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记事散文
又到农历的七月七了,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七夕节,在农村就叫七月七,是一个每年都都过的节日,在城市里。也许没人注意这个节日,就是一个传说故事里的日子,没什么好稀奇的。现在年轻人赶时髦把它叫做中国的情人节,情侣之间互送礼物,晚上一起吃饭,共度浪漫的七夕之夜。
七夕节的传说不知起源于哪朝哪代,只知道刚刚记事就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小时候每年夏天的晚上都在院子里,或是大门外乘凉。地上铺着用苇蒲编成的草帘子,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外边乘凉,家家户户的奶奶都会讲故事。奶奶摇着芭蕉扇,赶着蚊子,讲着那些鬼狐的故事,奶奶讲的鬼狐都是些有灵性,懂报恩的鬼狐,就像蒲松龄聊斋故事里的鬼狐一样。最爱听的还是奶奶讲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喜欢那条老牛,喜欢勤劳善良的牛郎,喜欢美丽多情的织女。听了故事才知道,天上的彩霞原来是织女织出来的啊。每天看见天上的朝霞晚霞,就会想,噢,织女又在忙碌着织彩霞了。看不到就会想织女今天心情不好,没有织彩霞,一定是在想她的儿女,想她的牛郎了。
奶奶的肚子有许多故事,唯独对牛郎织女的故事,百听不厌。恨透了那个王母娘娘,把一对有情人分隔在银河两岸,让他们隔河相望却不能在一起。他们在人间生活的多么美好,为什么硬要将他们拆散?后来听过看过很多,跟这个故事差不多的故事有许多,白蛇传,天仙配......,那一个都没有这个故事吸引人,这么让人喜欢。那些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在一起没过上多少天美满的生活,就被拆散了。而牛郎和织女却在一起生活好几年,两个人有了一儿一女。他们住的地方也美,门前有小河,房后有高山,有山有水的地方,就住着他们一家人,多好啊。如果没有王母娘娘的多管闲事,他们能在一起生活好多年,过好多年美满幸福的生活。可是那个王母娘娘非要插一杠子,拆散他们,这才有了这么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
小时候在外边乘凉,仰望夜空,奶奶指点着说,哪颗是牛郎星,哪颗是织女星。那些细细密密的星星,连在一起很宽阔的一条就是天河了。牛郎的前后各有一颗小星星不太亮,那就是他们俩的孩子,牛郎挑着他们,在银河边等待着一年一度的鹊桥会。有时候就想,牛郎和两个孩子在那里一等一年,他们不饿吗?牛郎一直挑着孩子不累吗?现在想想挺可笑的,有点杞人忧天的意思。那时候小,却不觉得是在闲操心。听奶奶说晚上可以在葡萄架下听见牛郎织女说话,每到七夕节就盼望着天黑,天黑了就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了。常常天黑透了,也睡着了,一次也没听到过他们的悄悄话。奶奶说,七夕那天的喜鹊都不在家,都去在天上给牛郎织女搭鹊桥去了。真的相信这样的话,每次看见喜鹊都心生敬意,觉得它们是天下最好的鸟儿,它们去过天上呢,觉得它们是不凡的鸟儿,是带给人幸福快乐的鸟儿,从心里喜欢着它们。到现在都对喜鹊有着说不出的喜爱,虽然它们常常去果园里啄红透了的苹果,好好的一个大苹果被它们啄成了残果也不讨厌它们。
在农村七夕是个不大不小的节日,人们都过这个节日。不知是哪朝哪代流传下来的习俗,在七夕节的前夕农历七月初五女人们就开始忙碌了。早上早早起来,发上面。那面里掺上白糖水,日子过得清贫的就放上点糖精水,这样发出的面有一股甜味。面发开了,就在案板上使劲的揉,一直揉的的光滑细腻为止。把揉好的面揪成一块块小面团,再揉光滑,这时候拿出专门的小模具,那是桃木,或是梨木雕刻的模具,上边刻着各种各样的模型,有树叶形的,有桃子形的,还有小鱼,蝉形,蝴蝶形,小篮子形的,莲子形的。都是手巧的庄稼人自己刻出来的。一块木板上能刻五六个,有的七八个,也有十个的,把揉好的小面剂子,一个一个放在模具里,用手按平了,在面板上一磕,那面剂子就变成了一个个形态不同的小玩意,有三四厘米那么大,小巧玲珑特别惹人喜爱。等都弄完了,再把它们放在锅里烙,这样的小玩意,用不了多少柴火,用麦秸草就可以了。把它们烙得两面都发黄,就熟了。这就是农村人俗语说的小果子,也有叫巧果的。把它们放在一边晾凉了,用针线把它们串成一串,中间穿上几个海棠果,或者是花红果,串好了挂在孩子的脖子上,有个什么讲究记不得了。只记得刚挂上不久孩子们就都吃了。
