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采访多才多艺孙钢山老先生散文

时间:2021-01-01 08:33:34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采访多才多艺孙钢山老先生散文

  在榆社县文化馆的办公室,现年已是80岁高龄的孙钢山老人,右手握着金色电光纸缠绕的霸王鞭,一边唱一边跳,“|2321|2321|2552|17|6532……”随着自己哼唱的节奏,他不断用霸王鞭磕打着左手、右肩、左肩、左大腿(平抬)、左手腕、右大腿(平抬)、右脚、左脚……他在地下不断翻腾跳跃着,当跳到过门的时候,他蹲着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造型,俨然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在跳霸王鞭!

采访多才多艺孙钢山老先生散文

  孙钢山老人是榆社籍北泉沟村人,二十岁便在榆社一中担任教师,后历任榆社二中校长、榆社一中副校长。1983年被调任河南郑州邮电学院教研室主任。孙钢山老先生自幼好学,文理全能,从小耳濡目染,受社火、霸王鞭、土滩秧歌的影响和熏陶,酷爱文艺。曾经在左权上学期间,回乡教唱左权小花戏。在任教期间亲自主演话剧《屈原》《新局长到来之前》、歌剧《三月三》《白毛女》选段等各类节目十余个,组织指导学生排练三句半、话剧、歌剧、晋剧、京剧样板戏选段等数十个节目,在县大礼堂公演和在下乡宣传中,都深受群众欢迎。通过组织文体活动,充分培养学生文体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孙钢山老先生过去经常参与指导北泉沟村秧歌队,排演《收租院》等大型歌舞演唱节目。还为所在学校编写校歌,作词谱曲。退休后,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郑州市紫荆山老来乐歌舞团的主要成员,化妆演出节目,如《夫妻识字》《兄妹开荒》《过河》、湖南花鼓戏《李海砍樵》、黄梅戏《打猪草》等。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学校合唱团主要领导人,是河南省邮电太极拳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漳源诗词》《郑州武术词刊》上,都能见到他的诗文。现在只要孙老带头参加的寿宴、婚礼及师生联谊聚会活动,都会图文并茂、有说有唱,举办得有声有色。

  三十多年过去了,孙老不仅乡音未改,而且霸王鞭舞蹈及唱词就如刻在他的脑海里一样,舞蹈的每一个动作依旧那样标准,唱词里的每一个字依旧那般记忆清晰……

  1935年,孙老出生在北泉沟村。在他两三岁时,他就记得母亲每天唱给他听霸王鞭、秧歌戏及榆社的土滩秧歌。母亲一边在灯下做针线,一边情不自禁地哼唱着这些口口相传秧歌,花戏和霸王鞭调,可见在榆社乡里,霸王鞭流传已很久远了。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每个大人,更是孩子们热切盼望的日子,因为他们可以尽情地观看红红火火的农村社火。

  每年秋天,农民的粮食都颗粒归仓后,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休闲一冬天,舒展舒展筋骨。这时,农村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有条不紊地进入闹社火的准备阶段。社,是农村以祭土神结成的一个小团体组织。小的一般一个村庄一社,大的村庄一个村庄有三四个社。每年,社里轮流选派十户人家负责社里的组织管理,是义务,也是权利。这十户人家,在整个冬天就忙忙碌碌地准备正月十五先后所需要的参拜三官神棚和祭祀各路神仙的所有贡品,炖大肉、炸丸子、蒸制面食、炸“蜜花扇子”等。所需要的贡品,数量非常大、品种非常多,整猪、整羊,盘盘碟碟,要摆满整整十大供桌。其中,社里最大的任务是准备“社火”,就是在灯火辉煌中为祭神所表演的各种文武节目。从老古流传下来,每个村里都有社火坊,有的叫秧歌坊、拳坊,社里每年负责请师傅,在社火坊里教授闹社火的节目。每年都要教授、排练整整三个月,直到正月初七八出村表演。社火是本村人的一种荣耀和骄傲,表演的人员都是本村出落标致的大姑娘、俊小伙和热爱文艺的老艺人。社火分为文社火和武社火,文社火包括土滩秧歌、小花戏、秧歌戏和霸王鞭等歌舞节目;武社火是武术节目,当时也叫国术,榆社俗称武圪榄,其中又分许多门派,如形意拳、六合拳、梅花拳、小红拳等。

