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之浅见散文
做事,概括地说,可分为两种态度、三种境界。
两种态度,是指面对事情,人们往往会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持积极态度的人,面对事情,总是想办法自己去做。持消极态度的人,面对事情,总是想理由让别人去做。这就是机关内经常流传的“想做事的办法多,不想做事的理由多”。
两种态度,孰是孰非,泾渭分明。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自然的法则也好,社会学的法则也好,大体如此。但凡老老实实做事的,没有真吃亏的。同样,偷奷耍滑不做事的,也没有真正占便宜的。
三种境界,是指在做事的方法上可以区分为“有办法”、“有技巧”和“有艺术”三个由低至高的境界。
做事的“有办法”境界,一般是指不推诿,也不讲效果地做事方法。如,我的一位老战友,转业在某镇担任副镇长。一天,镇里召集各村书记和主任开会。会后,镇长想请几位与会的村书记、主任吃饭。便给了我这位老战友一个名单,请他通知一下。这位仁兄在会议结束后,竟然当着许多人的面作了如下宣布:“我念到名单的同志请留一下,某镇长请你们吃饭”。从此,这位老战友便臭名远扬了。再如,1986年的一天,时任营长的'我正在批评一位违纪的士兵。到营部办事的一名副连长见这名士兵不服批评还顶撞我,便勃然大怒,上去就打了这名士兵。这一打,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不仅要处理士兵,还要处理干部。我还得承担没有教育好士兵,也没有教育好干部的责任。做事情,是要讲效果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得不偿失,不如不做。
做事的“有技巧”境界,一般是指善抓处事的“杠杆”,轻松发力便能解决问题的做事方法。我处理过多起群访事件,每次都非常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我的技巧是快速寻找与上访人员的共同点,尽快让上访人员从心理上接受我是他们的人。达到这个目的以后,再开始谈如何解决问题。2003年的一天,某企业数十名职工因改制问题蜂涌到市局大厅,情绪非常激动。办公室通知时任注册处长的我前去接访。我一到场,便对工人的情绪表示理解。我告诉大家,自己的母亲、姐姐、妹妹均是工人,我是工人的子弟。我了解大家的不容易。我表示一定站在大家的立场上为大家当好参谋。见大家认可后,我接着介绍该企业改制的职责分工,政策规定,问题症结和我的建议。话刚完,大家就一致表示接受,立即离开了市局。又如,2013年9月,一小区群众因小区内酒店的空调设备燥音严重与酒店经营者发生矛盾。这个问题本应由环保部门解决,与我局是完全无关的。群众在找环保部门的同时,可能出于病急乱投医的心理,也到我局来反映。我局某领导接访时,简单地从法律规定方面告诉大家应由环保部门解决。群众就认为,我局冷漠,不负责。他们开始不停地到我局聚焦、拉横幅,指责我局违法为酒店登记。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面,我自告奋勇地出面,仍然采取自己的惯用技巧,与大家拉近距离,待大家认为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时,适时地给他们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商讨对策。主动约谈酒店经营者,给其施加压力。每做一点工作,都安排专人去小区通报给带头上访的几位老人家。自此以后,小区群众不仅不再到我局上访,还到处宣扬我们的好。事情圆满解决后,上访群众的代表还带信感谢我的帮助。
做事的“有艺术”境界,一般是指当事人或大家没有感到你在做工作,而你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且取得了公认效果的做事方法。用一句古诗来说,就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988年8月30日,包括我在内的120名从全军考入陆军指挥学院合同战术专业的学员报到了。刚报到,大家都忙着整理房间,递交各种手续,分班编组。学员队的队长和政委先后礼节性地到每个学员宿舍看了看。第二天中午准备吃饭,政委站在饭堂的门前,对列队准备进饭堂吃饭的学员们说,“为了尽快熟悉大家,下面由我来点名。”接着使我们意外的是,他没有拿着花名册点名,而是凭自己的记忆走到每个人的面前,喊出他的名字。当120名学员的名字全部准确无误地点完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自此以后,大家无形中都有点畏惧这位政委。虽然他从不喝斥,甚至极少批评人,但大家在他面前都像温柔的小猫。整个学习期间,似乎政委不太管事,但大家又觉得他始终在监督着自己。这种似乎什么都没做,又似乎其无处不在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们毕业。我也做过一件至今仍觉得得意的事。那是1990年9月,我刚任某团参谋长。一名股长因以往与我有过不愉快,担心我给他“小鞋”穿,内心非常焦虑。但其表现出来的则是疏远我、防备我,工作消极怠工。只要我与他接触,他便表现出敌意,似乎随时准备与我决战一样。我知道,他的心胸很小,又极其固执,用一般的方法与其沟通难以说服他。为了化解他心中的敌意,我在某一天的早晨故意起的很早,来到操场准备出操。实际上我在等待他的到来。当他刚一到操场,我立即满面笑容地向他点了点头。我看到他面对我真诚的笑脸,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显得异常惊喜和不知所措。上班后,他破天荒地主动到我办公室汇报工作。从此以后,我们非常融洽地共事了好几年,直到我调到师机关。一句话没说,用一个真诚的微笑解开了一个很死的“心结”。我想,这就叫做事的艺术吧。
因此,面对工作,一是要干不要推,二是要讲究方法不要不问效果。不仅要有做事的办法,也要重视做事的技巧,更要升华做事的艺术。
(撰写于2015年2月5日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