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吴澄与都昌先贤祠散文
吴澄(1248-1333)字幼清,晚年改字伯清。今江西抚州崇仁人。
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他应乡试中选为贡生,次年就试礼部落第,便转为授徒于乡里,作草屋以居,题名曰“草庐”,因此,他被世人称之为草庐先生。入元后,为了躲避兵乱,隐居在乐安的布水谷,专门从事著述,至元二十年(1283)还居草庐。至元二十三年,程巨夫奉诏到江南网罗人才,吴澄便跟随他到了大都——北京,时日不久,便即辞归故里。元贞年间,吴澄讲学于龙兴(今江西南昌),为江西行省左丞董士选所赏识,再荐于朝廷。于大德五年(1301),授应奉翰林文字,次年至京时,该职已被朝廷改授他人,遂南返还家。后,再次被任命为江西等处的儒学副提举,他不肯赴任,便在四处游学,借以迁延时日,最后只好称病辞去职务。至大元年(1308),改授国子监丞;至大四年,升司业。吴澄到任后实行改革,亲自执教,辨析诸家传注的得失,融会不同学派的学说,并拟定教法,分经学、行实、文艺、治事四门,扩大了教学内容。
吴澄是我国元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同时代的经学大师许衡齐名,世人称他们二人为“南吴北许”,吴澄晚年仍致力於著述、讲学、南北士人来从学者甚多,他以其毕生的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贤祠记》这篇文章,便是吴澄在任江西儒学副提举,不愿前去赴任的那段时间里,前来南康郡游学都昌明伦堂时,在当时的都昌学馆明伦堂西厢内设的先贤祠中所写的一篇叙事文章。
明伦堂,坐落在古都昌县治右八十步处,是都昌的儒学提馆之所在。明伦堂有东西二斋,西边的斋室里面供奉着理学大师周敦颐,朱熹二人的牌位,乡党们共镶扁曰:先贤祠。后来,大家又在明伦堂的东边新设立了宋文定公彭芳、厚斋公冯椅、文懿公黄灏、文简公曹彦约、石梁公王时潜、御史余濂、进士仙居令陈学继等人的牌位。初始取名为“强斋”,由一彭姓之人忝为管理。后有冯氏族人以及古心堂主江丞相均题赠扁曰:乡贤祠。
吴澄在文章中告诉我们说,教育乃是立身做人之根本,应该摆脱世俗的约束,尊师重教,用知识来灌溉和滋润人们的心田,用榜样的力量来鼓舞人们的信心。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做人,要能够坐得下来,可以坐得下来,就能做到内心平静镇定,不受外面的纷繁所干扰;还要动得起来,动起来要尽力做到在言行上不会有失于大道至理,不会有出格的行为。思考问题的时候要精微细致,实践活动起来要严谨有序,多读好书,博文以明辨善之要义,约理以诚信,诫身之所浮为,端正思想管理好自己的身体,用敢于担当的精神去影响身边的人。一定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求得真知灼见,而后加以积极地去探索实践就行了。
他的这番话,并不仅仅是说给在场诸人听的,而是对都昌的教育寄予了一种深重的厚望。当他了解到教昌教育界的同仁们齐心协力,前赴后继,致力于将学馆北面被乡民强行侵占而丢失了六十年的土地追收回来时,高兴地给予了县府及教育当局相当高的评价。他说,这是在做好教育工作本身之外,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绩。随后,他意味深沉,语重深长地对人们言道,今天我就借这么一件事情来说这么一番话,目的告诉后来的人们,一定要尊师重教,尊贤敬识,是万万不能胡乱侵占学校利益的。
吴澄,一个当时位列中国“南吴北许”的名学大儒,能为我们都昌的教育说出以上这些寓含深意的文字,可见,他对都昌教育的教风、学风是极具赞赏态度的。他也更是对都昌行政当局,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在发展当中存在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像他这样名重身显的文化学者、大家之人,都时刻记得爱贤敬老,尊师重教,自觉教化为开创末来之根本,可见,在历史的进程中,教育是多么至关紧要的一件事啊!
元有吴澄著先贤,岂论人薇与位显?作记祠中寓意重,着眼教育应长远。
【吴澄与都昌先贤祠散文】相关文章:
澄子夺黑衣09-21
梦回澄中作文12-03
缅怀烈士先贤手抄报08-31
游晋祠05-03
游庄子祠04-21
海口东坡祠05-07
于谦祠作文04-03
吴的组词01-17
游韩文公祠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