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老年的童话散文
一、陪父亲看戏
人的喜好跟吃饭一样,小时候吃惯了什么就一辈子都喜欢吃什么。小时候没有电影电视,村子里谁家过事请戏班子唱戏,那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会让全村人跟过节一样的快乐一个晚上。戏,起到了文化传承和伦理教化的作用。没有进过学堂的人往往是从戏曲里面认识历史并得到人生的启蒙教育,进而有了对文化传统的基本认同甚至于自己的理想,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影响自己一生。
父亲就没有读过多少书,却看过不少戏,不管正在热播什么电视剧,到了那个点,一定会切换频道看戏。我愿意陪着父亲看戏,不是我喜欢看戏,而是觉得父亲孤单。看着他沉醉痴迷的样子,我知道他很享受。因此,我也愿意让他知道我分享了他的快乐。这就跟有人吃到了一个东西觉得十分美味,就想请你也尝尝分享一下,你若说真的很美味,那他一定很高兴、很满足;如果你说并不好吃,那他一定会很失落的。这就是快乐分享会放大,痛苦分担会减轻的道理。
不过,我也不全是口是心非的。有一回陪着父亲看了眉户戏《张连卖布》,就觉得很有趣。
故事很简单,就是四姐纺花织布,让丈夫张连去集市上卖,顺便再买一些棉花回来继续纺纱织布,维持再生产。张连家境原本也算殷实,但张连好赌,四姐十八岁嫁给张连时,家境已经开始败落。张连把妻子织的布是卖了,但路上遇到了赌友把他拉去又赌去了,输得精光,回家路上也很懊悔,不知道怎么跟妻子交代,只好硬着头皮回去瞎编吧。四姐很贤惠的,见丈夫回家,又是递烟又是倒茶,又问卖布的钱和买回的棉花呢?张连嘴上说着有!有!有!但就是把钱拿不出来,逼得没办法了就说把钱借给别人了。四姐知道张连又在骗她,骂他强盗呀!数落他这些年败家的事情。这张连倒是个油嘴,能说会道,把这些年卖东卖西的原因都归到了四姐家里,总之是钱都花到了四姐爹娘和妹子身上,怪四姐不会过日子,说得有根有据、头头是道。唱腔挺好听,也很热闹,有几句听起来忍不住发笑:
四姐唱:强盗呀!你把咱的大涝池卖了做啥?
张连唱:我嫌它不养鱼光长蛤蟆!
四姐唱:你把咱的大铁锅卖了做啥?
张连唱:我嫌它打起搅团光起疙瘩!
四姐唱:你把咱的尿盆子卖了做啥?
张连唱:我嫌你尿得尿来沟子撅哈!
……
我小时候不喜欢看戏,尤其不喜欢看老戏。不是不喜欢里面的唱段,而是觉得节奏太慢,一句话、一个意思需要用那么长的拖腔才能表达,还有一些南方戏更是听不懂。后来读了元曲,忽然发现戏曲的戏文还是写得很好的,《牡丹亭》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云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唱词至今读来仍然醉美其间。
进入中年后,不知为什么渐渐的也喜欢陕西的地方戏秦腔、眉户戏、碗碗腔了,每每徜徉在护城河边,听自乐班演唱,虽然不知道剧情也记不住戏文,但谁唱的好,谁唱的不好,包括板胡拉得好坏都能听出来了。虽然只是偶尔的驻足听一段、听几句,也觉得挺美好的,挺享受的,因此也写下几句:“南郭秋雨晚初晴,护城河边唱秦声。十三王朝多少事,都在弦歌暮鼓中。”有时还会问旁边懂行的戏迷唱的什么,人家告诉我是《梁秋燕》或《银灯结彩》,回来打开电脑在网上看一看,就想起曾听母亲说过“听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话,当时体会不到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现在想来,可能就跟孔子所说的听了韶乐三天不知肉味是一样的吧!
网络和电视媒体对戏曲的冲击还是很大的,让人们感觉到戏曲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有些走向没落的危机,喜欢唱、喜欢听戏曲的还是老年人居多,有时候想,如果有一天老年人都不在了,戏曲是不是也要后继无人了?张嘉译演的电视剧《前妻回家》,里面就多少表现出了戏曲行当眼下的尴尬处境,好像又跟旧时代一样了。仍然有一些以此为事业的人还在坚持着、努力着,包括在舞台背景、音乐、声光等方面都有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力求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与感官享受。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已经很丰富了,可以做出的选择很多,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有特定的受众。记不清是谁说过“戏曲是老年人的童话”。年轻人不看了,总有一些老年人还在看。何况年轻人在生活的风尘中一路走来,经历了岁月沧桑之后也会变成老年人,也一定会有人走进这个童话世界。戏曲人的困窘迫使一些有才华的人逃离,这也影响了戏曲的出新。舞台上毕竟不能总是演出老的戏文、总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能总停留在旧的时代。一边是传承,一边是创新。新的生活、普通人的生活也需要表现,就如《梁秋燕》一样。
二、永远的秋燕
晚上听了《梁秋燕》的唱段,心里想象着阳春三月天,秋燕在田间挖野菜的情景。舞台戏的现场感和电视剧还是不一样的。
查了一下这部戏的资料,原来这出戏的作者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院长黄俊耀。故事是有原型的,就是陕西华县高塘镇朱张村的梁梅叶。1951年中央司法部到西北调查新婚姻法的实施情况,黄俊耀参加了西北工作组在渭南一带帮助工作,这期间听到了许多案例,其中就有梁梅叶抗婚的故事,并据此写成了眉户戏剧本《梁秋燕》,由渭南地区文工团演出走红。后来又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排,李瑞芳主演,晋京演出,在西北地区很轰动,有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说法。
可惜梁秋燕的生活原型梁梅叶过得并不好,婚姻自主和恋爱自由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作为一个时代讴歌的典型和戏曲人物的生活原型,舞台形象和现实的反差是很大的,并且很快就被淹没了。生产队时不知怎样,改革开放以后日子仍然很贫困,生了6个子女,过得也都不好,家里住的还是破窑洞,连房子也盖不起。2007年陕西电视台有一个《周姐帮你》的栏目采访了梁梅叶,回去后,编导让李瑞芳看采访录像,李瑞芳并不知道是谁,只是觉得改革开放20多年了,还有生活如此贫困的人,很吃惊!当编导告诉她这就是她唱了几十年的《梁秋燕》生活原型梁梅叶时,李瑞芳又激动又难过的大哭一场,随后召集当年剧组的人员前去看望,给予了一些帮助。此后华县政府方面也有关注,帮其盖了房,日子应当是好过了些。再后来的事情就不清楚了。
梁秋燕的故事发生在华县高塘,这个,父亲讲过,那个地方他也去过。但后面的事情他没有听说过,他心里的秋燕还是戏曲里面的那个秋燕,应该是幸福美满的。春节期间我给父亲讲了秋燕后面的境遇,父亲沉默了很长时间,我能看见他的眼里噙着的泪花。
【老年的童话散文】相关文章:
话说老年散文(精选5篇)03-03
老年乐队06-28
老年父亲07-02
老年活动的标语01-26
游老年公园05-24
老年人04-29
老年的活动策划01-05
老年科心得09-22
老年健康宣传的标语01-26
我的老年生活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