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燎疳疳散文

时间:2020-11-27 11:45:03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燎疳疳散文

  在我的老家陇东地区,每年的正月二十三,有一个特别盛大的节日,就是“燎疳疳,”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堆柴火,夜幕降临,万家篝火,照彻西北大地,可谓是大西北的篝火节。

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燎疳疳散文

  小时候真不知道燎疳疳是啥意思,只是知道,正月里,过大年,耍社火,到了疳疳燎了,年才过完了。我的父亲是村子里耍社火的队长,正月二十三这天是是最忙的时候,因为是村里社火的闭幕时间,父亲主持全庄所有参与耍社伙的后生们,先在祠堂前进行过年的最后一次社伙表演,然后到庙里祭祀的,烧香,磕拜,卸装,将所有的社伙道具交给父亲,在晚上燎疳后封存存祠堂里,仪式是很隆重的,那晚,全村人在祠堂前聚会,彩旗飘飘,锣鼓喧天,爆竹声声,燎疳疳的火焰把这个村都照亮了,这些记忆到现在还忘不了。

  这一天,我们兄弟几人的工作,就是准备晚上燎疳疳的柴伙,那时候用于燎疳疳是很讲究的`,不像现在平凉城里人用废纸,纸箱,只要能燃烧的东西就行,我记得用得是五谷的秸秆,像油菜花杆,荞麦杆,麦草,豆子杆,高梁杆,主要还是要蒿草等野生植被,将这些干柴准备好放在大门前。而母亲则早早坐在窑洞里的热坑上,用黄纸剪出五个图案一样且连续的图案的纸人悬挂于门楣之下,这种纸人叫做“燎疳娃娃”。还有蜈蚣,全蝎子等图案,母亲的剪纸手艺真好,窗花剪出的图案都有绝妙,村里人都夸剪的像,真,好看,每年都给城里的亲戚送几付,可每年二十三剪的燎疳娃娃真得很丑。

  到现在,城里人燎疳和乡下还是不一样,只是大家聚一起,找些刺激,找些感觉而已,有些讲究的人倒是去乡下买些柴火用来烧。城里面有一大批爱玩火的少年,平日里要受家人教育和传统禁火思想的拘束而不敢不能玩,借着节日才有了一个合理的放纵机会,怎能错过?如脱缰的野马般任由他们来欢闹跳跃。我记得,我的老家泾川,二十三那天晚上人们除了割柴火、堆柴火之外,还要将除夕时贴上的对联、门神扯下,并到了夜幕降临之时,家家门前都堆放了一堆柴火和当日院内清扫的杂物,然后插上“燎疳娃娃”,把扯下的对联、门神也投入其中一并点燃,随后再投入香表、鞭炮、盐粒等,点燃柴火,用火来烧掉“燎疳娃娃”。这时候家家门前都是火焰闪动,一堆堆的火把院落乃至村落照得红彤彤的,火光和鞭炮声相互交织。人们都在火堆上跳来跳去“燎疳”,希冀消灾避祸,燎去以往的陈厄和晦气,我小时候,胆小,不敢跳,是父亲抱着跳,后来是哥哥抱着跳。有的家庭大人们甚至要把小一些的家畜或幼仔抱着从火上跳过,以求牲畜兴旺。大人们往往象征性地跳几下,就站在一旁围观,娃娃们则不然,尤其半大的儿子娃娃们。我父亲做事很认真,那晚先是在大门前挂上灯笼,灶前点上油灯,敬过灶神,再把灶神像和大门两边对联及香裱端在盘子里,放在大门楼上烧掉,叫“送灶神”上天,接着燃放鞭炮,送去灶神后,全家人都要走出大门外,共同燎疳。先由家长在柴禾内放上香裱和几个纸炮,再放一小撮盐。点燃柴禾后,烈火熊熊,纸炮噼哩咆唠,别有一番煞气。待大火燃过后,全家人依次在火堆上跳过去又跳过来,连续燎跳三次。父亲总会叫母亲燎跳时要提上装有刀、碗、筷、勺、擀面杖等灶具的水桶,说是,把灶具也燎得干干净净。待柴禾全化成火籽后,父亲便叫我们用铁锨扬火籽,叫“扬五谷花”。扬后,地上是一片火星儿,父亲总说,这是麦子花,今年麦子肯定收成好,云云。送灶神时父亲还要把在灶神两旁的枣山留下,直到春耕第一天,在地头上敬过土地神才吃“枣山”,然后开犁耕地。也许是父亲,母亲这些事做的好,后来,我们兄弟几人都上了大学,从黄土地上走了出来,成了国家的干部……

  那时真不知燎疳疳的涵义,在陇东这块大地上,生活了几十年,年年如此,也就查了查:“燎疳”习俗早在清代就有文字记载,西北各地地方志都有记载。清代光绪年间《甘肃新通志·平凉县志》记载:正月二十三夕,剪纸人刺孔遍身,当门焚草,子女皆绕人跳跃,已而焚纸人,曰“燎疳”。应该说,西北燎疳习俗中最有特色的文化事象——焚烧疳娃娃,文化本源与上古时代的焚巫意识和周礼时代的束薪、包茅等禳解思维相关,是在神巫相通的宗教理念和“替代弭灾”的巫术观念下,形成的一种风俗模式。燎疳者通过“燎”和“焚”两个层面的活动,在精神上达到了目标实现和心理平和,这是燎疳习俗中透露出的农耕文化意义,也是民族群体繁衍壮大的内力所在。

  “燎疳”,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春节节庆习俗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堆柴火,夜幕降临,万家篝火,照彻西北大地,壮乎美哉!我想任何一场篝火晚会都不能和它相媲美,可谓是大西北的篝火节。这些习俗活动无不起源于古老的民间的火崇拜,皆认为火具有避邪禳灾、祈福纳吉的功能。火在早期远古时代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焚荒刀种、取暖照明,驱赶野兽自卫,蒸煮食物的重要用途,使人类告别了洪荒野味、生食冷餐的原始生活而步入了文明时代。同时也使得我们的先祖对火充满了一种敬仰和神往之情,以至于产生了自然神祇崇拜。以为火不仅能够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力量,还在想象之中赋予了火可以驱散邪恶、祛病消灾的超自然之神力和神秘色彩。

  应该说,正月二十三一过,就惊蛰了,春回大地,一年新的生活就正式开始了,而这种活动,寄寓着西北人民希望日子红红火火,一年更比一年旺、生命旺气冲天和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景。应该成为了年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彰显西北地域文化和西北年文化的独特之处,申报申扳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有可能的,这样,将会使得这个节日更有趣,也更富有新的生命力。

【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燎疳疳散文】相关文章:

《苏幕遮·燎沉香》宋词赏析05-18

火急火燎同义词11-06

《清史稿》卷二十三·本纪二十三07-19

《元史》卷二十三 本纪第二十三07-08

《晋书》卷一百二十三 载记第二十三06-24

通典 卷六十三 礼二十三 沿革二十三 嘉礼八07-16

正月15贺词10-29

通典 卷二十三 职官五07-16

卷二十三·魏策二07-15

《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