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家的十七层楼阁散文
生活的枯燥和无味总让人产生怠倦的情愫。于是人便会做了一些消极的行为,生活节奏也乱了起来。所以做某些事的时候,随后总会伴随着代价。这直接导致在那天晚上,少年误入了大娘家。
大娘家是一幢高达十八层的楼房。恰好大娘这次在家,大娘说,这里很久没回来过了。这里也曾是大娘生活发生重大转折的地方。不过这也是后来得知的了。面对大娘家深不见底的财富,我竟没有半点的惊讶。心里猜想,至少有千万个亿吧。心里多少有些羡慕呢,毕竟对于我这等穷人来说。
我推开大娘家的大门,楼房装修得很优雅,一阵舒适的感觉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估摸是一个大客厅,右边是侧房,再往里是过道和房门及电梯。晚上辩识度不高,我往客厅走几步,客厅落满了柔软的灯光,此时发现大娘孑然一身,孤单的身影透出不少沧桑。大娘见我的到来,脸上露出了笑容。我看得出她身上仍带着独有的气质。大娘顺便和我打了个招呼。大娘依旧在站立着,像在思考着什么。我往前一看,面前是一幅令人向往的`画。特别是在这种温柔的灯光映衬下,更是让人禁不住欣赏。大娘也上了年纪,更是给人多一份和谐。毕竟是很远很远的亲戚。
大娘让我多住几天,让我可以享受上世间的繁华,体验下奢侈的生活。我问道:“大娘你行程不紧?”大娘笑着道:“要过段时间才去别的地方。”就这样安顿下来了。隔天晚上,我和大娘坐在阳台边上,不禁大娘谈起了过往。
大娘说道:“年轻的时候,那真是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奋斗啊。回想起年轻的时候总能不由地露出幸福的笑容。毕竟年轻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很开心的事了。这里虽是我人生转变的地方,尽管没有回来过几次,这次回来也算是思忖下生活。”
我问道:“这里发生过什么事情么?对于人生的转变的地方?”
大娘说:“对于我来说,这还是蛮深刻的,但毕竟也已过去了。就在年轻那时,我在这里得到的一个机遇,一个见识世界的机遇,如果没有抓住那个机遇,相信现在我也只是一良家妇女而已,并不会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我有些说不上话。
然后大娘接着说:“坚儿啊,也说说你的心事吧。毕竟大娘在这,什么事都可以放心。”
我有点不知所措的答道:“我没啥心事啊。真的。”没想到大娘也很善于察言观色。或多或少大娘是看出了我的烦恼和前进路上的迷恾。
大娘说:“人年轻的时候,有三大因素很关键。第一:精神;第二:身体;第三:力量。身体是一切的载体。精神和力量是人生的所在。精神管控着身体和力量。身体和力量是相互促进。力量是否强大,在于精神是否强大和身体的支撑,精神若出了问题,力量和身体都会变得每况愈下,是无法前行的。给你来一场试炼吧。如果你真的想变得能前行的话。”大娘还叮嘱着说:“找着自己的问题所在,勇于面对和战胜它。在你心里面的有着三道屏障,只有跨超了,你才达到你所在的地方。”
在大娘面前,我只好答应了下来。大娘的话语,让我感到有一股力量。大娘如此强大的背后隐藏着的过人之处。那得经历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困苦啊。我内心有了一丝欣喜和害怕。我稍作了准备,于是乎试炼就这样开始了。夜晚漆黑,我被站立在十七楼中楼阁中央,我被抛起至空中,一股强而刺眼的光包裹我身。我意识到我的灵魂正在被剥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简直无法承受。第一次剥离的结果很显然是失败了。大娘说,你身上的狼性灵魂和你的自身灵魂粘性太强,融合太深了。相信你自己身上的狼性你也感觉到了,你的狼性是你前行的最大障碍。接下来看看得看你自己能否克服了,这就是你精神问题所在。在我真切地意识到这样的自己后,我在大娘家从第一层睡到第十八层。每换一个楼层,我的内心几乎都是崩溃的。每换一个楼层就每次面对那样的自己,自己进行精神上的剥离,是无尽的困难和无助,最后也只剩下弱小的自己在角落里,此时内心就只有前行的信念陪伴。内心进行了无数次的试炼,我多少有些更能体会和了解真正的自己了。大娘为我准备的第二次的试炼,却依然失败了。又过了些时间,进行了第三次的试炼,在把精神问题剥离的那一刻,我昏迷了过去。这一次的坚决和痛苦,让我亲切的在潜意识里看到了关乎自己人生未来的两道屏障。
事后,大娘对我说,这只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小小的进步。次日早晨,大娘收拾行囊踏上了另一段旅程。后来得知,那次机遇后,大娘结了八次婚也离了八次婚,在日本有着七个事业有成的儿子,在中国也有着三个事业有成的儿子和两个大闺女。可最后大娘还是选择了自己一人的一生。纵有财富千万,却抵不过需要前行的灵魂。面对着这十八层的楼房,每一层就像一种武艺,每张床到现在却都是那么安静地平趟着。
切实的前进,没有流泪,这算是信条么?大娘留下的美丽身影,使我对于未来更懂得如何去应对和追求。后来发现,原来十七层楼阁是最适合心灵窗户的地方,那里说不定会潵落下月光。祝君安好。
【大娘家的十七层楼阁散文】相关文章:
娘家、婆家的歇后语12-01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11-25
空中楼阁的成语故事11-10
卷十七07-11
《清史稿》卷十七·本纪十七07-19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08-21
空中楼阁寓言故事12-05
《旧唐书》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