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回忆儿时走人户的散文

时间:2021-05-20 17:39:38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回忆儿时走人户的散文

  “走人户”是农村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时走亲访友的风俗习惯;是淳朴民风的一种传承;是大人们放下繁重的劳作,身心得以休憩的时刻;是我们这些孩子求之不得的大喜事。每个人一改平时普通的形象,衣着光鲜、精神饱满、喜气洋洋地出门做客去了。在七十年代,吃喝玩乐、酒足饭饱,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特别是去七姨家,是我们小孩子最期盼的。

回忆儿时走人户的散文

  七姨家离我家约十华里,但就是这十华里的路程,让我一颗幼稚的心像快乐的小鸟一样,欢呼雀跃、无比开心。瞧我们一大家子,有一脸严肃的父亲、有满面春风的母亲、还有一个帅气十足的哥哥和五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姐姐。很多时候,我们的身边还会有另外一个大家庭,那就是我的舅舅一家。斯文的舅舅、贤淑的舅妈、三、五个长相英俊的表哥、好几个青春年华的表姐和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表妹。这架势,俨然就是吃大户,不知十里之外的七姨和七姨父,看见这群浩浩荡荡的队伍,会怎样想?

  父亲和舅舅是邻乡教书的同僚,一路上,他们慢条斯理的说着话。母亲和舅妈既是劳动能手,又是家庭主妇,同样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我们这群表兄妹则根据各自的年龄,自由组合,找好自己的聊天对象,三三两两,相当喜悦。我和小表妹燕最好,亲亲热热,手拉着手,总是跑在队伍的最前列,一会儿采支野花,一会儿摘个刺梨,甚是欢快。身后总会传来性格外向的二表哥、六表哥两个男孩子嘻嘻哈哈的调侃声和姐姐与表姐们的窃窃私语。

  我天天上学走的是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不是泥泞沾满双脚,就是稍不留神“扑通”一声掉进水田里,所以走在小路上,两眼必须聚精会神,不敢有丝毫的松懈,神经自然会比较紧张。可是,去七姨家的路就不同了,当我们走过一段羊肠小道后,迎接我们的是一条平坦、宽阔的大马路。这条马路顺着山坡和村庄延伸,延伸至我们看不见的远方。那时,我们的心里只有县城。县城,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够抵达最远的地方。我们走在马路上遐想,遐想自己将来会沿着这条大道,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我们幼小的心虽然很是向往,但我们知道,以自己目前的力量,远远达不到,于是便放弃了,不想了。我们满心欢喜的是,尽快到达七姨家,那里会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一台拖拉机“突突突”地冒着浓烟,从我们的后方驶过来,我们赶紧让路。拖拉机手黑黝黝的面孔上还粘着些许机油,那样子甚是滑稽可笑。“老校长,走人户哈!”司机是父亲的熟人,他减速后一脸笑容地和父亲打着招呼。那时,我心里特别自豪,这铁家伙的拖拉机手也认识父亲,父亲真是了不起。打完招呼,他将拖拉机又“突突突”地开向了远方,转个弯就不见了。

  走着,走着,马路的前方远远地又传来了“滴滴,滴滴”的`汽车喇叭声,我们知道,汽车就要开来了,我们迅速地躲闪。很快,一辆挂着空拖斗的汽车从我们的身旁疾驰而过,卷起马路上的尘土飞扬,一个清丽明朗的世界,立刻变得乌烟瘴气起来,要等许久,才能恢复正常。

  我们终于来到了七姨家的后山上,七姨家的后山可谓风景独特,煞是壮观。一座大山与峡谷对面的大山遥相呼应,山的另一侧则是悬崖峭壁,仅瞧上一眼,那万丈深渊就足以让人生畏。我们知道,山的下面就是远近闻名的“老毛沟”。听大人们讲,这是个鸟都不下蛋的地方,可见它的原始、贫穷和落后。从小就知道,七姨家穷,七姨父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可以想象,七姨的生活该是多么的辛苦和不易!七姨家的后山山顶上出奇的平整,山坡上都是农民种的各种庄稼,一片一片,一垄一垄,紧紧相连。油菜开花金灿灿,麦苗抽穗绿油油,狗尾巴草随风摇曳,阿娜多姿。蓝天碧云下,一抹阳光柔和地倾洒在大地上,给这方土地平添了几分富庶与美好。我们这群走人户的队伍,兴高采烈地走在山顶上,沐浴着春风,脚踏着山脉,不仅领悟到了山的高度,还感受到了人的伟大!

