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层底散文
收罢了麦子,外出打工的人就准备启程了。他们的背包里,除了日常的换洗衣服,还有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白底黑帮的老布鞋,穿在他们的脚上,走得再远,也忘不了那豆角、丝瓜爬满墙的小院。
秋庄稼还正在生长,太阳毒毒的照着绿油油的玉米苗。趁这间隙,性急的媳妇们就开始忙活了。她们找出一些不穿的旧衣服,浆洗干净,晒干,就是做鞋的“铺衬”了,“铺衬”最好的材料是白色粗布或洋布的。把“铺衬”用浆糊按大小厚薄均匀得一层一层的胡在案板上或小木桌面上,让毒花花的太阳晒干,就成了做鞋的“阕子”。“阕子”最好一天晒干,这样晒下的“阕子”牢固得像一张皮一样结实。
“阕子”晒好了,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要来鞋样子,照葫芦画瓢,在“阕子”上画下鞋底,剪下来,一层一层的码好,约有寸许就是鞋底了。剪好了鞋底,纳鞋是很费功夫的,也是巧媳妇们亮手艺的时候。纳鞋底的绳索也是有讲究的,有白线的,也有麻绳的。白线和麻绳都是自己搓、捻而成的。这些准备工作做完了。在忙完家务后,媳妇们就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开始纳鞋底了。她们一边叽叽喳喳的聊天,一边纳鞋底。先用锥子把鞋底扎透,再用针把白线从针眼里穿过去,左手的中指上,戴一个满是麻面的顶针把针顶过去,然后从鞋底的另一面把针拔出来,手臂一扬,用劲一拉,嗤的一声,那根白线就穿了过来,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动作优美娴熟。接着就是第二针,嗤嗤的声音不绝于耳。间或,她们会把手中的针在乌黑的头发上磨一下。整个下午,就在她们的笑声中过去了,而手中的鞋底也纳了多半了。巧媳妇纳的鞋底,针脚细密均匀,力道浑厚,鞋底轻巧美观。
纳完了鞋底,接下来就是鞋帮了,鞋帮也是由“阕子”剪成的,鞋帮的`“阕子”“铺衬”和鞋底的不同。鞋底讲究白,鞋帮的里子就可以用有色的布料了,或蓝色或黑色,但是不可以用白色的。通常鞋帮的面一定是黑色条纹布,女式的就是红平绒的。这样做出的鞋,美观大方结实耐穿。
把鞋底和鞋帮纳在一起,同样是有技巧的,巧媳妇做的鞋,穿着舒服合脚,而且美观耐看。做得不合适的鞋子,穿着夹脚。就要用一种叫做“鞋旋”形状像脚的木头,放进鞋子里用木块嵌紧,把鞋子整整型,然后再穿,脚就不会痛了。
白底黑帮的布鞋,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布鞋轻便透气,养脚、护脚,柔软舒适,透气吸汗等优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双合适的鞋子,可以让你远行千里!但更多的是布鞋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人文情怀。儿行千里母担忧,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那一个游子的脚上没有穿过母亲亲手纳制的千层底布鞋呢。
布鞋在湘西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大山深处的山寨里,住着一位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美丽姑娘,姑娘在一次对山歌的时候,遇到了自己心仪的阿哥,就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布鞋和绣花鞋垫送给了阿哥,阿哥穿上,不大不小,就像是合着自己的脚做的一样,冥冥之中就觉得是先祖巧接的姻缘。于是,二人喜接良缘。从此以后,湘西地区就一直保留着婚嫁必送布鞋和绣花鞋垫为礼物的风俗。
其实,布鞋作为做为一种鞋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根据地的广大妇女为了人民子弟兵能更好地消灭敌人,日夜赶制,一双一双的布鞋被送到了前线,她们送去的是老区人民对子弟兵的一片深情厚意。
时下,鞋的品种五花八门,皮鞋,运动鞋,胶鞋,老北京布鞋等等,都是机制的鞋子,独有千层底布鞋是手工制作的鞋子,那鞋子不仅仅是行走的工具,更多是它揉进了中华民族的亲情,这亲情牵动着心底深处那根最弱的神经,无论你走到哪里,白底黑帮的鞋子都会把你带回来,带回那个温暖的家。
有一首歌唱得好“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千层底布鞋,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浓浓的情和厚厚的爱。
【千层底散文】相关文章:
小娘子,叶底花散文11-12
《涧底松》唐诗鉴赏01-18
漆桶底脱的成语解释01-11
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11-18
花底瘀伤的励志文章02-03
有关希波克拉底的故事11-18
苏格拉底的心境励志故事03-05
关于神奇古都底比斯的故事11-16
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02-06
世界古代上下五千年《神奇古都底比斯》05-26