  一过正月初一(过年),负责管社火的人便忙碌起来,糊灯笼、染吊挂、架灯山、搭神棚、砍松树搭秋千。用车轮车轴制作“小鬼推磨”等健身游乐器具。派人去各家收集破旧犁铧等生铁,准备正月十五的晚上打铁花。

  “正月十五闹元宵,又拉鞭右放炮,穿新衣戴新帽,锣鼓喧天好热闹!”正月十五闹红火,除了表演赶旱船、舞狮子、踩高跷等异彩纷呈的歌舞节目,还有武术节目中的单练、对连、刀枪剑戟棍棒等器械对打,精彩夺目,虎虎生威,有声有色。丝竹声、锣鼓声、喊杀声、叫好声,场上场下响成一片。打铁花、荡秋千、放天灯、烤路火、猜灯谜等节目,五花八门,让人赏心悦目、目不暇接。

  村里掌握打铁花技术的老艺人,在正月十五六的下午,就开始生炉炼铁,把生铁都熬成滚烫的铁水。在表演的时候,打铁花的把式把铁水舀入特制的木板模子里,然后用力一磕、二击、三扬、四洒,霎间,绚烂缤纷的火星四射,布满了整个村庄的天空,宛如耀眼的星星,比现在放的礼花还要精彩、养眼。

  正月初七八,闹社火开始。各社都出去走村串乡,表演各自的节目。正月十五的晚上,各社的文艺队都集中在县城,进行排街,顺着县城街道上垒摞火的各大商店进行定点演出。各个文艺队都把他们排练最好的节目,展现给县城的观众,演员非常卖力,观众挤得里三层外三层,道路水泄不通。

  正月十五前后,各村各社也在神棚前的表演场地上,点燃秆草,垒起煤炭,点燃摞火。摞火越烧越旺,火苗跳跃,象征着来年的生活红红火火、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里的男女老少,一边看秧歌,一边争相拿着自家的馒头贡品,围在摞火堆旁烧烤,把面食贡品烤焦,趁热吃掉,象征着消除病痛和灾难,俗称烧残病。烤香的浓味,弥漫在整个村庄的上空。

  最让孙老终身难忘、记忆犹新的是霸王鞭。霸王鞭不仅舞蹈优美而且唱词非常吸引人。孙老说,各种歌舞节目的唱词对农村的孩子们印象很深,往往是社火坊里的大人还没有唱会,在旁边观看的孩子们已经会唱了。这些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唱词,朗朗上口,对他们将来写诗、作文以及终生的文艺修养影响都非常大。只要小时候记住的,一生都忘不了,甚至老了,都能想起当时的那段情景。

  “赵州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碾下一道沟么呀呼嗨!赵州桥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古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过。柴世宗(柴王爷)推车碾下一道沟么呀呼嗨!天上的桫椤什么人栽?地下的黄河什么人开?什么人把守三关口?什么人出家永不回来么呀呼嗨!天上的桫椤王母娘娘栽,地下的黄河老龙王开,杨六郎把守三关口,韩湘子出家永不回来么呀呼嗨!”孙老再次拿起霸王鞭,动情地一边唱一边跳。他所跳的这支霸王鞭舞蹈用的是《小放牛》调,歌词和乐谱是县文化馆所有人员第一次听到,非常珍重,赶忙收集。孙老一边哼唱一边两只手不停地打着节奏,一边哼唱乐谱,反复数次,帮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把唱词和乐谱记录了下来。孙老最后说,《小放牛》在乡村中,非常流行,十分古老,但不知是从乡村中走向京剧还是从京剧中移植到乡村,它代表着我们乡下原生态的下里巴人。