  七姨的家就在山脚下。一条狭窄的山谷,顺着两座大山,延伸至下游。山谷里稀稀落落地分布着十余户人家,有的是青瓦石板房,有的是稻草泥土房,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总有几株花木竞相绽放,桃花红、李花白,将这个小小的村庄点缀得不乏诗意和芬芳。

  俯瞰七姨家的后院,那下面有好些人影穿梭不断,忙个不停。有摆放桌椅板凳的、有洗洗刷刷的、有小孩子追赶跑闹的,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我们顺着悬崖的阶梯小心翼翼地往下走,这陡峭的山壁简直不敢让人东张西望,稍有不慎,即刻跌落谷底,后果不堪设想。耳边总会传来一些抱怨声:“唉呀,七姨怎么嫁了这么个鬼地方,单单这个天梯,就要人的命!”这时,母亲就会恨铁不成钢地接着说道:“就是呀,你外婆当年坚决不同意她嫁给那个跛子,七姨鬼迷心窍,死活要嫁给他。这么高的山啊,她还要天天挑着粪桶爬上爬下,在山坡上种苞谷、挖地薯,累死她!”

  从小就知道,我的外婆家以前是富农,在当地属于大户人家。母亲的几个兄弟姐妹中,大的几个都是养尊处优的小姐、少爷,读过私塾,有知识、有文化。不幸的是外公中年因病去世,家道中落,等到母亲和七姨长大时,就基本与贫民无异了。母亲和七姨没有上学的机会,只有靠当时政府普遍扫盲时认得一些字。因七姨天资聪颖、长相秀丽又能歌善舞,后来当上了一名幼儿园教师。但为了嫁给她心爱的人,她毅然放弃了工作。婚后,她和七姨父守着几分田土,生养了五个孩子。由于七姨父脾气不好,又不会安排,加之七姨性情温顺,做不了主,家里便穷得一贫如洗了。唉,我可怜的七姨!

  “来了,来了,妈,六姨她们来了!”七姨家的几个表兄妹不知是谁眼睛亮,一眼瞅见了我们这群队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大声地向着屋里报告。很快,七姨和七姨父就出来迎接我们了。七姨围着一个围裙,两只袖口高高地向上挽着,看得出,她正忙得不亦乐乎。七姨的头发自然卷曲,端庄秀丽的脸笑起来很文静、很美,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她的声音也好听,细细的、柔柔的,从不张扬。七姨父站在七姨的身旁,谦卑、开心地笑着,他的身体由于腿脚的残疾显得有些歪斜。七姨和七姨父很热情地跟我们打着招呼,他们第一个打招呼的总是我的父亲,依次是舅舅、舅妈和母亲,最后轮到我们这些小不点。这时,七姨家的几个表哥、表姐们也都会整整齐齐地站在一旁,毕恭毕敬地接待着我们,显得很有教养。虽然他们身上穿戴的不是那么合身、新色,甚至衣裤上还打着补丁,但看起来都是干干净净的,没有油腻污渍。

  我们被七姨、七姨父领进了里屋。只见堂屋里已坐满了一屋子人,仔细一看,大部分都不认识,这些都是七姨家的乡邻和其他亲戚。但我们一眼就认出了在七姨家小住的外婆以及三十里开外而来的二姨和二姨父,便急忙过去问候他们。七姨父和他的大儿子忙着给男客们散烟、点火,客套着;妇女和小孩子们则吃着炒花生、炒蚕豆、豌豆,“乒乒乓乓”的咀嚼声夹杂着妇女们的欢笑声,以及小孩子们嘻嘻哈哈的打闹声,真是喜气祥和,热闹非凡。

