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平县城一居民家惊现汉代陶俑灯散文
2011年7月,笔者在昭平县城一位名叫唐中书的奇石爱好者家中,惊奇地发现一尊奇异的陶俑灯,该灯与昭平县北陀镇汉代古墓群出土的铜人吊灯形状相似。陶俑灯灯具高30厘米,宽13厘米。灯宽10厘米,高6厘米,人俑高24厘米,人俑头顶灯盘, 阔脸、深目、高鼻、大耳,穿衣服,跪坐,两手分置于膝上,很像近年各地出土的汉代胡人灯。
据收藏者唐先生介绍,该陶俑灯是其父亲在1967年8月建房挖地基的时候,在深入地下3米多的地方无意中发现的,那时候,他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陶俑灯发现的地方在昭平县桂江中游的五将镇武阳村上峒小组,同时还出土的还有一个破碎的小陶罐。唐先生是一位奇石收藏爱好者,因此一直小心保存着这尊陶俑灯。
笔者上网多方查阅,终于在《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四期《汉代胡人灯初探》一篇文章中找到了相似的记录和相似的相片,作者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苏奎教授。在《汉代胡人灯初探》中,苏教授详细的记载了建国后发现的十多种汉代胡人灯,其中第四种胡人灯的记载如下:“1984 年, 广东西淋山一座东汉墓(M6) 出土一胡人陶灯。俑头顶灯盘,灯盘敞口,折腹,平底,底内有一小孔。俑头部束巾,阔脸,深目,高鼻。箕踞而坐,两手分置于膝上。”唐先生收藏的陶俑灯与文献记载中的第四种陶俑灯相似,可以初步确定为汉代的文物,属于国家三级文物。
胡人灯最早出现在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在汉代“奉死如生”的丧葬观念下,灯是与神灵界沟通的工具。因此,灯在随葬品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铜灯大部分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 陶灯则多是专门为死者陪葬制作的。灯具陪葬之风盛行于东汉时期, 在墓中置于棺室前端两侧,作为棺前设奠的一种座灯。西汉中期到西汉晚期,以手托灯盘类为主,着衣者为北方少数民族的胡人形象,裸身者为西域各族或南海诸国的胡人形象。东汉时期,以头顶灯盘类和手头并用扶顶灯盘类为主,大多裸身胡坐,是西域各族或南海诸国的胡人形象。三国两晋南北朝等时期,国家动乱,列国纷争,胡人灯在汉代以后从此消失了,胡人灯反映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种族歧视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从收藏者唐先生讲叙的情况来看,这座胡人灯为当时陪葬之用,而且从只有“一灯一罐”的情况推断,这是一座穷人家的墓地。目前,胡人灯在广西地区也有发现,但很少见正式的报道,《考古学报》在《两广汉墓的发掘与研究》文中也提到:“(广西地区) 东汉后期出土的托灯俑和侍俑更多。托灯俑有男有女,侍俑皆女性。这种来自南海诸国的俑人,在贵县、梧州也有发现。”这盏陶俑灯是昭平县目前唯一发现的汉代胡人灯,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它的出土说明至少在汉代,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已经传到桂江流域。
【昭平县城一居民家惊现汉代陶俑灯散文】相关文章:
最销魂的那一鸿惊瞥散文欣赏11-10
居水自在散文11-03
冰心《小桔灯》散文读后感07-29
闻声一惊并不难过打一谜语03-15
关于汉代的人名谜语04-05
高一语文灯教案03-03
以惊为话题作文03-10
昙花一现的同义词04-25
点一盏心灯高一作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