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玉米散文
有风的日子,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走向村南的田野,看那片自留地里一株株生长旺盛的玉米,听那片自留地里传来的一阵阵沙沙作响的声音。
那声音,好耳熟,好亲切,好温馨,好动听,一如母亲正站在玉米田里,呼唤我的乳名……
记忆中的母亲,很深刻。一身老蓝色粗布衣,一条裹在头上的白毛巾,一抹永远挂在脸上的慈善的微笑……将母亲定格成一帧流动的风景,绽放在那片绿影婆娑的玉米田里……
小时候,家中的日子很困苦,有心计的母亲,每到春季,都是把村南的那一小片自留地,打理得绿意盎然,葱茏一片。整块地里,井然有序地生长着一株株旺盛的黏玉米。那些玉米种子,是母亲步行几十里地,亲自从姥姥家拿来的。玉米行间是各种不同的蔬菜秧苗,一到夏天,满地里虫吟鸟唱,瓜果飘香,一片诗情画意。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一株株长势茁壮的玉米苗子,在阳光下迎风摇曳,一如给那片土地圈上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
每每这时,是母亲最为忙碌的日子。每天在队里干完活后,不马上回家,顾不上身子的劳累,一头又躬身扎进那片自留地里,匍匐在地上,认认真真地在里面薅起草来。通常的情景都是,我下学回到家,找不见母亲的影子,便哭嚷着跑到那片自留地里,冲着里面唤娘。话音刚落,母亲便会应着声从里面一身泥污地钻出来,一边抹着脸上的汗珠,一边投给我一个歉疚的微笑。
最为开心的,是黏玉米长成时,母亲从自留地里掰回家几个大个头的,剥掉皮子放锅里煮熟,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高兴地吃嫩玉米的情景。那味道儿真叫爽,劲道,醇香,回味悠长。那时候,我还小,常常都是吃一个不过瘾,闹着还要吃,可翻遍馍筐子再也找不到一个,就嚷着直哭。往往眼里一掉泪,母亲便像变戏法似的,不知从哪里又突然变出来一个,令我破涕为笑。
玉米收获时,母亲高兴地合不拢嘴。她兴奋地将一个个大棒子,从秸秆上掰下来,用粪箕子扛回家,倒在院子里。等到晚上,便唤来姐姐和哥哥,一块围到玉米堆前剥起来。母亲拎起一个个头大的,熟练地揭去外皮,只保留最里面的一层薄皮,包裹着玉米颗粒。她说,这样做可防止鸟虫叮咬,又能很好地保护着玉米金灿灿的色道。随后,她便将几个剥好的玉米棒子拧在一起,一块系起来,挂在大门底下通风的地方。待到以后空闲时,便从大门底下拽下来一个,抠掉粒子,放在一个墩窑子里捣碎,和在地瓜干面里掺和着蒸几个花窝窝吃。
那时候,家里吃的都是清一色的地瓜窝窝头,又苦又涩又黏,玉米花窝窝是专门留给爷爷和弟弟吃的,一个年龄最大,一个年龄最小。我和哥哥姐姐是绝对吃不得的,父亲偶尔也能沾上一次口福。那都是到了冬季,他出门去挣钱谋生时,母亲便会拿出一个花窝窝来,用一块干净的旧毛巾裹了一层又一层,然后递给父亲时又千嘱咐万叮咛,非要叨唠上老半天。每每这时,父亲都是一边冲母亲点头“嗯”着,一边趁母亲不留意的当儿,快速地解开毛巾,掰下一半花窝窝来,利索地塞给一旁的我,然后冲我一摆手,示意我出去吃,免得让母亲看见,再添事端。
