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通用21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1
在离金堂县城7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它叫龙井村。境内遍布浅丘,沟壑纵横,山峦相连,山形怪异而妙趣横生,它们俯瞰像一条条卧于大地的龙。村里有七口井,形似七瓣莲花,涓涓细流常年不断,滋润着这片土地。龙井村因此而得名。冬日的龙井村,有着乡村特有的静美。山丘上火红的杂柑挂满枝头,勤劳的村民用白纸包裹着它,确保杂柑的品质。田野里油菜、小麦青幽幽的一片,将山村大地铺上一层绿装。柏油路、水泥路串联着一家一户,偶尔有摩托车、小汽车从村道上驶过。七口井旁的山坡上坐落着一所学校,寒冷的冬日里,飘出了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寻着书声,我来到了龙井小学,走进了这所淹没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学校。
一条勉强可以通过汽车的蜿蜒小道通向学校。正在校园巡视的一位五十多岁的汉子,见我们到来,热情的迎上前来。原来他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刘先余。这位土生长的校长,在山村学校工作35年了。将青春与热血献给了山里的孩子们。这所远离都市的山村学校,最早是九龙公社莲花小学,它利用有着紫气东来之势的李家祠堂作教室。让山里孩子可以就近读书。1998年学校布局调整,将原来广兴的斩龙小学同莲花小学合并成联新小学,在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后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祠堂摇摇欲坠,教室无法使用,县教育局将它与广兴镇的新乐小学合并,改名为龙井小学,搬迁至如今的山坡上。机构由九龙小学管理。近年来学校的学生逐渐减少,如今只有180个孩子在此读书。这180个孩子却只有8位老师在此教书育人。8位老师有一半是年过五旬的老教师,其他都是近年来热爱山村教学的新教师。最少的班只有8个学生。
走进课堂,我感受到了教师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感受到了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一年级教室,一位老教师正在用夹杂着本土乡音的普通话,手把手地教8个幼小的孩子们学习数学。那熟悉的身影,让我走进教室。原来他是我初中的同学龚名泽。身躯有点弯曲的他,着装朴素,满头白发,黝黑的面容上刻上了不少的皱纹,让我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曾经年少的同学。听他讲,他在这个村子教书有36年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岁月的沧桑深深的刻在他的脸上。我心中的敬意陡然而生。
来到六年级的窗外,见到了一位年轻女教师。青春靓丽的她,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讲革命先烈的故事,标准的普通话将同学们带到战争年代。我很想知道,她为什么愿意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山里的孩子。听完一堂语文课后,我见到了张老师。聊天之中,知晓她是大学毕业考入这所学校的。张老师说:“这里远离都市,条件是艰苦点,但是,这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需要教师。以前的老教师都基本上年过五旬,我们青年教师就应该勇于担当。不然,附近的孩子们就要走十几里山路去镇上读书了,也许会有很多的孩子辍学。”课间休息,一群学生拿着作业本,围上来,请张老师批改。她被学生们围得水泄不通,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笑脸,围绕着她。她就像大姐姐一样非常耐心,轻言细语,一一详解。此刻,我悟出了像张老师一样的年轻人,为啥要来到这所偏僻的学校,因为她爱孩子们,爱这里的山水。
学校的老师和校长都在一个简陋的办公室里办公。老师们谈起在学校的工作与生活。大家的感受基本一致。白天教学任务很重,大家都忙忙碌碌,与孩子们在一起,感觉都很愉快。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有了孤独感。这里没有城里的喧嚣,没有灯红酒绿。只有山村偶尔的犬吠鸡鸣和田野里蟋蟀的歌唱。
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与儿孙们团聚的刘先余校长,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当上了代课教师。每天徒步五里路,往返于学校与家。收入微博的他,放学后还要做农活,夜深了点上煤油灯给学生批改作业。同样的工作,民办教师的待遇要低得多,根本无法支撑全家的开销。于是,他就利用业余时间打工、做小买卖。夜里,去临近的中江县李都乡收购橘子给商贩,赚点零用钱。白天,依然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上世纪九十年代,很多同龄人去广东打工,赚的钱很多。劝他去广东打工,不要做穷教书匠,他断然拒绝,他的心中装着孩子们。在这个山村,他坚守了35年,从代课教师到民办教师最后成了一个公办教师,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学校的校长,曾经年少的他如今也是满头白发。
作为校长的他,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学校的办学条件很差。学生没有独立的桌椅,全是白炽灯照明,阴天时,教室的亮度不足,影响上课。教室全是小青瓦房,时有雨水从瓦缝中滴落下来,雨天无法上课。全体师生饮水都靠校外的田坝中间的水井里,一担一担地担回来,由于通往水井地路都是泥巴,雨天吃水就很艰难了。他心里非常着急。他一方面争取县教育局的支持,一方面寻求社会力量支持。2005年3月,在成都市百货公司罗霞总经理亲临学校,看到学校办学条件这么差,而坚守的老师们又是那么的敬业,她被感动了。于是就给与了学校大力的支持。捐赠了160套升降椅、8张办公桌、7张教师讲桌、8套幼儿椅子,用水泥硬化操场,在校园内打井,将所有白炽灯换成了日光灯,总价值15万元。大大的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2014年,他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中国麦田教育基金的白云主任,通过他得到了深圳艾美特公司的大力支持。捐赠学校8台电脑、电风扇40台、电暖器40台、空气净化器10台、太阳能热水器1台、6张教师使用的单人床和床垫。还建立有2000册藏书的图书室。2016年,他通过中国文化研究院获得了对品学兼优孩子资助。学校5名学生获赠每人1个书包、一个餐盘、1000元现金。近十年来,通过青田教育基金资助特困生资金达10万元。
走在学校铺满绿垫的操场,刘校长招呼着过往的学生。见到有客人来访,学生们举手敬礼。学校180个学生,他基本可以叫出名字。因为他爱学生,爱学校。
时值正午,老师们与学生一道午餐。他们就像父母一样悉心关爱着孩子们的冷暖与温饱。教师们将饭菜抬到教室,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待大家吃好后,才开始吃着便餐。午餐后,老师和学生都来到操场享受冬日的暖阳。笑声、打闹声从操场飞出,在这个寂静的山村上空飘扬。
学校旁边的七口井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七仙女来到人间与心爱的人董永相聚。感情至深,依依不舍。这时天宫传来号令,要求七仙女回到天宫。七仙女与董永相拥而别,哭的死去活来。临别时七仙女流下七滴眼泪,滴在这片土地上。成了七股喷薄而出的泉水,后来人们将这七股水围城七口井,形似七瓣莲花。七瓣莲花涌出的泉水滴滴都是相思泪,股股都是幸福泉。七口井水滋润着龙井村的土地,让在这里的百姓生活无忧。而在这里教书育人的老师们就像七仙女一样,用自己知识,用自己的青春年华给村里的孩子们知识与力量,让他们从这里起飞,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远方。
