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夕阳无限花正红的散文

时间:2020-12-29 09:46:00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夕阳无限花正红的散文

  如果把青少年比作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年便是正午阳光正浓时,老年则像夕阳红满天空的美好时刻。老人们经历升起的骄阳,中天的光芒四射,浓聚成一轮火红火红的夕阳,悬挂在天空的西方,就好像生命之花最美丽的绽放。

夕阳无限花正红的散文

  人的一生经历从孩提的成长、少年的努力、青年的奋斗、中年的乘胜前进,已经阅历丰满,经济厚实,可以说到了人生鼎盛,生命巅峰的时候,可谓“夕阳无限红”。然而,经历风风雨雨沧桑岁月的生命体,已经从健壮、健康的状态衰老下来,生命进入了修养、调整的时期,呈现慢节奏的生命态势。退出一直冲锋的阵地,让后代人继续前进,开始真正意义上享受生命的快乐时光。虽然老了,但已经完成了人生的使命。养大了儿女,赡养了老人,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无论城市农村,退下来养老的人群开始增加,街道上、公园里、火车上、娱乐场所、公益场合,外出旅游的、宅在家里的,都是银发者。而且,进入这个年龄段的人将会越来越多。夕阳红老人的养老生活状态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幸福指数的提升,同时,关注老年人,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体现。

  那么当下,夕阳老人们是又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呢?

  千姿百态,色彩斑斓。

  春夏秋冬,几乎每天我们家相邻的雷锋广场上都是人声鼎沸,欢快的音乐声中,夕阳红大妈们穿着清一色的鲜艳服装跳着广场舞。那种快乐,溢于言表;那种喜爱,近乎癫狂。好多年轻时候未曾跳过舞蹈的大妈们,发现自己原来是这么喜欢艺术,她们忘记了年龄,仿佛回到了青春年华的时光。舞啊,跳啊,活着真好。

  年轻时曾在村子里演过革命样板戏的王大妈,贴心的女儿给她买了个音箱,她拿起话筒的瞬间,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舞台上,嗓子一亮,一片喝彩。王大妈年轻时练就的功底派上了用场,一曲下来,再续一曲,可是乐坏了年近七旬的老太太。王大爷喜欢听戏,年轻的时候俩人因戏结缘,修得百年共枕眠。每每此时,他总是拿着智能手机,录像拍照,回家传到电脑上,老两口细细品研。据说王大爷像个导演,说起戏来,一套一套的,还挺专业,王大妈从心眼里服他,听了他大半辈子的话了。

  我们辛集有一个很出名的民间鼓乐队,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统一的红色制服,大檐帽一戴,精神抖擞。那个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干瘦精明,乐队前指挥自如,行云流水,不时地跳起舞蹈,可谓别具一格。小城里的公司开业,结婚盛典,文艺演出,都会出现他们的影子。他们并没有报酬索取,因为乐趣参与,因为快乐组合,不惜成本制备乐器,全是因为热爱。

  2015年河北民间春晚辛集选拔分场的舞台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演东北二人转的两个演员,那个男的分明就是个年轻小伙子,动作欢快,充满青春力量;那个女子,小巧玲珑,像十八岁的姑娘一样翩翩舞蹈。他们演绎出生活里的艺术和美好,充满着无限幸福。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我碰到他们,才知道他们已经是退休在家的爷爷奶奶,是艺术让他们焕发了青春,夕阳红透的时候又重拾旧梦,用生命的丰富阅历诠释艺术的真谛。

  辛集最有名气的“饺子姐李玉倩”,带领着一千七百多号爱心公益团队,每个月为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做一次饺子宴,已经做到第三十四期。这个爱心公益团队的家人们,一半以上都是夕阳红人。他们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以身示范传承孝道文化,实现人生价值。他们确信这样的养老活法,才是最有意义的。夕阳下,发出火红火红的光芒。

  我参加过许多的公益活动,诸如传统文化讲座,民间文化艺术展演之类的,活动现场多一半的参与者是夕阳红老人。他们有的是活动的志愿服务者,有的是为活动助兴演出的,有的是直接参加活动的嘉宾或观众。他们或者是退休下来的干部,或者是社会一员,人虽然退下来,依然关心着我们共同的社会,衷心祝愿着我们的国家和谐美好。

  一次下乡,我碰到原来单位退休的老同事,挎包里装着一本本两个A4纸大小的本子,都是手工制作的,见到我便拿出来炫耀。原来他们组成了一个二胡乐队,因为年轻时对革命样板戏的一点热爱,老来便成了乐趣和精神支柱。本子上抄录了戏曲的谱子和戏词,还有后来加上去的修改和勾点。老同事说,他们有的是从老旧的剧本上抄来的,还有的是从百度搜出来,用手抄录的,然后大家按照谱子练习,愣是凭着经验和感觉找出了一些问题,有了专业的水准和提升,老了老了,娱乐的同时,开始研究戏曲的学术问题。老同事自豪地说着,我看到俨然像一个戏剧家的影子那般专业劲。幸福在其中,脸上呈现出由内而外的快乐,仿佛自身价值又得到了新的开发。