父亲出门后,母亲总是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有时逢上城里大集,节俭的母亲会盯着大门底下的黏棒子看上一阵,然后便拽下几棒,装在一只竹篮里,挎到集上去卖钱。或跟人家的米、面、油等实物直接的对换,总是想着法子,改善着家中的生活。
日子冷了,家门口的那棵老槐树下,成了母亲对外深情的遥望。多少个冬寒料峭的夜晚,母亲手中会捧着一个玉米花窝窝,独自来到那棵老槐树旁,眼里噙着泪花,怔怔地望着远方出神,口中时而还呐呐絮语:“这么冷的天,也不知道你在哪里,也不能给你送去,撑不住就赶快回家来啊!”一次次把对父亲的牵挂和惦念,守望成一个个揪心的日子;一次次把对父亲的祈愿和念想,站立成一条通往天际的漫漫长路。
最难以忘怀的,是那年夏季在生产队里发生的一件事。
那时候,队里都是集体干活。全家人除了我和弟弟小之外,每天都要去队里劳动。尤其是一到夏季玉米快成熟时,全队里能干活的妇女,都要被队长统一召集到玉米地里薅杂草。钻进高过人头的玉米地里,又闷又热,又脏又累。可这么难干的活,队长的老婆竟表现得格外的积极,不怕苦不怕累,天天跟着大伙儿一块来一块去,曾一时被队里推选为劳动标兵。
可后来的一天,邻居菊嫂在薅草时突然看出队长老婆的异常。每天下班时,她的肚子都是胀胀的,像是怀孕几个月的样子。细心的菊嫂没吱声,便留心注意起了她,很快便看出了破绽。原来她肚子大是往裤裆里偷装棒子撑大的。菊嫂忙将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一愣,忙嘘了口气,小声道:“多叫上几个人看看,让大家都知道咋回事。”
两天后的一天晌午,母亲在队里薅完草,顺便拐到那片自留地里掰了几个大个头的黏玉米,带回家里煮着吃。
开饭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正津津有味地分享着母亲种植的又香又甜的黏玉米时,突然听见大门“哐”的一声,给撞开了。只见队长带着一伙人气势汹汹地冲了进来,一眼瞧见我们手中正吃着的熟棒子时,二话没说,“呼啦”一下便围了上来。队长将手朝母亲一指,几个人很快就将母亲的双手反扭了起来。母亲奋力地挣脱开身子,据理力争,大声质问队长凭啥要抓她。队长冷笑两声道:“还用问吗?人赃俱获,耍什么赖!带走!今晚上大街里放电影时要当个典型狠狠整顿批斗。”
“敢!”母亲怒吼一声,毫无畏惧的样子,“噢!你是怀疑我们这是偷来的队里的棒子不成?!”
“告诉你吧!有人汇报说,你们妇女在薅草时偷掰队里的嫩棒子了,我们这是在执行公务,上门抓贼,还有啥可说的?”队长咆哮着。
“哼!谁偷队里的棒子谁清楚,把你老婆叫过来,当面问问她,薅草时是哪个孬种往裤裆里装棒子了,挺着个大肚子往家里偷。问问队里一块去薅草的妇女,这孬种干的好事谁不知道?良儿(我哥哥的乳名),快把你菊嫂、兰婶、桂花奶奶……一块儿叫来。仲儿,不要怕,把院子里娘剥掉的那堆棒子皮子拿来,让队长看看,咱这黏棒子,跟队里少的棒子到底一样不?快去!”
哥哥飞快地跑出去了。
我很快地来到院子里,将地上的一大堆棒子皮抱进屋。父亲也一脸的怒气,他端着筐子里几个剩下的熟棒子,气呼呼地跟队长道:“看看这是啥棒子?跟队里少的一样吗?”