离别学校,离别村子,心中有了很多的感慨,有了许多的祝愿。永不消逝的读书声让这个边远山村与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让山村平静而又安详,让山村有了致富奔小康的力量。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2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被单位抽派到挂点帮扶的一个小山村蹲点工作半个月。挂点领导告诉我说,那个山村条件很艰苦,考虑到单位的具体情况,只有派年轻的同志去,希望我理解。既如此,我也不说二话,点头就应允了。
收拾行李时,除了简单的几件换洗衣物,最不敢忘记的就是去书房选几本书带上。为防止书在路上损坏,我特意把书装进一个塑料袋,放在汽车后备箱里。时逢阴雨天,车子一路颠簸,在湿滑的山路上折腾了近两个小时才抵达一个山脚下。见到几个村民骑着摩托车侯在那里。匆匆下车,换乘摩托车在险峻的山路上又颠簸了近两小时才来到目的地。淳朴的山里老表拿出珍藏的水酒来招待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几碗水酒下肚,我便昏昏乎乎了。待到一觉醒来,整理随身物品时,才发现那一袋书落在车后箱里了。
没有书,这半个月日子可怎么过哪。我顿时傻了眼。
这是个偏远小山村,整个村庄约莫三十户人家,绕村走一圈,只不过半响功夫。头两天,我和几名村干部走家串门,感觉挺新鲜。几天之后,我便再也难耐那份无书相伴的寂寞。回到住处,每每习惯性地想随手拿一本书来翻读几页,桌前却空空如也,寻觅四周,只在床头柜上看到一本泛黄的被主人遗忘的《故事会》。白天还好,待到晚饭过后,我便如丢了魂一般,心里头仿佛有只爪子在挠,憋闷得发慌。百般无奈,我只有拿起那本泛潮的《故事会》来看。
我的阅读胃口岂是一本陈旧的《故事会》所能满足?我开始了一段艰辛尴尬的寻书之旅。从村委会到村民的家里,我几乎逐家逐户去讨书,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除了村委会办公室里找到一些报纸和几本《半月谈》,便再也没有寻着值得静心一读的书。读书,其实于我只是打发闲时的一种习惯而已。茶余饭后,或是闲得无事,特别是夜深人静之时,我便喜欢找本书来,惬意地读上几页。我极少刻意去珍藏书籍,但家里找几本值得一读的书也并非难事。我从未料想过,读书会成为一种奢望。一次偶然的蹲村之行,让我遭遇了与书失散的痛苦。那些天,没有了书的陪伴,我着实难受,心烦意燥,像一条在沙滩搁浅的鱼。
驻守山村的半个月时间,陪伴着我的,只有一本泛黄的《故事会》。那段无书可读的日子,百无聊赖,精神几近虚脱。回家之后,我专门买了一个四方形的休闲包,包里有一个隔层,正好放下两三本书,这个包是专备出差或是下乡时使用的。我对书也愈加珍爱起来,只要遇见好书,我通常就要买回家。每读到一本好书,我都有一种喜逢知己的快慰,并不吝啬把这份愉悦与喜欢读书的朋友分享。家有好书,如若遇到真懂得读的朋友,我还会慷慨赠之。我再也不想与书失散,也希望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处处书香弥漫。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3
一辈子的时间,我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读书,二是写书。在温馨如诗的岁月里,在宁静如画的生活中,我与读书交成挚友,一辈子与读书结下不解之缘……
我的读书,无关乎于优雅,更关乎于消闲、解闷、去烦恼。工作生活之余,我不想太闲,闲会生闷,闷会生愁,愁会生病,病会丢财破好运。所以,我喜欢尽可能地多读书。在我眼里,读书是一种最廉价的妙方,是一种最高效的神药,不仅能改善心情,改善健康,也能改善命运。
我不喜欢盲目读书,喜欢选择性读书,喜欢为快乐而读书,为增补能量而读书。如果读完了一本书,我觉得十分沉重;如果读完一篇文章,我觉得十分彷徨……那么,我会停顿下来,我会认真思考,我会进行及时的调整更改。就和我交朋友一样,不愿走近负能量的人,不愿被拖进负情绪的深渊……
我爱读书,却很少买书,除非是理论书和工具书,需要反复翻阅研究;除非是特别喜爱的代表作,需要反复品尝玩味。一本笑话集,第一次会大笑,第二次只会列嘴,第三次基本没感觉了,根本没有收存的价值。对那些故事集、名言集或者散文集,我只会借读,绝不购读。我只做快乐的阅读者,不沦为无谓的图书保管者。
读书,是片止痛药。当我遇上挫折,当我被人欺负,当我心中产生莫名疼痛的时候,我会把自己关进图书馆,找出最爱的杂志,翻开最喜欢的故事,盯上最动情的小说。我一本接着一本看,一篇连着一篇读,一直读到忘记时间,忘记自己,忘记伤痛,还原一腔平稳的情绪,回归一个健康的自己,再现一片美丽的艳阳天。
读书,是钙片,是营养片,更是林林总总的维生素片。在日复一日的读书中,我变明理,变智慧,变恰如其分的超然;在年复一年的吸收中,我变勇敢,变强大,变恰到好处的宽容。古人眼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我眼里:书中自有黄金理,书中自有情如玉……
我深深地爱上了读书,我离不开读书半步,就象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花儿离不开阳光雨露……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4
晚上回家,收到物业处代收的快递——周国平的几本书,急不可待地打开,不断地翻页,不断地嗅闻,纸墨馨香扑鼻而来,即便没有读,也似嗅到了文字的味道。每次在图书馆看到橱柜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时,或在书房翻阅桌面堆放的书时也是如此,这样的时刻,我的心有一种飞翔的快乐,难抑的兴奋,那种喜悦无以言表,那种感觉从来没有消减过。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认为,读书、写作是人精神生活之一,是人内在的心灵活动,是人的“自我”,一个人外在的一切包括财富、权力、情色,都不能满足它,它如同一座看不见的房舍,如果这房舍是黑暗的,你无法用邻人的灯把它照亮,如果这房舍是空的,你无法用邻人的财富把它装满。毋庸置疑,这是指人要有一个精神世界的自我,如果只有肉身之体,你的一切名利只是一件表象的外衣,永远无法让精神上的那座“房舍”光亮。唯有读书,唯有通过与书中文字、思想、灵魂交流与碰击,把书中的思想融入自己的血脉,才能产生自己内在的灵魂的东西,产生点亮“房舍”的火花。
一次与朋友相聚,餐桌上认识一位摄影人,知道他是书法家后,内心多了层尊重,看了他手机拍下的裱了的草书作品,字行云流水,飘洒自如,甚是喜欢,他说他喜欢酒后书写,我嫣然一笑,心里说,李白酒后赋诗,你酒后挥毫,异曲同工也。无论李白也罢,这位朋友也罢,这作品的背后,是外人无以体会到的付出、执着、辛苦,是他们不浪费光阴不虚度年华的品质坚守,是他们对内心“那座房舍”追求光明和意义的信念。对于书法,只有融入了人的灵魂的字才是书法,否则只能叫写的“汉字”而已,任何艺术作品莫不如此。
书里的文字是一种神奇的东西,看似无声、无影,但给人悲伤,哀愁,也给人喜悦,激昂,有的书能够拯救人的灵魂,有的书影响人的一生,一切充满正能量的书,都给人力量、信心、快乐。在人低沉的时候,书是最好的良药,拿一本书,看着看着就进入一种美妙、充实、舒适的状态,一种阳光的东西从心底升腾,让你悄然无声地感受到一种力量、信心和生活的美好,“沉睡的心”鲜活起来,“烦恼的心”兴奋起来,“浮澡的心”镇定下来,整个人就如得到一种神的力量变得充满自信。
书、戏剧与人一样,合味口的“一见如故”,不合味口的无论花多长时间都不能“入味”。有的书,随意看到其中一句或一段就着迷地喜欢,有的电视剧即便中途看,也会入迷。走进书里,就如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只有文字是最坻达人内心深处的东西。
人的能量来源于书本,人的成长要不断地从书中吮吸能量,生活除了工作之外有很多“空白”,很多人的这个“空白”被打牌、闲聊、喝酒占满,这些人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自己小时候也喜欢读书,自己初中的作文得过奖等等,但这些都只是“美好的回忆”,人的碌碌无为大都缘于这个空白的虚度。凡是有成就有建树的人,无不是虚心好学,除了实践认知以外,在这个空白里以书本作伴。
