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圆月引我思故乡散文

时间:2021-01-06 15:21:32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圆月引我思故乡散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从小伴随我长大,不管是走路还是睡觉,常常念在嘴边,时时响在耳边。然而,今天重新品读,更觉意味深长,让我思绪绵绵。

圆月引我思故乡散文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中秋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周而复始。我今处异乡,身居高楼,中秋明月如在眼前,仿若举手可得,抬头可撞。身距圆月虽更近,心思故乡却更深。那故乡的月,那故乡的情,如烙印一般,永刻心中。随着满轮圆月的照耀,折射在眼前的是一副一副美丽的图画,倒映在心里的是让人难以忘怀、永难磨灭的情思。

  儿时,每年的中秋节是我和弟、妹们望眼欲穿,从年头盼到年中的快乐之日,也是父母亲念念不忘的开心之时。那时,父母家里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全家八口人的吃、穿、住、行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每逢过年过节,为能使家里过上一个像样的节日,营造一种热闹的气氛,全靠父母亲早早地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才能勉强挤出一点钱来买些节日的所需。

  生活虽是清苦的,心境却是美好的,气氛更是温馨的。童年的节日为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在艰苦的岁月里,留下了无限快乐的回忆,刻下了诸多美好的印迹。

  记得每年中秋节来临的前一天下午,父亲总是不忘把那些早就瞄准好了的,利用工余时间种出来的准备为中秋佳节团圆桌上“服务”的冬瓜、南瓜小心翼翼地摘回来,再挖些芋头,拔些葱蒜洗得干干净净、透透亮亮,码好放在篮子里。在中秋节的.那天早上,父亲天不亮就要挑着那些瓜菜,趁着上班之前到集贸市场上去卖掉,以此换来一些全家人常年难得沾牙的肉食之类,给家里团圆桌上“增光添彩”,为孩子们寡淡的舌尖加味开荤。

  儿时,家里中秋节的团圆饭基本都是安排在晚餐,因为,父亲白天要上班,我和弟、妹们也都要上学,平时,我们每天的中餐基本都是各自带去一点先天晚上剩下的饭菜在外穷对付,只有到了晚餐,全家人才能聚集到一块吃顿像样的饭菜。所谓像样的饭菜,那也就是说饭是新煮的,蔬菜是鲜炒的。

  晚餐时,家里人都回来了,全家围着桌子,高高兴兴地有说有笑欢聚一团。这时是父母亲最开心、最悠闲的时刻,只见他们眯着眼睛、满脸堆笑,露出辛苦后的自豪。我和弟、妹们却常常是眼睛盯着桌子上的菜东瞅西瞄,心里揣摩着节日里父母亲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新鲜、别样的口福。

  看着节日团圆桌上的几大碗素菜,夹在其中的那一、两道荤菜格外显眼,它们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特别引人注目。我和弟、妹们看着它们都免不了会眼睛发光、嘴角流涎。每当我们惊喜地盯着桌上的菜们,父母亲却仿佛在心疼、内疚地看着我们,同时,会赶快不约而同地劝我们说:“蠢崽呀,你们都看着干什么?快夹着吃呀!”父亲还会觉得无奈地说:“崽呀,父母亲也就只有这点能力,吃好吃差,你们也不要见怪,只要不饿着就行。”听到父亲的话,我们不知道是饿了,还是被感动了,不由分说便几双筷子一齐上阵,“呼噜呼噜”,有如饿虎抢食,不管素的、荤的,好的、差的,一并都往肚里填。

  席上,父亲有时还会趁机告诫我们说:“中秋节这天弄点好吃的不光是为了满足人的这张嘴,更重要的是为了图个吉利,讨个好彩头。桌上样样煮了有,也就象征着今后样样都会有,美美满满;桌旁坐着全家人也就象征着家里团团圆圆,吉祥和睦。”并说:“为什么有些在外工作的人,哪怕天远地远也记得往家里赶?那就是个个都希望全家亲人年年能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有时,父亲仿佛又想到了什么,便又会折回来体恤地说:“当然,到你们大了,因工作所需,实在赶不回来,那也是没办法了,有一份心也是好的。”

  年年在中秋团圆席上,我们不仅能一饱口福,更能博洽多闻。通过父亲的多方讲解,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传统佳节的理解和认识,还懂得了传统佳节的重大意义,更深知亲情的至关重要。

  中秋节,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光是想着那点能解馋的吃货,更盼望的是月圆夜晚星空下的快乐,喜欢遥看天上那轮明月里的遐想。那时,每逢中秋节晚餐团聚,母亲便会在下午早早地就把饭菜弄好,好让我们早早吃了,早早洗澡,再一起享受晚上的赏月活动,品尝所备的中秋果品。

  晚餐过后,我们个个争先恐后地快快把澡洗了,然后搬来了桌椅板凳放在门前的大坪里,在桌上摆好母亲事先准备好了的各种果盘和烧好的茶水。果盘里的食物大多数都是自家产的,如南瓜子、冬瓜子都是母亲平时在煮冬瓜、煮南瓜时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炒大豆是父亲亲手种出来的,还有红枣、桔子也都是自家树上摘的,唯独要花钱买的就是月饼。虽然要花钱,但是父亲常说:“中秋月饼是不能少的,那是团圆的象征,就是大人再省点,也要买些来让孩子们尝尝。”

  那时候的月饼,不知其品种究竟有多少,就我吃过的只知道有两种,一种叫“酥薄月”,上面有很多芝麻沾着,松松的,脆脆的,吃到嘴里又香又甜。儿时不知道什么叫“酥薄月”,看到上面沾满了芝麻就只管叫它芝麻饼;另一种是“猪油月”,就是里面放有很多猪油,金黄金黄的,并且用油纸一个一个包得好好的,就连纸的外面都浸出了很多猪油。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人肚里都不缺油水,如若听说某种食品里有猪油,便会吓得退避三舍。然而,那个时候,这种“猪油月”却是很贵的,父母家里穷得买不起,即使偶尔买一次,那也只是买上一、两个,然后回来掰开让我和弟、妹们每人塞塞牙缝、流流口水而已。因此,至今,对于那种“猪油月”我还讲不出它究竟是何味道。

  由于父亲性格乐观开朗,母亲待人善良随和,且两人又都很好客,平时家里总是客来客往,宾朋盈门。夏天的夜晚,父母家门前的大坪里更是热闹非凡,除了两个堂叔家的大人孩子和左右隔壁的邻舍们喜欢聚集过来,还有那些租住在父母家的几家住户也喜欢一起过来凑凑热闹。

  父亲历来是个喜欢讲故事的行家,对于天文地理、古是今非,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娓娓动听。在那生活简朴、娱乐单调的艰苦年代,父亲的故事,如同一种辛苦劳作后的“调味剂”,无意让人身得到放松,让人心获得乐趣。每年中秋节的夜就更不在话下,那是父母亲一年忙碌之中难得的休闲时光,也是亲朋好友们相聚一堂的美好时机。在那个明朗的夜晚,大家兴致勃勃,谈天说地,一般都要聊到天明才肯散去。

  时间如梭,岁月如流,一晃,几十年过去。转瞬,又是一个中秋佳节到来,眼前,又是一轮明月再现。

  站在高楼,举目远眺,我思绪多多,情意绵绵。故乡的山仍在,故乡的水依旧,我最敬爱的父母亲却早已驾鹤西去,然而,父母的那份深情;父母的那份大爱,连着故乡的山山水水始终在我心间萦绕,直到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