  我和姐姐们安分守己了几分钟,便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很快挣脱开母亲的手玩耍去了。我们在七姨家前面院子里东走走,西看看,一双好奇的眼睛打量着四周的一切。但见桌椅板凳摆放得整整齐齐,摆满了整个院落,甚至连七姨的邻居家也毫不客气地摆上了。碗筷、酒杯、汤勺一应具备,也摆放得规规矩矩。院头显得有些热闹,我们看见那里有许多人在忙前忙后,便赶紧跑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地面上挖了两个大洞,两个洞口上分别架着一口硕大的铁锅。一个铁锅的上面高高地码着十多个竹制的蒸笼,炉火亮旺,蒸笼的四周烟雾缭绕,香气四溢;另一个铁锅旁则有一位大厨师忙得不可开交,他一会儿抓盐,一会儿掌勺,动作麻利得如同筛糠。厨师的身旁,还有好几个打杂的妇女们也认认真真地做着事情。有向厨师传递碗盘的,有“咔嚓咔嚓”切菜的,还有坐在边上拨拉着菜皮的,总之,烟熏火燎中,一片忙忙碌碌的场景。

  忽然,我们的耳畔想起了七姨父大声的说话声:“小家伙们,站远点啊,点火炮了!”循声望去,只见七姨父手里抱着许多盒鞭炮,他走到一棵大树下,慢条斯理地将每盒鞭炮从包装纸中一一拆散开来,再一串一串地悉数挂于树枝上。这时,大人们也都从堂屋里拥挤了出来,大家齐刷刷地站在外面,等待着享受一场盛宴的典礼。眨眼功夫,“噼噼啪啪”整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云霄,刺耳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似乎要震破我们的耳鼓一样,吓得我们这些孩子四处躲藏。当一串电光火炮刚一结束,另一串又紧跟着响了起来,“噼噼啪啪”的声音不绝于耳。我们看见电光火石中小小的鞭炮像精灵一样,瞬间爆炸后迅速化为花花绿绿的纸屑飞舞飘荡在空中,尔后,又以极快的速度洒落地面,那棵大树周围的地面上便如下了一场纷飞的雪一般壮观。大人们笑呵呵地望着这个场面,脸上流露出说不出的幸福感,洋溢着满满的喜悦之情。他们似乎忘记了生活的重负,忘记了家里的贫苦,喜庆的鞭炮声驱赶走了他们心中的阴霾和烦恼。这样的聚会,谁又不喜欢呢?

  正午时分,各种凉菜、热菜便陆续上了桌,大家按辈分各就各位,开始敞开肚皮吃喝了起来。七姨、七姨父虽然家境不富裕,但他们对待前来做客的亲人和乡邻一点也不吝啬。每当有红白喜事,他们总是会宰掉他家圈里最大的那头猪,将整头猪的肉及内脏一点不留地制作成可口的美食分享给大家,以此感谢大家的来贺。这样的酒席,在当时的乡村是大家趁机解馋的最好时刻。每个人都有礼貌地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细嚼慢咽。片片猪肉肥而不腻,各种凉菜色香俱全,吃在嘴里回味无穷。男人们一杯白酒下肚,便显得躁动,兴奋了起来,于是猜拳赌酒的声浪一声盖过一声,此起彼伏,吃酒席的时间也就被他们拖延得很长很长。妇女们在一旁不停地劝说自家的男人,别喝了。男人们哪肯听话,这时他们像孩子一样任性起来,一副不管不顾、不醉不休的豪迈气概。酒瓶子空了,男人们醉了,他们趴在酒桌上呼呼大睡起来,有的直接就呕吐了,出尽了洋相。女人们心疼了,架起他们就回家,男人费劲地睁开腥红的眼,耷拉着的脑袋强行抬起,扭转,不服气地、口齿不清地向对手嚷嚷道:“我,没醉,哥,晚上再喝!”

  打发走了几个醉汉,宴席便一下子安静了许多。待席散了,附近的客人也逐个告别主人走掉一部分后,余下的男男女女、老少少们便无所事事,又开始唠嗑起家常来。大人们趁这个闲暇的午后打起了话牙祭,显得特别知足、开心。我们这些小孩子则想着各种花样尽情地玩耍,欣喜若狂。这时,厨师又开始忙碌起来了,他要接着准备同样丰盛的晚餐。打杂的妇女们也更加劳累了,收、洗碗筷,打扫卫生,为下一顿饭菜精心地准备着。

  不知不觉中,一下午的辰光很快就过去了。傍晚时分,七姨父又点响了一封鞭炮,说是报信,通知大家吃晚饭了。果然,中午回家干活的附近的客人们一个都不少,又纷纷地返回到了七姨家。大家按照中午的席位,各自找好自己的位置,又是一顿大餐,每个人吃得津津有味;又是几瓶高粱酒,喝得几个男人酩酊大醉。