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天生”,一切都源于一种习惯的培养,当某种坚持成为了习惯之后,如果有一天不那么去做,心中总是“还有什么没有做”的恍惚和挂念,就“身”不自在,“心”无归处,“人”无着落了。读书亦然。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5
读书,是个永久的话题,古今中外,不计其数的饱学之士对如何读书都有精辟论述,可说各有千秋,而清廷四大“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其读书之法颇有借鉴之处。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之家,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不放松,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他任两江总督,军政事务缠身,但夜间仍温读诗文。自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去世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家书》中关于读书的文字占了很大比例,咸丰九年(1859)六月十四日,曾国藩在给其子曾纪泽的信中如此叮嘱:尔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十七日,曾国藩在给几位兄弟的书信中,再次强调了如何读书: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曾国藩可谓一语中的,无论作何事,只要有了恒心便成功了一半,读书自不例外,而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确是读书之大忌,书读了许多,却懵懵懂懂,不知作者在说什么,如此读书犹如一个肠胃不好的人,只是将食物加工为粪便罢了,而食物蕴含的养分吸收极少,甚至可以说是在浪费食物。
曾经有许多人提倡读书在精不在多,曾国藩恰恰相反,他教导四弟曾国潢:“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曾国藩的这个比喻再形象不过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米却不得法,守着一锅米却做不熟,炉火时断时续,搞得烟熏火燎,乌烟瘴气,米饭却迟迟不能出锅,巧妇也就成为拙妇了,只有让炉火旺旺的,一鼓作气,香气四溢的米饭自然呈现于饭桌。煮熟了这锅饭——书,书的内涵、书的意境自然了然于胸,锅中“煮”的书愈多,食者自然受益愈大。
曾国藩的读书“耐”字诀与“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表面看有些矛盾,但略加分析并非如此,道光二十二(1842)年九月十八日给四位弟弟的信中有一句:“看书则专看一书。”其自定的读书十二条规定中有一条是如此说的: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一个“耐”字,道出了曾国藩对读书质量的重视,而“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曾国藩显然在强调读书贵在持之以恒,博览群书。读死书、死读书也是许多人的软肋,曾国藩对此也极力反对,认为“若令其句句读熟,则愈读愈蠢……若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途耗日工而已。”
在封建科举时代,读书是读书人求取功名、踏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因而学子们把读书视作改变命运的敲门砖,曾国藩却不这么认为,他告诫几位兄弟,读书是为了明白事理,“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曾国藩说的极是,读书是为了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追求诚实正直修身齐家治天下的道理,以无愧于一生;读书是为了修习学业,操练学习记忆诵读词章的方法,以图自强自立。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来说,读书的境界能达到如此之高是难能可贵的。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6
曾几何,也有那么点冲动,坐下读书。坐在一个朝阳的阳台上,搬一个小凳子,手里捧着带着墨香的书,坐下来慢慢地品读。坐下读书已经成为奢望了,坐下读书已经成为了过去。曾经的我手里离不开书,图书馆也是自己最好的去处。曾经的我,曾经对书也是那么的痴迷,抱着一本厚厚的书籍,无论是世界名著,还是自然地理,都会给我莫大的兴趣。那已经是曾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坐不下去了,对书也失去了兴趣。拿着书看上几页,就感到心烦意乱。心里总盘算着更多的生计,计划着明天的工作。
有些资料需要核实,更多的是打开电脑,现在更是手机上网,问一下度娘,书对我似乎已经是多余了。即使拿过书,也是浮躁地看几页,看不出里边的前因后果,书还是放到了一边。我每天几乎是到处奔走,有时间的时候,和一些人说些天南海北的事情。
生活就是这么喜欢开玩笑,书逐渐地离开了我。有时候,走到书店的时候,竟然发现这个城市这个地方还会有书店。有时候,走到一些街道的时候,竟然发现,还会有那些人在卖书。奇怪的是,那些书店,那些书,怎么也吸引不了我。
无论坐在汽车上,还是坐在硬座列车上,会看到那些人都拿着手机,似乎也是看书,但是却看不到他们手上的书。
春节即将到来,高中的女儿放假了,大学的女儿放假了。偶然的机会,看到她们放在案子上一本书,是一本带着墨香的《读者》。我不经意地翻开了其中精悍的文章,竟然能够坐下看完一篇。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熟悉的名字,那些早些时候都已经成为作家的文章,再一次吸引住了我。坐下读书,我突然感到,浮躁的心突然安静了。书里的世界,导引着我看到另外的梦境,我似乎豁然开朗,找到曾经失去的我。
坐下读书的感觉太好了,感人的故事,生活的哲理,把我一下拽到了里面。坐下读书,这种气氛也是电子书难以体会到的。我发现,不是书离开了我,是我离开了书。当再次坐下读书的时候,依旧会发现,其实书依旧很精彩。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7
夏天的太阳,总是毫不吝啬她的光芒,潇潇洒洒地把七彩光束投向人间。
冒着酷暑,拥抱着阳光,年近耄耋之年的老爸,悠悠闲闲地去西安市图书馆用他的借书证借了一本厚厚的《白鹿原》。
家里,老爸的房间总比外面的世界凉爽。一杯茶,一本书,一幅老花镜,老爸开开心心、认认真真地读起了《白鹿原》。
一日,侄女媛打来电话说:爷爷也疯狂,读书到半夜,不催不睡觉。
又一日,弟媳妇打来电话说:咱爸现在当学生了,把媛当学生时的字典翻出来用了。
有一天,老爸亲自打来了电话:《白鹿原》这书,真好,我看完了。开始我有点不相信,几天时间读一本长篇小说,这时间也太匆忙了。
白鹿原电视剧还没上演的那个星期天,人们的微信里在传着《白鹿原》剧组在白鹿原上让仙草给陈忠实老先生读一封剧组的书信,我回到西安的家里。
老爸的床头放着他借的书《白鹿原》,我随手翻了翻,里面有老爸读书做的记号,有的书页里夹着一张纸,纸上是老爸的字迹,写着老爸对人物的看法;有的书页间夹着一元硬币,是老爸喜欢的内容,他反复去读;有的纸页间夹着漂亮的书签,翻着看了看,原来都是对白鹿原里农村景色的描绘。老爸读书,还真是认真!
家里老公喜欢和老爸聊天,白鹿原书里的故事,老爸比老公还记得清楚,侃侃而谈。
电视剧《白鹿原》上演了,老爸天天一集不落地看,认真的劲头就像学生上课时那样的聚精会神,不让任何人打扰他。我知道,老爸是在把书里的故事和电视剧改编的故事做着比较。
周末了,家里老公与老爸开始了喋喋不休地讨论,人物的性格,演员的表演,情节的安排和取舍,人物的穿着与服饰,人物说话时的口语方言,甚至于二虎守长安,红三十六军兵败章坪镇,都成了他们的话题,感觉他们比导演还操心。
既然老爸这么上心《白鹿原》,端午节老公就要陪老爸去游览白鹿原,我没答应。端午节国家放公共假期,白鹿原上的游客不会少,那份拥挤和吵杂,不想让老爸凑这份热闹。
今日,恰逢周末,天气凉爽,陪着老爸,游览了白鹿原。塬上滋水县城的街道,白嘉轩家里的门楼,鹿子霖家院子里的水缸,村公所的照碑,祠堂里的乡约碑文,甚至白鹿村村口牌坊上的题词,朱先生的白鹿书院,老爸讲给我们的《白鹿原》的故事,真不少!
