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乡村教师的散文

时间:2021-01-03 19:54:08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乡村教师的散文

  她是一位乡村女教师,一个人,一所学校,30多个学生,是她生活的重心。

乡村教师的散文

  她用33年的坚守来诠释一个师者的品行。她用知识放飞孩子的梦想;她用善良塑造孩子的灵魂;她用坚韧托起山村的脊梁。

  2014年9月29日,她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她像一棵白杨,高大挺拔,不折不挠,为莘莘学子遮风挡雨;她像一朵莲花,不畏酷暑,尽情绽放,为乡里乡亲送去馨香。

  品高如白杨,德馨如莲花——杨万莲,她的名字大山知道,小溪铭记。

  品高,高山仰止;莲香,香远益清。让我们在心碑上镌刻上这美丽的名字。

  【品高如白杨坚守深山33载】

  1982年,杨万莲第一次迈上三尺讲台时,她才18岁,高中毕业的她,成了泸溪县解放岩水卡村的一名代课老师。代课老师,意味着她随时会失去这份工作。然而,她还是觉得从未有过的幸福,因为做教师这个梦想早在她幼年时就在心里生根发芽了。

  1990年,她来到了解放岩乡牛场小学。从牛场村出发,蜿蜒3公里到解放岩乡,再颠簸77公里穿越6个乡镇才能抵达县城。这里山高路陡,远离县城,没人肯到这穷乡僻壤来任教,即使来了一两个,呆不了一年也想方设法离开。唯有杨万莲,是这个村小的守望者,在这里一呆就是25个春秋。

  学校虽简陋却整洁,一栋教学楼,一根旗杆,一块操坪。听说采访杨老师,操场上这群高矮不一的孩子们围拢了过来,有的穿着破旧的不合体的衣衫,有的黑色的脚趾明晃晃的露在鞋外,有的一双鼻孔下流淌着粘稠的鼻涕,童稚的脸上带着真诚的笑。

  “这些孩子多半是留守儿童,如果连我也离开了,这些孩子就没有老师教了,我曾经有多次机会调离牛场小学,但是,想起这些淳朴善良的乡亲,看到这些充满希望的孩子,我不忍心走。”她这样说.自小土生土长于此的杨万莲目睹了山里人吃尽没文化的苦头,她只想让和自己一样的山里娃念上书,走出大山,过上幸福的日子。

  她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打开校门和教室,她会抓紧时间整理教室,或者批改作业。八点钟,朗朗的读书声响起,她开始了一天的教学。

  杨万莲从事小学复式班教育。她先给一年级上课,然后安排他们自习;接下来给二年级上课。正常的课时是45分钟一节课,但她上一堂课至少要一个小时才能休息,不然,完不成教学任务。一个上午,语文、数学轮着教,四节课的重担让她没有时间去想累不累。

  她是全能老师,虽然学校条件简陋,她还是开设了美术、音乐、体育、思想品德等课程,这些课大多安排在下午完成。她这样说:“我希望学生有一个美好的心灵,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一万多个日夜,杨万莲在教室里放飞了希望,守巢的是自己;在黑板上写下了真理,擦去的是功利;粉笔下画出了彩虹,洒下的是汗滴,任凭岁月染白了她的双鬓,任凭时间在她的脸上过早地刻下了年轮。

  【护生如护犊护送孩子22载】

  牛场村藏在苍山翠林深处,山势陡峭,溪流交错。两条小溪从叉田垅和田山坪两条峡谷逶迤而来,汇聚于飞山庙下,又顺山势奔腾而去。小溪把牛场村分成了大寨、小寨、冲板三个寨,溪上有三座独木桥,是小寨与冲板学生来大寨读书的必经之路。独木桥长约5米,宽仅30厘米,溪水在桥下奔流,成年人走在上面,也得提心吊胆。