队长瞅了眼筐里的棒子,正想开口说话,突然听见菊嫂、兰婶、桂花奶奶……几个人一块嚷嚷着走了进来,脸色一下变得黑紫起来,嚣焰骤减。他扭头漫不经心地又看了一眼地上的棒子皮子,最后吱吱呜呜地道:“哦!是我们看错了,你们吃……吃的都……都是……是黏……黏棒子,不……不是队里少的,误会了,走人!”然后一挥手,随带着众人灰溜溜地走了。
母亲冲着队长狼狈的背影,狠狠地“呸”了口,然后便笑了。全家人都笑了。随后一块进来作证的菊嫂、兰婶、桂花奶奶……几个人也都跟着笑了。
母亲高兴地拿起筐子里几个未吃完的熟棒子,递给她们几个道:“你们也都尝尝,俺得要好好谢谢你们几个哩!”
我不由地向母亲投去敬佩的目光,关键时刻竟表现得那么刚烈,毫无畏惧,一下咋迸发出来那么大的勇气。母亲又恢复了一脸慈善的微笑;“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咱说的是理,有啥可怕的!”
父亲一边又啃着桌上未吃完的黏棒子,一边对母亲道:“亏得这是黏棒子,跟队里少的棒子不一样。要是一样的话,麻烦还真大哩!”
母亲也许跟父亲想到了一块,她长长地吁了口气,没再吱声。她收敛起脸上的笑容,随后站起身来,对着桌上唯一的一个未吃完的黏玉米,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躬身施了一礼。
后来的日子里,母亲特地挑选了一个个头大的黏玉米,专门放在神坛上供奉起来。也就是打那时起,母亲年年在神坛前,都要摆上一个大个头的'玉米,敬酒烧香,祁愿着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愿着全家人岁岁平安,万事顺心。
玉米,在母亲的心目中,分明已上升为一种神圣,已转化为一种平安的福祉,已成为她一种精神上的拜膜,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
感恩玉米,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滋养着全家困苦的日子,让生活的味道变得斑斓多彩。
感恩母亲,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用一双柔弱的肩膀,为我们支撑起一方温暖晴朗的天空。
我常想,一株玉米,不仅仅只是一颗生长在土地里的庄稼,更是一帧凝聚着母亲呕心沥血的绿色缩影。
母爱无边,一如昔日那片自留地里母亲种植的黏玉米,质朴,敦实,朴素,不粉饰,不造作,自然真实而美丽,回味悠长,永远——绵延在我心里……
如果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母爱,便是这岁月长河中的一汪汩汩不息的源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如果说,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母爱,便是这天地光华中的一首绵绵不绝的歌曲,陪伴着我幸福长大。
敬畏玉米,让我怀念更多的,是敬畏母亲身上的一种慈爱和担当,是敬畏母亲身上的一种胆魄和力量,是敬畏来自于母亲骨子里的一种捍卫尊严的不屈和坚强。
玉米,给了我儿时生命的滋养;母亲,教会了我人生路上的做人。
多少年过去了,行走过太多的路,品尝过太多的美味,远不及当年吃着母亲煮熟的黏玉米馨香、暖心。每每回想起来,不觉感慨万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田地里一株株站立的玉米,开始以成熟的姿态昭示着一颗颗丰满的头颅;当农人储满喜悦的眼里,开始翻滚起丰收的旗帜。蓝天依在,白云悠然,骄阳下,我至尊至爱的母亲——那一个匍匐在玉米田里辛勤劳作的身影,却永远的一去不复返了,永远定格成我记忆中一帧温馨的风景,令我在睡梦中望穿秋水,泪沾衣襟……
一直到今天,我对玉米都有着一种别样的情结。每每徜徉在绿野阡陌,看到满地里郁郁葱葱的玉米,便会自然而然地怀想起已故的母亲,怀想起母亲在那片玉米田里匍匐劳作时的悠悠岁月……
【感恩玉米散文】相关文章:
庄稼的玉米散文05-02
玉米穗01-09
学会感恩,懂得知足散文11-21
周公解梦之梦见玉米12-28
穿越玉米地励志故事12-25
简笔画玉米的画法11-09
玉米简笔画步骤图解11-01
以感恩父爱为题目的散文11-20
梦到玉米是什么意思11-12
写感恩与敬业的记叙性散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