老爸读书,读进了书中人物的生活里,读出了岁月里的底蕴,读出了历史和现实生活交织发展着的无限时空。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8
当我烦恼的时候,我捧起书,书就像一把梳子,将我的情绪细细的梳理,烦恼渐渐散去,好情绪渐渐起来,并带着我走进书中的美景,令我流连忘返,然后超凡脱尘。
当我寂寞的时候。我捧起书,书就像一位久违的故人,向我迎面走来,向我诉说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我便与他一同经历兴亡荣辱,悲欢离合,一同品位人生、创造生活,享受那“一书在手交尽天下朋友”的幸福。
当我受挫的时候,我捧起书,然后书就像一首美妙悠扬的浪漫曲,撩人心弦,浸入心田,并随着血液流入全身,整个身心都被细致的淋浴一遍,感到淋漓酣畅,纯净如初。
当我愉快的时候,我捧起书,书便如锦上之花、为愉快添色。书便如花中之密,使快乐升华。
高尔基曾说:“读书,这个我们能够习以为常的平常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然而,读书的高境界,乃是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收用不尽的“书”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业、授道、解惑”。并在社会中以自己的人生实践,“写”出一部优秀的“书”。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9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一座宝藏。它能使我们头脑丰富起来,然后知识渊博起来。我们就应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书是阳光,让我们沐浴在七彩的世界里;书是阶梯,让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巅峰;书是良药,能够医治我们的“顽疾”。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我们要多读书:读经典美文,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素养、完善人格;读幽默趣文,然后能够使我们的性格开朗;读脑筋急转弯,能够活跃我们的思维;读关于大自然的书,能够使我们开阔眼界和胸襟;然后读医疗方面的书,让我们懂得了如何自救;读关于安全预防的书,能够让我们安然应对灾难的来临……
据调查,我们人类中最聪明的人是犹太人,而他们是最喜欢读书的民族,他们14岁以上的人中,平均每月就读一本书,占世界首位。可见,读书的确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不仅仅让我们的生活丰富,还能够使人变得聪明,不是吗?书读得多,明白的多,当然就聪明了。
许多名人都劝导人们读书,也给了书很精妙的比喻。我国古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然后别林斯基说:“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能够医愚。”
书虽是一种死的物件,但如果你把它当做自己的朋友,它就是一个活的物体。书能够帮忙我们,能够丰富我们,能够提升我们,那么你是否读书了呢?“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亲爱的同学们,你是否领悟到这其中的奥妙?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书像一艘帆船,然后让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它又像启明星,指引着我前进的道路。同学们,大家要多读书啊!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10
俗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每一天必须的阅读量能使人的阅历天天向上,生活也因此而更充实。渐渐地,在惯性般的阅读中,然后我不经意地有了一种新的领悟。然后我发现其实人生是一次次写作,一次次阅读,又一次次写作此刻让我向你讲一个搞笑的比喻吧!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父母是出版社,然后生日是出版时间,身份证是书号。老人是史书,军人是兵书,僧人是经书,多胞胎是丛书身高体胖的是大开本,小巧玲珑的是袖珍本。然后让坏人成为,让好人成为畅销书。
故事跌迭起伏,充满传奇色彩的,上帝不眨眼,爱不释手。
故事平淡无奇,有优美句子修饰,上帝倒也愿意瞧上两眼。
故事记成流水账,一本枯燥万年历,上帝翻着翻着没兴趣。
这个世界,有贵族也有平民,有美人也有残障者。有人抱怨上帝不公,然后其实上帝对这些充耳不闻。上帝只是个愿意翻书的老头儿,阅读着世上的每一个人。
你,只有把自己的书写精彩了,才能得到上帝的眷顾。
我的比喻完了。也许,读书不是为了刻意地去学习写作。人生匆匆几个十年,然后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身的。读书能够调教人的耐性,能够增长人的见识,能够塑造人的心境,能够欢乐人的情绪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便影响着人的一生,感受有深度生共鸣的文章,如品尝美味佳肴,让人回味无穷!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11
小时侯,象所有的小孩子一样,我对糖果有种特别的迷恋。如果得到一两颗糖果,一定会攥在手心,连手一起放进兜里,摩挲很长时间,舍不得轻易放进嘴里。即使放在舌尖,也尽量让它多停留一段时间。那样,似乎有更多、更久的期待,让你觉得快乐的日子是那样悠长。
现在,面对好书,我也一样舍不得。每次邂逅好书,虽然阅读的心情无比急切,可我还是舍不得匆忙翻阅。我需要按捺下激情,给自己时间整理思绪,理清自己的心理需求;给自己空间摊开心神,准备接纳。
我总以为,匆匆忙忙抢占美好的东西是不理智的,这样做最终得到的只是表面的浮华,而它深潜的美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此时,我完全能够理解古人在读书之前沐浴、更衣、焚香这一系列貌似繁琐的礼节,它并非仅仅是对读书雅事的形式上的恭敬,而是提前让自己在心理上做好准备,认真而深刻地感受它美好的境界。只有这样,才会把好书中的字句在心头细细咀嚼,慢慢浸润,悄悄感化,直到体悟它的潜在美。
读书就象遭遇一场爱情。一见钟情似乎是最完美的感情,可是,如果无法经历时光的雕琢,没有思想的沟通,这种最美的感受也许会变成虚幻、变成怨怼,甚至被理解成欺骗。所以,一见钟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也所以,狂热地手不释卷、夜以继日地捧读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喜欢读书。我们可能经历过很多段感情,如今只留下一些淡淡的影子,也读过许多当时以为有趣、有意思的书,如今早已化作云烟。
读书又象品茶、饮葡萄酒,需要小口轻啜,让它在舌尖打几个转,然后缓缓咽下。只有慢慢来,才能体会它的深刻。
最深刻的记忆是曾经长久、深沉地爱过,无论爱情、茶、葡萄酒还是书、文字。比如,以这样的文字讲述中国古典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恐怕任谁也不会遗忘。“在所谓‘三百篇’中,几乎都要先称植物动物之名才能开诚咏言;说是有内在的联系,更多的是不相干地相干着……楚辞又是通体苍翠馥郁,作者似乎是巢居穴处的,穿的也自然不是纺织品。汉赋好大喜功,把金、木、水、火边旁的字罗列殆尽,在加上禽兽鳞介的谱系,仿佛实在对‘自然’说:‘知尔甚深。’到唐代,花溅泪鸟惊心,人和自然相看两不厌,举酒邀明月,非到蜡炬成灰不可,岂是‘拟人’、‘移情’、‘咏物’这些说法所能敷衍。宋词是唐诗的‘兴尽悲来’对待自然的心态转入颓废,梳剔精致,土属尖新,尽管吹气若兰,脉息终于微弱了。接下来大概有鉴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绝妙好辞已被用竭,懊恼之余,便将花木禽兽幻作妖化了仙,烟魅粉灵,直接与人通款曲共枕席,恩怨悉如世情”。
能于文字间读出这般羚羊挂角似的牵扯,如果不是爱书如情侣、费尽琢磨猜尽心思,哪能参悟了这番情爱缠绵!