  孩子放学过桥回家,是杨万莲最担心的一件事情。她总是把孩子送到桥头,看到家长在桥头等着,她才放心的让孩子回去,有时在桥头看不到家长的身影,她便大手拖小手,护送孩子过桥,这一送就是22载。

  遇刮风下雨,溪水暴涨,桥面湿滑,她用脊背搭建一座安全的桥梁。风雨里,她挽起裤脚,背起孩子站定,看一眼脚下湍急的溪流,对背上的孩子说:“别怕,抱紧老师。”她小心翼翼地提起脚,一步步踩实了才挪过去,背过去一个,她又返回去背第二个,直到所有的学生都安全地踏上回家之路,她才深一脚浅一脚地摸黑回家,儿子王彥常埋怨:“妈妈,我都饿坏了,你对你的学生比我们姐弟还好呢。”

  2013年,清明时节雨纷纷。杨万莲把住在小寨、冲板的孩子送过桥,回到家准备生火做饭,此时,陈水龙的阿婆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人还没进屋,就焦急的嚷着:“杨老师,我家水——水龙还没回到家啊。”

  “他会到哪里去呢?”杨万莲知道陈水龙的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和年迈的阿婆,失明的阿公相依为命,她安慰阿婆:“我马上去找他,你莫急。”她拿上手电筒冲进了雨幕中。

  漆黑的雨夜,她奔走在村头寨尾。“水——龙,水——龙......”她一声又一声的呼喊着,她焦急的声音惊动了乡亲,乡亲们加入了寻找陈水龙的队伍。

  一个小时过去了,村庄,田野,公路,厕所,都没有他的踪影。两个小时过去了,有个村民从一块油菜地里捡来了陈水龙的书包,大家的心揪得更紧了,书包丢在地里,莫非是被人贩子拐走了?

  夜越来越深,寒气越来越重,担心越来越深。一声声呼喊声,在山谷里回荡,一道道手电光,在大山里闪烁,她喊哑了嗓子,扭破了鞋子,一次次摔倒在崎岖的山路上。

  深夜,相距5公里的万山村村民打来电话说,陈水龙跟着一个大孩子到亲戚家里走亲来了。知道了孩子的去向,她那根绷紧了的神经才放松了下来,回到家里她才发现肚子饿得咕咕叫,脚还痛得钻心。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左脚踝崴到了,肿得老大......

  2013年,一座3米宽的水泥钢筋桥连通了山寨,桥那一头的孩子们再也不用过独木桥了。小溪在汛期还是会发大水,每当雨下得大些,杨万莲还是会去送送孩子,看到他们安全的过了桥,她才离开。她说:“我已经习惯了,不然不放心。”

  杨万莲书教得好,护生如护犊的美名传遍了十里八寨,周边村寨的孩子纷纷转学跟到她读书。乡亲们说:“跟到杨老师,放心。”

  陈奇和田小雨是吉首市河溪镇渝溪村人,父母想出去打工,又不放心孩子读书,比来比去还是觉得杨老师关心学生,于是把孩子送到外婆家,托付给杨老师。

  5月15日,临近放学,突然暴雨倾盆,溪水陡涨,漫过了新建的大桥,杨万莲看大雨难停,把孩子接回了家,打电话告诉了孩子的外婆。

  晚上,杨万莲为孩子们端来饭菜,辅导他们做作业,又打来热水,让他们洗涮睡觉。田小雨睡在床上辗转反侧,杨万莲问道:“是想妈妈了吗?”杨万莲拨通了远方的电话:“妈妈,今天下雨,我在杨老师家里睡觉,杨老师家的菜可香了.....”小雨甜美的笑声在小屋里回荡......