  在孙老的记忆里,榆社县霸王鞭闹得最红火、最好的是坂坡村和赵道峪村。当时表演霸王鞭的是四个人,两男两女,而且常常是男扮女装。男子右手握霸王鞭,女子右手执扇子、左手提彩色凌子。当时的霸王鞭道具是在一根细竹竿的一端,在一分节处凿槽,在槽的上、下端各钻一个小孔眼,把铜钱用一根细铁丝串起来,把铁丝的两端分别系在竹槽的上、下端,这样串起来的铜钱就放进了竹槽里,磕动竹竿,铜钱就会因碰撞而响起来,竹竿来回不停地磕动,铜钱就会响动不停,响动剧烈。表演的时候,男女都化妆后穿起特制的彩色的男女童装,在场地上来回表演。乐器的演奏和歌唱,由场外人员负责,一般都是村里的一群老艺人。当时音乐的演奏,主要是二胡和笛子,锣鼓主要用来伴奏锣鼓点,如“咚恰咚恰,齐不隆咚恰!”锣鼓点一响,演唱者就会即兴加词,表演者也随着即兴表演,如《小放牛》中,唱到“柴世宗(柴王爷)推车碾下一道沟”时,即兴唱“推上去,滚下来,推上去,滚下来,碾下一道沟么呀呼嗨!”

  “怀才正月正,月儿往上升,姜海棠住寒窑,无叶儿扎下根……酸毛杏,酸酸的,吃上它两大把……”孙老又唱起了《怀才九月》。虽然他唱词没有记全,但是他提供的唱词非常珍贵,是榆社原始霸王鞭的原始唱词和音乐。孙老哼唱着,左手不停地拍着大腿,右手舞者霸王鞭打着节拍,然后哼唱着乐谱,反复数次,帮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把唱词和乐谱记录了下来。

  孙老还讲述了轰动榆社县的一场霸王鞭舞蹈的改革。1959年下半年,县文化馆组织,以榆社中学为主,吸收乡下的几个优秀演员和文艺骨干,组成二十七人的赴晋中专区汇演团队,准备参赛演出。除独唱和演奏等节目外,以反映总路线、“大跃进”、三面红旗为主题的霸王鞭节目为主。领队的是文化馆的张鼎明馆长;指导排练的教师有榆社中学的甄秉元、巩九如;乐队有秦速成老师、乔补成同学和城关的白二货、白四货及下赤峪一姓安的老艺人;独唱演员有刘水华、刘月仙等;霸王鞭有八人组成,打霸王鞭的男子有李眉文、胡海生、任绣娥(女扮男装)、张够仙(女扮男装)四人,扮女子的有王秀英、裴枫林、李补仙、鹿翠仙四人。舞蹈表演中,依旧是男子执鞭、女子一手执扇一手拿凌子。表演的舞蹈依旧是榆社几代艺人传承下来的“老八点”打法,即以鞭端磕打四肢为其基本动作。但人数的多少和场上的穿插变化上有了很大的改革和突破,加上演唱中有独唱演员刘水华、刘月仙帮唱,乐队中除二胡、笛子外,笙、箫、唢、呐一起伴奏,气氛十分欢快、热烈。经过近半年时间的排练,1960年2月22日,赴晋中专区汇演,榆社县的霸王鞭舞荣获当年汇演节目的一等奖。1961年又被选为晋中专区优秀节目,赴省城参加汇演。演唱的歌曲《我们骑着跃进马》是甄秉元和巩九如老师新编的。孙老即兴唱了起来:“我们骑着跃进马呀,手里拿着霸王鞭……”突然他停住了,原来他忘记后面的歌词了。这次表演获奖的事情,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了解,并且文化馆珍藏有当时演员们表演完后的合影,但是当时的唱词是第一次听到,原以为没有唱词。孙老当场掏出手机,打开通讯录,给居住在榆次的任秀娥打电话询问歌词。结果任秀娥没有回忆起来。采访完过后两个星期,孙老经过多次辗转,询问过好多人,包括当事人李眉文、刘月仙等,最后找到胡海生,才把完整的歌词回忆起来。然后他马上跑到文化馆,告知《我们骑着跃进马》的歌词:“我们骑着跃进马呀,手里拿着霸王鞭,鼓足干劲争上游,快马加鞭勇向前!”