于读书,我不喜欢忙里偷闲。对我来说,读书不是业余消遣,不是零食,而是有规律的心灵滋补。每次决定读书,我总是选在周末或假期。除去“铠甲”,换上舒适的家居装、软底鞋;不邀客也不去访客;窗帘半掩,屋内温暖而清爽;准备一些吃食,不动烟火;抽出一本准备已久的好书,手边一只笔,在沙发或吊椅上,找一个舒服的姿势,投入,感受好书带来的惬意,并不时记下自己点点滴滴的感受。
书桌上有一些书已经读过,还有一些书未曾开启。我不急于让读过的书下架,也不会让未读的书尘封。读过的我会再次翻阅,让那些精美的句子再次象一排排细浪在我眼前和心头翻卷。没有读过的书依然象一个个瑰丽的诱惑,吸引我沉入,而我也会给它一片片纯净的思想空间,让它留驻。
舍不得读书,是想让美好的记忆和憧憬存留的更长久、更有意义!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12
对于人生来说,读书的确是一件幸事。一本好书,甚至一篇好文章,可以让人神游于天地之间,以智者为师,与智者同行沉浸在高尚的修为之中,了解古今,预知未来。人很多时候思想会沉浸在愚钝的状态,在惆怅与迷惘中难以自拔。这也是读书启智的原因吧。往往在这时真羡慕懵懂的孩子,不需要用太多的理智去束缚自己,喜乐随心,哭闹由性。这种烦恼的状态耗去了我很多珍贵的时光,使我无法解脱。更不幸的是我没有找到能开启我的良师,来开启我的心智。这也是性格与身处草根的原因。只有在静夜里用心灵感受自然,寻求自然的启迪;或游弋于书海,潜心与古今智者做心灵的对白,在泛着墨香的字列里寻找心灵的慰籍;或在静夜里与星空对话,感悟生命的神奇,感悟人生的意义。在风雨中、在晴空下体验生活的坎坷与快乐。华山的险峻奇绝、太白的雄浑豁达、日出的绚烂与日落的壮美都象书一样成为沐浴心灵的佳作。
读书是潜心时的作为,特别是人到中年。中年读书会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在经历了许多世事后,心会变得消极世故,许多时候,读书就象是给发动机更换机油,能让人的心灵更好的运行。终身学习是现代生活的一种理念。其实这种理念早在春秋时期就被先哲们提出来。领袖曾说过:活到老,学到老。如今读书的方式很多,也很方便。但是如今的社会已是经济时代,浮躁是最为陡显的时代特征。知识的丰富甚至是泛滥与利润沆獾一气的,孳生了许多刺激感官的东西,充斥在我们周围。所以读书还是应该有甄别的。不然会让人误入读书的泥沼,浪费人生许多珍贵的时光。
人到中年,自己的阅历也丰富成一本书。这本书里也富含生命的奥秘与人活着的哲学。这本书的好与次,取决于你静夜时是否经常修改它、充实它。许多人常常以忙碌为理由。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时间解读自己,等到老去时,只有薄薄的几页,也成了陈年的流水帐,没有什么意义。能静下心来解读自己生活的人一定会把自己的人生充实成一部传奇。俗话说的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心的人生机会与运气也会常常光顾。
人到中年,心归于平静,象风过湖面,激情渐消,读书也不会追求琼瑶的浪漫,金庸古龙的侠义,更不会在“朦胧诗”里瞎转悠。人变得现实了,有时读自己感觉就象从箱底翻出的旧衣服,颜色没有赊多少,总觉得有股霉味。读书的品味变了,总爱读些贴近生活、口味平淡的东西。
读书的同时也读着社会以及我们所处的时代。因为人与社会与所处的时代千丝万缕的相连着。生活总是随时代在变化,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文革的阵痛平复后,是中国的农民最幸福的时代,填饱了肚子与放开了手脚,那种舒服感就像放上夜空的礼花开了心。但这种幸福感也没有持续多久。过去儒家读书是为了入世,广大的百姓是不同文墨的。今天我们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体味、检验自己所吸取的东西。
孟子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书再好只是作者个人的见解。世界是多样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的人生不尽相同。读书的目就是用心悟道,悟适宜自己的生存之道、做人之道、处世之道。悟出这个东西,人为我用,这才叫学会了读书。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13
不知道怎么回事,朋友圈这几天都是大家在谈读书,看了好几篇,才明白了,四月二十三,是世界读书日。尽管我很喜欢读书,但我一直就不是个会读书的人。
小学时迷恋唐诗宋词元曲,买不起书,借了老师的书,抄了三大本。每天的早读课,我读过了语文书,就捧着手抄本,读得摇头晃脑。从“床前明月光”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从“枯藤老树昏鸦”到“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那时候,谁要是说我不会读书,我一定会冷笑三声,不屑一辩。
直到有一天,老师检查我们读书的结果:一堂课的时间,让大家默写你读过的诗词曲,篇数多者为胜。
我心里暗喜,读了几学期的书,今天让老师同学们看看。我埋头疾书,四十五分钟过去了,估计谁也没有我默得多。
第二天老师公布比赛结果,从第十名开始报,我心里笃笃定定是第一。可没有想到,从十名报到一名,竟然没有我!我当然不服气,立即站起来,问老师。
“你呀?一首都没有默得起来。”老师生气地说。
“怎么可能!我写了几大版,谁有我默得多?”我更生气。
“你看看你写的。”老师把本子举在手上,“没有题目,没有作者。这能算一首完整的诗吗?”
我鼓得足足的气,一下子泄了。我天天摇头晃脑读的,就的诗词曲的内容,根本就没有注意题目和作者。
我这个不会读书的坏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十几年前,就读过《元红》,只觉的这本书写得好,这回倒是记住题目了,可作者还是没有注意,我只看作品好不好,谁写的不重要。去年联系上顾坚同学,我呆里呆气地说,我早就读过《元红》,不知道作者是你。
我不会读书,还不单不看作者这一点,我读书没有方向。
人家会读书的,都奔着自己的专业去读,我大半辈子过去了,也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所以我读书,不分时间地点,不分内容体裁,只要有空,只要有书,我就会埋下头去。大多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遇到合意的文章,常常会误了事:烧糊了饭菜,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老樊很不理解:你又不考研,又不考职称,一个家庭妇女,读书有什么用?
这正是我读书的第三个特点:不图有什么用,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充实自己。有的人喜欢赌钱,有的`人喜欢八卦,我喜欢读书有什么错?于人没有害处,于己还能预防老年痴呆。
人家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我这个不会读书的人,不抱任何功利心,随心随性,在闲暇时间,漫步河堤,手执一卷,自有一片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天地。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14
人生就像读一本你从来没有读过的书,每个人一边走一边去翻去那一页页属于人生的书。所不同的是,看书看到精彩处,可以反复多次往回翻看,可以反复地回味。而人生则不同,翻过去了就过去了,不管这翻过的一页人生境况是欣悦还是痛苦,你都无法再回去重新回味。
是的,人就是这样在一页页地、义无反顾地往下翻那本属于自己的人生的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在你的人生中令你愉悦、快乐和幸福的章节总是很快地、轻飘飘地甚至是被毫不珍惜地翻了过去;而那些令你痛苦不堪的章节翻阅起来总是如此的沉重,如此的难以翻过去。每每此时,人们就不自觉地怀念曾经美好的、被轻易松手翻过去的章节,可这些美好的章节已经消失在风里,留在淡淡的记忆中,看不见,触不到了。
不少人的人生,前面的章节都是如此的顺利和快乐,于是便不加以珍惜,让这些快乐篇章匆匆翻过。当往后遇到困难和逆境的时候,便觉得这些章节是如此的痛苦和沉重,而且这些痛苦和沉重是这些人从来没有历练过的,也就越发感觉这份沉重是如此的不可逾越,我们便总看见一些人在这些章节前停止了前进的脚步,终止了自己继续“读书”的旅程,他们的人生也就画上了句号!
人生之旅,沉重的章节从来就不会少,也肯定不会缺席。大多数人选择了勇敢面对并努力翻过去。每一次的翻阅,就是人生的一次次的脱胎换骨。这样走下去,人便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勇敢。
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大凡这样的人的脸上,都写满了自信、沉稳、睿智、无惧与处变不惊。与这样的人相处,就像品味精美的纯酿:美味、绵长、醇和。这感觉经久不衰,回味无穷!这就是人生的美妙之处!