  杨万莲的女儿杨柳回忆说,每到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她们家晚上总是挤满了孩子。家,是孩子们心里最温暖的港湾,杨万莲也成了孩子们的“临时妈妈。”

  【爱校如爱家全家齐心献热忱】

  杨万莲结婚了,她的丈夫王气龙是吉首公务段利略公区的职工,她把家安在了学校附近。1991年,她怀上了第一个孩子,临近预产期,她还挺着大肚子去上课。“她的心里时刻装着孩子。”王气龙回忆往事时还窝着火。可是又拗不过她,只好护送着她,早出晚归。

  孩子刚满月,她又坚持着回校上课。她讲完两堂课,利用课间的时候小跑回家给孩子喂奶,喂完奶又匆匆地去上课。学区的领导看她这么辛苦,说她晚婚晚育可以多休一些假,杨万莲说:“我休了假,这些孩子就拉下了课。”

  1995年,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老人们忙不过来,照顾孩子的任务落在了杨万莲的身上。她两头兼顾,像梭子一样穿行在学校与家庭之间。这一年,她因工作出色,转为了公办老师。

  杨万莲的言行,带动了一家人。王气龙把学校当成了家一样爱护,乡亲们称他为“半个老师”。学校的屋顶漏雨了,他爬上瓦背捡瓦;水管坏了,他动手修理接通;操场凹陷了,他挑沙挖土填平;玻璃裂了,他用胶布仔细粘实......

  山里孩子玩泥巴,杨万莲在2009年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在外求学的女儿和儿子给孩子们送来了精美的少儿读本、羽毛球、跳棋。孩子们的课余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变得丰富多彩。

  【视师如母亲深情厚谊永不忘】

  王朝保说:“要不是杨老师,我的一只手就残疾了。”原来淘气的他,周末和小伙伴嬉闹时,不小心摔断了左手。王朝保家穷拿不出钱去大医院治疗,只请了村里的`草药师给他敷了草药。杨万莲看他一天没来上课,去他家看个究竟。

  一进屋,她看到小小的王朝保蜷在床上,布满草药的手臂肿得老大,一碰他的左手,他就直喊疼。她心想:“这孩子的手一定是没接好,用土办法不行。”环视着这个家徒四壁的家,她掏出了身上的钱,和他家人商量:“这孩子得尽快送到州医院去治疗,万一残疾了会害孩子一辈子,钱不够,我来想办法,落下的课,我来替他补上。”

  王朝保及时的得到了治疗,出院以后杨万莲坚持每天晚上到他家帮他补上落下的功课。

  现在的王朝保打球抢篮板,提水扫教室,生龙活虎......

  罗兵是杨万莲的学生,从中南林科大毕业,现在在湘潭当教师。

  他真诚地说:“没有杨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我遇到她,我的人生就发生了改变。”

  罗兵小时候特别捣蛋,他把书本一页页撕下来,折成小小的四角形片子,趴在地上和同学比谁摔得响,一个学期还没完,他的书本就已经撕完了,老师看到他就直摇头。

  2002年,他转到杨万莲班上学习。开学的第一天,他就感冒发烧了,杨老师带着他看了医生,把他背回家,给他喂了药,给他讲故事,直到他妈妈荷锄而归,杨老师才离开。

  罗兵说:“想不到过了两天,杨老师又来看我了,还带着糖果,我就喜欢上了这个说话和气的杨老师。”

  罗兵开始不撕书了,杨万莲表扬了他;罗兵开始认真听课了,杨万莲鼓励了他,慢慢的,罗兵听话了,爱学习了.....

  12年过去了,罗兵依然记得杨老师掰开药片时的小心翼翼,依然记得杨老师在他床头讲故事时的绘声绘色。

  每次回家,罗兵都要去看望杨老师,就像儿子回家看妈妈一样。

  【德馨如莲花力促民族大团结】

  牛场村因村里有一块大石头生得像一头黄牛而得名。这是个多民族聚居地,苗族居多,民风彪悍。

  一个秋天的黄昏,落霞孤鹜,秋水共长。杨万莲走在回家的小路上,稻田里的金浪涌动着丰收的喜悦。突然传来一阵吵闹声,发生了什么事呢?她一路小跑,看到一对中年夫妻扭打在一起,女的张牙舞爪,男的脸红脖子粗。突然那男的弯腰抡起一块巴掌宽的柴块子狠狠地砸在妻子的小腿上,妻子腿一软,倒在地上,鲜血直流,杨万莲冲过去死死抱住那男的,及时阻止了一场打斗。

