从此我每期必读,潜移默化中,我对艺术的理解力得到了提升,做起工作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了。当然,由于从小爱好文学的缘故,我最喜欢读的还是副刊。每读到一篇好文,顿觉余味无穷,兴奋不已。那时候,我只是一个最基层的作者,最好的成绩只是在省报发表过几篇小文。我常常望报兴叹,心想有一天我的名字也登上《中国艺术报》,那将是何等的荣耀呢。然而由于勇气不足,一直不敢冒昧投稿。
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2012年冬,瑞金举办“苏区精神永放光芒”大型诗歌文艺晚会,邀请了一大批全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参加。在一个座谈会上,我发现坐在我旁边的姑娘正是《中国艺术报》的记者何瑞涓,不由惊喜万分。更让我惊喜的是,这个文学硕士出身的大报记者,面对我这样一个基层作者,竟然没有表现出一丁点居高临下的架子,反而像邻家女孩那般低调谦和、平易近人。就在那一次,她很乐意地把QQ号告诉了我。在此后的交流中,她一直礼貌地称呼我姐姐。我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艺术报》的仰视和渴慕,她仿佛猜中了我的心思,说:“好文章是不论出身的,有好稿子先发过来看看吧。”几天后,我把刚刚写就的散文《一个火笼煨寒冬》发到了她的邮箱。很快的,她在QQ上留言:“姐姐,文章已见报。”后面更是体贴地发来电子版的链接。我打开,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仰慕已久的九州副刊上,一时竟激动落泪,百种滋味,难以言表。
时隔半年,《中国艺术报》又一次让我感受到了缘分的奇妙与美好。2013年6月底,“名家写赣州”采风团来到瑞金,其中就有《中国艺术报》的副刊主编邱振刚。我至今仍记得那天他穿着一件亮绿色的上衣,很容易就能将他从人群中区分出来。短短的交流,即让我感觉到他身上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憨厚与实在,善良和真诚。我要了他的名片,申请添加他的QQ时,很顺利就通过了,还发来一个笑脸,让我倍感温暖。但我明白他工作繁忙,又要写作,不敢时常打扰。2014年夏,邱主编在策划大视野栏目一个关于老城小吃的版面时找到我,让我写写瑞金老街的小吃,并配上高清图片。由于我此前未写过类似文章,有诸多不明之处,邱主编一一耐心解释。我立即背起家中的单反相机,来到瑞金最古老的街巷粜米街拍照,记录下了最原汁原味的瑞金老街小吃图景。当天,又紧锣密鼓地完成了文字部分。我忐忑不安地将图文发给邱主编,内心敲着一百只小鼓,生怕被瞧不上。没想到他看过后,竟满意地说:“完成得很好。”没过多久,《在瑞金,迷失于粜米街的沧桑》于《中国艺术报》大视野·文化行走头条发表。我所拍摄的美食焙豆干,还被用于题头照,占了好大一块版面,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和想象。
一次一次得到来自于《中国艺术报》的'鼓励和肯定,无形中也增添了我的自信和勇气。几年来,我笔耕不辍,写了近百万字的作品,不断在全国各大报刊发出来自红都,来自最基层作者的声音。《人民文学》《散文》《青年文学》《散文选刊》……很多曾经以为高不可攀的刊物,陆续都出现了我的名字。很多曾经以为不可能与我发生关联的奖项、选集,也渐渐给予了我展示的平台。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7月,《中国艺术报》刊载了一篇题为《呼唤作为流派的江西散文》的长篇评论文章,其中也提及了我的小小成绩。而我与该文的作者——著名评论家古耜老师,原本素不相识,不能不让我感到无比惊讶和激动。
今年3月,我又一次被文学青睐,入读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当我在北京再次见到邱振刚老师时,得以和他一起坐下来,近距离地谈《中国艺术报》,谈那些和文学有关的人和事。那时候,我重新感到了被一种光芒照耀的幸福。
无论能在文学之路上走多远,我永远感谢这一份报纸和与之相关的人。那青春、大气、包容的立场,以及谦和低调、不薄新人的姿态,给予我多少鼓舞和前进的动力。我与之虽隔着千里之遥,但我却时常感觉近在咫尺。
【缘来近在咫尺散文】相关文章:
缘来缘去缘如水散文11-16
十八春半生缘散文11-12
有关红尘怨与缘散文11-18
春雨欲来散文11-14
树缘梅酒的情愫散文11-15
同名是缘,同名也是福散文11-03
四叶草之缘散文05-01
后面还有来的散文11-10
缘起缘灭散文(精选7篇)11-15
春来霜冷山依旧散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