我们不必畏惧那些人生路上充满痛苦、艰难、剧烈变故而带来的撕裂之痛,我们不必将眼睛只盯着自己的这些痛楚。你必须清楚,上苍是公平的,它给每个人分配的痛苦和甜蜜都是一样,只是先后顺序不同而已,勇敢地翻过去,在你的前面的人生道路上将会有美丽的风景在等着你。
我们也不要因为眼前的顺利而得意忘形,当你轻易地、得意忘形地、毫不珍惜地将这人生路上难得的美好挥霍掉的时候,等待你的也许就是撕心裂肺的痛楚。
勇敢地、理智地将人生这本书一页页地翻下去,好好品味每一次的美好;勇敢面对每一次的困难。
因为,精彩的人生就是由这些美好和困难调和而成的,缺一不可!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15
我有一段初恋,发生在十七岁的花季。
短暂的相处之后,男孩子喜欢上了别的女孩子。当时他并没有说分手的话,也没有任何别的解释,只是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我也没有多问,默默地承受了他的离开。内心深处,却感觉到了深深的伤害。
昨晚,王建峰老师带领我们做冥想,“闭上眼睛,做几个深呼吸,感觉到和我们的身体在一起。慢慢地看向我们这段婚姻之前,所有的恋人和伴侣,特别是我们内在心灵层面跟他(她)还有很深连结的。在你心里跟我默念:现在我看到你了,我们曾经在一起。”
他青春的面庞,浮现在了我的脑海,笑容满面。我的眼泪,突然间,奔流而下。
“‘非常感谢过去你带给我的。开心的部分我会保留,不开心的部分,我会在那里学会成长。请你相信,我过去对你的爱的部分都是真的,现在我也愿意相信,你对我的爱的部分同样是真的。当然,属于我们两个问题方面的责任,属于我的,我会承担;属于你的,我也会把它交还给你。非常感谢我们曾在一起的日子,在那里,成长了我,成就了你。’然后,看着他(她),慢慢地鞠一个躬,这个鞠躬表示对过去所有发生的结束和感恩。然后,慢慢地抬头,对他(她)说,‘现在我结婚了,所以,请你祝福我的婚姻,祝福我的伴侣,祝福我的孩子。当然,我也会把这份祝福送给你,祝福你的婚姻,祝福你的伴侣,祝福你的孩子。’”
当我说完这些的时候,感觉到心中一扇尘封的大门被徐徐打开,那个笑容满面的男孩子,一直在笑,开心地笑。
“然后,慢慢地转身,看向我们自己的伴侣。看着自己伴侣的眼睛,对他(她)说,‘我有我的过去,请你同意和尊重我的过去。虽然你在我心里不是第一位,但你在我心里是最重要的一位。我也愿意接受和尊重你的过去,或许我不是你心里的第一位,但也请你把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然后,带着一份爱,慢慢地走向我们的伴侣,和伴侣一起,看向我们的孩子。 ”
“‘亲爱的孩子,我是你的妈妈(爸爸),你可以爱我,也可以爱你的爸爸(妈妈),你是我的孩子,也是他(她)的孩子,你可以同时拥有我们。我和爸爸(妈妈)之间的事,是我们大人的事,我们不会因为我们之间的关系而影响到对你的爱。即使我们之间有一些问题和状况,我们仍然可以同时爱你。你也可以像从前一样,同时拥有我们的爱。同时,你也可以用你的方式爱我们。所以,请你把我和爸爸(妈妈)之间的事,交还给我们。对你而言,真正的爱爸爸和爱妈妈,就是做好你自己。’然后,想象着和我们的伴侣张开手臂,站在那里,等着我们的孩子走向我们,然后,我们同时拥抱我们的孩子。”
冥想之后,我感觉很放松,很舒服。尊重并感恩,对所有的发生,所有的存有。
谢谢你们。我爱你们。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16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读书的名言警句枚不胜举。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增加厚度和宽度,世人皆知。我崇尚读书,但不赞成死读书、读死书,成书呆子。
我对读书的热爱,或许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或许是因为父亲是乡村教师,经常的耳闻目染。小学时,我便对作文产生偏爱,为写记人、叙事的记叙文,我常剪贴报刊杂志好词好句,进行知识资料积累。高中时,常偷看那个时代禁止的书籍,作文有时可以在班里讲评,当年高考文理分班时,我曾一度在文科班就读,后因我物理、化学科成绩也不错,又回到理科班。
读书使我对文学产生热爱。真正对文学的热爱,可以追朔到上班工作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文学可是一个时髦,文学青年像如今网民一样,玩游戏、去网购,新鲜又新潮。我就是那潮里一员,工作之余,读书写作,写作读书,常常笔耕到深夜,投稿全国各地,但大多石沉大海,后来换来铅字退稿,再后来变成编辑老师亲笔回信指导,现在我有时想,如果那时我再坚持一下,保不住如今我可能也是大作家。我年轻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把自己的文字变成纸张铅字、铅字变成汇编成书、书籍编剧搬上荧屏。当然我的文辞爱好也成就了我的工作,提干、入党、坐了办公室,报刊、杂志、广播电台也登了我不少消息、通讯等新闻报道稿件,也发了不少游记、随笔、杂谈、散文等文学作品。
古时候,荀子在《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韩愈《师说》也讲:“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古人早知读书学习和知识技能的重要。所以,你读的书藏在你的气质里,包含在你的内涵中,表现在你的包容、大度中。你没上大学,不代表你没读书;你没读书,不代表你没知识;你不识字,不代表你没技能;你行万里路,游记千百篇,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特色荟萃,谁敢说你没文化?你是技能高手、能工巧匠,谁能说你没知识?读书少、知识贫乏,表现在你日常的处人接物中,表现在日常的仁义礼智信中,表现在规矩常识和社会道德风范中。不读书,知识少,大山里的孩子就走不出闭塞,开阔不了眼界,过不上自己追求的有品质的生活。不读书,知识少,再美丽的外表,也提升不了自己的品位。
当然,好读书不求甚解,照本宣科,也贻害自己和他人。戏曲《三滴血》中县太爷,唯书本是经,滴血认亲断错案,“拿一苗针,端一盆水来,……”留下笑谈的经典。而我高中数学老师求证“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的话题留下茶余饭后的佳话,有学生问:“如何证明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老师答:“给小狗扔一肉食,小狗保证奔直线,决不会跑曲线和弧线,动物都知道,我们人可是高级动物。”当然老师是为活跃课堂气氛这里不必赘述。所以有领导讲:工作学习还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很有道理的。
现在的人读书方便多了,除了纸质书卷气,网上还多了电子书,手机、网络,方方面面的知识承载丰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遇到问题都会搜索一下,其实老师就在身边。
读书后知道,文字、词语单独存在并没有好坏,但当连成句子、组成篇章,就有了观点、有了倾向性。以前我讲,文学就像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看来,文学也像高楼大厦的砖瓦、钢筋、水泥材料。没了厨师、炊事员烹调不了美味;缺少了工程设计师、工匠也盖不了大楼。读的书多了、见得老师的文章多了,特别是见识了网上老师的阅历、经历,愈感到自己不识图纸、不懂菜谱,只能做个食客品尝美味;做个养护花草的护工,施肥、浇水,闲暇时随性观花赏草,一样不亦乐乎。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17
叶子的心事
叶子的心思
-
叶子的心思,被风吹散
无论谁来安慰,劝说
她都会向太阳要个说法
-
当春日的梦想
还在季节里轮回
直到走进金秋的门楣
她开始徘徊,开始聆听
秋虫的私语,看成熟的影子
在牛背上深沉
然后随秋风飞舞于空中
-
它飞舞着,欣赏一场
丰收的舞姿,任悠闲的
鸟儿,肆意飞扬
可有谁听见,笛孔里
飘出的晚唱,它飞舞着
催促牧童,用手中的鞭子
抽打夕阳的翅膀
让长夜缩短
让黎明的微光重现
于是,她手捧清晨的
第一滴露珠
随阳光的温热
夺回失去的爱,然后
与皑皑白雪比亲近
回归大地的怀抱
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
忙碌的日子,酸酸甜甜
这几天忙着搬家,找工作,把自己累成了一条狗。气喘嘘嘘的同时还要学习补脑。真佩服自己有这么大能耐,一次能搬这么多东西。女汉子就是这样炼成的吧。小小的身躯大大的内心世界。大大的世界下着雨,我撑着一把小小的伞,茫然的行走在街头,生活是种怎样的滋味呢,有苦有辛酸有泪有欢笑……
一直想让自己变得强大一些,变得成熟一些,变得有气质一些,变得轻松一些,可日子总是有那么多的意向不到,还莫名其妙的去报了个培训班,想想都觉得自己傻的可爱。
这些天忙碌的都快忘了自己是谁,该干什么了。仿佛时间跨越了一万个光年,自己还找不到回家的路,然后就跟着行人瞎走着,徘徊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来回踱步。也许这也是一种放松自己的方式吧。虽然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