  晚饭完毕,天空拉下了夜幕,宴席彻底散了。客人们急急忙忙地告辞回家,有手电筒的照手电筒,没手电筒的打火把,一家一家,拖儿带口,走着夜路往家的方向进发。此时,七姨、七姨父更是送客忙,主人和客人分别说着客套话,再三答谢对方。话语温馨、灯火闪烁,一种淳朴的民风、民味弥漫在这个小山谷,在茫茫的夜色中荡漾开来,飘向远处。

  我们家和舅舅家属于特殊的客人,享受到了留宿的优厚待遇。这么多人留下来,七姨家里怎么住得下?我们不管不问,只顾着玩乐。待外婆、舅妈、母亲和七姨的“龙门阵”摆完了,待父亲、舅舅、七姨父的茶水凉透了,待哥哥、姐姐、表哥、表姐们都嫌不耐烦了,待我们这些小孩子的眼皮子都要睁不开了,母亲拉起我和姐姐们的手就往外走,这黑灯瞎火的是要去哪儿呢?夜风凉飕飕地吹着,顿时把我们冷清醒了,加之强烈的好奇心瞬间就赶走了脑子里的瞌睡虫,一下子兴奋起来。由七姨带路,我和母亲、姐姐们紧跟其后,七姨家的大表哥充当保护神走在最后面,他手里的电筒光一闪一闪的,照着一行人匆匆前行。

  山谷的夜漆黑一片,恐怖的气氛笼罩在我们的四周,几声犬吠划过夜空,打破了寂静,加剧了我们心中的恐惧感。白日里看到的桃树、李树此时就像魔鬼的影子一般魅惑,还有田埂上时不时窜出来一只田鼠跑过,吓得我们大气都不敢出。“小心蛇!”我们每个孩子心里都在警惕着。蛇,此时成了我们最怕的家伙。七姨和母亲倒是不慌不怕,她们小声地交谈着,很是亲热。过了好一阵,才走到一户人家,七姨轻轻地敲了几下门,只听得主人“吱呀”一声将木门打开了,七姨与主人说了几句话后,她和大表哥告别我们就往回走了。主人又“吱呀”一声将木门关上了,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去她的左、右厢房观看、选择。原来,七姨家客多住不下,我们是到她的乡亲家里借宿的。七姨的乡亲家里很是整洁,我们睡在散发出太阳香味的被窝里,很快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次日,天刚亮没多久,我们就被母亲叫醒了,说是七姨来接我们去她家吃早饭了。我们揉着惺忪的双眼,跟着七姨和母亲往回走。走在空气潮湿的田间小道上,细看这山谷里的风景,真是别样的美。放眼望去,左右两座黛青色的大山高高地耸立着,晨曦中的小村庄像襁褓中的婴儿一样安恬。家家户户烟囱里都冒着炊烟,袅袅炊烟徐徐地在山谷中飘荡,飘远了,飘散了,新的炊烟又及时跟了上来,仿佛它在演绎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当房主人手中的风箱停了,炉膛里的柴薪燃尽了,炊烟的故事便戛然而止了。山谷里,春草正香、春花正放。心性淡雅、勤俭温婉的七姨,她一辈子守着这个谷底,守着她的爱人和孩子,守着这份田园牧歌般的日子,她的追求永远不被人理解,她的幸福也从来没有人知道。

  早饭后,“走人户”的议程已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和舅舅一家,告别外婆、告别七姨和她的家人,就要回家。告别中,有留恋、有不舍、有叮咛、有泪花,还有我们小孩子期待下一次相聚的迫切愿望。我们爬上了高高的山崖,俯瞰七姨,她一个人站在山脚下,静静地凝望着我们。七姨的身影是那样的瘦小,那样的弱不经风,可我又分明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一种柔韧的力量和一份温暖与感动。

  儿时走人户,就这样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终身难忘。

【回忆儿时走人户的散文】相关文章:

回味儿时的“五豆”回忆散文11-04

库伦的回忆散文05-01

走错门的回忆散文11-15

那段回忆散文欣赏05-02

高三的那些回忆散文11-03

等待回忆的日子散文欣赏04-30

回忆过去的咸菜缸散文04-29

回忆在江南的岁月散文04-29

即使回忆都苍老散文11-05

在回忆里感谢你散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