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以诗心向日月散文
杜甫似乎天生就是为诗而生的,唐诗如缺少杜甫,势必黯然失色。杜甫的诗不仅代表了唐代诗风的特点,杜诗本身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一个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一个能够反映唐朝中晚期历史由盛转衰的史诗,一个对普通劳苦大众的底层生活有着切身体会和饱含深情的诗歌,成就了杜甫诗圣的地位。能够长期生活在苦难底层的诗人在整个唐朝找不到第二人,因此他的诗鲜活饱满,思想博大深厚,表现手法也形式多样,有血有肉。
前几篇文章反复介绍了杜甫中年时期逢乱世的境遇,大唐江山因安史之乱而动摇。亲历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以他的诗表达了对人民的情感,并鞭鞑封建官吏阶层对人民的剥削。这些在诗词中体现出高度的思想性在唐诗中少有,完全有别于其它诗作的风花雪月之态。如其长诗《兵车行》,实际上就是那个时期唐朝战乱的史实记录,“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作为一介文人,他无法去纠正什么,去更改什么。惟有用“三吏”、“三别”之类的诗篇来发泄胸中的愤懑,去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去讽刺腐朽阶层的糜烂,对人民加以深切关注和同情。
杜甫的一生是与国运密切相关的,杜甫的诗也是国运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在朝,官卑不忘忧国。他的诗里也时常出现对军事、政治和外交的远见卓识,饱受内乱之害的朝廷,又逢突厥等外番的趁火打劫,唐朝却要向回纥借兵。那回纥之人又比安禄山好到哪里去?“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不能前门拒狼后门放虎。事后也证明杜甫的见解之正确。回兵进入长安,同样大肆烧杀抢掠,京城的人民雪上加霜。
杜甫的诗记录了自己理想的落空,却始终怀有满腔的报国热忱。他自己在左拾遗的位置上曾以死直谏,也劝身边的朋友们“临危莫爱身”。他的诗因前方战役的胜利而明快,因战乱不息而忧虑,“万国城头吹画角,此由哀怨何时终。”
杜甫对自然景色的描述同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与他青年时代的游历有关。怀着一颗对自然美景的灵敏感知之心,笔端便自然地化出了美妙的诗篇。杜诗源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的诗令人回味,令人每次品读都能品出新意。杜甫诗全集记录其一千四百首,而这些只是能够搜集到具体内容完整的诗,应该只是其诗总数的很少部分。他的诗与李白相比,更注重现实。他咏物怀古的诗展现给人的是生动的历史画面,而写景则多为“润物细无声”般的细腻不留斧凿之痕。他的独到也在于善于运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并吸收汉乐府的诗风,把人物的独白提炼得极其精妙。特别是他晚年到夔州生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相对稳定的生活给了他系统整理和研究诗歌的机会,组诗使杜诗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时的诗似乎力主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多的内容。这种对文字的琢磨和锤炼,也代表了唐诗鼎盛时期的精彩。不妨以其《登高》一诗来举例。其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人总结出包含八层意思,虽稍有牵强,也颇能说明问题:
1.独在异乡为异客:是为一悲
2.飘蓬无着常作客:是为二悲
3.秋深萧瑟悲凉客:是为三悲
4.远离故乡孤独客:是为四悲
5.人生之秋病苦多:是为五悲
6.亲朋离散思念苦:是为六悲
7.凄凉独处唯登台:是为七悲
8.飘摇孑然一沙鸥:是为八悲
杜甫的诗与其他唐代伟大的诗作一样,讲究对仗工整,格律谨严,绝不随心所欲地出格。另外,诗的境界是借咏物表达诗人的情感,而不是像现代一些流行诗那样只写景,或只传情。以《白帝》为例,颔联的“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滕(藤)日月昏”,平仄对仗工整,用“雷霆斗”和“日月昏”来形容白帝城下的长江三峡是极为形象的。长江到了瞿塘峡来了个急转弯,山势险峻,水流湍急,涌起的.浪花连接着天山的云。松风涛声若雷霆震怒,激起的水雾并着古木遮天蔽日的。借这些自然环境的险峻,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当时风起云涌般的战乱及给人们带来胜似天灾的人祸。类似的以景写情在杜诗中不胜枚举。
再如其《秋兴八首》,组诗首尾相衔,一气贯注,富丽雄浑,沉着痛快。组诗也是杜诗的特色。内容彼此相关,互相不能分割。后人评论其诗“九扛九鼎,勇夺三军,真大方家如椽之笔”。类似的组诗还可举冰山之一角,如《遣兴五首》、《秋雨叹三首》、《咏怀古迹五首》,不一而足。古诗多借古迹以咏怀,而杜甫的组诗借古咏怀有其特点,因为杜甫的组诗是前后呼应的。组诗“皆借古迹而见已怀,非专咏古迹也。”
杜甫写景诗句之精妙,对自然优美景物体贴入微,亦是千古叹为观止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或《春夜喜雨》之类的细无声式的妙句,在杜诗中比比皆是,千百年来咏传甚广,乳儿稚子亦张口即来。
杜甫以诗为文,以诗会友,及以诗唱和。把诗看作“吾家事”亦是杜诗的一大组成部分。杜甫对大自己11岁的李白非常敬重,写李白的诗数量多且充满感情。他的与友唱和的酒桌文化也是值得研读的。比如《饮中八仙歌》,诙谐欢快,酒友醉后之态各显个性。与李邕、李白、高适、岑参、苏源明、孟云卿等人的诗词往来,胸襟宽广,佳句似乎信手拈来。我不知道这需要读破多少卷书,经过多少人生阅历才能达到如此境界。
杜甫的诗成了那一代人诗歌的典范,后人往往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比如白居易的诗,可以从中看出杜甫的风格,似乎他在有意识地学习杜甫的即事创作方法,表现在大量的现实主义诗篇里。后人评论杜甫说:
岂徒号诗史,诚足继风雅。
呜呼诗人师,万世谁人亚?
【唯以诗心向日月散文】相关文章:
心向翠竹飞出的新歌散文11-09
心之所向,唯宁而已散文11-18
看日月山河现代诗01-14
以诗之名全文11-04
我的情劫,唯愿你解散文11-17
诗画巍山散文12-14
灯火阑珊处唯他独伤散文11-10
芬芳元曲散文诗08-04
叶叶相思化成诗散文11-06
现代散文诗瀑布说课稿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