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酱散文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还在读小学。那时还没改革开放,农村也没包产到户,还在集体劳动。漫长的暑假,也没有现在小学生那样许多作业,更没有电视看。只能自己找乐子。虽然我们不大,还真顶用,在家带弟妹、洗衣、烧饭。印象最深的是晒酱,就因为那一钵酱,像绳子似的束缚着我,只能在家呆着。想出去也不行。
酱是用来做调料的,现在被酱油取代。我都不懂,那时生活水平很低,一年只有在节日里才能吃上肉,而家家户户都准备那么多酱。这也许是多年传统使然。如今,吃肉的日子那么多,反而没人晒酱了。
酱的原料有两种,小麦和蚕豆。每年六月份,小麦和蚕豆收到家,将十几斤小麦或蚕豆洗净,在锅里蒸熟,蒸熟的'小麦真香,抓一把吃味道也好。然后将它倒在一个特大的竹匾里,上面用半人高的艾蒿密密麻麻盖上。正是梅雨季节,几天后小麦或蚕豆就开始长霉,十几天后,霉成了暗绿色,毛茸茸一片。这时撤去艾蒿,将粘成一片的小麦或蚕豆搓开。因为有艾蒿的气味,虽然是霉,但很好闻。搓开后,先晒两天,等成块的霉饼完全散开之后,用筲箕装着到河里洗净,再晒干。然后用石磨磨成粉。
晒酱的工具是一个大陶盆,口的直径有两尺,比洗澡盆小不了多少,两尺多深,口比底大,我们叫酱钵,它是陶器,黑黑的,里外都很光滑,空钵也很重。
晒酱先在外面用木头或竹子扎一个架子,通常是用竹子照酱钵面积大小,在地上钉四个桩,在桩中间填上石头,最上面用木板铺平。至少要一米高才可。然后将四个桩捆紧,这叫酱架子。酱钵就放在上面。我们这里有句俗语:“酱泼了,酱架子还在。”比喻那些人虽不在其位,架势仍在。这句话的意思和《红楼梦》里那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相同。
我们暑假开始时,晒酱也开始了。先烧一锅开水,待冷却后倒入钵里,再将磨好的小麦或蚕豆粉倒入钵里搅拌。放入几斤盐,然后就让它一直待在架子上,白天晒,晚上让露水露。等水分晒干,再泡上一壶浓茶倒进去,如果不咸再加盐。这样晒两个月,开学了,酱变得漆黑,才算晒好。可以用小瓦罐盛起来,炒菜时当酱油用,它的味道比酱油好,加了酱炒出来的肉看上去就像加了芡粉一样。
那时妈妈出门做事,总要叮嘱我们,当心打暴(就是下阵雨),酱是不能沾生水的,沾了要长霉斑。所以我们看见天上有乌云,赶紧把父亲用的澡盆拿来盖在酱钵上,那时男尊女卑,女人的澡盆不能盖。有时乌云翻滚,我们就赶紧盖上澡盆,可不一定下雨,一会儿太阳出来。我们下石子棋,玩过家家玩疯了,早忘了那只盆。盆是木头的,一晒就容易缩水。到晚上洗澡,盆底就漏水。父亲和爷爷常常不知道澡盆被晒得底缩水,洗澡时打好水,洗着洗着水就淌了一地。接下来我们就要挨骂了。 我都纳闷,为何露水能露,雨水就沾不得?不都是天上掉下来的水吗?还说要长霉,难道它霉得还少?绿霉都几寸长了!到现在,我们形容一个人倒霉透顶,还说他倒了绿霉呢!
那时多穷啊!我们除了吃饭,根本没零食。我们的水果是老黄瓜,生红薯。果树也有,无论桃李还是枣梨,能看得见就被小孩摘走了,只有树顶才能看见成熟的果子,但是可望不可即,没办法采摘。还有馋鬼到山上摘野果子,野桃、野李、山葡萄、山楂都是在暑假成熟。因为晒酱,我被困在家里,野果是吃不成了。我们烧饭是用铁锅,锅底有层锅巴,饭吃完了,在锅下烧一把火,锅巴变得很脆。那也是我们的主要零食。光吃锅巴无味,我们就到酱钵里,挑一点没晒黑的酱涂在锅巴上。一个暑假下来,也吃了好几斤酱。
后来,晒酱这个工艺渐渐被淘汰。调料用酱油代替,但可喜的是泾县别的地方还在制酱。我常在菜市场买来蚕豆酱当调料,看到酱就想起童年。我们这里还有句俗语和酱有关:买得起肉,买不起酱。就像买了电脑,安不起宽带;买了车,买不起汽油这样。可见酱在我们生活中多重要!
【晒酱散文】相关文章:
晒幸福的艺术散文12-15
精选晒家风作文合集八篇04-12
酱丝蒸鱼-六年级-说明文01-11
晒出我的跑步成长录作文(通用20篇)04-08
行者散文11-19
期盼散文11-19
黎明散文11-18
山杏散文11-18
初恋散文11-18
水巷散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