  不久前,我的一位老师来我们单位办事,只见他年逾古稀,却精神饱满。当我问及他的'近况,他即兴赋诗一首:人活七十古来稀,大恩鸿福从天至;温暖小楼度晚年,携娇游遍山河地。原来老师退休后,前妻离世,他离开痛苦之地后,到县城花三万元买了一座城中村小房子,又娶小十几岁老婆相伴,几年后遇得城中村改造,小房换成电梯洋房,不花一分钱。老夫少妻每年旅游三至四个大中型城市,由城市向周围辐射若干个旅游点。每年如此,何等幸福,老年生活提升了质量。

  我一个小学同学的父亲,已经76岁高龄,却没觉得自己年逾古稀,每天开着三轮车钻眼按装管道挣钱。他告诉我他能蹲在一米多深的坑道里连续干活四五个小时,一天挣四五百块钱容易。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摞面值不等的钞票,少说也有三四千元,在我面前晃了晃。告诉我这是刚干完一个不大不小的活,主家立马给了工钱。接着告诉我,每天他老婆给他做两顿红烧肉,喝两顿酒,过上神仙般的日子了。然后便启动三轮车,一溜烟消失在我面前。我沉思良久,若有所悟:也许这样奋斗终老也是一种人生价值观和幸福观吧。后来的一个下雨天,我在村子的卫生所又碰到了这位老汉,医生让他舌下含着速效降压药,他一脸苦笑着向我点头打招呼,医生说他血压高达220,因为下雨没事做才有空闲量测。恰恰此时,他老婆嚷着进来了,说这是因为下雨没法去干活,急得血压升高的,之后便拉着老头子走了,药也不买。我在后面使劲地摇头,表示不解,医生说好几次都是这样,也许是挣不了钱急得才这样。

  小区门店也有开设的麻将馆,老人们闲来无恙,打个小麻将,娱乐心情,也算老有所乐。我不断听说有的老人痴迷于此,每天长达十个小时以上坐在麻将桌前,喜怒哀乐伴随心情,病情突发一命呜呼者有之。这就违反了娱乐的意义,乐极生悲不可取。

  我在乡下曾见到过一位将近七旬的老人,因为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节俭,穿得破衣烂衫,孩子们有时给他一两百元的钞票,他并没有用来改善生活,买些必要的衣物挡羞遮寒。几次我见到他拿着百元钞票兴致浓浓地奔赴赌局,过不了多久走了出来,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脚下像坠着铁块一样沉重,一脸土灰色,眼里没有光泽,像赴刑场一样难看。可没几日,旧病复发,又去赌局翻盘,又瞬间净光无本。他的邻居说,回家后,一瓶白酒喝完,几日不见他出门。这般愚蠢糊涂,摧残生命,真正没有懂得人生活着的意义。

  都是一样的夕阳红,红遍的天上也有浮云。

  选择不一样的晚年生活,会有不一样的幸福晚年。

  钱不能决定晚年的幸福,选择怎样使用有限的钱获得最大的享受与快乐才是关键。

  我觉得老年人学会享受生活的乐趣,拿着鱼竿钓钓鱼,写写书法练练字,种种花草愉悦一下身心是很不错的养老方法;像我老同事一样回到年轻时代未了的愿望,拉二胡、弹乐器,唱歌唱戏,老来做起文艺梦;像我老师一样,趁能走出去,旅游祖国山河,陶冶情怀,愉悦身心,锻炼身体,让生命快乐起来,有一个高质量的晚年生活。积极面对老去的生命状态,获得最大的快乐。

  有人讲,老年人的快乐是被社会接受,不感到寂寞,觉得自己还有用,有信仰,感到满足。诸如唱歌、跳舞的大妈们,演二人转的两位老演员,还有鼓乐队的夕阳红老人们,正是如此快乐着。

  有研究指出,人们在玩笑和娱乐中也有快乐感,朋友的聚会或家人的团聚可以得到快乐以调剂生活。其实真正的快乐是在人从事有建设性、有意义的活动中取得成绩增强了信心,获得了自我满足时产生的。“饺子姐”李玉倩团队的老人们,公益活动的夕阳红老人们从事着有建设性、有意义的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的快乐才是最大的满足。

  目前,整个世界,尤其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终身工作成为一种是趋势。在美国,好多种工作,不受年龄限制,只要你身体、能力能胜任。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专家级的大师们退休后返聘回岗,在科学技术前沿挑战新的领域。所以,如果老人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社会进程,越来越多的知识型老人迎来了夕阳红,终身学习成为未来社会一种走向。老人退休后,并未离开社会。为了跟上时代,继续学习是很多求知型老人的选择。一方面,学习能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习新东西能帮老人加强人际交往,满足了爱好,挖掘了潜力,也增强了幸福感和生存的价值。

  正像我们站的老作家们,年逾古稀者不在少数,依然键盘飞舞,思绪飘飞,文学艺术的字符、音符萦绕在大脑里,他们依然与时俱进,心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目标,让生命永恒。

  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青春不老雄心在,夕阳无限花正红。

【夕阳无限花正红的散文】相关文章:

最美夕阳红纪实散文11-10

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散文11-28

关于夕阳的散文11-12

夕阳红的现代诗歌02-08

夕阳下的南溪古寨散文03-25

冬日落红散文11-19

黄昏恋上夕阳散文11-12

凋落的花散文11-08

开“花”的树散文02-02

女儿红散文随笔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