  孙老还讲述了榆社的土滩秧歌。在他的记忆里,榆社土滩秧歌表演的时候,演员们都穿着特制衣服——合衫,都包头、化妆,角色明确分为生、旦、净、丑。每个土滩秧歌队伍里都有一个“头人”,榆社人称“的脑”,即脑袋、首领,是队伍的总指挥,也有的叫走伞的,他手里拿着一把特殊的伞,是用纸做的,非常大,伞柄的中央有一个圆形的球体,手腕处拴着一串小铃铛。当表演开始的时候,头人一抖纸伞,摇响铃铛,表演开始。这个头人熟知每场秧歌的任何细节,会唱每一个角色,会做每一个动作,精通每一场音乐的鼓点节奏。

  榆社土滩秧歌分为情景剧和即兴表演。除文化馆已经整理出来的《圪麻洼打换亲》外,孙老还知道北泉沟土滩秧歌常常演唱的《杨香武三盗九龙杯》。这一土滩秧歌文化馆并不知情,是第一次听说。孙老虽然不记得唱词了,但是他还记得剧情和其中的一些白语:杨香武三次找到并盗走藏得非常隐秘的九龙杯。当杨香武这个丑角一登场亮相,便遭到一个甩头的演员的数落:“人不人,鬼不鬼,兔子的脑袋麻糠腿,哪来的这个焯蛋鬼!”

  孙老当场表演了即兴的土滩秧歌。秧歌入村、出村、入场参神都是以锣鼓为先导,过街有过街拍子的鼓谱,演唱前后以锣镲钹铙相配合,奏响前后过门“︳铍钗︳铍钗︳仓唻唻︳铍钗︳铍钗︳仓——︳”。起板后便唱到:“正月十五闹红红呀,俺的秧歌来参神,人敬神来神保人呀,欢欢乐乐太平村!”这是每当秧歌到各村神棚下参神走完过场后唱的词句。“正月十五闹元宵呀,家家户户都吃糕,有钱人吃的是油煮糕,没钱人吃的是火里烧!”这里反映了穷苦人的困苦和心声。当两家迎送的秧歌走在一起的时候又会唱:“你回你的金銮殿呀,俺回俺的紫金城!”总之,都是唱一些祝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吉庆词语。在正月十七八之后,社里的秧歌队就要走街串院,边唱一些恭喜发财、合家欢乐、万事如意的歌词。但有时即景生情,用一些诙谐的语言,说一些逗趣的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如当锣鼓声落下后,没有唱的,抬头发现屋檐里住着一窝木格的,便唱道:“落了锣鼓没说的,屋檐里住着一窝木格的(榆社方言‘鸽子’)。”“︳铍钗︳铍钗︳仓唻唻︳铍钗︳铍钗︳仓——︳”……

  正月二十三,秧歌要谢班吃下班饭,把出村表演挣来的烟酒和瓜果及神棚里的部分贡品,如“蜜花扇子”等面食,都分给演员。一年的社火就算圆满结束了。

  采访结束,孙老严肃地说道,农村文化生活非常重要,可以说,尽管现在有电视、电脑等先进的传承手段,但是不能没有初级的、原始的文艺传承。正像现在飞机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但是人们出行的时候,不可能一出门就坐飞机,走路是无法代替的。社火、霸王鞭、土滩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艺人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千万不能丢弃!

  (2014年8月14日,在文化馆采访孙钢山老先生)

【采访多才多艺孙钢山老先生散文】相关文章:

山韵散文11-09

登梧桐山散文11-05

慢慢绵山情散文欣赏11-07

豪华的马尼拉华人义山散文11-09

心中的麻山锣鼓散文欣赏11-05

昔日瘌痢山今朝绿梦圆散文05-01

有灵气的曲阜石门山散文04-29

孙氏-姓孙的名人-孙姓起名字-孙姓的起源与家谱07-23

颛孙氏-姓颛孙的名人-颛孙姓起名字-颛孙姓的起07-23

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散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