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安定下来,有时候你越想得到的时候往往什么都得不到说的就是我这种状态吧。至少像现在这样在大晚上敲敲文字也是一种享受,一种释放。
这些天有荒废了很多时光,没有写字,没有学英语,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啊,看着身边比自己小的孩子们,突然觉得原来我已经这么老了,难以想象。快25的人了,怎么还那么不懂人情世故呢,还像没毕业的小朋友一样傻傻的呢,突然觉得自己压力好大,生活好难。
不过还是很高兴有人能喜欢我的文字,以前总是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想让别人发现自己内心的不安,自己的懦弱,总是不敢大胆的展现自己,可能是自己太过自卑了亦或是自己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了。但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大胆的战胜恐惧,这也是一个需要展现自己能力的社会啊,你不说没人能帮你。
大胆的走出自己的内心,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生活可以很美好的。不要太在乎,不要太沉默,迈出那一步也许日子可以更好。一直以来都很讨厌自己这样的性格,不爱说话,不爱交际,总是活在自己世界里,整天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也一直犹豫要不要稍稍改变一下自己还是继续做那个原来的我。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18
辛亥精神如家乡的一坛老窖,愈久弥芳。
——题记
人们常说:“我爱我的家乡,我要为家乡建设出力。”是啊,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呢?试想,一个连家乡都不热爱的人,他还能热爱什么呢?还能为家乡的发展做什么呢?
然而,生活中却常常看到这么一种人:混天度日,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何谈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
革命志士魏荣权英勇就义前,曾对妻子说:“善为抚育儿女,读书革命,以竟吾未竟之志。”
辛亥革命虽已过百年,但浩气长存!今天,我们正处在建设美好家乡的革命新时期,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如果不奋发图强,家乡的明天,祖国的明天,将何以堪?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富民强国的根本之道是“读书”,只有知识才能托起新世纪的红太阳!“读经世书,练干济才”,我们当以此自励!
求知的道路,高山巍巍,激流汹涌,险滩横陈,但只要冲将过去,必然会有红花绿草,莺歌燕舞,一马平川……
革命志士喻培伦曾言:“倘若人人留为后用,谁与谋今日之事?”困难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人因为一次困难就倒下了,从此一蹶不振。“只要站起来比倒下去的次数多一次,那就是成功。”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相信没有做不成的事!正如伟大的辛亥革命一般,经历了种种挫折、困顿,但最终不也取得了胜利吗?
有的同学,因为生活环境的制约,不仅不思进取,反而日渐消沉。他们没认识到,真正阻挠其进步的不是生活环境,而是其内在的精神。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理想,还要有坚韧的精神,这样,理想才会插上翅膀,凌空飞翔!艰苦环境不可怕,只要我们足够顽强,谁说它又不会磨炼我们的意志,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催化剂”呢?自幼家境贫寒的骆成骧曾吟出“至穷无非讨口,不死总要出头”的豪言妙对,凭着这股韧劲,终成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由此可见一斑!
喻培伦言:“我深念非科学不能救国。”
杨禹昌言:“大丈夫当以死效疆场,马革裹尸为幸。”
魏荣权言:“吾得捐躯报国,千古殊荣。”
吾言:“生活中处处都有‘辛亥精神’,请你也发扬一下你‘潜在’的‘辛亥精神’吧。你无需为咱家乡抛头颅、洒热血,但请你做一个有用之人!无论你以前怎样,请珍惜现在;无论你家境如何,请坚定信念;无论你身在何方,请听听家乡殷切的呼唤——别忘了,辛亥精神这坛老窖,醉了先贤,自然也当醉了你我哟……”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19
古塔旁,一地秋霜,小镇上,满地月光。涟漪外,泛起过往,琴声瑟,池水中央。我整装待发,看向斜阳,踏上一个人的书海旅行。
《轻轻走向完美》,这本书巨大的轮廓已经隐约在我眼前浮现,我推开遮挡住她的那扇门窗,拂开轻如薄翼的面纱,看到她的容颜,美丽滋生,妙不可言,笑容可掬,心生疑惑,我继续前行。
仰望着碧波如水的苍穹,伸手触摸着书海里的彩虹,那风筝自由的摇曳在天空,我看见她奔跑在风中。红尘里一抹倩影,她笑着刻画成一道永恒。
我驻足流连,问她美得不着边际,似仙女般,亦成诗,亦成画,她淡语:
“自是平凡,健康为福”。
“健康为福”。我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思忖良久。
整装待发,继续前行,斜阳灯火,半盏凉茶,看又一处悠悠人家,子孙环绕,一老者满面笑容,皱纹布满脸颊,却洋溢幸福和满足。
我不解,上前,问老者:“粗茶淡饭,身披麻衣,为何仍有如此心境,笑语欢声。”
老者并不回答,指着自己满头白发,我愕然,上面写满岁月,在斜阳下显得熠熠生辉。
还未等我继续发问,老者便笑了:“凡夫俗子,生活为安”。
“生活为安”。我站在那里望向她们,不问过往。
见老者轻起身,子孙急忙照应,一家人相互搀扶,笑声不断,逐步消失在淡淡的夜色中。
“健康为福,生活为安”。却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缺少点什么”——我暗暗思忖良久,百思不得其解。
复又前行,却见那刚才的老者和那温文尔雅的仙女此刻正在一起,那仙女搀扶老者,轻轻地向前走着,老者脸上堆满了满足的笑容,那仙女的脸上亦带着不可抗拒的美丽。两者在一起,是那么的没有缝隙,我突然感觉到,眼前这一幕,竟觉得那样完美,完美的无可挑剔。
烛光摇曳,飞蛾扑火,我伏在窗前,只觉老者和仙女越来越契合,最后竟然眼前一花,感觉两个人重新契合在一起,重生出一个叫做幸福的模块,瞬间恍然大悟,看漫天星光飞舞,终于豁然开朗,如梦初醒。
跳出书海看世界,所谓健康,实属万事万物之根本,如若我们丢失健康,何谈走遍大江南北,壮志凌云,怕是整日只得药碗与水充饥吧,每日运动三四里,蔬菜水果勤相伴,定期检查必少病,幸福之日才会来。说到底,生命莫不是那一盏凉茶,茶叶便是那健康,若失,则生命无味,若得,则不止黑白。一盏凉茶青濡口,慢慢品尝其中味,若得好茶叶,莫不是皆大欢喜。
再看那生活,所谓生活,即为生之所向,如若我们不懂生活,又怎能高谈阔论,微笑众生,怕是只能强颜欢笑,残落霜白。天地父母敬在先,儿女子孙多如荫,满足二字心间记,勤劳美满好人间。若想生活变成良辰美景,非把生活大富大贵,莫不是那一件罗裙,穿在人身美若天仙。若把生命比作人身,那生活则为那一件罗裙,若美,则万物动情,若丑,则嗤之不屑。一件罗裙轻落身上,旋转飘逸,薄如翼纱,举手投足莫不动人心弦。
像是那幅老者和仙女在一起的画一样,健康和生活在一起,也是如此的契合。俗话说:“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有做事的本钱。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对生活充满阳光,若是生活的顺心一些,身体自然不出毛病,健康与生活似乎搭不上边,却又实实在在的相辅相成,大自然果真是鬼斧神工,万物苍生怎样安排都有它的道理。冥冥中早已把健康和生活赋予了幸福,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又重新拾起这本书,看着美妙绝伦的封面,“轻轻走向完美”几个大字赫然的印在上面,想起翻过的每一页都像一个叫做健康的仙女,和一个叫做生活的老者,他们在对着我们笑,提醒着我们他们的泰然。我想这次书海之旅,无论何时何地,对于我来讲,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想我永远都会记得,那些刻骨铭心的幸福其实来的也没有那么艰难,当我们拥有健康,保持阳光的心态,认真对待生活,当我们认真对待生活,幸福自然而然来了。
生活处处有幸福,心中时时有阳光,使自己成为一个阳光健康的女性,成为一个能给别人和自己都能带来幸福的人。
健康为福,生活为安,书海之旅,受益终生。看万千世界,莫不心生宽慰,海角天涯,健康相陪,生活为伴!