  杨万莲劝说他:“夫妻要相互心疼,她跟着你到这穷地方,你怎么还动上手了呢......”丈夫慢慢的冷静了下来。原来这对夫妻,这些年辛勤劳动攒了钱,在建新房子,暂时借住在村里的油坊里。现在村里要榨茶油,要求他们搬出去,妻子连日劳累想明天早上搬,丈夫偏要连夜搬,一言不合就吵了起来,甚至大打出手。

  杨万莲扶起女的去医院敷了药,又劝说她夫妻要相互体贴,才能和和美美,一路挽着她回了家。王姓男子见杨老师忙前忙后,羞愧得低下了头,红着脸走上来说:“我错了。”杨万莲见她夫妻和好,默默地帮他们搬起家来......

  “杨老师不容易,她书教得好,人又谦和,这寨子她教了两辈人,儿子、孙子都是她学生。她为人正直,寨子里发生矛盾纠纷,她也不偏袒谁,以理服人,凡是寨子里盘好事,都要请杨老师喝喜酒......”69岁的老支书王镰杰对杨万莲赞不绝口。他家与学校仅一墙之隔,他见证着杨万莲从青丝到华发的坚守,感叹着杨万莲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以德服人的高洁。

  杨万莲情系孤寡老人,她经常带着学生来帮助吴妹和崔婆婆打扫卫生、整理家具、梳理头发;寒暑假里,她惦记着老人们的冷暖食宿,她上山砍来柴、下河挑来水;逢年过节,她买起东西去探望,陪她们聊聊天,让老人们感受到有人牵挂的幸福......

  杨万莲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村民的爱戴和尊敬。枞菌香了,柑橘红了,笋子冒尖了,村民上山采摘回来,都要分些出来给杨万莲尝尝鲜。

  杨万莲组织了一支业务舞蹈队,她们自编自导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在村寨里演出。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诚信,团结,和谐,唱歌跳舞的多了,喝酒的少了,友爱互助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

  每到华灯初上的时候,她和大妈们来到村部楼前,欢歌劲舞,优美的旋律激荡着静谧的夜空,自如的舞蹈澎湃着悠然的乡村。她们跳出了邻里和睦,跳出了妯娌情深,跳出了乡村风貌......

  杨万莲没有振奋人心的豪言壮语,没有震撼人心的惊天动地,没有令人称羡的丰功伟绩,她只有一方黑板三尺讲台的呕心沥血,只有一言一语带理、一举一动带情的言传身教,只有扎根乡村的平淡清贫。

  33个春华秋实里,她以教师为志业,她勤奋的耕耘,她热情的守望,她执着的坚守,她在寂寞中用忠诚、信念和大爱描绘着属于她的乡村教育梦想,她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了大山,她站成了孩子身后的大山,朴实无华而又坚强有力。

  质朴的杨万莲有一个心声:“教了一辈子书,快要退休了,可是舍不得这些学生。村里的孩子读书不容易,希望有更多年轻老师到农村来,教他们读书,带给他们更多的新知识。”

  一颗颗白杨茁壮成长,一朵朵莲花含苞待放,绿化田野,美化乡村,乡村需要莲,需要成千上万的“杨万莲。”

【乡村教师的散文】相关文章:

乡村的集市散文05-03

乡村之门散文欣赏04-29

乡村最美丽的风景散文11-30

记忆散落在夏日里的乡村散文11-14

梦见乡村的寓意10-17

描写乡村的好段03-18

乡村晚景的味道作文03-19

我爱乡村的傍晚作文03-07

乡村的秋天作文600字03-24

友情的散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