还有大一点的模具,那个有七八厘米那么大,一个里边能有三个或是两个花样。那个做出来烙熟了,谁都可以吃,这些都是初五日做的。初六日人们就该做烧饼,也叫火烧,这也是女人的活。反正别过节,过节女人就得忙活劳累。烧饼人们喜欢在里面放点馅料,红糖,白糖都可以,如果有花生仁,把它炒熟了,弄碎了,再跟白糖或是红糖搅合在一起,又香又甜特别好吃。这些烧饼也是用文火烙熟了才好吃,有那性子急的,两面烙的发黄了,还不熟,就拿出来再放在大锅里蒸熟它,那样味道就差点。
七夕节正是农闲的时候,地里的活干完了,就等着秋收了。没有什么事做,女人就爱在这天回娘家,拿上自己做的烧饼,巧果。带着孩子,回娘家看看。烧饼带给爹妈尝尝,巧果送给侄子侄女。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在一起吃饭,唠家常,说着庄稼,道着孩子,一天就在说说笑笑中过去了。那时候的孩子没有零食吃,小小巧果就是他们最好的零食,每到七夕节,大街小巷都是脖子上挂着巧果的孩子,他们互相比着谁的巧果好吃,谁都觉得自己的巧果好吃。互不相让,有时候还能打起来。这时候挂在脖子上巧果,就成了互相拉扯的工具,谁的巧果串被扯段了,就大声地哭,惹了祸的孩子赶紧安慰,回家找出针线帮着重新再穿起来。
过去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在这天女孩子把一盆水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到水的上边有一层水皮,几个女孩子聚在一起把缝衣服的银针,轻轻的,放在水里,那针如果漂在水面上,女孩子就开心地笑,沉到了水底就不高兴的撅起了嘴。有人说如果漂在水面上就是乞巧成功,相反就是不成功。也有的女孩子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在院子里放上一张桌子,桌子上摆上几样新鲜的水果,自己做的巧果,点上一线清香,对着天空默默拜上几拜。然后拿出一根银针,一条丝线,在黑暗处穿针,如果穿上了,说明乞巧成功,反之就是不成功。那时候的女孩子都希望织女能够把自己的聪明秀灵,传一点给自己,挺有意思的不是吗?是啊,织女都能织出美丽的彩霞,叫她巧姐也不为过。
二十多年前在家里跟着奶奶学会了做巧果,烙火烧。结了婚,家里没有小孩子。没法展示自己的手艺。有了儿子以后才有了展示自己手艺的机会。记得那时候儿子刚两岁,我在锅里烙巧果。那即将熟了的味道闻起来很是诱人,特别的香甜。把儿子馋的围着锅台转,一个劲地问,妈妈你做的什么?我告诉他,好吃的。儿子张着小手喊,我要吃,我要吃。刚熟的巧果热,儿子等不急就要吃,告诉他等凉了再吃。再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看着,一会问,妈妈,可以吃了吗?好不容易等它们凉了,儿子迫不及待的就放到嘴里去吃,刚吃到嘴里就吐出来,说不好吃。看儿子那个样子,不禁哑然失笑了。是啊,九四年出生的儿子,有吃不完的零食,饼干,面包,蛋糕,吃这些白面做的东西,当然不如他平时吃的东西好吃。虽然在面里放上了鸡蛋,熟花生油,白糖,吃起来又香又甜,可是儿子还是不喜欢吃。没办法,这个手艺就这么在儿子不好吃的抗议声里报废了。
许多年过去了,七夕节再也没人做巧果,那些小巧玲珑的模具成了摆设,过几年也许就成了古董,也说不定。也没人乞巧了,都不再做针线活了,要那么巧的手干什么。什么都不会,做照样吃香的喝辣的。火烧还有人做,那毕竟是一种北方人的主食,平常吃腻了馒头,就做点火烧换换口味,也不单单是在七夕节才做,什么时候想吃了就做。不过七夕节这天是一定要做的,七夕节也就剩下这么一点象征性的东西了。七夕节回娘家的习俗还保留着,回家也不再带火烧,有那么多的好东西,谁还稀罕这些面食。
关于七夕节,现在的孩子除了那个传说故事,再也不会知道别的,这个故事也在他们的记忆里越来越淡漠。在他们看来七夕节,就是属于他们的东方情人节,除了鲜花,巧克力,礼物再也没有别的意义。他们尽情享受这属于他们的欢乐,属于他们的幸福。至于牛郎织女,那只是一个故事,听过了就算了,不必有什么伤感。趁现在秋风渐起,凉爽宜人,好好的玩乐才是真的,何必想那么多呢。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夕节,街上飘着烙熟的火烧的香味。想起了久远的过去,心里有些感慨,写下这些,也算是对七夕节的一种诠释吧。
【七夕记事散文】相关文章:
我的泪光记事散文02-02
学车的那些事儿记事散文11-19
结绳记事是如何记事的07-27
高二记事作文04-03
高三记事作文11-18
高一记事作文11-18
初三记事的作文02-11
高一记事作文03-22
高一寒假记事作文12-04
元旦记事作文400字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