愿我们与健康同在,生活与健康同在,处处与健康同在!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20
记得在补习班任教的时候,曾教过这么一名学生,他桀骜不驯,不服管教。当他母亲带他来班上时,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说他聪明,却不用功,白白浪费了人生,希望老师能好好教导他。
他在教室里,不言不语;上课即来,下课即走;不回答问题,不做功课,却也不吵闹。一遇测验,交了白卷就走人,相当洒脱。
有一天,他又交了白卷,就想离去。我怒不可遏,留下了他。学生都回去后,我与他单独在教室会谈,我说尽了好话,劝他要懂得体谅父母的苦心;他仍默默垂首,不辩不争,毫无回应。这时候,我忍不住哭了出来。他见我流泪,便掏出了张纸巾递给我。一抬头,我看到他眼眶也已泛红,他随后低声说道:“我不喜欢念书!”说着,他起身就离去,头也不回。
第二天起,他再也没来上课。过了好几年,我已忘了这个学生。
前不久,开车经过一个洗车店,想想也该洗车了。停好车,问清了价钱,便到邻近的卖场逛着,估量着洗完车的时间,才又回到洗车店,准备取车。当看到我的车时,吃了一惊,因为整辆车光亮洁净,宛如新车出厂。这不只是洗车,已是镜面美容的工程了。我心中不免暗自发怒,这洗车店为了做生意,不择手段,先斩后奏造成事实,硬要我做冤大头!镜面美容收费可不菲呀!
当我怒气冲冲地想找老板理论时,却见老板堆着一脸笑容走过来,腼腆地说:“老师!你还认得我吗?”我摇了摇头,他才自我介绍,原来,他就是当年那名不喜欢读书的学生。
他说,那一天,我留下他长谈后,他大受感动,也意识到不该再浪费生命,可是他确实不喜爱读书。回家后,他便与父母开诚布公地说明,终于说服了父母,让他放弃继续升学的计划,到修车厂做学徒,学技术。
学会了修车后,他又去学洗车,经过几年的磨炼,他终于开了家洗车店。他说洗车虽然辛苦,但总算是自己的事业。他把每辆车都当成自己的儿女,用心对待,认真清洗;再加上他懂得修车,如果车子有些小毛病,他也会随手调整;如果修不好的,他也会叮嘱客户,尽早送厂维修。
由于他待人诚恳和气,收费公道,又有额外服务,所以生意不错,平时没预约是不受理的。
他说当我把车子开进来时,他本想过来拒绝,一看到是我,不但接了下来,还亲自为我的车子做了全套的美容。他说,当年我那忍不住的哭泣,让他感受到被爱与关怀,促使他从自我放弃中重新站起来。多年来,他一直想表达谢意,却苦无机会。今天总算能够回赠给我“一件干净的礼物”!
我非常欣慰地接受了他的好意。最让我感动的不是他擦亮了我的车,而是他那颗肯上进的心。
“行行出状元”,不是只有读书才有出息,但也不能以此为借口,而荒废功课、浪费人生;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读书,就应该尽早规划未来的路。他的成就,不正是一个最好的启示吗?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 篇21
读到一则故事,明朝文人徐文长在晚年时,到一个学馆去讲学,应人之邀写下了一副对联:“好读书不如好读书”虽然有些绕口,但据解释,说是随着“好”字的读音不同,告诫人们要刻苦读书,年轻时大好的时光要爱好读书,不要等到年老了不方便读书时才爱好读书。这个道理已经过无数次证明,但笔者斗胆将此联的意思改了一下,爱好读书不如好的读书选择。
一直以为自己很爱好读书,上学时就课堂内外读得天昏地暗,而且是非古今中外的名著不读,言毕称名人名作,致使亲朋好友众口一词夸赞水平很不错,自己也有些飘飘然,自以为距离文学家只有一步之遥。很多年过去,自己在这方面并无太大的造诣,相反,却越来越觉得,自己险些距离传说中的书呆子已经到了一步之遥。
好的读书选择,是对要不要强迫自己读书的选择。记得有时读书,没等看过几页就回头翻看一下页码,看距离结束还有多长时间,其实就是对读的内容产生了厌倦,这样的读书当然没有什么效率。其实读书不是一种自命清高炫耀的工具,不是人云亦云的附庸风雅,而是一种充实自己的过程。别人看《红楼》能成为红学家,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里面的男欢女爱;别人看《金粉世家》读到了一种制度的衰落,我们也许只是羡慕那里的奢靡浮华;别人看聊斋看到了一种不公平,我们只是看鬼狐神仙,这样的读书,名著也无异于一则简单的故事。所以,真正的读书不是对自己的强迫,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手段。对书的热爱只能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这种发自内心的的热爱,书中的颜如玉和黄金屋就不能被我们发现。当我们用一种功利心态去读书,发现读书没有带给我们任何现实的功利,我们就会陷入一种读书无用论的怪圈,其实这样的心态是对读书的一种亵渎。
好的读书选择,是对读书内容的选择和好的读书方法。我们曾幻想自己能够博览群书。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能有所成就,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为我所用。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知识,书和人一样,只有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结合点,它才能帮你进步。培根说:“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的藻饰装璜是矫情,全按书本条文而断事是十足的学究气。”读书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经验以补其不足,有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
所以,仅仅爱好读书时不够的,还要用好的心态去面对卷迭浩繁的各种书籍,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才能有所收益。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散文(通用21篇)】相关文章:
动物村里的房子童话故事06-06
疫情防控村里标语(精选65句)04-01
村里关于疫情防控工作总结02-17
适合朗读的散文(通用35篇)03-11
夏日私语散文(通用19篇)11-10
关于秋天的散文诗歌(通用7篇)10-12
史铁生散文的读后感(通用16篇)07-09
以诱惑为题的散文(通用17篇)11-05
朱自清散文读书心得(通用5篇)02-28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